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工程网络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整个信息产业的重心已经逐步由以PC为中心转向以网络为中心,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技术的延伸与应用,给我国的各个产业带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机会。由因特网及其应用所带来的软件市场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在大众生活层面上,因特网及其所构筑的整个平台刺激了大量的应用需求,而每一种需求都需要特定的软件来实现。而在企业应用层面上,因特网发展所带来的对软件的需求将更为庞大。
当记者采访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时,黄正明院长对新世纪中国IT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培训和“网上江大”的教学模式作了准确精辟的论述,他对网络教育的顽强执著,以及视“服务与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正明院长认为,我国的网络教育经过完善系统平台、创新软件制作热潮之后,提升教学服务质量已成为目前各开展网络教育试点高校的新的努力方向。
目前,该学院开展教学工作,确立了“把住两头,做活中间”的指导思想。所谓“把住两头”,就是把住招生和课程考试两头。该院在招生时,坚持做到在“宽进”原则下严格招生程序,对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招生程序作统一要求,对入学考试和免试程序都有细致规定,并随时监控,保证生源质量。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考试,则做到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规范,统一阅卷,确保教学质量。
所谓“做活中间”,就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课内与课后、自学与辅导、定时与非定时,实时与非实时等,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活自身潜能,让他们学深学透。
“网上江大”教学管理原则突出体现3个字,即“严、细、实”。学院制定各种制度、规章执行严格,服务工作认真细致,各方面工作真正产生实效。
江南大学经历史资源积淀、凝炼、选择、整合,依托“211一期工程”建设的丰硕成果,在以陶文沂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领导下,求实、勤奋、团结、进取,面对宝贵的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作。2000年5月,学校成立了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正式成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31所重点院校之一。8月,学校正式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成为网络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3校合并后,原江南学院作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校外学习中心并入网络教育学院。
2000年8月,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江苏省本科第3批录取阶段招收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经过各方面的技术及网络教学准备工作,江南大学于2001年8月拓宽入学途径,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开办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起点本科高等学历教育,首次招收包括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的学生。至今,在遍布全国包括湖南、浙江、福建、甘肃等16个省建有4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在校学生近6000人。办学层次有大本、大专和专升本,学习形式既有全日制,又有非脱产(业余)。
该院在网络教育方面,采用“实时授课”,“非实时授课”和“课件点播”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开展的实时授课,采取一个主播教室,多个听课教室的异地同步实时上课方式,参照全日制学生的方式排课,并配备班主任,保证学生平均听课率在99%以上;在开设的多个专业的高中起点本科,采取预先制作课件、光盘传递、课件下载或在当地、校外学习中心集中播放的课堂教学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直到毕业证书发放和授予学位最后环节,严格控制,严格要求,这是该院确保教学质量的主旋律。
经过几年的努力,“网上江大”已经形成多元化、规范化、稳步发展的办学格局。
黄院长还认为,如果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比作一个商场的话,那么几乎应有尽有的服务项目就如同商品一样都摆放在网络教育这个平台上,等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习者这时也往往会因为不熟悉网络教育的特点,不习惯各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功能,或者没有认真阅读助学手册而无所适从。这时,网络大学能否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来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导学支持、教师支持和管理支持等诸多方面。要做好这些支持服务,需要有较好的网络环境和成熟、过硬的教务管理平台;需要有丰富的、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优质高效的硬件设施;需要有提供课程本身学习帮助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需要的专门“导师”;需要有与现代远程教育特性相适应而必须具备的网络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管理等等。
以“网上江大”为例,由网络教学及管理平台和分布在各地的校外学习中心构成的“网上江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是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为宗旨,全面体现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服务职能。目前该系统分为以导学为目的的授课系统,以助学为目的的辅导答疑系统,以快捷反馈为要求的作业系统,以尽可能多样学科为目标的题库系统和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宗旨的教学评价系统。各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学生较为复杂和个性化的需求则可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双向交互的方式来满足。这样,网络平台、辅导中心、校外学习中心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黄正明院长进一步认为,网络大学应控制适度的规模,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顺应利用网络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将会成为主流的客观需求,网络教育结合网络化市场,认清融合趋势,任何产业离不开市场,教育产业也是这样。
人们之所以会把只有信息传递与共享能力的“通信网络”误解成为能够担负现代生产过程各个功能的“信息网络”,这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片面性有直接的关系。真正的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信息功能的技术”,而信息功能包括信息获取、传递、认知、决策、执行五大功能,能够扩展这5大信息功能的技术包括传感测量与识别技术、通信与存储技术、计算与智能技术、控制与显示技术。通信网络、包括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以及它们的融合具备信息传递这个重要功能,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尤其在我们中国,信息化、网络化带动工业化,中国的网络人口将以几何数增长,预计2003年将达到6000万以上。
[关键词]转型;应用型人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三五”期间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树立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应用为目的”[1]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念。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化工、食品、制药、生物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有机实验课是学生重要的实践途径,以其特有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在完善知识体系和培养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依据选定的实验教材按步骤讲解,学生照本宣科地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动脑,对教师依赖心强,实验过程拖拉冗长,耐心不足者草草了事。这种被动的学习,没有激发学生的潜能,扼杀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制约学生能力的提升。应用型大学要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化学”理念[2]逐渐深入人心,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改革。开展课外科研竞赛活动,达到多渠道、全方位的育人目的。
1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实验预习和仪器的使用,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自带电脑上网搜索学习。课上可以让学生讲解或演示操作,其他同学进行纠正、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又可以节省实验时间,避免实验事故,优化实验效果。实验室配备投影仪和网络接口,老师可以录制实验视频便于讲解,也可实现同步实验录像、同步实验过程拍摄。比如实验中的突发事件、实验现象、不规范的操作或违规的现象(如废液的处理),使有机实验课程生动、形象,使实验讲评更具有针对性。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立体化,比单纯的书面预习效果更好。进行实际操作时,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减少了实验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2实验内容特色化
在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改变原料、溶剂、试剂、催化剂等,尽量采用绿色溶剂和低毒、无味绿色试剂[3],采用小量[4]或微量实验,这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我们在保留个别传统的无害实验外,增加地方特色实验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实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如利用当地特色蔬菜水果开设天然化合物提取实验,从百香果中提取色素和果胶、水蒸气蒸馏法从橘子皮中提取橘子油、用水做溶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即达到了有机实验的教学要求,又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增强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3教师指导与小组自主探究相结合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5]的探索与推行已成为高校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也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模式对高校的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及学生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学生选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采用“教师指导与小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1)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实验中心管理系统。将实验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仪器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及研究方向等信息公布于网上,以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选择。
(2)学生自由结合(2~3人)。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通过查阅文献、讨论后确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和学生共同修订后,学生即可向实验中心提交申请书。
(3)实验中心对课题进行汇总、评议。申请通过后,实验中心统筹安排开放地点、时间,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自主进行。
(4)实验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的进程,并提出自己的设想和问题,指导教师要起到启发、引导、答疑的作用,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验结束,上交实验报告或论文,指导教师写出综合评价,作为创新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教师指导与小组自主探究相结合”实验模式,充分利用了我院现有的办学资源和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学生掌握了实验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赛促学、以竞强技
课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调节剂,而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还可以起到“以赛促学、以竞强技”的作用。竞赛内容可以是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基本技能大比武,也可与企业、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接,设立创新设计大赛、项目挑战赛等。课外科研竞赛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劣,确定自己的提升目标;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自信心和竞争实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强化基本技能,增强创新能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竞赛活动与企业实践及科研的对接,还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和深化校企合作,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我院学生荣获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8人次,不但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教师通过技能竞赛,也能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师队伍的双能化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育人的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部分地方院校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学术科研水平不高、实践能力薄弱、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力度不够等问题[6]。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建设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验技能熟练,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能型”师资队伍。近几年来,我院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柔性聘用的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院所等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促进现任教师的“转型”。只有深入企业工作或调研,才能熟悉实际的生产流程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积极引进多名在有机合成研发和企业生产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双能型教师,发挥其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引领作用;有选择的在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专业教师挂职或顶岗锻炼基地,形成一套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机制。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6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双师型教师12人。预计2017年前,“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科学研究领域,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有机复合材料和多功能有机改性剂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6结束语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色的实验课题、指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实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实验效果;通过“以赛促学、以竞强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培训和共享等方式组建“双能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从实习反馈及就业情况来看,我院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我院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获奖人数也不断增多。近年来,我院学生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3项,合作发表科研论文16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今后我院将继续推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搭建多种平台,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培养专业技术型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蔡菊,刘常春.浅谈“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3(1):247-248.
[3]查正根,兰泉,郑媛,等.绿色创新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36-141.
[4]程超,赵霞,王玉花,等.论现代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发展趋势[J].中国西部科技,2010,9(08):88-89.
[5]王敏,李军,桑雪梅,等.有机化学实验的开放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0):169-172.
摘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到2020年,预计有7000万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这迫切需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以加快他们的转移就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这一契机,参与这一培训工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从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承办技能大赛、加强政-校-企合作四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基金项目:2014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201432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参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JY004)
作者简介:刘巧云,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40-02
高职院校不但拥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而且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是一流的。因此,他们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1-2]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各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契机,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近年来参与了地处长三角的常州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措施,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09年,被常州市授予“常州市社会办学(非学历教育)A级单位”的荣誉称号;2010年,被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评为“社会培训先进单位”。下面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进行的实践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借鉴。
一、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条件
农村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不高,在就业中势必与企业需求形成差距,针对这一特点,大力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赢得政府和企业青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加大投入,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结合、六合一”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即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小试与放大结合;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和“SHER”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即体现安全、健康、环保、真实。加强实训装置的研制,由学院自主设计研制的流体输送、传热实训、化工管路拆装实训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并向全国兄弟院校推广使用。目前,已建成38个实训中心(基地),250余个实验实训室,实践场所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其中,新型材料与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焊接与检测技术、化工与分析测试、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装备,真实的实训环境,优越的实训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为开展培训夯实了硬件基础。
(二)鼓励深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注重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连续几年派出大量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和进修,如派焊接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等30多名到德国、澳大利亚培训;派出近100名教师参加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学院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已拥有近130名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人员(其中高级考评员37名);每年派出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进行岗位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0%,大大提高了社会培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受学员的好评;专门引进长期化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的、具有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培训的实践指导教师。因此,学院建立了一支专业覆盖面全、培训层次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的师资培训队伍,为开展培训奠定了软件基础。
二、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由于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导致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当前劳动力的社会、企业的需要[3],为此,学院在拥用良好的实训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还开发了具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包。[4]培训包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融合设计、论证、制作、实施和反馈的循环过程:首先根据常州市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材料的要求,邀请教育部门权威专家担任培训包总设计师,由他们具体指导,提出详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项目的规范要求,再由全体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建立实用合理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训教学方法,然后由专家进行阶段审核修改,最终形成一个集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意见反馈为一体的培训包。
培训包的开发,构建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服务平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提高了培训的服务水平,满足了农村劳动者对专业技能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三、积极承办技能大赛,提高培训的社会影响
高职应将“承办各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培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争取承办各类技能大赛。早在上世纪90代初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常州市总工会合作,举办企业职工技能比武,之后学院更是将承办各类技能比赛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承办了首届全国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工、化学检验工的技能大赛,全国赛事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继而赛事发展为由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共同参加的国家二级赛事。2009年,学院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中控杯”化工总控工技能竞赛(国家二级赛事),学院被主办方授予“突出贡献奖”。如今,学院常年与常州市总工会、人社局、环保局等部门合作,每年承办各类企业职工技能比赛,有效地搭建了政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营造了“重尚技能”的良好职业氛围,提高了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区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政策,为高职院校指明了社会培训发展方向与目标。高职应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改革,使培训更贴进合市场需求;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中,通过获得政府与学校的相关资源,达到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的目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合作过程中实现多方共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的指导下全面铺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与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周边区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与众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量身定制开展各类个性化培训。2009年以来,学院相继开展“污染治理设施操作工、化工生产企业危险作业操作工、安全生产操作工”等培训达100余班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其中,还有400余人选择了继续教育,通过函授或网络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获得成人大专文凭,提高了培训层次。学院被授予常州市首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政—校—企”培训模式集大家之合力,平稳、快速、健康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政府而言,建立健全了辖区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保证了就业准入制度的有效执行;就高职而言,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发挥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企业而言,提高了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优化了用工结构,促进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秋.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21):104-105.
[2]张翠英,罗伟,熊芊.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6(7):21-22.
[3]郑爱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69-75.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人世;策略
在我国刚刚加入WTO以及教育还未进到深层开放的前提下.我们便着手研究高等教育应对WTO的主要策略,这对于促进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切实转变办学理念
传统观念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包办的公益性事业,与市场不能沾染。而实际上,WTO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把高等教育看做是一门产业,看做是一个市 场.高校是教育市场的服务主体,学生是教育市场的消费主体。因此,必须首先树立高等教育是一个市场的观念。其次,必须树立高等教育是一门产业的观念。随着 新世纪开放高等教育市场认同感的增大,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必然加大市场作用的比重,拨款和投资方式也将酝酿新的变化。人世后,许多国家更加看好我国的高教 市场,我们如果还以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去管理高 校,必将严重束缚高校的手脚。因此,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为高校松绑,让高校依法行使更多、更大的自主权,是一个亟待 解决的大问题。第三。必须树立高等教育是一种经营的观念。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实现不断发展的目标,必 须强化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真正把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当成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对于我国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来说,更应该把国际竞争力 摆在突出位置。
二、切实转变办学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要向迅速形成多种所有制格局的方向深化。具体办法是:
第一.简政放权.使教育部门办学体制自主化。首先.以高招制度改革为龙头,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沿袭的高招制度其弊端已暴露无遗,进行新的高招改革已迫在眉睫。对此.广东、上海等省份自办高考试点. 探索符合本省省情的高招制度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还有,选择有条件的高校进行单独招生或与有关高校联合招生的试点,进行一年中春、秋两季招生的试点等,均 不失为一种新的改革实验。此外,在考试的各级评价体系上,应向有创见、有创新的学生倾斜。只有彻底改革高招制度,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培育并 认真选出一批必要的权威中介机构,包括评价、咨询、审议等,能客观、公正地指导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逐步转 向以立法、执法、制订规划等为主的宏观教育管理方面发展。
第二,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我们应借鉴我国经济改革中多种所有 制共同发展,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解决资金短缺的成功经验。走出过于依靠政府投入、单一“国有政办”的办学模式,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实行社会化和多元化 投入.形成以公办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办学共存的格局。多元化融资体系的方法是:把高等教育直接消费者作为投资对象.国家建立相应的咨询机构,鼓励高等教育 间接消费者与直接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投资及赢利划分与实现途径的合同。实际上,国内银行目前开办的供大学生学习用的贷款业务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第三,构建与终身学习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要根据 终身学习社会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最大的入学选择自由和进出这一体系的灵活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具多样性、开放 性和灵活性。同时,加强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各个部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沟通。当今,我国正在推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 时,我们还必须把正规与非正规、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学术性与应用性、专科与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改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 衔接,改善入学考试和评价制度,构建一套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第四,调整区域办学结构布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 布局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东南、东北沿海城市高校遍布,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较少。对此.我们应以国家大力调整“条块分割”为契机,认真调整区域内院 校的分布,并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多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其次,我国高校重形式、重名份、轻特色的观念比较浓厚,追逐“升格”的势头不减,其结果是“千校一 面”,没有特色,也没有生机。我们应通过思想大讨论。树立危机感,促进轻特色观念的彻底转变。
第五,切实改革用人制度。具体做法是:1.推 行高校管理人员、教师聘任制和全员合同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破除职称、职务终身制。2.适当扩大管理岗位的职责范围,实行一岗多职,减少管理层 次。3.不同级别、职称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岗位设置数,应根据科研学术水平及工作量的实际需要决定。4.提高工资中用于教学授课的份额,鼓励高水平的教师 多授课。5.工资收入中淡化“职称”、“年龄”,根据工作量、工作成效付给相应报酬。此外,高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应包括机关改革和后勤改革。其目标是真 正实现后勤机关社会化管理。
三、切实提高办学质量
我们说,迎战WTO并赢得高教市场,最终要靠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强弱又主要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为此:
第一,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已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的担忧。200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收到的论文中,有一半左右都提到了扩招后在经费、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固然与近 年来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大扩招,导致许多高校办学条件过于紧张有关,但恐怕也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的质量观不无关系。我们说,不管何种类型、何种层 次的高等学校。都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第一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于前一个即办学条件过于紧张的 问题,需要加大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予以解决;至于后一个即“大一统”的质量观问题.我们说.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但意义也更深远。首先,是实 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正如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的,没有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就不可能健康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其次,也是为了培养多种规格人才, 以满足社会多行业、多岗位的需要。当今,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 需求是多样的,既需要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而后者的需求量是数以千万计的。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与方法,由不同的教育机构来实施。l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宣言和行动计划中 说: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当然,质量多样化并不是说不讲求质量,而是说不同类型、不 同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努力达到各自的高质量要求,而不必都向学术型高等教育攀比,都要办成研究型大学。
第二,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具体办法是:首先,调整层次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其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把加强对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培养一批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财政、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高层次人才。还有。面向三大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注重各类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在实用性、操作性、务实性上狠下功夫。
第三,真正落实办学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招生自主权。高校应拥有制定招生计划、决定生源分布和确定收费标准的权力。2. 专业设置自主权。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并严格依照专业目录审批高校新设置的专业.有碍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不利于办出各自的特色。3.教学管理 自主权。上级统一规定教学计划中必须开设的课程,使高校调整教学计划、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余地很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财务自主权。在 早期,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就是投资主体,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经费不足已成为高教发展的重要难题。为此.必须变革投资体制,不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纳 社会资金。5.文凭发放自主权。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发放应有高校自己做主,教育部统一印制和分发.不仅审批手续繁琐,而且根本起不到防伪作用。6.国际 交流自主权。高校领导出国访问,教师、科研人员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出国实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科研合作等都要主管部门层层审批.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国 际化的进程。
四、重组高等教育功能
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宏观上讲.教育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两大方面。其中,社会功能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等;育人功能包括教育对人的适应性、发展性和个性完善诸方面。首先.高等教育现有的部分功能将得以强化。以前,由于体制问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处于分离状态,高校参与企业科技开发项目较少。人世后,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将紧密合作,并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充分体现其经济功能。
其次,高等教育隐含的部分功能也将得以显现。根据测算,加入WTO后,我国的GDP将增加2.94,可以带来大约1000万人的就业机会。在消费上.将 逐步增加娱乐、休闲等内容.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适时在这些领域进行渗透。第三,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功能结构.使其实现整体优化。对此.应树立整体意识,对高等 教育的功能进行理性分析.分清轻重缓急,实施相应的教育行为。
此外,高等教育还需及时强化其经济功能。首先,培育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则。 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并通过学习掌握世界贸易规则,理解规则所包含的经济理念.辨别冲突规范, 从而防范市场规避机制,为进入工作岗位后参与全方位竞争打下基础。其次,实施创新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促其有效地接受和利用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WTO对其成员国的政治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间接起作用的。 因此,应及时规范教育目的,调整各级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通过有效管理和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牢控高教阵地。还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 断提升。人世后.中外文化之间的联系较以前更加密切,也更趋复杂化.甚至在商品交换中也会输入外来文化。因此.要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高等教育就必须 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创新能力。
五、尽快完善高等教育法规
针对我国已经加入WTO的现实.教育界在政府层面的研究论证工作已追在眉睫。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政策与立法的研究和清理工作,检查教育立法是否有与WTO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尽快完善教育体制,使其与经济和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外,还应尽快建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配套法规。所谓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是指作为第三产业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贸易范围内提供国际协作办学、合作科研、人员 互换等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形成的相关产业的服务。我国不仅必须努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在世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只有以理性的法规建设 来统一其贸易行为,才能有序地开发并实现第三产业的价值。就目前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加强对法规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2.制定新的有关高等 教育服务贸易的法规。譬如境内公民出国留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的承认,以及境外组织和 个人在中国境内办学和合作办学的规定等,都是根据当时情况制定 的。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补充和修订。3.做好有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法规的准备工作。按照WTO的要求。为增加教育服务的政策透明度和贸易活动的可预测 性.必须事先做好准备,以便按时以一定的方式在指定刊物上公布现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并明确实施政策的机构和执行与监督程序等。
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鼓励设立地方大学
目前。我国大学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地区分布极不合理。为此.应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鼓励地方设立大学,促进社区大学和地方大学成为当地教育、科技、经济、信息、文化、体育的中心,成为知识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中坚力量。1.积极拓展高校的教育功能。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师资力量、学术交流、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扩大教育对象.为在职人员的回归教育敞开大门。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等与企业合作办学。2.积极发展高 等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招生制度.需要发挥其优势.担负起专业培训、 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等工作,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同步发展。3.兴办和完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此.应尽 快建成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教育中心,以满足社区在职人员的教育需求。4.发展远程教育,设置虚拟大 学。虚拟大学和网络教育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之上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强和扩展了教育的传播,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满足在职人员、偏僻地区学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为实现终身教育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创造良好条件。
七、积极兴办民营高校
目前.社会力量办学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民营高校也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不仅如此.民营高校还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看,民营高校一方面弥补了政府办学的不足,缓解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 的财政资金。如一些民营高校租用公办技校、干校、培训中心等教学场所.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从人力资源看,民营高校还从公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 聘用了大批离退休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其特长,使“资本”与“智本”有机结合。此外,民营高校还与公立高校形成了竞争态势,有利于促进公 立高校不断深化改革。
八、支持国内外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在积极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合作办学不能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主权,不能影响到中国的民族特色。即使在国外教育机构独立办学的情况下,也不能使受教育者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因此,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语言等作为必修课,强调在技术上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在文化上必须培养中国情结。此外。我们还可利用WTO市场准人中规定的限制条款,合理限制国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更全面地实施开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九、积极开拓境外高教市场
加入WTO,同样赋予了我们参与竞争国外高等教育市场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在我们积极应对WTO对国内高等教育挑战的同时,还要把目光放远到全世界,主动开辟国际高教市场。同时.加快步伐。积极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以扩大外国人在我国的消费比例。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 障系统管理中心主任王义道教授在给北大学生做题为“2l世纪的北大人”的演讲中说过:“一个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有很多标准.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生,多少 诺贝尔奖等。我觉得一流很简单.一个标准就够了。理科。不包括人文科学,北京大学若有五分之一的研究生来自于国外.我想这个大学肯定是世界一流大学。”因 此,对目前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开拓境外教育市场的主渠道。
十、重新审视高校科技发展问题
人世后,高校对于培养企业竞争力的潜在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因为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的持续性、信息的集中性和基础研究 的优势等方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已具备了承担参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重任的条件,高校科技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第一,应研究WTO通行规则,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一是调整国家科技发展重心。从重点支持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转向重点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产业 研究前竞争开发活动的资金支持。二是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直接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此 间。政府可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RandD经费的资助.间接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
第二.高校要整合其科技优势。将原有的按学科划分教学、科研单位的模式,转变为教学单位与科研单位的适度分离。研发机构的建制应以核心技术学科为龙头,跨学科组建研发队伍.形成研发的学科群和技术群。
第三.以企业发展咨询公司为纽带,整合高校的研发人才和企业管理研究人才咨询顾问公司通过对技术专长和企业经营两方面的整体把握,同时,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不会受近期经营中产品或市场等因素的干扰。为企业培育核心专长。提出战略咨询报告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