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燃料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质热电联产 现状 问题 措施
生物质热电联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节能环保发电技术。其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当前我国现阶段的生物质热电联产发展依然不够成熟,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质热电联产发展现状
1.1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的生物质技术是丹麦的水冷振动炉排技术,由于其性能和技术设备良好,在中国生物质热发电公司中有普遍运用。我国自主开发的技术是生物质电循环流化床技术和生物质发电水冷振动炉排技术。其中还有对一些小火电机组进行了技术改造。总体来说,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的规模普遍比较小 。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由于考虑到了生物质资源供应的可靠性,所以规定,热电联产的至少需要配置两项设备,主要的一般是以 2×12 MW两炉两机为主。
1.2国外生物质热电联产发展现状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很多国家都在研究的环保能源。比如美国的能源农场,日本的阳光计划等等。目前在很多生物质发电技术上,国外都己经十分成熟,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推广和使用。欧盟的生物质能源使用程度十分先进。据统计,现阶段欧盟的电力总使用量中,有22%的能源是来自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欧美各成员国都已经达到目标。
丹麦已经建立了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可以为全国的提供的电力供应占总量的10%。丹麦的大部分热电联产项目都是以生物质作为燃料,并且把过去传统的燃煤供热厂转换成了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英国在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业上也十分投入。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经济激励制度。 美国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占总量5%。美国大力研究了生物质流化床高压联合气化技术,并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水平十分有效。日本由于地理位置有限,能源资源十分短缺。这也致使了日本在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水平。日本的生物质成型技术研究主要有,多头螺杆挤压成型机等等。
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在利用生物质能技术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因此,我国在发展自己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引进国外的先进资源技术及其经验,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发展依然有一些制约因素。
2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的局限性
2.1投入成本高
根据对于国外的一些生物质发电企业的研究发现,生物质发电的成本高于煤电类等能源的成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说,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使用的能源多数是农林秸秆,对于秸秆的利用,会增加一些专门的处理设备,并且处理过程复杂,所以投入的成本高。有一些其他的生物质燃料成本由于密度小,收集和运输的成本大,储藏方式比较复杂,相对的都会导致前提的投入成本提高。
2.2缺少核心技术设备
我国虽然已经自主研发了一些生物质热电联产的技术设备,但是,生物质发电的技术都是由国外引进的。我国引进的一些设备和技术,包括生物质燃料的收集、运输、运行方式都与国外有很大差异。这导致,不能对引进技术设备高效利用,降低了使用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设备,是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发展不成熟的根本原因。
3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策略
3.1引进先进技术与我国具体技术相结合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新性技术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是整个国际社会积极探索和倡导使用的节能能源。而我国现在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落后,所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我国具体的技术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我国尽快的跟上国际步伐,科学有效的拖动整个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大力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利用一些国际上的资源和技术,自主研发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生物质能源技术,提高我国的生物质技术水平和发展。并且,通过国际技术交流和学习,可以积极广泛吸收国际或国内社会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来,为我国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收集更多资金,从而更好更快的支持我国生物质技术的发展。
3.2政府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政府的支持对我国的生物质技术的发展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首先需要我国颁布关于促进生物质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作为一些政策性指导。并且要根据我国各个地方分差异,需要具体的细化这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是我国生物质技术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其次,也需要政府加强对于大力促进生物质能源开发了利用的经济激励的相关政策。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对我国的生物质能源发展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激励政策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或是低息贷款等方法。低息贷款可以是由国家或是国际的金融组织机构来提供。财政补贴可以针对生物质技术产业提供一些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
4结语
我国的生物质技术发展起步晚,技术落后,所以针对此现象,本文重点是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些对比,并根据我国发展生物质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些策略支持,以期我国的生物质技术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高慧云,肖宁.我国热电联产产业的发展趋[J].发电设备,2010,06:467-469.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开发利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132-01
生物质能源是以植物为原料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惟一可运输并储存的能源。当今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人类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能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3种。开发新能源已成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 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性
生物质能源是倍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可再生能源。国内许多专家提出了“发挥灌木优势推动我国能源林业的发展,集约经营短轮伐期乔灌木能源林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原料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灌木具有抗逆性强,用途多等优势,我国广大的干旱、盐碱地、荒山秃岭皆可发展灌木林,发挥生态效益,收割后还能自然萌生更新,是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模式。开发灌木能源既可以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工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改善生态环境。把握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林木生物质能源对油汽的替代或部分替代,使我国林业全面介入能源领域,形成林业新的战略增长点,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质量能源发展现状
世界上,生物质能源开发最早且成功的是生物柴油和乙醇。德国、美国、巴西在生物柴油和乙醇替代汽油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乙醇出口国的巴西,其60%的汽车燃料是甘蔗提炼出来的乙醇。美国提出到2025年要用生物燃油替代25%的化石运输燃料口号。
我国的乙醇燃料开发启动较早,从2001年4月开始,就已在全国推广使用燃料乙醇,河南、黑龙江、吉林作为试点省份,建立了四大酒精厂以利用陈化粮生产酒精。2006年,国家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并将生物质能源放在了首位。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102万吨,乙醇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市场的20%,成为仅次于巴西、美国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
3 中国生物质能源储备概况
我国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据初步估计,我国仅现有的农林废弃物实物量为15亿吨,约合7.4亿吨标准煤,可开发量约为4.6亿吨标准煤。
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林总面积超过600多万公顷,主要油料树种果实年产量在200多万吨以上,其中,麻疯树、黄连木等树种果实是开发生物柴油的上等原料。有150多种植物含油量超过40%。作为生物柴油开发利用较为成熟的有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油桐和乌桕等树种。初步统计,这些油料树种面积超过135万公顷,年果实产量在100万吨以上,如能全部加工利用,可获得40余万吨生物柴油。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灌木林,估计每年可采集木质燃料资源有1亿吨左右;全国有5700多万公顷为中幼龄林,如正常抚育间伐,可提供1亿多吨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同时,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还能提供可观的生物质能源原料。云贵川等省区大力培育发展生物柴油小桐子资源,小桐子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河北、河南、安徽、陕西等地人工种植黄连木近5万亩。
我国现有300多万公顷薪炭林,每年约可获得近1亿吨高燃烧值的生物量。适宜发展能源林的有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万公顷。有近1亿公顷的盐碱地、沙地以及矿山、油田复垦地等不适宜农耕的土地大都适宜培育特定的能源林。
4 国家对生物质能源开发规划
木本生物质能源属于我国科技发展的能源及环保两大重点,是我国“十一五”规划重要研究对象,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新亮点。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四川启动第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基地面积60多万亩,可实现约六万吨生物柴油原料供应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培育林业生物质能源林1200多万亩,以满足600万吨生物柴油和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年发电原料供应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未来15年,国家林业局将进一步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全面规划全国能源林培育工作,并计划在2020年完成额定规模的能源林培育基地建设任务。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国家将在“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施弹性亏损补贴、对原料基地补助、进行项目示范补助、减免税收“等四项财税政策上扶持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5 发展生物质能源对策
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为:
5.1 制定生物质能源发展纲要和实施方案,开展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调查评估,制定能源植物种植规划,发展和建立能源树种、能源作物良种基地,启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
5.2 与建立节约型农村结合发展成型燃料。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林废弃物致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企业,引导农民将农林废弃物加工成成型燃料,作为煤炭替代品。
5.3 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发展能源林业。山地和高原应以发展薪炭林和木本油料林为主,平原建立生物柴油木本油料原料基地,沿海滩涂种植以柽柳为主的耐盐碱树种和可以提炼生物柴油的滨海锦葵。
5.4 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发展能源农业。以不与粮食争地、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油料作物和高糖作物。
5.5 与养殖场结合推行沼气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不仅能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元化、缓解能源紧张局面,而且能够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村沼气;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村沼气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农村沼气建设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
1 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1.1 户用沼气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户用沼气池一般采用半连续发酵工艺。这种发酵法兼顾了生产沼气、积造有机肥和农业生产集中用肥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1.2 大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经多年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探索实践,比较适合北方高寒地区的工艺技术有HCPF和CSTR等高浓度中温厌氧发酵工艺。近来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又探索出了干法发酵工艺和两相厌氧发酵工艺。
1.2.1 HCPF工艺 HCPF工艺适合各类粪污处理沼气工程。利用该工艺,可以克服现有采用液泵进料的立式沼气装置不能大幅度提高进料浓度和浮渣难以去除的问题,可使固体有机废物与污水不需多级“预处理”而直接从进料口加入,并在机械搅拌作用下进料的干物质浓度可提高到10%-15%;旋转的叶片不断将浮渣破碎且压入发酵液中而被去除。与一般的立式沼气装置相比,节约热能30%以上、工程投资减少20%-30%、在相同发酵温度下的产气率提高30%以上、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和适合多种固体有机废物的处理,采用HCPF工艺产生的沼气如进行热电联产,热能输出部分可满足大部分北方地区冬季的原料加热要求,不需外来能源加热。此工艺适用于以畜禽粪便为原料、沼气综合利用为目的的“生态型”沼气工程。
1.2.2 CSTR工艺 全混式厌氧发酵技术是在常规厌氧消化器内安装了搅拌装置。使发酵原料和微生物处于完全混合的状态,其效率比传统常规消化器明显提高。目前该技术在国外被大量应用。该工艺常采用恒温连续投料或半连续投料运行,适用于高浓度及含有大量悬浮固体原料的处理。在消化器内,新进入的原料由于搅拌作用很快与消化器内的全部发酵液混合,使发酵底物浓度始终保持相对较低状态。该工艺的优点是:可以进入高悬浮物含量的原料;消化器内物料均匀分布,避免了分层状态,增加了底物和微生物接触的机会;消化器内温度分布均匀;进入消化器的抑制物质能迅速分散,保持较低浓度水平;避免了浮渣、结壳、堵塞、气体逸出不畅和短流现象。但该工艺需要有足够的搅拌,相对能耗较高;底物流出该系统时未完全消化,微生物随出料而流失。
1.2.3 秸秆沼气干发酵工艺 该工艺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原料,首先将秸秆粉碎,加入一定比例的畜禽粪便和已发酵后的沼渣均匀混合,混合过程中加入有机废水,使原料干物质浓度控制在20%左右,然后用铲车送入车库式厌氧反应仓内,封闭反应仓门后开始发酵。利用仓底集液槽收集沼液到贮液池,经增温后再通过反应仓内顶部沼液喷淋系统喷到原料上,保证发酵物中甲烷菌群数量和繁殖速度。并利用稻壳锅炉通过反应仓底部地热管给原料增温。反应仓换气系统在产气结束后,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会自动打开换气系统排空仓内残余沼气,保证安全开仓。本工艺产生沼液全部回用,沼气经净化后用于供气,沼渣经干化、筛分后用做肥料。
1.2.4 两相厌氧发酵工艺 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是把厌氧消化的酸化过程分解,使厌氧消化反应分别在两个独立的反应器中进行的工艺流程。这种工艺每一反应器只完成一个阶段的反应,第一反应器只完成产酸阶段反应,第二反应器完成产甲烷阶段反应,故又称两段式厌氧消化工艺。按照所处理的废水水质情况,两步发酵可以采用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厌氧消化反应器。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避免了一步法不耐高有机酸浓度的缺陷;二是两阶段反应不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互相影响小,可更好地控制工艺条件;三是消化效率高,尤其适于处理含悬浮固体多、难消化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2 作用与效益
2.1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通过建设“四位一体”等模式,用上了清洁方便的沼气能源,每年节省做饭、照明支出约320元,利用沼渣、沼液使农作物产量提高了10-20%,减少了化肥、农药支出480元,生产的农产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市场售价是普通农产品价格的1.5倍。
2.2 改善和优化了生态环境 目前,我省农村直接用作燃料的秸秆消耗量每年在3000万吨以上,约占秸秆总量的60%,直接用于燃料的薪柴294万吨,占全省森林年生产总量的3.8%,造成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秸秆气化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在我省建一处8立方米的沼气池,基本可以解决农户一年70%以上的炊事用能,年节约秸秆1吨以上,相当于保护2亩林地,每年处理畜禽粪便18吨,可提供沼肥16吨,减少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能源战略 生物航煤 展望
一、非化石能源面临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45%,折算为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进入“十二五”,我国制定了更为全面的节能减排指标,而要实现总量控制的目标,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并加以量化:“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目前我国对非化石能源的定义主要分为水电、太阳能、风能、核电和生物质能,其中非粮液体燃料和替代石油基的生物基产品构成了发展生物质能的战略重点。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外,生物航空煤油作为另外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中国生物航煤的发展现状
2011年,中国民航局出台了《关于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目标,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全行业能耗和CO2的增速低于行业发展速度;二是到2020年民航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比2005年下降22%。在国家和行业能源政策的大背景下,生物航煤的研发、应用被提上日程。
生物航煤是指由生物质加工生产的、可替代传统航空煤油的液体烃基燃料,具有原料可再生、调和性好、杂质含量低的特点。生物航煤原料来源广泛,动植物油脂、农林废弃物和微藻都可作为其原料,通过加氢技术生产得出。(见下图)
为了应对传统航煤价、量双升以及航空业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增加(特别是2012年围绕欧盟征收航空业碳排放税的斗争),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航煤,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相继开展了生物航煤的研发工作,从原材料种植基地的建设、炼制设备的改造、试加工生产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石油建立了小桐子能源林基地并着手筹建年产6万吨的航空生物燃料炼油厂,中国石化将杭州炼油厂的加氢装置改造用于生产生物航煤并已经开始了以微藻为原料的技术开发。2011年,中国石油与民航局在北京进行了首次航空生物燃料验证飞行。2012年2月,民航局受理了中国石化的1号生物航空煤油适航审定。目前,国内生物航煤从原料的采收、加工和储运直至油品炼制和加注使用的产业链已基本勾勒完成。
三、生物航煤的应用前景
1、前景广阔
从全球来看,美国计划到2020年生物燃料将占其能源总消费量的25%,2050年达到50%;欧盟计划到202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20%的化石燃料。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2030年生物燃料占航空燃料比例达30%。
就我国而言,航煤消费量目前保持每年13%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5%的增长水平,2010年国内航煤消费已达到1800万吨以上。预计2020年中国航空煤油消费量将超过4000万吨,届时生物航煤有可能占到航油总量的30%,生物航煤市场容量将达到1200亿元。
2、制约因素
(1)生产能力不足。按照中石化从2012年开始年产6000吨、中石油从2013年开始年产6万吨来计算,到2020年两家企业的生产能力总共还不到60万吨。这与消费需求相差甚大。况且,一套炼油装置从建设、调试到正常生产,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2)成本问题是我国发展生物航煤的最大阻碍。我国尚未建立起成熟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包括燃料乙醇、生物煤油在内的研发和生产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生物航煤成本达到传统航空煤油的2到3倍,真正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来努力。比如,政府投资引导各种生物燃料的商业化,同时在政策上对新能源开发予以倾斜。又如,对可作为多种生物燃料原料的“地沟油”如何加以控制,使其不回流餐桌而流向再生利用环节,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都值得我们深思。
\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12.
关键词:果蔬产品;物流配送;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国以食为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跨度比较大,物流配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些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伴随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物流配送状况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1]。
在果蔬配送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的更新、发展与应用,为企业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推广、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渗透和应用,不但降低了果蔬品的损耗、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还延长了保鲜时间、提高了价值。因此,针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优化对企业向外扩张和内涵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A公司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最大的集水果、蔬菜种植、深加工、批发、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之一,是“宁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通过与自治区内多家连锁企业合作、开自营店等方式,提供配送和销售服务。果蔬产品配送所处的市场进入壁垒低,利润空间小[2],市场竞争激烈。虽然与多家连锁企业合作,但由于进场费、管理费用的增加,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这就需要管理者从物流配送环节寻找突破口。在对A公司物流配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创新,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发展现代果蔬物流配送的思路及对策,提高企业果蔬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和效率。
1 A公司物流配送模式
A公司现有两种物流配送模式,水果配送采用“基地+公司+超市”配送模式,蔬菜配送采用“农户+合作社+超市”[3]配送模式。
1.1 “基地+公司+超市”配送模式。公司水果配送采用“基地+公司+超市”配送模式(见图1)。公司在北京、广东、陕西、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新疆等水果生产基地建立了12个采购中心,确保了果品从生产基地源头快捷到达宁夏的配送服务。
“基地+公司+超市”配送模式使公司对水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易于使生产与销售环节紧密配合,确保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确保销售门店的服务水平。促使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结合,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了配送效率。同时,此种配送模式使公司的信息安全得到保证,减少中间商的环节,避免造成商业机密的流失。
1.2 “农户+合作社+超市”配送模式。公司蔬菜配送采用“农户+合作社+超市”配送模式(见图2)。银川市贺兰县、永宁县及其周边的蔬菜种植户通过与公司农业合作社鉴定合约,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由公司集中对蔬菜进行配送服务。
“农户+合作社+超市”配送模式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此种配送模式其实质是在供应链上形成产销联盟,解决了分散的农户个体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向销售地的运输存在困难等问题。公司合作社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农户种植的产品和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大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促进了产品的更新。同时,此种模式缩短了配送时间,减少鲜活产品的损耗,形成农户、公司、消费者共赢的“产销链”。
2 A公司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2.1 运输车辆燃料成本高。目前,公司15辆配送车辆全部为燃油车,每辆车每天行驶大约300公里,每百公里的耗油约为10升,以2013年3月份93号汽油银川市价格每升7.6元计算, 一年按照350天计算,在不考虑车辆保险费、过路过桥费的情况下一辆车一年的燃料费为79 800元(7.6元/升×30升×350天=79 800元),15辆配送车辆一年的燃料费为1 197 000元(79 800元/辆×15辆=1 197 000元),将近120万元,车辆燃料成本支出很高。
2.2 冷库建设规模不足。目前,美国的蔬菜冷链物流被认为是国际上最典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蔬菜从田间采收进行预冷、送入冷库保藏、采用保鲜车进行配送运输、放置在超市的冷柜、被消费者购买后放入冰箱,从始至终处在蔬菜保鲜所需的生理低温条件下(见图3)。
从A公司的配送车辆情况来看,冷藏保温车辆占货车总量的67%,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输占全部果蔬货物运输总量的60%~80%。说明公司冷藏保温车辆的数量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A公司的仓库建设情况看,公司常温仓库有3 350平方米,保鲜冷库的面积为400平方米,冷库的面积仅占仓库总面积的12%。同时,冷库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方式调节库温。这种制冷原理仅能控制温度,但对冷库内的湿度和不同气体比例很难进行调节,而冷库的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氧气的比例不合适,也会导致果蔬腐烂,影响果蔬品质。由此可见公司在冷库建设规模和冷库设备使用方面急需优化,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2.3 果蔬物流配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系统的功能,相当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个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落后、运行效率低下将导致整个企业对市场信息不能快速响应,最终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A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只集中在财务部,主要对各门店的订单款项进行登记汇总,最终形成财务报表,完成初级的财务会计作业。但对于物流配送中订单处理作业、采购作业、进货入库作业、库存管理作业、配送商品作业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则没有形成。
目前,从公司物流配送中心获取信息的手段来看,仍然主要依靠手机电话、公共媒体和人员外出搜集。作为基础信息的配送订单的填写、收集、整理全部是手工完成,手工填制的单据不利于长期保存,影响管理者对配送业务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决策判断。落后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影响商业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保密要求,同时影响配送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等。
物流配送过程中产品没有统一的编码,这既不利于公司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设备,又影响商品入库、检验、盘点等作业效率。
3 A公司物流配送优化对策研究
3.1 车辆燃料使用优化
3.1.1 对配送车辆燃料使用的优化设计。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节能减排和建设美丽宁夏的提出与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也在逐步扩大,从家庭生活用气到公交汽车用上天然气,再到部分私家车也走上“油改气”道路。现在宁夏的气源充足,在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和部分县城都有加气站。另一方面,目前“油改气”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油改气的改制费用也在下降且越来越合理。因此,先对A公司物流配送的车辆燃料使用进行优化设计,由以前物流配送的车辆单纯“使用汽油”改为“使用汽油与天然气”混合燃料。
3.2 冷库建设优化
现在A公司对果蔬冷藏的方法,采用的是传统的冷库储藏。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目前仅在银川市与A公司物流配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的Z公司已经使用上了气调保鲜贮藏方法,从未来市场的竞争状况考虑和公司发展的现实需求上讲,公司应该在传统的冷库储藏、低温储藏(就是利用自然冷源、人工降温法)等基础上,再增加气调冷库。气调冷库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效果最好、技术最先进的一种冷藏技术;也是近几年冷链物流企业普遍关注和广泛使用的一种保鲜技术。气调保鲜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根据不同果蔬产品各自的生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温度、湿度、气体比例等指标,通过专用设备测试和控制贮藏库房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库房的湿度和温度,进而达到延缓分解过程,降低果蔬呼吸,促使其保持原有的形态、色泽、风味和营养的目的。”
在传统冷藏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气调库,即具有传统冷藏库的“冷藏”功能,又具有传统冷库所没有的“气调”功能。为了保证库内气体波动幅度小,调节速度快,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气调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和改造一些与冷链有关的冷链设备,并进行密封处理来设计气调保鲜库。这样,A公司气调保鲜库的设计,需由气调系统、冷链设备、制冷加湿等系统构成一座完整的气调保鲜库;而一座完整的气调保鲜库又是由许多个小库组成,小库之间相互隔离密封,各个小库是通过气路与气调系统连接,通过管线使制冷系统与加湿系统相连接形成一个标准气调库。
3.3 公司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
3.3.1 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的原则。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整体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物流集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理念为手段,遵循“稳健高效、先进实用、统筹规划、集成共享”的原则[4],整体上体现“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运行安全”,建设成功能完善、业务优化、经济适用、高效贯通的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框架结构见图4。
3.3.2 A果业公司信息系统的优化步骤。随着A公司发展不断壮大,走向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就要对A公司的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拣系统等。遵循“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分步进行优化。
第一步,对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首先,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是整个进销存业务的第一步。信息资源库包括商品基本资料、供应商基本资料、客户基本资料、员工基本资料、仓位基本资料、店表资料等内容。其中,商品基本资料的建立可以从设计商品企业内部自编码入手。其次,建立配送车辆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目前A公司对配送车辆管理、运输途中果蔬损耗成本控制和退货管理不完善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条件成熟时通过GPS实时定位系统,对配送途中车厢内温度湿度、配送车辆路线、配送结果等信息进行监督控制,并把监控到的数据存放在配送中心数据库中,以便信息的收集和其它系统查询使用。
第二步,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形式,完成对仓储管理系统软件的建设,实现对果蔬出库入库、货位分配、盘点管理、损益管理、库存预警管理和运营动态等方面的管理和监控。通过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可以提高物流配送系统的敏捷性、响应性和管理性,能较好地掌握供需动态变化情况。
第三步,设计自动化分拣系统。随着A公司配送网点增多、订单业务的增加单靠手工分拣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必须在原有的分拣基础上考虑设计自动化分拣程序,开发自动化分拣系统,根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分拣项目,设计分拣线、对分拣过程进行控制等。
对A公司的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与完善,将提高公司对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准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增强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响应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营运成本,使公司物流配送业务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有效促进公司向着现代化管理迈进。
4 结束语
通过对A公司物流配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公司在车辆燃料优化、冷库建设优化及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优化方面的改进策略,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企业果蔬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和效率,为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其他果蔬农产品配送企业的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晓晖. 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问题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周叶. 保定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森林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渐被各国所接受,造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营林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也因此而明显加快川。建国以后,我国林业机械从无到有,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为林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林业机械在发展过程中遇
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推动我国林业机械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国外林业机械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林业机械产业发展已非常成熟。有进行采运的大型联合采伐机,还有一系列以木材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和利用机械。其林业机械的显著特点为:广泛应用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林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保证了工人的生命安全,生产效率提高,真正做到了解放生产力。
总体看来。国外林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很高,应用程度十分广泛;对木材的深加工机械也较为成熟,如生物质燃料成型机和人造板机械等。其发展的动力首先是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充足的研究资金,经济杠杆也是其发展的一大动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相较于中国十分昂贵,因此,机械化可以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他们的林业生产形成了从采运到深加工一条龙的机械化链,林业机械产业呈良性发展态势。
2 国内林业机械发展现状
我国林业机械主要包括营林机械、森林防火机械、木材采伐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家具机械、人造板机械及设备和林产化工机械。近些年来,还发展了一系列对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利用机械。我国林业机械发展主要有2条途径:一是从国外引进一批造林机械及其作业技术,逐步吸收改造,发展成为我国自己的机械技术;二是积极发展和鼓励群众革新机械,经生产实践检验不断改进,集众家之长,创造出我国自己的营林机械。这2条途径,在我国始终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九五”期间和“十五”以来,国家通过“863”高技术研究、“十五”农业装备攻关、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科研、生产、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林业高技术研究体系,培养聚集了一批具有攻坚精神的研究人才,完善了高技术研究的设备和手段,为林业现代装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的林业机械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中国林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林业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绝大部分作业仍以群众性的手工劳动为主,且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明显,约70%的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很多原因制约了林业机械的发展。
3.1对林业机械不够重视。自古农林是一家,但是我国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显然远远超过了对林业机械的投入。
3.2自主创新不够。我国林业装备技术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的机型进行试验改进和完善,尽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林业机械品类,但是这些产品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对国外产品的模仿,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和设计理论的研究。而且,我国林业机械试验设施不健全,设计手段落后,试验数据极度匮乏,难以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我国林业技术缺自主创新能力,因而始终受制于人。
3.3制造业技术落后。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多年,但仍然非常落后。生产制造出来的机械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而现在实践中对林业机械的要求是高精度、高性能、高质量,因此,加工制造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林业机械的发展。
3.4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机械,在我国很多高等林业学府设立了机械等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相关科研单位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大部分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设计出来的成果与生产需要不对口,没有实际市场需求,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也是我国林业机械发展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林业机械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我国林业机械生产企业科研水平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设计生产出的林业机械与国外进口机械相比竞争力较弱。大批林业机械制造企业大幅度削减甚至放弃对林业机械的开发和生产,转投其它设备生产。到目前为止,我国专门生产林业机械的企业超过100多人规模的屈指可数。长此以往,我国林业机械更加不能与国外林业机械相抗衡,林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
4 展望
从林业部获悉今后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的总趋势为:①向便携式机械发展,如油锯、割灌机、风力灭火机等;②向成套生产线方向发展,如人造板生产线等;③林产品向精加工方向发展,④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如生物质燃料成型机等。⑤大型自动化采运设备的研发,如大型自动采伐机。我国林业机械的发展应更加重视人机工程学,如改善机械的噪声、振动与安全,使之符合国际要求,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林业机械发展应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较多的成果,如生物质燃料成型机等的研发,这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日前在2010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全面改善林业装备水平,吸引多方资金进入林业机械制造领域;支持林业先进设备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林业设备和技术,培育大型林业装备企业集团,提升我国林业装备制造水平;落实林业机具补贴政策,推动林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发展现状
在CPS领域,美国和西班牙是起步较早的国家。到2012年,两国的CPS装机容量将新增5600MW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由瑞典的UnitedStirlingAB公司、美国的Advanco公司、McDonnellDouglasAerospace公司、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及美国能源部等发起,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重新研制出了碟式/Stirling发电装置。中国相关科研院所研究碟式太阳能发电系统也有30余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Stirling发电机研究的。湖南大学、上海711所等单位已设计出150W~10kW发电机11种,主要以生物质能为燃料,应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相关研究还很少[3]。2006年中科院研究出1台12kW的太阳能碟式聚光仪,并完成安装调试,并从自重、自动控制、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3]。2011年4月,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配置Stirling发动机的碟式太阳能发电样机在宁夏石嘴山投入运行,该系统的成功研发填补了中国在太阳能聚光发电方面的空白。根据2012年统计,部分运用碟式/Stirling系统的太阳能发电厂。
系统改进
为解决系统发电不稳定,不能连续24h供电的问题,可采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作为辅助能源,当光强不足以使发电机达到额定转速及输出功率时,用燃料供热保障系统稳定运行。鉴于节能减排的目的,建议使用清洁能源作为辅助燃料。具体系统模型如下,在每个碟式太阳能机组受热器上设置燃烧器,并加装自动控制系统调节燃料供给系统的开关阀。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现状,可采用碟式/Stirling系统和沼气池联合发电,这种发电方式电功率稳定、受气候影响更小、低碳排放,更符合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热器形状为碟形,材料可选用反光性极好的经阳极氧化的高纯铝。对于受热器,其形状最好为金属螺旋环形管,装置表面应涂有选择性吸收层,尽可能的使其固定,即不随集热器转动。自动追踪装置应保证集热器时刻垂直入射阳光,以达到最高的接受效率。由于单个系统的产热量很小,可用多个系统组实现联合发电。可设置1个热能集中装置,与每个系统的受热器相连,接收并统一存储受热器中的高温工质,将工质输入汽轮机中转化为机械功。这样,将多个受热器的热能分配给少数汽轮机做功,解决了现有系统中电源分散、不易并网的缺陷。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
1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目前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按类别可分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化工能(如醚基燃料)等。
2可再生能源概述
2.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随着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依赖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薪柴、秸秆等属于生物质能源,另外还有水力、风力等,这些能源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是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
人类近代社会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其能量来源实际上也是源自太阳能的转化,但它们是地球在远古时期的演化化过程中形成和储存下来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旦用完就无法恢复和再生,因此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2.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意义
2.2.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2.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2.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发展不均衡;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之前的成本也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4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1科学评估,加强产业引导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科学评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根据我国国情,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使得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4.2加大投资力度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加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人才方面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投资巨大、外部性明显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必须以足够投入,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成立工程技术中心,在技术研发、风险投入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4.3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垃圾焚烧、地热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应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发电、生物质液体话(如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料等。
4.4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
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如电网布局、新能源汽车赖以运行的充电站建设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基本条件;调整能源利益结构。
⒖嘉南祝
关键词:生物柴油 乳化试验 颗粒大小
前言
近3年以来我国雾霾天气日益加重,其重要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有害气体。多项科学研究表明,使用代用燃料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1]。其中生物柴油可以与柴油在柴油机上混合或直接应用,是一种未来前景非常广阔的代用燃料[2]。
为了解决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NOx排放增加的问题,本文中采用乳化技术,制备乳化生物柴油,实现柴油机燃用代用燃料,同时降低碳烟和NOx的目的。
1、乳化试验研究
1.1 乳化剂的制备和选择
试验目的:观察乳化液从稳定到析出的变化现象,并记录稳定时间,选择稳定性较好的乳化液。稳定时间越长证明乳化液稳定性越好[3]。
吸取之前研究经验,并查阅相关论文资料,本试验共采用以下10种复配乳化剂, 如表1所示。
试验仪器:200ml广口瓶若干;200ml烧杯若干;100ml量筒若干;温度计10只;玻璃棒10只;10ml滴管若干。
试验方法:10种乳化液配比共做10次试验,规定各试验生物柴油体积都是40ml;设定水浴加热温度为35℃,把装有生物柴油的烧杯静置在温水中加热15分钟;把10种配比乳化剂与生物柴油倒入200ml烧杯中,进行搅拌乳化,^察10种乳化液开始分层的时间并记录整理。
由上表可知,6h稳定时间后,甲醇+乙醇乳化液仍没有明显分层现象,乳化效果较好。对比分析原因:甲醇本身氧的比例高达50%,汽化潜热值是柴油3.6倍[4],燃烧时可以有效减少炭烟和NOx排放;乙醇作为优良的燃料和助乳剂,能促进油-水界面融合,大幅增加乳化液的稳定性。
由以上得知,在生物柴油里添加醇类燃料,可以提高乳化液稳定性,又从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生物柴油-乙醇体系中添加一部分水,使生物柴油燃烧更充分。故在以下实验中,将利用甲醇、乙醇和水一定比例复配乳化剂的效果。
1.2 乳化剂颗粒大小分析
查阅资料得知,在生物柴油乳化液稳定性影响因素中,油包水粒径大小可以排在前几位。如果乳液的粒径小且均匀分布,那乳液的稳定时间越长。本次试验利用一台显微镜来观察记录乳化剂颗粒直径大小并做数据分析。
试验设备:三目生物显微镜XSP-BM8A型,放大倍数为40X-1000X。
相关科学试验表明,乳化液中不能超过10%的含水量:比例过高会在诸多方面都造成消极影响,比如燃料的十六烷值、热值及着火燃烧特性;但比例过少,也起不到乳化效果。综合以上因素,本试验选取3种试剂进行对比研究:第一种为100%含量的生物柴油,第二种为含水量2.5%的乳化液(生物柴油40ml,甲醇3ml,乙醇15ml,水1.5ml),第三种为含水量5%的乳化液(生物柴油40ml,甲醇3ml,乙醇15ml,水3ml)。在显微镜下观察这3种乳化液粒径大小,记录相关数据。
由显微镜观察看到,第一种试剂纯生物柴油呈颗粒状分布,粒径大小不一,只有一部分融合在一起。含水量2.5%乳化液和含水量5%乳化液在显微镜下都呈细胞状分布,整体都为均匀分布,为油包水结构。其中 5%含水乳化液与2.5%含水乳化液相比,颗粒直径略短,且都小于10μm,分布均匀,综合来说乳化效果较好。
通过以上研究,本试验选取含水量2.5%乳化液(简称乳2.5)和5%的乳化液(简称乳5)试剂和生物柴油(简称B100)进行下一阶段发动机台架试验。
2、 NOx排放分析
试验工况设定:本次试验对以上3种燃料分别进行1200r/min,1400r/min,1600r/min,1800r/min和2000r/min转速下的负荷特性实验和30N・m,50 N・m,70 N・m,90 N・m和极限负荷下的速度特性试验。由于篇幅所限,仅取70 N・m负荷下的燃烧排放数据作曲线分析。
试验条件设定:保证柴油机进行速度特性试验研究时负荷一直处于70 N・m ,其它柴油机性能参数始终不变。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同一台柴油机机依次燃用生物柴油、乳2.5和乳5,设定转速和负荷均为前文提及的10个测量点,利用专业设备AVL-4000排放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排放的尾气,记录相关排放数据。整理数据并绘制以下排放曲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转速的提高,乳2.5和乳5的NOx的排放在不断的降低。乳化油可燃混合气的焰前反应时间延长,使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更均匀。由于水的加入,降低了混合气的浓度。微爆效应提高了混合气的均匀度,减少了局部富氧现象,缩短了燃烧持续期和高温持续时间,从而减少了 NOx的生成和排放量。
3、结论
经过生物柴油乳化试验、颗粒大小分析以及排放试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乳化试验中,加入甲醇和乙醇后,乳化液稳定时间最长,通过显微镜的观察,相比于乳2.5,乳5的颗粒分布更加均匀,颗粒直径较小。
(2)在排放试验中,随转速的提高,相比于B100,乳2.5和乳5的NOx排放在不断的降低。。
(3)综合考虑乳化效果、颗粒大小以及尾气排放,乳5为比较优良的实际应用比例。
参考文献:
[1]汤湘华,李雪峰,罗艳托,等.国内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石油规划设计,2012,03:15-18:40-42.
[2]李攀,王贤华,李允超.生物柴油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能源与节能,2012,10:31-32.
[3]楼狄明,石健,赵杰,等.共轨柴油机燃用不同配比生物柴油的性能与排放特性[J].内燃机工程,2009,30(6):21-25.
[4]黄勇成,韩旭东,王丽.生物柴油-生物油乳化油的燃烧排放特性[J].工热物理学报,2011,32(8):1418-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