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人才培养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情况

第1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这次问卷设置的问题,涵盖了对能力的认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学活动组织、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社会实践等8个方面问题。对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在信息时代,你认为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序)。“创新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排在前列,反映了大学生在当下信息经济时代,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在科学发展和激烈社会竞争中的重大作用,这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但是,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对学习工作认真态度”、“持之以恒精神”、“综合知识积累及修养”的忽视,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令我们焦虑。创新与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对科学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及持之以恒精神并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他们有着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愿望,但对提高创新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所依赖的最基础的东西重视程度不够,说明他们在追求创新发展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

对在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同学们对“任务型协作教学模式”更有认同感,接近半数;对“教师设定情景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有意愿选择用一至两年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自己(就是部分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合作办学,“3+1”、“2+2”模式)。三项加起来占了9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填鸭”式学习方式非常厌倦。这就给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主要实施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是中心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你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多大比例更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同学们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是有不同看法的。73.1%的同学认为,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有的提出没必要硬性规定必修课的量,在当今社会要加大拓展知识面的力度,应淡化专业观念;有的认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能调动学习的积极型,有利于培养特长。有11.8%的学生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需要专业课应增加,选修课要略减,他们认为专业知识应排在第一位,专业知识毕竟是自己参与社会竞争和安身立命的根本;还有的学生认为一些高精尖的专门人才没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做保障是很难实现创新发展的。有15.1%的同学认为现行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习的需要,只要认真刻苦学习,是能成才的。总之,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师体现教学能力方面主要设置了“你认为当前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统计虽然有地区局限性,但同学们集中反映的问题不能不说现有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有的学生认为有的教师水平都不如学生,有的教师忙于自己的事,上课就是应付。比如,有的同学在座谈会说“:有个英语阅读课老师,整个一堂课什么都没讲,只是让我们自己读。”

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主要设置了“教师在分组教学组织讨论活动时,你会怎样表现?”有2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发言,认为是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好机会;有12%的学生表示会抢先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大家讨论;有46.6%的学生在讨论活动到达时都会发言;有5%的学生认为想法不成熟不会发言;有8.4%的同学选择不发言,等老师点评。调查统计说明,学生主观上强烈要求改变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的愿望激发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至于有少部分学生不积极参加讨论活动,表现消极,大多发生在一年级,其主要原因是学习方式从高中到大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针对当下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高的现状,设置了“是否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艺术、文学、历史等)”问题。有85.6%的学生认为最好开设此类公共课,主要觉得创新型人才需要厚实的人文素质做基础,但又觉得在当今网络信息的影响下,要静下心来学进去不容易,有为难情绪;也有10.2%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修就可以了;还有4.2%的学生认为开不开此课程无所谓,学好专业课就完成了任务。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主要设置了“你认同哪种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见表6)。从表6的调查统计看,学生对传统的一张试卷定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非常厌恶,对多种形式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比较认同。针对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你对大学四年一次的集中实践课怎么看?”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5—6周社会实践时间较少,大学四年集中一次社会实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针对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把社会实践课程分散在各学年进行,效能将更加明显。

在座谈会和信息反馈中,学生表现最为强烈的教学改革的力度和进度问题:一是改变现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开设一些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课程,多开展一些科研与创新竞赛活动;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能力素质考核分数比例;设立平行课让学生选择老师。二是增加实践课次数和时间,教学实践基地要多元化;多开展校内外的交流活动,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学校应设立创新科研项目奖励基金,为学生建立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是掌握跨学科文化知识不够,外出进修的机会偏少,出国交流做访问学者就更不用想了,有名额也被各级领导占有,轮上一线教师的机会少之又少。二是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受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大部分教师没有手提电脑。在当下网络信息时代,有的教师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备课做课件仍感到茫然,这在国外高校和国内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三是有的基层领导上任后,专业能力表现欠缺,不擅长教学研究、教学创新,不鼓励教师学习发展,而是把精力用在搞人际关系上,致使本单位小环境科研氛围不浓,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水平不高。

加强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质量建议和策略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高校英语教学而言,首要的问题就是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1.高校英语教学必须确立“应用指导思想”,并始终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应用教学体系,让师生在学习、研究、工作、交流中,提高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时代和经济市场的要求,要增加选修课数量,要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更新选修课内容;教材不要整齐划一;每个教师要开设不同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今后工作目标的需要来选修英语课程。在教材选择上,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教材内容应根据社会发展、文化的差异、学生的水平、语言的变化而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综合多部教材的优点,编著教材,这样实用性会更强。教师在自己设定教学目标、制订教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时效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要打破一种形式的评定方式,根据不同课程需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能力素质的评价考核。

2.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要转变角色,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课堂上,要勇于把时间交给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扮演主角。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

3.要把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调整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在语言学习中,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学生发展个性、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如,引导、鼓励学生经常做讲座或报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定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然后由一名或多名学生用讲座或授课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设定一个问题由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或学生集中讨论某一个社会问题,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要灵活多样。

4.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校要加强网络信息数字化建设,要增加这方面教学投入,给一线教师配齐笔记本电脑,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要建立网络信息数字学习教室,规划好数字库信息,特别是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公开课程、讲座、报告的视频要做到科学规划、查找方便、画音清晰。同时要保证开放时间,供师生查阅学习。只有搞好这些工作,才能彻底改变教师以往授课停留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录音机、投影仪、VCD的局面,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2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现有职工271人,有男职工92人,其中少数民族28人;女职工179人,其中少数民族56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34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72人,占总数的31%。有副高级职称15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中级职称107人,其中少数民族32人;初级职称118人,其中少数民族31人。本科学历38人,其中少数民族19人;大专学历89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115人,其中少数民族43人。20~30岁28人,其中少数民族12人;31~40岁95人,其中少数民族24人;41~50岁124人,其中少数民族40人;51~60岁24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医院领导班子由藏、回少数民族人员组成,班子内部团结,大事共商量,小事常通气,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医院有科主任18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占61﹪。医院下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去年任用的年轻高学历的12名中层领导中,有3人为少数民族。

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发挥作用情况

医院在推荐参加省、市、县有关会议和选定进修、上学人员时,均有少数民族职工占到一定比例。近年来,医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花大力培养业务骨干、高新技术人才,先后与××、××医院等结为友好帮扶单位。每年投资5~10万元,自20__年以来,先后选派了4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及省内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其中少数民族15人,占培训人员的32%,如:内科学科带头人、院长××(藏族)、骨科学科带头人、业务副院长××(回族)、外科主任××(藏族)、外科主任××(撒拉族)等,带回了泌尿外科、普外、胸外科、骨科、妇产科、内、儿科等专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确有造诣的医疗人才,构建了一支爱病人、精业务、勤服务、尚医德的职工队伍,使医院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__年至20__年开展“三新项目”91项,其中17项新技术经省卫生厅认定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顺利实施了全国!县级医院少有的“××、××、××等高难度手术。由于开展“三新”工作实绩突出,20__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开展“三新”工作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㈠如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医院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靠科技兴院。但医院目前经费严重紧缺,无法大力的培养人才。

第3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基金项目:1、ZJGA201425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q2014005双主体教学指导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 3、15Q268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质量屋模型构建研究。

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评估的思想

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作为其发展建设的一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同样,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定的指导思想。例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会以服务为宗旨,为广大的高职学生服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水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会以就业为导向,其会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式,不断地调整专业的师资力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其就业率,促进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构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会将评估结果运用到学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根据评估结果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改善。[1]

(二)评估的机构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其在对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之前,一般会组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小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小组是教育部门根据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发展的规模组建的,并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情况,选取相关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小组一般有八个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2]在这些专业人员中,既有熟悉高职院校的一线老师,也有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工作人员,在综合评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果进行公布。

(三)评估的主要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指标通常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领导作用评估,学校各专业的师资情况,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情况,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情况,学校的重点建设的专业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的评价情况等等。这些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内容涉及到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方方面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

(四)评估的流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具有一定的流程。第一,高职院校的领导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学校在进行自我评估之前,会根据教育部门下发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进行摸底评估,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做一下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且撰写相应的自我评估的报告;第二,向教育部门递交自我评估的报告,同时还要把高职院校在评估过程中所收集的原始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且递交到上级部门;第三,上级教育部门根据高职院校的自我评估的结果,会选择合适的人才评估小组成员,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第四,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小组根据对学校实地考察的结果,制定最终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报告,并且帮助高职院校寻找改革的对策。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主体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高职中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评估专家组成人员应包括高职教育界人士、 行业企业人员以及一线专任教师,但在真正的评估操作中高职教育界人士所占比例过高,行业专家和教师所占比例较低甚至缺位。[3]另外,在评估专家选取上,大部分来自于省内高职院校的领导,这导致部分评估专家与被评估院校领导认识或有不潜交情,在实际评估中容易避难就易,导致评估的不公允。

(二)评估结果不真实

就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评估结果都存在造假的现象。第一,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之前,会事先做一些充足的准备,来迎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小组的到来,在此期间,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评估结果,会邀请一些专家来学校进行指导,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之下,学校会将一些影响评估考核结果的数据做一下修改,这样虽然可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成绩,然而虚假的信息,并不能从根本上反应高职院校管理的真实情况,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后续的发展。第二,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接受评估之前,学校领导会动员学校内的所有人员,迎接上级部门的评估,在评估期间,学校的管理尽然有序,然而在评估之后,学校管理的死角又会出现,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构建。

(三)评估指标不够细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细化程度,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还不够细化。例如,学校各个专业的师资情况的评估方面,还不够细致,在这一级指标之下,仅仅具有几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各个专业的老师的数量方面,无法真实的反应各个专业的教学情况;在学校重点打造特色专业的评估指标上,缺乏反应学校教学特色的指标,对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强化指标,也很少会存在对特色专业就业情况的指标评估。所以,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质量,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该不断地细化人才培养的评估指标。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评估主体

扩大企业专家在评估主体的比例,可以增加一些政府人员、社区代表、校友、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使评估主体具有更具有代表作用,了解到不同哟蔚目撤ズ鸵饧,保证评估的可靠性。另外,这些参评人员应在评估前随机抽取,并且对部分参评人员的信息进行保密,减少参评人员的顾虑。

(二)提升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了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构建,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第一,高职院校要以真实的发展情况,呈现给上级教育部门,避免出现在评估之前,高职院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聘请专家的现象;其在日常的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要发挥领导力的作用,不断的对院校的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与学校教职工的讨论之下,确定解决方案,促进学校的发展。第二,高职院校在接受评估之前,要摒弃动员学校所有人员来提高评估结果的想法,只有这样,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果才会更加真实,学校才会在发展中,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

(三)不断细化评估指标

为了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院校要不断地细化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指标。第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中,要增加校企合作和就业情况等一级标题,针对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情况,以及学生就业的情况增加二级指标,并且进行详细的评估,以增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全面性;第二,高职院校在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过程中,要在每个一级评估指标之下,增加一些新的二级指标,使评估指标更加全面;[4]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就业情况,创业情况的二级评估指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完善。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促使高职院校规范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及时的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找出解决的措施;使高职院校能够科学的定位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完善其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标准,找准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把握住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学科的发展、以及各个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程度,促进高职院校合理的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N].中国教育报.2006.

[2]李新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机制问题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8(1):22-24.

第4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现阶段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特征没有充分重视。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下面将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展开详细分析。(1)方式单一。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篮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方式较为单一,仍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以竞赛形式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篮球综合能力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该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包袱,以竞赛为目标的篮球训练使学生常出现紧张感,对训练效果的提升有着制约性影响。因此,为达到篮球人才培养的目的,单一的培养方式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2)忽视学生主体性。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篮球人才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直接制约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高校篮球训练中不同学生自身能力存在差异性,若只制定单一的教学方案会硬性学生的接受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会对学生潜在能力缺乏挖掘,限制学生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3)忽视教师能力的提升。在高校篮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忽视了教师的自身能力提升。由于篮球训练教师长期缺乏提升训练,使自身能力与水平受到限制,不利于专业能力提升,这对学生综合训练效果有着间接影响。教师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科学性,也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所以说加强教师培训,实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至关重要。(4)人才综合培养机制的缺失。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单纯的体能训练远远不够,创新能力、竞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现代体育对篮球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目前高校篮球人才培养中初步形成了体能训练模式,以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但就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情况来看,存在较大的空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限制全面、优质的篮球人才培养。因此,针对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来看,缺乏创新和实效性。

2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有效对策分析

2.1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高校篮球训练中更加注重竞赛比拼及结果,从篮球人才培养的长远方向来看是为了取得更高的荣誉,为国家争光。但借鉴其他国家篮球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篮球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特性,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训练与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等。我国的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探索也要从意识和理念领域创新,从长远角度出发,注重人才综合能力,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篮球人才。

2.2改革高校竞赛体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质量

高校为篮球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文化气氛浓郁、多元化知识结构的良好环境,对促进篮球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篮球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改革以往竞赛体质,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注重人才文化素养培养,实现运动员过硬技术训练,全面提高整体训练质量。就未来高水平竞技运动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今世界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逐渐接近极限,未来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充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就目前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特点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素养偏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内在素养,为今后走出国门进行更高水平的篮球竞赛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全面的认识篮球运动,进一步挖掘内在潜力,提高人才培养实效性。创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培养学生竞赛精神,以实现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全面提升我国篮球人才整体质量。

2.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注重业余训练辅助人才培养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促进学生自主进行篮球训练,提高整体训练效果。激励机制的确定可通过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如奖学金奖励等方式,一方面鼓励学生更好进行篮球训练,提高整体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实现综合素养提升。同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主要以学分记点为主,因此学生可通过选修专业辅助自身学习,通过自主的业余训练提升自身整体训练效果。课外辅助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训练习惯,巩固专业技能,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整体成绩都有着积极作用。

2.4加强篮球训练教师培养,提升教练员整体水平

高校篮球人才培养中,教师的整体能力和训练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训练效果,对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创新培养人才方式过程中,要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通过高效训练技术,辅助先进理念和先进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整体水平。例如,可通过聘任制招聘兼职或专职训练员,选择高文化水平、丰富指导经验以及较高实践能力的教练员担任高校篮球训练人员。这种方式的应用既对提高学生综合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适应目前篮球人才培养趋势。丰富的篮球竞赛经验以及过硬的战术能力,都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训练质量,实现高素质篮球人才培养。

3结语

第5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摘要】社会需求决定专业培养方向,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培养

>> 高校文秘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基于CDIO理念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与技能竞赛相结合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 浅析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基于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策 浅析高校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能源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分析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专科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战洪仁,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4]蔡映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工科人才培养回顾及评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第6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关键词〕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在目前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医学和发展和食品行业的价值非常明显。从实践发展需求来看,生物医学工程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强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十分的重大。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员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进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

1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难点

1.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难点。从目前的工作实践来看,在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不相符的情况[1]。其实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既要理论支持,也要实践工作分析,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两者并重。但是在目前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理论培养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实践研究满足不了理论发展的需要,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本质上都是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差异化发展,所以在具体人才培养中,如何进行两者的协调统筹变成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1.2培养的针对性

针对性也是目前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难题。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中,某些方面的针对性是必须要攻克的,因为攻克某一点往往会带动一个面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针对性攻克效果不高[2]。而这种效果较弱的情况发生,一方面是对生物医学工程点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不强。简而言之,在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性是必须要进行强化的内容,但是目前的人才培养,对于范围化过于看重,导致了对培养针对性的忽略,所以整个人才培养无法向高精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培养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措施

2.1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主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对理论细节和实践细节进行区别研究。通过区别研究的深入,理论特点和实践特点会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第二是针对理论和实践的特点进行相关性融合[3]。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目的是在检验理论的基础上促进理论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两方面细节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性的连接,这样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特点为根本展开。通过这样的结合,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会具有综合性的价值。简而言之,在进行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进行理论培养的加强,另一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培养的深入,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整个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得到加强,培养的效果也得到提升。

2.2在培养中实现针对性的突破

在培养中进行针对性的突破也是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培养中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从研究上进行。在研究上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可以加深有关研究的层次,这样,理论方面会实现突破。第二是进行人员的突破。人员的突破主要指的是在把握人员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势发挥,从而实现其特长培养[4]。简而言之,无论是研究层次的加深还是人员特点的成长,最终都会对作用于人才的综合价值提升,所以可以实现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针对性培养的强化,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稳步提升。随着培养短板的不断补齐,整个培养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性会的显著的进步,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

2.3打造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打造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对于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人才,培训导师以及队伍也必须具备高水平,这样,人才的成长才会更快,人才的质量也会更高。而为了打造专业化的培训导师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具有领域理论研究的人员做配合,另一方面要寻求领域内具有实践探索经验的人员做帮助。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水平实践人员的共同作用下,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才会更加的具有效果。简而言之,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人员来带动,所以重视培训队伍的水平提升,无论是对于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还是对医学工程本身的研究,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生物医学工程对于医疗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要发展就必须要依靠人才的力量,所以进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对于生物医学工作价值明显,所以分析其培养的具体方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费雅洁,王健.网络工程专业“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2):69-71,80.

[2]赵娜,马春雷,张栋.关于国际焊接技师在高职院校培养方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118.

[3]杨圣春.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6):32-35.

第7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培养高素养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必须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显著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能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是行业急需的人才。要能够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团队的作用,促进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监督机制;评价机制

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编号:2013jyxm424);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2013zy139)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0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调查显示,高职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当前高职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鉴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人才质量具有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并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经济共赢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以“素质”和“能力”两个角度来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素质和能力的确定比较抽象、单一和片面,操作性不强,因而确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客观、公正,缺乏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纲要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大力推进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要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纲要精神,需要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讨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既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个体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完美诠释了社会和个人的有机统一;纲要也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统一的“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缩短岗位适应期,需要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衔接;为培养特定职业规格的人才,需要通过职业标准进行衡量;为了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还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需要建立“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图1)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总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建立基于“五个对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发挥高职教育推动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助力器”的作用。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除了决定人才培养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还应该包括相应的质量标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监控调整。(图2)

(一)“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标准。高职会计专业标准的设置要在对行业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密切结合行业需求,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未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将蓬勃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主力军。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就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出纳、审计等职业岗位,因此专业标准的制定应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管理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关注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衔接。如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而增设的实践课程及实践课时比例的提高。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会计职业需求,把胜任会计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应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的资深会计专家,为了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需要打破常规,重设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强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第二,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内容。课程标准要结合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和完善。

3、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能力标准。高职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力是在不断锻炼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课程、实习课程进行实战演练、仿真模拟以及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技能操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反复重复练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要对本专业学生所涉及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对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明确界定。由于不同能力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4、与职业资格对接的学历标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相互衔接,推行“双证融通”教育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贯做法,也将会持续推行。它有利于高职院校以职业资格导向培养人才,既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增加就业机会。将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可以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

5、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文化标准。知识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工作机遇的同时,与此对应的是劳动岗位的频繁流动和职业变换频繁的挑战。因此,要跟上时展,不被时代淘汰,学习终身化成为必然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现代教育的重要责任。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有所调整,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职业技能,如创业能力、社会公关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

(二)监督机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该成立教学实施机构和管理监督机构,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和管理。教学实施机构由各院系组成,负责本部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参与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指导具体实施,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监控、反馈等。管理监督机构由学校领导和企业专家组成,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标准,并对人才培养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人才培养实施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对各种教学准备工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教师配置方面的监督检查;人才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开设、教学安排情况、课程考核、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情况。通过监督和检查,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标准和实施方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整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评价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和家长组成的开放的教学评价机构,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教学质量监控在时空上进一步延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以及家长满意度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1)要逐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2)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考核内容多样化,包括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实习成绩、考级考证、社会实践以及能力考核等;(3)毕业生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要制定全方面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标准,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就业率是否达标,毕业生收入情况如何,用人单位评价如何,毕业生社会地位如何;(4)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馈的评价信息,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具有针对性、更完善,以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监督机制和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左家哺,张翔.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提升途径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2012.21.3.

第9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58-02

一、“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1.搭建“三个平台”。根据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搭建职业素质平台课、专业公共平台课、专业公共实训平台课,三个平台课是工程造价专业不同方向共有的课程,也是培养工程造价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课程。

2.形成“四个方向”。根据企业调研,对工程造价核心岗位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造价员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包括土建预算、装饰预算、安装预算以及项目成本核算,每个工作任务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担任,每个人均进行精细化的工作任务,我们的培养目标就需要与工作岗位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专业四个方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工程造价专业分为综合方向、统筹算量方向、水电设备安装方向以及建筑项目核算方向。

3.校企合作,进行重点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工程造价专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标准,设计教学项目,构建突出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签订培训协议,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技能,实现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由项目组成员联合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4.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由项目组牵头,配合学院、系部教学督导小组,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制定规范的教学检查制度,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全面提高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质量,开展由社会、企业、学生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评价报告,检验“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效果。

二、“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1.充分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共同研究“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保障。(1)围绕工程造价专业发展,通过企业走访、电话咨询、问卷调查、毕业生调查等方式,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典型企业、岗位群及主要岗位。(2)加强校企沟通,了解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确定合作办学意向,形成互赢的人才培养模式。(3)充分利用学院牵头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研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委员会活动,校企研讨“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所包含的要素,研究实施方式,并落实改革实施条件和保障措施。

2.构建“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1)分析工程造价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工程造价职业行业标准、规范及职业道德要求,形成“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2)根据工程造价“三个平台、四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基于“三个平台、四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1)根据企业调研,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于岗位任职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2)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确定课程标准,讨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推行“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灵活采用岗位特色鲜明、适应生产过程的“轮岗轮班”、“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工学交替。(3)校企共同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在企业建立教师技能训练基地,通过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定期实践、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优选紧密合作的企业,建立兼职教师企业库,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4)校企共同建设“校内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生产周期,合理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成适合“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教学基地。

4.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总结,进一步完善“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通过学生、家长、企业、第三方机构对重点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得失,进一步在其他院校推广实施。

三、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中试行并进行总结改进,希望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工程造价专业“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争取在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大幅度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