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1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初中生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应该被放置在首位。一个初中生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身心都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初中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研进行究,在剖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初中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极为影响。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

初中处于人生发展初起阶段,这一阶段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熟、对外界探求欲望比较强烈,性格敏感、情感活跃,先到为主的特点使一些不良习惯容易在其身上滋生,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极易可能造成终生遗憾,据此而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着手,构建其健康积极向上心理,就会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并逐渐促使其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行为习惯,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特点

1.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而展开的心理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使之养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素养,并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夯实基础。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长远目标,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放置在同等重要地位,这就成为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前瞻性的特点。一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教育活动,其发展的依据即是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就是指其心理处于与同龄人相同的心理阶段,并且处于渐进性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来说,则是指通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心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良好状态。二是前瞻性,所谓的前瞻性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初中生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所培养的积极心理将会对初中生发展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据此而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初中生的健康的心理,就会使得心理发展为其健康人格的最终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1.初中生个人认知水平因素。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开始认知世界,具有初步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点。所谓的初步性,即是指认知行为表明初中生尚处于初级的阶段,多动性的行为反映出初中生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认知,但是还不成熟,不可预知性则是指初中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对个人行为所造成后果不会充分预知,不良后果产生的概率大幅攀升,举例来说,XX学生平时学习较为优异,但是班主任在其进入八年级后发现成绩急剧下滑,个人谈话的时候吞吞吐吐,经过向其他同学了解,获知该生存在早恋问题,经过多次谈心,XX学生坦承自己与班内XX因为平时交流较为融洽而互生好感,以致于发展成为早恋,这一后果自己没有想到,据此而言,初中生个人认知水平是影响初中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所处生活环境的因素。

初中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还不够完善,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一个相对于稳定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会为初中生的成长营造优越的成长氛围,反之则会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心理因此就极易受到来自于外界环境的挑战,一旦出现某一诱因,学生就会在其刺激下做出过激反应,其最终的结果不得而知。就以新疆初中生杀人案为例,在2004年,新疆初中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深受危害,在与网吧女老板发生争执后将其弑杀,并把钱财抢劫一空,因此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处于未成年时期初中生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心理健康大教育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其性质上归属于大教育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大教育观,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其开朗活泼、勇敢顽强与机智勇敢的个性,形成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最终达到健康身心的目标,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带有情节趣味性与案例实践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对初中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其内在情感,使初中生在享受心理健康教育乐趣的同时认识到诚实守信、互助合作、独立创新、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日常活动实践中,从而成为个人人格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举例来说,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必回避诸如早恋等热点敏感问题,而是要将这些敏感问题交由大家去评论与探讨,再以事实案例予以佐证,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

四、结语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成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会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帮助初中生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其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李锐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第2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良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突出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

现在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 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些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事实上,中学生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品德课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三、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实验阶段,各个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缺乏,专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学生达几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每个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是有限的,但兼职教师的发展空间很大,班主任、品德课、政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把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必须建立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矫正等方式。

3、借鉴成功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许多学校在如何编排适合学校特点的大纲和教材、如何成功上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如何做好各类学生问题的个别咨询工作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西方许多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近百年,发展比较超前,尤其是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问题诊断测验、各类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干预和课程设置与管理工作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成绩和成功的案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总结其成功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摸索和过多失败的尝试,更快地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中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文菊 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第3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寄宿学生;不良心理;干预措施

高中寄宿学生,刚入学面临的主要是适应性问题。自己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有些可能是自己从没有遇到过的。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焦虑、失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查找影响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住宿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探究干预其不良心理的措施。

下面就结合几个典型具体案例,阐述高中寄宿生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案例1:学生张某,高一,女生,16岁,家住农村。据了解,张某上初中是品学兼优、开朗活泼的孩子。中考发挥失常,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住校后,晚上经常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初中之前相比判若两人。班主任和父母为此都很着急。在班主任的劝说下,主动前来咨询。

究其原因:中考失利,对她造成的心理伤害还没有平复,她还没有走出没有考上重点的阴影;在新的学校中,对寄宿制生活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适应。父母对孩子关爱少、交流少,缺少社会支持力。

案例2:学生王某,男生,17岁,家在城市。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让孩子住校。在寝室,因小事和同学发生矛盾,受到班主任批评。此后,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整天情绪低落,行为偏激,不关心班级事情,不喜欢学习。

通过细致耐心地和王某交流,了解到:父母工作忙,对孩子心理上关爱少,要求多。初中的时候,自己受到别的同学的欺侮,班主任老师处理不公正,他认为别人都不可信任。可以看出,家庭和学校的不适当教育,导致王某形成一些不合理、偏执的想法和观念,导致其产生不良情绪和偏激行为。

案例3:学生陈某,男生,16岁,独生子,家住农村。家中富裕,生活条件好,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有些娇惯。一次,就寝后,仍然玩手机,影响其他同学,受到宿管员和老师的批评。从此以后,我行我素,经常犯一些小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上课不认真听讲,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失眠。

和陈某交谈,了解到他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家中父母宠爱的角色还没有转变。对环境的不适应和自己一些错误的认识是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经过和相关寄宿学生的访谈、咨询,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其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能积极心态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遇到问题的办法,而是采取自我封闭、逃避的方式,促使不良心理的产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教师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用思想政治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对学生心理的二次伤害;学生缺少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

那么,如何对高中寄宿生的不良心理进行矫正和干预呢?

1.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给学生适合新环境的方法,及时转换角色,正确定位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利用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如SCL-90和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做好预防工作。

2.学校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可以由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培训的班主任兼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给学生在心理进行安抚、引导,让其倾诉、宣泄,促使其向健康的心理方向变化。

3.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班集体应开展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个性。

4.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平台,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帮助。可以利用“微信”“校讯通”等软件把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联系在一起,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也可以给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话题。交流可以匿名进行,这样便于有学生或家长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效果会更好。

5.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应多鼓励、多帮助,用期待效应,促使其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用积极的语言给这些学生以鼓励,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优秀的一群人。只有学生有自信,内心充满阳光,才能驱散心理的阴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贾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2]胡永萍,汪小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1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育观念尚待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足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

7结束语

第5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一、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一个课题来研究,而不应单纯地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题来研究,就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找出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心理教育的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教育方法。我区良乡中学根据初一新生由于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心理、学习上的厌倦心理、前途上的自卑心理的状况,进行了心理平衡方面的教育。他们把心理教育的目标确定为:通过自我调适,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围绕这些目标,他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了”由于我的存在,使集体更美好”的主体教育活动;召开了“自信伴随成功”、“我的优点”、“我为集体做贡献”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班集体的凝聚力迅速形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只作为一门课程,按部就班地学理论、讲概念,缺乏针对性,恐怕很难产生如此显著的实效。

二、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综合性。

目前,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心理咨询,一是开设心理教育课或举办系统辅导讲座。具体实施方式有三种:(1)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进行心理辅导;(2)开设心理辅导课或举办系列辅导讲座;(3)开课,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为目的的心理疏导方式。这在学校是必要的,但对于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单纯地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显然有它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虽然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心理压力,社会上普遍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但是,真正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全体学生来说,缺乏普遍的教育意义,因此,它只能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心理教育课或举办系列的辅导讲座,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区大部分实验学校所采取的心理教育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识,并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他们整体的心理水平。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如果没有典型个案的研究,就会缺乏教育的力度。

通过对上述三种实施方法的实验研究的定性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典型的个案研究(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然而,我区电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更让我们认识到,提高全体干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方位地渗透心理教育,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主要的途径。

电业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从干部、教师抓起,他们聘请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对全体干部、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为全员进行心理教育活动做理论准备。然后,在初中开设心理教育课,每周一课时,列入课表。建立心理咨询室,由有关心理学专家或学校专任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并在学校设置了“心雨”信箱,架设起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还利用学校的广播、板报等宣传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样,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全校师生团结进取,教育教学工作成绩优异。

总结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每一种教育途径的优势与局限,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为主要途径,加之必要的心理学常识的教育,辅之以典型个案研究和心理咨询。如果能够发动和指导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心理教育课(包括心理辅导讲座)应坚持活动性原则,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实现这一任务,让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或心理辅导讲座,无疑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心理教育课的教育教学应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6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心理适应;心理健康

帮助中学生及时且恰当地调整心理状态、学习技术、学习态度等,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在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新环境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适应性,进而真正成才。

一、帮助中学生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中学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的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心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若是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引导,很容易受到青春期不良心理的影响,降低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想要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高效合作。

学校方面非常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设立心理辅导室。首先以教学方式帮助中学生正确地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和心理变化的特点,帮助学生正视这些青春期变化。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正确引导中学生主动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过程,让中学生主动去适应这些青春期心理变化,学会正确处理因为心理变化而导致的问题。然后,通过一对一的近距离沟通帮助出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作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让中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以健康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性。

家长方面则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改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态度,在给予学生父母般关爱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平等和充分的尊重。

二、帮助中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适应新情况

学习态度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以积极心态去适应新情况的重要前提,对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性也大有裨益。

1. 中学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获得这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校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心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上进的信念,让学生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魄力,使学生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培养出认真执著的学习态度。

2. 教师充分发挥其作为 “人生导师”的作用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解析初中课程知识与小学所学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学阶段的课程知识是小学所学知识的递进与升华。比如七年级数学课程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点正是小学知识中“直线”的进一步深化。如此,先让学生对课程知识产生认同感,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新课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 父母要做好学生的坚实后盾

学生取得成功时,父母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自满;学生面对挫折时,父母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教导他们再接再厉,以此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帮助中学生调整学习技术,适应新变化

培养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能,保证学习质量。学习适应性其实也是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良好学习效能的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来提升的。这说明良好的学习技术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1. 改进学习习惯

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都与小学时期有所不同,学生需要改进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从心理到生理都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

初中低年级正是帮助学生度过学习适应期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是低年级教师首当其冲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向小学的同行们了解小学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来正确把握引导方向,帮助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上改进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还要能将小学、初中阶段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用课程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桥梁,使学生平稳过渡学习适应期,逐步改进并养成适合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

另外,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教师还要和家长们一起肩负起监督、提醒的责任,保证中学生能坚持下去,最终养成稳定的学习习惯。

2. 改进学习方法

根据多方面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有很大的正相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学习方法正确,能提高学习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还能为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不过,学生自己对于学习方法的把握能力不足,教师的总结和指导作用至关重要。这也要求中学初级阶段的教师能够深入小学高年级课堂,就近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初入中学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学习适应性差的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外,教师们还可以主动与学生做朋友,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了解学习适应性好的学生快速适应的原因。比如,他们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会自主预习和复习,会认真仔细做课堂笔记等。然后再将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在更多学生中推广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总体的学习适应性。

四、帮助中学生了解学习环境,适应新环境

学习适应性包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学生能否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习适应性非常重要。在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中,教师肩负介绍和引导的作用,家长则有着辅助和支持的责任。

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交流沟通时平易近人,将极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抵触心理。家长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互动参与式的校园活动,能让孩子迅速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学生与新环境之间的隔阂感。

此外,中学生本人也需要明白“山不来就我,我就山”的道理。学校整体的学习环境是不会因为某一个学生个体而改变的,只有主动去认识和了解新环境,真正接受教师的引导和父母的辅助,才能对新环境中的物和人产生认同感,从而真正适应新环境,融入其中,最终成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2.1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2.2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2.3减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4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2.5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6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3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初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要减轻初中生的这种压力感,首先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8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控制自己的能力特别差,严重的往往影响课堂纪律,影响集体,大约10—15%的学生具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

2、表现为情绪方面。

情绪极不稳定,常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过分任性和冲动,不考虑后果,大约10%的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

3、品行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偷窃、经常打架、骂人、经常性说谎、逃学、攻击行为、恶作剧、破坏行为等等,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生多于女生,初中一年级是行为表现的高峰期。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得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侃侃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快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的走近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国王拥有那么多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非常快乐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欲求过高,而农夫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游戏与情境相结合,达到自我教育。

认知学派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由于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4、小品与实例相结合,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中明白道理,接受心理训练,如《尊重他人〉和《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小品表演总结出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他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看法。

5、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第9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意义

人生中,总会遇到挫折。中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会遇到外在的或内在的障碍,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紧张状态,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挫折。学生生活道路较为平坦,生活经验不足,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所以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如不及时引导,可能会犯错误,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意义重大。

二.柳宗元的曲折人生与《游黄溪记》中的挫折教育设计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永贞元年(805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游黄溪记》等文。元和十年(815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游黄溪记》开头说天下山水“永最善”,永州山水“黄溪最善”。然后作者到黄溪的东屯村,先在黄神祠欣赏黄溪山水全貌;再沿溪上山,一路指点领略奇丽景物,来到黄神当年隐身处。最后,作者介绍黄神来历和所受敬遇。文章艺术性地揭示人生哲理:山水不会因为偏僻而显得不奇丽,人也不会因在逆境中而显得无道。相反,偏僻的山水可以“最善”,在逆境中人也可以“有道”,有黄溪和黄神为证。

我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为: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应对挫折时乐观积极的心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

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我先向学生出示了问题一:

元和八年柳宗元在何地?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随着问题的出示,学生立刻从柳宗元相关背景资料中找寻答案。)。

在阅读完背景文字后,我随即向学生出示了问题二:

假如是你,在如此无情的命运面前,又将如何呢?(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积极的言论,但更多的抱有消极悲观的思想。)。

我借此契机提出了问题三:

柳宗元当时如何应对消极悲观的情绪呢?(学生先重温课文,然后寻答案)。

我又出示了问题四:

既然这样,你曾遭受到的最大的痛苦、不幸又是什么呢?学了本文,你联想到哪些主题类似的文章呢?你体会到哪些应对挫折的方式呢?(在进行这项调查时我让学生写出来,不将学生的隐私公之于众。大部分学生存在以下心理问题:中考压力大,前途渺茫,初三毕业上不了高中自己该何去何从;父母离异或去世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身边缺少关爱;最近发现白头发又多了不少;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理解我的人等等。学生联想到的文章:柳宗元《永州八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等等。

最后,老师总结,从同学们举例的文章中可见:人生应对人生挫折的方式可从外部环境上增强抗挫的情境,帮助其合理确定目标,坚定追求合乎情理的理想;从内部则要注重自我调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提升其自信力,增强其自身应对挫折的心理机能。面对困难,人惟有迎接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三.尾语

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心理问题也有多种,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隐形课程,灵活处理教材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北京师范大学 《语文课程标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