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

第1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精髓不在于数学知识,而在于数学学习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们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提高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思想,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们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并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孩子们在学习具体数学内容和对其认知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学习方法和理性认识,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向孩子们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使孩子们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情感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所强调的。

二、小学阶段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孩子们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课外教学辅导中,并且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应该要求过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符号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方法这五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思想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这些思想方法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通过小结和复习及时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同一内容可以表现为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在单元小结时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概括。例如,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在小结中可概括性地向孩子们指出分数应用题实质是对应思想,找准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培养积极提问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孩子们提问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们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对应用原有知识不能解释的老问题,可以引申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延伸出新问题等,培养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训练孩子们良好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教学中注意数形结合。

数与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类基本对象。在小学数学中的“数”主要指自然数、小数和分数,属于抽象思维,是孩子们左脑思维的产物。而“形“主要指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是孩子们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孩子们充分运用左、右两脑的思维功能,彼此补充调动,全面、协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数与形的有效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学习方法,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体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解决有关数量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把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加以表示,进而研究相关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在数学学习中,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展示,能够使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探究解题的新方法;而有些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又能获得严谨的论证,这就是以数辅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有利于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数学思维,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科学有效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量的积累上升到质的飞跃。

4.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第2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孩子们身心放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热爱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幼儿教师发现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来,具有高昂的激情。在游戏中构建数学教育,可以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进步;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和创新。

二、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的策略

幼儿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它们还缺乏很多的感性知识,需要幼儿教师及家长及时地帮助和纠正,使孩子们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发现在游戏中构建幼儿的数学教育,同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幼儿用这些东西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的进步。

(一)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兴趣较高,这种新鲜感驱使孩子们进行观察和行动,幼儿教师通过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是孩子们去发现和探索,了解周围事物的特征。例如教师拿出各种形状、不同颜色及图案的积木,摆放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马上用自己的小手摆弄着。教师领着孩子们进行摆拼各种有趣的事物,一边摆放,一边说道“这是绿色的正方体,上面画的图案是什么啊?”,孩子们回应“是小兔”。接着,教师要求孩子们拿着自己手中的积木,也学习教师的样子,进行描述,看谁说的最好,说得最正确,最后教师给孩子们饮食或是小红花进行鼓励。教师还可以给孩子们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以及胶水和剪刀,让孩子们进行粘贴,看孩子都能制作出哪些事物?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形状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大脑反应和心理的结合体,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反应能力,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数学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游戏的过程来完成。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分发幼儿使用的观察事物的书和画册,带领孩子们找出书内图案中指定的数字的位置,孩子们在书里面翻来翻去,仔细的看着,对这种找数字的游戏很感兴趣,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嬉笑中,比比划划中观察着数字的特征,都希望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数字,孩子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掌握数字的发音及数字的基本特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们积极动脑,注意观察,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的教学中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幼儿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例如幼儿教师在教授孩子们《10以内加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带数字的磁石放在黑板上,并用“-\+”符号进行连接,然后教师让孩子们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停止的时候,手里面有花的孩子回答黑板上的数学问题,等孩子们回答完问题之后,幼儿教师及时的给予孩子们支持与鼓励。教师也可以举行猜一猜的游戏,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给让孩子们分发大小两种不同的事物,其中一名孩子进行变换事物的位置,让孩子们在猜测进行比大小,最后,教师给予孩子们及时纠正。通过进行这样的游戏策略,灌输了孩子们数学思想,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整体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第3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2岁多的孩子知道大小、多少、前后、早晚的时间、空间概念,他们往往凭直觉而不是凭计算得出结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点点滴滴地教,让孩子在动中玩、在做中学。

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习数的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接受孩子个体的差异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要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误区1:忽视“数学敏感期”

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少家长却忽视了。

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孩子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输、轻智力的启发,克服重数的授予、轻孩子的思考学习,克服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误区2: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在孩子学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往往脱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有的家长认为教得越多越好,把数学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教;有的家长自认为让孩子数100以内的数、背背口诀、做做加减法就行。

实际上,学数学的意义在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学龄前孩子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要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误区3: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第4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掰手指;思维;数感

学前孩子家庭教育的数学学部分就是进行口算训练,而且在口算时经常用手指掰一掰,长此以往孩子对手指形成依赖,

不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同时大量的计算练习容易让孩子形成“数学”就是“做算术”,“做算术”就是“掰手指”

的片面观点,从而影响孩子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所以,我个人

认为:

一、“掰手指”的习惯养成后不易改正,不仅影响口算的速度,更主要的是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

如通过摆一摆实物、数一数图片、掰一掰手指这些在实物或图片伴随下的加减运算固然是初学加减的儿童易学可行的方法,但其实质仍是计数,不是运用抽象数概念进行的加减运算。因根据实际操作应用,及时结合或转换为抽象的概念(数学)的加法和减法。不论儿童的年龄及实际发展水平,一味过多地用操作法,

十分不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有深切体会。一天放学后,让学生回家请家长出“1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练一练;第二天几个孩子开心地拿着本子,跑到我跟前,说:“老师,爸爸出的我都做对了,100以内的我也都会做了。”听着孩子报告的喜讯,看着他们欣喜的笑容,我当然高兴地表扬了他们。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中,我发现这几个孩子的计算速度较开学并没有明显提高,同时对于其他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只是一般,甚至在学了“9加几”等20以内的加减法后,反而速度减慢了,错误也多了。从教学经历来看,我认为这是学龄前过分强调孩子借助手指进行计算的副作用。这些学生由于自己会算了,就自认为学习比别人超前,他们自豪甚至自满,刚入学时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挺高的,但他们更喜欢的是算一算,从而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忽略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倾听同学的方法介绍,抑制其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接受。于是看似对数学兴趣高涨,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假象,掩藏着影响数学学习的不良因素,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数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真正兴趣。

学生的思维是从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发展的。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形象或表象逐渐让位给概念,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抽象的逻辑思维,以感性经验具体形象的直接接触,仍具有很大的成分。尤其是抽象的把握,具有较强的理解数学知识,更需要对象化活动具体的视觉和同学的帮助。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技能以促进思维发展是低段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内化”,也就忽视了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操作使用过程中,除了强调由学生亲自操作学具外,还应将操作与施教者的启发提问及操作后同伴间的讨论相结合,以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数学第一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利用我们身边有的学具、铅笔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师做一组“把左手3支粉笔和右手1支粉笔合并在一起”的动作,让学生明白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再由学生拿出学具等实物,来做老师做过的一组动作,可以边摆边说。然后,利用点子图示: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点子图突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景向半抽象的水平过渡。这就在操作过程中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加法的概念。

二、学前大量的计算训练,使孩子片面地以为“数学”就是“做算术”

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使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够在小学越学越好,越学越自信,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是对数学的认识,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数学思维的现实,研究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要在很短时间里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使它成为有形物体,这是我们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教学时可以用到教具,在学生那里手指却更方便,所以掰手指不可避免。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忽视甚至轻视这种现象,要引导学生,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第5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学;数学教育;趣味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02-02

幼儿老师只要从心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一、幼儿数学的特点

1.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这个学科是反映事物之间的一种抽象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使数学教育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难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执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不是单个事物的一种关系,而是多个事物多种关系的组合。而且每个事物每种关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幼儿时期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时期,学好数学对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

3.数学是一个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数学是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学科,广泛的应用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广泛的应用性为幼儿的数学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时随地教孩子们学习数学。

二、幼儿数学的重要性

1.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在社会学科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数学计算是人类必须掌握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信息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2.幼儿时期是孩子接触数学的起点,孩子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学会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灵活运用,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反复记忆来理解数学这个概念,并对数学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为孩子以后学习数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幼儿数学的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三、结合幼儿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怎样提高幼儿数学教育

1.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适宜。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幼儿的教育内容一定要是简易直观的,幼儿的思维只是形象思维,幼儿老师必须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盲目灌输,也不能随意增加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难度增加,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幼儿数学教育一定要与生活密切结合。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日常事物,把数学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将数学教育变成源于生活的学科,把课本上复杂乏味的数学题转换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这样就会引起幼儿浓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幼儿数学教育一定要增加趣味性,让孩子快乐学数学。①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用具,多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方便操作的、具有美感的教具。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多用一些孩子们平时能接触到的东西,比如孩子们吃小饼干或者水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学着自己来分配,一共有多少个,吃了多少个,还剩下多少个。这样孩子们就会有一种非常积极的学习态度,接受非常快,效果也非常好。孩子们由于年龄特点,很难将注意力长期集中在一种教具上,幼儿老师要经常变换教材教具,不能单一地重复的使用一种教材教具。人们都喜欢具有美感的东西,幼儿也不例外,多采用一些具有美感的五颜六色的教材教具,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故事形象生动,有情节具有趣味性,也很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通过在故事情节当中穿插一些数学内容,既能避免数学教育中的单调乏味,又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可根据教材,让孩子们自己创作一些故事情节,真正做到在讲故事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学会讲故事,有利于幼儿的思维拓展。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玩游戏也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如果在玩游戏过程中融入一些数学元素,也可以在数学课上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这样既玩了游戏,也学习了数学,真正做到从玩中学,在学中玩了。这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③通过操作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数学。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了。”幼儿老师不光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操作,自己动手动脑为自己做教具。操作课上可以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把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当做教材,让孩子们用自己做的教具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又会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操作课是幼儿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学生动了手、动了脑,既享受了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快乐,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也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发展幼儿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是学的越多越深,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就越有利。幼儿教师必须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不能盲目地增加教学内容,加大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应当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用具,多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方便操作的、具有美感的教学工具;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通过操作课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忠忱.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J].艺术教育,1993,(3).

第6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孩子数物体的个数,对物体进行分类等,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家中,幼儿用积木摆出各种造型,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远近,孩子为大家分东西,同别人玩棋子、走大迷宫;在幼儿园,幼儿排好队,说出自己确定的位置,为小朋友分发碗筷;在商店,幼儿用一定数目的钱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明确所找钱数是否正确,所买东西多少是否正确。另外,在生活中幼儿还经常遇到“今天星期几”“现在几点了”等问题,不经意间,数学知识就在构建,数学思维就在形成。可见,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也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才会是生动的、有用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领域,而不能局限于一门学科,它渗透于生活及其他各门学科中,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成功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完成。

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完全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开启幼儿数学智慧的大门。不能把数学教育的全部责任归于学校,家庭教育也承担着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启蒙性教育、生活化教育的重任,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老师有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幼儿进行的数学教育系统而全面,这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比较突出的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思维发展等错误倾向。小学入学考试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原本对幼儿高期望的家长,更增添了对幼儿园多教些知识的希望,给幼儿园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许多幼儿园纷纷开设了识字班、双语班、珠心算班等特色班,吸引家长,宣传“这些班毕业的学生深受小学欢迎,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好”。其实,学前教育不只是为孩子入小学做知识准备。记住了多少数,做了多少道加减法题,珠心算水平多高,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并且能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它们,从而启迪孩子的思维,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这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成长将起到长期的积极效应。

当前,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幼儿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不能违背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而只顾眼前的某些利益。应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思想上从重视个别学生的培养转变到重视全体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全体幼儿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比如,教师在珠心算教学中,不应只关注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忽略或没有重视另一些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以致造成缺乏关注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重视学前儿童学习态度、能力的形成,把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使之乐于学

应该让幼儿看到身边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感受数学。比如,看故事书的时候,看钟表、日历,玩沙子、积木、橡皮泥,分发碗筷、整理玩具等过程中,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只有幼儿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说,学习态度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态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就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获得知识而且是高质量的知识就成为很自然的结果。那些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无多大意义,更多的会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埋下厌恶的种子。可见,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人性化,多应用生活化的数学,使之乐于学。

现在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很流行珠心算。我注意到,很多幼儿并不喜欢珠心算这门功课,害怕计算两位数或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冷漠或反感。成年人心目中的那么好的珠算式心算的研究成果,会造成这种结果,恐怕是科研专家也不曾意料到的。究其原因,是这种成果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幼儿们根本不知道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表示多少,这么多数加加减减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处。不过,玩玩算盘,有利于幼儿掌握十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对学前幼儿算盘当玩具比当算具更有意义。

三、重视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给幼儿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在“趣”“奇”“思”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索

一些地区,不少幼儿园给幼儿教了很多数字计算快而准的方法口诀。表面上数学知识水平很高,计算能力可以达到小学二、三年级水平了,实际上,长远来看,对多数幼儿来说弊大于利。原因是这些方法脱离小学数学教育,幼儿难以摆脱思维的枷锁,他们故步自封,很难感受自由思维带来的真正的快乐。所以,必须走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误区,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让学前儿童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主动探索,让学前儿童感受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我国数学家陈省身曾为2001年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题词:数学好玩。学前儿童天生好玩,可见,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在“玩”上下工夫,让幼儿在“玩”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悟数学。让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快乐地玩数学,感受七巧板的变化其妙无穷,鲁班锁的设计巧妙、严密,简单的推理故事充满乐趣。走走大迷宫、摆摆积木、排排多米诺骨牌、玩玩折纸游戏,用沙子堆堆城堡、建座桥、挖个陷阱等,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学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第7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29-01

俗话说:兴趣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纲要》的精神,幼儿园数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观也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所以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个方面笔者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1 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所以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我是小主人”这一活动中,笔者请孩子们扮演家里的小主人,根据家里来的客人,准备点心等物品,如两个客人准备两份、三个客人准备三份……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的投入。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量匹配数学方法。用游戏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形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

2 活动内容的选材

数学活动的内容应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要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要相似于幼儿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兴趣。幼儿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也不能长时间保持,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兴趣人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 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幼儿的认知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幼儿只有在操作中才会去探索,才会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在活动中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在操作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操作材料,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例如,在小班数学区的“点数匹配”的活动中,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

(1)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2)按卡片上的圆点,取相应数量的实物;(3)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这样,能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既兼顾到能力较强的孩子,也照顾到能力较弱的一些孩子。

4 创设情境让孩子喜爱数学活动

重视数学环境的创设:幼儿是通过感官和对具体事物的接触、探索、尝试、操作和体验来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口授耳听的学习方式难以提供他们思维发展所需要的直接和具体的经验。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创设一定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有数学,耳所听有数学。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学习效果。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将数学问题穿插其中,孩子们听了故事激起了他们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学习目的,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在讲《咕咚来了》故事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数学问题:小兔碰到了几个小动物?谁第一……孩子们听了故事也复习了数数和序数知识。

5 鼓励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和探索过程,幼儿数学学习必须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根据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游戏、操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找影子”活动前,笔者告知孩子,只要根据底板上的大小和形状就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对比,当他们将影子拼完整,出现一幅画面时,就欢呼雀跃着,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6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经过观察,笔者发现有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笔者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小宇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笔者请他一起玩“看谁先摆完”的棋类游戏,他先摆满了棋盘,成了获胜者,笔者立刻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

7 集体小结,巩固知识

第8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数学 感知 经验 迁移不可否认,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既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环境和活动以启发、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同时又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操作、生活等活动中贴近幼儿,逐步培养起幼儿数学思维的一种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从小就就对数学有一种热爱的情感,就有信心接触它,理解它、和它交朋友,在数学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寻找成功的快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的事半功倍,笔者在教学中有过探索和发现,有过总结和提高,也有过不少成功的喜悦。

我的探索途径是:

一、在实践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数学按其学科的特点必须遵循规律有序地进行,但这种有序只有与幼儿生活情景相结合,才能更加宽泛地体现它的教育价值。当数学回归到了幼儿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儿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才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实践、运用的机会。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可见新课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让幼儿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从而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因此我们选用了大量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作为本课活动的教育素材,如幼儿的衣服,幼儿熟悉的自己幼儿园的环境,妈妈的项链等等。我们从观察幼儿的衣服引入,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入了教师的预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既能初步的感知规律的含义,又能激发起他们寻找更多事物规律的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后,当教师出现幼儿熟悉的幼儿园场景等制作而成的课件时,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这些事物中的规律。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和理解了规律的这个概念,并复习巩固了几种规律,为下一个环节做了铺垫。在课件中,最后以妈妈的一条有规律的项链结束,目的是为后一个环节——“做项链”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项链来源与生活,并且由于它特有的美感很受小朋友的关注,而却窜项链对于幼儿来讲也是一个既熟悉又有吸引力的生活活动。这些元素都取材于生活,使整个教育活动显得更贴近幼儿。因此,他们感到亲切,可爱,有兴趣寻找自己未知的领域。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所新的发现,研究儿童的不同差异,了解他们差异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再用不同的引导方法让每个儿童都能认识自己的成功与差距,在比学中扬长补短和避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二、讲究活动方法,为儿童积累学习经验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作为载体。这是由学前儿童特有的具体形象思维所决定的。我们希望孩子在具体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数学知识和建构起数学的思维,让孩子通过与物理世界、教具、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整合、修正出属于自己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在窜项链这个操作过程中我们让幼儿自己运用一种规律来窜,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可以从中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既AABC等排序的形式的学习。在把幼儿窜好的项链展出、归类的过程中通过同伴间信息的交换和教师适当的知识的梳理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有了一个提升的过程,孩子既证实了自己的这种排序方法的正误,同时在讨论同伴项链规律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排序方法。就这样孩子们在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对规律这个数学概念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有的放矢地让经验迁移

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幼儿生活的本体,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有规律地排序这一知识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为,让幼儿以自身为客体来体现规律。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按男女孩子间隔排队,这也完全源于孩子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在知识点上没有起到巩固前面知识的作用,因为这里是两个元素的排序,但是在让孩子把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中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在接下来一个环节中我们引导幼儿用流动性的动作来表现规律,因为在律动、舞步等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成人会通过找其中的规律来帮助自己记忆,而孩子这方面能力却比较弱,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思维联系。孩子们可以通过手、脚、头;拍、踏、摇等等动作组合表现规律,这对他们来讲既有经验又有挑战,同时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很好的迁移。

四、教育要关注儿童的明天

第9篇: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

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产生思维,就要学生有求知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疑。而问题情景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恰当的,有能“跳一跳,摸得着”的尺度,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前,设置疑问入手,设置一个新颖奇特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进入新知探求中。

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所以观察能力是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即从准备课开始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如由上至下,由左到右,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逻辑,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让学生说得规范,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其实对学生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规范化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我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把图意讲出来,根据图意说出,图中告诉我们的是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然后讲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这样做,再列式解答,最后回过头来再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所表达的意义。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为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最初教学时我采取了“我问你填”的问答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2.让学生把话说得完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述。这一点,要对学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由于对“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区别不很清楚,不知道“数学问题”是由条件和问题构成的。面对一个情景总是提出问题,往往忽略了条件的陈述,或是只说其中一个条件。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

(1)搜集信息,引导孩子体会信息间是有联系的。

(2)根据所搜集的信息,选择其中的两条相关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讨论弄清“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

(4)齐读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明白了怎样的问题才是完整的数学问题,并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数学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小学低段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插图,这有利于通过直观情境加强语言训练。因此,只有从低段起就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