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财政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调节机制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陷入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等亚洲国家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虽然在整体上仍然能够保持动态均衡,但是其静态失衡状况却趋于严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节已经是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对当前的这种全球经济失衡状况进行调节呢?对于这一问题,各界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将从财政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三个方面对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宏观调节机制进行研究。
1全球经济失衡的财政调节机制
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微观机制来实现的:第一,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有CA=x-M=S-I,这表明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第二,从吸收分析法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等于总产出与总吸收之差,即CA=Y-A,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总产出和总吸收,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的产出——吸收效应。下面我们分别对财政政策的这两大效应进行分析,以说明全球经济失衡的财政调节机制。
1.1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
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支出是暂时性增加还是持久性增加,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形对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进行分析。如果政府支出是暂时性增加;而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暂时性支出增加必定以增加税收为前提。假设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税收收入T1等量增加,第二期政府支出G2和税收收入T2保持不变。从跨时消费模型可知,由于税收增加将导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暂时减少,因此第一期消费C1也将随之下降,但幅度没有T1上升那么大;这是因为税收的暂时性增加意味着可支配收入暂时下降,所以试图维持稳定消费的家庭将在税收暂时提高时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担保去借贷消费,这样私人储蓄将会有所下降。对于无法改变世界利率水平的开放小国而言,投资不变而储蓄下降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私人储蓄下降将导致国内利率上升和资本帐户收支状况恶化;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储蓄下降将可能使国际利率上升。同时又会导致该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而国际利率水平提高将使其他国家的储蓄增加、投资下降,从而改善了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
如果政府支出是持久性增加,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持久性支出增加同样必定以增加税收为前提。假设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第二期政府支出G2等量增加,第一期税收收入T1和第二期税收收入T2也增加相同的量,而政府储蓄则保持不变。从跨时消费模型可知,由于税收增加将导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持久减少,因此家庭将对其消费习惯作出调整,并减少支出,而且幅度比在税收暂时增加时要大。因此,在政府持久性增加税收的情况下,私人储蓄不会下降太多,甚至根本不会下降。对于资本自由流动的小国而言,国内储蓄将小幅下降,经常账户顺差亦将小幅减少;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国内储蓄将小幅下降,但对经常账户无影响,同时国内利率上升;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国内储蓄将小幅下降,对经常账户造成的影响也较小,利率则将有小幅的上升。
1.2财政政策的产出-收效应
财政政策影响经常账户的第二个微观机制是产出-吸收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会刺激投资与公共消费,使进口增加,同时也提高了产出。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增加对国内产品的公共支出以及提高税收将会导致国内产出相应增加,但经常账户收支将保持不变;由于产出和税收都有所增加,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保持不变。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将导致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增加,并最终导致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由于经常账户赤字将会被初始总需求的增加抵消,因此国内总产出将保持不变。
2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率调节机制
利率政策对经常账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微观机制来实现的:第一,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有CA=x-M-S-I,这表明一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受储蓄和投资影响,而储蓄和投资又是利率的函数,因此利率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利率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第二,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一方面受汇率因素的影响,另外一方面还受贸易产品产能的影响,因此利率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影响汇率和国际直接投资,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利率政策的资本流动效应。下面我们分别对利率政策的这两大效应进行分析,以说明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率调节机制。
2.1利率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一国货币当局是暂时加息还是持久加息对其经常帐户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利率只是暂时性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将有所加强,但投资意愿将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投资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居民的投资决策往往在货币当局加息之前就做出了,因此暂时加息不会对加息之前确定的投资造成影响;同样,由于人们普遍预期未来货币当局将降息,因此即使在加息之时居民的投资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利率暂时提高将导致私人储蓄增加而投资不变,从而使得储蓄——投资缺口扩大,进而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大;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小国而言,由于其利率上升无法影响国际利率,因此暂时加息将会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该国,改善其资本项目收支,并引起该国货币升值,恶化其经常项目收支;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其利率上升将直接导致国际利率随之上升,国际资本不会发生大规模流动,资本项目将不受影响,在储蓄——投资缺口扩大的情况下,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如果利率是持续性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将会大大增强t同时投资意愿大大减小。利率持续提高意味着投资的资金成本大大增加,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将会减少投资,并将以往用于投资的资金转为储蓄;这样一来在储蓄与投资之间就出现了一种此起彼落的情形。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利率持续提高将导致私人储蓄增加而投资减少,从而使得储蓄——投资缺口进一步扩大,进而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改善;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小国而言,由于其利率上升无法影响国际利率,因此持续加息将会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该国,改善该国的资本项目收支,但是这又会引起该国货币升值,恶化其经常项目收支;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其利率上升将直接导致国际利率随之上升,国际资本不会发生大规模流动,资本项目将不受影响,在储蓄——投资缺口扩大的情况下,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2.2利率政策的资本流动效应
利润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唯一目标。如果资本投资于国内能够获得多于投资于国外的利润,那么它就不会流向国外;而作为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差异则是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原因。利率差异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将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对各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从经常项目来看,加息将使得国内资本的收益提高,资本从国外流向国内,货币市场对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出现一定幅度的升值;本币升值将使得本国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经常项目将出现逆差。从资本项目来看,加息将使得国内资本的收益提高,资本将从国外流向国内,并导致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在整体上达到基本平衡。
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来说,利率政策的资本流动效应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利率上升使得本币资产的收益增加,在资本无法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外资金只能通过经常项目变相进入,从而导致经常项目出现一定额度的顺差,同时由于利率上升,投资的资金成本增加,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将可能减少,从而使得长期资本流入减少,并导致资本项目出现逆差;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小国而言,由于其利率上升无法影响国际利率,因此持续加息将会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该国,改善该国的资本项目收支,但是这又会引起该国货币升值,导致其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其利率上升将直接导致国际利率随之上升,国际资本不会发生大规模流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将基本上不受影响。
3全球经济失衡的汇率调节机制
汇率政策对经常账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汇率政策的弹性调节效应来实现的: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仅仅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并不一定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改善,还需考虑进口和出口的价格弹性,而进口和出口的价格弹性对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其称之为汇率政策的弹性调节效应。
汇率政策一般包括货币升值政策和货币贬值政策,而贬值政策在各国的汇率政策中似乎出现的次数更多,因此我们在这里也以贬值政策为例对汇率政策的弹性调节效应进行分析。当一国货币贬值时,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就会按贬值的比率下跌,从而导致出口数量增加;然而出口数量的增加不等于出口额的增加,只有当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出口价格下跌的幅度时,出口额才会增加。出口数量的变动情况则取决于出口需求弹性的大小。如果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即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小于出口价格的下跌幅度,贬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额将会减少;只有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即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大于出口价格的下跌幅度时,贬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额才会增加。
1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1.1样本选择
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市值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标人民币储蓄存款总量,反映金融企业借贷情况人民币贷款总量M2,反映国家货币政策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反映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样本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年鉴、CSMAR数据库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995年到2011年的年度存量数据。
1.2模型选择
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可知,影响股票市值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方面,因此本文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εt其中,Y为沪深两市股票市价总值;β0为常数项的回归系数;βi是第i个变量的系数;Xi是第i个自变量;εt是误差项。
1.3解释变量的选择及假设
本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解释变量:X1:人民币储蓄存款。反映投资者可支配收入,存款越多,可用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货币减少,市值越低,因此假设此变量与股票市值负相关;X2: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量。贷款总额越多,公司资金来源越多,经营状况越好,股价越高,因此本文假设此变量与股票市值成正相关;X3:货币供应量,用M2来衡量。货币供应量越大,市场上可用资金越多,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也就越多,股价越高,因此假设此变量与股票市值正相关,其中X2和X3共同影响利率因素;X4:宏观经济形势,用GDP来衡量。GDP的上升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有良好的预期,相应的股价就有上升趋势,因此假设此变量与股票市值正相关。
2实证分析
2.1多元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首先采用OLS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F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接近为0,说明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而回归系数的几乎都不显著;计算4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发现,两两自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贷款总额系数的正负号与预期相反。由此可以判断,此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2修正多重共线性
使用SPSS软件向后剔除变量法,得出的回归结果将X2这一自变量剔除,保留X1、X3、X4。可见人民币贷款总额这一变量对于股票市值的影响非常微弱,甚至可以去除。从经济意义的角度分析,人民币贷款多以企业负债形式存在,虽然企业可支配款项增加有利于企业盈利和股息增加,进而推动股价上升,然而监管机构对于企业借款用途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人民币贷款数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较为间接。在剔除X2的基础上,再次利用EVIEWS软件,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行估计,得方程为:Y=8596.985-7.388887X1+2.933393X3+1.110863X4。
2.3回归分析结果
2.3.1统计检验
通过修正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87,可见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即各影响因素对于股票市值的解释力较强。F=29.43,其对应的P值为0.000005,说明该模型各变量之问的关系显著成立,模型设立的正确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对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包括3个自变量的P值都足够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世显著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不存在了,说明人民币储蓄存款、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股票市值之间的显著关系。
2.3.2经济意义检验
βl<0,这与原假设一致,且具有显著性。说明人民币储蓄存款对股票市值具有负效应,居民储蓄存款的上升将导致股票市值的下降。这一关系也反应了股票市场对于可支配收入的分流作用。居民储蓄存款进入股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款实际利率低于股市收益率,利率下降,存款量下降,相应的资金进入股市,市值上升。β3>0,这一结果与模型假设一致,且具有显著性。货币供应量对于股票市值的正向影响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市场上货币总量增加,资本市场活跃,流向股市资金上升,股价上涨;第二,货币供应量增加有可能带来通胀风险,为避免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和银行“负利率”,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投资者选择股票投资取得相对较高的股市收益率。β4>0,这一结果与模型假设一致,且具有显著性。这说明GDP的上升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有良好的预期,证券市场也有上行得趋势。而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经济状况也有利于公司经营,股价因此也会上升。
3结语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长期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22—04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需求管理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增长红利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供给管理是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创造新的红利空间的条件下进行。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传统红利逐渐在消退,从供给视角出发,构建供给管理的长期机制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针对红利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供给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构建五大长期机制: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供给结构优化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方式以及过程的转变,涉及增长效率、经济结构、风险防控、收入分配、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它外在表现为多种经济结构特征的组合优化,其中需求结构调整是经济短期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供给结构优化则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供给视角出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供给结构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时间配置和产业结构的空间配置两个方面。
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并不相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能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改善要素的利用效率,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起飞阶段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数据显示,1990—20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首要拉动作用。以2010年为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57.6%和38.5%。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素供给约束、边际报酬递减、资源红利逐渐消退以及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附加值切分劣势等问题日益凸显,这要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传统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拉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第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发展方式,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新的结构红利。
中国经济转型30多年以来,整体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各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明显的非一致性,尤其是自20世纪末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平衡程度呈现出显著扩大的趋势。但与此不同的是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却出现非常显著的相似度和同构性,许多地区所确定的主导产业都是围绕工业而展开,地区间产业发展趋同现象显著,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很低。产业同构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问题,这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也会造成外部波动回应能力弱化。因此,对于在资源红利消退的背景下,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源禀赋的各个地区,需要从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改善资源的空间配置、形成新的结构红利。
基于此,在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供给结构优化机制要以产业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为核心。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要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并健全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由资源要素规模扩张的生产方式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方式转变。二是要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条件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充分激励各地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基础条件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尽可能避免各地区落人产业转型同构“陷阱”。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是一个涉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组织方式创新等各方面因素的多维度概念,其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是系统化创新的三个相互促进的支撑点。按照创新驱动的理念,在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逐渐消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传统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为驱动机制形成新的创新红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宏观经济变量 回归分析 OLS估计
一、引言
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不断晋升的经典路线。作为GDP和外汇储备双双位居亚洲第一的中国,在国际投资格局深度变化、国内生产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模式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中国资本”将取代“中国制造”成为经济新标签,中国将迎来资本输出时代。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作为资本输出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于2014年前三季度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涉及4475家境外企业,累计实现投资749.6亿美元,占全球投资额的25.8%。随着中国资本输出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宏观经济变量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西方经济学认为,若一国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会造成储蓄过剩,则需向外输出资本,从而构成经常账户盈余。宏观经济变量通过这种机制,对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宁提出IDP理论,即在折中理论基础上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和时间变量而形成的动态模型。近年来西方学者不仅从理论上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作用,还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Lechenko(1999)研究表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Aliber(1983)认为汇率对FDI流出的区位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施耐德和弗雷(1985)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工资是对外投资显著因素的观点。综上所述,西方学者基本认为宏观经济是影响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有学者认为外汇储备额也应是影响对外投资的显著因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国内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文献中,选择的宏观变量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工资水平、利率水平等,有的甚至包括了外国直接投资、世界贸易总量等变量。本文在选择宏观经济变量时,充分考虑了理论关系、相关实证研究结论以及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并遵循公开性与公众性原则。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计算性,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外贸出口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外汇储备量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分别反映中国国内市场情况、出口贸易景气程度、汇率水平、通胀状况及外储头寸,分别用GDP、EXPO、EXCH、INF、FER表示。对外直接投资用ODI代表。本文研究期间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计11年。使用的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与世界银行(Http:///)。
表1 回归分析所用数据
(二)模型的设计与解释
已有的对ODI宏观因素的实证研究,虽选取了不同的模型设定,但在方法选择上,绝大多数选择OLS回归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本文构建如下模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
■
(方程3.1)
其中,t代表时间,μ为随机误差项,C为对所有期间固定不变的影响因素。本模型对变量采用对数形式,因此得到的相关系数表示ODI对相关解释变量的弹性。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变量间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利用Eviews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解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可以观察到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显著,基本在0.9以上(INF因取百分比效果较弱),说明选择的解释变量具有代表性和显著性。
表2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2.OLS回归结果。利用方程3.1对五个影响因素(GDP、EXPO、EXCH、INF、FER)对ODI的影响进行估计,首先对变量取对数,消除数据波动的异方差,使其变量系数成为弹性系数。由于数据时间较短,不考虑残差自相关。利用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到表3的结果。
表3 OLS回归结果
3.实证检验OLS回归分析。从OLS回归结果中可知,调整后达到了0.995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能够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99.53%。从T统计量看,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系数均比较显著。该模型可用式子描述为:
■
(方程3.2)
结合方程3.2,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额、外储头寸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对于GDP与ODI呈负相关关系,虽然有悖经济意义与相关图检验,但综合考虑中国国情与对外经贸政策,可以理解为政治因素施加了过多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并由此拉动了大规模的海外基建资本输出。例如虽然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未及预期,但代表着资本输出的“一路一带”建设、主导推动“亚投行”等国家战略正在纵深发展。
(2)ODI与EXPO、FER的正相关关系显著,且符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尤其是对于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FER对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它决定了投资的强度与持久性。从EXPO角度观察可理解为产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是一种互补关系,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3)ODI与EXCH、INF存在负相关关系,代表通胀率的INF斜率系数为负值但很小,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受货币购买力影响较小,因为中国在计算区间货币购买力变化不大,所以在研究中只体现了方向性特征。EXCH每变动1%,就会造成ODI反向变化7.68589%。因为中国持有大量美元国债,汇率会对其绝对收益产生影响,且ODI与持有美元国债具有替代关系,所以ODI与EXCH存在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3年这11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ODI与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符合经济理论与相关研究,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FER与EXCH。限于数据和现有研究方法的狭隘和实际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分析与绝对准确结果存在误差。
四、总结与建议
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中国已成为资本输出大国。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显著影响。其中,外汇储备头寸与汇率水平是最显著因素。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应当关注:
(一)加快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提高我国资本输出能力,须要尽快推进“一路一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太自贸区”等国家战略。随着各项谈判的进行,我国资本全球布局的步伐将显著加快,我国将拥有年输出3000亿美元资本的能力。
(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服务质量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企业走出去便利化程度;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技术和研发平台类企业,对并购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三)注意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风险
要仔细研究东道国是否有投资机遇以及哪些行业有投资机遇、能不能获得利润增长点等问题。要注重利用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的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赵美英,李春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9,(4):81-84.
[2]Leehenko,R.&E.Rodne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tate ExportPerformance.Journal of Reginal science,1997,37(2):307―330.
[3]Aliber,R.“Money,Multinationals,and Sovereign".In:C.Kindleberger and D.Audresch ads.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1980s Cambridge,Massachusetts:M1T Press,1983.
[4]王颖.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基于投资国的角度[J].中国商贸,2012,(21):173-174.
[5]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78-82.
竞争激烈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又多了一个生力军。在期待了8年之久后,台湾HTC(宏达电)终于进入大陆市场。
日前,宏达电CEO周永明在北京宣布进军大陆市场,并联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了四款智能手机新品,从此终结了多年来HTC品牌只能以水货形式进入内地市场销售的局面。
而此举也意味着一直以来徘徊在中国大陆市场之外的HTC正式进军该市场。
作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品牌,HTC这一举动。会把在大陆市场上经营多年并且已经赢得了市场认可的多普达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在此后的市场推广上,产品高度同质的两家公司将如何展开竞争?这无疑会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上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大战。
事实将按照它的这一设想进行吗?
搅局手机市场
HTC的加入,使得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争夺更趋激烈。
事实上,HTC进入大陆市场,等待了8年之久。追溯它的历史,便会发现这也是一部智能手机发展历程的编年史。
HTC成立于1997年。2007年,HTC开始推出品牌战略,从欧洲到美国,HTC先后通过Windows Mobile和Android成就了智能手机领导厂商的地位。周永明对此深感不易,他说:“发展国际品牌是很困难的,但是HTC品牌的发展比原来想象的要好,目前HTC品牌知名度已经从去年的10%提升到今年的40%。”
综观各大手机厂商,在HTC推出HTC Touch之前,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都推出了多款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全力发展3G,在智能手机方面加大投入,HTC选择在此时进军大陆可谓勇气可嘉。
今年7月27日,筹划已久的HTC携手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在北京高调四款HTC品牌手机,正式拉开进军大陆市场的序幕。
对于此次进入大陆市场,HTC董事长王雪红表示:“我很高兴能将HTC的品牌介绍到大陆,也期待HTC能够带给大陆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智能手机新选择。过去几年,通过大陆的策略合作伙伴多普达将HTC在全球最尖端的产品引入大陆市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对创新的热情,致力满足甚至超越全球手机使用者的需求,在各方面不断提升手机使用体验。”
现在,这个迟来的竞争者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市场的检阅。
新进入者的资本
HTC进入大陆市场,将给大陆手机市场带来不小的震动,甚至可能导致变局。
事实上,HTC早就有意进入大陆市场。以前,HTC就曾在中国香港市场上推出自有手机品牌Qtek,但遭遇惨败。也许是受其影响,HTC在一段时间内“只谈代工不谈自主品牌”。2007年5月,HTC成功增资控股,成为多普达大股东,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虽然HTC刚刚宣布进入大陆市场,但此前HTC的水货产品在大陆市场上比比皆是。ZDC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月,HTC在大陆手机市场的用户关注度不足1%,仅一年半时间,2010年6月,HTC用户关注度已然接近6.5%,并呈继续上升趋势。
此外,HTC是否会对当前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产生颠覆性冲击值得关注。按照周永明的目标HTC要做出最好的Android和Windows Mobile手机,加上HTC那颗谦卑的心,HTC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值得看好。
与此同时,多普达近几年来对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开拓起到了关键作用,而HTC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多普达何去何从?对此,HTC营销长王景弘也告诉记者,HTC进入大陆后,会借助多普达之前建立的销售渠道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发展业务,而多普达这个品牌依然会得以保留,这样既对之前的多普达用户负责,后续也还会有多普达品牌的新品陆续推出。
而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敬宏表示,多普达与HTC两个品牌将“同时存在,协同发展”,这一说法打消了业界对于HTC进入中国大陆后多普达会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消失的疑虑。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东家”HTC的进人,让多普达在大陆市场的地位多少有些动摇。
洗牌尚需时日
面对群雄逐鹿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HTC想杀出重围显然将遭遇诸多困难。
如今,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iPhone在中国市场上大放异彩,联想乐Phone也是风头正盛,此外还有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厂商虎视耽耽。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全力发展3G,并在智能手机方面加大投入,中国移动推出OMS自有手机操作系统,中国电信发力EV-DO智能手机冲击1亿用户目标,中国联通则紧跟iPhone,可见三大运营商都在3G时代押宝智能手机,而HTC选择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爆发前夜高调入市,它能取得预期成绩吗?
从中国市场来看,HTC的正式进入,会大大增强Android系统阵营的力量,而受到运营商支持的高端新机必然会与苹果形成抗衡之势;同时,随着HTC低端产品的来袭,对主攻中端智能手机市场的Symbian也会造成严重冲击。而作为HTC的最大竞争对手,目前苹果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发展还不成熟。2009年10月31日,苹果iPhone由中国联通正式引入中国市场,但同于高昂的售价及套餐资费,苹果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对此,HTC首席执行官周永明表示,HTC主要是看好目前大陆市场3G发展的势头以及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增长潜力,希望未来两三年能够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前三位。
[关键词]数学工具;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提升本科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2019xjyxm018、2019xjyxm025);
2017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高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ww6020000020)
[作者简介]贺俊(1965—),男,安徽淮南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内生增长理论;张钺(1994—),女,河南新乡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金融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0-0223-03[收稿日期]2019-10-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民众对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日益加强,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成为一项较为迫切的要求。另外,隨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担负起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体系、创新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教育和培养优秀人才。其中,作为高校最大的学生群体,本科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必要性的地位,设计合理有效的本科生课程教育体系,对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以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了宏观经济中常见的问题如经济波动及与此关联的就业、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关联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都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对于各种经济变量,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会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另外的变量,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宏观经济学囊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变化、发现经济规律,最终用经济结论指导现实社会,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宏观经济构架主要借鉴西方的宏观经济体系,虽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但更为适用的宏观经济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更多未来学者的努力。宏观经济学不仅限于经济学的范畴,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包括了金融学、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知识对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我国的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课程设置来说,掌握一定的数理知识和推导能力是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通常与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课程同一学期开课,因此,现有的课程设置可能导致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完善,难以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点。就使用教材来讲,目前本科生课程中采用的教材多为高鸿业(人大版本)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1],教材内容偏重于知识点的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辅以图表说明,较少涉及到数学推导和证明。相较与此,龚六堂[2]和耕、吴付科[3]等作者的高等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学生只有在掌握相应的数理功底和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宏观经济学作为高等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期准备,中间不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本科生如果学完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后再接触高等宏观经济学,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吃力感。因此,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数理内容,引导本科生运用数学工具发现经济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本科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学习高等宏观经济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4]。
本文以宏观经济学教材中LM曲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例,通过阐述图形分析的缺陷,并列举借助数学工具帮助解决经济问题的优势,说明将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针对我国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宏观经济学教材案例分析
货币政策属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体的行为,其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效果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其大小受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投资等于储蓄)和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等于供给)的斜率影响。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关于货币政策效果的LM图形分析部分,教材指出,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差。由图1可知,IS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从L时,LM曲线较平坦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而LM曲线较陡峭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
其原因是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强。上述表述可总结为: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弱,实际上,这样的结论不够严谨。
根据LM曲线的表达和h的取值对斜率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也相反。具体而言,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当h不变时,k减小,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因此,教材上的表述严格意义上是指第一种情况,即“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原表述缺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即“k一定时”。
从另一个角度看,LM曲线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可以从数学上得到证明。观察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是从数理角度出发,对经济等式经过一系列数学推导得出的结果。首先得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α+(1-β)y=e-dr+g(1)
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ky-hr=m(2)
分别在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量m和政府支出g的情况下对两式进行微分,化简得到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根据货币政策乘数:
可知k和h的取值对乘数的作用方向相同,因此在k(h)取值一定的情况下,h(k)的减小将引起货币政策乘数增加,表明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强,与实际分析的两种情况相符。另外,借助货币政策乘数,也可以直观看出凯恩斯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龚六堂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也提及针对复杂的经济问题,应善于利用数学工具予以解决。例如,同样在分析给定价格水平下决定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时,通过求解IS-LM曲线隐含的消费—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得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引入微分方程:
其中式(6)等号后第一项为Jacobi矩阵。然后进行Laplace变换并通过Cramer法则得到:
实际上,在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可能需要从数十个等式中得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此时构建Jacobi矩阵使用Cramer方法给予解决相当高效,因此,借助数学工具解决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于数学工具,单纯利用图像来分析经济问题可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难以将问题解释清楚,在遇到三维或多维问题(变量)时更是难以通过图像表达,因此借助数学工具是较为明智的[5]。
从LM曲线与货币政策效果的例子可知,相较于图像表达和分析,数学公式推导的过程更有逻辑性,结论更加严密。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把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优化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的建议
1.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针对主要参考教材中的欠缺部分,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更新和改进,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经济规律时,除了理论阐述之外,可以引入数学工具,使用数学方法给予相应的证明和分析。通过这种改进,可以促使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使教材相關内容的结论更加严密和具有逻辑性。
一、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应选取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二)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应选取的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我们应选取1、2两部分内容,第3部分可以不涉及。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
1.首先要讲清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有关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如GDP(国内生产总值)等。
2.其次要讲清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3.第三对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作一些基本的介绍。如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等。
二、目前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高度抽象、广泛而庞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这些理论不仅内容抽象而且前后连贯性强,如果对于某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就会影响到后续理论的学习。而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要掌握如此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确有难度。同时,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使用了大量的模型,与现实经济的联系不够紧密,内容难懂不好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将专业理论与经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缺乏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低下,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结果学生在学习经济学课程以后,不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社会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三)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践缺乏有效的结合。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研究的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但是,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等多種原因,没有将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广泛而庞杂,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一般都比较少。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合理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在其他课程中要讲到的知识或选读材料,如宏观经济学部分中的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及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等章节,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是重复的,那么这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或留到以后课程再学。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选取代表性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认真阅读与分析及集体讨论,教师给以指引和点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案例教学中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收集高水平、代表性的经济学案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和学生有能力分析讨论的案例,尽可能使用现实而生动的本土化的案例教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展课堂研讨。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研讨、辩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
(三)将宏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与中国经济实践有效结合。宏观经济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是和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强化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逐步改变偏重理论教学的局面,更要重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对通货膨胀、就业问题、人民币汇率变化、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增长、供给侧改革等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使得教学环节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理论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高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爱香: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2)
[2]张慧: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作者:柯希嘉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2009(9).
关键词:经济仿真;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适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初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以往的经济学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机械教学法,它虽然对讲解经济学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学生很难准确深入掌握经济理论等。为了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各高校普遍开始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基本理论模型的学习困难。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又开始尝试运用经济实验来辅助教学。经济实验是以微观经济系统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其特点在于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较好的解决了在实验中对偏好的控制。经济实验在生产交易理论、信息与博弈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教学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而在课堂上组织大型的宏观经济实验比较困难,且实验对象个体的偏好差异会对宏观经济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实验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的作用。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及经济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都存在着局限性,笔者认为应该在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从而避免和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不足。
一、经济仿真实验及其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经济仿真实验简介
经济仿真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它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允许研究者建立非常复杂的虚拟经济系统,并分析经济主体在其中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科学研究无法重复实验的困难。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是将有关经济理论,经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二是运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块。三是将制作好的仿真经济实验模块运用于相应的教学内容当中。前面两个步骤由授课老师完成,而最后一个步骤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最后一个步骤中,教师首先要对实验模型进行解释和演示;然后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模型运行结果的感性认识;待学生能够熟练操控实验模块之后,可以安排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观察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带来的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最后,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基于该实验模块设计更为复杂的模型,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一是教学内容具体。教师可以用仿真软件将模型做成相应的实验模块,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为直观的教材。二是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而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进行长时间的演算,节约教学时间。同时,大量的经济学实验结果通过计算机以数据列表和图形曲线等方式展示和导出,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三是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可以直接操控模型,进行参与式学习,并且可以通过修改模型的机构和参数获得对经济理论和模型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记忆与知识建构角度来说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
二、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一是高等教育需要有效率地与广泛的运用信息科技。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加强财经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二是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宏观经济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将信息科技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
(二)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授课对象是没有太多经济学背景知识的本科低年级学生。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有些高校甚至将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大多未系统学习过经济类前期课程,而且年龄总体偏小,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只是单纯给学生进行经济理论的讲解与模型的推导,其所接受的刺激难以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因此,学生记忆、理解难度较大,难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灵活运用的能力也较差。
第二,课程内容抽象,且理论性较强。在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是比较贴近现实的,微观经济学的每一个原理,几乎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来形象地阐释。相比之下,宏观经济学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天方夜谭”,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和实质问题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常常要通过大量的图形、表格、数学论证来加以分析和说明,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
第三,理论中数学的支撑性强,模型多。数学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性较强。而大多数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则相对薄弱,这一知识架构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方法不愿深入,对教学中的经济学案例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第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马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而是掌握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基本理论模型,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模型本身来说,帮助是有限的,而借助经济仿真实验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憾。
总之,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适应了该课程教学的特点,将有助于低年级本科学生加深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模型的理解,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对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普及而使建构主义理论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应用的体现,符合了授课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情境”而言,经济仿真教学正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境,这个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将未知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就“协作”而言,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利用仿真软件学习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诸如学习内容的布置,学习材料的分配之类的协作,在学生之间也会发生搜集资料,合作实验、分析问题的协作,也有老师对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协作,这些协作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就“会话”而言,在仿真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协作的存在,必然会因此而产生各种会话,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会话和学生之间的会话,也包括学生和电脑之间和互联网之间的会话。这种会话,将加速意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建构。就“意义建构”而言,在仿真教学中,通过创设的仿真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会话和协作,逐步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知识,达成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将新的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转化成个人的能力。
三、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
通过经济仿真实验将本来抽象的理论模型具体化为过程可操作、结果可直观的实验模块,让学生直接操控模型,进行参与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生动的、可亲近的学问。
(二)有利于丰富理论教学的手段,深化教学内容
利用经济仿真实验使学生参与到模型的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对模型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认知特点,从而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同时,在经济仿真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参数的设置,模拟现实生活中某些经济变量的改变,观察和比较程序运行结果,从而加深对这些基本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认识和理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学生多接受的是升学教育,接受的知识是灌输性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还有待培养和开发。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充分发挥主体性,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加经济仿真实验不仅能对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获得了一种提出问题-正式表述-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一般研究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理论学习和开发性实践学习之后,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提交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开发作品,教师也可以将这些作品存储充实到教学资源库中作为后续教学的案例,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动态良性循环。
总之,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手段应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士龙.借助经济仿真实验开展宏观经济模型教学的设想[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
2、任韬.实验经济学与经济仿真[J].理论与当代,2007(2).
3、.仿真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研究[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