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

第1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浅谈中西方体育广告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高校阅读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中西方广告的创意差异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西方广告翻译传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浅析汽车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从中西方情人节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及其对口语教学方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丰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西方广告文化在外在表征上存在多种差异,中国广告注重精确表达、动之以情、喜用传统文化元素;西方广告则表现为自主推理、寓教于乐、善于艺术化的表达。中西方在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公众文化层次、广告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广告文化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把握中西方文化广告的差异,并科学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广告;广告文化;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136-03

任何广告的目标消费者和交流对象都是社会人,受经济、文化、受教育程度、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对广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也不一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品牌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广告所面对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背景下,对中西方广告的对比研究越显重要,认识中西方广告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不仅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需要,更是市场拓展、跨国传播的要求。

一、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外在表现

(一)致敬传统与面向未来

中国广告创作者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比如广告中经常出现书法、水墨、剪纸、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代中国广告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其它大多数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广告创作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带给中国人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推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获得受众认可大有帮助。

崇尚科学、勇于冒险、富于幻想和批判精神的民族个性决定西方广告更倾向于面向未来的表现,科幻、UFO、外星人等常常会成为西方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这在以青年人为受众的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样的广告表现可以给受众留下时尚、前卫、炫酷的形象。

(二)精准表达与自主推理

中国广告大都会将广告信息说白点透,不管是为了产品促销还是基于品牌形象塑造,不管是采用说明证明形态还是选择故事情节形态,总是会相对直白精准地向受众表达信息。因此,即使发展到今天,文字仍然是我国广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因为它有直接说明和准确传情达意的作用。而西方则讲究留白式的自主推理,很多广告都不会直接点破内容,给受众留下足够的空间去体味想象。广告中直接说明性的文字较少,甚至整支广告没有一句关于产品的文案,主要通过情节的设计、画面铺陈或意境的塑造,让受众自己去发现关联,推导和感悟广告信息,进行准确解码。

西方某语言学校的广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一条金鱼在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突然,一只大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去。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乱起来。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了“汪汪”的狗叫声,猫闻声而逃。电视屏幕上呈现画龙点睛的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另一个则更加简洁,一对情侣羞涩地坐在一起,女孩最终按耐不住转身与男孩接吻,男孩却在激吻中瘫软倒地,这一幕不仅吓到了身边的女孩,也惊到了电视前的观众,当最后的标板出现治疗鼻塞的某产品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动之以情与寓教于乐

中国广告凸显了中国的内敛文化,重情、重义、关爱他人是广告表现的重要元素。动之以情是中国广告创作的重要切入点,从亲情、爱情、友情到乡情、同情等,针对特定的受众,附加到匹配的产品中,总会产生屡试不爽的感召效果。

近年台湾大众银行推出一系列情感微电影广告,感人至深,引起了强烈共鸣。其中《母亲的勇气篇》讲述的是63岁的母亲蔡英妹,第一次出国,不会英文,没人陪伴,一个人独自飞行3天,3个国家,3万2千公里,历经波折去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的故事,让人们为她的坚韧、勇敢和爱而折服。当类似的广告陆续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受众的情感和心灵时,人们开始坚信这是一家有情有义的银行,而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没有比获得用户信赖更重要的事了。

相比于动之以情,西方广告创作者更热衷于寓教于乐,一贯崇尚自由开拓、喜欢标新立异的西方人不容易被感情牵绊,却非常享受幽默带来的愉悦。幽默风趣、诙谐逗笑,往往是西方广告创意惯用的手法。在国际广告大赛中,获奖作品中大约三分之二包含有幽默诙谐的元素,有的甚至不惜调侃总统和上帝来传播广告信息。曾在戛纳广告节获金奖的一则平面广告借克林顿的绯闻推销某种治头痛的药品:画面为克林顿头痛的表情,他的太阳穴镶着莱温斯基的照片,广告语为“TYLENOL,特强效力,医治特别头痛的问题”。这种结合现实的幽默既有合理性又有趣味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含沙射影与针锋相对

对比可以直接形象的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这一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广告创意中,即使是主张和谐相处的中国,对比广告也日益增多。但在中国市场,广告中的对比更多是相对柔和的、间接的进行,含沙射影而非指名道姓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新盖中盖“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方便又实惠”的广告播放不久,竞争对手盖天力通过各大媒体郑重提示“一天三餐不能一次吃完,补钙也是一样,少量多次,才是科学补钙”,广告虽然没有点名点姓,但是关注补钙产品的消费者也会心知肚明。

西方市场中的竞争性广告更加常见,在具体的表现上也更加直接、明快、奔放,他们更喜欢针锋相对的直接攻击。比如温迪汉堡的广告中,其代言人跑到麦当劳里购买了牛肉汉堡,连咬几口都没见牛肉,开始惊呼“牛肉在哪里”。百事可乐的广告中,小男孩为了能拿到在双层售货机上部的百事可乐,不惜先购买两瓶在下层的可口可乐来垫脚;奥迪的广告简单却有震撼力,宝马、奔驰、沃尔沃和阿尔法・罗密欧四个世界名车的圆形钥匙扣组合成奥迪车标,传达出它集阿尔法・罗密欧的时尚、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和沃尔沃的安全于一体的信息。

(五)直接的性明示与艺术的性暗示

性以其独有的神秘感和诱惑力,能轻松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广告大师奥格威在多年的广告实践中,把“性”称之为对视觉和思维最具冲击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广告表现中吸引注意力的犀利武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为了让广告信息脱颖而出,打性元素牌的中国广告已屡见不鲜,大量与性有关、无关的产品都试图以此途径进入消费者眼帘,就像被约束多年的野性突然释放,很多表现大胆又直接,诸如 “**肾宝,他好,我也好”“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同时,中国大量的性表现手法广告喜欢借力女色,广告界甚至出现了“广告无创意,美女来顶替”的现象[1],各种广告中身体局部、动作诱惑等表现随处可见,车展、楼展、商场“秀”等总把穿着性感、风姿百态的女性和展出的商品捆绑在一起。

西方社会在性的问题上相对于中国更加开放,但现在西方广告人运用性元素进行广告创作已经超越了直接的表现方式,为性而性的情形在西方广告中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谨慎而富有技巧,讲究艺术、巧妙的性暗示运用。英国某安全套广告,画面是一只宽大的男式皮鞋和一只小巧的女式皮凉鞋69式倒扣在一起,没有文字说明,只有该安全套的品牌名点缀在一侧,十分简洁,新颖,含蓄而不落“性教唆”的俗套,避免了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而目标受众看后则心明意会。

二、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内在成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广告创作人员,其本身就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成长和成熟,思想和行为无形之中受到固有文化和以往经验的影响和限制,所以不同文化区域内广告创意人员所创作的广告在整体风格上会有较大的差别,而他们的广告也往往会更适合本文化区域内公众的接受习惯。

中西方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仁、义、礼、智、信和集体主义,“重群体、轻个体”的意识非常突出,多数广告作品带有明显的“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等价值倾向。喜欢营造合家团聚、喜庆温馨的场面,常常将个体的喜好与家人、朋友或集体的价值标准密切相连。非常可乐自豪的宣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荣威W5激情的主张“你不必拥有一辆中国车,但必须拥有一颗中国心”;“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理由是“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麦斯威尔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也入乡随俗的变成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这些都无一不是群体意识的鲜明表现。

而西方社会更追求个人主义,注重人的个性,渴望表现自我,主张独立而非依赖性[2]。深谙此道的西方广告创作者很好地将这一特点反映在广告文化中,强调自由的氛围,更多的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显个人价值,从而有效地迎合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如耐克的“Just do it”、锐步的“Fit you well”等品牌广告都在诠释着西方的个性价值观。

再比如,“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要达到“和”,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论语・尧日》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这就是我们长期沉淀下来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以,与之对应的中国广告作品也特别重视和谐美、强调统一感。我们也才会看到有为竞争对手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主,长沙的华银旺和超市就曾在店门口挂出横幅――“热烈欢迎沃尔玛入驻雨花亭商圈”,这种大气、宽容、友善的形象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自然也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西方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铸就了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广告中常常会表现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丹麦Borsen日报的广告以“新经济,新竞争规则”为诉求点,直接点出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阅读Borsen日报。广告用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画演绎了“弱肉强食”的事实,比如羚羊将猎豹叼在口中,雄狮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惨地哀嚎[3]。这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可能过于直接和血腥,但却能赢得西方受众的共鸣和认同。

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对广告创作非常重要。首先,广告创作只有迎合社会文化环境和公众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其次,公众文化背景影响他们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解读,迎合公众文化背景才能实现广告信息的顺利传播,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三,把握公众文化特征才能将文化有效延伸到产品中,成功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产品同质化趋强的背景下,文化内涵成为差异化营销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划分也是以经济条件作为主要参照因素。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和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对产品、品牌以及广告的认识与需要有较大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人均角度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2013~2014年全球72个国家(地区)月薪排行榜,中国大陆为656美元,仅为美国3263美元的五分之一。现实中,很多产品的绝对价格,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汽油、肉类、服装等在中西方国家的差别并不大,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各阶层工作者所获得的报酬与商品价格的比率要比中国高出数倍。比如,一个中等收入美国人的月薪可以买5台iPhone 6,而在中国只能勉强买到一台。

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拥有不同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地位是不同的,对购买这种商品的动机和心态也有很大差异的。同样是iPhone,在多数美国人眼中它只是个通讯工具,选择时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而在不少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却还包含着财富、气质和个性魅力这些概念在里面,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使在自身收入不支持的情况下也会购买,所以才会出现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极端事件。

广告是商业行为,以是否有较好的营销效果为评价标准,而效果的形成取决于能否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公众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意味着中西方广告在策略、创意、媒体投放等方面必然会形成差异。

(三)公众文化层次的差异

广告要产生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消费者看懂广告,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判断下决定自己的购买趋向。如果消费者对广告本身都无法理解,所谓广告效果就成了天方夜谭。普通的广告受众不是企业主、不是广告人,大部分情况下广告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对广告的接受大多是无意识状态,几乎没有普通大众专门去钻研广告。所以,广告信息要顺畅的传播,发送者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编码工作,而且还要考虑考虑接受者的解码能力和水平。如果接受者的解码出现障碍,信息的传播就无法顺畅进行[4]。

影响受众接受能力和解码能力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成年人的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进行了统计分析。当中,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规教育均超过12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而我国仅为7.5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我国的相关数据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不到10%,文盲(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却超过4000人。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不同的文化层次就意味着不同的信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也意味着中西方的广告创作必须考虑本国受众的文化水平,以他们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为创作基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各自国家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四)广告发展阶段不同

西方广告在累积了2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后,已进入成熟期。而中国广告业相对起步较晚,特别是二战之后的三十多年,在这个全球工业与科技突飞猛进、西方广告业大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国广告业却几乎是空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业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起步的,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中国广告很多理论都在借鉴西方的成果,中国广告实践活动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起步上的落后,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广告差异的一个原因。

三、结 语

中西方广告在外在表征上有多样化的差异,对这种差异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广告受众和广告创作者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中国广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因素是客观的,复杂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这决定了中西方广告必然会存在差异,而且会长期存在,同时差异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会走出本土走向国际市场,跨文化广告传播将成为中外品牌的常态。当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考虑当地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以及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从而使广告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文艳霞,文艳琼.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论文探讨[J].今传媒,2012(1).

[2] 黄婷婷,王琬.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广告音乐差异[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第2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第3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1.交际语内涵的差异分析。交际语是日常生活当中使用频率最高,从来加强同其它人的交往,维持社会关系的词语,我们常见的有敬语、称呼语、招呼语等。特别是在称呼语方面,中国人对称呼的表达非常清楚,比如有姐、表姐、堂姐,姑妈、姑姑、表姑、姨妈等清楚的表达。但是外国人一般用“Mr.”、“Mrs.”、“Miss.”等词语来称呼不同年龄的人。中国人见面常用“吃饭没有”、“昨天赢钱没有”、“去哪”等词语来进行招呼,而西文人的“Whereareyoudoing?”不再是招呼语,而是做为一个问题期待对方来回答。而“Hello”、“Hi”是西文人常用的招呼语。

2.习语内涵的差异分析。我们所讲的习语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等。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语言的精华,内涵丰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导致的在中西习语上的不对应性。当外国人听到“对牛弹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等习语时会迷惑不解。欧洲等西方国家当中其在上出现了不少习语,当他们的感情变化较大时,常用God,Fuck等禁忌语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交流当时,也必须注意到西方外国宗教相关的文化因素,从而更从容的同他们进行交流。

3.身体语言方面的差异分析。身体语言主要是指人的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一般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内敛,外国人说话而比较真实,他们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都比较夸张。外国人认识中国人说话非常藏着,喜怒哀乐都不容易表现出来,而外国人却不然,他们的表现同他们同内心感觉经常一致。在中国,用食指、中指指别人是标明“二”的意思,但是外国人却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这就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内涵的不同引起的。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原因的探讨

1.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都是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明的差异。人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创造了文化,并一直被后代所流传下来,后代反过来又被前面的文化所影响,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是中国人比较偏重精神上的感觉,西方人比较务实。这在中西双方的词汇当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文字更多的偏重于形象,比如“人”字,就生动的表现了人站着的情况,比如“坐”字就相当是二个人在地上的感觉,表达了坐的含义。西方英文更多的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postcard”就是传递的卡片的意思,说的是明信片。

第4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中,饮食被解释成“吃的和喝的东西”或是“吃东西和喝东西”。在英文字典中,饮食被解释为“foodanddrink”即“吃的和喝的东西”或者“biteandsup”即“吃东西和喝东西”。总的来说,有关“饮食”的解释,无非是“吃的或者喝的东西”,或是吃喝的动作。但真正的饮食并非如此简单,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是为享受美食而“饮食”。因此,饮食本身就上了一个层次,人们已从普通的吃,上升为吃什么?在哪儿吃?如何吃?不同的吃法会体现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观点、态度和饮食的内容、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礼仪

中餐,主要体现一个“让”字。在中国的宴席上,后辈或小辈习惯等长辈、主人家入座后,才开始用餐,从而表现对主人或长辈的敬意。同时,主人一般会先给主要的宾客夹菜,并邀其先享用。西餐中的礼仪体现在“美”上。整个食用的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让食用者对其所食用的食物,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食用者衣着整齐,最好穿礼服,并且要求食用时的坐姿端正。

(二)饮食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就请客吃饭来说,对于中国人,“共享”是其主要方式,一群人共坐一桌,共享桌上的菜肴,最后的结账也是争相买单。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总结为一个“合”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请客吃饭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每人一份,并且各付各的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盘菜可以同时几个人一起享用,西方人用餐,往往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

(三)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部电影就有场景是关于,外国士兵为了保持营养的不流失和自身的强健,而生吃大块刚割下的牛肉,不仅益于人体某些微元素的吸收,也利于锻炼牙齿的咀嚼力。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四)饮食性质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五)饮食餐具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饮食餐具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崇尚农耕,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用餐喜欢用圆桌,也称八仙桌;吃饭用筷子夹,体现和气;而西方人一般用方桌,并使用刀叉,刀叉却给人一种带有杀气的野蛮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缘由

(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二)生活环境及习俗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在中国,价值观所导致的饮食差异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现如今的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三、结语

中西,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表现了两个大派的不同文化,而饮食在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国家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的深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与补充。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起钧.《烹调原理》[M].台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 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浙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李娟.《才智》[M].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11(12). 

第5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英语 阅读理解

1.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之间的关系

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其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都是有着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简单来说,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拥有丰富,就能够对阅读理解越容易,并且在理解过程中,也较少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相反,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自然而然会影响自己到英语阅读理解。

所以在英语阅读理解当中,除了需要掌握英语阅读材料知识,还需要理解相应单词、句子和段落,并且能够拥有充实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够准确去理解英语阅读。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来说,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会影响到自身对阅读的理解。本文简单举三个例子,来阐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例一,在英语当中“Runalresidents”,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就会认为这单词指的是在偏远地区的经济不富裕人。但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区的一般都是有钱富人,因此这个单词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其在西方当中,这词意思为运行居民。

例二,以“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为例,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两趟厕所。但是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厕所”。从这也可以看出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能够影响到英语阅读翻译的。

例三, “房东”这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指那些将自己房屋出租给其他需要居住的人,并且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就造成对“房东”这个词理解成指那些拥有土地然后去压榨劳苦大众。在西方国家,对于这个词理解是没有其他什么意思,就只是单纯指一种身份状态。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的研究,不难知道英语背景知识是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比较强影响。所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文化知识的作用就是能够使得阅读理解更加方便。简单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在阅读理解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来加强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训练。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述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3.1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想要培B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就需要结合英语现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阅读材料本身相关的资料,将其进行合理的输入与输出,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理解印象。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并且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样,这也需要英语教学者,能够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抓住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从其阅读中的重点来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

3.2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意识

通过上述论文的研究,不难发现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存在着一定关系。所以想要更好学习英语,就需要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说,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保证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对英语教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加强直观的视频资料环境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引导,来吸引学生对其文化产生兴趣并进行学习。

3.3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限制了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也就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建议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才能够保证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英语教学者是可以通过加深学生对于“美国西部牛仔”形象的认识、“苏格兰短裙”文化的认识等等,让学生在英语文化当中学习英语,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当中了解英语文化背景,让二者学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提升。

4.总结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者,深感中西方文化背景对提高促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必须潜移默化的需要灌输给学生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就是研究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寻找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异对学习英语的影响,提出来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观点。在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当中,提出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三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焱.谭跃越.跨文化大学英语阅读与翻译.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J].2014

[2]张彦.阅读英语看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社[J].2011

[3]郝晓静.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影响要素分析[J].青

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

[4]金涛.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J].2013

[5]刘丽军.论文化差异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现代商贸工业

[J].2012

[6]席玉虎.英语阅读文化背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电影片名;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承和异族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方面,作为推介影片,吸引观众,从而提升票房的重要工具,电影片名对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电影片名又直接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对电影片名有着不同的期待。如何在翻译中兼顾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功能,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值得电影译制工作者不断地去探讨。

一、电影片名的文化意蕴

电影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艺术化的反映,通过艺术的手法。或描摹现实生活,或探索未来世界,或重温历史,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社会时代的特征。因此,电影是一个浓缩了的多元文化的集合。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其相通的一面,又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些异同点显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为中西文化间的交流提供可能的同时也设置了许多障碍。各个流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和评判这些文化差异。就翻译而言,文化差异既构成了翻译的难点所在,也成为翻译的兴趣所在。电影片名,作为电影主题或内容的浓缩的表述,也体现了中西方独有的文化渊源和特色。中西方文化差异赋予了电影片名不同的命名特点及其独有的文化意象。

1 中西文化差异与电影命名方式的异同

中国的人文思想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精神、思维模式、哲学观念、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儒学传统的精髓。“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与自然看成浑然一体。’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和。重概念、忌笼统、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重视特殊的辨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陈宏薇:1998p19-29)

陈宏薇教授认为,中西文化差异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上,有如下几点:

(1)中国人强调直觉与具象而西方人重视理性与逻辑

心理文化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中,汉语诸种语言的形象性而英语诸种语言的功能性。因此,汉语众多使用具体比喻抽象,状物言志。同时丰富的量词也使得语言表述形象化。电影片名的命名正体现了汉语形象、精炼而意蕴深选的特点。如影片《红高粱》《花样年华》《落叶归根》《一地鸡毛》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英语注重功能性,其片名的命名通常简洁明了,如Titanic、Batman以及The Patriot等。

(2)中国人强调整体意识和西方人崇尚个体意识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才者,天地人”。将人看自然界与天地共存的一方,和天地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影片Tornado、Deep Impact等片名体现了西方的这种精神文化,而《天地英雄》《三峡好人》等片名的命名则强调了汉文化的整体意识。

在用词上,汉语词义趋于笼统,表意较模糊,而英语词义倾向具体,表意较准确。此外,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在语言文字上讲究文字对称,多用四字词语,强调意蕴和谐,朗朗上口。这些特点在影片的命名中都得以体现,如国产影片《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大城小事》《甲方乙方》等。而欧美电影通常以情节、主题、线索、背景或主要角色命名的方式,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具体而简明的审美理念,如And Then Game Love(情节)、The Beautiful Mind(主题)、Schindler’s List(线索)、Sleepless Seattle(背景)以及Harry Porter(主要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片名中也有用人名作为片名的实例。但通常这些人物或是民族英雄,或是历史风云人物,或是因为为集体奉献毕生而被人们视为楷模的人物。如《林则徐》《》《焦裕禄》等。这仍然体现了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集体意识。而一些历史或军事题材的影片也以事件名本身为电影名,力图再现历史的真实性,这一点与西方同题材的影片可谓所见略同。例如中国的影片《》《血战台儿庄》等,西方的影片Pearl Harbor等。

2冲西文化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在电影片名中的反映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深远的影响。电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中所独有的文化意象也会在电影片名中得以反映。香港电影《无间道》自面世后深受好评,颇为卖座。其片名取自佛教典故,颇具深意。“无间”指无间地狱,又被译作“阿鼻地狱”,出自《法华经》与《玄应音义》等佛经。无间是佛经故事中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如同我们所说的十八层地狱的最底层。被打入无间地狱的人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只有无尽的苦难。影片中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时刻忍受着精神的煎熬,就如生活在人世中的无问地狱。无间地狱没有轮回,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挣扎着寻求轮回。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这一片名激发着人们的思索。再如影片《龙年警官》与《卧虎藏龙》中有关“龙”的文化意象也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之一的龙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图腾,是勇敢与智慧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形容成一种会喷火的、邪恶的怪物;《霸王别姬》其名取自中国历史典故《史记・项羽本纪》,糅合同名传统戏剧,意在深刻发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这些影片片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为中国文化所独有,不了解中国文化,也就不能深切体会片名所蕴含的深意。

同样,一些西方影片的片名也反映了该民族独有的文化意向。影片Original Sin片名取自基督教教义。Originalsin(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其罪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最恶、灾难和痛苦的根源。因此,人生而有罪。影片借用这一宗教概念暗示美好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罪 恶。看似美好的爱情却具有摧毁一切的邪恶目的和力量。影片Seven片名源于天主教关于七大罪恶的概念,即贪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该片充分利用宗教故事中关于“7”的神秘意象,讲述了一个疯狂的罪犯以这七大死罪为由犯罪的故事。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文化交流与商业使命

尽管中西方的命名方式和侧重点不相一致,但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看,其目的是一致的。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完成电影片名在宣传影片,吸引观众,使他们产生观看电影的欲望,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电影片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每个电影的片名都具有一定的信息功能,将影片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潜在观众。观众通常可根据影片片名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影片的性质或风格等,从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进入影院。例如,影片《成吉思汗》《珍珠港》等片名会使人对影片的历史题材一目了然,能激发对此感兴趣的观众群的兴趣;而电影《生死时速》《星球大战》对喜欢刺激、寻求强烈视觉冲击的人们产生吸引力。电影片名充分吸引观众,除了具备信息功能外,还需要具有美感功能,能激发观众对影片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无论是信息功能还是美感功能,最终都是服务于其所具有的祈使功能。一部好的影片,其片名就应该在该影片文化认知语境中具有上述的三个功能,最大限度地将影片将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观众,激发起观众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走入影院,完成电影实现商业价值的第一步,也开启该电影所有表达的文化信息的第一步。

三、跨文化交际范畴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和翻译原则

第7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一)风俗习惯

习俗是经历史发展形成且为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影响力相当强大。风俗习惯包括个人或集体已经形成习惯礼节与传统风尚,是既定社会范围内,由世代人们流传下来的行为模式与规范。风俗习惯是民族性格的象征,中西方习俗差异深入到各个细微之处,了解一国习俗,有利于真正理解和运用该国的语言。

(二)价值观念

中西方价值观念一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国历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与影响,儒家思想主推“仁”,“利他”观念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西方则信仰个人主义,坚持个人利益不容侵犯,“利己”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已经被达成共识。

(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它不仅受经济的影响,还受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政治制度出现明显差异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此之前,双方政治均实行原始民主制,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过后的发展中,这种差异进一步加深,最终西方国家过度到以国家制度为基础的政治民主制度,中国的原始民主制完全消失,并被专制君主制度占据了两千多年。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的差异对谈判双方利益的影响

西方社会因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对平等自由的观念很深。在商务活动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诸国尤以平等主义价值观为理念,西方人喜欢用具体的方式、具体的数据介绍具体情况。注重实际利益的美国人,在进行交易时,大多进行客观报价,在买卖关系上,视买方与卖方为平等关系。而东方人因长期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商业活动中,平等方面则没有西方人做得好。例如,日本人擅长做大蛋糕,却不懂得公平划分蛋糕。在日本买卖中,顾客被尊为上帝,卖方往往顺从买方的意愿与需求,由此看出,利润更偏向于买方。中国商者往往采用“单赢”策略,涉及到经济利益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忽视对方的利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对成熟,在谈判者多以“双赢”战略为主。

(二)语言行为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

语言交流障碍是国际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很多谈判都是因为语言误解影响了谈判进度。西方人习惯明确、具体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谈判者皆以坦率、直接的方式进行谈判与交流。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谈判者善用委婉、迂回的方式来传递、表达信息,比如在表示拒绝之意的时候,通常不直接说“不”,而需要听者领悟话者的言外之意。中国谈判者善用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也相对委婉,例如在表示歉意的时候,多以微笑来表达,但西方人可能会认为这种道歉没有诚意。

三、解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的策略

(一)尊重文化差异,建立正确谈判意识

商务谈判与人际相处一样,应学会尊重对方、真诚对待对方,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价值观等文化差异,以及对对方的看法与利益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存在看法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不应拿本国文化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别国人们行为的标尺,也不应将自己的观点与行为方式强加给别人。尊重文化差异,是促进沟通,发成经济或贸易合作方面共识的重要举措。

(二)了解国际惯例,增强法律意识

现代社会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基于法律关系进行的,但因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致使中西方法律观念具有显著差异。西方国家律法制度较完善,法律观念强烈,而中国由于长期受到等级观念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律观念相对薄弱,造成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更为重视人际关系与非正式处理方式。在此环境中,中国人应完善健全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进行国际谈判时发生纠纷,要懂得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身权利与义务。

四、结束语

第8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郭香延(1993.10-),女,辽宁丹东人,大学本科,辽宁理工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专业

不同区域、文化背景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属于跨文化交际,在交流中,因为双方对文化的风俗习惯、认识理解、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上有较大差异,我国加入WTO后,因为频繁的对外贸易,如果商务英语翻译中工作人员不能对双方文化差异充分了解,就不能达成良好的沟通和共识,最终导致合作失败。翻译为语言再现,同样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播,语言为文化中一部分,对文化有着中药作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主要目的是从促进双方合作。在实施中,还有明确目的性。

一、跨文化语境的翻译

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要想顺利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需要创建一个特定语境,其中包括语言语境、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

1、语言环境

双方在语言交流中,通过语言表述,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就是语言环境,在原有基础上还要紧抓商务的中心话题,由此针对商务活动展开交谈。翻译人员要针对双方和具体合作创造恰当的语言环境,保证翻译中良好的质量。

2、认知环境

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环境,也就是有不同的经历、经验、知识等,这就是认知环境。在认知环境中将语境分成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因为商务英语在翻译中处于跨语言的语境,为语言外的知识。跨文化语境中有多种因素,很多因素都会使双方陈述话语和沟通效果上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跨文化的语境的认可是否充分,关系到双方交际是否能成功。和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实在的应用于商业谈判中,目的性明确,而且很多单词和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承载着不同的含义或者说附加了更多的含义,翻译人员只有把这些词语放在正确语境中理解,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为日常生活中,自身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表达使听话人理解语言的环境。而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要看双方商务背景,也就是双方的交际身份、地位,交际场所以及双方的关系,社会环境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也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跨文化因素表现

1、数字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代表不同含义,西方国家将“7”看成大吉大利的数字,经常以“7”来投掷,生活中还有“luckyseven”幸运之七的说法,在商品中还有很多含有数字7的商标,包括:sevenwolves(七匹狼),7-up(七喜)等,在中国,7这个数字极为普通。中国人认为“6”为吉利数字,代表万事如意、顺利的意思。可是英美国家,6这个数字并不受欢迎,为魔鬼的象征,sixpenny为不值钱,所以出口英美国家的商品商标中尽量不要使用“666”这样的商标。西方国家认为13为不吉利数字,甚至忌讳该数字,因此在很多场合下都不会使用该数字,包括剧场、飞机和火车上都没有13排,13座等,医院的13楼也会刻意避开,也没有13号病房,而我国对13没有特别理解。

2、色彩词汇的差异

在颜色理解上中医放也有较大差异,同样的颜色在不同国家人严重就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国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换了等,因此对别人在事业和工作中的祝福语经常会说“开门红”,分到利润为“分红”。可是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禁止、危险、血性等,有一定的贬义。火灾(redruin),血战(redbattle)等词义和流血和战争有关系。我国上世纪有一收音机品牌为“红灯”,在出口中因为直译为“红灯”,有“红灯区和风化区”的意思,所以销路受到严重影响,之后更改了译名,销售量明显好转,这都是因为对色彩理解的文化差异导致,因此尤其商务英语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

3、广告语差异

中英广告用语在节奏和韵律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汉语在广告语上讲究节拍、韵律,要有节奏美,既能有每秒感觉,还能做到更好的口头宣传。因此汉语广告会因为意群来确定停顿位置等,选择朗朗上口的语句,但是在英语的广告语中,结构不对称,而且音节数并不对等,由于重音的音节数对等,也会使人产生愉悦感,对商品产生兴趣。

4、动物认知上的差异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对动物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中国人喜爱的动物,西方人可能会厌恶,反之中国人厌恶的动物,很多西方人可能非常喜爱。例如在中国人的贬义词中经常出现狗,包括“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但西方人却非常喜爱狗,狗这个词汇经常在褒义词中出现,比如:aluckdog(幸运儿),ajollydog(快乐的人)。在中国人眼中龙为吉祥、有力量的动物,可是西方人却认为龙为邪恶怪物,有泼妇和恶魔的意思。因此对于这种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格外注意,特别是有些商品商标以某种动物来命名,例如我国之前知名的金鸡鞋油和白象电池,因为没有对译名恰当转换,导致西方消费者厌恶该商标,导致其在海外市场销售量萎靡。5、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中西方人都讲究礼貌,可是在问候对方或者称呼上有明显差别,有些问候话语在中国为关心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听了会产生不愉快或者尴尬。在称谓方面,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论资排辈,称呼别人时,会在姓氏后面加上辈分或者职务,比如,张大爷、王总监等。但是西方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讲究平等,仅在姓氏前家Ms或者Miss即可。在问候语方面,中国人喜欢问对方多大年龄、吃饭了吗等表示关心和友好,但在西方人那,年龄为禁忌,他们认为这个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还会使对方反感。为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问候语和称谓上的差异也是翻译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选择恰当、得体的问候方式,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合作的洽谈成功。

三、跨文化性的翻译原则

国际贸易为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为实现某项交易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商务活动,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下交流、沟通的过程为跨文化交际。要想达成交际,双方交流过程中就要将文化差异障碍克服掉,达到良好交流的目的。英语和多种语言在不断交融中,也在快速的变化和发展,为此就要求商务英语患翻译人员一定要了解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差异,掌握在不同文化信息和语义信息下商务英语的差异,使信息能够等值传递。在国内外的众多翻译理论中,最为代表性的有美国奈达功能对等,以及我国的信达雅。主要的翻译原则就是译文可以忠实准确、通顺、传神、等值,也就是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信息内容、文风、文体和文化方面做到等值就是理想的翻译。上面提到的两种翻译理论可以正确指导商务英语跨文化差异的翻译,在文化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做到挺顺和准确这两点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在译文中准确、完整的传到原文信息,在信息对等基础上采用翻译技巧,做到创造性翻译,达到风格、语义和文体等信息对等。

四、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1、积累中西方文化常识

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要对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采取相对策略,有效化解因为文化差异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歧义,避免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出现纠纷,造成财产损失。各国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很多文化还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发现、了解,所以一定要了解多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并将这些文化差异有效化解,从而促使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提高。翻译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不同国家更多的文化尝试,储备大量中西方国家文化城市,只有这样才可将翻译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有效并直接的化解。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媒体等多种手段,寻找并理解文化的差异和共同性。

2、深刻理解词汇含义

商务英语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下的语言信息完整准确的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信息,只有做到这方面就能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或者文化冲突问题良好的解决,因此,为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质量,翻译人员就要透过原语言词汇表面的意思进行深层次理解,还要发现这一词汇在文化层次中蕴含的意义,在译文中能够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和词语。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翻译人员要找到两种文化切合点,在文化和语义传递都上确保等值,防止翻译中有文化内涵的传递缺失。若不能找到两种文化的切合点,翻译人员则会采取其他方法来判断文化患的意义,包括语境推测的方法,凭借语境和语义上密切的关联,恰当转换两种语言。虽然翻译人员会掌握很多词汇的文化含义,但并不能掌握所有的,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有较强的查找和检索能力。

3、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国家大量的文化常识,还要熟练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使翻译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在实际的翻译中,有大量词汇很难通过直接转换翻译出来,因此翻译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的问题灵活选择意译、直译、音译等相结合的方法来翻译,根据文化信息时代那个调整,保证原语的文化信息可以等值传递到译语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有些可以在直译后面加注释,直译的方法可在保留原语风格的同时,直接翻译做出明确解释,也等值传递课原语文化信息。比如,most-favored-nationtreatment(最惠国待遇)。意译法,一般在转化两种语言出现文化差异时,选择意译方法,不能采用原语字面含义,而要通过对原语内容和功能上的研究,采用相当的词汇,不仅要将信息正确的传递给对方,还要符合译语国家认的文化习惯。如,blacktea,在翻译中为了符合我国生活习惯,则译为红茶;而开门红被翻译成:“getofftoagoodstart,使西方人更为准确的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思。ShiningStar是红星的翻译,避免因直译成red红色导致西方人的不愉快。一般产品商标会选择音译法来翻译,既将原语发音保留下来,也突出原语语言功能。同时翻译人员要对这方面给予认真的分析,确保译名的简洁、好听。语音相似同时要符合产品特点和功能,有利于译国对产品的记忆,包括:可口可口(Cocacola),夏普(Sharp)等。还可选择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来进行翻译,该方法兼顾语音和语义,不仅可以保留原文发音,还能体现原文的意思,比如“金利来”这个品牌,为音译和意译的成功结合,将Goldlion中的Gold翻译为“金”,lion原本为狮子的意思,音译为“利来”,这个译名既有功能效果的等值传递,还满足了中国人大吉大利的心理。

五、结束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有重要作用,首先看到跨文化语境的翻译,包括语言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很多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表现在数字、颜色词汇、广告语、动物认知和礼貌用语等方面。因此商务英语在跨文化的翻译中一定要有基本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积累大量的中西方文化常识,深刻理解不同的词汇含义,并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完整的传达双方的信息,做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克俊.跨文化语境视野下商务英语翻译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2(10).

[2]李炜.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2(10).

第9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商务谈判影响

人类的生活都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人们的生活处处体现一定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处世态度、价值观、社会结构、信仰、宗教、社会角色、时空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得行为和心理方式都被一定的文化影响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不同文化特性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们各自的特性。因此,他们的交往也往往可以看做两种文化的互相碰撞。这在中西方商务谈判中,可以非常明显得看出。

1.国际谈判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法制和伦理观念的差异。法制和伦理观念都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

①回避是国人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中国是国,一般都从伦理的视角进行考虑问题,考虑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认为法律手段在解决问题时要慎用。;而西方与此相反,他们大部分都有着尚法的观念,喜欢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②中西方处事风格大相庭径。西方人喜欢把一切问题放在法律框架去解决,因为法律在他们心理是理智正义的化身,而难以捉摸透的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是不足于正确解决问题的。因此,在西方有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他们去解决。

(2)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自古有“天朝”自居的心理,极易培养国人的自尊心理,同时也是产生“自傲的偏见”, 形成一种爱“面子”的心理,使自己心理背上一定的负担。在谈判中, 中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要丢失面子。西方国家的国民性,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 热情奔放,充满自信,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他们一般不着重考虑,而把心思都放在对实质性的问题上。

2.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面子”心理对谈判的影响。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与对方谈判中,他们宁愿选择在“体面”方面取胜,而牺牲“利益”。中国人的谈判心理应及时调整过来,强化自身的优势,避免自身缺点被利用。中国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较讲究以和睦为贵,喜欢保持友好的环境,甚至在谈判不愿与对方有直接冲突,他们认为冲突可通过竞争、合作、妥协、回避、和解的方法解决。如果双方在谈判中发生冲突,中国人则立刻强调双方合作的成功方面,以此消解冲突给双方友好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避免矛盾夸大。

(2)“伦理至上”的观念对谈判的影响。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人习惯于从道德视野来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把道德的作用夸大,希望道德能够起到社会舆论的作用,并通过舆论谴责不道德的行为,使自己是道德的获胜者,并以此获得谈判成功。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下,国人不崇尚法律,而是道德的作用。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需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西方社会是法制发达的社会,他们喜欢在法律的框架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商务谈判中,必定有律师,律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我们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1.重集体还是重个人

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由于西方人比较崇尚自由主义,一方面强调集体的权力的必要时,也强调个人的责任,个人应当有足够的权力。中国人则相反,强调集体的责任,个人的权力,把最后的决定权让给集体。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的谈判代表只是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是有一个决策机构指挥的,谈判者的权限是决策机构事先赋予的;而集体出现的中方谈判代表,却是一个人做最后的决定。个人的意见毕竟是比不上集体的意见的,它或者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或者有失误的时候。在商务谈判中,谈判小组应该有足够的权力,他们经过集体的理智考虑,做出的最后决定会比个人做出的更加科学。

2.重结果还是重关系

在价值观方面:西方人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很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中国人则着重和谐谈判,希望在谈判过程中保持友好的环境背景,得到双方的信任。

在谈判中,中国人不愿与对方发生直接面对冲突,影响友好局面;冲突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严重的。中国人宁愿牺牲利益,也要保持友好的局面。他们认为,友好的气氛是谈判的一个胜利标准。这样一来,他们会为了和对方保持友好关系,而在利益上不断选择让步和妥协,这对集体的利益将会造成损失。所以,在谈判中,我们在保持友好环境时,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3.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

中国人喜欢讲原则,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往往意见分歧很大。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确定原则。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有利于中国人。细节是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本质,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显得没有很大的兴趣。显然,原则的提前确定,对细节有制约作用,这也因此让中国人在谈判桌上占有优势的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要从中分析文化差异的具体情况,在谈判中,避免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Indaba Beam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Workplac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