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

第1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1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1.1 高标准配备营造数字化环境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底,宁波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20.4亿元,其中教育计算机装机总值达6.2亿元,网络与外部设施达8.1亿元,共装备了143 588台教学计算机,建成计算机教室1 483间,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3 770套,基本实现班班通。宁波市中小学生平均生机比例已经达到407∶1。其中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累计达2 687元,2011年生均教育技术经费投入达435元,两项指标均处浙江省第一。在进行普及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注重配备能够引领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高端新仪器、新装备。在2009年学年中,一大批高科技教学设备,如数码互动实验室、微格教室、分子生物实验室、电子白板等逐步进入课堂,全市中小学教学设施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高标准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基本形成。

1.2 科学规划引领信息化持续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载体,为早日实现教育系统的“数字宁波”目标,“中心”在从中央到各省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实施规划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全国率先制订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并于2010年4月对《宁波市中小学“十二五”数字化校园规划》进行高标准论证。

1.3 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扎实推进

在做好科学规划与硬件配备的前提下,“中心”格外注重强化应用管理工作以提升教育品质,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09年11月,“中心”组织了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视频会议,聆听了蒋鸣和教授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管理工作的主题报告,使全体与会同志受益匪浅。组织召开了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会议,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局长、装备中心主任和直属学校分管校长共120余人参加会议。沈剑光副局长作了关于实验学校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工作的主题讲话;镇海中学等3所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交流;中心应用管理科作了《解读实验学校、定位目标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介绍了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全体与会人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经验上得到共享。2010年4月,“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专题报告会,邀请祝智庭教授作了《信息化教学新装备——新环境——新理论》的主题报告,“中心”应用管理科科长作了《现状、困惑、思考——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校园数字化》的专题辅导报告,使与会的各地教育装备中心主任、直属学校校长深受启发,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管理工作打开了思路,并直接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的开展。

1.4 各地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

在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场观摩会之后及市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县(市、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各有特色、经验共享、齐头并进的动人图景。鄞州区以创建 “星级数字化校园”活动为抓手,两次召开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会,已经评选出首批 “星级数字化校园”18所,仅奖励经费就达130余万元,获得“星级校园”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又对其他学校产生辐射示范效应。江东区内建外联双管齐下,区域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多媒体覆盖率达到100%;向外专建了一条从宁波到南海直至香港的4 M光路专线,依托“视像中国”平台,和香港、广东等地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观点碰撞、教学研讨中开阔视野,凸显了区域教育特色。镇海区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象山县着力构建信息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慈溪市全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达标工作,江北区、江东区、海曙区、余姚市已经开建或建成区域教育数字应用平台,为实现教育教学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2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

2.1 多次发文加大推进力度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被誉为“学校改变一点,学生改变一生”的实事工程,它的育人理念与实际效果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中心的努力下,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宁波市财政局3次发文,对“小学科技校园”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推进力度。到目前为止,该项工程建设成绩斐然,已经下达奖励经费127.8万元,共新建小学探究性实验室近200个,一批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科普长廊或校园科技馆将得以建立和应用,一些具有宁波特色的“科技校园 ”校本资源得到整理和推广,一系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因师制宜的科技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一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2 多方联动提升学科质量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工作绝非“中心”独力可为。为此“中心”抱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主动争取,取得人事处、计财处、基教处等部门的支持。针对小学中科学教师人员不足、学科能力不强的现状,通过组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领雁工程教师培训系列中增添小学科学教师学科能力强化培训等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切实改善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同时,“中心”主动搭建联动平台,架设起县(市、区)装备中心、学校与科学探究性实验室研发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室走向内容学科化、材料丰富化,衔接紧密化,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3 书香校园工程

3.1 加大投入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全市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的目标,2009年“中心”共投入1 260万元进行读书配备,各县(市、区)也投入相当数量的经费丰富学校藏书量。到目前为止,经过省、市、县、校四级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全部图书已经发到学校,可供学生借阅。而且此次购书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扩大书籍的辐射面,实现“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名著”的便捷式阅读,同时以共享的方式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2 开展系列活动 促进阅读开展

自宁波市全面启动“书香校园”工程以来,“中心”以图书馆建设为抓手,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依托,以“阅读·悦读”为途径,组织“书香校园”征文比赛和优秀阅读指导课例、图书馆管理与应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用书香熏染人格,用文化启迪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12月,“中心”在镇海区召开“书香校园”工作建设与实践工作会议,总结了2009年度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的先进经验、工作特色和亮点。同时,各个县(市、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高新区开展“‘相约高新名著阅读’班级读书会暨书香校园建设研讨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潮,促使学生学习文学经典。

3.3 建设主题网站 传播先进文化

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心”开通了“书香宁波”网站,该网站以历年书香校园工程建设成果为基础,集成了学生作品、教师作品、优秀图书馆展示等内容,版面设计优美,文章格调高雅,洋溢着馥郁的书香气息,以信息化的手段、全免费的方式、无间断的优势向所有阅读者传送先进文化。

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4.1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工程扎实推进

宁波市教育局和财政局在2009年9月底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远工程”,规划用3年时间克服宁波教育装备的短板效应,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2009年是“农远工程”的开局之年,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成立“农远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部署和实施,各级、各地均制定了内容翔实、安排合理的3年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工程实施细则有序进行。2009年底,部分领导前往奉化市检查“农远工程”实施情况,认为该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有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让农村的孩子提前共享了现代教育的阳光,是实践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的有力抓手。

4.2 搞好硬件建设 提升教育装备层次

按照“农远工程”实施三年规划,2009年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200年度,“农远工程”受益地区新购置计算机近3 500台,完成教室多媒体设施900余套,共计投入经费近2 000多万元。其中余姚市已经实现90%左右教室拥有多媒体,并且投资800万元进行校园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目前余姚市所有学校均有100~1 000 M裸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宁海县仅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网络布线工作就投入了72万元,共投入369万元进行“农远工程”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开通了区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奉化市新增或改造校园网络15所,以NC多媒体教育设施配备为载体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益,超额完成2009年“农远工程”指标。从全市来看,南三县和市级贫困地区的农远工程建设正在按照三年规划有序展开,2009年的目标工程已圆满完成,各县(市、区)均超标完成经费投入,市级财政的补助款569万元也已经分两批下拨,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装备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5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5.1 优质资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中心”资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30节《学科重难点网络课程》初中优质课程,160节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语文、社会科学视频网络教学课程拍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河姆渡》、《滕头村》两部乡土教材资源片已经送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审定。同时协同局人事处、组宣处、教研室等部门进行名师大讲堂拍摄,名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比拍摄,无论是拍摄课程的数量,还是资源建设的质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到目前为止,191所网校已经拥有600多节名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的优秀课堂实录;有1 000多个优质教育课件;建立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的单双册单元辅导课程目录,并且这些辅导课程完全按照宁波新课改标准和全市学生教材配套,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导作用。宁波教科网经过不断升级改版,一直保持着同类网站的领先地位,近10年来连续入围宁波市最佳网站,2011年荣获“最具潜力网站”、宁波市“十五佳”网站称号,2012年又荣获国家级奖项“地市级五十佳网站”称号。

5.2 开展远程教育惠及四川学子

2009年12月,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要求宁波市推荐6所优质学校参加中央电教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启动的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浙江省共12所),“中心”在各县市区的支持配合下,精心选择、确定6所学校,多次组织这6所伙伴学校校长与教师赴杭州参加ICT项目培训工作,指导伙伴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对四川汶川县及沧海县等6所学校进行教育指导,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四川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推进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四川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帮助。

6 教学仪器质量监管工程

6.1 建样品陈列室以加强引导

为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并及时进行质量、性能鉴定,“中心”建设了教学仪器样品陈列室,把宁波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放入样品陈列室进行封样陈列,目前已经收集2009年中小学仪器采购封样产品200余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各会员企业也为自己产品进入样品陈列室感到荣耀。同时“中心”利用每年国家、省、市级产品鉴定、评审、推介的机会,把优质样品纳入陈列范围,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

6.2 坚持开箱检验 确保仪器质量

2009年5月,“中心”出台《加强教学仪器质量检验工作若干意见通知》,并专题召开部分县(市、区)装备中心工作人员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做好本学年度采购仪器质量验收工作,共10个县(市、区)分别组织专业学科教师承担了20家直送企业开箱检验工作,严格把关,确保送入学校的教学仪器的质量安全。

6.3 组织生产监管人员培训活动

2009年12月,“中心”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教学仪器4个“国家安全标准”为契机,在余姚市举行教学仪器安全培训活动。活动邀请了教育部教仪所质检部主任、标准起草者党建伟等专家对企业生产厂长、教学仪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专题讲解4个“国家安全标准”的总则和具体要求。据了解,从全国范围来看,对4个“国家安全标准”的培训和贯彻工作中,宁波市走在了前面。

其余两项工程是新课改装备工程和教育装备

服务保障工程,新课改装备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教育装备服务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①服务范围扩大。与所有直属学校、三区初中签订了维修服务协议,并且拓展到城区近郊县(市、区);

第2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教委的支持下,北师大二附中认真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深入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目前,北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已渐近完善,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的数字校园建设已过渡到智慧校园实践探索阶段。

当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完备易用的数字化基础环境。为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与学环境,学校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学校资源一体化管理;建设了高性能、易管理、易使用的校园无线网络环境,使数字化移动学习与办公在校园内能随时发生;构建了融合通信应用、具有技术生态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形成了数据融通、应用集成、单点登录、统一权限控制、微应用开发等技术机制,这些基础的数字化环境的搭建,使用户体验真正做到了个性化。

二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从2012年9月开始,学校就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为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配备了手持式移动教学终端,搭建了可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Moodle教学系统、支持课堂互动的iTeach教学平台。目前, 上述软件系统已成为学校数字课堂常态化教学工具,其中Moodle教学系统已在全校范围内广泛使用。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上百种iPad应用软件,以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参考。

第3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位于城区东部的杜坡山下,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学校现有教师105名,40个教学班和6个幼儿班,共有2500多名在校生。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

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建设了虚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云计算教室、乐高实验室,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学校着力进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构建了数字化办公、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读书、家校服务五大系统平台。

2.提高学校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启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

学校非常重视对学校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每年派出学校干部参加各级培训,每年组织两次办学思想论坛,要求学校干部带头使用信息化软件,建立校长教育思想专题网站。学校组建了一个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团队,制定并逐步实施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3.改变备课方式,调整教学行为――创新教师教学模式

学校要求无论是新任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必须善于质疑、设计和协作学习,提高自身的设计、辅导和帮助技能,运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师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资源库,按照新课程标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筛选、整理出需要的资料,并将之充实到教学预案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新的变革。有的教师利用高级思维工具了解学生最关心的环保问题,分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利用班级主页和个人博客,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美好的教育生活。

4.无边界课堂的探索,多媒体教育软件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教师充分发挥云存储和金山快盘、360云盘等平台的特点,组织学生在课内进行展示交流,在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并将学习体会、疑问、学习成果等反馈到学校网站的相关栏目中,为学生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协作学习的空间和展示成果的舞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4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数字化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46―05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成为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尤其是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其中对教学资源的收集、应用、甄别、整合、开发等能力体现在《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如何通过教学资源制作这方面的课程,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强化信息化教学专业水平,成为高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现状分析

正是认识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制作在教师专业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多所师范院校陆续开设了面向师范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该课程目标通常为“培训本科生使其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依据教学需要,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出辅助教与学的教学软件。”在上世纪末,该课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制作教学资源的能力,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了资源制作方面的基础。然而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资源从单纯演示型发展到人机互动型、从固定路径型发展到智能判断型、从个体开发型发展到全球开源共享型,不仅教学资源这一概念超出了当时的“多媒体”或 “课件”的内涵,而且随着《标准》的出台,更暴露出该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教学观念陈旧:课程目标仍然停留在不同工具软件的功能学习、演示型或简单交互型课件的制作与开发上。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课件制作出发,再落实到课件制作上,于是讲解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成了课程的主旋律。“教师对学习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理解不够好,是制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1]。

2 教学资源单薄:由于课程定位于课件制作,于是教学资源就只剩下一类,那就是不同软件开发出来的教学课件。看起来资源内容丰富,数量繁多,然而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不同技术的运用,多种技术的组合。而这些技术是否真正满足了教学的需求,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则与课件制作课程毫不相关。

3 师资定位不合理:在许多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该课程的师资组成比较随意。不是由既懂教育,又通技术的人员承担本课教学,以便落实教学设计、技术服务于教育的理念,而是看谁能讲这些工具软件的功能,谁就可以承担本课的教学。这进一步导致了课程教学的技术色彩过重,一味地强调技术的全、难、多,而忽视教学软件最为核心的功能,即如何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高质量的教材匮乏:由于该课程并非师范生教育类核心课程,因此在教材建设上差强人意。在教育类图书及高校教材中,可以看到不少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书籍,但是翻开一看,内容差别颇大。有的只介绍Flash一种,便将其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同起来,有的还停留在讲解Authorware,FrontPage等过时的工具软件上。除了工具软件的差别外,鲜有教材能够将从教学设计理论或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设计写作框架。

以上问题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按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头脑中想当然地把多媒体课件与教与学的资源等同起来,把技术功能的难易、多少与软件质量的好坏关联起来,把教学软件与教学设计割裂开来,无法形成对教学资源的正确理解,最终培养出来的是一名技术不怎么过硬的开发人员,而绝非一名能将资源灵活而高效地应用于教学中的优秀教师。

二 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如何面向师范生开设一门与时俱进,从理念、方法、技术上均能提高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收集、甄别、开发、应用、整合能力的教育类课程,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抓住课程定位、内容体系、教学资源、评价等四个方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展开了三轮的教学实践。

第一轮教学实践:梳理与反思。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由外聘教师(非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讲授本课。对象为05级本科生。笔者全程参与课堂观察。该轮教学要求学生能运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选用案例均出自中小学教材,技术范围涵盖了Flash的帧动画、脚本语言等,尤其是在Action Script的编程上,教师驾驭自如,讲解了大量支持人机交互的课件开发技术。然而,课程仅限于Flash技术,将其他软件排除在外,对于素材加工、资源收集、整合略有涉及,对于资源的评价等没有提及。通过教学反思,我们肯定了“案例示范-任务驱动-讲练融合-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但明确下一轮教学实践必须改革,即重新定位课程目标。课件制作课程不能等同于学习Flash。

第二轮教学实践:尝试与修改。2007~2008第一学期笔者作为主讲者为全校12个院系36名教师进行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突出了教学设计在学习资源制作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综合学习了多种课件快制工具,受到学员好评。

第三轮教学实践:应用与优化。2007~2008年度第二学期,笔者担任06级本科生的任课教师。基于前两轮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本轮课程将学习内容重新划分为8个专题,采用12个任务进行驱动,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方式,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习结果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本轮授课最为认可,不再将技术操作等同于课件制作,基本形成了对“学习资源设计与制作”的正确理解。

三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论指导及技术制作实现是本课的两大支柱。本文分别以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2]和美国学者Laurillard.Danna“教育媒体分类框架”[3]作为体现两方面特点的理论基础。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由此可知,要达到深层次的整合,必须创设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应的教学资源要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能够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应放在“是否有助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这一目标下来审视。只有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创设出新型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才能满足深层次整合的目标。很显然过去让学生只学习Flash或者PowerPoint是无法完成这一目的。

2 教育媒体分类框架理论

美国学者Laurillard从教育学的角度,建立了“对话性框架”以分析该提供怎样的学习技术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她划分出五类教育媒体,与各种学习技术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分别是叙述性的(narrative)、交互式的(interactive)、交流式的(communicative)、适应性的(adaptive)和生成性的(productive)。根据Laurillard的研究,本文将常用的与资源制作相关的软件进行了分类,如表1。已有的多媒体制作课程常把教学内容放在叙述性媒体和交互式媒体的学习上,根据该理论,越是后三种资源,越能创造出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中所倡导的、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因此五类媒体对应的软件均在本课程中有所体现。

四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的方法

1 定位课程目标

“多媒体课件”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基本达成一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并开发的CAI教学软件。从实现技术上讲,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以表现教学内容的一种多媒体软件;从课件内容上讲,它是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信息媒体并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教学系统。[4]”

该定义在PC机盛行时期,较好地支持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显然不再是教学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数字化”成为教学资源的基本特征。而“课件”、“软件”之类的概念也无法涵盖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所有资源。因此对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而言,“数字化的教与学资源”比“多媒体课件”更为适当。另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从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来考虑资源的设计与呈现,也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基本共识。故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来代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作为课程名称,是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以及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替代性名称,它是一门“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以数字化形式开发出能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信息资源,创建出能体现新型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课程”。由此明确本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涵、种类、常用表现形式等,能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指导下,熟练使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对资源进行收集、甄别、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能够对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保持较高的兴趣和自信,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创建出体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 梳理内容体系

根据《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具有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在本科生教学体现中,该类课程可以体现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网页制作与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教学资源评价量表的设计与运用等等[5]。由于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选修科目一般不会超过三门,因此建议将网页制作单独开课,但将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类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扩展,至少包括资源的检索、资源评价等。由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一课的内容体系也应更加丰富,以体现出课程的整体定位。

(1) 建立起3阶段8专题的课程体系

根据之前的三轮教学实践,本课程将分为基础阶段、开发阶段、整合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专题,以对应《标准》中资源的设计与收集、开发、整合,资源的甄别和应用贯穿于课程始终。具体分段及专题划分如图1。

(2) 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原则实施课程教学

在每一阶段每一个专题中,教师都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包括自主搜索文献、小组评价资源、自主收集网络优秀资源并评价、不同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小组创意大作业的完成等。每一项任务都与本专题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多以小组合作为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3 充实学习资源

没有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资源,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而师范生所具有的“今日学生-明日教师”的特殊身份,更要求本课程给出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优秀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作到“从学生本身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来开展教学的宗旨[6]。本课程设计了类学习资源,上传至本课程专门开辟的FTP空间,供学生使用及共享。如表3所示。

4 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习。教师在课程中大量地运用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让学生在不自觉的评价中得到督促和提升。由于本课的任务均以数字形式上传至FTP,且有小组大作品作为主要评价目标,因此评价过程贯穿课程始终。同时,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的基础上,还引用了项目外评的方式,也是本课评价体系的特色所在。

本课的项目外评,是指教师把学生的大作业评价与学院组织的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北京市和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北京市和全国软件大赛的网址、历届获奖作品分析,分析评价标准等,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本课,就置于实践项目的外部评价之中。把评价标准从一门普通课程上升到学院、学校、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竞赛评价标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评价更加真实自然。

四 总结与展望

已有的三轮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参与第二轮培训的教师在2008年北京市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的PowerPoint组获得了二等奖。参与第三轮课程的四组学生在全校课件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更新性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建设初步完成。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材编写、网络课程的开发、资源的丰富与优化、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等,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惠文,邹应贵.广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87~89.

[2] 何克抗.信息技术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16~19.

[3] Laurillard,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a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M].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2: 126~173.

[4] 傅德荣.CAI课件设计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5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 ;数字校园

1数字校园概述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校内、校外、设备、教室等)、资源(人力、设备、图书、备课、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它是在传统学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数字校园的功能与效益是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提升传统校园功能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2我心中的数字校园

2.1数字校园必须建设一个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应涵盖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学习等主要方面。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要联系紧密,能展示独有、独创等特色性内容,动态内容能实时更新,各部门可以独立操作,都有各自的后台管理入口,各部门管理权限平等,超级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添加或删除各部门管理员,管理方面较为先进。

主要功能有:

2.1.1导航内容:学校首页、部门简介、工作通知、教育新闻、规章制度、教育科研、获奖成果、试卷题库、校园风景、计划总结、家校互动;

2.1.2滚动:滚动显示校内公告重要通知;

2.1.3专题栏目:班级主页、教师学生博客等;

2.1.4校园影像:可以增删图片显示数量,新增图片评论,图片交替现实,动感美观。

2.2数字校园必须为“学校管理”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实行电子无纸化办公。作为数字校园建设,学校管理也应实现数字化。

一是校园信息要数字化。学校周主要工作、校园通知、校园新闻。学校里传达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文件、下发的各种资料、校内新闻和主要工作都通过数字化高效地进行传达。

二是人事管理要数字化。数字化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学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实现从原来的单一行政管理职能到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转变。数字管理为学校教职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设计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进修和培训计划;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和分析工具;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

三是财务管理要数字化。主要应用于学校的日常收费工作,建立统一的收费项目,学生的信息资料管理以及与财务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单据信息输入之后,系统会自动产生会计凭证,并结算出会计总帐、明细帐、报表,并能打印出财政统一的收费收据,使各项收费清晰明了。实现账务数字一方面可以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账目更加规范明晰,从而杜绝一些恶性财务问题的发生。

四是教务管理要数字化。教务数字化管理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开课、排课、调课、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多个环节。管理系统可为学校决策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使他们可以快捷、方便、科学的做出决策,从而避免了因人为疏忽等原因造成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教务管理水平与办公效率,达到了减轻工作负担的目的。

五是固定资产管理要数字化。学校可以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学校开始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了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管理系统可为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全面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

2.3数字校园必须为“教师教学”服务。

一是教师教学要数字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需要数字化。如:备课环节,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即时的、新鲜的备课资料,形成电子教案;上课环节,教师课前先在网上看同课题优质课视频资料,有助于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作业环节,教师可以不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可直接用大屏幕展示出来,既环保又节约时间;辅导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针对学生难懂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演示;考试环节,将学生成绩录入系统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二是教师发展要数字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网络进行培训学习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教师的学习渠道拓宽了,眼界也开阔了,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是教师研究要数字化。学校科研课题通过网络可以交流信息; 通过网络信息,发挥辐射功能;通过网络与各方面交流,提高科研水平。

2.4数字校园必须为“学生发展”服务。

一是学生发展要数字化。数字校园不仅丰富学生学习资源,而且还为学生建起学习平台。每位学生可以通过微机室工作站访问学校网络,而且每个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也可以实时访问学校网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作品、文章、学习体会、疑难问题及时地上传到学校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师生之间也多了一种交流渠道,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舞台。

第6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注重实用,追求本真” 规划数字化校园

随着海淀区教育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区域均衡发展的逐步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受重视,硬件软件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逐步落实。

学校已完成了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所用业务,统一规划,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数据管理,统一应用平台,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资源的共享,保证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学校建设了单片机教室、机器人教室等一批高科技数字化教室;分校、本校LED大屏实现互联,为体育教学、户外综合活动课的教学提供信息化环境。在海淀区信息中心的支持下开发了学校电子书包,建成新的课堂互动教室,初步实现了学校、家庭数字化学习。

“关注学习,丰富资源”营造校本课程文化

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时间整合、内容整合、学科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项变革,形成了适合学校学生的“多彩课程架构图”。“多彩课程架构”包含三个课程类别,一是国家课程,内容有品德、科学、外语、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二是地方课程,内容有写字、健康、安全与人民防空教育、预防等;三是校本必修课,内容有国学、软笔书法、机器人、单片机等。

学校校本必修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实现国家课程优质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多彩课程数字化。

“关注学生,唤醒课堂”让孩子享受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轻松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分析,设定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在四年级英语阅读课《help SOS help》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让学生自主、有选择地跟读录音,运用平板电脑人机交互的功能,进行阅读效果的测评。

2.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合作学习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本课的关键问题“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现在课文哪些方面?”最后,教师利用图片、音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多彩。

3.自主评价,让学生快乐主动学习

我们利用数字化这一交互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同伴;利用班级博客、电子邮件、飞信群、QQ群实现家校联系,让家长参与评价全过程,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性评价。

“激励教师,多彩着色”培养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数字化研修平台、网络研讨、空中教研、网上论坛等形式,致力于鼓励教师以问题为载体,以需求为主线,激发研究意识;致力于促进教师团队对“教与学”的深度思考;致力于开辟“定向培养、外延联动”的多元成长途径;同时,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与使用手册》,设置培训课程,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中获益。

第7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数字化医院是以实体医院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应用软件以及基于应用软件的医疗服务系统建立的,以解答与人们健康相关问题为目的的新型综合医院模式[1]。近年来,数字化医院的迅猛发展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临床护理面临比较严峻的问题是护理人才的严重紧缺急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而专业水平不高及护理理念陈旧亟待教育模式的转变[2]。目前,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已在个别院校建立了的某些医学专业或课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已显示出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1数字化医院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在医学教育中,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集成网络、利用新型人机交互设备介入产生的多维性、适人性、综合性网络虚拟现实建立的一种系统化医学模拟培训场所。它既实现多学科的专科性和综合性教学,使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能实现院校间合作,节约和共享教学资源;作为实现院校和医院、社区之间联系与合作的虚拟平台,使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缩短护生向护士转变的历程,解决了护士的继续教育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学府,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模拟中心(Medical Simulation Center, MSC)”――即数字化医院(Digital Hospital)已成为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医学模拟培训场所的主要潮流[3]。

我国在1995年启动金卫网建设,金卫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虚拟护理中心、虚拟医疗中心和虚拟药学中心等,人们可查询医学知识,并享受到医疗咨询服务[4]。目前国内多家院校和网站建立的虚拟医院主要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咨询、题库等服务。近来,护理教育学者尝试将数字化平台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如第二军医大学应用CPR-D技能培训系统(专业版)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并将虚拟系统和模拟人结合起来进行急救技能的单项技能训练(BLS)、团队复苏训练(ACLS);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应用于手术护理教学[5];大连医科大学利用Uecourse平台建立《组织学与胚胎学》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6];这些针对单项护理技能或课程的虚拟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更是围绕“护理学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建立了“护理实践中心管理系统”平台(http://nursingfudaneducn)[7]。开放式护理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护理技能的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但是如何在实现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本土化的基础上,建设更好的适用于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旨在提高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平台仍是国内护理教育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热点。

2数字化医院护理教学平台的探索性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院于2012年逐步构建了初具规模的数字化模拟医院护理教学平台,并已投入使用,具体构建策略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21综合课程改革当前虚拟现实模拟临床案例中专门针对护理专业的内容较少,且由于国情和习惯的不同,与我国目前临床常规用药和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外的教材和技术需要消化吸收后实现本土化。在广东省教育科研项目的资助和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建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护理学专业专职教师为成员的数字化医院教学平台建设小组,任务包括综合课程改革、平台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管理与医院、师资队伍的培训等几个方面。其中,综合课程改革是以我国现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拥有临床专家和教育专家、富有丰富数字化技术和经验的同行共同参与,综合分析整合各项资料,编写出一套更适合我国当前护理人才培养的先进护理学专业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数字化医院护理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方案。

22数字化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为满足平时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及更好地实现与临床实习/工作的无缝衔接,数字化医院信息平台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221数字化教学模块包括课堂教学PPT、精品课程、电子教材、作业、答疑、试题库、互动讨论、智能知识库以及前沿相关知识库,并具有远程功能,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性学习、连续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又方便与教师在网络环境中及时指导和交流。

222实验教学模块将虚拟技术和高端模拟人相连接,可以进行单项护理技能的教学,还可以对病例模拟进行仿真演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临床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23虚拟医院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类似于动画游戏的模拟真实医院和诊疗程序的虚拟医院,包括模拟不同的发病场景和完整的医院部门设置,重点突出护理专业人才所需技能,如现场急救、护理文书书写、健康评估和护理诊断、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病例进入学习,并可提供及时指导和信息反馈。

224科学研究模块连接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数据库,方便师生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利用;师生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科研成果,展示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专项实验和学科前沿,及时把握学科研究动态,并可进行交流与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具体的构建策略如下:①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建成覆盖全院的网络并与因特网联通,实现本院网络中心和课室多媒体设施等的信息化建设,并可方便学生使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等设备进行自主学习;②针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临床购买有效的、可操作的医学教学软件,实现利用理论指导、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信息化教学,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购买和建立护理专业适用的集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国内外医学网站、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医疗资源库、电子病例库、考试题库等常用数据库,更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③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将与护理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制作成高级动画游戏进行教学,实现各种病症及治疗、护理效果的仿真再现,为学习者提供现实仿真环境、仿真病例、病情变化、紧急处理等关键技术,达到医疗护理的模拟技术操作可执行,并能通过信息反馈技术检验操作的准确性。④加强与母校和其他具有高等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3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外派学习和临床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专职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从而掌握前沿的护理动态和临床常见病例的常规护理方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立专门岗位实现专业人员对系统的维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时代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多媒体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维护等技术。成立以系主任为领导、专职教师和实验员为成员的教学小组,共同商讨确定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并明确职责,按照内容划分版块确定总负责人和分管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具体教学任务。

24相关制度的建立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维持良好运作的管理制度。例如,对专职任课教师参加培训的强制性措施,考核合格者才能进行任教;对师生积极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和积极参加资源库建设等的鼓励措施;院系对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转投入的经费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制度。

第8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图书馆 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数据的不断涌现,中学的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要利用当下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建设。并且根据具体师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性文献信息的检索,把得到的文献信息及时发送给需求的用户。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一般是围绕相关专题进行服务的,查询目的明确,内容针对性强,在中学图书馆工作中深层次的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学校师生广泛利用的一种服务方式。

1中学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富集地

1.1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实现

中学图书馆是中学校园信息技术试验和应用的空间,是一个大型的知识数据库,随着学习者知识信息的增长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可以有效的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展开,信息技术的融合性也是很大的问题。信息技术从根本上完善了,才能在图书馆在这个大数据平台中完美呈现。复杂的数据处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信息技术也要保证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用的适当性。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师生特别关注隐藏在数据库中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图书馆就应该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有需求的教师或者学生。但是从我国大部分中学图书馆的组织现状来看,不能把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有效结合起来,无法进行知识与信息的组织,信息技术只是其很表面的存在。所以在建立数字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守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严谨的看待版权、著作权和网络传播权等问题。还有在数字化图书馆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国际成熟的标准,实现自己资源的整合标准。最后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中学在数字化图书馆的进程中,在资源分享和资源公开的趋势下,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体现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体系质量。

1.2加强图书馆服务功能

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专题服务是任务比较艰巨的一项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有:首先,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及时发现有价值信息资源的能力,并且能对发现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其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因为很多的知识资源信息是从英文文献,服务工作人员检索相关内容的时候,一定有基本的外语能力对英文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经过信息的处理后提供给有需求的教师和学生。

2中学图书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中学图书馆图书资源以部分开放的模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图书馆图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结合建设的最终目的。图书资源信息数字化和传统图书资源结合,有利于为教师提供更丰富、及时、准确的知识资源,有利于实行资源公开,进行资源的分享和交流。图书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所以中学图书馆应该实现数字化建设,为教师的教研工作和自身发展提供更便捷的资源形式,中学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分类来,可以为教师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的数据库。这样教师在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的时候,才能更方便简捷的找到。所以中学图书馆是教师个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当然,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除了借鉴一定的图书信息资源,还要与学校的教科研室展开合作,邀请国内优秀特、高级教师指导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3中学图书馆是学生第二课堂阵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其他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并且图书馆是学生知识、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中学图书馆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阵地。在传统的学校图书资源管理中,除了设立图书馆,还会设置相关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等。图书和信息资源相对比较分散。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驱使下,我国众多中学逐渐开始将这些分散的图书或者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和书籍图书馆为一体的中学知识资源阵地。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息时间进行开放时间的安排,并且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学生在图书馆选择阅读的形式变的多样化,可以选择传统的图书阅读,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化的阅读。总之,现代中学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阅读条件。图书馆定期开展情报知识讲座,对学生展开知识教育,拓展学生的学习形式和知识面。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图书馆是学校资源信息情报的存储空间,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第二课堂阵地,其包含着重要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在新的课程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中,为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条件,学校应该抓住机会加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促进图书馆为学校师生服务功能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郭坚坚.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的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3).

[2] 何芬.当前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3(06).

第9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摘 要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宝贵资源,对于体育事业的建设尤其如此。自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而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体育信息 整合 数字化 建设

体育信息资源涉及到体育政策法规、体育人才、体育知识等多方面知识,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搭建数字化平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情况

(一)体育院校信息资源的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所体育院校馆藏有700万册图书左右,而在电子文献资源方面,大部分院校都购买了重庆维普、中国知网的使用权,但在购买形式上有所不同,有些是采用团体购买的形式,有些图书馆仅仅购买了几个专题[1]。在体育信息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各院校的图书馆也不同,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都建立起了具有特色的专题库。但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例如许多院校图书馆的系统软件缺乏统一的规范,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一致,并且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因此常常出现很多重复现象。

(二)体育系统体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为了筹备北京奥运会,从国家体育总局到下属各机构都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与体育科研工作。建立了体育咨询网、大众体育信息网等,同时,在这类网站上海设置有体育政策法规、竞技体育、体育发展、全民健身等各项栏目,此外,体育报业总社还开通了体育新闻网、体育在线等,这些为全民健身、大众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二、数字化平台建设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活跃的体育市场能够丰富馆藏体育信息资源

自1999年以来,我国图书阅读率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2005-2008年间体育类书籍销售码洋占有率却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12%左右[2],这直接说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人们对体育信息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了图书的销售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类图书市场的发展,另外,还能够丰富馆藏体育文献资源。

(二)数字奥运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基础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主要以科技奥运为主要思想,充分说明了体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局面。北京奥运会的体育信息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具有高速宽带、先进技术水平、结构合理的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同时,各省市在体育信息化建设上也获得很大的成就,为我国加快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数字化平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得到高速有效的发展,其他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建立起来,如:我国农林系统的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系统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这些都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

三、建立数字化平台的准备工作

(一)调查分析论证,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在开展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前,首先要全面调查各成员单位图书馆的体育信息情况,并制定共享平台的方案。在进行调查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成员单位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2.相关体育事业单位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所要求的信息资源是否具有良好的保障;3.从外部引进的国外数据库或是国内其他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4.国内各地区、各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与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化、自动化的现状。

(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要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指导机构,以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为主、各省、市的相关体育事业单位共同组织,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数字化规划方案,确定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从而形成专业的体育信息支撑体系;筹集数字化平台建设资金;制定该体系内的体育信息数字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负责与其他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的业务联系,并促进体育信息系统资源进入国家的共享体系;负责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相关的事务,负责硬件系统配置、规划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全面协调网络体系内部的分工。

(三)创造良好氛围,促进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完善政府部门对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领导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建设计划,并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构,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合开发,突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的局限,防止效率低下的重复建设,避免体育信息资源整合时的盲目性[4]。此外,还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机制和科学的审批、建设、监理程序,一切从实际情况着手,加快体育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开发相关信息资源,推进资源共享进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共享平台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信息网站

将我国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作为门户站点,并广泛辐射到以下的省、市等站点,通过建立网络互联关系,充分结合所有成员单位的体育信息资源,使信息中心呈现为垂直纵向流动的态势。信息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多数为重要的省会城市,因此要在这些地方设立枢纽节点,之后在建立辖区内的市、县等转接站点[5]。由于转接层的信息汇集量相对小,通常可使用星状结构,这样能够让每个节点互相联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信息平台。网络接入方可按照实际情况建设内部网,例如校园网等。

(二)网站内容

1.实时动态信息。其中包括国家体育法律法规及宏观政策的宣传、体育信息的实时。

2.链接其它站点。可链接到体育科研部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事业单位等;或是链接至电视、报刊、媒体栏目、著名的体育企业、商家等。

3.查询站点。这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体育联赛及俱乐部、各种赛事的组委会、赛事信息、运动竞赛及相应的成绩。这些体育信息资源站点要做到准确、全面,能够及时更新;同时可进行站点导航,能够链接到其它的热点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订票、网络竞猜等,能够实现体育赛事的直播等;此外,还需重视交互性,可以支持更多的域名、地址等。

4.参考查询。通过电话或者使用QQ进行咨询,并采取E-mail等多种形式实现体育文献资源的传递。

5.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中包括引进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书刊联合目录等。体育系统内部的各成员单位参与书刊联合目录的完善工作,以确保符合联机检索的要求;在引进数据库方面,可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6];在建设专题数据库时,各成员单位可按照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科学研究、学科设置等这些方面充分展现出地方的特点,许多科研人员以及教师都非常希望能够为科研、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特色体育文献信息。

6.相互交流学习。可通过运用网络进行相互交流,或者通过参加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内部员工的学习,此外,也可采取发放资料或视频的方法加强教育。

五、结束语

体育信息资源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事业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体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光.体育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0.12(03):59.

[2] 李树伟.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5(08):47.

[3] 吴淑华.我国体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案探讨[J].晋图学刊.2012.9(06):33.

[4] 王洪恩.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及其网络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J].电子测试.2013.8(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