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办学校托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作为佛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区的禅城,其教育的供给从量到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持续推进,城市建设中心西进战略的不断升温,日渐多元的教育成才观,对禅城教育的供给结构提出了全新的高要求。
而祖庙布泽千年的文脉蔚然,南风古灶绵延至今的文化传承,大佛山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则无疑是禅城教育厚积薄发的底蕴与动力。
当禅城这样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在21世纪的今天,用供给侧改革来思考与实践区域教育发展的高位突破,其智慧与勇气所衍生出的无疑是一片令人惊艳的风景。
治理体系结构:由二级向一级转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各领域改革的总要求。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一切改革的举措和行动,毫无疑义都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从教育部门自身改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正是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阈下,禅城区对区内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大幅调整,实现了从区镇二级办学、二级管理向区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改变。
1.历史沿革
禅城区于2003年建区,建区之初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还是沿用建区前各镇(街道)的管理办法,也就是“区、镇(街道)、村”三级办学管理,除原市直中小学、幼儿园由区直接管理,其他中小学、幼儿园均由属地镇(街道)管理。2008年,禅城区进行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同管理”的二级办学、二级管理,村一级不再承担办学职能,将原村办小学归口到镇(街道)管理,并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而原本属于镇(街道)属的中学,统一归口到区教育局管理。
这种二级办学、二级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镇街办教育的热情与积极性,但资源分散、管理低效、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等问题同样非常突出。禅城教育需要与中心城区的地位相匹配,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需求,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需要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无疑已经成为禅城教育拔节向上的桎梏与阻碍。
2.实践路径
在2013年初,禅城区召开动员会议,正式出台《禅城区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根据《方案》,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实行“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办学管理制度和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负担”的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实行区级统筹调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及引导各级各类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等内容。《方案》明确提出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成人学校全部收归区一级管理,镇(街道)不再承担教育管理职能,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做好协同管理的办学管理制度。
从2003年建区之初,区、镇(街道)、村“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到2008年实行“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同管理”的“二级办学、二级管理”,再到2013年落实《义务教育法》要求,实施区“一级办学、一级管理”,体现了禅城政府改革创新的魄力,完成了办学管理责任的回归。而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实施,将有利于更准确的区域教育定位,有利于更高效的区域教育投入,有利于更好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有利于更具活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利于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有利于更优化的教育环境改善,有利于更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有利于更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选择。
3.效果明显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收归区一级管理后,随着办学管理层级减少,管理成本亦随之降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能力与教育管理的专业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升,为学校自主办学与优质多元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资源保障。2013年9月,老城名校佛山九小成功合并南庄紫南小学使之成为其西校区,通过师资共享,使得原南庄镇紫南小学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读名校。同样,佛山九小师生也可以共享原紫南小学的校园资源。两校合并办学,让两者的优势资源实现共享融合,进一步实现了九小优质学位的扩充。
原本分属于两个镇街的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顺利“联姻”,无疑是得益于禅城区办学顶层治理结构转制结出的硕果。“一级办学、一级管理”体制下,禅城教育部门开始强化区级教育统筹能力,高效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这才有了佛山九小顺利“牵手”紫南小学的佳话。
办学主体结构:由包办向多元转变
优质的学校和学位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竞争要素,成为投资企业、中高级人才选择在禅城就业安家的首位要求。禅城作为大佛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区域教育的价值与责任担当不容旁落。而这种责任与担当,不可能仅是依靠公办学校就能悉数解决。 因此,在推动禅城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投入体制改革,由政府包办教育向引入社会资金开办学校转变,由公办学校包打天下向民办教育成为区域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转变,让区域教育办学主体结构日渐丰富多元,向社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成为禅城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由路径。
1.搭建平台,把社会资金引进来
2016年8月28日,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举行落成仪式,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的办学规模将大为扩充,其中,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将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60个学位,从4个班扩展为8个班,而未来3年,中学部将逐步扩展到每个年级16个班的办学规模,新校区最高可容纳6000人。
据了解,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成立于2012年,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生源不断扩大,原来的校区无法满足需要。去年10月,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在位于张槎长虹路1号的普立华地块动工,今年建成后正式启用,初一、高一新生首批入驻,其他年级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决定是否搬迁。
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以高标准建设,每间课室配备触屏多媒体一体机、两台空调和学生书柜;实验室、艺术楼均按照高标准配备器材教具。学校共有8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400米标准塑胶环形跑道,另设3个乒乓球室,室内大型体育馆等。在学生生活方面,学校饭堂配有中央空调,学生宿舍4人一间,每间宿舍有独立卫生间、浴室、配有单独电话。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在普立华地块动工,充分利用旧厂区原有基础,根据学生使用需求进行改造装修,重新激活了现有资源。“新校区的课室、宿舍和饭堂,感觉不错,孩子在这里读书感觉很放心。”一位高一学生家长参观后表示。
而这正是禅城区大力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兴资办学的成果之一。
2013年以来,禅城区已成功引进超过6亿元的社会资金,先后建成了佛山市外国语学校、罗格实验学校、协同学校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为禅城学子提供了越来越丰富多元的就读选择。
禅城教育部门除了借力社会资金建设了一批优质民办学校外,一些公办学校也积极参照这种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学校宿舍,为学生提供优越的住宿条件和环境。
2.出台文件,让民办教育“美”起来
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禅城区教育部门还专门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改革的持续深入提供制度保障。
2015年底,《佛山市禅城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印发。根据《意见》,禅城区政府可将符合条件的闲置工厂、宿舍租赁给民办学校,特别是要探索“一元象征租赁场地用于民办学校办学”制度。
《意见》对禅城民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特色内涵都给予了清晰的定位,提出力争到2018年,禅城区全区民办学校各学段招生规模科学合理,办学行为规范有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100%达到标准化学校、规范化民办幼儿园达到100%。
为此,《意见》明确,政府将对民办学校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并探索政府对民办学校购买服务,对于承担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民办学校,根据学校的层次、类别、质量以及办学成本等因素,由教育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制定购买服务的价格标准。
《意见》指出,对经改造能达到办学条件的闲置的房舍、厂区等,经审批后可用于举办各类民办学校。在规划上,要将民办学校办学用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在解决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师资差距上,《意见》指出,鼓励公办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民办学校挂职交流,组织民办学校教师到公办学校挂职交流或跟岗培训。
资源配置结构:由僵化向灵活转化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课题。在大力实践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当下,禅城教育通过对资金、师资、学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效益的集约化、高效化、精准化。
1.经费:引入竞争性分配
近几年,禅城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期间,禅城教育总投入连续5年实现增长,从2011年的16.6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1.9亿元,五年总投入达96亿元,其中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超7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投入大幅增长56%。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禅城区生均投入超6万元,位列省内县区前列。
禅城区为进一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激发广大学校的改革创新活力,在部分教育专项经费引入竞争性分配制度,主要特点是引入第三方专家参与评审,全面科学把握学校情况。竞争性资金分配涉及教育联盟、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项目等众多内容。
以教育联盟专项经费竞争性分配现场答辩会为例。答辩会评委由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答辩会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育联盟进行项目陈述,第二个环节是答辩。在项目陈述环节,各教育联盟围绕教育联盟共建项目的打造,从目标愿景、实施措施、成果展示和资金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在答辩环节,专家评委与各教育联盟答辩团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通过项目答辩,联盟既展现了联盟共建项目发展思路,同时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竞争性资金分配立足于联盟学校的合作与共建,体现投入与绩效相挂钩的原则,旨在通过促进教育联盟共同打造重点项目,以点带面,深入推进联盟学校开展全面合作共建和共同发展,打造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群,彰显品牌效应。
2.教师:区管校聘,合理流动
2014年,禅城落实教职工全员岗位聘用制,形成“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岗薪一致”机制,激活教师工作热情。在此背景下,禅城区教育局利用中小学校新一轮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工作契机,推动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到缺编学校,共有200名教师在区域内学校流动,占义务教育公办教师总人数的5.3%,基本达到全区教师资源“削峰填谷”的目的。
刚性流动有机制。2015年,禅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对此,该区通过建立制度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把教师参与校际间的流动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促进区域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统计显示,当年全区共199名教师参加交流轮岗,占义务教育公办教师总人数的5.28%,其中骨干教师110人,占交流轮岗教师的55%。
今年,禅城进一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设,制定了《佛山市禅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在刚流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指导交流、跟岗交流、合作交流、优化交流、支教交流等方式。数据显示,今年共交流轮岗教师303人,占义务教育公办教师总人数的8%,其中骨干教师131人,占参与交流教师总数的43%。
霍藻棉小学是禅城区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获益学校。过去3年,累计有10多名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到该校。该校校长介绍说,优秀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激发了本校教师工作热情,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除了区域层面的交流,一些教育联盟在内部实施同学段或跨学段教师交流,禅城实验高中教育联盟和佛山市实验中学教育联盟等交流力度较大,客观上为联盟内教师成长搭建了更多平台,为学生成长拓展了渠道。
柔性流动有情怀。教师交流轮岗牵动着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让流动机制真正能够得到落实,禅城教育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不论是评估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还是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将教师的合理利益诉求放到前面,确保教师在流动期间的待遇得到保障,从而调动教师自觉自愿流动的积极性,推进了这一机制的良性运转。
如今,在禅城,好教师不再是“一校独享”,而是每个学校都有,优秀师资在学区内流动起来,不仅催生了学校的活力,更促进了学校的共同提高,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惠性,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的心愿。
3.学位:增量优质,存量优化
作为中心城区,禅城要打造与中心城区相适应、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教育,首先就必须扩大优质学位和资源的供给,给家长和孩子更加丰富的选择。围绕这一目标,过去5年来,禅城深化教育改革,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和幼儿园,增加优质学位数量供给;同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联盟,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优质教育供给能力。
增量优质。2016年9月1日开学首日,张槎街道将迎来比往日更多的中学生。而对于这群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在张槎上学的第一天。在开学前夕,落户张槎的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和佛山四中新校区先后举行揭幕仪式并正式投入使用。
8月30日,佛山四中举行新校区落成暨揭幕仪式,这所有着59年历史的老校,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办学规模扩大为60个教学班,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为18个班,高中42个班,新增学位1000多个。同时,该校区为学生提供3000个床位、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
佛山四中校长徐杨介绍,新校区按照“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要求打造,由教学办公区、宿舍生活区及体育活动区三个区域组成。整个学校空间由教学楼、图艺楼、综合楼、宿舍、食堂及体育馆组成,形成布局合理又丰富多彩的空间组织。
在教学区,几栋教学楼之间由平台、空中连廊进行连接,设计有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多功能教室等先进教学设备,还建有一流的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科技创客实验室等。而在生活区,宿舍为8人一间,配有上床下桌、独立卫浴、空调等设施,并与食堂紧密相连。在校区北侧的体育活动区,400米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及击剑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智能化是新校区最突出的特点。”徐杨介绍,新校区目前拥有最先进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数字校园平台系统、计算机网络及无线局域网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高考监控、多媒体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设施,同时全系统能与禅城区教育局“睿智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数据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新校区可以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务,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还可以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内涵品质,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过去5年,禅城通过新建环湖小学,扩建铁军小学、澜石小学,创办启智学校,扩大佛山四中、实验中学、同济小学等学校招生规模,开办佛山市外国语学校等民办学校,全区新增中小学优质学位约15000个,同时新建一批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4000多个。
禅城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李红侠说,大致算来,2011年至今,禅城全区新增学位约2万个,目前全区总学位量超过16万个,总学位量完全能够满足户籍人口的就读需求,并基本能满足常住人口的就读需求,其中公办学校学位占比72%,民办学校占比28%,市民的就读选择也越来也多。
存量优化。在做大增量的同时,禅城教育局还大力推进存量优化,针对区域内现有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优质学校创建工程、组建教育联盟、推行一校多区战略,改善办学条件,有效促进区域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禅城创新资源整合方式,积极探索集团化及联盟办学。在迈向集团化上,禅城深度整合同济小学两校区,整合佛山九小与紫南小学形成九小“一东一西”两个校区,整合南庄三中与南庄小学成立佛科院附属学校,佛山市实验学校增设中学部,委托实验学校管理佛山市外国语学校等。
在集约化办学上,禅城目前已成功组建禅城实验高中教育联盟等6个中小学教育联盟,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想法进行实践,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以公办园、省一级园为领衔园,全区近140所幼儿园形成20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
禅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教育资源大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办学效应,带动原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2014年禅城区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招生供给结构:由固化向可选择转移
入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准点,也是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每年招生季,学位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禅城从2012年起大力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通过自主选校、部分片区及教育联盟内部学校对口直升、普通借读生积分入学等举措活化学位供给,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
1.调整普通高中招生结构
调整普通高中体艺类考生招生结构。针对2016年区属公办高中将全面取消择校生的新情况,在区属公办高中进行招生模式改革,区属4所学校安排适量招生计划不限制考生的报考条件,进行创新招生。根据各学校招生计划需求合理制订录取原则及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2.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方式
为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禅城实行辖区户籍生免费自主选读公办小学、初中。初中从2012年,小学从2013年起,在全部户籍生按照地段安排后,户籍生可以根据已经安排的学校和本人意愿,选择一所学校作为本人自主选校意愿,参加自主选校录取,选校成功的学生免费到意愿学校就读。
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该区初中招生选校成功的学生约4000人,2013年以来小学招生选校成功的3000多人。而随着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的增长,为妥善安排大量政策性借读生入读公办学校,2015年起,禅城也对政策性借读生学位分配方式由统筹安排改为自主选校加统筹安排的方式。
禅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主选校体现招生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同时也有效促进公办学校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影响力,标志着禅城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目前一门式改革也深入到招生事项,禅城正在推进无纸化报名,预计到明年,义务教育阶段户籍生、政策性借读生入学报名只需在终端上自助报名,更加方便快捷。”禅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禅城的招生工作近年来也更加立足实际。禅城区从2015年起在部分教育联盟内试行片区小学对口直升公办初中,今年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同一学校6年学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参加对口直升,大大减少了片区内学生的升学压力。
据介绍,禅城区近年来在招生方面的改革还有义务教育部分地段两校选一,普通借读生积分入学,中职春季招生等,并通过实行招生全城通办,推进入学报名无纸化等,多措并举,极大活化了学位供给。
服务社会结构:由管理向便民惠民转向
教育为民,不仅要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还应该回应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在服务方式、服务环节、服务途径上花心思,做到精准服务、有效服务、贴心服务。禅城教育供给侧改革在面向社会的服务供给上不断调整,摸索出了一条便民惠民的新路径,效果喜人。
开放学校设施惠民。目前禅城区共有公民办学校100所,全区有6所学校有标准体育馆,8所学校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55所学校有200米田径场。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需要的前提下,各学校积极面向社区和市民开放。其中,华材职中、荣山中学、惠景中学、佛科院附属学校4所有体育馆的学校由文化体育局购买服务向全社会开放,部分中小学课后和节假日主动面向村居开放。全区32所中小学拥有游泳池,除了文化体育局驻点学校,大部分具备条件的均已对外开放。
利用网络沟通便民。近年禅城区教育局特别注重通过广佛都市网、禅城、禅城教育微信等网络平台就重大教育决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市民互动。通过开展微信投票活动,对教育微信公众号即时信息进行回复,增设新生入学信息自动回复菜单,开设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信息栏目,在电台播放微信宣传声带等,加强了禅城教育微信公众号建设,大大提高了该公众号关注人群粘度,目前该公众号粉丝已超过15万人,周阅读量超过10万,其影响力名列佛山市各级政府部门官方微信前茅,成为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互动的重要平台。
规范提升托管为民。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禅城区政府将“提升学生托管服务,抓好14个示范点建设”列为2016年禅城区民生实事。《2016 年禅城区学生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2016年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提质、校外规范”为原则,坚持“规范培育校外托管机构、提升校内托管工作、学生托管服务向社区延伸”为主要工作方向,确定了18个示范点建设对象,包括校外托管机构示范点建设对象8个、托管服务延伸至社区示范点建设对象4个、校内学生托管服务示范点建设对象6个。截至目前,已建成6个校外托管机构示范点,召开了校外托管机构经验交流会,起草了《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校内托管方面,印发了校内服务工作指引,明晰校内服务的时间、内容、工作人员等工作要求, 6个校内托管服务示范点学校分“家校共建、丰富课后活动、引入第三方机构”三个方向开展试点,召开了校内托管服务经验交流会。学生托管服务延伸至社区方面,已在各镇(街道)选定示范点建设对象,并对区内可供学生托管服务的公共资源进行全面梳理。
整治校园周边爱民。禅城区教育局在职能范围内针对辖区部分校园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按照“教育学生、影响家长、带动社会、削峰减量、一校一策、部门联动、综合整治”的工作思路,指导各相关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就缓解校园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校园周边拥堵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主要措施包括分段放学,舒缓车流;义工协助,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家校合力,维护通畅;部门联动,加强管理;教育学生,带动家长;低碳出行、拼车上学;多点疏散,分流压力;等等。
记者观察:禅城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教育的品质,决定了她内在的气质;教育的高度,决定了她发展的速度;教育的现在,决定了她的未来。
禅城,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古城,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结构突破,给我们展示了她不断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深化改革的无穷动力。
禅城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成功,首先在于各级党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反之,教育只有很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赢得广泛的支持。把教育系统的改革作为民生实事来抓,切实呼应和解决学生、家长的教育需要,不到5年时间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学校,增加了近20000个优质学位……一桩桩,一件件,枯燥的数字后面无不是禅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感情与关爱。而禅城教育以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国际化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人才培养、智力支撑、环境优化、资源整合等切实有效的反哺与推动。在禅城,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形成。
禅城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成功,还在于禅城教育人敢于改革的勇气与善于创新的智慧。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内生源源发展动力,只有持续创新实践才能衍生无穷成长活力。禅城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机制……每一项改革都意味着破旧立新,而破旧立新需要敢于碰硬、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勇气,禅城教育人无疑是一群勇者。但禅城教育供给侧改革在供给结构上的攻坚碰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系统解决禅城教育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束缚,坚持理性思考、深入分析、科学决策。所以,无论是实施一校多区、教育联盟,还是教师区管校聘合理流动,每一项改革,每一次创新,都立足实情、注重实干、得出实效,禅城教育人更是一群智者。
人物印象 他是一个办学者——
20年前,曹勇安辞去公办教育职务,率72名教职工集体与企业签定经济分离合同,创办黑龙江东亚大学,走上“自主办学,自担费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
18年前,他所创办的学校一次性接收8所企办学校、607名教师、1个教育机关,组成东亚学团。曹勇安的思路是,整合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资源,走低成本扩张办学规模的道路。在企业办不了、政府接不了、学校活不了的情况下,曹勇安的名言是,建一所学校不如买一所学校,买一所学校不如用管理去改造一所学校。
12年前,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他所创建的黑龙江东亚大学的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一举结束了齐齐哈尔市作为曾经的省会城市,没有地方普通高校的尴尬历史。
10年前,他带领大伙另购置482亩土地,扩建新校区。“同是一个地,同是一个天,人家能干,咱咋不能干?”曹勇安说,民办学校不必怨天尤人,有为才有位。要做到让社会承认,让政府承认。“你必须做得让政府感觉你可爱。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存在确实对他有好处。”
1年前,教育部批准他的学校升格,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升本不忘本。在学校的称谓中,他坚持嵌入这个地级市的名称。他进而提出,学校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要坚定不移地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他形象地称:“本科新衣穿在身,我心依然是职教心。”
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为中国职业教育开辟一块试验田。
早在1999年他就将ISO9000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建立了教育服务质量和教育保证体系,将层级管理转为扁平化管理,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总结实践经验,他撰写出《ISO9000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一书。
2004年,他在学校内部制定了《专业法人条例》,确立专业建设原则是“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学校升本后,他和领导班子将“兴一份产业”改为“建一个会所”,即独自或联合创建研究所、学会和研究会。他将学校的办学模式总结为“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学校依托专业创办了齐三机床有限公司、汽车教学中心(汽车博览中心)、家政教学中心(百草家园老年公寓)、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21个专业实体,覆盖了学校所开设的40多个专业。
2010年,曹勇安曾经探索的“学校委托管理”模式也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42条和第67条中。
在曹勇安的学校里,每天流动的人群中,除了本校师生,还有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有时候一天就有好几拨。对于前来学习的交流的,曹勇安的态度向来是欢迎的,常常他都是亲自接待。在他的心中,更希望学校这块试验田能够在全国开花结果。
他更是一个布道者——
在他办公室的案头,常摆放着最新出版的教育期刊和著作,而其中大部分都有他批注的痕迹。曹勇安更喜欢把他看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同事。在他所创办学校的网页上,专门设置了“院长推荐”这个栏目。
多年来,只要在校内,曹勇安都会坚持到课堂听课的习惯。每次听课后,他也会召集大家进行评课,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和讲课者分享,和一线教师分享,和教学管理部门分享。更多的,他想验证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首先在自己这块试验田里能开花结果,他也很想知道,在教学实践中,同仁们还有哪些新的思路。每一学期,学校都要进行不同层次和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每一次,曹勇安都会参加,并且做主旨发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就在这每一次的思想碰撞中逐渐结晶。
知之于行,行之于知。在研究机构统计的2001年至2011年这11年有关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影响力排名中,曹勇安治下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期刊论文排名方面位居全国第二,而曹勇安也在学者排名中位居全国第四。
梳理曹勇安每年的行程,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讲学,就是在讲学的路上。他连续5年受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也是民办高校中的唯一一位。他的演讲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乃至比利时和美国。
曹勇安的演讲大家都喜欢听。除了语言中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更多的是大家觉得他讲得实,讲得有启发。他愿意把办学的经验以及教训,还有研究的最新成果拿出来和全国的同行分享。
他因此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者。每次他都愿意站着和大家交流。他说,1971年就开始当老师,习惯了。
2012年,在多个场合曹勇安大声呼吁,民办教育能否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关键在于其管理者的认识和水平。缺乏危机意识,忽视办学质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是当前各类民办院校的隐忧。他告诫同行,世界上的百年老校,没有一所是靠学费运转的。民办学校在发展初期,没有规模不可能生存,但不能周而复始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切身的经历让曹勇安感觉到,民办院校“地毯式的宣传,传销式的招生,粗放式的办学,盲流式的就业”这条路已经很难持续。他希望办学者们能够把眼光向内,转变发展方式:由服务全国向服务地方转变,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持为目标;由单纯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向多种形式教育并存(特别是各类培训)转变,满足地方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由依靠学费办学向“以校带企、以企带校”转变。
“面对未来向前看,看出高度、看出档次,增强我们的信心;面对未来向后看,看出问题、看出忌讳,用智慧去迎接新事物。”这是曹勇安和同行们的共勉之语。他认为,民办学校校长的职责,一是预测变化,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事;二是客观规划,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事;三是重在异化,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
在2003年,他就预言,未来十年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他所呼吁解决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平等待遇问题,在今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关键词:民办高校 问题
党的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突破国家包揽办学的旧体制,形成了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由此,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兴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素质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成绩
我国的民办高校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里便发展到了今日之规模,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推广意义。民办高校的办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办学体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繁荣
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单一的办学体制开始转变,民办高校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办学不足的弊端。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趋向多元化,从而改变了国家单一投资的体制。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培养了大批社会紧缺人才,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身运行机制,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也由过去的干预手段单一的应然模式转向法治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全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师资格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的相继出台、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使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保障了民办学校的健康、稳定、繁荣发展。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了教育多元发展
二十几年来,为促进自身发展,民办教育采取了多种投融资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试验与创新,比较典型的办学模式有储备金模式与股份制模式、捐资办学与投资办学、个人集资与企业投资等等。除此之外,民办学校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经营与管理理念,后勤社会化、委托管理、连锁经营等模式使原有体制下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规避,使学校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与拓展。由此可见,民办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投融资的方式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使得教育投资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教育资源日益丰富。
(三)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选择权。就办学层次而言,民办学校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几乎涵盖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层次;就办学形式而言,民办教育灵活多样,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可以满足社会各界不同群体受教育的需求,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选择机会;就办学机制而言,民办学校实行开放办学模式,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增强了办学活力,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群体的多样性需求,从而大大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二、问题
(一)资金筹集困难
当前,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和银行贷款,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是依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的限制,学杂费已无很大的上涨空间。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受国家信贷政策的限制,民办高校的贷款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他的诸如校企结合、校办产业虽然在个别民办高校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目前形势下无法普及且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资金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民办高校管理方面通常是参照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这种照搬的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却表现出了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权责关系模糊,校长治校的功能受到了限制。民办高校大多是在借鉴公办高校的基础上实行的管理体制是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其校(院)长通常是由理事会(董事会)聘任,理事会(董事会)与校(院)长之间是雇佣关系。在这种体制下,学校决策权和管理权实质上是掌握在理事会(董事会)的手中,职责与权限划分的不明确限制了校(院)长治校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也就难以确保整个学校的高效运转。第二,管理体制不健全,家族化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非家族人员很难参与学校的发展决策,导致非家族人员对学校发展缺乏认同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壮大。
(三)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它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我国民办高校近些年来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招生寒流,招生数量锐减,生源质量下降是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1.扩招的影响
自2008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的高考录取比例为75%,5年间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考生数量明显下降,录取比例大幅提升的形势下,高校抢夺生源的“战争”越演越烈,民办高校的生源数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招生制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录取批次除了少数为第二批次外,大部分是在第三、第四直至最后批次录取。同时,在生源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每个批次都有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进行生源竞争,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必然促使分数较高的考生倾向选择公办院校,随着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民办院校的生源质量也每况愈下。
3.师资质量与结构问题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多年来,由于经费来源与体制等方面的不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师资质量与师资结构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培训机会少,科研能力差。
(一)社会教育培训需求相当旺盛社会教育培训面向各年龄段群体,尤以青少年需求最为旺盛。调查显示,福建省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情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热度越高;越是教育教学质量高的优质学校,学生对社会教育培训的需求越强烈。二是在校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时间段主要是周末或者寒暑假,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利用晚上参加学科晚自习辅导。三是在校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年龄段,小学人数最多,初中次之。
(二)社会教育培训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培训类型上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课程设置多层次、多门类,主要有语言类、文体类、文化补习类、兴趣特长类、考证过级类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审批情况来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审批,教育咨询类公司主要在工商部门审批,还有一部分技能类的培训在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从实力上看,福建省教育培训市场目前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形成了国际知名培训品牌、跨省连锁培训品牌、本土培训品牌“三足鼎立”态势。从规模上看,福建省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正规军”,即由教育部门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由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教育咨询公司;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技能培训学校。二是“游击队”,即散见在社区的小机构、“小作坊式”的补课教室,这些小机构满足了部分家长就近补习的需求,但没有在政府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很难监管。三是“个体户”,即部分教师在家中自办的补习班,或个体经营的托管机构,更难监管。
(三)多种因素催生社会教育培训市场火爆场景
1.家长对子女殷切期盼,望子成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没变,“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没变,导致众多学生投入社会教育培训中;
3.教育资源不均衡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补充;
4.禁止学校集体补课为社会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5.就业竞争逐步前移为学业竞争,社会对课外辅导的需求日益强烈。
(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双刃”作用近年来,在社会需求的强力拉动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推出名师一对一、晚自习作业辅导、学科课程辅导、艺术特长培养等培训班,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同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高薪引进公立学校在职教师为领衔名师或兼职教师,招聘大学毕业生或公办学校退休教师为专职教师,解决了大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据业内人士估计,仅福州市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就超过5万人。但是,随着社会教育培训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第一,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举办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培训班,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补课活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各类预科班、衔接班、学科辅导班、一对一名师辅导班等,大搞提前授课、超前教育,影响孩子的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力,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三,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以名师猜题、提高学生成绩、保证考上重点学校等为噱头开展招生宣传,助长了为应试而学习之风。第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收费不菲,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以福州市晚自习辅导为例,一般大班全学科辅导收费每科每小时为50元、小班辅导每科每小时收费70元,一对一辅导每科每小时收费200-500元不等。厦门、泉州等地收费更高。第五,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名师为噱头进行招生宣传,以虚假广告迷惑学生家长。有的专家名师仅仅被聘为顾问,并不负责直接授课,有的只是举办过几次讲座或公开课而已,真正负责授课的教师往往只是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一些在校大学生。
(五)政府部门积极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先后出台了有关民办非学历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如福州市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了《福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对培训机构办学场所、资金要求、教师资质及审批程序等做了统一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海沧区、泉州市丰泽区、石狮市以及蕉城区、邵武市等也制订了有关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文件。各地还通过年检、专项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厦门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年底组织街道、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年检,同时将年检结果通过教育局网站向社会公布。泉州市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坚持严格审查、依法审批,鲤城区、丰泽区联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安全专项检查和民办学校收费检查。福州市及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无证办学机构清理整顿工作,不定期公布无证办学培训机构名单,向全市学生及家长发出《抵制“黑培训”,远离教育欺诈———致全市学生及家长的一封公开信》,避免黑机构损害整个培训行业声誉。
二、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政策定位模糊,管理部门职责不明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机构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审批获得办学许可证,并到民政部门登记为非企业法人单位的民办学校后,才有权依法从事教育培训。《民办教育促进法》还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国务院至今未就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制定“另行规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但目前国家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也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按照非营利性培训机构由教育或劳动部门审批,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按照营利性培训机构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管理部门职责模糊不清。
(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多头,责权不一致难以监管到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管理涉及教育、工商、民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出现多头都难以监管,导致社会教育培训市场出现乱象。主要有:
(1)无证办学培训机构难以取缔。受利益驱使,各种无证办学机构仍层出不穷。
(2)超范围经营现象比较普遍。大量教育培训机构以教育咨询或教育科技公司为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实际从事的却是课程辅导,超出咨询公司的经营范围。
(3)擅自设立教学点。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申请办学许可证后,往往随意开设分支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办学资质没有经过审批,在办学质量、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4)师资水平不达标。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大量聘请大学毕业生或在校生充当“名师”,这些培训教师往往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5)乱收费。目前福建省物价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收费管理采取成本核算、物价报备、公示收费的收费制度。但受办学成本影响,一些培训机构随意调高收费标准,也没有按规定进行收费公示。
(6)虚假广告,退费纠纷多。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并未经审批,往往打出名师授课、一对一教学等虚假广告,作出“保校、保线、保分,无效全额退款”的承诺,迷惑家长和学生,产生大量退费纠纷。
(7)转让频繁。一些中小型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频繁转让,不仅转让办学资格、办学场所,还连带转让学生,无形中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三)政府部门工作衔接不够,影响了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近几年来,福建省教育、工商、民政、消防、税务、公安等部门在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清理整顿无证办学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各部门间配合不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媒体刊登教育培训广告把关不严,导致一些无证办学机构的招生广告误导消费者;培训机构教材审查把关不严,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审查,造成教材的实用性难以保证;对无证办学机构的非法所得查处执行主体不明确,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具体执行没收黑机构的非法所得;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协调不够,许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并没有按有关规定到同级民政、税务、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办理登记及相关手续,导致监管困难;收费投诉案件处理不尽如人意,工商部门对社会教育培训收费仅仅是登记备案,教育部门虽然负责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但对收费投诉案件无力查处,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有关合同提交司法机关审理。
三、对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理性看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存在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纷纷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引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从国内来看,浙江、安徽、济南、西安、宜昌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措施。校外培训是学校主流教育的一面镜子,它的兴起应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校主流教育的反思。政府不应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过于排斥,而应理性细致地思考如何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单一化评价方式来抑制社会教育培训需求,规范社会教育培训办学行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既不应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而加以限制,也不应对席卷全球的校外培训风潮漠然视之,而应该采取积极的、理性的态度做好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非常重视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依法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利于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政策和做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北京市、江苏省、成都市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福建省各市县也出台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从总体上看,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省级层面,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针对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管理上存在的职责不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出台各级政府部门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教育、工商、民政、劳动、税务、消防等各部门职责,也可参照北京市、宁波市等地做法,对培训机构的资质由机关业务部门实施前置审批。
(三)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由政府牵头,工商、消防、公安、民政、税务、卫生以及教育、劳动、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开展全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行动。对现存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无证培训机构,按照条件基本达标与不达标进行梳理,对经过扶持有望达标的机构,应引导其走上正轨办学渠道,对小规模的无证办学点,可采取与正规办学机构联合办学等形式,在引导中促使其规范发展。各前置审批部门每年要对经批准举办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年检评估和督导,督促其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培训水平和培训质量,年检评估结果给予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年检不合格的,由前置审批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或由机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依法办学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补助。建立教育培训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行业信息交流、业务协作,引导制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使教育培训行业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道路。加强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培训机构和培训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建立培训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及时公开行业有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相关动态等,供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
(四)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属地管理机制,由乡镇、社区负责开展本辖区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情况巡查,发现无证办学行为,由乡镇、社区予以取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教育、工商、消防、公安、民政、税务、城管、电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研究,互通信息,共同推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赋予有关部门执法权力,由政府明确交工商、消防、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对无证办学、违规办学行为予以取缔,对非法所得明确由工商部门予以没收。严禁举办小升初、初高中衔接培训班,搞超前教育。严禁公办学校教师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介绍生源,扰乱公办学校教学秩序。严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广告或夸大宣传,凡在市(县、区)级以上媒体培训机构广告,必须向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严禁超范围经营,教育咨询公司不得从事课程辅导,教育培训学校(中心)不得擅自设立分教学点等。
北京市着力调整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择校等重点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点问题。201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主要变化:一是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凡年满6周岁(2008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按区县教委划定的学校服务片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完成小学教育的学生,应当进入初中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各区县教委在市教委统筹指导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二是全市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目的是预测适龄儿童入学数量和分布,做好入学服务,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入学流程,保障公平、公正。三是取消“共建”入学方式。四是实施计划管理。各区县加强入学需求前瞻预测,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实施了多项措施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补充和培训教师,使义务教育的均衡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但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择校倾向仍然明显。北京市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增量缓解矛盾。为此将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图,让市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一是所有区县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采取了“增量推进,存量盘活”的方式,既做加法――新建、改扩建学校,又做减法――整合资源,改造薄弱校并入名校一体化管理。如东城区分学区以品牌校为龙头,捆绑两个临近的普通小学,形成“1+2”模式的“优质教育资源带”。采取“大年级组制”将一所优质校与一所薄弱校联盟结对,实现软硬件优质资源“大通道”。优质小学增设初中部和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探索中小衔接实施路径。西城区今年将试行学区制,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建设11个学区,计划投入22.8亿元完成4个新建校、32个改扩建工程、70多个装修改造项目。有序扩大教育集团规模,通过新增和调整,使教育集团总数达到15个,涉及69所中小学。海淀区北部地区坚持“筑巢引凤”思路,通过名校承办新建教育配套设施、多址办学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调整学区划分,合理配置资源。以中部、南部地区布局调整为重点,南北同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二是引导在京高校支持小学特色发展。组织中央和市属艺术体育院校或有艺术体育专业优势的院校,支持周边小学提升整体办学质量。目前,已确定20所高校和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等艺术团体支持12个区的近130所小学,培育艺术、体育办学特色。
三是从2012年起至今,市政府连续两年以政府实施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2012年重点建设了15所学校,2013年增加30所,2014年增加20所,这65所一体化学校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新的增长点,促进各区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大幅提升。
上海: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上海市从1997年起就实施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在小学阶段,按照户籍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安排学校;初中阶段,或者按照户籍,或者按照小学初中对口关系,或者按照区域内电脑派位等方式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相应的公办学校学位。2014年,上海根据教育部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以课程改革为引擎,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关注学生和学习经历,关注教师和改革自觉,关注学校和教育全过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推进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优质资源在区域内和城乡间共享,抬高底部、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二、以“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目标,通过建设“新优质学校”等举措激发学校内在活力。一大批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没有特殊资源配置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高度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家长从孩子每一天的成长进步中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改变。
为向老百姓宣传和推介“家门口”的好学校,2014年年初以来,上海组织国内外新闻媒体启动“新优质学校”校长风采录系列报道,宣传报道一批新优质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历程;走进新优质学校,了解“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教师”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上海市教委会同部分媒体召开“解放―教育论坛”,面向社会公开讨论选择学校问题,让专家讲解小孩的成长规律和家长选择学校的注意事项,让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成长的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逐步成为很多家长选择学校的共识。
三、规范民办中小学招生行为。近年来,为避免民办学校招生给中小学成长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确保招生入学秩序的公平公正,2014年上海推出系列举措,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招生行为。主要包括:民办中小学招生实施“三个统一”(报名时间统一、面谈时间统一、录取时间统一)、“两个限定”(没有寄宿条件的民办小学限定在本区域范围内招生,有寄宿条件的民办小学可面向全市招收寄宿学生,跨区县招生人数由学校与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商定后向社会公示;每个适龄儿童限定填报2所民办小学)、“两个公开”(民办中小学招生简章要公示并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开;民办小学面谈过程向市、区县教育行政、督导、监察部门以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2014年,继续要求民办学校不得将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学科竞赛、等级考证书与入学挂钩,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学生,不得在招生计划之外自行招收学生或招收借读生、旁听生。
武汉:努力从源头上缓解“择校热”
武汉市2014年义务教育入学招生政策主要是“六个严格执行”:一是严格执行“划片对口、就近入学”规定,坚持政府通知入学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免试入学”。禁止组织任何形式的笔试、面试择优选拔新生;任何学校不得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不得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严禁将社会性学科竞赛成绩或社会办学机构的测试结果与新生入学挂钩。三是严格执行招生入学工作程序。四是严格执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五是严格执行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办法。报名数大于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采取电脑派位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方式,招生计划比例按46安排。六是严格执行招生入学时间安排。6月15至18日,每一所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必须划定服务范围并向社会公示;7月3日以前,必须将《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发放给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
武汉市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缓解“择校热”,实施择校生不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即不享受“分配生”资格的政策,并向社会广泛宣传,促使家长和学生理性对待择校。同时,将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招录分配生比例扩大到指令性招生计划的50%,让对口入学的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武汉市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努力从源头上缓解“择校热”。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校长、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强化4项措施:一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小班化教学。二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三是强化督学与督政双轮驱动,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点,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区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群众满意中小学”创建和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评估,办好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四是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2012年年底,武汉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云试点城市,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数字资源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全市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三通两平台”,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建立完善系列招生考试制度
《2014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重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都实行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广州市还出台了《中小学校招生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了15项招生考试违规行为,及其违规学校、责任人所应承担的6种责任和后果;出台《关于严格贯彻教育部检查组要求纠正“推优生”做法的通知》,2015年全面取消“推优生”制度;出台《2014年广州市公办外国语学校初中招生工作方案》,公办外国语学校初中改为面谈招生;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12个区、县级市也制定了相关细则,较好地缓解了来穗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该市义务教育的压力。
围绕落实教育部“两个文件”精神,广州将做到“四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推进配套改革。2014年广州将推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完善招生考试委员会制度,建立完善系列招生考试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督查,规范招生行为。坚持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每年组织非正常跨区域招生比例及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三是采取四项措施进一步提升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第一,培养好的校长。继续做好以卓越校长培养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培养工作为代表的优秀校长群体建设。第二,培养好的教师。以“强师工程”和教师流动机制为重点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第三,培养好的学生。以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指标体系。第四,培育好的学校。结合实际采取学区管理、集团发展、抱团发展、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沟通,培育好的生态。在已有公众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涉及重大民生的教育决策事项公众征询制度,在更大层面达成共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杭州:实施招生工作“六公开”制度
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自二十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按学区就近招生,2012年起实行“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零择校”政策,按照“属地管理”和“就近入学”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办小学招生实行按学区招生和公办初中按对应小学对口招生的机制、按照“住、户”关系排序录取学生的招生规则、民办学校电脑派位和面谈免试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方式,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同时,实施招生政策、学区划分、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和结果、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方案、申诉渠道等招生工作“六公开”制度,大力推进阳光招生。已连续两年实现择校乱收费的“零投诉”。
今年,杭州市公办学校严格按学区招生,民办学校免试入学。一是民办初中招生实施网上报名,以杜绝在招生报名过程中学校的过度劝退和变相考试现象。 二是规范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特长生招生政策。明确公办小学不招收特长生,公办初长生招生实施特长生类别、学校类别、学校数量、招生数量“四限”政策。三是按照“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梳理规范了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需要适当照顾录取的学生对象、报名办法、录取办法。四是进一步明确招生纪律。明确了违反招生纪律的类行为和处罚办法。
天津:以学区为单位就近免试注册入学
天津市小学招生100%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适龄儿童按照划定的学区片登记入学。全市初中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就近入学比例2013年达到88%以上。天津市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原则,民办中小学在区县教育局统筹指导下招生。
在优化资源方面:2008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整顿,把回归公办的改制学校划入初中招生学区片,优化了资源配置。经过五年的努力,天津完成首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惠及全市城乡1 190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验收,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2013年,该市又启动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加快了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步伐。
在政策导向方面:坚持公办初中先于民办学校招生,大批公办初中敞开大门面向小学毕业生,以学区为单位就近免试注册入学。这一招生方式突出了“免试”,特别是对“就近入学”给了一些弹性,小学毕业生可在学区片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且方便就读的学校入学,家长接送孩子,学生中午用餐等矛盾得到化解。
在保证公平方面:采取坚决措施,逐步把包括历史名校、优质初中在内的所有初中学校全都划入学区片内,实行划片入学。天津市从2008年开始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并不断加大比例,有效抑制初中择校现象的蔓延。
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意见》。工作目标是:巩固中心城区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成果,建立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比例为基准的均衡发展新机制;扩充优质资源,组建学校联盟,严格计划招生,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初中招生划片入学。到2017年,公办初中学校95%实行划片就近入学。
重庆: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
在招生方式方面,重庆市绝大多数区县坚持多年来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单校划片、免试入学”招生办法;北碚区等个别区县拟采取“多校划片、电脑派位”方式;为保持稳定,沙坪坝区、渝中区少数区县个别学校仍将实行“推荐入学、特长录取”方式招生。
在推优生、特长生方面,今年作为过渡年,可沿用过去推优、保送、特长入学办法招生,但要求区县提前做好2015年免试划片入学的各项准备工作。明确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公办学校原则上停止招收推优生、保送生和特长生。
在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随迁子女监护人出具户籍证明、住(租)房证明、合法工作证明和流动人口居住证明等“四证”,由居住地教育部门安排入学。
在治理择校乱收费方面,一手抓治标,严禁择校乱收费。重庆市从2013年起,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要求,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乱收费成效显著。今年将按照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防止择校乱收费反弹;另一手抓治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模式,办好“百姓身边好学校”,将不低于7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沈阳:努力实现软硬件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为控制“择校”,沈阳市在1990年进行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直升初中;2012年,实施了阳光分班。目前,这项工作推进得平稳、有效,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入学秩序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内做到了基本均衡。自1990年起,沈阳市在推进这项政策时,有过不稳定,家长有过上访,问题的关键是学校间的差距大。为此,沈阳下大力气推进均衡发展。通过大学区、集团化发展、教师交流、城乡学校结对子等一系列措施,全力促进软件的基本均衡;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让硬件均衡了。特别是在2013年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综合提升工程,又在软硬件均衡建设上,进行了新一轮为期三年更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软硬件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是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基础。
二是科学划分学区。学区划分既要考虑现在,也要考虑历史,不能完全按照距离“一刀切”,应在充分考虑入学距离的前提下,让广大学生及家长都能从心里接受。沈阳做到了每所学校的学区相对稳定;集团发展的学校,以年级分校区,避免出现热点校。同时,学区划分的方案要经当地政府研究确定,上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并统一在全市主要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是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平稳推进的关键。
大连:就近入学纳入政府考核项目
大连市从1986年取消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小学升初中考试,全面实行小学、初中100%划片就近入学,城区小学毕业生按学校划片采取“对口直升”的办法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在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方面,大连市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大连市从1996年开始推进以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仅2008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已投入40多个亿用于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2010年,在全市12个地区全面实施了区际组团办学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始由“区域均衡”向“全区域均衡”迈进。为均衡人力资源配置,做好教师交流工作,全市每年县域内交流教师1 300多人,由城市向农村派出教师130多人支教一年,承担教学、培训指导农村教师等任务,同时每年从农村派出1 000多名教师到主城区学校跟班进修培训。从去年开始,大连市开始组建特色目录学校发展联盟,从全市评出的首批40所优质特色品牌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家长对“好教师”、“好校长”的需求,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二、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一是按照有利于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学区划分,城市公办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划定的学区做好招生工作,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跨学区招生。二是坚决取消一切以择优为幌子的各类特长班和入学选拔考试,严格学籍管理,坚决控制以择校为目的的学生非正常流动。三是均衡生源结构,实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指标到校的比例已经由1993年的10%提高到85%,同一重点高中录取的不同初中指标生最低分数差已经由10分拉大到35分。四是做好就近入学政策宣传,每年都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生信息,设立举报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积极履行政府责任,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纳入政府考核项目。自2009年起,大连市将规范招生入学纳入对县级政府的综合评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下达区域择校平均指标和热点校择校率两个指标,年底将督导结果进行通报,并对县级政府进行问责。经过多年努力,学生择校率呈逐年下降态势,仅以初一为例,城市学校学生择校率已由2009年的8.5%下降到2.9%,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哈尔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部实现标准化
哈尔滨市从1986年起全面实行公办小学就近划学区招生,公办初中对口入学的招生办法,实现了就近入学要求;1995年起,开始实行“两先、一抽、不调”的均衡分班办法,即先将学生均衡分班、先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均衡分组,通过家长抽签方式确定班级任课的班主任和教师组,一旦抽签确认,任何学生、教师不得调换。在规范特长生招生方面,哈尔滨规定只有省级以上初中体育、艺术教育基点校可以在学校所在区招收特长生,其他学校一律不得跨学区招生。特长生招生数量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控制在学校新生总数的5%以内。此外,民办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招生,不得通过文化补习学校或其他机构考试招生,不得以奥数考试成绩或其他竞赛成绩作为录取依据。
哈尔滨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推动就近入学目标的实现。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哈尔滨提出,今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要100%实现标准化,2015年八个城区力争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二是完善和推广名校集团化、郊区学校联盟、农村学校联盟等办法,缩小办学差距。三是今年秋季新学期,在部分区、县(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试点。四是将继续积极推进和完善重点高中配额生招生政策,今年将省重点高中统招生配额比例提高到60%,进一步引导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
济南:“组合拳”遏制“择校热”
在多年的实践中,济南市以均衡资源配置为基础,全面推进“小升初”免试入学,不招特长生;以强化中考招生政策中的指标生刚性为导向,来有效遏制择校;以禁收择校费为支点,铲除“择校”的内生动力;以完善名优教师交换、集团办学的均衡发展机制为手段,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受教育权益。这一系列带有“组合拳”性质的措施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关键是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不择校在家门口照样可以享受到均衡化的教育,以此引导他们认同“对口入学”政策,而这也是“划片免试入学”政策得以顺利实行的基本原因。
自1987年开始,济南市坚持100%小学划片招生,免试入学;100%初中学校采取学区内对口小学整体直升,免试入学(单位办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所有学校均不招收特长生。2007年济南市将热点高中计划内招生数额的80%作为指标生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同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中考时不享受高中学校指标生和推荐生待遇,降低家长择校预期。
济南市自2010至2012年,投入17亿元完成学校标准化工程,基本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实施教师交换战略,自2010年至今,累计交流教师11 972人,占在职教师的28.5%,基本实现了师资条件的均衡化。实施名校带动战略,采取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学校的均衡化发展。2012年规定,全市国办义务教育学校停止收取择校费,降低了招收择校生的内驱动力。2013年,济南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为94 275人,占城区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2.13%,确保了符合入学条件的少年儿童不因学位紧张而失学;全市年投入资金3.5亿元,共计57.6万学生享受了资助政策,确保了各类符合条件的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在公开和监督方面,2013年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完善学区公示制度,本着“动态调整,就近从优”的原则,将市区33所热点学校一次性扩大学区覆盖范围,79 580户居民的孩子受益,保障了义务教育无缝隙覆盖。“应保尽保”的承诺,使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招生秩序良好。
青岛:以指标生政策引导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青岛市从1987年开始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实行就近免试入学。目前,全市公办小学全部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其中有32所公办初中学校实行划片免试就近电脑派位入学,其余公办初中学校全部实行单校划片免试对口入学。
青岛市坚持实行普通高中指标生招生政策,让就近入学的学生享有更多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2014年,全市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招生比例占普通高中学校普通班招生计划的65%。青岛还积极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就近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从2004年开始,符合青岛市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由公办学校负责接收,实行就近入学,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
此外,青岛市积极探索通过“区域学校一体化发展”、“名校集团化办学”、“高校辐射中小学”、“跨区域办学”等方式,加快缩小校际差距,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愿意就近入学。青岛市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进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小班化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西安:全面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
西安市除了严格实行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切实保障公民的义务教育平等受教育权外,稳妥实施以综合素质测评为主要内容的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依法保障群众对民办教育的选择权。今年,西安市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区县监督下的学校自主招生,按“小学生六年综合素养发展过程性评价与小学生毕业综合素质养成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方式。评价过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评价结论及录取过程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将严格按照学区划分范围向公办学校直接派位。
该市全面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择校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形成“择校热”的重要根源。为此,西安市在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目前已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从10个方面提出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要求,并从创建大学区制改革示范校、深化大学区教师交流、组建跨区域大学区、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及加强大学区绩效评估办法等5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确保改革继续迈向深入,以此着力解决全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长春: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电脑均衡分班
自1986年起,长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取消了小升初入学考试,实行划片入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公办中小学学区全覆盖,真正做到了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一个相对就近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该市坚持中小学招生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免试就近、“两个一致”、“均衡分班”等五项基本原则。强化中小学招生宣传,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实现阳光招生。推进“学区制”入学办法。以各县(市)区为主体,在原有相对稳定学区的基础上,对公办中小学的学区进行科学、适度调整,逐步推进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年内实现小学95%以上划片按学区入学,初中90%以上划片按学区入学。
长春市实行公办优质空余学位电脑派位和民办初中电脑派位。自2010年起实行公办优质空余学位电脑派位,将各公办优质学校空余的学位面向区域内进行电脑派位。2014年将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公办优质空余学位电脑派位报名办法和派位结果查询办法,推进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惠及百姓。自2013年起实行民办初中电脑派位,将民办初中不超过30%的学位面向全市进行电脑派位。2014年将强化属地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民办初中电脑派位的操作过程,推进民办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惠及百姓。该市还对中小学起始年级实行电脑均衡分班,通过继续完善这一分班系统,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民办学校)起始年级将全部实行电脑均衡分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南京:对择校比例不降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近年来,南京市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保障和工作落实,标本兼治,多措并举,从制度设计到目标推进,从底线要求到规范督查,从均衡创建到缓解择校,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平稳有序,义务教育择校热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对义务教育工作满意度不断攀升。
南京市明确目标,努力形成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倒逼机制。该市提出,到2017年,力争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择校比例控制在5%以下,部分区、部分学校零择校。热点公办学校择校比例不突破10%。
为进一步规范热点公办学校招生行为。南京市与热点公办初中签订招生“承诺书”,落实小升初“五禁”要求。在规定动作上确保底线要求,在违规招生行为上实施零容忍,不断巩固良好的招生秩序,维护教育起点公平。南京市还多策并举,不断巩固和扩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发展成果。一是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方向的倾斜力度。二是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继续巩固城乡、校际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改革成果。三是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加大市区、区校、校校联办共管推进力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四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以 “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示范区”和 “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两个创建为契机,对各区、各学校义务教育择校比例不降、违规乱收费以及提前变相择优等行为在相关考评中实行一票否决。
宁波:试行共同发展学区
近年来,宁波市推出多项措施,全面推行阳光招生,确保义务教育段招生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宁波市户籍适龄儿童就读小学,以适龄儿童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为依据,实行就近入学。当报名人数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时,则分别根据学龄儿童的户籍和实际居住地等不同情况,可按一定的条件与顺序先后录取。宁波市城区初中招生以一所初中为招生单位,对口附近的若干所小学,其他县(市)区采取学校服务区划片就近入学。2012年以来,宁波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择校率严格控制在5%以内,鼓励各地实行“零择校”政策。初中择校生不享受省优质示范高中保送生资格。近三年数据显示,宁波市各地基本实现零择校。
2014年,宁波市教育局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试行共同发展学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初中容量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将数所小学和对口初中组成一个共同发展学区,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区内小学招生视生源分布情况按就近、合理、公平原则进行统筹,当相近两个小学生源不均,班额相差过大时,如新生平均班额超过6人(含6人),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当年生源较多学校服务区内设置两校公共缓冲区域,对该区域内学生按学生家长意愿进行调剂,如果报名人数过多,应公开公平地进行随机派位,使共同发展学区内各小学的班额相近。
厦门: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划片入学
厦门市制定了《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并明确近三年的工作目标,即2014年实现100%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初中的生源全部按片区就近派位、免试入学的方式确定;2015年实现市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
长期以来,厦门市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100%小学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98年,对初中学校实行划片电脑随机派位免试入学,将主要城区的小学划为23个片区,采取“群对群”(多校划片)、“群对单”(单校划片)的形式,对小学、初中进行适当的强弱搭配对口随机派位入学,给一些热点学校降温,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今年,厦门进一步强化初中招生就近划片电脑派位,将该市实施初中招生电脑派位以来,暂未参与的厦门外国语学校也纳入就近划片电脑派位入学,实现全部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划片入学。
为遏制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厦门从小学入学、初中升学的关口入手,完善政策规定。一是实行“两一致”,片区招生对象就读片区小学要符合“两一致”规定,即适龄儿童与父(母)户口一致,实际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一致,防止以“空挂户”的形式择校;二是实行人数限制,对热点学校进行适当的入学人数限制,要求片区同一套房产只能有1位适龄儿童在片区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就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子女多于一个的家庭除外),防止炒卖房产择校;三是严格规范定向生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生、择校生不能享受高中定向生政策,不具备高长招生及保送本校高中的资格。同时,逐年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的比例,从2011年定向生比例为15%,逐步提高到今年的55%,从源头上遏制学生家长“择校”的冲动。
厦门还在全市设立65个小片区对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小片区管理。一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片区龙头学校主动让片区学校共享校本作业、教案、试卷、课题研究、教学课件、特色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其他管理经验,并定期开展片区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开展教师技能岗位练兵,开展跨校教师结对子帮扶,提高片区师资水平。二是实现片区教师流动。2013年在市直属义务教育学校推行教师交流,各区均引导教师在小片区内有序地流动,有的区还印发小片区管理教师工作手册进行跟踪管理,有的区还建立激励机制,专列名额支持有片区交流经历的教师出国出境考察,并在干部任用上给予倾斜考虑。三是实行片区捆绑评价。从2013年起,厦门市初中教育质量按小片区进行评价。各区小学的教育质量监控也按小片区进行组织,有效地增进了片区学校的教学交流,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深圳:全面推行积分入学,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深圳市从去年试行积分入学办法以来,各区招生问题投诉率同比下降了80%。今年,各区按《深圳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试行积分入学办法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区实际,完善积分入学操作办法及实施细则,合理设置积分项目、标准和分值。积分项目包括学位申请人家庭户籍类型、住房性质、入户时间、居住年限、社保年限或纳税年限、计划生育情况等。对深圳户籍和符合本市就读条件的非深户籍儿童统一纳入积分入学范围,并根据积分情况统一安排学位。实施过程中做到积分标准、积分结果、学位安排“三公开”。
深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招生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各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或任何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不得以各类竞赛、奖励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并在全市各小学、初中学校实行电脑随机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举办重点班。
随着深圳城市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密度的大量增加,全市义务教育学位需求量不断增长。市政府把学位建设列入每年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实施基础教育工程,计划未来3至4年投资96亿,新改扩建130所公办中小学校,新增学位16.3万个。今年新改扩建28所公办中小学,9月份将建成4.1万个学位。另外,深圳市还大力扶持民办教育规范优质特色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和规范优质办学奖励等三项支持政策,开展公民办帮扶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成都:“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
作为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从2011年起就严格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
成都各区(市)县教育局确定划片范围和入学对象时,坚持“学生的户籍与其法定监护人的户籍一致,居住地与户籍地一致”的原则,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坚持所有公办小学均采用划片就近入学方式;坚持公办初中采用“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多校划片”采取片内随机派位的方式,为每所初中学校确定入学对象;坚持均衡安排任课教师,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四方”监督。成都还规定从 2014 年起,新入学初中择校生毕业时不得享受省二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指标到校政策。
极目新闻记者寻访了众多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有的已找到新工作,并且开始适应新的岗位,开启新的职场之路。也有部分人选择留守教育培训行业,但其中不少人的职业方向发生了变化。
培训机构高管 到民办校当校长
早上5时多起床,6时30分出门,8时前到校……今年9月1日开学以来,李晓(化名)迎来了新的工作节奏。
“刚开始真的有点不适应,毕竟我以前都是早上8时30分出门,9时前能到公司。”曾是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国际游学总监兼市场部总监助理、现为武汉某寄宿制民办学校副校长的李晓说,现在,她每周住校两三天,其它日子得花近3个小时在通勤上,单程得跑80公里。
李晓之前在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了9年,那时,她便常接到民办学校希望她加盟的邀请,但她从未想过离开教培行业,直到今年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7月25日,李晓离职,7月26日,她便入职了这家跟她接触了近一年、品牌和规模都不错、对她又很有诚意的民办学校。
目前,作为副校长,李晓负责招生、人事、对外合作及发展规划,收入与从前差不多。“教培机构和学校毕竟是不同的平台,我在心态上需要做很多调整。与教培机构相比,学校的琐事会多一些,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我需要花更长时间呆在校内,没之前自由,我需要调整工作的节奏和时间。”李晓说,不过学校安排给她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重合度较高,所以上手很顺利,要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新单位离家远,她基本没时间照顾小孩,只能请老人来帮忙。
李晓说,她曾考虑过自己创业做研学旅行,但毕竟曾在教培行业太久,改行需要从头开始,便搁置了这个念头。
不少人先“代课” 再参加教师招考
记者从武汉市一所初中了解到,今年8月底招聘的校聘教师中,有3人有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经验。
2015年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的陈老师,此前一直在光谷一家培训机构当数学老师,最高峰时教100多名学生。教学业绩不错的他,被一些家长挽留做“一对一”老师,但他担心“双减”政策会越来越严格,坚持参加了公办学校的校聘教师招聘。目前,他带七年级的两个班的数学。
“参加我们今年校聘教师招聘的原机构老师很多,留下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教学水平尤其突出,课上得晓畅、明白。育人方面,他们以前在机构接触得少,我们会重点引导。学校很希望这些优秀教师能留下来。”该校校长说。
记者从武汉多所中小学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大量学校将招聘校聘教师的时间从此前的7月延后到了8月中下旬,因此到公办学校应聘做校聘教师的原教培机构老师猛增,其中不乏名校高学历的,公办学校也进行了精挑细选。多位校长说,他们当然希望能留下优秀教师,但现实问题是,按照现在的教师招聘政策,部分培训机构教师很难考进来,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失。
记者查询发现,即以东湖高新区2021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条件为例,应聘应(往)届毕业生岗位的,应为20、2020届、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应聘在职优秀教师岗位的,需要具备现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且具备5年或8年及以上一线教学工作经历,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经历和毕业前实习任教经历不计算为符合条件工作经历。
25岁的小杨目前在一所公办初中做校聘教师,教九年级数学。2018年大学毕业的她今年参加了几次校聘教师招聘,试讲表现都很好。她说,她已经享受不到应届生就业政策,若参加教师社招,需要攒3-5年校聘教师经验,到时她已经快30岁了,除了要拿好几年的较低收入,未来发展也会受限,还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我们了解过,哪怕是经济发达的区,校聘教师一年也只能拿到四五万元。”小杨说,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公办学校确实需要有更多教师,她希望能有相关政策帮助教培机构教师转型,给大家同等参与考试竞争的机会。
也有人不工作 专心考研考公
为了突破“应聘社招教师需要几年工作年限”这道坎,一些原培训机构老师选择考研教育相关专业,希望将来以应届生身份重新进入教育行业。
武汉人小李就是这样。她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光谷金融港的某线上培训机构工作,做小学语文辅导老师。两年来,她除了参与公司的线上直播课程,和自己班上的小学生进行互动,负责课后作业的批改、线上习题的讲解,在学员班级群内做好答疑和维护工作,还会追踪学员课程报名情况,解决学员和家长的问题。9月13日辞职后,她决心要考一所省属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打算毕业后继续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
“我还是很喜欢自己从前的工作的。公司里年轻人多,工作环境轻松,氛围比较好。我也喜欢当老师,教孩子们知识会很有成就感。如果不是因为行业发生变化,我愿意继续干下去。”小李说,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陆续有许多同事辞职了,她一直观望到9月开学后才下决心辞职考研。
“之前,我一个月1.3万元拿过,六七千也拿过,工作两年攒了两三万元。现在宅家考研,更花不了什么钱。为了更好地备考,我搬到了外婆家,除了环境安静,生活也很养生。”小李说,家里人都很支持她考研。
也有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国考报名已经开始了,我正在研究哪个岗位比较好考,看来明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28岁的原教培机构教师小王说,他是男生,考公务员更为务实,目前他也在犹豫,要不要也同时报名考个研,多一个转型的可能。
留在行业的人 也在经历转型
在此前一家大型教培机构所做的《“双减”政策下,教育培训行业教师现状调研报告》中,显示选择留在行业的老师中有近五分之一(19.88%)的教师选择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其次是私人家教(15.84%)、留学考试(13.04%)与高等教育(11.80%)三个方向。
极目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不少留在培训行业的老师转向公司新业务,如研学、体艺类培训、成人培训、托管班等。手中有一些家长资源的老师,则倾向于转向做“一对一”家教。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小张已从培训机构的小学数学老师,成功转型为教成年人普通话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我之前很受学生欢迎的,公司给我布置的课程报名任务,我总能超额完成,每个月可以拿几千元奖金。双减政策出台后,我马上开始找新的工作,9月30日就到这边了。”小张说,现在的这家培训机构的客户群体更广,目前也比较热门,虽然工资不如之前高,但工作时间更稳定,周末也有双休,他很满意。
关键词:城郊中学 初中生 数学教学 学困生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04-02
1 城郊民办初中的特点
处于城郊的民办学校,不具有市区中心学校悠久的历史,也不及硬件条件优越的私立名校。在生源上处于劣势,在资源配备上也有一定的差距。众说周知,民办学校的优势除了硬件条件相对较好,师资配备更加合理,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个性化的教育之外,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不受户口所在地的限制,这对于不在成都区域范围内又需要接受中学教育的孩子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2 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那么何为学困生呢?当前研究认为,学困生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综合症”。它是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来自于学生自身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对学习无兴趣,学习动力低下,学习品质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踏实,不勤奋,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较低等
城郊民办初中的孩子,家境还算比较优越,但不少孩子缺乏应有的拼搏与责任。父母从省内其他州市来蓉做生意的占了不小的比例,吻准彝ィ托管家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学生基础拔尖的很少,大部分处于中等及以下。城郊的学生受到城镇文化长期熏陶,通常较有灵气,活泼好动,信息来源广,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由于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理,缺乏应有的教育知识,不能准确把握孩子心理的细微变化,容易造成教育失当,使孩子形成许多学习上的不好习惯。再加上学生小学基础较为薄弱,得不到应有的疏导与帮助,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部分老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大量布置作业,学生负担过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变成学困生。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那份情感,往往具有较大的分歧。有些孩子至始至终都非常喜欢数学,可能源于以往积累的数学给予他们的那份快乐与成就。而还是有不少的孩子,畏惧于数学的难想、难算、难突破。这往往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分化。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孩子们对数学难的看法,既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3 转变学困生的策略
3.1 走进学生心灵
家长需要做的是在生活上更加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期待,这可能需要改变家长的生活节奏与安排。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互动交流,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鼓励,从家庭环境这方面进行改进。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组合家庭,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更加重要。
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需要做的就比较的多一些,首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家庭背景,有没有特殊生活经历。然后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渐渐走进孩子的心灵。比如课堂上一次不经意的肯定,作业本上一个不起眼的笑脸或者加油,考试进步时并不特意的表扬,甚至利用网络的交流等等,都将促使你与孩子们走的更近。“信其师,听其言”,这就在心理上与学困生建立的良好的基础。
3.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案例:在讲平方差公式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把去福建永定土楼的照片放到屏幕上,特意讲了以下客家族的风土人情,还讲了美国间谍误把土楼当作军事设施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愿意听,在听的最兴浓时,把话题 转到了如何计算土楼的占地面积问题,进而引入平法差公式来简便运算,后来又进行分组剪纸验证。我发现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和其他同学一样,自信满满,异常踊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3 自我演绎,生动逼真
比如,在初一学习圆柱体展开图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这是一道关于最短路径问题,如果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题目中的主人公,曾经当过小明,当过出租车司机,当过一艘船,当过台风等等,这次是一只好吃的、快饿得不行了的蚂蚁,同学们往往会忍不住的笑,我就哀求着说到“请你们帮帮我找到最快的取食路径吧。”听到这么悲悯的求救,哪个学生还不想想办法。“老师,你说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你怎么不直接飞过去?”“不行,蚂蚁会飞吗?这可是石凳啊。你也不怕撞死老师。”“那你就沿着边缘爬过去吗”“嗯,这个可以有,具体怎么个爬法呢?”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把孩子们引向可行的、最佳的方案。最后还不忘做了一个装作吃到美食的夸张表情来感谢同学们的帮助。这既是师生互动,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3.4 巧用比喻,形象直观
初中的数学讲究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孩子数形结合,逻辑抽象能力的考察也在逐渐提高。当孩子们很难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的时候,用一些直观的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奥秘,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一个概念的认识。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智慧。
比如,在初三学习分段函数求最值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当25QxQ30时,二次函数为W=-x2+60x-925,当30
我是这样处理的,对孩子们说分段函数就像5、6两个班级一样,我们要去求整个分段函数的最大值,就相当于求5班、6班两个班中个字最高的那个,现在没法把两个班放在一起排队比较,那我们可不可以按照规则先把5班最高的找出来,再按照规则把6班最高的找出来,最后这两个高个子进行最后的pk,谁赢了谁就是两个班中最高的。相信这样的比喻谁都听的懂,孩子们就像打开了思维的水闸一样,纷纷尝试,效果然十分的明显。
3.5 弄清概念,对比学习
前不久刚学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刚开始对于公式的来由以及公式的简单应用,孩子们都表现的不错。但随着公式的逆用以及两个公式的综合应用,不少孩子已经出现混淆公式现象,甚至出现自己创造法则。针对这些问题,我的策略是,再次梳理两个公式的结构和使用前提,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没有学的公式和法则绝不可轻易使用。除此之外,对比学习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计算,到底是用平方差公式的逆用还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学生们很困惑,其实两个方法都用,比较比较那个好就一目了然,最后发现,两种方法差距并不大,至少都适用,关键看自己熟悉那个公式。而在计算时,学生往往误认为和前一个题一样,其实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关系与区别,我特意把两个题写在黑板的左右对比讲解。大家发现,直接是不能用平方差公式的逆用的,因为没有的结构,但如果用完全平方公式分别展开后,为是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的,之后还是不得不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相对麻烦。但学生如果能先用积得乘方公式的逆用把式子变为,再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即可,相对来说更为简单。这样两个相似题有对比,同一个题不同方法有对比,公式使用之间也有对比。在对比中找到公式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对比中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学生也将大有收获。
3.6 小组责任制
每个小组有7名同学,其中优中差的比例是2:4:1,全班共5个小组。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每次的作业,考试,清洁,纪律等等各项指标,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将会得到大奖。刚开始的时候,每个小组根本不会去重视那个学困生,总以为是累赘,要么讨好学霸,要么全部交给学霸,而学困生自己也破罐子破摔,要么很愧疚,要么更加肆无忌惮。可是众所周知的“木桶原理”,这个想法的小组在第一次评比时纷纷失利。
后来大家发现,让学霸进步的空间并不太大,让自己成为学霸也太难了,而集体帮助学困生进步,那是相当的有前景。在一次自习课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小组的成员主动给学困生补习功课,小组讨论也绝不落下一个成员。当有小组成员上课不积极,自习讲话玩闹时,总是毫不留情地站出来,给予最严重的“警告”。当然,此时学困生显然已经知道了大家对自己的改变,内心也开始接纳所在小组,主动的接受大家的帮助,渐渐的那些个坏毛病也消逝不见了,自己也渐渐开始努力了,成绩能不提上去都难。显然,集体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最后的评比虽然也有输赢,但最大的受益者,除了班级整体的进步之外,学困生看到了进步,提升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一、理清发展沅陵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是创建均衡教育。按照“县域平衡、城乡协调、配置科学、机会均等”的要求,把创建均衡教育作为沅陵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是创建和谐教育。按照“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环境优化、发展持续”的要求,把创建和谐教育作为沅陵教育发展的前提。
三是创建优质教育。按照“师资优良、质量提升、行为规范、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创建优质教育作为沅陵教育发展的关键。
四是创建满意教育。按照“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公平公正、形象优良”的要求,把创建满意教育作为沅陵教育发展的目标。
五是创建平安教育。按照“制度健全、监管有力、事故杜绝、安全稳定”的要求,把创建平安教育作为沅陵教育发展的保障。
二、把握发展沅陵教育的工作目标
我县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2015年起,高考、高中水平测试、初中毕业水平测试进入全市前三名并逐步提升;常规管理评价为良好、优秀等级的学校,分别达到60%、20%。到2020年,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达到《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要求,位于全市前列;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基本建成教育强县。
具体指标是: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2015年达到65%,2020年达到80%。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1%以内;力争到2015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要求,2020年80%以上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基本完成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15年达到90%,2020年达到93%,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3年内在校学生达2000~2500人,2013年争创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2014年争创省级中职示范校。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确保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三、加紧实施“十大工程”建设
要将上述目标任务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切实取得实效,就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改革创新,以更务实、更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沅陵教育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加紧实施“十大工程”。
1.城区教育扩容提质工程。认真贯彻实施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县委常委议教会确定的城区学校建设“53321”发展规划,即:建好5所小学(鹤鸣山、荷花池、溪子口、凤鸣、新规划一所城南小学),3所高中(一中、二中、职中),3所初中(三中、城北初中、城南初中),2所公办幼儿园(城北、城南幼儿园),1所特殊学校,将新规划的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加快新一中建设,将一中老校区转换为城北独立初中;加快完成县教育局机关搬迁、鹤鸣山东扩南延以及三中、凤鸣、溪子口的校内扩容计划。
2.教育投入保障工程。一是依法争取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实。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逐步提高可用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依法保证教育所需的事业费和基本投资。新开征地方教育附加,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教育的比例;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高中阶段学杂费等收入全部用于本校建设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教育,并确保拨付到位。二是想方设法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要加大教师奖励基金筹集。根据省、市有关进一步加强教师奖励基金会建设和管理文件精神,今年必须募集基金100万元。要建立农村学校工作经费和常规质量检测经费支持机制,争取将每年30万元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评估专项经费和每年5~10万元农村学校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争取设立校长岗位津贴,按平均每校每年1万元标准集中下拨,由县教育局结合校长年终考核分类划等,统一发放。
3.教育队伍建设工程。一是加强教育队伍作风建设。深入持久扎实开展“强素质、转作风、树形象、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机关干部、校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每学期解决一到几个问题,不走过场。大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坚持校长集中培训和兼课、听课制度,严控校长脱岗出校,严格抽查校长在岗履职情况。二是优化教师均衡配置机制。进一步优化县域内师资均衡调配机制,坚持实行教师进城以岗定编、定期(2~3年一次)公选考试制度,统筹安排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合理配置教师,实现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师资基本均衡。对边远农村学校音、体、美及小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实行走教制,落实课程计划。三是认真清理脱岗人员。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部门对脱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并建立相应的处理制度。四是加大教师培训培养。认真贯彻实施《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整合师训、人事、教研、基教等师训职能,形成师训合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大力鼓励支持教师在岗自学共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县及以上培训活动,适当选送骨干教师到条件可比的教育工作先进地区观摩学习,把控师训成本,增强师训实效。把外出学习培训当作福利来奖励教师,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五是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梯队。实行教师分级认定工程,设立合格教师、校骨干教师、片区骨干教师、县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等教师成长阶梯,明确相应的待遇、责任和义务,定期考察、考核,取消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六是提高乡镇教师地位待遇。建立艰苦边远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分类发放农村教师津贴,逐级提高补贴标准,做到苦有所值。设立乡村优秀教师奖,奖励在县城以下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安排的政策,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心执教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城区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
4.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一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在坚持贯彻实施以初中、小学毕业水平测试为主导的《沅陵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方案》的基础上,施行以老片区为主导、以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为主要手段的义务教育常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组建县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管理机构,与市级机构密缝对接,整合全县普高教学管理和信息分享,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二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小学突出养成教育和愉快教学,不重结果,而重过程;不比分数,而比养成。初中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为高中学习奠定方法基础和学习后劲;高中突出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教育,铸就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其锲而不舍的发愤苦读精神,立志成才。三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在过程管理中提高质量。要加强听课交流,每学期校长听课要达20节以上,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听课要达25节以上,教师听课要达30节以上。要加强备课检查,严禁无教案进课堂上课。教案撰写要符合要求,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学情分析、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后记等内容。对教师备课、听课、作业批改等常规,学校要每月检查一次,并与绩效挂钩。对全县学校的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情况,县教育局要组织专门队伍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视导,检查结果通报全县,并纳入业绩考评。四是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围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开展高效务实教研。建立期中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缩短反馈时差,增强干预效果。大力支持教师选择本校、本学科、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切入口比较小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推进“校校有课题、师师做研究”工作进一步落实,不求课题立项获奖,重在通过研究解决问题、提高质量和培养队伍。优化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工作队伍和教研工作网络,推进以老区为平台的区域性教研工作,向教研教改要质量。
5.办学体制创新工程。一是深化公办学校体制改革。探索优质公办学校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举办分校等模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二是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将民办教育依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法律地位,积极探索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和管理。三是巩固优化“低寄”教育成果。一方面,对已经建成的低龄寄宿制学校要健全标准,完善设施,强化保育,优化服务,使我县低龄寄宿教育真正做到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支持联村小学、低龄接送制小学甚至教学点等多种办学形式的探索和存在,不搞统一模式的“一刀切”。
6.职教精品打造工程。按照“做大职高就业、做强对口升学、做活职业培训”的工作思路,重点建好县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沅陵职中。依托县职中建好县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总揽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建成1~2个市级特色专业或精品专业,1个及以上省级中职特色专业,增设旅游管理(含茶艺)专业,为我县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7.平安校园创建工程。按照“生命保全、安全第一”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健全落实各项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大校园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强化对学校各项卫生状况的检查与监督,搞好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细化各项安全防范预案,防止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8.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要积极引导全县学校特别是小学和城区学校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校本实际相结合,走特色化办学的内涵式发展路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群。
9.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立和落实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把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体予以推进,切实加快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步伐。制定扶持和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与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每个乡镇创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切实加强农村简易幼儿园的管理,大力支持和扶持规模较大的公、民办幼儿园,积极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教育督导强化工程。一是进一步加强督政工作。要坚持以督政为核心,在抓好“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对建设教育强县的评估考核,督促各乡镇承担办教育的责任,进一步调动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要在保证教育投入和理顺教师管理体制上予以重点关注,把“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建设教育强县评估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弥补,形成合力。二是进一步加强督学工作。选好、选足学区督学,以督学责任区为平台,结合以老片区为主导的常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建,认真实施《湖南省督学责任区学校督导评价指南》,把每一所学校都纳入督学“责任区”范围,实现对学校督导的“全覆盖”;实施不定期的随访督导和回访,全程了解学校发展,实现对学校的“全过程”督导;组建不同专业的督学队伍,深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学校的“全方位”督导,指导每一所学校找准发展定位,帮助每一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每一所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让每一所学校每学期、每学年都有进步。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口之众多,受教育人口之众多,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必将长期困扰中国的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流动人口也迅速向城市膨胀,农村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诸如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入学的问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着中国的社会和谐,关系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现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公私合作的道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实现共赢,是本文着重探讨的。最后得出结论:农村实行公私合作办学是可行的经济的道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合作方式也是多样的,前景可观。
关键词: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资源配置, 公私合作
Abstract The rur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weak link of China’s education. The rural educational problems will be the bitter-pills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most of people and school-aged people live in the rural area of China.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left-behind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in cities come out as China’s economy grows the migrant people flood into cities in an amazing speed. Thes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soft-power enhancing of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that how to change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 us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s of market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xplore a wa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 reach a goal of mutual benefits. At last this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The way of PPP is a feasible and economical way and it is catering for the conservation-conscious Society Building which propos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The modes of cooperation are diversified and it has a bright future.
Keywords: rural education,left-behind children,migrant children, resource alloc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目 录
摘 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现存问题.......................................... 2
2.1经费................................................................. 2
2.2设施................................................................. 3
2.3教师................................................................. 3
2.4学生................................................................. 3
2.5校园活动............................................................. 4
第三章 留守儿童问题........................................................ 4
3.1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5
3.2缺乏关爱,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5
第四章 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5
4.1生活困难............................................................. 5
4.2入公办学校困难....................................................... 6
4.3城市中民办学校....................................................... 6
第五章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及托管的现状:.................................... 6
5.1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现状.............................................. 7
5.2 私人资本托管服务状况现状............................................ 7
第六章 家庭年收入及愿承担教育费用调查...................................... 7
第七章 公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8
7.1补充模式............................................................ 8
7.2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 9
7.3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托管服务方模式.............................. 10
第八章 结束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7
第一章 前 言
中国农村人超过八亿,我国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都设置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又往往是最难解决和最易被忽视的部分之一,长久以来教育投资不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资源紧缺一直以来困扰农村教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低廉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素质差,辍学率高,高中入学率低,大学深造更少,学生不能正真正的完成九年义教育,极少有真正基本掌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纲要求的知识。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不但不能为社会贡献反而危害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因此,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且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已免除学杂费。但教师队伍素质低,师生比例低于标准,教学手段单一,设施不足,资源稀缺等问题依然存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只有极少数学校有图书馆,藏书量少,书本陈旧,常期处于半开放状态,艺体课很少开。这些就导致了农村人才种类单一。
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数量增长,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被人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高,学习差,与人交往上以及心理都有问题。(Brenda S.A. Yeoh and Theodora Lam 2006:12)
这两类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的大问题,。
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2亿,而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逾1500万,其中大部分是处在学龄阶段,而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中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是很棘手的问题。然而这也就形成了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全部留守儿童中的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村教育市场。
市场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它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
市场=人口+购买能力+购买动机(范伟达 2002:2)
教育并非是一种萨缪尔森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 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纯私人物品即为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正因为它是准公共物品, 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 或者可以在基础教育环节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制) 。所以从国内外经验和历史经验看,教育产品既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也可以混合提供。而教育产品的生产也是可以由公共部门生产,或者混合生产。(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2003:75)因而如何能立足现有资源,吸引民资,游资进行优化组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既能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使私人资本有利可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公私合作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写为PPP。PPP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或更广义点,任何国营/民营/外商法人机构,下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营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水厂等)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监狱、警岗等)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公私合作是一种广义项目融资范式,成功实施PPP必须具备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资金和资本。
本文所指的公私合作办学是指在公办学校现有的基础上,由私人资本投资介入学校经营,利润由双方按投资比例分配。与现有纯粹的公办学校和私营学校比,“公私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从深化教育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办学模式还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宁本涛,2004,9:22)
在国家投入不足,暂无力很好的予以解决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情况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来弥补教育公平问题,将对农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章 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现存问题:
通过对阜南县中小学的抽样深入调查,发现有以下问题:
2.1经费:
自2000年,安徽省率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在教育面取消了教育附加与教育集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负担。但在实际上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急剧减少,投资渠道不畅,基础教育严重失衡,广大农村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水平差距增大,继而导致农村许多薄弱学校的再度出现,广大农村学生正在失去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农村税费改革后,致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大减少,贫困地区的县财政只能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国家出台的工资五大块)乡镇财政更是举步维艰。加之学校实行一费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无法开支。( 李茂松 冯文全 黄育云2006:7)
2.2设施:
教室简陋,没有电教设备,课桌椅陈旧,年久失修,学校缺少图书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体育设施。曹集镇三所中学只有一所有图书馆,计算机只有保庄圩有22台失去运行能力的计算机,多媒体为0台。
2.3教师:
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高达1:31.5班级多,学生多,问题学生多,教师工作无热情;全县共缺四千名教师,县里通过招考招了部分教师(数据不详),但县政府以财政压力为由不分配。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英语教学极少是英语专业教师带课,曹集镇100%没有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对阜南县曹集镇保庄圩学校校长时建伟的采访得出)。教师知识陈旧,自身缺乏自主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很多错误知识误导学生。
图表(1)(廖龙龙2005:49)
2.4学生:
学生人数相对多,生师比例达1:3560%的学生家长进城打工,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及北京。这些学生缺少家长的关爱,或则与祖辈一起生活,被溺爱。学生长期处在学风差的学校,加上教师教学无热情,致使学生厌学,学习成绩差,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分达到及格线的只有6-8%,学生品质差主要有吸烟,酗酒,打架等问题,吸烟,酗酒无法统计确切数据,而打架的密度是平均每校每周二场,2006-2008每年致死人数1-2名(酗酒以后闹事)致伤人数34人。校园暴力事件已不容忽视。长期处在学风差的学校,加上长期的成绩不理想,致使学生对升学没有信心,继而影响升学率(全镇三所中学每年只有不到二十人考入县一中,升入高中继续深造的不足150人)3月12日-16日在班级里听课发现班级纪律很差,毫不在意老量,在对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他们陷入了一个思想怪圈就是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以上种种就造成了曹镇镇教育的恶性循环。
2.5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极少,学生放学后就无事可做。老师很少布置作业,或者不布置作业,课外作业时间平均在半小时左右,学校每天七节课,上午四节8:00~11:30,下午三节,2:30~5:05,除去吃饭1小时,睡觉10小时,作业时间30分钟,有至少6小小时空白时间。学校体育设施不足,整个曹集镇足球场个数为0,篮球场三所中学各有一块,共6个篮球架,乒乓球台为水泥台,且只有一所中学有两个球台并且对学生开放,但相对于全镇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学校室内乒乓球只对教师开放;学校每年只举行两次大型活,分别元旦晚会,庆祝国庆;除此,学生再也没有其他活动可以参加。大量的空白时间使得不少学生沉溺网吧,游戏厅,参与赌博以消磨时间,甚至有人走上犯罪道路。
曹集镇共有五所网吧,全部是不具备网吧开设资格黑网吧,网吧离学校均不足一公里。在一家网吧包夜情况调查发现,网吧35台机器前坐有21名明显能看出是未成年的学生。所有进入网吧的人员均未有任何登记。
在一个叫闫圩的地方,一条巷,有15个未成年学生,每天放学开4个牌桌。校园活动缺少就致使以玩来消磨时间。
第三章 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译者将其英语翻译成Children Left-behind,但是跟美国的No Child Left Behind中的left behind是不同的。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形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 2005:29)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全部留守儿童中的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问题:
3.1保证是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这些老人一贯溺爱自己的孙辈,养成孩子任性的习惯。孩子个人卫生情况令人担忧,今年三月份阜阳市爆发的EV71疫情,再一次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留守儿童的身上。而农村学校也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现象。这些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辍学率都高于正常家庭儿童。
3.2缺乏关爱,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没有父母必要的心灵上的关怀与抚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很差。(Cora Jung Bluth2007:8)他们的防护能力弱,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群体。而社会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第四章 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农民工子女是指随同进城务工的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应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上世纪末,人数开始剧增。这些孩子中有出生在农村后随父母来到城市里的,也有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 Shaoqing, Zhang Shouli 2004:57)研究表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生活主要有以下困难:
4.1生活困难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大多在十小时以上),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在采访的农民工中有80%表示孩子影响自己挣钱,成为累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福利可言。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孩子学费3000元左右,生活费用高:孩子300元+父母300元×12=7200,)仅此两项费用就高达10,200元。
4.2入公办学校困难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人民的社会地位,就业,教育以及生活条件挂钩,这就导到致了现今的流动儿童女的入学困难。学龄儿童没有当地户口就很难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Han Jailing 2004:30)在城市中,如果流动儿童女要上公办学校,他就不得不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在中央政府宣布城市中公办学校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非法时,市政府就收取农民工高额的诸如“择校费”,“赞助费”等的借读费用,而不向城市中当地的居民收取。(Ingrid Nielsen, Berenice Nyland ,Chris Nyland, Russell Smyth, Mingqiong Zhang 2006:463)(北京市择校费规定不高于30,000元)这就让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成了奢望。所以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4.3城市中私学问题:
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私人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且费用很高,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黑来形容。调查的曹集镇流出人口子女在北京就读的学校显示:流动儿童就读学校学费高,1000-7000元/生/年;校舍简陋(红砖起脊房);设施简陋,无体育设施或者只有简单几件;食堂饭食普遍质量较差(伙食费用均在10元以上/天)。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高达1:35(由北京“读书学校”实际情况推算,后更名爱希学校,现因学生食物中毒而被勒令停办)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办学质量明显与收费不匹配。
第五章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及托管的现状:
5.1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的问题
此类学校的开办完全以赢利为目的,师资差,教师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认证;设施简陋,费用高;国务院于2007年免除中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许多乡镇私学应声而倒,大批学生回到公办学校。而县一级的私学却因为有着县城的优势,和旧名气的优势未受到太在冲击。许多稍富足的家庭仍不堪公办学校高昂借读费,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私学。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施,教师素质均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校方责任心普遍不强。
教师:据估计,县城私学聘请的教师70%公办学校教师,他们以代课赚外快为目的,这就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师为保住公办学校的饭碗,就只牺牲私学的教学质量。不具备教学资格的人员也被聘请充数,以阜南县曹集镇新世纪文武学校为例,该校100%教师为不教师资格的人员,该校15名教师,有11名为公办学校解聘的不具教学资格的代课教师。
教学设施:教师简陋,多为出租民房,只有黑板,桌凳和简单的教具。这类均无体育,文娱设施。县城私立学校受地域限制,无体育场所,各乡镇私立学校操场只是空地,无设施。
5.2私人资本托管服务状况:
由于农村流出人口多,多数是父母同时流出,于是农村托管市场应运而生。但该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关部门也缺乏对其监管。经深入调查,托管的开办者往往纯粹以赢利为目的,收费高(收费全部在3000元以上每年)。规模小,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多数为教师开办,打着辅导学生功课的幌子招揽学生。托管服务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一,饭菜质量,一些托管中心附近称,食堂所用菜为低质廉价菜,更有从菜市场捡回来的烂菜,学生的饮食卫生问题令人担忧;二,住宿条件差,宿舍内只有床和桌子,三至五个学生挤在一间不足10平米房间内,卫生由学生自己负责打扫,十分凌乱,夏天蚊蝇滋生,冬季阴冷。近乎只托不管,没有从生活上,心理上去关心他们,从而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不利于成长。
第六章 家庭年收入及愿承担教育费用调查
(曹集镇,抽样调查50个家庭)附调查表。
图表(2)
第七章 公私合作模式探讨:
7.1 补充模式:
该模式是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由投资方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宿舍及优秀教师。利润按投资比例分配给双方。
由图表2可知,在曹集镇开办此类学校收费可以为3000元/年。每班招收50名学生,共可收取费用为150,000元。按照国家标准师生比例(1:12.5)配备教师,即每班4名老师,工资以当地水平计算,四名教师工资共计为50,000元/年。计算机以每生每日两小时上机计算配备,即平?V每50名学生配备8 台,以每台单价3,000元标准计算采购,共24,000元,次年维护费用为5,000元,五年后更新;图书馆藏书以每班10,000元标准,每年增加1000元更新。网络光纤8000元/年;多媒体,20,000元,灯泡寿命为4000小时。宿舍,每室10名学生,共需五间,阜南县造房现均价为1100元/平方米,每间房造价为11,000,共需55,000元,住宿床铺200元/每铺,共5铺供10名学生住宿,书桌200元,凳子100元,简装修200元,共1500元/舍(使用期为10年),50名住宿生共需要7500元床铺装修费用。所以宿舍总造价为62,000元。
当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24,000
10,000
8,000
20,000
62,000
174200
利润:150,000-174200=-24200(元)
次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5,000
1,000
8,000
64,000
利润:150,000-64,000=86000(元)
此种模式充分的利用了现有资源,又能利用民资补充不足,实现了双赢。同时又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摆脱长久以来,农村人才种类单一的问题。近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投资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次年就可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7.2 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
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及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附近空闲房间,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利润由投资方与校方共同分配,房主只获得房屋出租费用。
据调查,曹集镇中小学没有可供给寄宿学生住宿的宿舍,有40%以上的学生上学往往要骑自行车骑五公里或者以上,中餐还要回家吃,每天来回四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学生大多家长进城打工,吃饭也只有孩子自己解决。因此,在学校里建供食宿的食堂和宿舍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建宿舍对于一个农村学校这样的小单位来说是个不小的开支,况且县财政控制着开支,资金不易申请。如果投资方开建这样的宿舍,以目前农村的租价来说(10平米房屋均价为1500元/年,而阜南县房屋造价均价为1100元/平米)回报期较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自建房面积逐年增加,住房面积非常充足,而农村流动人口量大,这就闲置了大量住房。以曹集一中为中心点,一公里范围内,适合出租搞宿舍的闲置房300间以上,且连片。如果在学校附近租下这些房子做宿舍,由经营方管理,既能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再在学校开办食堂,雇佣当地农民在食堂工作,这也少量的转移了剩余劳动力,也解决学生食的问题。
曹集普通民房,租价为1500元/年,五间租金共需7500元,宿舍由投资方进行装修,添置。共需费用7500元。
当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24,000
10,000
8,000
20,000
7500
119,500
利润:150,000-119,500=30,500(元)
次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5,000
1,000
8,000
64,000
利润:150,000-64,000=86,000(元)
此种模式受益方更多,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学生食宿问题,同时在没有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学校附近出租房主的收入,且当年投资者就有回报。
7.3 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托管服务方模式:
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投资方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及优秀教师,再加上出租房主。根据农村流出父母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邀请专业托管开办者合作,为年龄较小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提供全托服务,由校方及投资者对其服务标准化,从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多方共赢利。
此种模式在以上两种模式基础上,加入托管经营者。费用的收取由托管经营者自定,另外向受托管孩子的父母收取。校方,投资方参与托管利润的分配。
收费根据阜南县托管经营者最低标准收取,为小学以下学生3000元/人,中学3500元/人。根据阜南县消费水平,小学学生每月伙食最低可消费100元,中学生为150元,每年最低消费分别1200元,1800元。以仍以50人为一班, 服务人员,以师生比国家标准1:12.5配比,每班为4人,服务人员工资每年支出为50,000元。
小学生托管服务
项目
服务人员工资
伙食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60,000
7500
117500
小学生托管利润:3000×50-117500=32500元
中学生托管服务
项目
服务人员工资
伙食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90,000
7500
147500
中学生托管利润:3500×50-147500=27500元
此种模式受益方多,更加充分合理利用了资源,除解决了第二种模式所解决的学生食宿问题还解决了留守学生托管的问题,扫除了流出父母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他们挣钱养家。
结束语
农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维系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法宝。只有农村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教育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立足于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辟一条新的通往互利共赢道路是必要的。本文阐述了安徽省阜南县留守儿童问题,城市中流动儿童入学困难的问题,安徽省阜南县公办学校现存的问题及私立学校和托管服务的问题,列出调查分析的数据。提出几种公私合资办学的模式,进行数据,可行性的分析。得出公私合资办学是可行的。
注 释
① 一费制”的办法,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包括教科书、作业本费)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包括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杂费包括学生家长或个人应分担的极少部分办学公用经费,还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补充性费用。
②问卷调查表(扫描)
参 考 文 献
[1] Brenda S.A. Yeoh ,Theodora Lam. The Costs of (im) Mobility: Children Left Behind and Children Who Migrate with a Parent. [Z] Singapore November 2006
[2] Cora Jung Bluth. Children of Migrants Facing China’s Rural-Urban Divide [J]. PERSPECTIVES (Vol. 8, No. 1 Spring 2007):8~17
[3] Han Jailing, Survey Report on the Stat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4,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 29~55.
[4] Ingrid Nielsen, Berenice Nyland, Chris Nyland, Russell Smyth, Mingqiong Zhang. Determinants of School Attendanc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Survey Evidence from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6,(328) : 461~476
[5] Lu Shaoqing, zhang Shouli, Urban/Rural Disparity and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4,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56?83.
[6]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人口与研究, 2005年1月第29卷:29~36
[7] 范伟达. 市场调查教程[M]. 第1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 2
[8]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 北京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决策咨询与参考 2003年5月:75~79
[9] 李茂松,冯文全,黄育云. 农村基础教育经济的现状及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 [J] 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