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设计艺术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艺术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艺术概论

第1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流派;倾向;影响

1 初探对环境设计的定义

21世纪初的今天,正是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相交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深刻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渴望也与日俱增。在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各种装饰材料层出不穷,各种装饰手法花样百出,但不管如何变化,“设计理念”作为重要的设计因素而被广大设计者乐此不疲地追求着。也就是说,一个设计作品如果没有好的设计理念,那这个作品就如“死肉”般,没有一丝的生命。

有定义说:环境设计一般指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协调“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创造和谐统一,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是环境设计的中心课题。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设计是连接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设计的定义,各类辞典有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如下:设计、意境、计划、草图、素描、结构、构想、样本等,因此可以说是人的思考过程,是一种构想、计划,并通过实施,最终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最终目的。

2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流派倾向

(1) 新古典主义。在现代结构、材料、技术的建筑内、外部空间用传统的空间处理和装饰方法,以及陈设艺术来进行设计,使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称为新古典主义。

(2) 新地方主义。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充分了解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状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原有的地方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故称为新地方主义。

(3) 新少数民族风格。在现代建筑的空间体系象征性地表现少数民族建筑空间形式,并在结构上较为直接地采用适当简化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保持其民族色彩特征。选用少数民族的艺术品等所创造的环境气氛,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特征,此风格可称为新少数民族风格。

(4)中国现代主义。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简洁、提炼的设计风格和表现色彩、质感、光彩等形体特色的各种方法,但是由于结合中国国情和技术经济条件,因而又带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故称为中国现代主义。

(5)超脱流派与自在生成的倾向。在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多元化的今天,强调品格高于风格的呼声。在环境艺术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由此也引发了一种创作倾向,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从体验生活、体验城市开始,而不是搜集和拼凑各种已有的设计图开始,应当从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而不是从先入为主的艺术风格出发。

3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因素

(1)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环境艺术作为书种产品,其具象性体现在具有与其审美价值相结合的使用功能。最早的建筑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人们的居住品位,环境设计不仅限于满足居住者对居住空间功能的需求和愿望,还延伸到了邻里、社区,以及人与社会的公共空间。

如此种种,它们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功能与美在环境艺术中是互为作用和联系的。物的有用性和目的性构成了它对于人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造物的基本功能,美的创造又增加实用存在的意义。

(2) 人文因素。环境设计是承载物质的空间,也是寄托情感文化的空间。要实现人们对环境设计的心理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体现生活的意义,人文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人文因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的心理结构与文化追求所形成的,它突出表现人类的艺术理想与人生哲学。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内心的反映,是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人心且供人使用物品中的感情和理智的魔力”。艺术始终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表现自我,追求事物的内在灵魂,情感、意境构成的联想才体现艺术的真谛。

(3) 地域特色及历史文脉因素。地域文化是生态文化在特定地域中的表现。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结构产生并积淀下的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北方平原的敦实厚重,南方水乡的轻盈灵秀,西北高原的粗犷朴实,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同一地区也会因为民族文化、不同的因素,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差异。环境装饰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干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具有特殊的地域性。环境设计应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异质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民族个性,在“和而不同”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历史文脉属于人文环境的范畴,历史建筑和民族风格是构成历史文脉的主体。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中,不少地方的开发商及规划管理部门急功近利,不规范运作,导致城市大量历史建筑地段被破坏。还有部分设计师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一味追逐形式,割裂民族传统,喜欢“追风”,照搬模式,致使不少地区出现“千城一面”,部分地区文化生态失衡,地域文化消逝。

(4) 材料与加工工艺因泰。材料与加工工艺因泰环境艺术设计中各种类型作品是根据设计作品所需表现的主题及用途由不同的材料所组成,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法去构造。材料所具有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性,本身就需要和谐统一,体现了表现形式的某种范围。自然造物给建筑与环境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艺术美感,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影响着设计造型形态表面的效果,同时决定不同造物品类和与之相适应的工艺技术构成。

4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领域,它将城市、建筑、室内外空间、园林、广告、灯具、标志、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整体。它面临的虽然是具体的、相对单一的设计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时却需要兼顾整体环境。

由于环境艺术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所以在设计上不仅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还需要遵循美学艺术原理,即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门类之间共同的美学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比例、同一等)。除此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投资等多种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从设计构思、结构工艺、构造材料到设备设施,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相联系的。另外,就艺术风格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也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经济发展等直接相关。从微观的、个别的作品来看,设计水平的高低、施工工艺的优劣不仅与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等有关系,而且与具体的施工技术、管理、材料质量和设施配置等情况,以及各个方面(包括业主、建设者、决策者等)的协调关系密切相关。

第2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 樟树市 中医医院 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 more and more high to the requirement of medical level, med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s growing health consumer demand, the construction of zhangsh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makes a analysis of zhangshu TCM hospital architecture design researc

【Key words】 zhangshu city TCM hospital architecture design

引言

樟树市中医医院,南邻碧秀路,北临朝阳路,西接药都大道,东邻洋湖路,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本工程的建设将带动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樟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总体设计理念

(一)总体布局

设计从分析现有基地和要求入手,针对其使用对象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从医疗环境(人们对医院空间所产生的心理、生理的社会意识的综合评判)出发,结合基地现有状况,创造一个与环境共生,亲民、细腻并且气派大方的现代医疗建筑,满足医院的功能及形象要求。本设计门诊、急诊、病房各部分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出入口。为突出门诊楼的主旨地位,将其放于中轴线上。住院楼是病人疗养、康复的场所,需要环境安静优美,又考虑到医院洁污分区的特殊性,将住院楼放在基地北面,使之既与门诊部分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减少人流的交叉,同时这样总平面形成一个安静怡人的内院,为住院病人提供了一个优美安静的环境。

(二)交通流线

交通组织以明确流畅,人车尽可能分流、停车方便、易疏散等为宗旨,主车道宽9米,室外停车位尺寸为3米×6米,停车场入口明确,采取绿化间隔,既美化环境,又方便安全。

(三)小品、绿化及其外环境设计

樟树市中医医院大楼呈对称布置,整体环境绿化注重统一、协调。通过硬质面的布置,室外环境光的灯饰处理及小品、绿化的布置来烘托建筑的整体感,使整个建筑在周边环境中更加完美。基地四周尽可能留出空地布置绿化,想方设法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室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率。

二、建筑细部设计

(一)平面布局

一层:三层通高门诊大厅、二层通高住院部大厅、挂号收费、药房、输液大厅、急诊部、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儿科门诊、放射科、中心供应、厨房、餐厅、住院登记收费、卫生间等;二层:体检中心、门诊、检验科、B超、预留病房、卫生间等;三层:门诊、分娩室、产科病房区、病理室、内窥镜室、卫生间等;四层:办公室、手术部、ICU、住院病房区、档案库、中心机房、卫生间等;五层:大会议室、住院病房区、卫生间等;六~十一层:住院病房区、卫生间等;十二层:设备用房。

(二)立面设计

本工程整体立面错落有致,迭宕起伏,又有整体统一的秩序,形象庄重。做到尺度亲切、色彩温馨、营造亲切的氛围,门诊大楼强调可识别性和丰富错落有致的屋面,形成优美具节奏韵律的建筑轮廓线,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并以此为当地建筑提供建筑精品,建筑内部空间与环境相辅相成,做到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相融相汇。

(三)建筑材料的使用

1、屋面:平屋面采用刚性防水层及柔性防水层,保温隔热层采用泡沫玻璃。中庭顶部采用钢网架加夹丝中空安全玻璃采光顶。2、外墙面:建筑八个角柱以及门厅、柱子、两侧凸出部分采用干挂花岗岩,其余采用真石漆涂料。3、门窗:外窗采用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主入口、大门均采用无框白玻门,内门采用木纹防盗门,其余部分采用特种门,如防火门及防火卷帘门等。4、楼地面:领导办公室、会议室采用硬木地板。5、内墙面:领导办公室为高档装修,普通办公室用乳胶漆涂料,电梯厅用磨光花岗岩,卫生间采用瓷砖墙面。6、吊顶:领导办公室和会议室为高档装修,普通办公室及走廊为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卫生间采用PVC扣板吊顶,电梯厅采用轻钢龙骨FC板。

(四)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无障碍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标准,底层考虑无障碍设计,在建筑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坡道净宽1.20m,坡度为1:12,入口平台的最小宽度≥1.50,坡道两侧设扶手,扶手设0.85m高。两层扶手,下层扶手高0.65m,扶手起点与终点处延伸等于0.30m。

(五)建筑消防设计

1、总平面消防设计中考虑足够的消防车登高作业场地,满足消防要求。2、每层各房间出口的疏散距离均符合规范要求,面积较大的房间均开设二个出入口,且室内疏散长度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规范规定需设防火门的房间均设防火门。3、住院大楼设置十部疏散楼梯,四部防烟楼梯间,其余均为封闭楼梯间,九部楼梯通至地下一层,与地下层楼梯做防火分隔,楼梯开间大于2900,梯段净宽大于1200,符合消防设计要求。4、各管道竖井在楼板处,在管道安

装完毕后每层用钢筋砼板分隔,井壁上的检查门采用丙级防火门。5、大楼采用的建筑材料结构材料均严格按耐火等级设计。

三、环境保护

(一)主要污染源

1、废水。主要来自于大楼的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2、噪声。主要来自于水泵房、空调机组等的机械动力噪声。3、固废。主要来自大楼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

(二)“三废”防治措施

1、废水:

1)特殊污废水的预处理。(1)洗相废水:鉴于医院目前尚有部分湿式洗相设备,其排水又很快会更新为干式洗相设备的情况,拟在现有湿式洗相设备的暗房内设置专用容器收集这部分废水,然后统一由专门的厂家取走回收处理。(2)粪便污水:病房楼采用的污废分流的排水体制,粪便污水先进入化粪池预处理,然后与其它污废水一起进入污水站处理。化粪池容积按停留时间不小于36小时计算。

2)污水处理站。(1)医院污水处理及排放的设计依据:《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200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全部污、废水在排入市政排水干管前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泥定期抽吸,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投氯(二氧化氯发生器)

医疗区污废水格栅调节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次沉淀池接触池消毒排放 消毒剂

污泥浓缩池污泥外运

(4)本工程感染性固体废弃物,委托具有环保部门认可处理资格单位进行焚烧处理。

3)核医学病人用厕所接储存衰变池。经环保部门检测后方可排入城市管道。

4)冷却塔位于综合楼座屋面,且采用超低噪声、防飘水型,以减少对环境影像。 格栅污水调节池

2、噪声。设计中选用的水泵等设备均为低噪声型号,并采取减震、隔声等措施,以确保边界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I类标准。

3、固废。医疗垃圾经专门收集集中后,焚烧处理,一般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处理。

(四)卫生防疫

手术室洗手池龙头采用光电感应控制开关。水中分娩用水由专用水净化处理器处理、紫外线消毒后使用。公共卫生间、诊查室、诊断室、产房、手术室、检验科、医生办公室、护士室、治疗室、配方室、无菌室均采用非手动开关洗手盆。大便器采用脚踏冲洗阀。

参考文献:

第3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美学、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专业设计课程之外,史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各个艺术设计类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开设,旨在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发展的脉络和各种重要的艺术设计现象,提高学生设计史论知识与修养,吸取历史文化精华,对提升设计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毕业时仍理论知识匮乏,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更有甚者很多设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也普遍比较薄弱,这个现象的根源就是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的脱节。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是一个紧迫且必须的问题,对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有重大意义。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史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局限,课程重要性被忽视

艺术设计专业平时偏重于对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长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弊端,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史论课程没有实际用途,把理论看作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2.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难度大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常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差。而史论课程往往需要学生查阅多种文献、了解各种背景知识,融古贯今,因而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水平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更高,也导致学生容易敬而远之,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3.僵化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演进发展开展教学,教师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面对的是概念和原理式强制记忆,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再者,史论课程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强调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几乎不可能开展。

4. 史论课程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

史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科交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才能胜任,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么是只懂文化的理论型教师,要么是擅长设计的实践型教师,这样的教师交出来的学生自然无法体会到史论课和设计的紧密关系。

5.史论课程的考试制度死板,考核效果不佳

传统的史论课程考试方法一般都是出试题进行闭卷笔试,教师先勾画重点然后让学生去背,学生极少有自己独自思考的观点。这样的考试结果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结果,考验的也只是学生的记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明确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画家需要研究历史文化与绘画观念和技术的关系,目的是探寻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绘画的创作。设计师要研究的是历史文化如何决定物品的设计,物品如何通过设计表达时代的文化精神。只有学习了历史,才能够学会“传承”,才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不了解历史,也就不可能“超越”。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运用多媒体、讨论式、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设计展览等,使之形成生动的多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现在有些电视栏目如《鉴宝》等也属于探讨艺术设计理论的范畴,教师应善于发现,善于利用。

3.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校尤其是大学,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根据班级人数分配教材章节,让学生预先自学,再通过PPT课件或其他解说方式,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二次解读,把课堂大胆交给学生主导,教师则是从旁起到提问、解惑、纠正、引导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当然,要实现这样学生主导、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只有小班上课才有利于开展。

4.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要解决现有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必须要求教师跨学科掌握相关知识。设计专业教师应加强理论素养,理论教师要学习专业设计知识,从而使教师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历史元素结合到当前的设计来讲。

5.采用灵活的考试制度

考试应强化理论和设计实践的结合,重点转为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可以专题研究或论文为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就史论课程的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以幻灯演示或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空间。

第4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英语 专业术语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领域越来越多,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变成了高校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针。基于这样的背景,越来越多的大学的不同专业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虽然《专业英语》这个称呼不变,但是不同的专业对于《专业英语》都有其自己的定义。基于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改革探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专业英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对于英语的要求不是很高。结合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未来工作发展,不适宜做过多英语本身的教学。因为在同一时间段,接受《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学生也会学习外语学院老师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本身的教学,是重复并且不合理的。那么如何结合艺术设计这个专业的特色和性质来安排《专业英语》的教学成为首要问题。

艺术设计在本校分为三个方向分别为环境艺术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和动画方向。这三个方向虽然有少量的交集但是绝大部分是不同的。那么给不同专业方向的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制定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英语教学除了是英语本身的教学外,还可以定义成为国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以及国外艺术文化等等的介绍都可以概括在《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之中。举个例子,所有艺术设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需要学习基础绘画技术。那么介绍一些西方国家古今及当代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也可以成为《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部分。同时,专业英语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学习到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开始介绍到艺术设计分为三个方向,不同的方向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不同。这就需要为不同的班级分开制定课件。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和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本身的属性。该课程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适合艺术设计三个方向通用。这部分的内容包括:

绘画,国外的古近代及当代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建筑,国外的古近代及当代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摄影,各种相机介绍以及不同摄影师的摄影作品;

动画,国外的古近代及当代著名的动画大师及其作品;

以上四个部分的课件均用英文,在介绍各个领域大师的同时灌输与艺术相关的英语单词。

第二部分是针对不同方向分别制定的内容。环境艺术方向会介绍其专业领域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相应的英文单词。同样平面设计也会介绍其专业领域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相应的英文单词。动画专业会更加深入和系统介绍更多的动画大师及其作品。

第5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概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9-01

一、三本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性

众所周知,三本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能够在毕业后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具备更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我们专门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应用课程。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都有各个技术层面的共同协作,同样在设计行业,有人搞概念,就要有人画图纸;有人做设计,就要有人做成品。务实的设计技能往往更容易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认可,比如学校开设的室内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课程。

二、三本院校设计概论课与普通本科的差异性

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会给老师这样的反馈,“当设计技术成熟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设计没有新意,没有亮点,也分析不出深度,连设计者本人都不感到完成一个设计的喜悦…”。

艺术设计行业的确需要设计经验的积累,好的设计都不是一朝一夕设计出来的。但是我们需要思索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理论课教学尽量弥补一些设计审美眼界和设计素养、内涵的问题。三本院校设计理论课与普通本科理论课教学从模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三本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技能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以社会需求为指导,也就是面对学生的反馈和行业更新的,我们必须思考新的教学模式。三本院校的学生入校前文化课相对薄弱一些,设计概论课照本宣科效果不好,虽然知识点都泛泛的讲了一遍,但学生不一定消化理解,更不知道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作品中也不清楚如何入手联系艺术理论,做出来的设计不生动。

三、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的应用性

笔者认为以理论为依据,以项目为驱动,在设计概论教学中以“听设计”为“想设计、写设计、说设计”,不拘泥于常规模式,实题实做实践意义更明确,应用性更强。

1、设计概论的课程设计,必须要超越经验和技巧的传授

通过课程训练学生能够运用理论指导设计,或者说每个设计作业乃至走向成功的设计师岗位后,所完成的作品都执行艺术设计理论和规律,除了设计构思和创意,现代的设计师都应具备设计说明的撰写以及设计意图的口头表达能力,而这两者恰恰是众多艺术设计师的软肋。

2、主题与客体的身份转换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之处可以用来做设计元素,可是大多数都充耳不闻,尤其是90后的一代大学生。那就是因为还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找准。当把本体放在一个设计师的位置上,来再次审视生活和自己的职业,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迫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设计概论课程针对苹果Ⅱ号获得巨大的成功,乔布斯的创意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互动。

苹果Ⅱ号的研制,乔布斯设想到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场景,他的创意来自对用户体验的准确预测。所以,艺术设计要重视用户研究。所谓用户研究,就是企业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不以物为中心,而以人为中心,不以产品为中心,而以用户为中心,调查、研究、分析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为这些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在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需要明白学习艺术设计,首先要知道设计什么,然后才是怎样设计。艺术设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处处享受着艺术设计的成果。当你拨打电话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想过,现代电话机的原型是美国艺术设计师德雷福斯1937年设计的,德雷福斯进行了人机工程学和造型研究,并与AT&T公司的工程系统部门合作,设计的这款电话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技术。教师可以展示这款电话机的图像,并向学生提问:这款电话的人机工程学因素体现在哪里?参考答案有三点:一、电话的听筒和话筒都置于手柄上,话筒到听筒的距离按照人脸的形状采用了最佳平均值。二、电话机上设计了一个支架用来放置手柄。三、拨号盘被安置在一个机座上,机座的重量可以保证单手拨号时话机保持稳定。从上述答案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德雷福斯对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德雷福斯出版于1959年的著作《男人与女人的测量》是人机工程方面的开山之作,后来这本书改名为《人体测量学――设计中人的因素》。德雷福斯是在座椅和工作环境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先锋。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学生更快的将设计概论课与人体工程学科联系在一起,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及应用。

再比如引用包豪斯教员著名家具设计师马歇尔。布鲁耶在他的课上曾经提到的问题,以“纸”为素材设计一把最牢固的椅子,在教师的提示下迅速展开发散性思维。第一步使学生联想纸与椅子之间怎么联系在一起,第二部将设计灵感概念以设计说明的形式写出来,第三部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口头描述给大家,共同交流。这种在教师指导和规范下的立体复合型训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争先恐后将自己的设计创意分享给大家,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堂理论课,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落实了写作,培养了表达……尽管教师备课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但是收到的成效确实事半功倍的。

四、三本院校理论课与专业课并行性

三本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与专业课切忌“各自为政”。以往的教学,各个科目之间相关联的内容较少,尤其是理论课与专业科,学生学习了很多也忘记了很多,尤其到了实习岗位或者工作岗位,经常迷茫于众多设计因素的协调。如果在校期间每门课都与相关课程寻找一个契合点进行交叉训练,把纵横知识编织成网,就容易形成更加缜密的知识体系。理论课教学实际上是对专业课的一种辅助和支撑,两者并行不悖。理论课为专业课提供了佐证、规律和方法,专业课为理论课提供实践检验真理的空间,两者同步并行共同达到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参考文献:

[1] 万学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

第6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艺术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融,艺术设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如何使艺术设计教育跟上艺术设计发展的步伐,这就要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本文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推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美学、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且尚未成熟和定型,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码技术支持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主流,这给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民办高校如何对自身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以下就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寻求合理发展对策。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课程结构设置不完善 

课程设置单一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课程结构设置单一,缺乏稳定性、更新性。 

目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设置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虽然每个课程之间都有衔接,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课程之间的分割。学生很难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整体的融入贯穿到艺术设计的系统性思考能力上。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现象,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贯穿于设计中。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时说,我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中国学生看重的是技术,德国学生注重的是创意。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步。但是,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课程方面还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民办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也处于落后状态,学生设计制作的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流程,无法真实的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 

2、师资构成不均衡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素质较高、能力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增长与学生增长不成比例;高学历教师有限,研究生占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比例的不高,博士生更为紧缺;年龄断层严重,职称偏低;缺少“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教学设施设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尤其在现在各高校为创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纷纷加大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民办高校在教学基本设施上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了一定的设备。并且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这就需要加大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二、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 

1、更新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 

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表现的传媒与形式不断改变。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既要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其他的学科知识做基础,来丰富设计者得修养。除了现有的课程设置外,还应该增加市场营销类课程、心理学课程,甚至还可以增加组织培养类课程。公共理论课程中可以增加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开设讲座类课程,邀请一些教授、设计师、企业人员来校讲学,通过一些案例、课题的分析,将一部分专业知识相互的融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的运用到为自己的设计当中,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市场调研课程的时间与内容,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的实际个案,强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在过程当中熟悉掌握流程、工艺、材料、与客户沟通等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建设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 

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一部分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骨干,还要从艺术企业中物色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技术性人员,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年龄断层等问题。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聘请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来加强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明确“双师型”意识,每个教师应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目标。学校还可以定期面向企业、相关学校、培训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加强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 

3、加强设施建设,合作校外企业 

民办高校是非财政拨款单位,资金来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实训实验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的创意转化为成品,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群体工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二,可以利用实验实训基地资源推动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 

民办高校还可以与某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既弥补了校内基地的不足,也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个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新事物、新理念的不断出现,将设计带入带一个新的平台。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合理调整结构,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第7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论文摘要: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革专业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和创业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增强创业意识。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我国本科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 

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如何把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大学本科教学有机结合,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的热点。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艺术设计系是一个建立时间较短的专业,怎样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农大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认识和分析了国内高校自主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探讨。 

一、国内高等学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理念,在高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都应该贯穿这种理念。农、林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够,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 

2.理论研究不够。现有的自主创业理论系统不够完善,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实践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3.缺乏专业师资。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在高校中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影响创业人才培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4.教材、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教材,且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现有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都有待完善。 

当然,高等创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自身素质、社会经验、资金来源、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发展初期所面临的问题。在此,作为高等学校只能尽力完善本科阶段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综合创业能力。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了解当前中国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作一些适当地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艺术设计课程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具有创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首先,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其他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依附核心扩展和完善。避免以往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出现脱节和重复的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讲解中解脱,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社会经验。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再者,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以教师为主持人的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艺术设计是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农林、美学等不同基础上发展而来,带有不同的发展局限。例如,在农林院校框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学生的美术表现技巧技能起点低,创新意识相对弱。美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学表现技巧技能高,但在实际设计中突出美学造型,忽视功能。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要由过去的传统教育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设计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企业对设计者的要求不仅限于设计作品的好坏,还要求设计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比如与客户的交流;对材料、工艺的掌握;对设计成本的预算等等,这些都成了招聘面试的一项重要考核。另外,加强艺术实践活动,还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在展开艺术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把来自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指导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基本途径有: 

(1)增加实践教学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是现在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通病。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确定十门核心课程,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例如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装饰材料学》、《模型制作》、《装修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增加了实践课程学时,以期能提高学生对材料和工艺的认识。 

(2)结合项目和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或者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投标任务,或者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课程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掌控项目的能力,以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目的。 

(3)建立实习基地。艺术设计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参观国外艺术设计院校的最大感触,是那里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工厂的车间,学生的课题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纸面上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1]但是,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充分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建立了素描写生、家具制作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结论 

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高等教育机构氛围的大环境,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以期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综合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问题。改革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建立实习基地、创业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 郑曙砀.考察后的对比[j].美术观察,2001,(9). 

[2] 顾英伟,等.中外高等学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教学,2009,(41). 

[3] 孙亚男,翟艳.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9,9(3). 

第8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探究型教学模式下 设计艺术学硕士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宋明岷.论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第9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科学技术;平衡;统一

Abstract:Design of intelligent human activity, art and technology are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t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has been arou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art history, every new style will bring to design new inspiration, human history every tim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to design the new leap;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civilization,culture and art level is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ofdesign.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and material needs ofdesign ar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fy,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work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ange,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y art and technology separation or art and technology the inappropriate combination will cause the fundamental failure designtherefore, the designer should design analysis of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ru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design a real social need design works.

Keywords: desig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lance;unity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原始时期、手工艺时期、现代工业化时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适应社会生产力需要,设计要不断的变化发展,艺术与技术为适应设计时代要求,也在不断寻求二者之间平衡关系。

一、人类早期“实用性”设计

从广义上讲设计是人类一切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性活动,设计是人类的智能性活动,当人类产生以后为了生存便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加工活动,由此设计便产生了,在设计萌芽阶段,以石器为代表的原始设计阶段,在此时期石器是最主要的工具,石器设计是原始设计最主要的设计内容,生产工具的设计创造对早期人类由猿向真正人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工具的创造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人类造物活动的初始时期,人类智慧性活动完全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这个时期“实用性”是设计的主导倾向。

二、手工艺时期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在新石器时代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人类完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手工工匠专心于器具的制作,建筑、手工艺、服饰等专业、独立的行业性设计逐渐出现和发展完善起来,创造了辉煌的手工业文明。在手工设计阶段,手工制作中设计与生产是密不可分的,设计者在富于艺术构思的同事也精通材料和技术,因此手工业时代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在这个时期设计师不仅是技术人才同时又是艺术家,设计作品不仅是技术材料的体现,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这一时期,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中国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但是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最重要的特征是对金属材料的运用,以及纯粹依靠手工工艺的生产过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也造成了手工艺设计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的突出特点。

三、工业化时期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变化关系

进入工业化时期,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是传统手工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结合模式,该时期艺术与技术之间变化关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艺术与技术逐渐分离阶段;第二阶段是艺术与技术矛盾时期;第三阶段是探索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1.艺术与技术逐渐分离: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科学观念渗透在技术领域,技术知识逐渐走向理性分析阶段,与艺术感性思维产生距离;而该阶段艺术的概念也在开始强调艺术类的精神属性,艺术也逐渐与使用的概念和技术的概念产生分离。18世纪初期荷加斯的著作《美的解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荷加斯分析了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和以使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认为使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要为目的。18世纪艺术家巴托把艺术分为实用艺术,美得艺术,以及一些结合了美与功利的艺术;伴随着美术感念的出现,产生了大美术和小美术的区别,由此混为一体的技术与艺术才略有了区别。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使的艺术与技术分离更加明显;在西方18世纪中期哲学家黑格尔否认使用艺术作为艺术的特征,并且当时许多艺术家认为美的艺术高贵于使用艺术,由此许多艺术家不愿涉足于使用艺术领域,出现技术家不在干涉艺术,艺术家不再关心生产生活,最终导致艺术与技术的分离。

2.设计产品中艺术与技术矛盾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技术与艺术分离似乎更加明显,在产品中集中反映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虽然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上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作为世界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暴露出设计的严重不足。人们在使用工业产品的同时,审美趣味却停留在古典装饰风格之中,促使设计师在工业产品上装饰古典风格样式,导致艺术与技术的严重不协调,如何处理艺术与技术之间分离带来的缺陷成为设计师,艺术家,理论家开始考虑的时代问题。从而设计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时代即将到来。因而水晶宫博览会所展示的成就和暴露的问题成为工业设计理论和实践起始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直接原因。

3.探索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1、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原则,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莫里斯倡导的在英国掀起的影响深远的设计运动,该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要求美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该运动的本质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业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工艺美术运动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它唤醒了人们对设计的重视,探索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及设计与艺术的伦理道德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 打开了现代设计的大门,在之后的设计发展中,设计艺术与技术之间不断的寻求新的平衡。2、新艺术运动虽然不怎么反对机器生产,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工业技术的艺术装饰,但是由于艺术装饰过于复杂,所以该设计风格并不适应现代工业批量生产,设计艺术与技术之间并没有实现统一;3、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很快销声匿迹。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4、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现代主义风格的确立,是现代工业技术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现代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艺术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现代设计师们的基本设计理念,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结束语

且不管何种形式、风格、流派都是围绕着艺术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中进行和开展的。如在以上设计几种主要风格中,每一种风格的盛行都显露出了艺术与技术之间微妙的关系。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数字化时代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关系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有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等不同价值取向,但设计仍然以艺术与科学技术为实现手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关系在新的时代依旧存在并更加紧密,而技术与艺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中国建筑史》.藩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现代设计史》.董占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4.《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