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在对于学生的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选用“少教多学”的方式,避免在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时对其进行干扰,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氛围。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教授的知识与学生摄取的知识量对等,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无法跳出原本的教学框架,只能按照老师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操作。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建立与创造力的提升。“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正很好的处理了这种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值得老师们去尝试。
一、“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儿科护理科目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属于外部的影响因素,并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是以学生对于儿科护理科目的学习必须靠自己的主动与积极,同时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做学习的主导者,而非被主导者。学生对于专业的内容是否很好的理解,一是靠其自身的努力,二是老师合理的导引。只有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导引,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的结果。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不是无条理性的学,而是应该确立合理的学习的目标,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只有学习有了计划,才能有动力。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进行临床的实习,是以更应该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操作能力。护理是一门需要学生拥有极强的耐心与细心的科目,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学习到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3.可以培育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运用的能力。对于儿科护理学的学习,不只是理论上的,还有实践上的,并且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学生要熟记护理的操作流程,并且操作娴熟。老师如果选用“少教多学”的方式就能将对理论的教学部分缩小,侧重到学生实际操作上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二、“少教多学”教学的方式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老师要对“少教多学”的理念有一定的体会,其中的“少教”并非缩小理论教学的部分甚至是免去这部分,而是有目的的教,并且对理论内容进行高度凝练。老师在对学生儿科护理科目的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同时老师要进行启示性的教学,让学生独立的进行学习,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为自己的学习建立科学的计划。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凝练,对重点的专业知识多加讲解,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学习。
三、“少教多学”的具体方法
1.老师们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老师们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明确老师在此过程中真正的定位。老师们要对学生不合理的学习习惯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要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除此之外,老师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这些都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更加的显著。2.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能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才能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过分依靠老师,而是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的实践,才能大大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加强自身的创造力,开拓自己的思维,对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对于儿科护理科目的学习中,学生才是整个流程中的主体。是以老师要明白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少教多学”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思考,提升其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内容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很好的运用。只有学生懂得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达到学生自我专业水平提升的学习目的。
作者:曹法同 单位:新乡卫生学校
关键词:教学法;儿科;护理实训
实训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1]。在护理教育中,由于受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的学问观,较偏重理论教学与考核。而目前中、高职护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势必影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同时由于各卫生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2]。本文旨在研究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多种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为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
1对象
以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多种教学法。
2方法
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讲授示范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操作;实验组采用多种教学法,针对不同实训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讲授法、循证护理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然后书写实训报告,最后在所有实训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对学生进行考核。
2.2观察指标
采用统一设计的考核表进行评估,并抽取10%的考核表对有无缺失、正确书写等进行复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满分各为100分;教学评价、满意度、教学效果、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
2.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进行校验核对修正。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
3结果
共572人,对照组291人,实验组281人。平均年龄为(18.25±1.60)岁。女生占99.5%,男生占0.5%;汉族占86.5%,少数民族占13.5%。
3.1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分析
实验组理论成绩为(79.69±5.58)分,实训技能成绩为(93.00±5.57)分,高于对照组的(76.37±8.37)分、(89.31±9.18)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实训技能成绩分析
实验组各项实训技能成绩中,小儿体格测量、婴儿抚触、小儿心肺复苏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教学评价
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评分,对照组为(84.06±7.68)分,实验组为(93.46±5.00)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7.47,P=0.00)。对于实训教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对照组选择一般的较多,而实验组选择以满意为主(P<0.05)。同时,实验组对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方面的评价以满意为主(P<0.05)。
4讨论
4.1多种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儿科护理综合能力
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且各种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有时相互重叠、相互联系,在临床护理教学中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学生学历、气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训时间、实训内容等不同情况客观、灵活、交叉运用,以取得最佳效果,最终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3]。本次调查显示,实验组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种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4]。重理论、轻实训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实训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提高儿科护理综合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有积极意义。
4.2多种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方面有明显优势
良好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临床实习的兴趣,使之形成创造性思维,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并能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5]。本次调查发现,实验组不但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热情、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种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梁宇,黄双丽.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J].护理杂志,2011,28(7A):71-72.
[2]陆秀花,王新宇,潘岩,等.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3):97-99.
[3]赵世莉.多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25-127.
[4]李平.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41-142.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儿科护理教学 护理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关注[1]。由于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患者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小儿护理较成人护理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人文关怀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十分重要。
一、充分认识护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从业的精神支柱。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不仅包括护理工作者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而且包括自己对护理价值的理性追求提升。对护理学生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护理事业的精神支柱,也能提高护士对其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影响并决定着护士的言行和护理质量。
2.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模式的需要。
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理解人,关怀人,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医疗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学会关心病人、服务于病人,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因此,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1.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教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护理领域中互相渗透、融会,为护理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导致护理内涵的深化、护理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护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2.注重在儿科护理操作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实验操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在操作课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包括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告知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形体语言、询问性语言等)达到护患间的沟通。
比如:为了减轻和消除患者紧张怕痛的心理,可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1岁内的以逗为主,夸其皮肤白、眼睛大、头发黑等使其家长欢心。2岁以上的男孩夸其坚强、勇敢,女孩夸其聪明、美丽。在给患儿做治疗时,应礼貌称呼患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在打针或输液、采血时,说一些鼓励性语言:“我知道你最勇敢了,你肯定会不哭的”,“小男子汉,你最坚强了,不怕痛的”等;对于一些能够合作的患儿在穿刺时,则让他们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同时暗示、激励患儿,这样小孩子心理上能接受,就能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此外,还应当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提供微笑服务,如主动触摸患儿、微笑面对患儿、主动表扬患儿,表达关心、体现理解、安慰、支持,使患儿有安全感。
3.开展“第二课堂”,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而“第二课堂”的开展,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拓展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服务。因此,为了拓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及行为,可组织护生进入幼儿园,社区,孤儿院等和幼儿亲密接触,了解幼儿的心理,提高护生和幼儿的沟通能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措施,为护理学生顺利走上儿科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教学方法
(1)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收集、编写临床典型病例,病例难度适中,紧扣临床;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导入的问题。(2)在儿科护理学的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病例,跟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后发言,授课教师进行总结;(3)课堂教学结束后,派发给学生一份设计好的典型护理病历,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该病例的护理病历。
1.2效果判定标准
考试评价:满分100分,理论课占80分,护理病历书写考试占20分;问卷调查:教研室自行设计针对授课效果以及学生感受进行评估的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分,回收60分,回收率100%。
1.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及病例分析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理论考试成绩及病历书写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30名学生理论考试得分为78.45分,高于对照组60.67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得分为17.76分,高于对照组学生12.53,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总分分别为86.21和73.2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实验组学生对于案例教育的满意率,包括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各项内容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探讨与思考
病案导入教学,是基于实操性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与讨论,来完成教学要求。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临床典型病例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并能培养学生临床的思维模式。
在病例导入的教学过程中,病例的编写与问题导入设计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病例之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对学生情况的调研,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是对临床病例的选择,临床病例分成两种情况,有紧扣临床实际的典型病例,也有紧扣护士资格考试的病例,在导入时我们采用的是紧扣临床的又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病例。教学导入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每个问题之间又要环环相扣,最后要把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埋在问题中,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实现。在病例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分组的人数安排,一般在4~6人/组,由学生自行决定发言代表,在学生发言时要适时提问,在提问中加深讨论,并对提出新问题的同学加以鼓励,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儿科护理 项目化 教学
1. 项目化教学理念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 [1]
2.儿科护理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背景
2.1 儿科护理课程的专业定位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目的,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将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转换为本课程,同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科学设计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与设计课程,本课程总共54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22学时,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2.2儿科护理课程的项目划分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项目:儿科基础、新生儿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儿科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内分泌和遗传性疾病护理、儿科急症护理。每个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包括知识学习要求和工作训练要求)。
3.儿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实施
以下从儿科护理项目划分的内容和要求、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项目化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构想,以儿科护理中新生儿常见健康问题护理为例。
3.1项目化教学内容及要求
3.2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构想
课堂教学中,突出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感态度,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为载体,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具体程序: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案,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最后进行对应的护理评价。在病案的穿插引导下,完成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达到教学和临床实际的有效衔接,缩短教学和临床的距离。通过项目化教学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3] 。
3.3.项目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项目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项目化教学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各占50%。具体如下表:
4.儿科护理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在处理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贴近工作过程,有助于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将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提高贵阳护理职院护理专业学生儿科护理教学效果, 提高我院护理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1期
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湖北鄂州 43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培养的效果。方法 抽样选择鄂州职业大学2012级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儿科护理教学贯穿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结果 两组学生的校内儿科护理案例考核和临床儿科护理考核比较,显示实验组人文关怀素养优于对照组。结论 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切实提高了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与能力。
[
关键词 ] 人文关怀;儿科护理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24-02
[项目基金]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B284)。
[作者简介] 曾丽娟(1980-),女,湖北鄂州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湖北鄂州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护理教育。
当代社会,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使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重心,当其生病时,父母格外焦虑,护理人员在言行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家属的反感。因此,小儿护理较成人护理复杂,儿科护士只有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护理任务。
2014年2月以来,该研究在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贯穿了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鄂州职业大学2012级高级护理专业学生2个班,每班50人,均为高中起点,普招生,平均20岁。随机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两组教材和学时相同,两组学生年龄、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组的儿科护理教学贯穿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具体方法如下。
2.1 确定当代儿科护士的人文素养
走访临床专家,与其讨论确定当代儿科护士所需的人文素养。认为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2]。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3]。儿科护士要理解、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患儿提供有爱心、有内涵的护理[4]。儿科护理的人文关怀,其核心是以患儿为中心,患儿家属为关注点,把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5]。
2.2 了解学生情况及儿科护理现状
2.2.1 学生的情况 学好临床课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从业心态,为此,在学期之初笔者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将来不愿意当儿科护士。原因如下:①小孩认生、不合作;②一个孩子看病,几个家长照顾,家长事多,不好沟通;③没有照顾小孩的经历;第四,觉得自己还是孩子,没有完全长大。
2.2.2 儿科护理的现状 我们也对鄂州市中心医院的儿科护士做了调查,结果20名护士中有7人想换个科室工作。原因有:①小孩容易哭闹,对护理操作不合作;②照顾小孩的同时还要照顾家长,哪一方面关怀不到都会出现问题;③儿科护士的责任较其他科室大;④儿科护士的收入不如其他科高。
2.2.3 分析原因 对于护生及护理人员不愿意从事儿科护理的现状,分析原因可以归结为:①她们不懂得或不善于关心他人;②注重对利益的追逐,缺乏实现职业目标的价值感;③教师对她们的人文素养引导不够。这都说明她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有欠缺或有待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从学校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
2.3 实施培养计划
2.3.1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该院儿科护理教师每年暑期都会进入临床顶岗锻炼,通过亲身实践儿科护理过程、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交流,配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以及各种培训班的学习,提高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和自身人文素养,积累教学经验。
2.3.2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学生虽已成年,但生活经验尚少,教师应当经常关心她们。天气转凉时,提醒她们多穿衣服,防止受凉;平时,还要告诉她们合理膳食,注意营养,不要盲目减肥、损害健康。点滴处见真情,同学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会把关爱传递给他人。
2.3.3 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例如示范新生儿沐浴,要告诉学生所用的是小儿专用香皂,以防伤害他们娇嫩的皮肤;抱新生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头部,入盆时还要考虑到他们入水会惊吓,应给予安慰与呵护;在模拟操作时指导护生爱护模型,动作轻柔,既要保证小儿的安全舒适又要让家长放心。
2.3.4 课间定期安排下社区体验 让学生与婴幼儿亲密接触,了解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提高和婴幼儿的沟通能力,培养关爱意识。在与小儿父母的交流中理解他们对小儿健康的需求,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2.3.5 把人文关怀理念运用到临床实践 人文关怀的养成来源于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6]。护生实习时,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教育,让她们意识到如何对患儿实施人文关怀,在亲身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要懂得处理操作中的同步“事件”,如给腹泻的小儿输液,由于患儿液体丢失过多使血管塌陷,加上患儿年龄小、血管细,给穿刺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避免护患矛盾,在穿刺前就应告诉家长孩子血管的情况,解释穿刺的困难,这样家长就不会因为一次穿刺不成功而过度焦虑,同时也减轻了我们的压力。在手背穿刺成功后,要想到用硬板盒固定并保持手在功能位,调好滴速,交代家长不要随意调动,输液速度过快会加重心脏负担。
2.4 教学效果评价
①实习前进行校内儿科护理案例考核。每班学生分10小组,每小组5人,以小组为单位记考核结果。考核前每小组随机从10个儿科护理案例中抽取1个,每个案例都由教师和专家扮演个性的患儿及家长,抽到案例的整个小组同学要与本例中的“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则在小儿模型上完成。通过教师和专家直接与学生沟通,考核护生在护理工作中的人文素养和应变能力,根据之前设计的评价表作出评价,共8项条目,每一项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答案,根据小组学生的表现,由考核者在相应答案里打钩。②实习时,由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在护理患儿时的表现,再次根据评价表作出评价。③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访谈,反馈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
2.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校内案例考核
两班实习前校内儿科护理案例考核结果见表1。表1显示教师和专家对实验组护生的校内儿科护理案例考核的表现满意度较高,考核项目中有7条项目满意度为100%,1条项目为90%,证明实验组人文关怀教学效果良好。
3.2临床考核
实习时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带教老师对实验组护生表现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考核项目中有7条项目满意度为100%,1条项目为96%,证明实验组的人文关怀素养优于对照组。
3.3患儿及家属反馈调查
护生进入儿科实习后,该研究对部分医院的患儿及家长进行了访谈。实验组学生护理的患儿及家长一致反映护生的态度好,从言语到动作上都体现了对患儿的关爱和理解,对患儿耐心、细心,与家长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患儿及家长出院时对护生表示感激。对照组学生护理的患儿及家长普遍反映护生在护理时较被动,态度一般、欠灵活,不善于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患儿面对护生时感到害怕、排斥。访谈结果显示患儿及家长对实验组护生的评价高于对照组。
4 小结
以上实践结果证明,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有助于激发护生内在的关爱情感,使她们发自内心地愿意为患儿及其家庭排忧解难、减轻痛苦;切实提高了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患儿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使护患关系从“技术型关系”变为“人文关怀型关系”。
[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转型期文学教育与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2(10):59-61.
[2] 史瑞芬,周柳亚.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3] 苏菊云.顺应社会需求给予人文关怀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6-3177.
[4] 赵君丽.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J].考试周刊,2012(78):174.
[5] 毛惠芬.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育之窗,2011(5).
1儿科护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基础薄弱的中职护生在校期间,在一些社会“实用主义”宣传的不良影响下,重视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认为对其入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忽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广博的社会人文知识更是无暇顾及。所以部分护生的人文修养缺失、护患沟通不良等问题都在现实中凸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价值观冲突,信仰危机
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引导,繁重的课业压力、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不够等都使部分护生出现信仰危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甚至是没有理想,对职业未来感到迷茫困惑,学习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极度缺乏,进入临床科室后为患儿及家属服务的思想淡薄空洞化。
1.2缺少奉献,专业思想不牢
现今大部分护生都为独生子女,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就缺乏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选择专业时因为看到护理专业就业面相对宽泛,便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选择了此专业。学校教育对这方面又缺乏引导与培养,使护生在进入儿科临床后,看到患儿哭闹,就缺乏耐心、厌烦嫌弃,不能够真切地体会患儿的病痛与家长的焦虑。同时在进入临床后,发现护理工作技术含金量低、繁重、琐碎、并且大部分为体力劳动,得不到认可和尊重,因而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固。
1.3能力欠缺,知识单一匮乏
有的护生专业知识构建不合理,知识层面较为狭窄。综合素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比较匮乏,在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健康宣教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科室工作的需要。
2培养儿科护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医护人员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古至今,医学、人文科学就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思想,从医者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渐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时代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职业的性质等都要求现阶段的护生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2.1满足现代教育的统一需求
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双向轨道。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依托,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为了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和谐统一,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也应该在传授科学理论的同时重视护生的人文教育。
2.2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现今也发展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逐渐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要求护理人员提供更人性化、更贴心的护理服务。因此,人文理念、人文情感的素质培养对于即将走上临床岗位的护生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护理带教学习中要求对护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逐渐被强化,越来越多地涵盖在教学中。现代医学发展要求要高度重视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2.3体现护理工作的内涵需求
儿科护理工作主要是对患儿的关爱、照料,维护其健康与生命,要以母性的慈爱、善良、温和为基础,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内涵体现。护生不仅要学会关爱患儿,更要心甘情愿地照顾、服务于患儿,发自内心真切地从患儿角度出发去工作,护理工作要体现关爱、尊重、奉献等人文精神。比如在为患儿进行体检时,为了防止操作时手部冰凉引起患儿的不适,可以先将手部捂热,再去接触患儿。这些细节可体现出护士良好的人文素质,从而赢得患儿及家属的尊重。如果缺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任何娴熟的技术操作都只会变成一项简单、机械、冰冷的程序。
3提升儿科护生人文素质的渠道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日渐统一、相互融合,多方位、多途径提高儿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人文科学的统一回归。
3.1强化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使儿科临床护理教学更趋向于人性化。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在带领护生进行查房时,关爱问询患儿、轻轻地抚触患儿,对患儿家属进行耐心解释安慰,这些都体现出“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教育理念。在护生对护理职业有感性认识后,将这种培养转变为教育理念,挖掘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内涵,最终使护生培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
3.2营造氛围,创设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以关心爱护患儿为中心,比如在儿科门诊和病室内营造一种充满家庭氛围的人文环境,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可爱卡通人物形象装饰病室环境,家具色调清新、柔和,设施布置应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舒适和宁静。具有人文氛围的就医环境使患儿和家长感到亲切、放松,减少患儿的紧张与恐惧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恢复。带教老师指导护生一对一给住院患儿及家长讲解日常护理要点。询问病史时,先由带教老师与患儿家属交谈,创造和谐良好的交流气氛后,再指导护生主动进行有效交流。在给患儿查体时,应多用如“你真勇敢”“男子汉”“真棒”等赞扬鼓励性的语言,来取得孩子的配合。“六一”儿童节、患儿生日等重要节日给患儿发放小玩具、礼物等举措也可明显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
3.3鼓励多元,选择灵活的教学模式
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让护生更加易于接受。一般可采用案例分析、角色互动、护患沟通、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从多方位为护生补充知识,训练技能,提高素质,帮助护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他们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锻炼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患有疾患的孩子多接触交流,会触动护生的同情心,激发起对待患儿的爱心和责任心。在进行各项专科操作中,要促使学生科学对待、具有进取精神,形成团结友爱、互学互帮、共同进步的团队协作氛围。
3.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临床带教实践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首先与护生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护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每项操作都主动积极地与患儿进行沟通,关怀患儿,践行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操作示教时,将规范礼仪融入其中,不仅对患儿是一种安慰,同时也能给护生建立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具有人文素质的操作,不仅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对患者更是一种人文享受。通过言传身教使护生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而且学会关心、理解、爱护患者。为加深护生们的认识,可举一反三,列举反面的案例,对比不同的效果,使护生更加坚定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决心。
3.5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带教水平
临床教师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仁慈的心,广博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带教能力,同时应该热爱护理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医德、师德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注重情商培养。启动“引进来、送出去”培养模式,定期邀请医学院校的老师授课,教授具体适宜的教学方法,举办心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公关学等社科人文方面的系列培训讲座,丰富带教老师的人文知识。选派科室的护理骨干去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儿科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护理技能、理念,培养人文底蕴,使人文科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和渗透,通过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6以评促学,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需要实践检验。因此,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本科室与院校教师根据临床特点,共同研发建立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技能鉴定、岗位素质评价的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带教老师评定相结合,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如受伤沟通、团队协作等纳入护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比如将学生在科室期间与患儿进行的各种有效交流、组织活动、微笑护士评比、零投诉护士、满意度调查、演讲比赛等表现和护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各项评优挂钩,逐步完善护生人文素质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
4小结
【关键词】儿科互动式教学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在是教学中存在对其重视不够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的灵活性及个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临床实习后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的关键。我院于2013年8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对部分护理专业护生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二个班的学生,共102人。随机选取一班(5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互动教学法授课;二班(52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2.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教材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第2版)。
3.教学过程。
(1)实验组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授课,选取临床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教师解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具体方法:将学生分为6组,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每章结束,针对本章内容来选取一例临床典型案例,小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每位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轮换角色。在小组进行演示中,教师会不断的提出新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4.评价方法。
(1)理论考试。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占50%,主要考核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二、结果
1.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为与对照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
2.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沟通能力,有助于培养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1.1入科培训
(1)对进入科室的学生热情接待、介绍环境,进行儿科护理理论知识的讲座.加强安全教育,倡导“慎独”修养.(2)进行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的培训.(3)进行护理伦理、护理程序的培训.(4)如何对病人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
1.2临床带教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儿科技能操作水平.首先对学生实行一对一带教,具体的操作,由带教教师按正规操作程序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重点、难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化操作得以实践.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要求规范、程序标准一致,做到快、速、稳、妥一一过关.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如遇困难,教师给予启发式的简单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在心理上打上牢牢的印记.
2师生关系的培养
(1)树立带教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塑造带教教师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2)与学生建立既不放纵又不专制十分融洽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
(.3)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临床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求知和接收新信息、新技术的意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4)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培养学生具有评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心交友,共同讨论问题,促进情感沟通.让学生具备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临床带教质量评估表
学生结束实习后应由护理部发放评估表,学生填写,对带教老师从培养学生能力,操作规范,查房讲课,医德医风,职业道德,以及对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几个方面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估对临床教学老师产生一定压力,对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带教教师资格,提高了带教教师学习钻研业务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教师改进临床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4有效的督促和教学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督导临床教学质量,及时反馈给带教教师,及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整带教措施.
5点播临床教学法
带教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障碍,心理障碍与思维障碍等给予点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学科前沿趋势、相关领域研究热点、最新研究成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赋予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和创新的动力和兴趣,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
6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结合
改变传统护理实践教学中以学生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传统知识为主的思想,将形成熟练操作技能和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培养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整体护理中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促进护理从单纯的治疗者、照顾着,向健康教育者、管理者转变,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7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