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康复护理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疾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为使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高质有效,探讨最佳的护理模式,笔者对居家、养老院及老年公寓的3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跟踪观察1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经综合评价即收集病史、神经心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老年痴呆的患者(排除有其他疾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梗死性痴呆19例,阿尔滋海默症13例;年龄66~89岁,病程3个月~2年;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1.1 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对32例老年痴呆患者分别采用MMSE、Barthel表进行护理评估。MMSE共19项,1=回答或操作正确,5=错误,7=不会,9=拒绝回答,全部答对总分30分。量表内容包括对时间、地点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复述、阅读理解等方面。主要统计所有记1的项目总和,文盲组17分,文化程度<6年组20分,文化程度>6年组24分,低于此值的为认知功能缺损。Barthel共10项,进食、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下楼梯、上厕所自理=10,稍依赖=5,较大依赖=0,完全依赖=0;洗澡、洗漱,自理=5,稍依赖=0,较大依赖=0,完全依赖=0;床椅移动、平地行走45 m,自理=15,稍依赖=10,较大依赖=5,完全依赖=0。结果:正常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1.2 确诊后,32例老年痴呆患者采取的护理模式为以下3种[1-2]:居家者为1组,有15例,采用居家为主的护理模式,即患者在家中休养,主要护理工作由家庭成员或亲属承担,部分家属也采用日间雇人护理。康复门诊医护人员接到申请后,上门对其家庭和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制订完善的治疗方案及康复护理计划。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护理,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修改完善康复护理计划,并对家庭照料者进行护理指导。家属在日常如有疑问,也可通过电话和来访咨询求得帮助。居养老院者为2组,有10例,采用功能制护理模式,即主要护理工作由管理人员承担,护士负责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居老年公寓者为3组,有7例,采用扶助照料型居住为主的护理模式,即患者居住在老年人集居的住宅,设备齐全,条件较好。公寓内配有管理人员和专业医务人员,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及康复护理,医务人员每天定时查房,动态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时实施最新的康复护理计划,并指导患者、管理人员和自愿照顾者积极参与。
2 结果
2年后患者的病情转归差异有显著性。护理效果最佳为3组,其次为1组,再者为2组,见表1。
3 讨论
3.1 3组MMES增加了9分,Barthel增加23分。说明扶助照料型居住的护理模式集家庭护理和功能制护理之长,其一,保持了家庭的温馨氛围;其二,老年朋友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交往、沟通、鼓励、监督,尤其是健康的老人自愿扶助患病老人,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得到最大的拓展,生活又产生了动力和活力。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为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营造了一个积极、安全和富有感彩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2 1组MMES提高6分,Barthel提高18分。说明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全面康复及回归社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这种居家为主的护理模式,其一,可使患者保持与亲友的联系,在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得以康复,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3];其二,家属心理和经济负担得以减轻,国家的医疗费得以降低,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3];其三,家属积极配合与参与康复护理,责任心强,对稳定患者情绪,鼓励监督患者坚持训练,配合康复治疗起重要作用;其四,康复门诊的专业人员,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服务水平高,康复效果好,同时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访问,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护理,而且成为患者与外界交往的重要途径。
3.3 2组MMES降低3分,Barthel降低6分。说明我国此类的社会福利机构人员配备还不能满足老年患者的需要,护理工作还停留在流水作业式的功能制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使老年痴呆患者缺少与人情绪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心理上的抚慰,老人精神日渐颓废,依赖性增强,严重影响了自我照顾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Kolan W,Skiam G.对老年痴呆行为给予以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干预.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2,15(2):81-96.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康复 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老年抑郁症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10%,且呈上升态势,65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10%,抑郁症是威胁他们身心健康以至生命的重要疾病。因此及时有效的做好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提高他们生活质量是精神科护士应该做好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0年-2013年,老年抑郁症的住院患者达80例,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60-82岁,平均69岁。主要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为主,患者开始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焦虑,自责内疚,性格孤僻等精神症状,后来逐渐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头晕,饮食下降到不思饮食,行动迟缓等躯体症状,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绝望,少数患者有自杀念头、自杀、自伤行为等。
2 护理体会
2.1推行护患共同决策护理措施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个人情况、偏好、家庭情况,那么在制定护理方案过程中,能够体会患者及家属的情感,同时根据患者的自知力和沟通能力,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进来,提出他们的观点及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和护理人员共同进行护理决策,提高患者或家属在护理决策中的参与意愿和责任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内心感受和尊严,使患者处于被尊重的地位,保持心情愉快。
2.2 加强基础护理
(1)提供清洁、安静、温度适宜的治疗环境。(2)专人护理,24小时看护。(3)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口味,尽量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清淡患者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鼻饲饮食。由少量多餐逐渐转到正常饮食。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4)做好患者大小便的护理。老年病人活动少,加之药物的副作用,经常会有病人有便秘的现象出现,每天一定要了解病人的排便情况,并给与相关的健康指导。 (5)睡眠障碍者,晚上睡前安慰患者,由最亲的亲人陪伴,给予安全感,指导病人睡前勿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协助患者洗个热水澡或温水泡脚,按摩使全身放松,以保证睡眠的质量;难以入眠者,遵医嘱给予安慰剂或苯二单卓类药物。(6)严格按医嘱给药,每顿药都要看到患者吃到嘴、咽下肚,同时要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7)个人卫生 每早起后督促刷牙洗脸吃饭,做好晨晚间护理,定期修剪指甲、洗澡,更换衣服。
2.3心理护理
查房时态度和蔼,微笑着和老人打招呼,语气要温软,话题要生活化,最好握老人的手,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其次选择感兴趣话题,去开导老人,做老人倾诉对象且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加老人正向看法,缓解老人抑郁的情绪。最后是有时间陪着他们,说说笑话,让老人保持良好的情绪。
2.4专科护理
(1)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床边有护栏,墙上有扶手,地面要防滑,洗澡如厕有人伴等。(2)严格执行护理巡视制度,护理人员15分钟巡视一次并记录。(3)观察患者的自杀先兆:首先是识别患者自杀的伪装手段,如未经规范治疗症状就消失的患者,要加强防范;其次是治疗效果欠佳,恢复慢,悲观绝望的患者;最后是曾有过自杀、自伤行为的或患者病情好转时,都不能放松警惕。(4)定期对患者和陪护进行安全宣教,定期安全检查,发现药品、危险物品如剪刀、绳索、玻璃等,和患者或陪护共同商讨收藏好,尤其要加强对药物的管理。
2.5适当增加患者的活动
有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与老年人抑郁症有关。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坐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防止因病致残,鼓励并指导正确运动【2】。(1)鼓励并协助患者日常自我料理。(2)合理运动:先是每天按摩患者的背部、双下肢,逐渐引导和鼓励患者起床活动,参加白天的娱乐活动,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2.6延续护理 有研究显示,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人,管理的延续对预防复发、减少再住院率、提高个体及家庭生活质量尤非常重要的影响【3】。(1)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的关系。(2)在患者离院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生活的心理、家庭环境、生活的方式。(3)长期的电话随访,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提醒来院复诊,告知家属做好药物的保管和监督服药工作,患者或家属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家属要尊重老人,及时化解老人心中的烦恼,给予安慰与温暖。(4)特殊情况时家庭访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孤寡老人或经济困难者,帮助联系社区或村镇,以便切实得到帮助。
结论 通过对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康复护理认识到 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品管圈,严格的监管制度,病人及家属的参与决策,各项护理措施执行到位,使老年抑郁症患者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降低了复发率,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疾病的一般护理知识。我们将在此康复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探索更好的护理方法,为老年抑郁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符红,老年抑郁症的护理. 吉林医学, 2009.24(12):3214-3215
[2]宁自衡.Esleves.林中宝等 澳门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杂志.2001,15(5):331-334
[3]Guthrie B,Saultz JW,FreemanGK,et al. Continuity of care matters[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8,26:337
------------------
?
您的朋友 10.09 护理 邮箱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关键词:脑卒中;恢复期;社区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8-01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成为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主要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还有增加趋势[1]。社区康复护理是将现代整体护理融入社区康复,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在社区层次上,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社区护士依靠社区内各种力量,即残疾者家属,义务工作者和所在社区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部门合作,对社区伤残者进行护理[2],脑血管意外致残后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社会和家庭负担明显加重,因此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在家庭和社区阶段的康复治疗护理是极为重要的,本人就此谈谈看法:
1 重视心理康复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往往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抑郁等情绪反应,他们迫切希望和要求自己缺损的机体功能在短时间完全恢复,不满足现状的康复而产生疑病,焦虑和抑郁,针对残疾人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工作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引导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现有的肢体功能,尽量发挥残余能力,鼓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使其具备回归社会的能力,最大程度适应现在的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
2 观察与沟通
注意观察病人的残疾情况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并认真做好记录,向有关人员报告,,康复训练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理疗,针灸,运动按摩等,康复护士要与病人及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协作精神,以便使整个康复过程有序进行。
3 纠正残疾人的姿势并进行有关功能训练
根据病人的不同性质和需求,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技术人员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训练。
3.1 良姿位摆放:软瘫期取良姿位能预防和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患侧上肢取伸展位,患侧下肢取屈曲位以对抗痉挛模式,可以取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平卧位,一般每天2小时更换一次,如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者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枕上,健侧肢体自然放置。
3.2 抗痉挛训练:大部分患者患侧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下肢以伸肌痉孪占优势,因此训练时上肢训练伸肌如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和加压患臂。下肢训练屈肌,进行髋。膝屈曲训练和踝背屈训练等。
3.3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首先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约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45°,60°,90°)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如患者能在90°坐位坐30min,则可进行从床边坐起训练
3.4 肢体的功能训练顺序:功能训练一般按照运动发育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其顺序按照: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直立平衡单膝直立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走进行。
3.5 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用听、说、读、写等方法训练,先易后难,先练习发声后练习说话[3],经常让病人听广播,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除语言治疗训练外,护理人员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与病人交谈,使语言训练得以持续进行。
3.6 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进食方法,个人卫生,穿脱衣裤鞋袜, 床椅转移,洗澡等。训练病人进行“自我康复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训练病人进行自理。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患者自身的配合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使患者自愿参与康复治疗,并能主动配合[4]。首先将日常某些活动动作分解成简单的运动方式,从易到难,结合护理,进行床旁训练,要按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训练,如拿筷子,端碗,如病人有肌力不足或缺乏协调时,可先做一些准备训练,如加强手指肌力的训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应用自助具做辅助。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伤残者在家庭和社会中,尽量不依赖或少依赖他人而完成各项功能活动。
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压疮的康复护理:让患者躺在气垫床上,同时保持床单干燥无皱折,避免擦伤皮肤。保护骨头凸起部,脚跟、臀部等易生压疮的部位避免受压。经常更换,对身体不能活动的老人,每2小时要变换,搬动时要把其身体完全抬起来,早期进行下肢、足踝部被动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2 肺部感染
4.2.1 保持口腔清洁,嘱病人早晚清洁口腔,饭后漱口,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进行。对吞咽功能有障碍者,喂饭时应均匀、慢速、抬高床头约30°-90°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5]。
4.2.2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勿使病人受凉,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防感冒。
4.2.3 每次翻身时轻叩背部,鼓励病人经常变换,以利痰液排出和改善肺部血液循环,对发生肺部感染的病人,及时给予处理。
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门诊,由康复专家坐诊指导,在总体康复医疗计划下,以家庭为单位,围绕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减轻残障的全面康复目标,以家庭为单位,通过门诊康复治疗和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相结合,通过功能训练,采取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运动作业、语言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患者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石风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
[2]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3] 张雯,任正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3(6):194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1.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必要性
1.1 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是健康促进及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定义体现医学观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转换。康复治疗技术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约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复医疗服务。面对巨大的康复医疗需求,我国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却少得可怜。李建军说,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系和康复专业。
此外,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问题将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者也需要康复。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相应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因此,发展康复护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护理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护理队伍。
1.2 康复教育现状人才需要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在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长汤小泉在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透露,按估算,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 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全国1.2亿老人中的50%有康复需求。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汤小泉说“这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康复治疗技术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万人口仅分摊0.4 名康复治疗师。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因此,发展康复治疗技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队伍。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标,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治疗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需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以,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前景看好。
1.3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宽办学思路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类各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护理、助产二个专业方向,学科结构简单,与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学院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不但可以与国际护理的专科化趋势接轨,还能拓宽护理学生的就业范围,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方向。
1.4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学科特色的需要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与临床医学有共同的基础和相同之处,凡有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没有与之接触过的人,即使临床经验丰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评定等。在我国,国家认可的正规康复治疗专业的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康复治疗专业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33名,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康复治疗师本、专科专业,并建立了11个硕士点及2个博士点。但由于开设康复教育的时间较短,培养出来的治疗师在数量上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学。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近年来刚刚起步,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我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病人康复的工作中。
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医学与护理的新领域。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2.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2.1.1 各大医院相继开设康复医学科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准,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抽调临床护士担负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按护士与床位配比1:4计算,康复治疗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可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
2.1.2 就业地区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加深了就业的难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分流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医院,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等也可就业。目前我国康复医院发展较快的地区多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毕业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 我院的地域优势
我院位于巴彦淖尔市,地处经济发展的河套平原,经济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和对健康的需求,康复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市有好几家医院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康复医学日新月异的地区,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2.2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校现有康复专业专任教师9人,专业课教师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2名。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双师型素质结构,就学历和实际能力而言,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教学设备等硬件齐备,已具有康复治疗专业实训室、康复技术实训课所需的教具、模型、仪器、标本、切片、挂图、CII课件、教学光盘、检查及器械(握力计、系列哑铃、上肢推举训练器、液压踏步器、平衡协调训练器、肋木、木顶板、手指分离板、平衡板、训练阶梯、砂磨台、滚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车、上肢悬吊训练、套圈、作业综合训练车、日常综合训练箱、肺活量测定仪、肩关节旋转训练器、前臂内外旋转运动器、关节康复训练器、多功能训练器、功能检测箱、臂力计等);并在陆续更新补充,现已能满足实验、实训课所需的基本设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且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且有着更多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就给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康复教育现状亟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宋玉兰,《康复技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复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落户来源
住院患者出院时建立资料档案,主要包括:脑卒中后遗症肢体活动不便,需要进行物理、康复治疗和指导功能锻炼者。带有各种引流管如尿管、胃管、T管、以及肝、肾、胃肠、膀胱造瘘管及造口者。各种慢性溃疡如压疮、糖尿病足、下肢静脉曲张、脉管炎等。患有各种神经精神疾病,需要得到精神、心理呵护者。
活动形式
根据病情需要,实施不定期家访,具体方案:运用家庭病床式的护理程序宣传卫生知识及护理保健知识,增强人群的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为患者提供有关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咨询指导对;不同病情运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或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操作技术的培训,及时传授实施护理方案的方法,使患者或家属协助做好护理工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护理,促进恢复。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如压疮患者,可以在家访时,向其家属提供压疮护理的常识与护理步骤,指导局部用药,促进压疮的愈合和防止新压疮发生。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我们可以为其提供简易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并可缓解脑卒中患者所需的生活护理、饮食指导及药物应用方面所存在的困难。
医院有一位老年痴呆症、IV压疮的患者,不能言语、难以活动、进食困难等,使患者将近植物人状态,长期留胃管,且每次住院都是因为压疮的病情加重所致或合并有肺部感染。大家都知道,压疮的预防与治疗主要还是在护理方面,导致患者多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家属对压疮护理知识的缺乏与操作步骤的不规范所致。而我们家访的目的就在于让患者家属加强对压疮护理的认识,规范对压疮换药的程序;我们认真详细教导患者家属如何为患者从胃管内注食从而减少胃管反流、减少窒息的危险;如何为患者翻身、按摩,从而减少过长时间压迫皮肤,增加受压皮肤的血液循环,减少压疮新发;如何合理调配套餐方便胃管注入,以增加自身抵抗力,促进压疮的愈合;及如何营造气氛让患者感觉轻松与舒心。一切都按部就班,一个多小时的家访充满随和气氛和欢声笑语。通过多次的家访,患者家属的护理技术得到很好的提高,压疮愈合良好,从而减少了住院的次数。
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较少的在职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融集资金以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靠传统的思路、方式及途径已是行不通了。面对着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以便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有占20%的老龄人口,这些人口中除了有老年慢性病但可以达到生活自理者之外,一部分人则需要通过康复的治疗和训练来恢复和达到最大可能的健康程度,其常见的疾病有:脑中风、脊髓损伤、严重的颅脑外伤、各种慢性肿瘤、老年人常见的椎管狭窄症、髋、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其脏器的疾病。然而在相关门诊,患病老人及家属却大多只为治病而前往就诊,很少将专业康复训练和治疗看得同等重要。
长期从事国内和国际康复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专家,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白跃宏面对老年康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现在16岁的高一学生,父母当年大多响应过“晚婚晚育”的号召,所以年龄一般已在40岁以上,10年后,当父母50岁时,26岁的独生子女如果未婚,一个人要面对2位可能出现患上大病,并需要康复治疗的双亲,如果已婚就需夫妻2人面对4位有上述可能的长者。到那时,社会保障会减缓家庭的压力,但是这种社会保障的工程何时开始?
假如从现在开始,16岁的学生建立并开办有一定规模的康复专业基础性教学机构,那么到本科生的毕业,需要6―7年的时间,再经过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基本在10年后可以与老龄化社会康复的迫切需求相吻合。如果说这属于比较乐观的计算,那么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对康复医学的基础教育有没有从当下十六、七岁学生就立即开始的可能?
我国现在老龄人口的总数10年后将会大大超出目前占50%的日本,然而康复医疗在医生和群众中的认识却相当淡薄,健康的康复理念尚需社会单元的共同塑造。
浙江宁波老年康复中心开放首日便出现业务井喷现象。
浙江宁波老年康复中心办公室乐主任告诉记者,宁波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有7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近14%,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必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
康复滞后,给患者带来终生痛苦
在国外,患者康复和手术治疗各占一半,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康复意识的薄弱,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康复治疗,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即将到来的老龄高峰带来了巨大困难,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白跃宏医师介绍说,在美国和日本,康复病区的面积要远远大于治疗的病区,因为供患者康复的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国外患者对生存质量的高要求,源于超前的康复理念。患者会向医生要求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也许有人会认为,因为国外生活水平高,所以生存的标准就高。但是,在我国却不完全这样。比如广东省经济发达,人们的康复意识好,但在上海,康复的理念却远不如北京。可见,康复理念与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不是一定成正比的。思想观念的超前,对康复理念的超前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康复医学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生对于康复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粗浅的认识上。比如患者关节置换之前,首先要练好肌力,再考虑手术的问题,手术后再进行康复训练。术前的锻炼非常重要,因为患者的肌力已经程度不同地减弱了,关节是活动的主体,肌肉是关节活动的动力,所以光考虑关节是不行的,由于部分医生在这方面认识的缺乏,所以对患者的康复来说直接影响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与中国目前此种状况恰恰相反。在国外,医院对患者必须的训练内容是被列为术前常规的,医生会按照常规去做,患者也会按照常规的条款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患者术前可以得到充分的准备。”
脑中风的患者国内国外相同的都是由神经内科的医生治疗,但不同的是国外同时介入了康复治疗。国内部分医院是先由神内医生治疗,神内的治疗觉得控制了病情,例如本来脑出血,经过治疗不出了,神内的治疗办法用完了,也就形同任务完成,病人便可以回家了。试想,一位50多岁中年以上的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事业正如日中天,突然得了脑中风,本来及时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可以使其很有把握的恢复健康,结果被延期康复或没有得到正规的康复护理,结果这个人从此就很可能被断送了一切,甚至形同于开始了“慢性自杀”。
比康复滞后更可怕的是观念的匮乏。
康复观念的滞后给患者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患者及家属对专业康复机构尚缺乏关注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当一个30多岁,处于事业的鼎盛时期,需要教育子女和工作的爬坡阶段的时候,突然遭遇长辈需要长期护理的现状,那么孝与不孝的考验就到来了。越善良、越有教养、越孝顺的儿女就会越背负沉重的康复护理重担。
家有健忘症老母的新闻同行不无感慨地说:常人能够理解病人的痛苦,但是家里的健康儿女却可能因为受不了精神压力而被拖垮,这种痛苦可能比病人更甚。
有些长者一旦生病就会把怨气撒在儿女身上,怨恨儿女,都是养育你们累的。儿女便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然而在国外,取代“床前孝子”的是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康复机构的专业护理。
人们普遍知道康复是需要专业培训的。
护理人员既要懂得心理康复又要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如果患者在家中康复治疗,康复机构就要对患者的伴侣及保姆进行康复护理培训指导。有经济条件的患者,会很理性地选择在专业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因为在那里康复的最大愿望是得到了系统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人性待遇。
总医院白跃宏医师对记者说: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康复机构,截瘫患者的病房里没有一点异味,患者每天洗两次澡,包括大小便均有赖于一部自动搬动病人机,这个机器类似于工地上的塔吊。当患者需要洗澡时机器就将其“抓”到旁边的位置上,洗完后再“抓”回原地。如此地道的“服务”,久病床前的孝子即使再孝敬又何以办到?传统意义的床前孝子,光凭一片孝心护理一个需要康复的长辈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康复大环境薄弱,医院和家庭设施影响患者的信心
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康复影响很大。很多中国家庭的长者思想包袱很重,一旦身患大病就极易自卑,感到再不是家中的象征性人物了。
白跃宏说:国外医院和康复机构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这一点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决不仅仅是医疗条件上的差距,而是理念和思想意识上存在距离。中国医院一般把心理治疗和康复总是摆在等而次之的地位,但是对于传染病患者的救治,就给一线医护人员提了一个醒儿,因为一些患者在没做通思想工作前,要想配合治疗是决不可能的,所以让大家看到了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心理康复应该在体能康复之前让患者有足够的自信。在国外,通常的心理康复会与体能康复交叉进行。一般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后,再考虑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手术。
在康复手段上,中国由于心理教育的力量薄弱和意识落后,心理康复的手段显得贫乏。在国外,康复医生会把有康复成绩的患者和不自信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沟通,使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而我国利用这种活教材的能力就比较差。
家庭更是构成患者心理影响的直接因素。白跃宏医师说:“康复机构对患者和健康人一样尊重,一般不会因为患病而被歧视,这种尊重为患者免去了自卑,为保持患者自信和尽快达到最大可能的健康恢复提供了保证。在普通家庭,会有适合患者康复的起居设施。例如,有方便患者体能锻炼和生活康复训练的灶台,便于使用的升降浴缸等;依靠轮椅行动的患者可用声控轮椅;不能发声的可用舌舔的触摸轮椅等。家庭康复,专业康复指导者会传授患者家人如何对患者进行职业康复的精细动作训练;为培养患者的动手能力,训练敲打电脑。”
“生活水平与康复设施的相对高标准,不但减轻了家庭成员的负担,也使不需事必躬亲的患者感到了自信。在中国,一些简单经济的、便于患者康复训练的家庭设施还是可以办到的,关键是认识到不到位”,白跃宏这样说。
我国康复学科与就业尚属冷门
在人口达到13亿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大多是与老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人口老龄化对设立康复学科提出了必然要求。
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1.3亿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北京市老年人现在已经超过190万人,到2050年将超过500万人;中国人口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低水平,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东部地区主要的家庭形式,独生子女父母一代正在进入老年,少生优生是否能幸福一生正在经受考验;人口迁移流动导致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独居老年人增多。多达1.4亿的年轻农民向城市流动,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仍然不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于实际需要,养儿防老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出现根本变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男孩的偏好,导致了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将带来了重大影响。老龄化的加快使社会上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也推动了国际国内康复事业的发展。
白跃宏说:我国康复理念的落后影响了康复学科的发展和康复护理人才的就业。而在失业率高,就业率低,硕士、博士也难于找到工作的日本,学习康复和理学疗法的学生常常还没有毕业,就可能会有10个康复专业机构在抢夺人才,现在的康复护理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当今日本老龄人口已占50%以上,中国虽在20%以上,但康复需求的程度是中国马上要面临的。国外几十年的经验,中国拿来就用,进展会很快。但是目前在国内,康复专业人员培训的学校少,这不能不说是康复理念置后的结果。
现在,全国培养康复本科生的专业学校屈指可数,培养硕士生的机构更是少的可怜,博士点就更是微乎其微,康复学科的基础性建设还来不及跟上经济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康复医疗任重道远
什么是老年康复事业?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它在人康复是一门全科学,包括心理、语言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医学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可见,康复的宽泛含义更应该扩展到对身体可能构成病灶的隐患。但是目前中国康复理念的置后,与日异推进的老龄化社会进程极不相符,与现代生活的需求极不相符。
老年康复事业在人民生活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未来与发展将如何?
康复医疗同一般医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把一般的临床治疗同康复治疗密切结合起来,为老年病人开创了一个晚年的温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摆脱痛苦烦恼的晚年困境,尽可能延长其健康寿命,直至使老人比较舒心地告别人世,同时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沉重的精神与物质的负担。
基于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老年人的关怀,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服务。老年康复事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南通康复医院,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从事老年病诊治和康复医疗的专业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壮大,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始终强调贯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康复治疗结合的原则,西医、中医和康复医学三股力量密切协调,为老年病患者提供了新型的优质服务,形成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治疗和特色服务,是医疗战线上很有意义的创造性探索。
这种新的医疗模式的推广应用,必将对改善老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作出贡献。
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于5月1日-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馆举办,来自11个国家和20个省份的350家专业参展商参展。展会期间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与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主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题论坛”很受各界的欢迎,美国居家养老护理品牌仁爱华的负责人表示:养老不离家,是中国传统的养老优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不但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能够增强老人的安全感,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居家服务,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在此期间,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正式启动了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通过在社区建设养老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提供爱老、敬老、助老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北京金轩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再次捐款30万元,为更多老人免费提供居家照护服务,为中国养老服务企业的发展伸出帮扶之手。
为了推进海淀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根据“全面关怀、重点照顾”的工作理念,结合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的不同需求,海淀区民政局充分利用政府的现有资源,同时引进服务机构,依托社区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站,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通过慢性病管理、“30分钟养老护理计划”及建立家庭病床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养老服务。
“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具备老年餐桌、康复护理、日间照料护理、慢病管理、老年人洗浴助浴、理发、助行、陪伴、精神抚慰、文体娱乐等功能。该服务中心将实施对社区内老人的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维护,建立失能老人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让老人在家中,在社区内即可享受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积极应对海淀区人口老龄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制的创新模式,发挥社会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海淀区民政局、卫生局、区残联、北下关街道办、双榆树社区医院、南里二区居委会、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正式启动了“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在双榆树南里二区建立“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对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切实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失能老人;照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77 ― 02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群体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群体,他们的日常活动、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一直以家庭子女照护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家庭将很难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巨大压力。家庭的照护功能空前弱化,而社区和机构照护的功能又相对缺失,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
1. 以孝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占主导。中国老人“养老防老”的观念至今仍存,子女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传承。按照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子女始终是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的依靠。因而,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子女供养式的家庭照护依旧是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资源。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共居式养老,即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履行赡养和照料年迈父母的责任。
2.社区照护不断完善。民政部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的主要发展目标。在这两年内,我国大力发展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地都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如在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向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等日常服务外,还对行动不便或者具有特殊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等等。
3.机构照护进一步发展。近几十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加速了中国长期照护中机构照护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全国收养老年人比例大幅提高。各类型养老机构中,城市公办养老机构逐步配备了医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当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二、失能老人现有照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但近几年来,老龄人口急剧增长,失能老人照料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而现行老年人照料体资源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已经面临极大的挑战。
1.家庭难以承载失能老人重负。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对失能老人来说,家庭在老人的长期照护中一直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给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护,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等。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子女们一方面要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一旦老人失去自理能力,会对子女造成严重困扰。“4.2.1”结构家庭的日益增多,家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功能已经弱化到微乎其微。另外,许多家庭支持失能老年人的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照护会以极快的速度消耗掉整个家庭的财力资源,甚至会导致家庭经济危机。农村人口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承载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的能力十分脆弱。
2.社会照护发展缓慢。由于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失能老人不得不寻求家庭以外的社会照护。然而,当前我国针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福利资源相对短缺,社会照护发展缓慢。
(1)接收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养老机构聘用护理员的费用很高,而聘用护理失能老人护理员的费用更高。这样,养老机构一方面为照顾失能老人要承担较大的安全责任,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失能老人需要聘用更加专业的人员,薪金较高,挤压了养老机构利润空间。因此近半数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受自理老人,不收住失能老人。大多数民办的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另外,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价格昂贵,让人望而却步;能付得起的养老院往往照护质量堪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这样一个需要专业性照护的群体;而享有政府补贴、硬件条件良好,价格较为适中的公办养老院则是数量有限,一床难求。从总体上看,当前齐齐哈尔市的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床位紧缺,服务相对落后,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口,尤其是最需要获得照护的失能人口增长的需要。
(2)社区照顾资源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仅仅只提供基础的家政服务,还没有建立起医疗保健、精神慰藉、餐饮供应、便民事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等功能完善的失能老人服务平台。另外,社区照护的人力资源相对欠缺,为失能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人员大多是一些退休或者下岗人员,虽然部分社区有培训的助老员,但是专业水平依然不够。
(3)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举步维艰。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起步晚,政策和制度不健全,总体上发展滞后,同时,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支持。总的来说,社会组织资金缺乏,能力有限,政府当前的支持力度较小,参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护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失能老人身体的特殊性,既需要生活护理又需要心理护理及医疗护理。目前,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年龄在45―55岁左右,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农村妇女或下岗失业人员占了绝大多数。一些比较专业的卫校毕业生认为照顾失能老人的工作脏、累,并且收入低,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导致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另外,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工作繁重、收入较少、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大,降低了失能老人护理的专业水平。
三、关于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建议
1.强化政府扶持政策。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涉及政府各部门、家庭、社区、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系统服务产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的,老人照护服务机构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环节的协助和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职能定位,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为照护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面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保证服务上的连续性。机构照护模式并不孤立于家庭、社区照护模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非正式组织等照护服务的提供主体。现有的缺少养护和医护功能的养老机构可以加强与医疗机构和专门照护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或者接受社会上专业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对养老机构内医疗护理设施的捐赠,和护理技能指导。逐步形成失能老人从家庭、社区、机构照护再到医院连贯的照护服务体系,保证长期照护服务的连贯性。
2.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失能老人的养老领域内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会组织具有其特定的优势,其规模相对较小,在服务提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迅速做出调整,满足失能老人群体不同的需要。其次,失能老人养老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当前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其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单靠政府和家庭的力量己经难以满足,社会组织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再次,很多社会组织开始向专业化阶段迈进。中国的失能老人照护模式一直是以政府保障和家庭照护为主,社会组织在养老领域的并不够深入,但是近几年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社会组织开始走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实现养老照护服务的道路。专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组织更为重视失能老人的需求,更为关注他们的内心,也能为其提供更为有效地服务。因此,政府应将社会组织作为实施失能老人养老照护的一个重要载体,把“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政策落实下来,最大力度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实施养老服务,使我国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加强长期照护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护理人员是长期照护发展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除了提高社会上对长期护理人员的工作的认识,提高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声望和工资待遇外,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工作就是加强对护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要加强对有志从事护理这一职业人员的分等级培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中进行宣传,鼓励这部分人参与到老年服务行业中来,开展分等级的护理技能培训并进行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发放相应的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以防虐待老人事件的发生。加强对高水平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鼓励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由于失能老人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水平,即使是低层次的照护服务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因而有必要对参与养老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总之,要有效解决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就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照护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必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充分发挥机构照护的必要支撑作用,同时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构建起政府、家庭、社区、机构、市场、社会团体等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 考 文 献〕
〔1〕丁怡.失能老人照顾责任公共化与长期照顾制度的建立〔J〕.统计与决策,2012.
〔2〕何琼,江智霞,董红琴,钱永琴.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
关键词:帕金森综合症;临床;护理;干预
1.前言
帕金森又被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并且对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的比例也开始增加,帕金森中男性患者一般多于女性患者,该类症状治疗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手术,术后恢复对于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帕金森的主要症状为运动比较缓慢、经常性的静止性颤动、走路姿势发生变化等异常现象,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要想患者早日康复,不仅需要医院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康复方法,而且家庭成员也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常识,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下面将会针对我院的68例帕金森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办法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2.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
2.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共接收68例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一般在60-75岁之间,平均为68.4岁。他们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有动作不协调、肌强直、肢体震颤、情绪极易激动、具有一定的运动障碍等,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比较呆板。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常规护理组、另一组则为综合护理组,并且两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均衡。
2.2护理方法
2.2.1心理护理
作为医院的护理人员,要经常与病人进行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情感,并对病人讲解关于帕金森病情患病的机理、治愈方法及流程等,同时要让家属参与相关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医院也要为病人提供相应的隐蔽性治疗环境,对病人的乐观心情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他们相互之间了解更多的治疗经验,以达到促进治疗的效果。医院还要定期委派专门的心理医生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使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2.2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的,例如,对于精神易受刺激的患者要给他们安排相对安静的治疗环境;对于肌强直或严重震颤的患者,要避免他们长时间走路或坐立;对于患者的一日三餐,要给他们提供高维生素、低胆固醇和易于硝化的食物,需要喂食的患者,要进行缓慢喂食,避免患者发生窒息的现象;要求患者定期练习腹式呼吸,多做一些腹部运动,以促进身体肠胃的消化功能,防止出现便秘现象;对于那些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要经常给他们做皮肤和肢体的护理,防止他们出现关节僵硬的症状。
2.2.3安全护理
由于帕金森患者经常会出现肌强、震颤、运动迟缓的症状,导致患者经常处在比较危险的状态之下,例如摔伤、自残、磕碰等,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尽可能避免患者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2.2.4手术护理
2.2.4.1术前护理
手术之前,医护人员要按照手术医生的指导对病人进行护理工作,一般要求手术之前12小时内禁止使用抗震颤等药物,4小时内禁止吃东西,对于一些容易激动难以入眠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使用镇静剂。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及主要的流程,避免患者术前、术中出现紧张的情况,影响手术的进程和治疗效果。
2.2.4.2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之后,要对帮助患者进行必要的肢体活动,例如屈肘、肌肉舒缩、转腕、转踝等动作,一般每次要坚持2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4次左右,同时要经常性的锻炼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病人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2.5康复护理
医院的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康复护理工作,制定一系列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方法和措施,使患者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愿意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经常会出现翻身、起做、急躁的现象,因此医护人员要教给这类患者一些运动和睡眠的技巧,以有效的确保他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加快康复的速度。由于帕金森患者会现系统功能减弱等症状,导致他们依靠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生活所需,这时康复护理人员就要帮助患者建立一个正常的饮食、运动和排便规律,鼓励他们使用一些高维生素、高纤维的事物,以保证他们的身体所需。
3.结果
经过对68例帕金森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之后,有接近95%的患者病情得到了好转,剩余5%还在进行积极的治疗,而且观测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因此,对于帕金森患者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采用观测组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帕金森患者饿治疗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
4.讨论
4.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和护士对于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耐心讲解病情的治疗办法和流程,多与患者及进行沟通,以增加医患之间的感情关系,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愉快的治疗环境,这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指导患者的日常饮食
帕金森患者一般是年龄较大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的一些机能已经开始慢慢衰老,因此,对于他们的饮食要给予精心的配比,让患者的蛋白质、纤维、糖类、维生素等事物的摄入量均衡,保证饮食的多样化,避免身体的不适。
综上所述,对于帕金森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肌肉的萎缩、肢体的震颤,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为病人的康复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小燕,伏永艳.1例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并发褥疮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4(16):45-47.
[2]龚盈.论帕金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分析与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6(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