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
1.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2.重情境教学
2.1 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电视、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2 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园丁,让学生像花园里可爱的花朵一样尽情地享受阳光和雨露。
2.3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杂志上……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这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3.1 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3.2 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了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多媒体已经普及,并在教育领域广泛覆盖,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使用,是对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实施中要把握学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科学的结合运用。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上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要反思带来的教学思维、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的质的变革。让多媒体教学为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让教学精神大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扬利去弊,发挥好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通常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如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反作用,就坚决抛开,避免适得其反。所以,制作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高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应用时要注意到,多媒体的使用时间要有度,不能一节课下来,多媒体成了主角,教师成了辅佐者,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是为教师讲课服务的,不能代替教师,课堂教师仍然要以教师教为主,多媒体使用不能过于频繁。如果学生一直盯着多媒体看,也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忽视教师的重点讲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言之有物,不能为了突出多媒体的外在功能吸引学生,而加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或者没有体现教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扰乱了思维,学习很盲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机械地从网络下载、拼凑这么简单,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合教材,抓住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化成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郑振峰,宋文辉,李冬鸽.现代语言学和中学语文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算机等级考试
1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现在,高职院校内所开设的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其教材与大纲多采用相同的版本,其教学的模式与内容也基本上统一的,其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之间的结合较小,对于学生的不同专业要求没有进行区分,现在计算机这种技术的普及程度以经在各行各业之间不断的发展,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提升我国自身的国民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础,在进行教学设置时,应该与我国的经济特色相结合,对于本校内的特争与专业方向进行结合,这样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才能有效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2 重复学习、存在差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在的学生一般从小就开始不断的以各种形执开始接触计算机,在入高职院校内开始进行学习之前,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熟练使用的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内其学生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现在的高职院校内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差异都没有一定的认识,其教学的模式多是统一的方式进行,这样使得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时,一些存在差异的学生之中起点较高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缺少学习上的兴趣,而其中一些起点较低的学生,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进行设置时也没有相应的进行考虑,这是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内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时普遍存的现象。
1.3 教学中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内的计算机的基础文化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的重识,对于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只是为了更好的通过等级考试,更重识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操作能力的培养缺乏,使得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以后进行实践操作时,其动手能力较差。
1.4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计算机这一门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不能将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应用,那么学生的应用能力就会较弱,这样会间接与直接的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只注重考试通过率
考试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成为了衡量某个人在某方面水平的评价工具,但是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情况是,将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与学生是否能够毕业进行挂沟,学校的这种以通过率为导向的行为,让学生在应对考试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考试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进行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被限制,造成学生在考试完成后对于计算机的知识不会持续的进行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其更新的速度更是的加快,现在的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不符合的。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不能对我国的现在的能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满足,缺少与时代的链接。
2.3 水平测试结构有待改善
计算机的等级考试,其设置的内容与结构需要进行改善。许多的学生其学习的专业方向并非是计算机,但是考试中对于编程语言与内容的涉及也较多,但是这部份内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少涉及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此类内容进行适当的减少,并且应该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减少试卷考试内容。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等级考试的关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考试二者之间的对象与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进行计算机的等级考试是为了检测,计算机的使用者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与能力的考试,其考试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其培养的是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与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而高职院校内的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对校内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课程的系统教学,通过这种标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文化与知识进行掌握。
高职院校内的大一学生通过学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与计算等级考试内容进行二者间的适应,对于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为更好的通过计算机的等级考试做提前的准备。我们开展计算机的等级考试是为让学生更好的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
4 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策略
4.1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种实用性较广的课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应该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其中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学为主。或是根据相关的等级考试内容,进行选修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选择课程内容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检验学生对应用能力的标准,学校对自身的应试教育的思维应该进行转变,对于传统思想进行解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增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
4.3 变革原有的考试模式
高职院内可以让计算机的基础教学考试用等级考试的方式乾宅地替代,考试的过程应该建立成以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主的能力测试,其考试的成绩取得,应该是以三个部份组成,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平时考核。对于平时考核与上机考试的比重应该逐渐的增加,这样才能准确的对学生的计算机真实水平进行反映,对学生后期对于计算机内容的持续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我校多年来以经采用此方法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其表现较好。
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推动的关系,所以两者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对此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畅,王桂敏,何武超.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关系研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58.
[2]瑛.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问题; 对话式教学;教学过程;意义;幼儿教育;应用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大多数学校都已经习惯了采用这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孩子们的年龄比较小,教师在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常常感到非常困难,难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解决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困惑,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
要想准确把握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是指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兴趣的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对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课程内存在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主动打造问题“支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发展探索精神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幼儿教育开展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1.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的年龄尽管比较小,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认知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问题进行引导,利用对话进行启发,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深入情景,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幼儿才能够几种精力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
2.有效发展幼儿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探究性地进行学习。为了准确了解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幼儿利用力所能及的资料和工具,并在利用资料和工具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性思维。同时,在幼儿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问题,当新问题出现之后,还会产生新的对话,这样就吸引着他们不断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发展他们的探究性思维。
3.有效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但是,幼儿的思路毕竟有限,当他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就会和其他幼儿进行交流与协商,有时还会因为某些问题发生争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幼儿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中去,在讨论和争执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倾听。
三、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教学过程
1.根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目标
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教学,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师首先必须忍着研究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然后再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认真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制订,不断激发幼儿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设计幼儿之间互动、互评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在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从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对于调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认真准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器材、视频资料以及音频资料等和课程有关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场地,然后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设计对话场景,将各种对话形式融入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利用各种对话形式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探索的兴趣。
3.根据幼儿知识水平巧妙设计对话问题
教师设计的对话问题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理解教师对话问题的内容,否则,在根本不理解教师设计对话问题内容的情况下,幼儿就不会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相反,如果教师设计的对话问题完全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那么幼儿就会领会到教师设计的意图,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4.针对问题开展对话
在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和研究,从而不断激发幼儿在回忆旧知识过程中感受、理解新知识,并在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发明创造。这样一来,通过开展对话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促使幼儿进行知识的主动性迁移,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认真展开评价总结活动
有效的评价总结活动可以不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话的方式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对幼儿提出表扬。同时倡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总结,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
总之,在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充当了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又扮演了幼儿活动的帮助者,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培养从事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为主的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思考,通过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实践环节的落实等几个方面,从新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1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新的目标。一方面,对于教育师范型的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培养人才的岗位适配能力为目标。就目前来看,我国对教师的需求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了,就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表明,汉语言文学教育师范类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很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都没能找到正式的教师工作,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为此,不仅要对此类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配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鉴赏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是适应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而在广告文案、新闻传播以及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秘书等各方面的职位也能胜任,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对于综合性或应用型的高校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结合时展的需要,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发展能力外,还要注重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应用型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师范类学校相反,应用型学校又过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功底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到社会,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尽管实践能力很强,但却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本文由收集整理象,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应用型的高校要注重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打扎实,培养学生的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
2改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
2.1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
要实现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我们必须要明确课程设置的定位,即要明确好它所坚持的原则。首先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以教育教学内容为基础,尽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同样基础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根基地位也不可动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要构建好文化基础和学科基础相结合的基础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此外,还要加强和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文学语言专业知识储备。其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整体的优化,即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根据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要求。再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即要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作深入的研究,并加强与用人单位和行业的联系,通过他们的反馈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2汉语言文学课程的重新设置
(1)汉语言文学课程模块的从新调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模块的设置,我们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对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这些基础性的课程仍要坚持开设,从而让学生把语言文学基础打扎实。针对这一方面,目前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又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不停地缩减这些基础课程的课时,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应减少或删除这些课程。但对于民间文学、汉语言史、汉唐商业文明等这些课程可做适当的调整,从而加进部分跨学科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语、社会学等,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而对于这些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的设置,还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用人需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开设,从而避免造成课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课程时间安排的重新调配
针对课程模块设置的改革,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针对基础性的课程,尽量把这些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从而让学生开始积累专业基础知识。而大三大四期间,由于将近毕业,课程的设置也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要开始加以重视,在此时,可以在专业课的开设中添加进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如商务英语、秘书学、新闻编辑出版等各类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英语听说译写的能力、应用文的书写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3实践环节的落实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师范类的学校会在大四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和途径,其余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这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渠道和岗位,而很多学生自身也没有对实践的锻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习的考核过程中没有认真选好岗位而是马虎应付了事。因此,学校应在这一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可以通过与已毕业的校友进行联系,加强实施岗位需求的反馈,从而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可以跟有关的新闻报社、杂志出版社、电台、各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从大一的寒暑假开始就得到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的社会的需要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既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方式落后。汉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字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表达出汉字的象形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内涵,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应试教育的后果。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思想,从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开始,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汉语言学科中,充分地将三科目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
一、引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也需要纳入汉语言文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上,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却少有关注。[1]而这一问题会导致学生即便在语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是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将汉语言文学的优秀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且在这基础上提高其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语文教育就是希望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语言并合理的应用语言,进而将中国的精神文明不断传承下去,同时语文教育并不只是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2]汉语文学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递人文精神、推动整个民族语言水平的发展。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需要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如果站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希望让语言教育更加实用,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说实际应用,而是精神概念的影响。同时,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一门课程,而是将社会效应作为主要的意义。[3]
三、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第一,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为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分,这两者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互通性,在教学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这两者的侧重点又有些不一样,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作为重点,而汉语言文学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与文学素养。[4]第二,表达方式相辅相成。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准确的进行语言表达,且生动鲜明,表达的语言要能够深刻的将作者的情感和对情感事物的理解与认知清晰的表现处理,同时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且灵活动人。而语文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基础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汉语言文学需要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如果一味地发挥其独特性而脱离基础,并不能够满足教育普遍性的要求,但汉语文学又能够升华语文教育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这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三,共同强调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都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并能够将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魅力渲染学生的心灵,够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两者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并陶冶情操,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5]
四、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的延伸思考
第一,重视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育理念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所决定,而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中,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开放式的教育理念要求不仅要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这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与创新,用开放式的眼光来看待当代文化的交流。因此在高职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课程中,将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能够实现传统汉语文学同当前时代的进行有效对接。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要让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必不可少的。而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精细策划,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通过对教学方案的合理制定,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了解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这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从视听说是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学习,其学习的自主性相信也会大大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扩展到其他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这两者相辅相成的特性也决定着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这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参考文献:
[1]于新鑫.浅析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15(11):81-81.
[2]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3(32):47-49.
[3]王林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7):6-8.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转贴于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很好地开发、锻炼,其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灵感的产生仅仅是一瞬间。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听老师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灵感磨灭了。此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讲解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这些文学常识进行记录,学生只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却没有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品读,在考试阶段,老师也是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背诵下来,并没有涉及到阅读鉴赏之类的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对文学作品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不能良好的沟通,老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忙碌地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在沟通中学习。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结语
(一)优化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
做好汉语言文学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充分梳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教学内容,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结合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环境的适用性。教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将“够用”和“必须”作为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突出强调教学的重点,有效精简课程内容,同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深度及广度,及时参照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安排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能课程,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并写作各种通用性较强文体的能力、语言应用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调研提取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夯实学生的语言感知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语言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加强教学课程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使结合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成为基础课程的有力补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教学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并推陈出新,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充分领悟并运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述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记笔记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释疑,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整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成果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固化为专业内容,将语言文化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能力及修养。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后,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际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并通过论证,寻得解决的办法,以此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教师侧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增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切实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业务能力要求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