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旅游资源特征

第1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第2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1(4).

第3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宗教资源

宗教文化一直作为人类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自古以来,宗教旅游以求法、朝拜等为目的,属于一种特定层次的旅游活动存在。某些宗教圣地已不再仅仅属于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给人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意识带去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也在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促进当地宗教旅游事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其他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国家和地区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显现出来,要想科学合理的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除了在保护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对宗教的旅游资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况

宗教教义中经常会有一些规律性的活动仪式,这一形式无不给人们带去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从而引起人们对其的观赏欲望,为旅游界所利用,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成旅游业务的开展。宗教旅游资源作为威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分支,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来看

宗教本身具有神秘玄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征:(1)神秘、玄奇的境界。这是宗教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根本。宗教的源于对超人间、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信仰与膜拜。从宗教的仪式、活动、设施以及哪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等,都富有超现实的神秘感。(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宗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内涵。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结合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结果,长久的积淀才有得以形成现存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宗教旅游资源。因此,说它们不但具有宗教内涵,更具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 从宗教旅游价值来看

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旅游价值:(1)宗教价值。宗教旅游圣地对于信徒而言,是朝圣、朝拜的神圣地界。时至目前,宗教场所的依旧正常的开展宗活动,这实质上是对信徒的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教义的哲理性上,它包含着一些人们乐于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自我约束、积极行善等为人处事的哲理。(2)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的文化主要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旅游资源来体现,宗教文化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把这种宗教的教旅游资源当作是宗教的产物来看,并把她们当作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人文景观来欣赏。(3)景观审美价值。宗教旅游场所一直因其建筑、环境以及宗教艺术品等艺术魅力来吸引着游客,无论是对信徒还是一般游客都具有很高的景观审美价值。

二、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多方面的旅游价值以及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宗教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独具的人文旅游资源,除了鲜明的宗教特征以外,还具有历史文物资源的所有特征。加之宗教问题一般都具有群众性、长期性、民族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因此其开发过程尤其复杂,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也即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及宗教现象,对于所有涉及宗教的问题都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切实以国家相关宗教法律法规为原则,正确贯彻宗教政策方针,尊重宗教信徒以及宗教组织的宗教感情,在保护他们应有的合权益的同时,还要防止一些伪宗教、非法宗教等因素借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名参与进来;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论证、分析,不能盲目更不能想当然的去操作。

(二)历史性和效益性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化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先就该资源具有的宗教影响范围以及信仰地位高低进行综合判定;对宗教旅游资源场所尽量以提升文化品味为目标,并尽量保持原有形态、风格、结构等历史特征。宗教旅游资源不但要求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对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追求是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经济程序。

(三)综合原则:综合性主要针对宗教旅游资源内容的开发方面,应保持旅游资源内容、方式的多层次性以及丰富性,满足各层次、各类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但切记无中生有。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因此一定要把旅游资源当作一项复杂的工程来认真对待。

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几条建议

结合我国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以及开发原则,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以下几条建议:(1)充分评价、认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体现出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管理,避免宗教文化的迷信化,同时要充分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3)管理部门除了考虑旅游自身带来收入以外,更应考虑其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切忌过于商业化。(4)保护与开发并举,也即是通过一些重建或修缮尽量保持原有历史文化的原貌,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景点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保护了宗教文化的原有资源,而且又发展了新的旅游业。

总而言之,在开发宗教旅游时,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特色的挖掘,加强与宗教部门之间的合作,使旅游业与宗教之间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范斌,郑贺.足球边路进攻战术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

[2] 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

[3] 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候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5).

[6] 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第4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关键词: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分类;开发建议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都市观光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相应的分类体系尚未建立。应上海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要求,必须首先对其重要的观光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以求进行合理的开发。

一、资源分类

本文主要选取了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4A和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辅以一些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观光旅游资源。通过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特质,把上海都市观光型旅游资源分为都市观光类、自然观光类、产业观光类以及人文历史类4大主类;根据资源的构成要素,将其分为9个亚类,20个基本类型。(详见下表)

表1 上海国际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分类

二、浦东新区和黄浦区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分析

就上海各区县观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而言,黄浦区和浦东新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最高。通过统计分析,本文选择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作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对象。浦东新区有7处,黄浦区6处(含浦东新区、黄浦区共有资源1处),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黄浦区和浦东新区观光旅游资源由都市观光类、人文历史类和产业观光类等三大类构成,以都市观光类和人文历史类为主,资源品位较高,是上海作为国际型大都市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与展现。既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等现代都市观光建筑,也有体现上海国际都市化水平的浦东机场、南浦大桥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即都市景观。

2.该区域旅游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特别是沟通两区主要旅游景区的都市观光巴士,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营销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观光巴士本身也成为上海颇具知名度的一项旅游资源。

3.政府政策对旅游产业的强力支持。2012年,原黄浦、卢湾两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黄浦区。黄浦区旅游产业规模更大,旅游企业的实力更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完整。全区集中了一大批代表上海城市发展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城市名片”,包括外滩、南京路、淮海路、人民广场、豫园等。此外,浦东开发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其吸引国际旅游者提供了保障。

三、浦东新区和黄浦区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经历了一个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最后再由市场导向性向形象导向性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浦东新区和黄浦区的观光旅游资源开发而言,也应以形象为导向。

1.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整合、创新特色精品线路

在推出都市观光旅游产品时应以适当的量为好,不宜过多并且要根据国内、国外的旅游者推出不同的观光旅游线路。根据各地当前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确定一批重点地区,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并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战略,使其成为上海旅游强区,并以他们为依托,带动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争取早日把上海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具体设计上可以将创新与产业观光类景区线路串联,通过开设新的观光巴士线路进行推广等等。

2.打造景区知名度,鼓励景区积极创5A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努力开发强、大、精、特旅游产品,发展一批高A级景点景区,评定一批高星级饭店,打造一批明星企业,推出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系列有价值的旅游商品等,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挥浦东新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5A级景区的示范效应,开展管理与开发的经验交流活动,积极鼓励景区开展各项创星、评A工作。

3.加强整体形象塑造及宣传,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向国外大力宣传上海旅游,并通过开发世界级的旅游产品,提供优良的设施和服务,在全球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入境旅游要在深度开发传统重点客源市场的同时,加快对后续客源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如浦东新区可做好浦东机场相关宣传,免费发放上海旅游咨询和小手册等,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吸引国际游客。

4.协调旅游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市观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由于浦东新区和黄浦区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中人文历史类较多,在对其进行开发的同时,应加强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协调。注重历史风貌区本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反馈等。真正实现全民支持旅游,给国际游客一个美好的旅游体验,提高其满意度。

5.联合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

人民广场、老城厢、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都市观光旅游景观共同构成“海派文化”的基础,在都市化进程中,需保住上海大都市的“文化之根”,以实现上海都市观光旅游资源的长远发展。如在上海市“十五”规划实施期间,外滩的大规模开发改造工程即宣告开始,百年历史的外白渡桥“修养”,中山东一路、东二路地下双向隧道的开挖等,在既尊重历史的原本面目又不破坏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更人性化的外滩观光游览区。

四、结语

本文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法对上海国际都市旅游资源分类和具体选区的资源分析,提出了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国际观光旅游发展的对策。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本区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明确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市场定位。这为其他区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与开发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旅游资源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改进都是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开发战略上,应把资源保护、产品开发、设施配备、市场营销、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科学论证、全面分析,实施逐个突破的战略措施,争取实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4,05:89-92.

[2] 张媛.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汤雅芬.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发展趋势研究[J].市场论坛,2005,02:99-103.

[4] 贾铁飞,张振国.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J].旅游科学,2004,04:39-43.

第5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会议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具体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的

主要特点含义多样性①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③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观赏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观类型观赏位置的选择景观举例高大雄伟的山峰远眺、俯瞰庐山、黄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岳阳楼与洞庭湖、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溶洞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适当距离仰视贵州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长江三峡、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观赏黄山石猴观海、云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气象景观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名山――雨过天晴(即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观鸟――五月份;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观类型形成原因举例自然景观地质

地貌

景观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质地貌景观的重要原因断块隆升形成了雄伟的泰山、华山、庐山;构造断陷形成了鄱阳湖、青海湖;火山活动形成了五大连池;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蚀形成了溶洞、石林;在节理发育的砂砾岩分布区,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气

与气

候景

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观;气候对地貌的雕塑、风景的形成、观赏性植物的生长与演化,也有影响哈尔滨的冰雪、长春的雾凇、黄山的云海、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红叶适合在秋季观赏等水域

风光水文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许多旅游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观;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长江三峡;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生物

景观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色生物景观,都是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龙自然保护区、黄山松、青海湖“鸟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人文景观的地域差异;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有利于壁画的保存,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以雕刻造像为主;古都、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习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项目内容开发条件评价资源

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资源质量(即自身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低),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地理位

置与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客源

市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与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在其最优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基础

设施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主题、功能,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具体如下图所示。

(5)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保护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机关工程建设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究专家、政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发商经营者旅游

项目评价评定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研究者旅游环保

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热(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旅游者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避开军事、保密设施等。因此,旅游路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富于变化,又要突出重点,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所以是断裂上升。

(2)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099米,垂直温差大,山顶气温低,夜间气温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而桃树是阔叶植被,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综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第6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1.重点知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2.难点知识: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2.德育目标:赏析我国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感悟,培养分析问题、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问题研究法:给学生设置并变换不同的角色,设置问题情景。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案例,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图表)表1: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图

表2: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图

[讲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我国也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后,外出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加。

(出示图表)表3:近几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及旅游收入

[讲述]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神游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

(出示图片)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图

设置角色一:学生是旅游者

推出两条旅游线路点:⑴黄山游,⑵凤凰古城游。

在旅游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两个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分别属于什么景观?

(视频)1.黄山

(提问)黄山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

(出示黄山四绝图)黄山四绝分别属于何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自然风景中,我们能否发现哪一种景观是构景的基础?(地貌景观)

[思考]你到黄山游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目的是什么?(探险猎奇、游乐、疗养)

(视频)2.凤凰古城(提问)凤凰古城在旅游资源的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凤凰古城以人文景观为主)

(出示凤凰古城三幅图)[思考]人文景观可分为哪几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人文景观中,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是哪种景观?(建筑景观)

(出示图片)(纪念堂)你在参观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崇敬、怀念)

[思考]象北京这一类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去旅游,我们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还应有一种什么目的?(教育性旅游)

(出示图片)布达拉宫

[提问]你参观时,又是一种什么心情?(神秘)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法

探究应用

地理案例地理规律和原理其它同类地理问题

原理解决

巩固练习: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过渡]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有着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研究旅游资源的特性。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上,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人类丰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一)多样性

[思考]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广泛存在的,但为什么有些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有些地方人很少,甚至没有人去游玩呢?(必须要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突出旅游资源的非凡性)

(二)非凡性

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吸引力越大,价值就越高。

(出示图片)北京故宫

[思考]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故宫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作为文化景观,它的功能出现了什么变化?(原皇帝居住朝政旅游胜地,说明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讲述]我们在参观时,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不仅是故宫如此,许多人文景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许多地方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造了很多人造景观,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因而人造景观是可创造性。

(三)可创造性(这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

但人造景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一个非凡性(列举镇江的三国城),开发和建设旅游资源时,遵循旅游本质特性。

旅游资源除以上几个特性外,许多旅游资源还具有:

(四)长存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旅游者在游览时,注重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要进行人为破坏或干扰。

(出示图片)西安乾陵时期,认为封建的东西,砸了很多文物

(出示图片)雾淞、香山红叶(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

(出示一组文字)三峡库区蓄水后文物的保护情况

分析得出:人文景观还具有可变异性和可移动性

角色变换二:旅游线路的设计者

[过渡]现在有三批旅游团:⑴一批地理学家,⑵一批历史学家,⑶一批旅游投资考察团。请你为他们设计旅游线路。

出示长江流域各旅游景点图:庐山、黄山、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问〉在设计线路时,要考虑什么依据?

依据一:这三批旅游考察团旅游的目的除娱乐外,还想考察什么内容?

(地理学家:考察一些自然风景地貌;历史学家:历史文化古迹;投资考察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依据二:结合景区的特点

〈小组讨论,看下发材料〉

[提问]三个考察团的线路(景点)?

(一组)地理学家:黄山──庐山──长江三峡

(二组)历史学家: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

(三组)旅游投资考察团:长江三峡──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提问]谈谈你对该线路设计的想法(思路)?

一组地理学家:有科学价值。

景点

地貌类型

成因

黄山

花岗岩地貌

岩层断裂,岩体抬升,节理发育

庐山

断块山

岩层断裂,山体抬升

长江三峡

河流峡谷地貌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二组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景点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三组投资考察团:这些景点目前有的尚未完全开发,开发的潜力很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当然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经济价值)

[过渡]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以上三个价值,它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是因为具有美学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句诗句来感悟一下自然景观的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形象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觉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色彩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动态美)

[过渡]刚才我们作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者,为三个团队设计了三条旅游线路,从中我们也了解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下面我们再变换角色,思考下列二个问题。

角色变换三:导游

[思考]如果你是导游,如何给旅游者介绍景点,让他们很好地欣赏美景呢?

角色变换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

[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你在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又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第7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关键词:京杭运河;旅游服务品牌效应;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京杭运河在我国南北交通发展过程中,主要起着纽带作用,其南端为杭州,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杭州段运河地理景观独具一格,同时运河沿线遗存的史迹、人文风情、名胜佳景以及社会风貌,无疑是开发运河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

1 京杭运河概述

京杭运河,即邗沟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经过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天津以及北京,穿过长江、黄河、海河、淮河与钱塘江,里程相对较长,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开凿及扩建,例如隋朝曾大肆扩修过,贯通了洛阳,与涿郡相连接。部分河段还保留着通航的功能,我国已经将其纳入了“南水北调”工程之中。京杭大运河从2006年申遗全面启动以来,今年已到申遗冲刺阶段。

2从杭州段运河看运河旅游服务品牌效应及趋势

2.1 杭州段运河旅游概述

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结晶,旅游资源体现了文化的脉络。杭州段运河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优越,区域特色显著,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运文化、民情民俗文化以及商贸文化。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本质上来看,这种地域文化韵味浓厚的运河其旅游资源丰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张士诚等都开凿与疏浚过杭州段运河,运河促进了杭州等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运河沿线也留下过众多名人英才的足迹及诸多英雄豪杰的传说,独具一格的古建筑与文物古迹也增添了耀眼的一笔色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映彰,已经成为了旅游资源的载体。运河沿线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其中自然景观中的植物景观与观光景点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古建筑、历史桥梁、巷弄、工业遗存等,社会旅游资源中的购物中心、城市公园及特色商业街等为主。如钱塘江、西湖、西溪等文化旅游风景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杭州段运河旅游资源分布

由于杭州段运河的开发建设经历了多个时期,因而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差异性显著。从总体上来讲,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滨水性。旅游资源依托于水,以水为形成载体,水城交融中提高了城市文化欣赏价值。同时,结合历史人文景观及现代人文景观,构建了运河滨水景观带;第二,非均一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多分布在沿岸地带,而其他地方较为疏散;第三,地域与文脉的组合性。杭州段运河各区段的资源点均显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文脉,展现了古代的历史进程。在现阶段,我国启动了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有助于维护风光景物、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申遗的过程中,强化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3 杭州段运河旅游服务品牌优势

2.3.1 杭州段运河区位条件优越

杭州段运河从总体上来看,整个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河湖相互交融。随着沿线沪宁、沪杭以及杭宁等铁路的不断建设,有助于开发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水上特色旅游以及区域性山水旅游等。此外,在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其地理空间区位条件优越,旅游经济价值大,依托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客源市场,因而地缘接近性优势相对较高。

2.3.2 杭州段运河旅游外向辐射效应高

就杭州段运河旅游而言,步入到了20世纪后,各个运河旅游名城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地位与民情民俗风貌,因而辐射领域较为广阔,开发价值高。例如浙北西塘与南浔等地,旅游品牌效益高。在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自然地理特征,构建全方位特色旅游服务。杭州段运河的外向辐射效应已经逐渐延伸到了钱塘江,沿岸地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以及品牌优势,外向辐射效应强烈,激活了沿线水乡古镇的旅游经济,实现了江、河、湖旅游一体化发展。

2.3.3 杭州段运河外部环境优越

一般而言,旅游与商贸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有主导地位。在现阶段,结合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品,逐步形成杭州段运河文化旅游体系,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以及市政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就杭州段运河拱墅区而言,相关的科研机构实施运河文化建设工程作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河道疏浚、环境整治等工程已全面启动。

2.3.4 杭州段运河旅游开发状况

依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现阶段其运河旅游开发在总体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借助运河文化特色,在杭州段全线范围内打造旅游风景线,构建运河旅游品牌,建立旅游观光中心及特色景点,例如武林门及原大河造船厂的运河旅游观光服务中心,恢复提升旧有“湖墅八景”等。其次,建立文化走廊、商贸走廊以及文化视觉走廊,如拱宸桥的商贸走廊。基于构建运河文化旅游风景线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塘栖古镇、及与西湖、西溪及钱塘江的游线,借助景物的移步换景,促进旅游效果的提升;第二,历史街区景观而言,其中的桥西历史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均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地。桥西历史街区保留了水文站、茶材会公所并融入了刀剪剑伞扇博物馆等,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江南水乡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大兜路历史街区特色美食吸引人气,各历史街区差异化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第三,对于建筑风貌而言,运河两岸主要以江南水乡建筑风格为载体,展览、餐饮以及购物等各个方面的旅游服务类建筑多样化,景观空间变换独特;第四,针对桥下空间利用而言,桥下壁画、浮雕及景观小品等表现形式丰富,历史事件与人物传奇成为了一大亮点。整治后全线贯通了慢行道,游客及市民都可租用公共自行车实现运河沿线的无障碍骑行观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杭州段运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国际风景旅游资源的有效体现,要不断拓宽杭州段运河旅游的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的文化地位,促使旅游品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楚云,向会斌,赵川.论湖北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凯里学院学报,2011(04)

[2]狄静,方百寿.京杭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初探—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08(02)

第8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科学规划。王大悟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把将要开发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制作成怎样的产品。另外,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旅游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差异化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基于对内蒙古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开发环境都存在着很强的差异,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规划,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点也是目前旅游规划编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识。

其次,积极倡导旅游产品供给者的高度合作。现今的旅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自主性,而企业生产都是出于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哪种旅游产品或项目利润大,旅游企业就会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或项目,再加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共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现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旅游景点进行替代性竞争。因此,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除了需要旅游规划的编制者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旅游景点的布局和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外,更需要倡导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生产差异化特征强的旅游产品,杜绝盲目效仿、盲目比附,从而使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变为互补性合作,实现利益的均增与共享。

再次,建立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强大保障体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协调工作,需要得到积极的支持与保障。为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蒙元文化、内蒙古历史地理、民俗、建筑、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计划等宏观管理手段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以达到保证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的竞争问题、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选择合适的创新类型。目前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类型主要有: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创新,内涵创新,功能创新,过程创新,主题创新。

第9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关键词:原始村落;翁丁佤族;旅游开发;旅游管理

一、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特征

(一)自然特征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往往地处偏远的山区,离主要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干道较远,并且进入民族村寨的交通条件很差,受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和交通的影响,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可进入性普遍较差。翁丁村属山地地貌,海拔1200―1800米之间,距省会昆明市790公里,远远超过了城市居民出游半径。翁丁村内部道路主要为土石路,交通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二)人文特征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是单民族群居,也有少数村寨是多民族杂居,大多保存了原始的村寨、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原生态特征。因此,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往往是外国人探秘的地方,更是人类学家探索的基地。翁丁村全村共106户,506人,均为世居佤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翁丁佤族与境外的佤族同根同源,是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怒山山脉南部“阿佤山区”最具典型性的佤族原始村落。

(三)经济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基础非常落后,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社会的痕迹,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经济的落后使得村寨自身的投资能力较弱,但却营造了淳朴的、非商业性的、亲和的旅游感应氛围。2005年,翁丁村经济总产值仅为30.97万元,人均纯收入只有612元,这些收入仅仅能维持居民的最基本生存需要。

(四)生态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开发迟缓的社会环境,使得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村寨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翁丁村位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5%,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品种极为丰富和典型。

二、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结构与功能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千秋,但其资源结构总体上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旅游资源结构的和谐性

从资源类型来看,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以村寨布局、原始民居、民族风情、生产生活习俗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与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景观为背景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极强的观赏可游性,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组合形成了原生态的民族村寨景观,这凸现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多样统一的协调性特征。翁丁村地文景观以山岳型旅游景观、谷地型旅游景观和沟壑型景观为主。翁丁村的人文景观不仅保留有完好的原始佤族干栏式、落地式茅草屋顶民居建筑,寨中还保留有寨门、寨桩、火塘、人头桩、木鼓、剽牛场等原始传统建筑格局,以及反映风俗习惯、等的牛头、燕尾、木鱼等标志和象征物,还保留有佤族传统原始生活、生产方式和节庆活动等,是一个不论在外在形态上,还是在精神文化内涵上都保存完好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是佤族原始群居生活的活化石。

(二)旅游资源结构的层次性

从微观地域分异规律来看,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是以村寨为核心景观圈层。围绕村寨的是田园水域景观圈层,而田园周边则主要是山野森林景观圈层。从村寨圈层过渡到森林圈层,蕴含了人―水―林的和谐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云南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在地域上的层次性特征。翁丁村的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三大景观圈层。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则构成了内层原始村落景观圈层;村寨周边无数条小溪流哺育着佤山梯田,共同构成了错落有致的中层田园水域景观圈层;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旅游区为四周群山所环抱,遍布大片茂密原始林森林,构成翁丁村的外层森林景观圈层。

(三)旅游资源结构的功能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和价值,使得其不仅具有人类学、原始宗教、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具有生态环境、民居建筑、生物多样性等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更具有民俗体验、风情感受、影视拍摄、观光游览等特殊的旅游价值。

由此可见,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优势资源集中体现在保存完整的民族村落形态、独特和谐的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多彩的宗教文化、悠久多元的历史、非商业化的旅游氛围等等。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纯洁性和至高的人类精神体验价值。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旅游区具有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村落、粗犷而野味十足的部落文化、活化石般的佤族村落建筑、具有节奏和韵律美感的佤山梯田、原始神秘的山野密林。

三、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一)旅游开发特征和要求

1、特征。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类型景区开发的特点和要求很不相同。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开发与经营具有“低密度、高投入、硬建设、软策划”的基本开发特征。所谓的“低密度、高投入、硬建设、软策划”,主要是指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对环境容量要求较高,不属于大众型景区,它属于恢复保护型项目,需要持续动态的投入。它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投入,但它又不是新建型项目。项目吸引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挖掘包装,节事节庆的拉动,它更需要对项目的软策划和创意。

2、要求。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需要“精开发、低污染、零破环、营销好、管理好、服务好”的基本开发与经营要求。所谓的“精开发、低污染、零破环、营销好、管理好、服务好”主要是指村寨类项目几乎没有横向拓展空间的潜力,开发经营者只能纵向挖掘其发展的潜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其做深、做专、做精,并且不容任何污染和破坏,利用营销、管理和服务提高和增加其附加值,实现民族村寨的整体增值。就翁丁村而言,利用面积容量法、游道法和卡口法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翁丁村游客日容量为448人次,年容量为12万人次。整个村寨的投资上限高达80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修复保护性项目。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设计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战略,高起点、宽视野地整合和挖掘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原生态的民族村寨形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项目设计上采取理念引领项目、项目支撑理念的方式,注重理念的可行性和项目的可操作性。

2、原则。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设计主要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社区生产与旅游发展兼具、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区域相协调四大基本原则。在这四大原则中,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生产可以大大降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风险,文化是村寨旅游开发的灵魂,个性塑造村寨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旅游开发战略

1、参与式开发战略。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可谓是活的民族博物馆,它与自然性以及人造性景区的最大不同是村寨即为社区。社区是民族村寨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实施参与式发展战略。建立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专家学者、外来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开发和建设的模式,形成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关心和协作扶持的机制,使旅游开发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2、原生态开发战略。原生态是民族村寨形成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实施原生态开发是保持民族村寨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以牺牲原生态的文化为代价,而是以促进原始生态社区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将其建设成具有深厚文化沉积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文化保护展示区。

3、精品建设战略。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具有较高的环境容量要求,不属于大众型旅游景区,这要求我们必须实施极品化建设战略,塑造高品位的村寨品牌,打造精品景区,采用“高门槛,低密度、高价格、低消耗”式的精品理念。

就翁丁原始村落而言,其开发时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古老、神秘、生态、和谐的部落历史、部落空间、部落生活、部落文化,和以佤山、佤水、佤寨、佤人等为符号特征的原生态佤文化,使游客游览翁丁村就能探访到原始村落的部落之源、文化之根。深度挖掘和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和其它各种资源,实行产业间联合和区域联动。科学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施保护性的控制开发,避免因开发而导致保护失效。

四、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开发后管理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身的经济落后,居民缺乏市场开发意识,又缺乏行政组织资源,它的建设与管理在宏观上应该要纳入到更上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中,获得更高的开发和运作平台。在微观上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实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的原则,采用股份制形式组建现代化企业实体,实体中兼顾上级管理机构、村寨居民、外部投资者三方的利益平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翁丁村按照实行“以市为主,市县共管”的管理体制,组建翁丁村旅游股份公司,主要股东成员为翁丁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翁丁村、外部投资者,股权结构为1:1:1,其中国有和集体股权占80%,而个人或民营股权占20%,目的是使该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权能够在政府的控制范围内,同时又能积极调动和吸纳外部资本。

1、翁丁村顾问委员会。为旅游区的咨询顾问、政策支持、配套支持和上层协调的机构,主要由沧源县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2、沧源县旅游局。是翁丁村管委会的上级行政机构,为旅游区的行政主管机构,主要协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营销。

3、翁丁村管委会。是旅游局的下属机构,主要以土地和部分资金入股,同时具体实施对旅游区的保护、建设、组织、管理和营销等。因此,它既是旅游区建设的发动者,又是旅游区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还是旅游股份公司的股东之一。

4、村民委员会。主要以村寨入股,承担民居和村寨维护、家庭旅游接待、民俗活动展演等为主的旅游资源建设保护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角。其管理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承担,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村里有关旅游的一切事务,分工负责每一项具体工作。资金管理、收费、分配、施工、制订发展计划等重大事项,均须集体讨论,最后由村民大会通过。分配方案由村委员会讨论拿出,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原则是通过集体对资源的管理,实现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体现多劳多得,为进一步开发建设打下基础。

5、外部投资者。主要以资金入股,其对象可以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公司、民营企业等,主要负责旅游者的招徕、旅游住宿设施的兴建等。

参考文献:

1、田里.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旅游区总体规划[M].云南大学出版社,沧源县政府,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2006.

2、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5.

3、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