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包含了前厅、餐饮、客房、康乐等业务环节,由于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将项目教学引入到教学中,才能确保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避免机械的学习[1]。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意义主要是在项目教学条件下,教师需要模拟真实的工作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在课堂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进而对学生在酒店管理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酒店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分析
(一)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高职院校将项目教学应用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对象。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设置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2]。同时,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点,完善教学的相关环节,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整理和设计,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分析学生的心理感受。
(二)对项目教学法的分析
项目教学是一种贴近行业实际的发展性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项目,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让学生在系统和独立的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与不足,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总之,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对于项目教学,主要是教师精选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其智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教师适应能力的要求
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为了确保项目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设置项目活动,然后从教材中汲有关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设置的项目,模拟酒店的真实工作环境,还原相关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完善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在项目教学环境下,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时,为了保证在项目教学环境下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关心学生,并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更愿意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向学生营造不同的项目,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对其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有一定的意义。
三、项目教学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某高职院校为了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优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提升。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国学中。在酒店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技术集电、光、声于一体,利用视频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动画等获取信息,学生积极参与到轻松氛围的课堂中。例如,在现代酒店管理经典科目中的“大堂存在的问题与纠正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经典的大堂布置,并展示存在问题的大堂,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3]。通过视频演示,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而且将学生带入到更加真实的工作现场,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更佳。
(二)将生活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一定要将生活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比如,教师在“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带到社会,从生活中感受酒店中餐饮服务的场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生带到高星级大酒店前来参观,感觉更规范更高标准的酒店服务水平,欣赏其鸡尾酒调制、中国茶艺、饭店插花、西点烹饪、等酒店服务内容,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受到酒店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态度以及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同时,酒店是如何经营的。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采用项目教学,将生活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为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过模拟演练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升学生的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时,通过模拟演练,才能使得项目教学有更好的应用。在模拟演练期间,学生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其实践能力通过模拟训练得到提升。比如说,在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其分别扮演餐厅服务人员和消费者,让学生掌握餐饮经营与管理理念,并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商务礼仪、形体训练。高职学生在学习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训演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心体验,并且培养其酒店管理能力。
四、结语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项目教学力度,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设置的项目环境下,让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内容有深刻了解。总之,在项目教学条件下,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高彦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酒店英语项目教学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6-27.
关键词:酒店管理 融化创新 研究探讨
目前我国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进程不断加快,在为酒店管理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酒店管理面临诸多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实现酒店管理的创新型发展和高效性运作成为酒店管理和经营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目前酒店管理最主要的任务是促进管理融化创新的研究与发展,一方面保障酒店的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促进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酒店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首先是酒店行业的起步阶段,其大致处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酒店服务的目的和对象比较单一,基本是针对我国的外交接待,所以酒店是具有政治性质的,然后是酒店行业的发展阶段,为拓宽酒店的经营渠道,同时为酒店的运营与发展打造资金基础,酒店借助当时比较热门的旅游行业,顺势快速的发展,最后是酒店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现代酒店行业的基本表现。
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促进酒店管理竞争机制的形成,使我国酒店市场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旅游事业的刺激下,促使酒店行业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我国酒店融合创新的管理模式,以科学的管理经营模式引导酒店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据一席地位,虽然我国酒店管理与经营是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但是其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严重影响到了酒店管理服务的质量,不能积极的引导酒店管理持续性发展,所以针对我国酒店管理现状,提出有效的发展措施,经过对酒店现有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融合创新式管理模式。
二、我国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模式分析
结合酒店行业的实际运营发展情况以及现行的管理模式,对我国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分析。
(一)酒店管理内外融合的创新模式
酒店管理内外融合的创新模式是指将酒店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的营销方式借助融合的手段进行创新,酒店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多样化、多方面的,所以酒店内部管理一定要以客户的多角度需求为服务目标,同时促进酒店设备到位的配备,例如酒店行业需要提高管理上的基本硬件设施,根据外部的营销环境以及营销需要来确定内部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酒店管理的形象,所以采取酒店内部管理与外部营销融合创新的模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酒店管理提供宝贵的客户资源。
(二)酒店品牌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
酒店品牌形象是客户选择的标准,以旅游客户为例,在游客结束一天的旅游行程后,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酒店的选择,此时必须保障酒店动态信息的准确性,第一满足旅客多方面的需求,第二为游客的下次出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所以酒店品牌形象与客户群体融合创新管理模式是酒店管理发展的必要途径,因为客户是酒店管理运行的基础保障和资金来源,所以将酒店品牌形象的建立与客户营销策略相结合,提高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能力,在保障客户消费经济性的基础上,促进酒店管理的质量化发展。
(三)传统文化为主的服务管理融合创新模式
旅游行业的发展着实为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和无限的商机,旅游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服务模式中不仅要以旅游业为主,而且还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模式的完整,在保障酒店细致化管理的基础上,彰显酒店管理的文化风格,对游客采取文化渲染的服务管理方式,融合发展酒店管理中的文化、服务和营销理念。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融合创新模式
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发展最基本的是注重人性化的需要,即是以人为本,而且在现代新形势的要求下,酒店管理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构建,重点以酒店集体工作人员为建设对象,促进员工道德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可实现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模式的特殊化发展,一方面调动员工酒店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其主观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为提升酒店管理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措施
通过对我国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融合创新措施,为酒店管理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实质性依据,促进酒店管理与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方向的管理措施
全方向的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是以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的,而制度建设的目标即是获取客户的认可,同时客户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酒店的管理服务质量,所以酒店管理中全方向融合创新的宗旨即是客户的满意,如此要求酒店在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现代化酒店管理为基础,促进酒店细节上的创新发展,在保障酒店层次之间管理关系明确的基础上,提高酒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酒店在管理融合创新方面可采取责任制与互牵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将每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细化的分担,同时采取各部门相互牵制的方式,保障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的质量,同时为酒店管理中各个项目的运用和控制提供基础保障,促使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中问题的快速发展和及时处理,便于酒店管理与运营的稳定性。
(二)连锁服务的融合措施
连锁服务是酒店行业规模性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连锁服务中的网络化发展成为近几年酒店管理中最主要的发展趋势,要保障酒店信息的可靠性必须依靠网络化连锁服务的模式,在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下,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此形式的发展是以互联网发展为基础的,所以网络连锁服务的融合措施可促进酒店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的双重实现,同时将营销环节之间的管理处理得当,通过网络促进连锁酒店管理上的融合创新发展。
(三)文化融合创新的措施
酒店文化融合创新措施的实施是酒店获取客户满意和信誉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酒店的建设规模和范围是有一定的约束的,但是文化融合创新建设理念的底蕴是非常丰厚的,所以文化融合创新不仅是酒店形象发展的基石,而且是现代精神的体现,促进酒店管理文化方面融合创新,首先要进行人员文化的建设,提高酒店全体人员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气息,为客户提出传统的文化环境;然后促进理念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寻求适用于酒店管理的特有的理念文化,实现酒店管理与理念文化的融合发展;最后是利用酒店管理文化融合创新的优势促进营销手段的进行,在完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措施的同时,形成融合创新型酒店管理的文化气息。
(四)酒店管理综合性融合措施
酒店管理综合性融合措施的目标是保障酒店管理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行酒店管理的综合性培训,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管理人才,因此酒店管理层要注重管理人才的培训发展,综合考虑各个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依据酒店管理的实际对管理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第二是制定合理的岗位晋升制度,岗位晋升是促进酒店管理积极发展最有效的方法,采取岗位晋升制度一方面规划了酒店人员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酒店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根据酒店管理现在的发展趋势而言,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形势对其而言,不仅仅是停留在机遇和挑战的层次上,更重要的是深化了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实际意义,在带动酒店管理进步的同时,促进酒店管理更高层次的发展,而且在中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的未来,一定会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1(11)
[2]李萍,胥清.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管理创新[N].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3]甘颖.探索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经营创新[N].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问题,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新颖的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主要是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进行发。酒店作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必需的载体,在酒店管理中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酒店的星级评定标准中,不仅仅对酒店现有的硬件设备进行评定,还包括酒店管理中的软件水平、服务水平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旅游的效果,也为了更好的实现酒店自身良好的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纳入低碳旅游的理念。在酒店管理中基于低碳理念分析在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在旅游的需求,以此改善酒店管理的现状,促进酒店管理的长效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能够让顾客感受到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
一、低碳旅游现状及前景分析
低碳旅游是低碳旅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中主要是注重碳的排放量作为最终的旅游目标,在旅游方式中将这种倡导低碳排放、重视环保的方式统称为绿色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行业发展中为了获得长久持续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实现旅游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做到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注重环境的保护。其中低碳旅游主要包括对旅游方式的转变、对绿色、节约旅游方式的倡导,最终能够实现旅游和环境的双重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中能够意识到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也能够意识到低碳旅游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九寨沟风景区就注重汽车尾气对其环境的污染,以此禁止所有车辆进入,而是让游客选择观光旅游车,还注重退耕还林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正是因为低碳旅游观念的应用,才能够保证景区能够拥有绿色的环境,并保证游客能够进行旅游,促使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要求
酒店发展的定位是服务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服务,传统酒店的发展理念是以顾客为主,保证在酒店管理中能够使得顾客满意。在基于低碳视角下的酒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视角下的酒店管理在传统酒店管理中的顾客至上的理念下更加注重低碳旅游的元素,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加环保、低能的绿色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是在酒店管理中秉承的是绿色服务的理念,能够为顾客提供绿色优质的服务。此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注重企业文化的,要注重积极向上企业文化的树立,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的一席之地。酒店在管理中还要注重内部环境的低碳绿色化发展,要注重为顾客提供更加清洁、环保、安全的服务,并能够保证酒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注重环境的发展。在酒店的生产设计、设备管理等方面也要能够渗透低碳节约的理念,能够使得酒店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益,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当前酒店管理现状
(一)酒店发展文化与低碳旅游观念不符
对酒店企业发展来说,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只有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发展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对于酒店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对酒店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制定要和当下社会发展的理念相适应。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中却存在以下问题:在酒店管理中酒店领导对企业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来说是一种虚幻的内容,并不能够促进酒店获得实际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酒店在发展中最先考虑到的是在发展中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不会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利益,这样在酒店发展中员感受不到相应的归属感。酒店在发展中并不会意识到自身发展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样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符合。
(二)酒店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企业发展中员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较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在低碳旅游视角下要注重对酒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酒店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酒店管理的要求。酒店行业的发展起步比较完,在人们的择业观念中酒店管理工作并不是职业中的首选,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吸引一些酒店管理的优秀人才。在当前酒店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这些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偏低,也没有接受过比较正规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下的酒店管理模式,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酒店管理的发展,也就不能很好地实施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
(三)酒店管理的硬件设施以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酒店发展中的一些硬件设施还不能达到标准层次,酒店的设施也会有一定的缺陷。如一些酒店对温度的调控是通过中央空调来完成,但是这样对温度的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酒店发展中对酒店设施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其服务的方便性之外还要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为此,在设施的配置上要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将节能环保放在首位。酒店本身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场所,另外加之旅游景点的人员流动比较大,很多酒店在节假日一般是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酒店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样就可能出现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这些都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相符。
四、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基于低碳旅游制定酒店管理的明确标准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发展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模式,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模式下制定明确的发展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中要能够结合低碳旅游的内容。但是在酒店发展中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一些无形的产品,这样就给酒店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无形产品的标准如何制定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无形的产品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这样就不能形成明确的标准。为此,在对酒店标准进行制定时要考虑到如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酒店在当前发展中的服务环境、服务水平等情况来制定酒店管理的标准化。此外,要根据酒店发展中制定的内部制度来完善相关的标准。要对酒店管理的流程、服务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制定监督标准为日后的酒店发展做好相应的依据,促进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酒店在管理中还要注重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要做好监督体系的保障制度,在酒店管理中通过进行组织设计管理,设计分级、分层的制约制度,保证监督体系的独立、透明。此外,酒店在发展中还要注重相互学习,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方法等,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注重服务意识的提升
在酒店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是在酒店发展中能够为顾客提供其使用价值,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酒店在市场发展中的情况。酒店行业的发展本身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本身提供的是服务,顾客是对服务的购买和消费,服务主要是员工进行提供,这样就使得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为此,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此提升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注重服务人才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酒店行业来说,更加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为此,在酒店发展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对于酒店行业发展来说首先要注重薪酬制度的建设,酒店在各项、工作、服务都要考虑在内,并将这些纳入到对服务人员的考核中,对服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是以基本工作为基础,然后加上客户对其的满意度,使用多劳多得薪酬制度,从而鼓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要注重发挥工作人员的价值,人的价值一般会体现在事业和工作中,为此,在酒店发展中酒店管理人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活力,让工作人员在酒店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身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和潜力,这样员工才能够不断的上进,为酒店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价值。此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能够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性格和特长来安排适应的岗位,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要能够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置人性化的环境和场所,在工作之余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加强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还能够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和谐。
(四)注重低碳旅游酒店文化的建设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在发展中要注重其文化的建设,在酒店发展中只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能够在低碳事业下注重酒店发展中的道德规范、意识、群体意识等的塑造。酒店文化的形成不仅对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等有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对酒店人才的培养。在酒店文化的建设中考虑到低碳旅游都概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在发展中也能够受到企业低碳文化的影响,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能够践行低碳的理念,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在酒店文化的塑造中可以通过对低碳旅游理念的学习进行建设,并将低碳的理念真正应用到就酒店服务中,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酒店作为符合行业要想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低碳旅游是关键的因素,这就需要酒店在管理中能够理解低碳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中还出现以下的问题:酒店管理中酒店领导对企业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会意识到自身发展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样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符合。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偏低,也没有接受过比较正规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可能出现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为此,这就需要在酒店管理中要能够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模式下制定明确的发展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中要能够结合低碳旅游的内容。要对酒店管理的流程、服务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制定监督标准为日后的酒店发展做好相应的依据,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要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能够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性格和特长来安排适应的岗位,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要注重其文化的建设,在酒店文化的建设中考虑到低碳旅游都概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不断注重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燕.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3):149.
[2]陈静.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9):90-91.
关键词:校企联盟;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科专业特色的具体表现,是人才培养目标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颁布,标志本科酒店管理成为独立学科。随着专业地位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也受到了重视。
1校企联盟对于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校企联盟是高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联盟,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目标一致,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建立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长期合作关系。校企联盟有利于知识等资源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当前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与行业之间供需失衡现象普遍。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设置课程,是解决酒店管理教育现存问题、提高教育效率、服务辽宁经济的必要途径。(1)校企联盟共设课程,是实现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资源共享的直接途径。作为应用型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明显。由于受到教学硬件、教学师资、实习实践条件等方面限制,酒店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不能符合岗位需求。通过校企联盟共建课程,引进企业课程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将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与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校企联盟共设课程,是实现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的载体;是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等需要和取向,所制订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见,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传统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学科本位”,造成酒店本科教育脱离企业和地方经济的需求及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以企业为单一主体的“技能本位”课程设置,削弱了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失去高等教育意义。校企联盟共设课程是校企双主体课程设置模式,是符合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需要的课程设置模式。(3)酒店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设置。酒店业已摆脱传统的业态,已融入到养老、休闲、地产、会展、医疗等行业。酒店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新要求。目前,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陈旧,脱离时代潮流。校企通过联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不符的问题在酒店本科教育中尚未得到解决。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有以下五方面原因。(1)课程设置缺乏独特性。首先,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在本科教育中,酒店管理曾作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而设立,致使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其次,各地区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未能契合当地酒店业发展需要。随着酒店管理专业成为独立学科,为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需要和当地酒店业发展需求,应根据地方酒店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特征明显的课程门类。(2)课程设置偏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目前,各高校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以经管类课程为基础;是以传统价值为导向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是一种传统的、“层层递进”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课程设置滞后、缺乏实效性,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间的偏差。(3)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高校酒店管理本科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其深层次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缺少微观的把握,致使各地区、各院校间没有明显独立的特色。此外,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最终使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影响着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理论课比例远高于实践课。酒店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较高要求。从课时比例上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的理论课比例远高于实践课,比例失衡,这削弱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饭店管理概论等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学理论未能及时应用和练习,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导致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为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酒店管理本科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5)课程设置受条件限制。受限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酒店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极少,课程按照教师能力开设,这种“因人设课”的现象在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中较普遍。再加上非专业出身教师缺乏对酒店管理的深入研究,又缺少酒店实践经验,因此造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其二,为了方便教学安排,减轻教学压力,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程放在最后一年,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由于所学知识未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实践能力不强。
3酒店管理本科校企联盟下的课程设置原则
校企联盟下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衔接。从课程设置效率、设置主体及实践性三个方面提出酒店管理本科校企联盟下课程设置原则。(1)高效性原则。即课程设置能同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需求。课程设置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方面,即课程目标设定要针对酒店企业需求,结合时代要求,跟随社会进步而更新;课程资源方面,即课程资源要服务于课程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过于偏重“学科本位”的陈旧知识传授意义较小;课程门类方面,即根据毕业生工作职位的变化,将不同阶段的岗位能力转化为不同课程目标,开设多门课程。既要考虑学生初级岗位的能力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需求。此外,课程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体系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影响人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动机及身体状况等。因此,课程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多主体原则。酒店管理本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多主体,即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课程专家、教师等组成。酒店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角度提出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的整体构想,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程设置。多主体原则将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地融合到高等教育中,建立起学校、企业、课程专家之间的信息沟通、互动模式,是校企共同参与到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质量保障,是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3)课程实践性原则。即课程设置改变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增强实践性及理论应用性。理论课程实践化,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提高知识传授效率。仅靠获得理论知识,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相脱离的情况下获得的理论知识,是静态知识,无法形成个体的职业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实践化,把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外在实践,既能省去中间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过程,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4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策略建议
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对于当前酒店管理本科教育问题,提出以下三点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策略。(1)校企双方目标一致,明确各自分工。校企联盟双方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达成一致,建立共同课程目标。双方根据自身需求设定出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在课程设置前,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责范围及双方成员分工。例如,企业主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归纳整理出酒店管理人才标准。校方要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对课程进行整合排序,安排教学计划等。(2)建立工作体系课程设置模式。工作体系是将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某组合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工程,以实现工作目标为目的。工作体系课程设置,与传统学科系统化设置不用,其以工作任务为单位,按照工作体系结构,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为原则,以工作任务间的关系为纽带,实现工作内容与学生就业的有效衔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3)确定课程设置主体。即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专家、课程编制专家、学校教师共同构成。传统课程设置以课程编制专家为主体,企业作为咨询和座谈对象。由于受到课程编制专家特定知识结构的限制,课程“学科本位”特征明显。企业专家的参与可以以“静态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所以,课程设置要让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其中。
5结论
建立校企联盟是实现酒店管理本科实践类课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目的的有效途径。当前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及地方特色;偏向于“学科本位”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课程安排不平衡;课程设置受到师资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等问题。基于此,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应遵循高效性、多主体性及实践性等原则。为提高教育效率,校企双方应用一直目标,明确各自分工;在企业的配合下,建立工作体系课程设置模式;由企业、课程编制专家和教师三方共同设置课程。关于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课程设置的案例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勤.从校企合作到校企联盟———以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分析工具[J].教育发展研究,2014,(07):76-80.
[2].守护“心灵之窗”领航中国眼视光事业发展访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教授[J].中国科技产业,2014,(03):54-55.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3.
[4]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186-189.
[5]张敏敏.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 艺术素质 声乐教学
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and potential of the largest industry, accounting for 9% of global GDP, 10% of the global employment rate, China has def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 tourism power"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up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So, how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ll kinds of personnel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serious issu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tel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rtistic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rts education in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area has made a number of issues raised and resolv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hotel management; artistic quality; voice teaching
0 引言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倡导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这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20世纪初先生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朴素观点。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相关艺术教育规范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曾经和现今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选题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酒店管理也称招待管理,是指从事关于酒店,餐饮和旅行及旅游业相关事务的行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点注定了酒店管理行业的所有业务及工作都是通过服务顾客来体现和实现的。那么,在与顾客的接触、沟通中,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其自身的修养、气质与精神面貌的优劣可能更加关乎到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事业的成败。
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具体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个性,也就是当下常说的情商,①而情商对工作的完成与事业的成功不言而喻。
我院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借以我院深厚的艺术底蕴,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去,走出了一条具有艺术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我们用艺术教育中“精耕细作”的理念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特色化教学,让他们在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真正实现了“T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2011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我院这样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艺术素质培养教学和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全省、全国来看,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譬如:声乐、台词、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但一般院校酒店管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我们的则是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体系有框架的综合艺术素质教育。通过研究有特色、有发展、有活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从业的专业人才。
2特色化声乐教学的开展
让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真正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与落脚点。酒店管理专业的声乐课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课,因为我们并不是培养声乐演员或者声乐教师,这门课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中的一个方面,那么要保持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台词、音乐欣赏等课程,一致的步调,互相催化,相辅相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如美声、民歌、流行,甚至还有原生态;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具体曲目的教学与排练。
2.1 授课形式的特色
声乐课有小组课、大组课与合班课之分(没有声乐个别课),这是根据行课的需要,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亦可合班来进行,具体怎样操作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第一学期一般采用大组课或者合班课来进行基础的歌唱基本功相关技巧的教授,譬如歌唱仪态、呼吸方法、口腔控制等,多唱一些难度较小的齐唱曲目;第二学期开始,小组课渐渐成为授课形式的主体,但也根据需要合班上课或排练,完成当下一些教学、竞赛、表演任务。三种授课形式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灵活机动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2.2 授课内容的特色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曲目进行教学与排练。譬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些旅游胜地的当地民歌或戏曲的积累(见表2),方便在带旅游团时给游客表演或交流。当然,有的曲目还需要跟舞蹈课相结合,配以当地的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势;还可以和台词课一起配合,学习当地的方言,演唱歌曲更加原汁原味,以达到更好的带团导游效果。
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系部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观摩或歌唱、舞蹈、朗诵等比赛之类的活动,那么授课的内容也要根据当时活动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当然,系部活动计划都会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安排并公布,方便教师在假期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相关的准备。
酒店管理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活业中的一大方阵,也是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正是顺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实现文化与艺术兼容的新办专业,是我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其专业技能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也能起到较好的特色引领作用。
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获得重点建设机会,于2011年11月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注释
① 情绪商数(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2] 尹权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
[5] 陈特水,殷章馨.试论高等旅游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关键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9302
1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分析
1.1工作分析系统
酒店为了追求效益,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一线员工大多采用实习生,对于实习生的岗位分配没有考虑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采用的是老一批实习生带新一批实习生的方式方法。由于实习生的实习期限一般不会太长,很多情况下都是刚刚熟悉工作岗位就面临着离职,对于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并没有完全掌握,一批实习生到岗之后,盲目的接受老一批实习生的经验之谈,并没有接收到酒店对于岗位的工作说明,周而复始,就容易道中服务质量的缺失和下降。
1.2招聘系统
由于酒店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酒店在人力资源选择上有些饥不择食。在招聘方式上过度的依赖校园招聘,选用在校实习生的方式,而且在院校选择上更是参差不齐,这使得酒店的整体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其次就是很多酒店在管理上奉行集体内部提升的原则,虽然加强了酒店管理阶层的忠诚度,但也造成了“近亲繁殖”和人才流失。
1.3培训开发系统
大多酒店管理集团为了开发人才,建立“三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后备高管计划(总经理)、中层接班人计划(部门总监和经理),未来之星计划(主管和领班)。人才的培养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是在员工培训方面,酒店的培训系统还是比较滞后,只有简单的入职培训和岗位培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且重复,培训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讲授式培训,效果很不明显。
1.4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
酒店集团内部主要依照职位的高低、工龄的长短、职业技能等级划分薪资水平,建立了明确的等级薪酬管理体系。但是在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体系方面,基本上依赖于管理者自身的感受,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和准则,而且酒店在奖扣分制度方面缺乏定量与定性的结合,随意性较大,没有执行力度,忽视了全面性、公平性和透明性对员工的影响。
2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文化氛围淡薄,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不仅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我国很多酒店为例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浪潮中生存下来,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很多活动缺乏创新且都流于表面形式,对于员工影响甚微,缺乏真正的实践意义。
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管理上缺乏创新精神。多数的酒店管理层都是由基层晋升,学历偏低,都会凭借经验管理,缺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不能够与时俱进,而这将无法适应酒店业的高速发展,更不利于酒店在为了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2.2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流动率较大
酒店管理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于酒店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且酒店从业门槛较低,所以酒店员工的学历、能力、层次等参差不齐,导致了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我国酒店大多的一线员工依赖于短期实习生,虽然整体的文化素质还算高,但是在职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上却十分欠缺,使得酒店的整体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
由于酒店的工资水平较低因素的影响,酒店人员的流动率非常大。一般企业人员的流动率都维持在5%-10%,但是,酒店行业的人员流动率已经达到了30%左右,这将大大影响了酒店的健康发展。
2.3缺乏合理有效的招聘和培训机制
一个酒店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招聘和培训机制。完善的招聘机制可以为酒店招纳人才;完善的培训机制,能够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只有两者同时兼备,才能有力地保障酒店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然而,我国很多酒店在招聘方式上主要采用了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尤其依赖于校园招聘;在培训体系上仅仅是采用了简单的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这就大大影响了酒店的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4酒店缺乏人文关怀,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
酒店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更加应该重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酒店在发展中往往只是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人才是经济效益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个关键点。在对待员工管理上,仍然采用“官僚式”的管理方式,把人看成是消费品,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和可塑性。在工作过程中,只考虑工作的完成的结果,不考虑工作对于员工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在员工的满意度调查过程中,不能够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员工的满意度低。
2.5酒店薪资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酒店在薪资管理方式上采用的是单一的等级薪酬制,缺乏灵活性和激励性。酒店基层员工与中层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差距较大,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了酒店的整体服务质量。薪资管理上还是一味追求相对均衡,忽略了市场体制下的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依旧采取的是简单的管理者意志奖惩的方法,仅注重短期内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的表面意义上,忽略了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3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
3.1.1企业文化建设
酒店在文化建设上,应该“以人为本”,尽可能多的组织员工集体活动,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一个积极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酒店的管理成本。
3.1.2提高管理水平
由于酒店管理者教育水平的相对滞后,使得酒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所以作为酒店的管理人员,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能够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做到既能让员工满意,又能巧妙地解决问题,提高酒店管理的有效性。
3.2建立健全酒店的人才招聘机制
随着酒店方面人才的不断增加,酒店的招聘方式也越来越多,如校园招聘、猎头公司、网络招聘、内部提拔等等,每一种招聘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因此酒店在进行招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酒店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所招聘岗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招聘方式,做好酒店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满足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怎么既可以节省酒店人力资源的成本,又能保证酒店人力资源的平衡,这就需要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对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做系统的分析,因岗招人,而不是因人设岗。酒店在员工招聘中应该遵循酒店的招聘的黄金法则-岗位匹配,即给岗位找到合适的人选,给人安排适合的岗位,尽可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做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3完善酒店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在对员工整体素质和初步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岗位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安排与之相对比较适应的岗位,然后就是除了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应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丰富培训的内容,如初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注重发挥员工的优势,积极的引导员工对于岗位的认知,让员工在岗培训期间真正的掌握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并且喜欢自己所在的岗位。
员工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更是一份有良好发展前途的事业,所以这就需要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酒店可以根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中对人才的要求,给员工制定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专项培训,以提升其整体的素质,满足酒店人力资源的需要和员工的心理诉求,实现酒店与员工之间的双赢。
3.4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管理
3.4.1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满意度
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员工才是酒店的第一生产力,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将影响酒店的整体经济效益。只有使自己的员工感到满意了,他才有可能让你的客人感到满意,客人感到满意了,经济效益才能提高,酒店才能长期生存。所以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员工的利益,只有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员工才能考虑到酒店的利益。
3.4.2注重个性化管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对症下药,注重个性化管理,把每个人的性格特长和岗位特征相结合,让每个员工都有自主选择岗位的权利,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当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主观能动性也能相对提升,所以酒店在保障工作能够顺利得以完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4.3完善酒店管理的民主化,人人参与其中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任何直接有关酒店员工自身利益的决策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要让员工切实感觉到酒店重视自身利益,这样才有可能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员工作为酒店的直接生产力,更能够直接的了解到酒店工作的真实情况,让他们直接禁言献策参与酒店管理,更有利于酒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5完善薪酬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
3.5.1薪酬管理
酒店在薪酬管理中在满足基本工资和相应福利的同时,还要确定岗位价值。同时还要关注员工自身的工作态度,加强对于员工整体素质的考核,根据贡献价值、岗位职责、工作技能等要素确立工资等级制,并且对工资核算要公平、公正、公开。
3.5.2绩效考核机制
酒店在基本的薪酬管理过程中,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更有利于酒店对于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也能够有效引导员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也是对员工工作的有效监制。酒店人力资源部门要结合各部门的特点和岗位职责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合理的考核方案,不仅要注重对于结果的考核,对于工作的过程和行为也要进行有效的考核,把业绩考核指标、能力考核指标和态度考核指标三者相结合,全面有效的实现考核的目的。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酒店行业不仅要通过自身的改革来满足酒店客人多元化的需求,为客人提供特色的服务,还要不断地强化酒店组织的内部管理,以此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组织目标。
参考文献
一、南方学院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过少
目前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大多是制定者根据自身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参照其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而确定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少,以至于学生到大三对酒店还没有系统的了解。例如:2012级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只3门———餐饮管理、酒店前厅服务管理和酒店企业服务英语。许多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凑学分,对于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等。另外,各年级开设课程混乱,没有承前启后。例如:2012级是在大二开设餐饮管理课程,而2011级则是在大四开设餐饮管理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明显发现虽然学生已经大四,但是对酒店知识与运作掌握寥寥无几,这给授课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2.课堂教学实操设备不足,缺少实践教学平台
酒店管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需要实际操作后学生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比如餐饮管理中:中西餐的摆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记住该怎样做;酒水服务,学生只有亲自去尝试之后才知道红酒要如何开瓶,要如何斟酒。学院这些基础性操作设备都是没有的,刀叉托盘、红酒开瓶器没有,也没有中西餐实验室让学生去体验,只有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说教。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好的。3.师资力量不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酒店工作经验。然而,很多专业课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或者只是有短期的酒店工作经验,因此很多专业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很好地把自身感受传达给学生。因此,学校必须不断派教师进修或者去酒店考察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南方学院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完全套用公立大学的模式,必须创新出具有独立院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
打破原有公共课和基础课同时开设的形式,系统地增加专业课程数量,将专业课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操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集中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进行,而此学期不再安排其他非专业课程。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承前启后,将基础课程放在低年级,以为之后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实行灵活的学分制,设置一些和酒店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游轮管理、赌场管理、酒吧管理等,拓展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广度,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大领域中不断思考创新,成为酒店管理的实用性人才。
2.加快构建校内教学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科目比较多,每一个科目实验目的、内容和使用设备各不相同。建议学院按照科目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如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贴近真实环境和真实训练的教育模式,可使学生入学即入门,从服务与被服务的模拟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并养成职业酒店经理人的良好职业习惯。
3.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打造专业酒店管理师资队伍
一、引言
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是前后递进的两个教育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明确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中高职这两个阶段之间的顺利衔接是形成和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必然趋势。要在中高职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需要在生源来源、教育目标、考核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各个方面入手,而其中,能力标准和培养目标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要在使得两个职业教育阶段能够全面、流畅衔接,第一个要做好的工作就在于确定好合适的培养目标以及各自定位好人才规格。
二、行业职业标准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系
(一)行业职业标准
行业职业标准就是国家按照完成职业涉及主要活动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制定的规范性要求。该标准是现代人参与职业发展,接受培训和通过职业鉴定的根本依据,也主要用于对社会成员的从业资格和工作能力进行判定的标杆。目前,划分为五个级别的从业资格主要是指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对应着五级到一级,而针对每一个级别的从业资格,行业职业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明确了不同级别职业者的工作能力要求。举例来说,在中级从业资格上规定人员要具备基本技能,而在高级从业资格上,规定人员除了掌握基本技能,还需要拥有专门技能,另外,对于技师这一级别的从业资格,则规定人员除了拥有基本技能,还必须按照规定掌握特定的特殊技能。所以,在讨论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时,要清晰地看到中高职两个职业教育阶段在人才技能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将上述五级人员所对应的不同规范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里。
(二)高职教育衔接应当紧密联系行业职业标准
搜集和整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领域的理论成果可知,针对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的讨论,不管是针对招生的相互联系,还是围绕课程体系的相互呼应,基本上都是以从人才类型结构出发所形成的职业分类为基础展开的。可是关于人才类型结构的分析和讨论中,只是非常基础性地对职业进行了非常粗略的划分,将事实上很复杂的职业状况仅仅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性、技能型这四个类型。这种状况造成了高职和中职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很难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也造成两个阶段在教育衔接上难以达成一致。
职业教育之间应当达到的良好衔接状态可以表现为: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应当各自完成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并且将这种要求和国家已经形成的正式职业标准对应一致,从而使得中高职教育形成良好的衔接性。所以,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总体上就可以理解为,依据科学定位的工作岗位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衔接。在这里,对工作岗位的合理、系统的定位,主要是采取了国家职业分类所形成的国家职业标准,能够较好地继承国家标准的科学性。
三、酒店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和中高职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早在2005年10月8日,《酒店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我国以酒店管理人员为对象,针对他们的执业资格出台的首个国家级的职业规范性文件,对于我国酒店管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国家标准的推行代表我国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已经进入了社会化、专业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具体来说,酒店管理师就是能够在拥有酒店管理各类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管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承担酒店的餐饮、康乐、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各类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一职业包括四个等级的国家专业资格,从四级到一级依次是助理酒店管理师、酒店管理师,高级酒店管理师、以及高级酒店管理技师。相关从业人员依据这些明确的资格规定,在接受了必要的专业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了国家主管机构的鉴定后,就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得到相应任职资格。
国家针对酒店职业人员制定的职业标准,科学地对我国现代酒店管理各类岗位必须具备的人员能力素养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规范和明确,可以为中高职教育提供适用的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分层和归类,因此,要使得中高职教育之间能够更加有机地衔接,重点就在于教学结构和内容将职业标准要求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和标准中的等级和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中高职酒店教育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可以更好地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出符合酒店管理实践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本文认为,高职和中职院校要按照酒店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科学定位各自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
四、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有效衔接对策
(一)将行业职业标准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导向
在当前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针对中高职的教育目标和人才拍样定位衔接较差的实际问题,应当按照国家酒店管理职业标准来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的范围和层次。成熟的国家职业标准是对于全国的酒店管理岗位需要和从业人员的素养在国家层面上的总结和规范,较好地囊括了酒店管理的职业要求。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来确定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各自的教学内容,也就可以使得中高职的教学活动和内容能够面向学生在未来可能参与的管理岗位和工作活动,使得中高职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体现为酒店管理提供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属性。同时,由于依据行业标准确定的中高职教育体系,使得中高职教育能够直接对应实际的酒店管理工作岗位的相互联系和层次衔接的衔接机理。由于酒店管理的各个工作岗位的科学定位的基础就是行业职业标准,因此,以符合酒店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培育任务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采用行业职业标准作为自己的主要导向。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文认为,需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主要的依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组织当地的中高职院校,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力量展开充分的调研和研究后,将调研结果集中到教育部,并且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结合不同地区的中高职实际教学特点,在酒店管理专业上制定符合行业职业标准的、具体可行的教学标准。
(二)依据职业标准明确衔接中中高职人才培养层次
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按照行业职业标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工作规范来确定,能够更好地符合酒店管理实际需要和发展规律。总体来说,中职可以将重点培养对象放在酒店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上,为酒店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专业工作人员:例如可以将教学中心落实在行业职业标准中的酒店管理师的培养上。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可以将人才培养的主要精力放在对酒店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为酒店管理提供领军或主管性的人才,例如,主要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朝着职业标准中的酒店管理师方向科学培养。通过结合行业职业标准所确定的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重点,可以使得中高职之间形成层次递进的高效教育格局。
这种人才培养结构的形成,使得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成为四星、五星酒店承担日常房间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不超过三星级的酒店里的基层管理人员;而从高职走出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则可以成为四星、五星级酒店里高层次管理者的主要来源,这样就可以使得中高职教育天然地形成了一种人才递进的培养关系。此外,在这种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结构里,不管是哪一类型的院校的教学,都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书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习,掌握具体的酒店管理岗位上的业务技能。为此,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学生都应当以基层服务岗位作为自己实习的出发点,通过基层服务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酒店管理的主要流程和服务架构,从而打牢职业基础,在未来酒店管理的岗位上能够各施所长。
(三)构建依据职业标准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接续体系的教学衔接策略
为了使得依据行业职业标准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能够在教学实践里具体落实,就需要在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各自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开展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首先,中高职教师要要根据各自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把职业标准中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国家鉴定标准和资格鉴定流程等作为形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保证通过职业学习的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步满足行业职业标准的各类规定,从而在完成学业之后,可以直接参加酒店管理的国家职业资格的鉴定中去,提高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其次,在针对这一专业学生的考评工作里,也需要将考核的标准参照酒店管理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加以制定,甚至在考评方式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家考评,使得学生们在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阶段就逐步熟悉职业环境,从而在今后参与酒店管理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有效降低中高职毕业生在酒店管理中的岗前培训的时间,提高中高职学生的成才率,从而使得按照职业标准构建的酒店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不但在中高职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而且可以进一步在职业教育和酒店管理实践之间也形成良好的关联性,从而明显增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果和价值。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