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第1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

3.个性特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三、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适宜的强度与时间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活动时间以半小时为佳。

参考文献:

[1]段景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第2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及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健康教育导师,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采用哪种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应是辅导员重点思考的问题。

目前,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探析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1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健康的实施手段和途径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效应。

研究已经证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抑郁和焦虑状态。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中,尤其是集体活动特别利于增强大学生间感情上的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项目,这又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研究提示,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的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比参加个人项目的大学生得分低,且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经常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经常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

2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健康手段的要点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的手段,可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手段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项目的选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辅导员可联合体育老师给出针对性的活动项目。整体以集体项目或混合类项目为主,宜选择那些娱乐功能较强的项目,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活动的形式:宜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邱新宇等的研究显示,娱乐、健身等非竞争性活动可双向调节心境;黄志剑等的实验表明,竞技性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会使活动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受到影响。

(3)活动时间、频率: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激烈、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理想。叶景山的实验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上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0.5 h)的学生。提示每次1 h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比较好。

3 总结与建议

第3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教师;支持性策略;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76-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开展丰富多样、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的积极手段和重要途径。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让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械和游戏玩法,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体能全面发展。

一、幼儿体育活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幼儿体育活动现状。一些教师对体育活动考虑得比较多,比如安全问题、人数问题、幼儿基本发展动作问题。所以,在选择公开课或优质课时,有些教师会避开体育课。但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实施,《指南》的不断学习,以及现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教师的意识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要以“儿童本位发展”为前提,注重幼儿的学习品质,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但是,在体育活动中,有的教师的注意点仍然重点放在幼儿的安全问题上,幼儿的体育活动还停留在严格按照教科书进行。

(2)幼儿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首先,幼儿处于模仿性较高的阶段,他们的动作发展离不开老师的动作示范。老师发现幼儿不会,就会过度强调动作和演示,这样,教师就容易忽视幼儿的能力发展。其次,幼儿对于体育活动兴趣的保持时间较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此时,教师就会多次重申规则,使得教师感觉疲惫,幼儿失去兴趣。

二、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运用

(1)做好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喜好。《指南》中指出,教师要正面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活动中,要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要了解幼儿喜爱哪些体育活动,然后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活动。而问卷调查就是一个了解幼儿喜好的比较好的方式,问卷列举了多种体育活动供幼儿选择。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喜欢玩合作性的、带有游戏情节的体育活动。所以,可以用游戏情境引入体育活动,把幼儿要学习的体育技能设计成一个个闯关游戏,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喜好和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场地资源。第一,以利于幼儿动作发展为目标。根据《指南》对幼儿的能力要求,幼儿园合理利用场地,在大型玩具下面安放一个类似于平衡木的通道,可以让幼儿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行走;在旁边还有一个网状双杠,可以让幼儿练习双手抓杠悬空吊。第二,认真规划活动场地。对剩下的活动场地进行科学划分:首先,确定跑跳区域,因为这个活动所占场地较大,而且要求地面光滑,没有任何阻碍物;其次,把靠墙的位置布置成投掷区,这样幼儿就不会为到处找球而浪费时间;再次,在细长的场地上,安排钻爬场所,地面上放置一个100cm×100cm的软垫,可以保护幼儿的手臂和膝盖;最后,开发边角空间环境,为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活动空间。另外,考虑到各个区域的互动,还可随时调整场地。

(3)在体育活动中,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第一,热身运动至关重要。在活动前,应协助幼儿做好身体的预热、放松,为接下来的运动做好准备。比如,在“好玩的瓶子”活动中,空瓶子会变成重瓶子,这就要求幼儿手腕灵活、手臂有力量。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做上肢、下肢和各个关节的准备活动,以确保幼儿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第二,在活动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保护和支持。幼儿由于年龄小,有时因为对活动非常喜爱就忘记了保护自己。所以,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第三,在活动后,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放松活动。活动结束后,幼儿的大小肌肉都会紧张、疲劳,应适当做一些舒缓的动作来放松肌肉。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只有情绪愉快,身心才能够健康。

(4)突出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参与运动。第一,幼儿自主设计体育活动玩法。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大都是教师根据教科书得来的,没有考虑幼儿最近的兴趣点和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幼儿玩两三次就没有了兴趣的问题。因此,要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应该把自主设计活动的权利交给幼儿,幼儿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才会更有兴趣,而且这个兴趣会持续较长时间。第二,幼儿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体育器械。幼儿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体育器械进行活动。作为教师,不能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每个幼儿才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结束语

幼儿体育活动开展效果如何,教师的体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起主导作用。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开展幼儿喜欢的、适宜的体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样,幼儿的身心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总之,教师要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研,对体育活动中的支持性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⒖嘉南祝

第4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

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第5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体育活动;身心健康;影响;发展

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对于人民体质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为科学所证实,而且也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本文尝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简单讨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少年时期逐渐向成熟的青年时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个人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与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对自然界和社会能力有初步的总的看法,具备了形成世界观的思想基础。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感问题。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使他们产生冲动,这明显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对性的体验较为敏感、丰富,因此,在这一时期往往出现“早恋”现象。高中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与日俱增,自尊心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又不知尊重他人。

(2)人际关系问题。体育课很多是集体项目,需许多人相互合作才能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独自或两三人不参与而是看着别的同学在欢声笑语中活动,而他们则显得那样无精打采,抑郁寡欢;也有些学生三五成群搞狭隘的“小团体”,与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交友,开始吸烟、酗酒甚至吸毒。

(3)意志与抗挫折能力较弱问题。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思想开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却任性,自我控制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对新陈代谢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身体所需。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从而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生概率。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机体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为了满足肌体的需要,呼吸系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经常适量的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

四、体育锻炼对促进发展观察注意能力的影响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首先要对体育项目的动作进行全面的观察,特别是对动作姿势、运动方法、节奏变化等,要由表及里,由特征到局部,再到全貌潜心观察,进而才能领会,模仿和演练。敏锐的观察力给技术的掌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总之,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坚持终身体育,进而促进身心健康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关于亚健康的一些文献资料,提出对亚健康概念、症状、根源、严重性的一些认识,以及当代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

关键词:亚健康;大学生;体育锻炼;改善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亚健康”像钟摆,是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摆了;还有的说“亚健康”有点像“比萨斜塔”,看上去是斜的,虽然没有倒塌,但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

1.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支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也没有更好地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功能性已改变,有可能发展为病症。为区别于“第一状态”――健康和“第二状态”――疾病,人们把“亚健康”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1.2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夜里多梦、睡眠质量不高;面色憔悴,双目无光泽,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齐、甲面白点;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经常自汗、盗汗;突然感到视力下降,伴有目涨、头疼、头晕;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焦虑,精神不振;注意力难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用脑过度,心理压力增大,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都是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间随着人口、车辆的增多而相对狭小,噪音的增加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影响,使人心情郁闷烦躁;另外人体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都是导致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1.4 亚健康的严重性

亚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亚健康人群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老人、孩子、高校学生……

城市老人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高校学生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两目干涩、食欲不振、抑郁寡欢、睡眠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动。

2 亚健康现状

2.1 高校学生亚健康的类型

根据《中国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联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躯体性亚健康(腰酸背痛、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亚健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等),思想亚健康(无责任感、情绪对立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空虚无助、孤独冷漠等)。

2.2 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

经调查发现,各地的高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发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地区差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

2.3 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随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的增加,其亚健康状态越不明显。同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都对减少亚健康状态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各个因素均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通过比较不同运动量的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发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减少。

3 体育锻炼对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3.1 亚健康的治疗手段

亚健康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医疗手段,可以从矫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调节水平方面入手。体育锻炼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器官、系统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和变化,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亚健康的运动疗法指的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防止和治疗人们的亚健康状态。

3.2 体育锻炼与亚健康

有学者认为,锻炼可以控制体质量,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减低紧张和抑郁,获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恢复动物天性,抵御各种异化机能,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摧残。从生理学角度提高身体素质;流行病学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态学角度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心理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社会学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哲学角度做到返璞归真。

3.3 体育锻炼与高校学生亚健康

体育锻炼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首先,可以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避免机体发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个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健康状况。其次,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乐观、积极开朗的心态。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过程或是与对手斗智斗勇拼搏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战胜自我的品质。第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二极体荣誉感,还能磨练学生的个人品质。最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恢复正常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分的调节,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良药。

4 结论与建议

4.1 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手段

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向第二状态-生病发展,也可以通过治疗发展成为第一状态-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课堂,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2 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义。

4.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4 培养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 . 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2]张路星,朱耀平 . 解读亚健康[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 . 城市运动与不运动老人亚健康状况[J]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

[4]孟军堂 . “亚健康”与体育锻炼[J] . 太原科技,2004,2

第7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健康 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25-02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护体格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理想体制、体质是指良好的人体质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能达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里素质和对外环境适应的整体良好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近年来全国提倡全民健身活动,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人群,是重点培养对象。所以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效果如何,是值得研究的。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学生。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的发展趋势

2.1.1 我校大学生身体形态特征

身高、体重指标:目前在校男、女大学生身高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女生高出全国平均值0.3cm、男生高出全国平均值0.2cm;男生在大学四年中平均身高增长了0.8cm、女生平均增长了0.4cm,但总体上男、女生的身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缓,这一特点符合生理学原理。同时目前我校大学生体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男生高于全国平均值2.5kg、女生高于全国平均值1.9kg。

2.1.2 我校大学生身体机能状况

调查发现我校男大学生平均肺活量/体重指数低于全国科教(60.0)和管理(58.3)成年人群体,女大学生平均肺活量/体重指数低于全国科教(50.0)和管理(49.4)成年人群体,说明了目前在校男、女大学生肺功能稍差于全国科教和管理群体。大二年级时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比入学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普通高校大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所以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故此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男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在进入大三年后就有所下降但不明显,而女生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女大学生受到现代审美观的影响,喜欢追求时尚,比较注重体型的发展,因此在大三、四时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后,可能还会经常进行健身锻炼,所以表现出身体可能水平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男大学生可能由于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程,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同时专业课负担的增加,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缩水,从而导致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下降。

2.1.3 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及耐力素质大一、二年级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在进入大三后开始呈下滑态势。而反映男大学生肌肉的相对力量的握力/体重指数和反映下肢肌肉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也在大二时处于峰值,进入大三后开始下降。而作为反映学生速度耐力及心血管机能水平的中距离跑也是在大二时处于最高水平然后就开始下降。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进入大三后学校不再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学生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完全凭自身的爱好,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导致身体机能水平及身体素质的下降。

2.2 我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

通过调查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不到60%,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近人意,必须引起重视;学生对健身类、健美类、娱乐类和球类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而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则相对不大。在对我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功能认识的多项选择中,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了参加体育活动的本质功能;有93%的大学生已将参加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联系起来;有69%的学生将参加体育活动与自身的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大部分男生对体育运动功能的认识比女生要全面。体育活动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志品质、改善自身形象和加强人际交往等方面逐渐为广大群众所重视,并积极应用在实践中。

2.3 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基本因素

2.3.1 生活方式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汽车、电梯、电视、电脑、洗衣机等现代机器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过去依靠步行、人工操作的工作逐渐被机器所代替, 使人的体力劳动和生活技能让位于自动控制系统,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运动不足,肢体肌肉的能量支出明显减少,导致人体机能下降。运动过量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些热爱运动的大学生, 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错误的认为运动强度、运动量越大,锻炼的效果越佳,其结果是有害于身体健康,起不到健身的目的。营养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过剩,造成消化不良、肥胖、精神困倦、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营养不足带来的后果。有些人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刻意减肥,他们减肥的主要手段是限制饮食,有些人为了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每日只靠水、水果度日,其结果使体内营养物质匮乏,造成功能障碍或疾病,轻者身食欲不振、头昏眼花、四肢乏力,重者出现贫血、低血糖、月经失调甚至有人因此患上厌食症,给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养成的生活恶习,如吸烟、嗜酒,以及生活饮食不规律等等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还有心理压力过大,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目前大四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给学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会给学生产生烦燥、焦虑的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健康。

2.3.2 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行为因素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发现:尽管工作双休日的实行使我们大学生闲暇时间愈加宽裕,但大多数大学生总是把休息日狭隘地看成是睡觉、逛街、朋友聚会的机会。更有甚者,通宵达旦地上网、看影碟,生活无规律,这样,导致精神恍惚,情绪低迷,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休闲方式和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调查发现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因素是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观因素

2.3.3 生理与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肿瘤等生理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人们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对健康的理解,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又由于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对事物失去了兴趣与是信心,情绪低落,失去了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其体质与健康将会受到威胁。

3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意识,学会自我认识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文娱活动,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交际网。

(2)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制与健康状况、身体素质水平,开设相关体育健身项目,同时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培养大学生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创新的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

(3)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应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解决体育教学场地、面积不足和经费紧张的局面。还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建品牌的高度,重新认识体育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8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改;中小学生;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22-02

学校体育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运动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如何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体育教师属性的角度来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师的属性

(一)体育教师的自然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它是人存在的基础。 体育教师的自然属性可以表现为体育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和良好的师德风尚等。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影响和熏陶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教师的社会属性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最主要表现在劳动创造性和目的意识性。体育教师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育人的培养,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要使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促进健康发展,也是教师的目的性所在。在体育教育中往往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而提供相对的体育角色,并遵循体育教学规则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教师的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体育教育的执行者。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作为体育教师有义务向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这是体育教师的本质工作。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主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坚强柱石,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作为体育教师既要具备向学生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又要在室外课中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备业务精炼,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教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重视教学环节,建立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其特定的常规,教师要重视在各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其形成特定的规矩。严格要求和执行课堂常规,不仅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能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常规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能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程序,避免部分学生懒惰消极情绪,从而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和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严密组织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收发器材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等习惯。通过集合调队,要求学生动作迅速,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养成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与良好精神状态,同时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在体操课的教学中,通过相互间的帮助保护,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同时要培养勇敢、机智,果断的作风。在田径中通过中长跑教学,可培养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

3.利用竞赛规则,养成竞争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通过游戏和竞赛教学形式,教师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及时教育学生既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遵守规则,既要鼓励创造奋进的学生,又要制止批评投机取巧有不正常行为的学生,把不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教育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做到公平竞争,共同进步,并对良好的行为提出正确的评价与赞扬,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依据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和身心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做到因材施教。贯彻“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比如:在投掷项目的练习当中,对于力量较弱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要求,用较轻的器材进行练习,对于力量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加大难度,用较重的投掷器材。又如:在武术的教学中,对于动作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动作,可以采取辅助式练习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首先要立身为范,要求学生遵守的,教师也必须要遵守;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和资源,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西部地区体育教育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在存在较大差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设施资源不够完善,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较差。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学校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改造场地器材,发挥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实际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丰富课余生活,到达愉悦身心,提高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台阶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在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草地进行足球运动。总之,把体育设施资源改造成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所需要的场地器材,适合不同学生发展体能,实现增进学生健康的目的,从而成功的进行了体育教学。

2.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进行锻炼,学生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一部分学生大都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缺少监管,容易染上网络游戏和不良习惯。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把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爱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去相处,有活动的内容,有监管,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

体育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指导者,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使得一天的学习生活有节奏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又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排除杂念,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使少年儿童保持热情乐观、欢快、精力充沛,使学习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向师性,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学生的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属性,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与时俱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更好的把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地从正面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J]. 中国学校体育,2007,(2):26—29。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王月敏,浅析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J]. 体育世界·学术,2011,(4):27-27。

[4]蔡宝忠著,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9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课间教学 教师素质 技能提高

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前提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上有序地开展。同时还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和延伸体育课堂教学,保证学生日平均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对促进学校的体育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阳光大课间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

1.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在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让体育教师学会了不断总结和积累。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是体育教师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记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另外体育教师还必须养成收集整理体育文献资料的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增加思维的深度,对题目研究也能提供多方面的理论依据。我校不但存着所有学生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和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测试的数据,还对他们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对班级测试数据的分析、年级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全校学生测试数据的分析,还有对各年的同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体育教师才能及时地准确地发现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自身的思想素质方面,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能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不断地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怀着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专业知识素质方面,体育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掌握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不受陈旧观点和模式的束缚,用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展一致的教育理念。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传授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上好一节体育课往往是容易的,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深入思考与学习,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及时地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使体育教学更新颖更丰富。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以便逐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

二、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间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创编操,让孩子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锻炼。大课间操也由原来的每天一操更改为每天两操,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课间,孩子们走到阳光下,与阳光做伴,手握彩色的花球涌向操场,跳起了整齐又充满韵律的啦啦操、兔子舞。彩球上下飞舞,一个个灿烂的笑脸在阳光下绽放。以操场为舞,在阳光的沐浴下,孩子们尽情的享受生活、寻找乐趣,把学习带来的压力与紧张的气氛及时宣泄出去,让他们尽情享受童年应该有的欢乐。“阳光体育”给孩子们带来了运动的,让孩子们能够在运动中找到自信、得到满足。

1.大课间体育活动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自身的使命要求它必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喜欢。首先,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明显的实效。其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水平还能反映学校的校风、学风甚至班风,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再次,选择恰当的音乐,创编孩子们喜欢的操,可以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同时锻炼身体,让他们感受到大课间活动不是为了做操而做操,使他们能够满心欢喜地融入到大课间中来,沐浴阳光,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