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第1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1-02

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时,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鲜活生动的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历来讲究衣冠上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容、节日仪式及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重衣冠、重礼仪的传统。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农业文化特点,节日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日子,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基本一致。所以在每个特定的节日里,不同民族、不同的作物生产,就呈现出丰富的节日饮食。

3.礼仪结合的仪式文化

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而祭祀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祭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古老的祭祀过程中有一整套严密的仪式,使得最终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庆祝并实现,仪式的固化从而强化了节日的意义。

4.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

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最淳朴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期间的相关节日仪式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日仪式大多与祭祀仪式相关,人们在祭天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期盼得到天地自然的恩惠,体现出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5.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出的审美追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当中,人们通过节日仪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特别的东西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节庆仪式中都展现出美的品质,可以概括为:人情之美、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

6.神秘的宗教意蕴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传统节日更是源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为节日文化的形成、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浓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凝练,已经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心理认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而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怀最自觉的一个特殊仪式。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族人民盛装出席,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期盼国运昌盛、发达和家庭美满、幸福的对联,人们在爆竹声中互致问候、同享欢乐。

(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春节当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在驱疫避邪的古老传说之外,更强调的是合家团圆的意义;还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接灶神、送灶神等都有严格仪式,期盼灶王爷能把吉利带给人间,还有扫尘、洗浴、贴门神、放鞭炮、派发压岁钱等,处处透视出人们在严谨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敬畏和珍视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畏和珍视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相当一部分节日实际上都是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报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际上就是讲究孝悌,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敬畏。

(四)崇尚人伦亲情

崇尚人伦亲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人伦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礼节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实践的角度让人们在家庭内部践行尊尊亲亲的礼数。

三、高校的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一)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在节日期间聚拢了人气,节日文化也通过节日仪式的集中展示,传递出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人们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让学生们直接走进了传统节日的心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和敬重,寄托对死者的追忆之情,趋利避害,寄托着对丰收、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价值观念。

(二)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如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物象符号、节日诗词等,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具体内容可以从每个节日文化中选取,也可以进行节日之间的比较讲座。

(三)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课题研究

学术界可以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对相关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召开传统节日文化学术会议,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与相关民俗机构合作开展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资料收集及课题申报工作;开展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

对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研究的同时,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要拓宽视野,进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把节日文化与地理学、建筑学、气候学、天文历法等交叉研究,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脉络,为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而发挥作用。

(四)编写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充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文化。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节日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尝试研究制定传统节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资源编写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读本,使学生系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以保证节日文化书籍能真正发挥实效。首先是通俗性,要保证文化读本的通俗;其次是故事性,传统节日与宗教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节日传说故事,可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最后要突出文化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读本中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方便节日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兴趣。

(五)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加深德育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体会庄重的仪式、劳动艰辛、敬天保民、孝敬长辈等的历史渊源,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在设计实践主题时,使活动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志趣相投。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蝉变、文化发展多元化对节日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失缺。赋予高校德育机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来推动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为创新高校德育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郭建平.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与意义述评[J].教育改革,2008,(11).

第2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小学生普及教育

还记得2006年中国与韩国的那场“端午之争”吗?韩国要将“端午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国可谓举国震惊,甚至喊出了“保卫端午”的口号。这场纷争令许多有识之士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状况忧心忡忡。

孩子是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后备军,然而,许多小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却知之甚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在小学生却颇有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教育刻不容缓。从2008年开始,我在我班小学生中开展了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并对这一活动作了思考。

一、“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带领学生初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我班学生大部分是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中国面向世界、包容各种外来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都使得21世纪的小学生带有与以往孩子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他们活泼、开朗,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他们的眼界开阔,祖国、世界都在他们的胸中。但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负面问题的影响,浮躁,缺乏耐心,知之甚少却又常常盲目自大。总之,他们还远未成年,刚离开家长的护翼,他们渴望独立,可走路依然踉跄、蹒跚。

1.开展一次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调查:中华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

2008年2月,我在班里开展了首次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知多少的调查。全班57名学生全部参与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能说出中华传统节日至少5个的学生只占全班人数的21%,能详细说出至少2个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的学生也仅占全班人数的19%。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知之甚少。看来,给学生补上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2.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申奥宣传片和多部介绍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录片,使学生初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巨大魅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先后多次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录片,火红的中国结、喜庆的人群、宏大的节日庆祝场景、独特的民族风情,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令他们神往的全新世界。

二、“越深入,越精彩”――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1.迎接先后到来的节日,触摸我们身边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生活处处有学问,它们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一年中,先后到来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熏陶的天然资源。

在节日之前,我都早早地让学生做好迎接节日的准备,向家长询问过节的习俗、礼仪在节日当天,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么过节的”等话题,督促学生认真过好节日。在节日之后,我组织学生谈谈节日中的收获与遗憾,为下一个到来的节日做好准备。

2.多渠道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影视、书籍等都是学习的途径。

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仅仅限于向身边人讨教还远远不够。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习俗、礼仪等,家长和教师也未必很清楚,因此,我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不同媒体广泛讨术,深刻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我为节日添光彩”――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1.传统节日里我要过出“中国味儿”。

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原汁原味地过好中华传统节日,在欢乐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春节,我组织学生写春联、贴春联;清明,我组织学生扫墓、踏青;端午,我和学生一起包粽子、吃绿豆糕;中秋,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赏月、吃月饼;重阳,我带学生一起登高、孝敬老人……

2.让更多的人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员,他们可以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热爱传统节日文化。

第3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程;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第4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5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创设文化氛围,感受节日魅力

1. 创设激发队员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画节日,将各种中华传统节日以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制作成喷绘作品,悬挂于走廊、楼道等墙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出刊节日文化展板。让队员在课间课余欣赏节日美术作品,学习节日知识,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传统美德。

2. 创设满足队员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活情景

传统节日就在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队员是在节日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生活。每逢节日,少先队总部要求各中队布置相应的节日环境。如“喜迎春节”,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在板报的布置中,体现中国年味儿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物品如春联、年画、中国结、窗花、新年故事、图片等。

3. 创设帮助队员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操作环境

提供包括某个节日活动中的材料。在清明节活动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与怀古追思有关,比如制作小白花、花圈等;在端午节活动中,所需裹粽子原材料等。活动前,我们为队员提供了丰富的做纸花的材料、裹粽子的原料,尽可能的激发队员的活动欲望,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探寻传统文化,走进教育实践

1. 梳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利用节日资源进行教育存在着片面性,一些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利用得很少,甚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首先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梳理,将这些节庆进行分类,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将传统节日资源与队员的直接经验相结合,选取能被接受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 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将节日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发挥《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任老师切实发挥《语文》《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育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梳理节日教育的体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队员更好地了解节日、认同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 开展走进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教育活动

体验实践活动是实施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它能提高队员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收集不同节日的素材,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队员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如在春节开展“我的新年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让队员了解春节的习俗;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让给队员感受元宵节带来的乐趣;在清明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开展课堂展示、网上祭英烈、吟诗诵读比赛、扫墓、一年级小朋友入队仪式等;在端午节开展“走进端午节”实践探究活动,知识问答竞赛,裹粽子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在教师节和中秋节开展“我把真情送老师或长辈”等活动,通过各类形式的活动形成队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开发校本课程,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为队员创造一个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舞台,让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得以传承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队员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第6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现状

(一) 熟悉度渐淡,常识问题不清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语文试卷中涉及到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时,学生或多或少或打结。例如:请你写出三个你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说出他的来历。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异,甚至会把圣诞节也写入其内,还有学生答道端午节,是一位叫离骚的诗人跳进了汨罗江。从而可看出当代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节日,对传统节日冷漠

洋节?在我们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青青校园中的学生们,你来我往,洋节带来了无尽的浪漫、快乐,在学会的口中时常听到“平安夜老师要给我们送苹果。圣诞老人会给我带来什么礼物呢?”洋节也负载了许多忧愁和苦闷。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疯狂席卷下的今天,人们都在怨声载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渐渐“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老人们和父辈们总是谨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学生的心里已经淡化了。

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中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需把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学校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这个主角,需要在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学校可以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其次要开展一些融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2010年举办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活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多渗透,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地采用讲授方法,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考你背”的纯粹认知教学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学生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难实现书本知识的内化和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教师的说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输多而积极引导少,使得中学生误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也不过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应该转变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找与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相适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认知教育,更要重视以感悟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学生不仅知晓而且喜爱,并最终化为行动。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如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担负起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二)、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第7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节物;劳技课

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那么如何在小学劳技课堂中发掘和利用传统节日里的教育因素呢?节物的制作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一、在小学劳技课中进行节物制作的意义

1.以传统节日节物的制作,塑造节日形象

民众过节的行为载体是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而其物质载体则是各种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节物。节物即节日纪念物,是指在特定节日习俗活动中反复出现、寄寓着某种文化内涵、能代表节日传统和特色的物品。中国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一些特定的节物,如元宵节的灯彩、清明的风筝、端午节的布老虎、中秋节的兔儿爷等,而且这些节物大都是和孩子们有关的玩具,孩子们在节物的制作中逐渐在心中勾勒出我们的节日形象,更有利于节日文化的传播,让我们对节日感情的寄托能寄之以物。

2.以传统节日节物的制作,架起现代桥梁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农耕生活,脱离了农耕生活,节日所蕴涵的意义缺失,使得我们的孩子离传统节日越来越远。在劳技课上将传统节日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以手工活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能让我们的节日更有生命力。

例如端午节有戴香包的习俗,在劳技课上指导学生缝香包,并将艾草等中草药装入其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起到了驱蚊虫的作用,还增加了孩子们对中草药的认识以及对端午节佩戴香包习俗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端午节以这样一个具有很强的节日感的小制作为桥梁,拉近了它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容易的融入到节日的气氛当中。

3.以传统节日节物的制作,承载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无形的文化需要有形的媒介来展现,作为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节物无疑是最好的媒介。例如,在端午节编织长命缕时可以借助五色线绳学习中国五行的知识,在重阳茱萸囊的缝制中了解辟邪驱虫的知识等……每一个节物都在长期的习俗传承过程中凝聚了深厚的习俗意义和历史印迹,每一堂制作节物的劳技课,都会成为一堂全方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

二、在小学劳技课中进行节物制作的可行性

1.节物制作与劳技课程性质及特点的契合

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实践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由于节物本身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很强的综合性特点,以蕴含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节物制作为项目,承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正是符合了以上要求。

2.节物制作与劳技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契合

小学劳技课的开设是在3~6年级,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节物以其材料及形式的多样性,涉及到小学劳技课程中技术和家政等多方面的内容,如端午的香囊和重阳节的茱萸囊的缝制让学生学习了手缝的技术;端午节网袋和长命缕的制作让学生学习了编织的技术;春节的剪纸、元宵节灯彩的扎制与清明节风筝的制作、七夕的摩罗与中秋节兔儿爷的泥塑,分别要求学生对纸质材料、金属材料、木质材料、泥质材料等不同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从这些方面来说,节物的制作是符合小学劳技课程目标及内容的。

三、在小学劳技课上进行节物制作的实施要点

1.以节物的内涵为线索,进行多方位研究

节物是特定节日习俗整体的组成部分,是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例如端午节的长命缕,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条绳索系于臂。用哪五种颜色?为什么用这五色就可以辟邪?这就要让学生先要了解到中国的五行观念了。因此,要在节物的制作之初,对节物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发挥节物本身特征,寓教于乐,从而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节日。

2.以节物的特征为导向,赏析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美更多的是具有功利性这一特征。而节物这一应节而生的产物更是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例如春节的窗花,直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因此作品主题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样。节物的制作走进小学劳技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审美能力。

3.以节物的作品为核心,分享节日快乐

从节日活动来说,元宵的花灯、清明节的风筝等等,这些节物均是节日习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件,节日习俗活动往往围绕着这些节物展开。劳技课完成的节物作品后,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作业,将自己的作品在节日来临时展示、利用起来,参与到节日的活动中去。

将节物的制作纳入到劳技课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民族情怀,更是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周围的人,更好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第8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字: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学校教育;传统文化

西方节日在我国的盛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节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国。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给我国当今的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影响更为广泛。

一、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①。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西方节日文化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与生产性和生活性节日的衰微相对照,西方国家节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大学生消费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节日消费是大学生校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过节而支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节日期间的餐饮费、活动费以及互赠礼物的费用。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大学生在过西方节日时的消费虚荣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高消费行为的确在校园中存在。虽然消费观是由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消费常识等因素综合决定,但是西方节日客观上为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

(二)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节日在校园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节日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西方节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现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整理入到狂欢行列。这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异国他乡,好比无源之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大众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众共同娱乐、游戏的重要方式。每个节日都有历史根源,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年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大学生过度的迷恋西方节日,将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

"现在的国际竞争和国家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竞争和争夺"。大学生盛行过西方节日,在传统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沉沦的表现。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节日文化,就意味着在文化发展中被淘汰。西方国家,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交往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我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要被别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尊严。

四、西方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西方节日在我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日趋流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我们应该端正态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学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1、首先,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则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2、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扬节日文化,要引导大学生过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再次,学校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科研活动之中,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3、学校教育要通过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庆祝活动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避免单一化,样本化。除晚会外,还可以采取知识竞赛,义务宣传,影片欣赏,热点座谈等形式,对重点宣传对象,应该深挖掘,给予大范围,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庆祝活动分解细化。在大型活动的同时应该以学院、专业、班级甚至寝室为单位举行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与社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4、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日消费的火爆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援"。学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节俭好学,慎过西方节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从大学生的修养出发,把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

当前中国当代大学生热衷西方节日,冷淡中国传统节日,与政府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忽视宣传、缺乏变革导致,传统节日的影响逐步萎缩,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近些年以来,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1、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其精神利益的维护。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大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他们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断通过节日习俗表达出来。这些理想和追求有丰收富裕、健康长寿、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等。保护了传统节日文化,也就减少了大学生群体通过西方节日来寻求情感寄托的途径。其次,保护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当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但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共同的节日习俗会使他们之间产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的大学生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

2、以政府为主导,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在新的全球一体化日趋紧密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产生某些文化趋同现象,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西方节日,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节日的侵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但是西方节日盛行并不整理可怕,可怕的是传统节日的衰落。综观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有着农耕时代的烙印,由于它存在的基础已经在逐步的弱化和解体,很难与当今的时代特征明显的联系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会使节日变得神圣而沉重,交得不受欢迎,给入一种麻烦的感觉,有时使过节变成一种受罪。所以我们需要用创新来变,嫁接一些西方节日的气氛,改掉一些传统习惯的陋习,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传统节日文化延续下去。我们若能在西方节日的热闹中汲取和借鉴一些营养和经验,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但应以政府为主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管理与服务功能,提供节日文化资源,创造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节日观和行为参与方式。

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大学校园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大大超出了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热情。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要使大学生树立起一种健康的节日文化观和消费观,使他们既能够理性的对待各种西方节日,又能够充分享受到西方节日给校园生活所带来的欢乐。

注释:

①〈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4页

②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 <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王嵘. 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26-27

[3] 陶柳清、陈淦添.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4] 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朗. 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第9篇: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当传承中华文化,记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成为一个传承者;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以为外国多么的好,多么向往那里的生活、那里的教育、那里的一切,外国人的节日记得一清二楚,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呢?记住了多少,这里仅仅是冰山一角。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这样说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可想传统节日的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影响。

二、在语文课堂中贯穿传统节日文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关注度不够,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文化义不容辞,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甚至没有相关内容,因此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这些节日是了解不到的。然而,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家人在一起吃饭,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因何而来。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当然,也不是让我们固守成规,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傣族的泼水节,要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大?F结的重要纽带,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这样去学习,学生轻松高效学习,也了解传统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利用传统节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补充到教学中

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相契合,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在语文课堂中要把传统节日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具体的实施呢?

(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知传统节日

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诗词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引,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二)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三)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四)借助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