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对体育锻炼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摘 要 重视中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中学生的体质,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然而,目前很多中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因而疏于锻炼,造成体质下降。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就是体育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体育行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个性,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够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价值观 形成

一、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概述

(一)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概念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生活环境各种人和事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形成评价事物的基本准则,这是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人的思想影响行为、支配行为,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做法,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途径之一,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还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人们基于自己对体育内容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对体育形成的看法、行为以及评价。这个对体育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亲身体验的过程,人们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体育发生的心理及行为等变化都是体育价值观的体现。因此,中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体育的态度,也就是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很难发生根本变化,所以学校应在学生对体育思想认识形成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才能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特征的分析

1.主观认识性

体育价值观是一种思想认识,是以具有思想力的人作为主体,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认识性。人们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对体育器材、体育锻炼等客体的接触上,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渐形成对体育的认识。由于每个中学生的需求不同,体质不同,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同,对体育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所以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会受到自身的经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尽管如此,但体育锻炼起着一个共同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这应是中学生对体育形成的一个基本认识。

2.自主选择性

学生在参与学校或自行组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体育内容,体现出体育价值观的自主选择性。体育锻炼必须是在自愿的原则上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且乐意进行体育活动,激发对体育运动的愉悦感受,是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情感表现。

3.长期稳定性

体育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学生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体育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是为实现体育目标而不断努力的过程,所以体育价值观在形成后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即使发生改变也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

基于对体育价值观特征的了解上,我们要重视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对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一)体育健身价值观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对体育的健身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不代表健身价值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受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运动强度也不大,难以明显感觉到体育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所以体育的健身价值要得到真正体现,不仅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还需要相关配套体育设施的辅助。

(二)体育人际交往价值观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人际交往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与其他人沟通或者与其他人共同进行,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的价值与参与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相关,如果学生参与的是集体性的竞技活动,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和沟通,也就能够带动起学生之间的交往;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学生在运动中接触的群体就越多,当学生把运动的注意力转移到人际交往上,就会降低运动强度,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所以在体育中人际交往价值的体现应该不以影响体育锻炼效果为前提,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三、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建议

(一)开展趣味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趣味体育的教学设计,彰显体育的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课堂中来,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维,磨练意志,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营造快乐的体育活动氛围。

(二)丰富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文化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融入体育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等途径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完善体育锻炼设施

要使学生形成对体育价值的正面认识还得从客观条件加以完善。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锻炼设施,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增强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学生塑造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 唐照华.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

[3] 陈莜东,楼晓娟,江志鸿.浅谈现代体育价值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

[4] 黄金鹏.试论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

第2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中学生家长课余体育锻炼所持态度健康状况原因1前言

随着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体育加试列入到中考的一部分,所占的分数也是逐年增加,学校体育越来越成为中学教学体制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而课余锻炼在学校体育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形式。而家长对子女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子女参加课余锻炼,家长态度如何,针对此问题,对本市160名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旨在从根本上把握学生家长的看法、态度,对子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以及家长所持态度是出于何种原因,从而进一步搞好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工作,完善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寻找更适合其发展的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呼和浩特市铁路第一中学这四所中学的学生家长160名,见表1

2.2研究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分别对4所中学的初中班及高中班随机抽取学生20名,男女比例为1:1,由体育教师发给学生,学生带回家交给家长填写,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共发放160份问卷,回收160份,回收率100%。

3结果与分析

3.1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见表2

从统计结果来看,83位家长支持子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9%;19位家长持反对意见,占总人数的11.9%;内心矛盾的家长有58位,占总人数的36.2%。可见,大多数的家长是支持子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从问卷调查上看,家长所持的态度与本人的学历和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有关,具体情况见表3,表4,经X2检验,列表显示如下

经X2检验,P

3.2家长的矛盾心理

对子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家长内心矛盾,说不清究竟该支持还是反对,这一结果是在预期之外的,完全出乎意料的经过统计,这类家长有57人,占总人数的36.5%。根据家长的反映,持矛盾态度的原因有两种,列表如下:

基本上大多数持矛盾心理的家长都一样,想要孩子身体好却又怕影响学习,担心孩子身体承受不住负荷。针对这两种原因,我们学校体育工作应该加强完善,以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4.1.1大多数家长持支持的态度,占总人数的51.9%,36.2%的家长内心矛盾,只有少数家长持反对意见,占总人数的11.9%。

4.1.2家长学历越高,持支持态度的越多,家长喜欢体育锻炼,则大多数家长都支持子女参加课余训练。

4.1.3家长持矛盾心理的占总人数的36.2%,原因有两种:一是想孩子身体好又怕影响学习;另一种是想孩子增强体质,又怕孩子体质太差,承受不住训练的负荷。

4.2建议

4.2.1宣传课余体育训练的作用,向学生家长、社会灌输体育思想。

4.2.2调节课余训练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对教练员自身素质要严格要求,场地设备、器材尽可能完善,以防止出现伤害事故,做到让家长放心。

4.2.3丰富课余训练的内容,在原有球类、田径等项目的基础上,增强具有游戏性质的项目和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轮滑等近年来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第3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摘 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念为主线,向学生讲授体育相关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发展,智力与身体素质得以双收。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每一个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发表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高中 体育 意识 培养

高中阶段学生正是处于身心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应试观念的束缚,绝大多数学校过分的关注文化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于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极其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尤其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以提高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运动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身心得以成长为目的,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技能与方法为途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综合提升;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完善以及提高自身水平,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理想,充分重视这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每次体育课堂教学当中,不断加大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他们打下稳固的终身体育锻炼基石。

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成的,而是要在不断的体育实践中慢慢养成的,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所以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完善教学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重视体育锻炼,主动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只有他们具备了自我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才可能使终身体育锻炼得以实现。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有足够的认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结合人体的运动规律,不能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的指引,理论教学的学时要充分,以把理论内容讲透彻、讲清楚为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体育理论系统知识;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有效的理论教材,做好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生命的重要价值为目的,要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有现实能力与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男女的身心特点,展开不同的体育教学[1]。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意识,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力保障。所以,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加大对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考评环节,尽可能的创造优异的体育锻炼氛围,以此唤起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开设多种多样的体育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健身器材以及操场等体育运动场所,比如各种球场、单双杠等多种运动场所与体育器材,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硬件保障。此外,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谈话,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激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针对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兴趣不足的问题,高中体育教学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他们自发进行体育运动的意愿,逐渐唤起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开展体育竞赛,如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田径比赛等,通过比赛的竞技性,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意识;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要实施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节,把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要广泛的听取学生对于教学实施的想法与建议,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展开不同的教学[2]。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以及跳高的教学环节,关于跳远的起点以及跳高的高度设置等都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不能过分设限,使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其体育意识。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创设优异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爱好以及兴趣,以此来促进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第4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我们必须增强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所以说: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基础上的。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二、 明确锻炼的目的

“健康第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的健身功效妇孺皆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家都懂,有许多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并不科学:有的学生缺乏锻炼的目的,盲目从事体育锻炼;有的学生锻炼项目和内容的选择不合适;有的学生锻炼的时间、地点和运动量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的同学锻炼没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锻炼呈无序状态;由此导致他们的锻炼质量不高,健身的效果也不明显。那么中学生究竟该如何来进行体育锻炼呢?

1)、强身健体;2)、减肥;3)、健美体型;4)、学习和掌握技术、技;5)、巩固和提高技术、技能;6)、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7)、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体育锻炼既有强身功效又有益智功能,长时间看书、复习、做作业,都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疲劳,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迅速消除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疲劳时都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些中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2、确立锻炼的目标

3、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和内容

4、制订具体的锻炼计划:从时间上来分可以有月锻炼计划、周锻炼计划和每天的锻炼计划三种。

5、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1)、强调“安全至上”,以防训练不当对身体造成伤害。切记:有先天性疾病的同学不要做剧烈活动。在锻炼过程中,人生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除了要防止人生伤害事故,还要防止运动时的扭伤、挫伤、骨折和肌肉痉挛,更要预防感冒和中暑,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运动,且不宜长时间进行锻炼,运动量也不宜过大,另外,早、晚锻炼时还要避免吸入较多有害气体和污染物。

2)、注重“健康第一”,讲究锻炼前后的饮食卫生:饭前和饭后半小时之内禁止参加体育锻炼,不宜空腹进行运动,反对运动后大量饮水,更不允许运动后立刻吃冷饮,夏季出汗较多,脱水后不宜运动,应及时补水。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杜绝盲目锻炼。

为了民族的崛起,为了锻炼强壮的体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吧!

三、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四、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5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思想认识 健身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C

1 目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概况

为清楚了解到学生的健康状况,经调查翻阅一些文献资料,得知一些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在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的同学表示需要改善目前的健康状况。影响学生体质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疾病

一些学生经常性发生流感,身体出现缺乏无力、精神不振、还有学生出现记忆力及学习能力欠佳,容易失眠、紧张或抑郁、易怒、皮肤油脂分泌过多、神经衰弱等。

1.2饮食方面

多数学生有不进早餐习惯,不能很好满足身体需要。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达不到中国营养协会饮食标准进餐,身体能量摄入由于不能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身体体质水平下降,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

1.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心理干预,积极疏导学生心理十分必要,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现如今一些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的传统思想观念。我国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使他们形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认识,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还是难以消除这种看法,对体育锻炼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2.2重智育、轻体育思潮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

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很多学生也清楚适当的身体锻炼对自己的体质健康的重要,可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体育锻炼参与的意识和行动力不够强烈。随心情锻炼,心情高兴时就锻炼一下,但心情不悦时就不参加锻炼,缺乏吃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但也有勤奋的学生每天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学生没有建立长期的科学健身观念和对体育锻炼知识的错误认识,造成学生对健身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意识的误解。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3 提高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首先,要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的意识的重视,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这也是全社会倡导的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利条件。其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水平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

3.2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最好的方法,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

3.2.1明确锻炼目标

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要遵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锻炼方案,明确自身锻炼身体的目标,找准适合自己运动方法,用合理科学锻炼方式进行循环渐进的锻炼,要保持愉悦的心情锻炼,才能收获好的运动效果。要克服盲目的锻炼目标和方法,否则会影响体育运动的实际标准。

3.2.2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根据学校特点,一般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或再多一些的体育锻炼时间,除学生按时正常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其他业余时间还应自行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3.2.3合理选择锻炼内容

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都有各自的特征,要知道不同体育项目之间运动不同,对机体产生效果也不明显。还必须选择搭配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如慢跑、跳绳、打篮球游泳等。只有科学合理搭配体育锻炼内容才能收获好的效果。

3.2.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时人体的生理负荷。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负荷过小,锻炼效果不明显:负荷过大,则会影响运动损伤。恰当地安排好运动负荷,才会有好的运动锻炼效果。

以笔者自己亲身锻炼经历举例:体育锻炼计划:①坚持每天早间快走1500米。在每周一、二、四、六晚跑步。从800米起,在结合身体素质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②每周进行两次游泳,提高身体肺活量。周五下与周日上午均可与朋友打篮球行锻炼。③每周六日晚间进行跳绳训练。④有空闲时间常听一些愉快的音乐来调理自己的身心健康,释放学习生活压力。

第6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1、终身体育、体育意识基本内容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人在出生至死亡之间的有生之年,应不间断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终身体育应贯穿人一生的主要内容,而中学体育健康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所谓体育意识,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且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

2、合理运用学校现有条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锻炼环境

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师资水平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体育锻炼必要的器材,学生怎么能够搞好日常体育锻炼,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要充分依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发学校体育资源,包括器材自制、场地合理规划和使用,使得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在资金容许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学校的体育两个条例工作,筹划款项支持体育器材场地建设,多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并且建立一支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教师的教案设计,组织教法的好坏,直接造成了学生参与运动的态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贯穿整个中职生涯,学生哪能不厌烦,很多一部分学生喜欢上体育活动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课堂设计简单,课堂教法一般,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无法因材施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在课堂教案的设计上,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设计教案呢?一堂好课,不是因为规范而成为好课,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才是好课。学生喜欢了体育课,才会接受运动,才会自觉地参与终身体育锻炼。而教师只有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方法,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自我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5、体育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主导方面,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教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质精神,掌握精髓,将之运用到现实的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其次,每个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有所不同,涉及知识面广泛,教师必须拥有一专多能的知识体系。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最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第7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汉中市退休职工 健身及饮食状况 生活方式

根据我国离退休制度,每年都有许多老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退休职工。人口老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通过对汉中市退休职工的健身及饮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对该地区退休职工的体育锻炼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以促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汉中市退休职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查阅有关老年健身及饮食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发调查问卷270份,回收258份,现场填写回收率为95.6%。

1.2.3数理统计法。统计处理调查资料。

2.结果与分析表

2.1退休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退休职工有6.6%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有74.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远高于1996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1]中的我国体育人口的总数约占31.4%的标准,这足以说明该地区退休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强。

2.2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中的动脉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等。[2]汉中市退休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高达91.5%的人患有各种疾病,其中69.4%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而这些疾病是危及该地区退休职工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要疾病。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对增强人体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具有很大的作用,是防治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3]

2.3退休职工参加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退休职工中有43.3%的人单独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由于环境退休子女社区等诸多因素导致退休职工的活动方式孤单,[4]而对其锻炼的方法和内容又无从进行管理和指导。

2.4退休职工饮食结构及服用保健品的结果表明(见表4),有86.3%的人以米面为主,辅以肉蛋,符合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5]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结构较为合理。有57.5%的人不服用保健品,说明退休职工对生命的看法有一种较为良好的心态。

3.问题与建议

3.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尽管以前人们的研究认为,身体功能的下降是由于年龄不断增大的结果,但是没有一个更好的证据说明身体工作能力的下降是首要的和年龄相关的。如果缺乏身体的活动,所导致的身体工作能力的下降远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工作能力的下降的影响更大,这些说明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保护机体良好工作状态的必要因素。

3.2提高健身能力,促进健康水平。

退休职工各种疾病增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使机体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增强。因此有氧锻炼对增强老年人体质,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内容应是以“静”为主的体育锻炼方式(气功、引导、棋类)和以“动”为主的练习(武术、舞蹈类、球类、骑车、散步)相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3建立社区健身团体,发挥老年潜力。

由于退休职工从职业体系中退出,其对社会的作用减弱使得自我概念模糊起来,进而产生老年的孤独感,因此我们应建立老年健身团体,将分散的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联结为一体,指导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使老年人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增进交往,通过广泛参加群体活动和在同他人的交往中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减少自我知觉和情绪的不稳重性,以此来对抗心理的失衡和衰老的威协。[6]

3.4注意饮食和营养,合理服用保健品。

老年人由于内脏功能的减弱,饮食应易消化,含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低脂肪为主。可多吃瘦肉、黄豆制品、鱼类,以及蔬菜和水果。还应多吃花生、牛肉、包心菜、芝麻油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要控制热量、糖和盐的摄入量。同时少饮酒或不饮酒。特别是冠心病胃溃疡、肝炎、高血压病者更不应饮酒。另外,由于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身体成分发生显著性的变化,老年人应在一定的医务监督下,服用一定的营养保健品,保持身体摄入与消耗的平衡,维持健康的体质。

4.结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质和机能水平下降,体质和健康问题已成为老年人现在和未来的永恒的主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强身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性,因此各社会团体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发展老年人的潜力提供宽松的环境,使退休老年人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安度晚度。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1994年中国职工体质调查研究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1),(第1版):43-47.

[2]汤晓琛.对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的社会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0-32.

第8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 培养 习惯

体育教学不仅能使人的体力得到发展,而且能使人的智力得到启迪。科学实验证明,经常坚持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质量和皮层的厚度,使人变得更加聪明,从而提高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强调学生体验运动与锻炼的乐趣,要有多方面功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继续锻炼下去,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体育锻炼能力的目的,为全面发展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打下基础。下面我想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引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加强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师的体育教法和学生的体育学法都不可偏废、偏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误解成淡化运动技术。应当明确:必须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单纯地为运动技术而教学生单纯地为运动技术而学的做法;应该促进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体育锻炼的原则,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

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正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克服一切凭空想象、没有科学依据、脱离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教学实际的现象,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更贴近高中学生的身心实际,进而保证体育教学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进行,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方法,真正地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反复训练,熟能生巧。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激发学生兴趣。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兴趣在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参加活动,自主探究。第一,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第二,在兴趣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第三,发挥多媒体功能,多方面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追求成功是每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使其自身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只有引导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9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其中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不稳定和可塑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备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关于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甚少。医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病人,其自身心理健康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更少。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和掌握这群体大学生的健康现状,比较不同体育锻炼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2年级在校大专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3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卷539份,有效率为89.8%。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心理期刊及国内体育期刊,为本文提供资料。

2、问卷调查法。心理健康水平测试选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表SCL-90,同时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在一学年体育选项课结束进行施测。

3、访谈法。是本课题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活动情况的辅助方法。主要由研究者深入部分医学专业学生中去,采用交谈方式以获得所需的资料。

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统计分析,计算每人九个因子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5、系统分析法。依据统计计算结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体育锻炼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分析。

表1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均分略低于国内常模,其中人际敏感因子呈非常显著差异,抑郁、偏执因子呈显著差异,其它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也可理解为整体医学观及校内文化氛围、个人修养,选修课的增加和医学心理的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的普及对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开设体育选项课给医学生有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并由专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特征分析。

依据不同性别医学专业大学生之间的SCL-90各因子的统计,其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SCL-90男、女生各因子均分呈显著差异,女生各因子均分均高于男生。除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方面呈非常显著差异。

女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低于男生,这与女生的体育活动兴趣要低于男生存在很大的关系。本研究调查发现,女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远远不如男生。相对医学专业女生而言,同专业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强于女生,而且相对容易找到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一起参与活动,或在找不到同伴的情况下,有时也会直接到场地上寻找活动伙伴或自行活动。而女生由于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规范、观点以及已形成的自我意识、看法等的影响,使得她们的活动频率要小于男生,从而导致体育活动这个非常有效的情绪“排泄口”没能够得到积极的利用。

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期待值较高、身体压力较大的现状。同时,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尤其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女生往往面临着比男生更多的压力。

(三)医学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运动,每次体育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被认为是体育人口,将被视分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即体育人口)和不经常参加锻炼者(即非体育人口)。对体育锻炼兴趣中的很喜欢、喜欢视为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视为不喜欢;体育锻炼后的心情或感受中的很愉快、愉快视为愉快,无感觉、身心疲惫视为身心疲惫(无人选无感觉)。

从表3结果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但差异不显著。

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除偏执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这四个因子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

体育锻炼后感到轻松愉快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体育锻炼后感动身心疲惫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五个因子上呈显著差异。

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不直接促进心理健康状况的好转,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喜欢体育锻炼和锻炼后的感觉如何。当学生喜欢体育锻炼,锻炼后产生愉觉时,才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当学生喜欢时,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考试、就业等暂时抛开,而充分体会身体活动的乐趣,获得愉快、满足的感觉,从而在某些方面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学生仅是出于体育认知如身体活动益于健康、学习应与体育活动结合等去参加体育锻炼,而缺乏体育活动兴趣和内在动机,那么,其体育锻炼只是一种任务和负担,锻炼过程中容易疲劳,锻炼后压力也不易减轻,不易产生充分的愉悦感,不会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除了对偏执因子意义不显著外,对其它各因子都有较好的改善意义,特别对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时,身心投入其中,就业、考试、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等压力会暂时减缓。很多学生的体育活动多是与同学一起,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加强与同学的交流,满足其交往、成就需要等。同时一定的体能消耗也会改善学生的心境,使学生产生轻松、平静、和谐、愉受,从而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方面明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二) 医学专业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三)体育锻炼兴趣和锻炼后的感觉与心理健康关系明显,而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明显。

(四)尽管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改善,但不可以完全替代心理咨询。建议心理咨询和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勇等,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 2003,(6)

[2]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4(6)

[3]季浏,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