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38-001
1.改善体育人文景观,美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根据高校体育建设的整体要求,在大学校园内建设与体育有关的人文景观,不仅仅是对校园环境的美化,大大丰富体育物质文化的内涵,更能烘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可以说体育景观是一所高校体育发展情况的重要外在展现,对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树立校园形象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与体育场馆的高投入相比,体育雕塑、体育宣传栏等体育人文景观的建设,投入的资金少、见效周期短,如果学校给以重视,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校园体育人文景观的面貌焕然一新。
2.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自身体育现状的高校体育制度
同其他制度一样,高校体育制度是体育教学、竞赛训练、课外活动等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天津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中,都基本建立了常规的体育制度。但同时这些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换句话说,高校体育制度的制定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且缺乏长远的规划性。高校体育制度必须与学校自身体育状况相结合,更好的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行为规范,制度不仅包括现阶段的规章制度,更应该对学校体育的长远发展给以指引,有序的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规章制度包括“课堂常规”、“运动场馆的管理”、“运动竞赛制度”等等,虽然制度名称大同小异,但其中细节就应该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建议,体育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应该符合各个学校自身体育现状的实际情况,再结合相关国家的体育法律法规,而制定出能够促进、确保学校体育活动实施的行为准则。
3.提高健康意识,强化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终身体育是指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终身体育强调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持续性,并且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64]。根据调查,大部分大学师生具有较好的体育观念和意识,但仍有少部分的人体育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身心健康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合理的体育运动作为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早已被证实并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大学师生的体育意识和观念还处于对体育只是表层的认知,并没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真正内涵。因此,加强大学师生的体育观念,并强化体育贯穿终身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学校园中更多的普及健康教育,所谓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影响健康的行为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核心内容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65]。在健康教育方面应该说高校有着自身特有优势,因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体育教学课、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课外锻炼都可以实施教育。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以把健康意识、终身体育的观念贯穿到每个课堂当中,或者专门开设与体育相关理论选修课程,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多渠道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
大学师生虽然具备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基础,但在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上却明显降低。客观的说,大学校园开展体育活动的渠道还是很多的,体育课教学、健身性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节、单项竞技比赛、益智类的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高水平运动队的带动都是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途径。体育教学课是学校特有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师生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求体育教师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利用校级运动会、体育节、单项竞技比赛以及团委、各学院组织的体育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值得提出的是团委、各学院自行组织的文体活动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校级运动会只是各学院的少数运动员来参加,而各学院自行组织的文体活动学生参与众多,更能体现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学校工会组织的各类比赛、文体活动也会大大丰富高校教师的体育活动,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需要指出的是,高校现阶段对于竞技类的体育活动较为重视,但对于益智类的文体活动开展较少,实践证明开展如象棋、桥牌等体育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体育社团已经是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现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体育活动就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途径,它势必会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大学师生参与其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许多高校还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许多学生投机取巧。我们建议学校规范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达到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成为了一所高校的象征之一,高水平运动的建设也影响着广大师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度。如天津大学的游泳队、民航大学的男子篮球队、天津财经大学的女子篮球队、天津工业大学的健美操队、天津理工大学的武术队以及天津科技大学的乒乓球队都在各级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这些都会激发广大师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的丰富,势必给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参与人数也会有良好的转变,同时师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改善。
参考文献:
[1]蒋玉梅.大学体育与校园文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61-162
关键词 新升本院校 校园文化 制度文化 活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 Jing[1], LIU Yubao[2]
([1]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1;
[2]Training Department,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5)
AbstractCampus culture is the sum of sprite results of campus spirit, value orientation, etc., and is created, followed by the school staff and students together. It is important to school and students.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pgraded from the three-year college especially needs of high quality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their lev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activity culture. And based on these aspects, paper gives the suggestion 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ctivity culture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共同创建与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几方面构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具有精神激励、人格塑造功能,对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具有推动作用,能实现学生管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品位的标志之一。
1 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升本院校在升本及接受本科评估期间,做了大量物质准备工作,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但是与这些显性资源相比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学校建设思想到管理制度到教师、学生的精神氛围,与一些老牌高等学府相比缺少一些内在特色与文化特征。新升本院校一方面要向这些老牌院校看齐,逐渐形成自己的积淀,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新”,形成符合现代文化要求的校园亚文化。否则,无论硬件如何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显得视野不宽、观念不新、综合素质不强。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构筑的硬件基础并不能完全提升院校品位,硬件设施的效益也可能得不到完全的开发与利用,这种形式和内容间的差距与校园文化所起的隐性作用间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状况的改变有待学校多种力量的结合,尽快建设形成特色的现代高品质校园文化。
2 校园文化及新升本院校已有校园文化特征
(1)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主要以校园建筑、美化物态为载体,具体如教学楼、草坪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优良的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是生成健康心境和积极向上情感的最佳场所。就物化环境而言,环境舒适整洁、赏心悦目,必然能滋养师生员工的心灵,置身其中言行也会变得高尚优美。而且,一些物化环境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象征,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如北大的未名湖、博雅塔在学子心中远不止是一道风景。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应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物质文化建设看,新升本院校一般都经历了硬件建设阶段,兴建教学楼绿化、美化校园等。这些建设活动极大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物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伴随这类院校进入建设还贷期,经费随之紧张,这类大型活动告一段落,似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此止步。另外,在物态文化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开掘其中的精神文化,使校园物态文化成为几项设施与建筑,缺乏生机与灵气。
(2)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与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如校风、校训、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营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园精神激励着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努力创新。积极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有赖学校各职能部门、师生员工的通力配合与协作,真正发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校园精神文化形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伴随时展要不断汲取社会文化精华才能增加其凝聚力,吸引师生员工以它所倡导的价值原则调整自己的意识、思维及行为,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格。
从精神文化看,新升本院校原有的一些理念或价值观已呈现出和时代及升本以后的现实状况不相契合的特征。比如这类学校职能部门惯有的思维模式认为,教育培养学生是教师的事,管理或服务与培养学生没关系。这种认识的结果是职能部门要么凌驾于教育领域之上,要么对教育领域的活动、状况不闻不问,而师生群体从心理上也很少给予这些部门认同与尊重。事实上,学校升本扩招以后这些职能部门的作用更加凸显,但受原有管理思维模式局限,对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往往有不利影响。变革这类职能部门人员观念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作为教师群体,一些教师的观念也需革新,对这些新旧观念的冲突整和或矛盾调和过程即是学校统一的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新升本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明显缺少主动控制与设计。
(3)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成为一种制度文化在于制度本身的完整适切性、科学合理性及人性化,良好的制度文化不仅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而且带来师生员工心理的自由与舒适,更重要的是制度文化彰显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制度文化的建设力量主要来自学校管理层与教师集体,提高管理层及教师的管理素质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从制度文化建设看,随学校级别的上升,对新升本院校管理思路、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但原有管理力量在管理思维与模式上短时间不可能实现转变,而且陡然间工作量似乎巨增,应对无暇更谈不上思想变革了。具体表现为管理工作较为粗糙,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管理现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升本院校的制度文化距离管理育人的思想还很有差距。
(4)校园活动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宣传、社团等文化活动。具体如大学生艺术节、学术报告等文化活动。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说得好:“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从专业教育中获得的,那么素质培养有赖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中,学生能够认识自身价值,了解和实现个性潜能。有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活动文化为学生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优良平台。
从校园活动文化看,新升本院校已形成一些传统活动文化系列,如大学生艺术节、运动会、辩论赛等,但这些活动的组织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大学生艺术节的活动中,各种舞蹈、歌唱占很大比例,而较能表现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话剧、小品剧等形式的演出很少。因此活动的品位、格调及文化意义还需提升或深化。一些大型校园活动的组织教师大包大揽,生怕出问题受批评,学生被动参与兴趣锐减,应有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一些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却普遍缺少教师的参与,虽有活力但文化底蕴不足,内容丰富却缺乏导向,往往导致表面轰轰烈烈,实质却收效甚微。
3 关于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关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新升本院校已进行了大量建设投资经费紧张,主张把物态文化建设做精、做细,不需太多经费,关键在于开掘已有物态的精神价值,让冰冷的建筑焕发生命的灵动。例如学校一所大楼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不妨结合竣工时间进行一个开馆典礼,如果正值六月,可以组织全体毕业生参加,选取优秀毕业生进行揭馆仪式;如果正值九月,不妨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年度优秀教师参与仪式,让尊师重教的精神文化在此体现。今天点滴思想的积累就是明天校园精神文化的积淀!基于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热爱,发挥集体智慧,才会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焕发生机。
(2)关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全体师生员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意识是关键。首先在形式上加强作为学校精神文化概括和象征的校训、校歌等内容的教育,如果将其束之高阁等于对自己校园精神文化的否定或漠视。其次作为学校管理层及时、认真研究校训、校歌等形式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改革过时的不合理的成分,增添或挖掘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各级领导在思想与行为上做出表率,主动引导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各职能部门、教师群体积极配合,紧随时展,关注学校发展,改革观念中与时代与学校总体发展不相适宜的部分,为学校集体精神的形成贡献力量。最后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渗透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中,互为补充、互相影响,在学校各层次和领域展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关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需不断提升人格素养与管理素质,转变管理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比如负责学生管理的组织或个人需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制定规章制度约束要求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与要求,对服务与培养学生的一面予以充分的重视。其次选拔引进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人才补充到管理队伍中,逐渐促成整体管理人员观念转变,从小事着手,量变实现质变使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带来全体师生员工高效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
(4)关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层首先要充分认识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参与学校活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员的参与才会使活动文化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增加师生群体与行政职能部门人员交流,实现了解、理解与沟通的发展,为学校共同精神文化建设打好基础。学校管理层要有意识引导校园活动设计方向,调动人员参与逐渐从强制走向习惯与自觉。其次,学校大型活动要敢于放手,从策划到实施不妨都交给学生,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教师做好把握方向、监督、参与和评价的工作。第三,重视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等活动对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的参与引导,在经费、场所、知识、评价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逐渐提升校园活动文化的品位、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美玲,王海波.论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51-54.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建议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无论从馆藏条件规模或从读者服务总体水平上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长期滞后,导致了在图书馆规模和服务水平提升的背后,却并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本质的变化,其馆藏利用率和核心竞争力并未得到实质的增强。如今,各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已经意识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于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本文就高职院校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一、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不是在转瞬之间形成的,它是在人们长期进行社会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产物。我国高职院校从诞生至今尚不足20年的时间,其图书馆文化积累还相对薄弱,但高职院校如果不顺应图书馆的发展,而盲目地加快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脚步,不但不利于图书馆自身文化的积累,而且对其文化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时要明确,文化的形成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积累与传承的过程,并不是一句标语、一项措施、一个课题或某项工程就能立即完成的任务。例如,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活动,有些图书馆就走走活动流程就匆匆收场,而有些馆不但把活动搞得风风火火,而且非常善于对活动进行适当包装、总结和宣传。图书馆长期对这些每年举行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宣传,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更有利于活动的传承,更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属于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如果图书馆文化建设速度大幅地快于或慢于图书馆其它的建设速度,图书馆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失去方向。图书馆文化建设需要与图书馆其它建设同步发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建设的是机制与策略而不是文化本身
处于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认识较容易偏差。有的图书馆片面地认为不断组织几次大型活动,举办几场名家讲座,或是统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制服,甚至在图书馆外竖立一个雕塑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了;而有的图书馆却认为把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图书馆中形成新的文化就是图书馆文建设了。这些狭隘的认识都偏离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本质,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图书馆文化某一方面的内容。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不是建设的文化本身,更不是为了文化而变文化,而是建设对本图书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念进行挖掘、发现、收集和整理,使之形成图书馆文化,并对形成的文化进行积累、总结、发扬、创新与传承的机制与策略。这些机制与策略的建设,就会使图书馆更好更全面地转化和吸收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使图书馆自身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氛围,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三、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应始终把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包含在内并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把培养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然而,每所高校对培养人才的方式与理念都各不相同,从各高等院校不同校训就能看出,比如重庆大学的校训是“尚俭朴、耐劳苦、勤学业、爱国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能,求实创新”;北京大学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理念就是该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不同是导致各高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差异也是如此,虽说每所高校图书馆都以服务科研与在校读者作为最终目的,但不同服务理念与方式造就了图书馆不同的核心价值,这些异同的核心价值驱动着图书馆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并形成文化差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如对文化与核心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会把图书馆文化建设引入歧途,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可以参考其它高校的建设模式,但因核心价值的差异不能简单复制
每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每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殊性,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把其它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模式直接的移植过来,自然会因核心价值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水土不服”,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独特文化的形成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同化。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不能与核心价值相分离
核心价值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文化的历史选择过程,在许多条件下,文化与核心价值具有共性。图书馆文化与核心价值也不例外。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进文化建设时不与本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发挥作用,文化建设就会因失去核心价值的驱动力而停滞不前,图书馆文化也无法形成。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应纳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得到平等对待
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文化都是该高校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文化建设。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尚处于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金费不足、对图书馆的认识不够等原因,始终未能把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步建设,甚至没有把其纳入校园文化内,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严重滞后。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使其文化建设进入正常的轨道,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健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才能发展。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与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方向应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偏离,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将会被孤立,更得不到发展,而且会对整个校园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五、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可首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容也主要包含该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图书馆文化建设应该使这三个文化内容齐头并进共同形成,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图书馆因自身条件、所处的地位和金费薄弱等客观条件的束缚,要做到共同建设的可能性较小。图书馆文化建设可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因为它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通过这一中介层转化到物质文化层,而且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使图书馆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另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建设都需要图书馆制度来保障,没有符合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环境的切实可行的制度,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不可能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韦文辉.走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误区[J].图书馆学研究,2004,(7):54-57,
[2]毛敏,邢金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10,(9):49-51.
一、构建龙文化的充分理由
我们的来龙新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明朝中叶,这里原是方圆百里的湖泊(后据考证是地上湖),名日“白鹿湖”,湖边垂柳依依,湖内波光粼粼,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一云游僧人露宿湖边,夜见一条巨龙盘旋湖上,遂就地结庐建庙,取名“来龙庵”,庵主虔心向佛,遂成得道高僧,坐化后肉身不腐(即木乃伊),只有左耳被虫食,法身端坐庵内数百年直至期间被焚毁(法身被焚一节无数目击者证实)。因龙结庵,因诚得道,从此此地虽经历朝历代无数次行政区划然必以“来龙”冠之,后沿袭至今为来龙镇,现在改名为来龙新城。
在来龙这片热土上不仅有许多龙的传说、龙的故事,还有一些龙的建筑、龙的民俗,如龙凤街、赶庙会。更有一些龙马精神的人,如享誉世界的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我校把龙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以此作为切入点解读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地方历史,继承和发扬一些乡风民俗、风土人情,其根本宗旨在了解来龙的历史渊源,挖掘来龙深厚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来龙中心小学特色的校本文化,育好更多的龙马精神人。
二、实施龙文化的具体方案
1.制定方案阶段(2016.03-2016.04)
校长室经过调研,制定初步的“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讨论稿),并公开征求师生的意见,完善方案,最后提交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座谈会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完善。
2.宣传发动阶段(2016.05-2016.06)
(1)“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会上校长室对打造“龙文化”学校特色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2)营造“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氛围
少先队负责布置橱窗、宣传板报,校长办公室制作宣传横幅,并负责悬挂在教学楼,教导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3.近期目标落实阶段(2016.07-2016.12)
(1)成立校本文化建设筹备组,制定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文化(“龙文化”)建设方案》
(2)“龙文化”的发掘与本校龙文化内涵的打造与丰富。发动广大师生通过网络、典籍等渠道搜集积累“龙文化”素材,重点在于通过自己对素材的加工创作出具有砹特色的龙文化。
(3)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并让学生人人会讲来龙庵的传说,会讲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影响、龙的文化等。
(4)分年级段建立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
一、二年级: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儿歌组(语文教师)、舞蹈组、合唱组(音乐教师)。
三、四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摄影组(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
五、六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书法组(语文教师)。
三~六年级教师“龙文化”活动课内容分工表
(5)活动时间
我们将利用班队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以及阳光体育等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特色建设活动。
(6)形成一些艺术品:绘画、手工品、泥塑、刺绣、诗歌、篆刻、舞龙等。
4.中期目标落实(2017.01―2017.06)
(1)对近期目标落实情况再次进行展示、评估。
(2)落实校园“龙文化”宏观设施,邀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实施。
(3)面向本校师生征集新校区道路、主体建筑、景观景点等有形硬件名称。
(4)制定特长生标准,评选特长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5)校级配套活动的开展。
①举办有“龙”图案的剪纸、书画展。
②6月1日举办首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对前期成果进行展示。
(6)对前期艺术品进行加工润色,产生市场经济效应。
5.后期目标落实(2017.07-2017.10)
(1)学校的有关“龙”的第二课堂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个性,形成整体性特色。
(2)学生能传承龙的精神,审美情趣、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价值观等都有明显提升。
(3)举办第二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
三、“龙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育好了大部分师生
1.学生在龙文化活动中变得有精气神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龙文化”课题的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舞龙学生的日记,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都变成“小龙人了”。
2016年6月1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是星期三,虽然外面很冷,伴着凉丝丝的细雨,但是我们兴致还是很高,因为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听说,还有航拍,大家兴致能不高吗?
第一个节目是我们的舞龙,在此之前,放了段音乐,很长,我着急死了。
终于开始了,我冲上去。虽说有点心慌,但自己压制住了。看!我们的“八字舞龙”、“单侧起伏”……场下掌声一片。当摆到“长城”时,我离音响太近,非常吵!自己心里默念着:“不管了,拼了!”到第三段的时间,我真的拼了,喊都喊破音了!我一直在和张旺说:“三、三、三……”意思是单侧起伏小圆场和跑斜圆三圈,因为还有很长一段音乐,所以多做一点。
最后,公布我们的奖次时,我紧张极了。当听到是特等奖的时候,我又开心地笑了。
这位男学生有1米65高,在没参加舞龙队伍前,上课时不爱举手,老师硬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紧张地愣站在那儿,嘴乱动,就是说不出话。可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舞龙训练,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声如洪钟,朗读更有感情,做起事来利索,写起文章来笔下如流水。
总之,舞龙队员们都养成了“耐心做事、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等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龙文化的氛围中,变得敢试敢闯,乐于合作
有几位年轻教师,以前老认为自己是农村教师,不敢尝试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结果他们受到了龙精神的鼓舞,踊跃挑战市级赛课,结果纷纷获奖,还有好几位获得了省级赛课二等奖。以前不大乐于合作、奉献的一些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看法,共享资源。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关于文化的精辟描述,或许可以用于学校。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串成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是一个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一种聚合力,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烙印。要解决好“校园管理”持久落实问题,关键也在文化建设:
1 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解决校园管理中的人性忽视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在实施校园管理中容易产生两个极端,那就是要么就是把“校园管理”作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喊喊而已,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忽视解决教职员工的思想认同问题,片面的强调过细、过实的落实问题,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从而在一段时间的校园管理贯彻中造成人人反感、处处阻碍的不利工作局面。
因而在推行校园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强调“抓紧、抓细、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的务实工作作风的同时,更要重视将校园管理的理念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从而使校园理念能够“自觉、真正、持久”的得到贯彻实施。
2 学校表层文化建设——以校园环境和活动为载体
农村学校的现状让我们担忧,让我们反思:在现有的师资、生源、家庭状况下如何创设有效环境逐步缩小与城镇孩子的差距呢?只有加强宣传、创设环境,努力转变学生家长观念,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形成合力,培训现有师资,一点一点实施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调查显示:农村孩子阅读习惯差,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程规定的课外阅读要求,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靠家长,不可能,怎么办?只有从校园内着手,依靠全体教师,营造氛围,由内而外,逐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以课题为抓手,从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入手:
2.1 将“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的“阅读宣言”布置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校门口,将“让书香充溢童年,让礼仪伴随成长”的办学理念上墙,向学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既让老师和学生每天和她会晤几次,更引起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并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校园读书节、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个性。
2.2 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与楼梯过道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刊贴学生的优秀作文、自编小报、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课余时间,常常令学生驻足观望,喜形于色。多幅师生的书画作品装裱后悬挂与教学楼与学生寝室的走廊,不仅为学校添色,更给师生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2.3 寝室文化的建设。为了让每一位初次离开妈妈怀抱的孩子依旧有家的归宿,积极想办法改善住宿条件,统一安装窗帘、毛巾架等,并完成寝室用水改造工作,学校为每个寝室配了一名生活指导教师,明确了职责,在指导老师细心、耐心地帮助下,每一位寝室成员积极动脑,利用身边的事物,努力把寝室装扮得像家一样温馨。
2.4 多渠道丰富书籍收藏量。学校通过自购、捐赠等途径先后多次添置了许多适合师生阅读的书籍,如《感动学生的100个故事》系列,适合学生的中外世界名著系列……各班设立图书角,实行开放借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也让教师不断地充实着。
所有这一切,使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展开,使师生沐浴在浓浓的绿色育人氛围中。
3 学校中层文化建设——唱响班级管理主旋律
校园管理的实施是个动态化的进程,校园的程度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如何使校园管理迅速的在学校扎下根来,为全面实施校园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成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要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这样才能集中精力予以实施,也利于早出成效,产生积极影响。初始阶段,应强化校园管理的意识,培养基本的习惯;积累一定经验,打开局面之后,就可以在更宽领域和更深程度上推行校园管理,逐步扩大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的管理之中。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一件易事,在班级管理“校园”上做文章:
3.1 首先领导重视,从思想到工作实践,都来重视班级管理。校领导深入班级,抓好典型,解决问题;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愿望、要求,思想动态和思想特点,要高度重视班级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待遇,评优和中层的提拔优先从班主任中考虑,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3.2 要狠抓薄弱环节。目前班级管理主要存在着三个薄弱环节:一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进一步强化;二是班级管理缺乏特色,局限于完成常规工作; 三是班级活动的有序性和多样性、班级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班级要有序开展,形成特色:例如书写比赛、普通话比赛、洁净美教室评选、礼仪标兵、普通话标兵的评选;广播体操比赛、运动会、踢毽子跳绳比赛,传统节日的庆祝等等活动。在活动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产生较强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约束自己,最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针对情况,深入实施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考核,使每个教师都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作用;我们建立了值日学生、值日教师、值周领导督查制度,把班级管理内容划分为卫生情况、课间常规、大课间活动、进出校常规、课堂常规等多个精细的管理模块,由学生教师合作评分,修订了《班主任考核细则》,就使所有教师在班级管理层面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优势互补、荣损一体”的高密度、高效能的管理团队。“全员班主任制”的推行,形成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的校园主体管理模式和长效工作机制,全员参与的督查使教师增强了管理的责任心,从督查中学习了别人的先进经验,发现别人问题的同时使自己在工作中也引起了注意。
为增强实效,在期初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议,主题是:“实施班级校园管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班主任针对主题准备发言内容,学校布置班主任工作具体要求,会上讨论修订班级管理考核细则, 布置教师撰写班主任论文,主题是“班级校园管理或创特色班级文化”,期中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引导教师向此方向努力。
4 学校深层文化建设——以理念和精神为载体
4.1 将校园的管理理念确定为学校的校训: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耐心的特殊育人工程,是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工作,而且容易反复,只有注重过程,常抓不懈,才能确保工作不滑坡,逐步取得进步并向前发展。为此,我们初步确定将“校园”的管理理念作为我校的校训。
因此,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凝神聚力”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他们“人人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力求让全员参与、情感投入、民主管理和规范化制度交相辉映。从用心做好每件平凡小事、规范每个细小之处入手,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依托更多更有效的平台,如信息技术。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对象是职中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贪玩、好动,他们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静坐和死板教条的说教、灌输。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学习有较强的厌倦和逆反心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期盼着能在快乐的课堂学习中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所以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应建设得丰富多彩,而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探求心,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去。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信息之上,对信息进行个体加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形成乐学的氛围,从而形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
在寒暑假,有了网络,老师和学生可以继续教和学。老师和学生在家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图像和声音,师生可以通过E-mail收发、批改作业,在BBS上探讨问题,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视频或在线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可以使教师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也更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发展,既增长知识技能,又有益身心发展。
二、建立校园网络,展示校园文化
学校可自建一个校园网,使之成为学校文化活动有效载体、一个新型的平台。首先,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子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课程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研究成果。
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一个网上校园,通过网上校园,将学校历史、现状、对未来规划、发展、规章制度、著名校友、学科建设、校园风景、校园新闻、师生创作、学术成就、师生风采等以图、文、音、视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上校园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和同学,感受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特有的文化氛围。
其次,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建立班级网站,让每个班级自主建设、管理自己的网站。每个班级都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班级有关活动的信息,自办电子刊物,设置同学风采、展示同学作品,通过这些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可定期进行评比,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再次,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辟和建设网上文化园地,如建立网上学生会、歌友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等,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充实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专项技能,这就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这样,就能使学生们打破自卑的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对职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块论坛,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这儿畅所欲言,如对学校的管理、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是对学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校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便于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觉到我就是这个学校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参与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一个优秀的校园网,肯定能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依托网路平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可能也不敢主动接近老师,更别提和老师说知心话了。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老师也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有了网络就不一样了,网络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方的博客、微博、qq空间等对对方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在网络上不用直接面对面,甚至可以匿名,这样,就像是和网友一样聊天,学生就少了精神负担,自然而然就容易和老师说心里话。通过聊天,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网络上的知识、交流和讨论问题,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心灵,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有了网络,可以促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更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开展网络教育,拓展校园德育内容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关键。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倡绿色上网。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网上交流活动,如开办网上英模纪念馆,介绍英雄的事迹,让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在网络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作品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是戏剧团体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目前拥有戏剧团体80余个,演出剧种以话剧为主,还有黄梅戏、庐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团体,如安徽科技学院就有大学生黄梅阁协会,专门演出黄梅戏。二是演出市场活跃。省级层面,由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先后共同举办了三届的“校园大舞台”——“青春•理想”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全省各高校共报送了171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自创话剧作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均有剧目参赛,并取得了不俗表现。三是演出内容深刻。安徽高校校园戏剧体现出的相对独立的思想性、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平等与法制建设等等,给广大学生带来了一次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含义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校园戏剧着力关注的重点。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是经费保障有力。目前多数高校拨款专项艺术实践资金对学生演剧活动予以扶持,除道具、服装等材料消费全额报销外,对剧团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也予以肯定。比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出台的《学生艺术实践暂行规定》,不仅对参加演出、比赛或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的教师给予课时费,还对交通住宿费用实报实销,给予出差补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演出的后顾之忧。拿到奖项之后对教师的评聘职称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非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登台机会尤为可贵,这是通常综合类院校的校园戏剧更加活跃的原因。学生们通过演剧排练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的良好风貌。二是给学生表达诉求的平台。无论是参加各种大学生戏剧节还是在学校内部演出或者校际交流演出,校园戏剧的受众大多是学生。因而受到的各种审查制度牵制较少,使得它能够尽可能表达出主创人员的各种思想,所以他们不受外界干扰而显得相对独立。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很多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断增加的,不同的人生况味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确切的表达方式。社会热点事件会成为敏感青年学子创作的源泉。他们会通过校园戏剧向社会表明他们的立场,并向社会宣告他们的存在。学生们有很强的表达意识,把事件放进故事,通过戏剧演出来,达到表达诉求的效果。例如反对战争、反对金钱崇拜、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组织师生给不幸患病的同学捐款、文化下乡等主题。例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演出的《给我一个家》就是关注城市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孤独的案例;另外,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陪你走到底》关注的就是汶川地震后的孤儿心灵救赎的故事。三是相互交流的载体。除在学校内部和其它艺术团体交流外,自2014年起,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被纳入“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第一、二届原创文学新星大赛选取部分优秀话剧作品和首届大赛的优秀剧本作品排演话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树之社表演艺术社、安徽大学布衣剧团、安徽农业大学原野话剧团、安徽建筑大学兰馨话剧社等参演,举办大学生话剧交流展和大学生戏剧沙龙,还邀请嘉宾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话剧创作经验。地市级层面,组织了各种校园戏剧节和青年戏剧节。如合肥市在2014年举办的首届青年戏剧节,就吸引了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等高校的戏剧院团前来参赛。高校层面,目前各高校戏剧社团基本上每年都要组织1-2次的校内公演,作为喜迎新生、欢送毕业生或欢度校庆等重大活动的必要配置。这些剧作中的优秀剧目还会被推荐去参加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家戏剧比赛中,并且每次都会有斩获。例如2014年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安徽省共派出两所高校参赛,在导演和表演上均拿到了校园戏剧之星奖。
三、对高校学生演剧团体的建议
一、优化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
1、追求教育理想,培养学校精神。几年来,学校以“建有文化的校园,育有智慧的教师,塑有个性的学生”为办学目标。首先,加强学习,让师生了解、体会目标的丰富内涵,使这21个字牢牢印入每个师生的头脑中;其次,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围绕目标的落实而展开,促使师生由认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内化为内在品格。经过几年的学习、理解、熏陶和实践,这样的文化和精神已经逐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生目标,把其精神实质落到实处。
2、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的制度文化氛围。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是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几年来,学校坚持“以管理促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举措,形成了“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坚持制度规范加人文关爱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制度规范言行”“以情感凝聚人心”“以发展体现人文”的管理策略;形成了制度规范工作,制度化引领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纽带”,文化熏陶还要让无声的校园环境说话,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近年来,学校以校为本,积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思设置校园景点框架。努力为全校师生提供融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欣赏为一体的绿色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宣传栏、橱窗、走廊、公示栏、黑板报、图书角、广播台等宣传阵地的教育功能。精心布置的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发挥润物无声的功能。实现了校园内春天有鲜花、夏天有浓荫、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绿意,置身其中的不仅仅是欢快愉悦的场所,更是传情达意的综合空间。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种散发着深蕴情致的优美空间,感悟到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取向,校园不仅仅是校园,而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育人空间。
二、打造育人的教师团队,引领校园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1、开展“读书工程”,形成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引领教师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丰富教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思想。几年来,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徜徉书海,心贴心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不仅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而且形成了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学校重视对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坚持培养以学科为主的教研团队和以班主任为统领的班级团队,形成了“荣辱与共”、 “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激励着全体教师努力工作。3、关注教师的成功,为教师成长创设发展平台。
每一位教师都是渴望成功的,只有获得了成功,才能体现出教师自身的价值,才能鞭策教师获得更多的成功,才能不断的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在教师的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营造发展平台:一是学习平台,让那些有能力的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和做法,丰富自己。二是交流平台,让学习者带着任务去,带着理念经验回,交流讨论,结合实际,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三是展示平台,让这些先行者参加各种展示活动(优质课、示范课、各种竞赛活动)使之成为骨干。而后,学校实施结对帮扶,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教师课堂,提出问题,会诊对话,品赏学习,拓宽思路,达到每一位教师都能成功的目的。
三、开辟浓厚的班级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而富有人性、感性、个性的班级文化,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为人文的生命关怀,引领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创建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性。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各班在教室四周墙壁上精心设计了各种文字、图表,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添置一些花草盆景,从而美化了学习环境,造就绿色氛围,愉悦了学生身心。另外,各班在教室后面建立了“图书角”,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并定时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通过独立阅读和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学间你追我赶,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关心集体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以提高,班集体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内上努力。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行为、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德育功能
1.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多数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外多数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