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职业教育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规划

第1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前不久刚结束的招聘会上,笔者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很多高校毕业生只把眼睛盯在待遇好、地域优的单位上,而像民企私企、西南地区小企业和待遇一般的企业,则少有人问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在多数学生的观念里,都存在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盲目给自己定位,在待遇、发展、地域等方面对就业单位要求较高,制订的就业目标不合理。与此同时,学生对就业的积极性明显降低,选择继续升学、出国深造和自主创业等延缓就业途径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累计就业人数日益增加,就业压力日趋增大。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非毕业班学生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学校和社会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非毕业班的学生无论是自主获取还是被动接受,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一些与职业规划和就业求职相关的信息,无论正面负面,在学生群体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一年级新生,其刚经历了高考的艰辛,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就在新生入学教育、新老学生经验交流会和辅导员就业形势分析等多个教育环节的影响下,毫无准备地开始与“就业”和“失业”见面。于是,他们就懵懵懂懂的在就业信息和焦虑气氛中,在“就业”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加入了“匆忙———盲目———茫然”的学生队伍之中。大学二年级学生经历了大学的种种考验,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能力与素质的不足,为了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就业压力的冲击和功利性目标的驱使下,学生们求知和历练的欲望愈发强烈,这使他们迫切地想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大二阶段都着手于为自己“充电”,从有针对性地选修学校选修课程到进入新东方等培训机构学习,从考取英语和计算机类的等级证书到各类专业和职业性质的资格证书,从辅修第二学位到学习小语种,从留任社团学生干部到参加校外兼职实习,众多的选择和所谓的机会使大学生变得越发浮躁,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大学三年级学生经历前两年的学习生活后,进入了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在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的驱使下,学生开始主动关注和思考就业、考研等发展问题,在准备就业、发奋考研和出国深造之间认真考虑抉择,瞻前顾后,备受煎熬。如果学生在该阶段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势必会使学生无法安心于为某一发展方向做准备,造成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目标不明确,影响个人发展。

三、非毕业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统观近些年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虽然就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后环节,但它却是整个人才培养环节的最终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学校和学生都应重视非毕业生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项系统工程来完成。

(一)大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该阶段学生刚进入大学这一新环境,对周围一切事物的认知基本上都来自于家长、兄长及学长的描述,自身没有强烈的、成形的理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对该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偏重适应能力和筹划能力两个方面。首先,要带领学生分析所学专业,包括四年内需要接受的教育、本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未来专业应用的空间和领域。在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制订一个四年规划,包括学习、能力、经验、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内容。其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活动的关系,学会做周计划和日计划,并制订相应的、可行的目标,给学生一个好的开始。

(二)大二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该阶段学生对大学开始具有理性认识,对学习和能力的思考也有所加深。这一阶段,学生很自然地分成了两种类型:学习型和活动型,前者由于大一成绩受挫或没有继续留在社团担任职务等原因,将自己定位成学习型,一切以学习为重;后者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或能力突出担任学生干部,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活动和学生工作上,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弥补学习上的差距,对将来就业有所帮助。所以,对该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偏重自我定位和构建能力体系两个方面。一年的学习工作积累下的成果和经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内涵,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加深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使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对于学习型学生,应引导他们构建学习体系,使其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学科类竞赛,增强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等水平;对于活动型学生,应引导他们构建能力体系,包括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在保证基本的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有目的地深入开展活动和工作,丰富能力体系。

第2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生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毕业生就业工作没做好,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我们要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分析职业规划与就业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应从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发展和工作机制的转变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讨,努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目前高职教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各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毕业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毕业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毕业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毕业生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毕业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会取得更好、更科学的效果。

二、高职职业规划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重视,然而此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现实和期望值差距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就业观念滞后等问题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这影响了他们对就业的准确定位。

(一)进行就业指导的时间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毕业前夕的“临时抱佛脚”状态,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匆忙地在课堂上对学生生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毕业生了解择业、签约过程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及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几乎没有帮助,且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路相背离。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极力扩招,而未认真考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这种把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解决部分高职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难以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毕业生对“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二)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这种做法很难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全方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当是全员化、全程化、阶段式进行的,既应有心理学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又要有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实践活动的各种指导。

三、加强与改进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的就业指导措施,明确就业指导目的,创新就业工作方法,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更加贴近市场,办出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

(一)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我,进行个性化指导。

高职院校中现在使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而个性化指导则是为高职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进行“实践加理论”形式的指导。

实践证明,仅仅在课堂上以授课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空洞的理论总是不受欢迎。应该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就业指导,这是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深化的基础。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中,并在新生入校起就开展理论教学和操作指导;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要立足于就业工作的实际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融开放式教学、实用性教学、针对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前瞻性教学为一体的新模式。

四、高职教育就业形势探析

随着市场机制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一)高职就业市场的导向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就业市场对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起着导向作用。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改革,首先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并分析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掌握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

(二)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反思高职生就业难现象,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又有学校的原因,同时还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如:面向高职生就业的一些传统行业人员相对饱和;人才市场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专业设置业设置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这些都影响了高职生就业。

五、解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对策

1.在就业环境普遍严峻的情况下,高职生要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高职学生既可以从事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又可以接受一般性的、基础性的岗位工作;既可以在初次就业时积极寻求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又不应拒绝先从灵活就业起步,逐渐积累工作经验,再图新的发展机会。

2.高职院校教育观念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必须具有实际经验的要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并分析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掌握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

4.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增加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砝码。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同时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对本地区或更大范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重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宏观指导。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颁布后,高职专业名称进一步规范,有利于对人才进行分类统计,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9.

[2]张琦.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VOL9,(2).

[3]赵发荣.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26):29.

[4]罗三桂.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2005,(10).

[5]冯晓星.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

[6]孙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01).

[7]大学生就业难如何破解[N].南昌:江西日报,2006.10.18,(3).

[8]林丽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及适应性分析[J].浙江统计,2005,(8).

第3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技校生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能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案例,独立完成"思考与训练"。

(三)觉悟目标: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培养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做一个有高度职业素养的人。

二、学材及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设计职业生涯,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难点及其化解方法

(一)重点: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

(二)难点:关注职业生涯设计的动态,适当调整职业发展方向。

化解方法:

(一)例举钟南山院士成功的案例(永不放弃、团队合作),并结合运用美国职业全景图进行边讲边画讲解,向学生讲述其成功的历程称之为"职业发展轨迹"。

(二)利用五个"What"归零思考模式,让学生审视自己。

(三)自我管理。

四、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7分钟)

1.同学们想有一份好的工作吗?

2.可是怎样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设计你们的职业生涯呢?这不仅提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动力。

(二)案例分析(13分钟)

我们熟悉的钟南山院士,在医学界的成就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板书:钟南山例子(永不放弃、团队合作)-是这个团队发现了这个病毒,市民的福音,他先提出,造就了他的成功,我们可看到钟南山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现在的学术权威,我们称之为"职业发展轨迹"。--结合职业全景图(全球经济产业模式下的产物)进行讲解(边讲边画)。

(三)演绎学习(20分钟)

提出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引出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和职业生涯准备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分成四组,组内讨论,组间抢答。让学生在书中找出有关道理,我再结合多媒体课件给予讲解,共同探讨。这样学生掌握了原理,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师生互动(20分钟)

所谓"凡事预则立",对于刚进校的新生同学来说,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未来目标,树立起明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做到有的放矢,到达胜利的彼岸。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现在我跟同学们来玩个游戏。(授课重点)-请学生回答

五个"What"归零思考模式。我们可以采用许多职业咨询机构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时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有关五个"What"的归零思考的模式,在入学之初,让新生用这种方式来审视一下自己。即:

1.what are you?

2.What you want?

3.What can you do?

4.What can support you?

5.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

首先,我们是要识别自己,认清"我是谁?",应该让新生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地反思,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一一列出来,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个心理趋向的检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会逐渐固定,并最终锁定自己的终生理想。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则是对自己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的定位最根本的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于一个人潜力的了解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毅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等。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什么?"也就是我的支持点是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在客观方面包括家庭经济状况、院校环境,自我实践机会等;主观方面包括同学关系、导师态度、亲情关系等,两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起来看。

触动:建议: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

(五)角色表演(18分钟)

我校优秀毕业生赵广军到我校看望同学们,让一位同学到讲台扮演赵广军,其他同学就以下问题向赵广军提问。可叫一两位同学轮流扮演赵广军。

1.您在母校上学时是怎样设计您的职业生涯的?

2.结合您自己的创业经历谈一下您是怎样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您的职业理想的?

这一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过渡:我们常听到"自我管理",那么什么是"自我管理",怎样才能做到"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一个名人的目标达成,pdca的管理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过渡:我们大多数的同学都处在16岁左右的阶段,心理变化大,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更要进行自我规划,结合个人的能力,人生的规划,必须考虑工作、生活、环境的溶入匹配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六)布置作业(3分钟)

以"我的职业理想"为题,写一份演讲稿,主要写你打算怎样实现你的职业理想,在小组里演讲,选出代表到全班演讲。可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也可在网上查找。

(七)板书设计

黑板的正上方为本节课的标题,下方左面是本节课的结构框架图,下方中间是我让学生讨论和回答的问题,下方右面是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五、考评方法与考评材料

1、考评方法:检查法

2、考评材料: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六、学习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学习环境:活跃

(二)准备资源:教材、教案、多媒体、黑板、粉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话题,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素质为红线,通过分组探讨、演绎讲解,紧抓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进行有效合作,信息处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4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出现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的职业者。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为广大农村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为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近20年来获得了较大的提高,接受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由27.7%上升到50.4%,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达到12.9%。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已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培育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文化的普及,而是使其具有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的本领,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农业,扎根农村,为农业事业奋斗的精神。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是以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为对象,以培养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的,利用2~6年时间,有目的、有针对性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常识、农业高产高新技术培训的农村新型人才培育的基础性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是高素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也应就其特殊性把握好目标体系、课程课纲、教学管理三个维度。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目标体系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明确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

从一个地区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农民素质能力目标可以计算出所需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类型。根据《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包头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培养规划》的要求,包头地区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占农牧业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2%,每年培养20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牧民10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牧民500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500人。

(二)培养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涉及农民终身教育,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形成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为教育培养的支撑体,形成一个特殊的培养教育新机制新模式,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包头是一个工业城市,人口270万,农业人口50多万,有四个农业旗县区,618个行政村。通过调查,就内蒙古包头地区而言,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的院校主要有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包头市农广校,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是全日制农业职业教育,包头市农广校主要承担的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村干部素质提升以及农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

按照我国现行农业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中应积极主动充当主力军角色,协调其他部门机构,资源共享、工作结对、任务共担,逐步形成“农广校+X”的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课程课纲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因此,需要从培训大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试考核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培训大纲

1. 制定培训大纲。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以及周边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发现,目前,各地开展中职教育或农民技术培训,除少数涉农项目培训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外,基本上使用的是当地自行编印的大纲或教材。农广校“百万中专生计划”由中央农广校统一制定教辅大纲,但有些内容纲要要求不具有普遍性,不适应各地区实际需要。各省、市、县在使用自编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教学方法等都无法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和合理的范畴,培训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因此,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权威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纲》是很必要的,这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2. 建立实施机制。《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纲》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教育承担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培训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广大培训教师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工作手册,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完整过程中。

(二)培养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发达国家农民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从培训时间上看,有短期和长期两种。在法国,20小时至120小时的培训一般称为短期培训,120小时至1200小时的培训称为长期培训。从培训的方式看,有不脱产、半脱产和脱产三种类型。

包头市农广校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对文化层次为初中以下的新型农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学员通过2~3年时间,完成一定学时数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即可以申请毕业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职业证书。从2008年起实施包头市政府“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中央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对文化层次为高中以上的新型农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学员通过2~3年时间,完成一定学时数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即可以申请毕业,取得包头市承认学历的相当于大专的毕业证书。参加上述培训的100%为农牧民,他们都在农牧区最基层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通过多年的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包头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主要采取了办班到村、农学交替的模式,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也满足了农民需求。

1. 办班到村模式。包头市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中,通过把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这种送教下乡进村的模式,不局限于旧有的教学形式,能按照农民的实际应用,开发成新的课程组合,不仅完成了全日制教学的内容,而且还体现了职业教育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办学特色。

2. 农学交替模式。包头市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对象大部分都是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者,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要求授课具有阶段性。把教育和农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闲时学习忙时种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符合农民文化基础差、动手能力强的现实。

3. “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施“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中有80%以上都会熟练使用手机、电脑,50%以上对网络教育时间自由、课程灵活充满好奇,持有赞成态度,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探索“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是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新的突破口。

(三)课程体系

中央农广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都有综合素养课、农业通识课、专业技能课三大部分若干课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对课程的内容也就具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将每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几个模块,包括基础知识模块、现代农牧业知识模块、农村牧区建设知识模块、作物种植模块、动物养殖模块等。

分模块设置课程可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需求,满足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便于基层农广校落实教学计划,组织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员可以选择性学习,有些内容还可以合并讲授,符合职业教育灵活方式的特点,也便于农牧民系统学习掌握。

(四)考试考核

制定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理论学习考试标准、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等,能够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可以实行2~6年弹性学制,按照课程设置模块,以学时数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平时农业生产活动、参加的各种培训、互联网学习、APP终端学习、理论测试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为鼓励农民自学完成学习课程,对达到一定学时数的学员可以发放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作为表彰奖励。

四、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一)教师管理

1. 建立师资库。按照专业研究方向,以省或市为单位建立系统师资库,资源整合共享。农广校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农民专家组成,把农牧业系统或其它涉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表达能力较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合作社理事长、种养大户等农民聘为农广校兼职教师和农民教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培养目标,按照专职教师专业特长和讲授课程确定研修方向,设立专职教师专业教研组,建立教学研讨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 设立考评培训制度。教师实行分级管理,设立导师和讲师等级。按照导师、讲师两个级别,分别设立教师考评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专职、兼职、农民教师的培训。

(二)学生管理

根据以往经验,能让农民安心学习、主动学习,班级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按照年级、地区、专业建班,各级校选派负责任、肯吃苦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实行班主任跟班包班制,从学员入学到毕业以及后续跟踪服务,班主任全程负责。班级成立班委,把那些为人热情、协调能力较强的学员选入班委,不仅锻炼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通过他们的管理带动其他学员,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建立QQ群、微信群,班主任通过这些平台把大家组织凝聚起来,交流生产生活学习思想,一些农业生产信息,推销自己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资源共享,起到一定的传、帮、带作用。

(三)跟踪服务

农民在农广校参加学习培训,不是学完就结束了,应把参加农广校学习培训的所有农民学员信息登记在册,详细记录他们的个人及家庭情况、种植或养殖信息、想接受什么培训等,学校利用网站、手机及下乡培训时机经常为学员提供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普常识,对外宣传农民创业经历,特别是针对那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带动示范性的优秀村干部、合作社理事长、种养大户,农广校积极为他们搭建平台、争取机会,把他们推出去,为他们承担一些涉农项目创造条件。

(四)效果评价

制定教学效果评价表,每一次教学培训活动后,让学员进行评价打分,借此了解他们喜欢听什么内容、喜欢什么教学培训形式等等,通过统计分析评价表,可以对教学效果分析以及研究以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第5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和建议,对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社会认知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如何保证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就业前景较好的一门新兴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复杂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管理、策划、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服务等工作。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激烈,如果脱颖而出,是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中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的,尽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很多同学考入大学后,经常感觉茫然,比如不清楚未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因此,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策划将来从事工作方向性的方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增强职业竞争力。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与方法

2.1职业认知教育过程

职业认知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了解,明确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特点以及要求掌握的技能,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职业认知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百姓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缺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社会和人民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什么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哪些技能。例如,如果学生有意愿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那就应该有意识的对食品分析、食品检验等技能进行锻炼;如果要从事产品质量审核的相关工作,就要掌握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管理体系审核以及质量体系认证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2专业认知教育过程

专业认知往往同职业认知密切相关,因为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来讲,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要相结合。这一过程应在入学初期即进行,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生活,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处在十分迷茫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人能在迷雾中给予点播,在这个阶段如果对其所学专业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将对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应在学生开课的第一周,主要向学生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就业的方向,市场人才的需求,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带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了解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欣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大学生课题及竞赛成果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应在开展教学的2个月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有所了解,然而适应性可能不是很好,由于大学课堂知识涉及广泛,知识较多,学生绝大多数要靠自学的方式,学习时间自由安排,这可能使很多学生无法尽快的进入角色,这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应该着重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涉及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关系,特别是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基础课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合理安排学习和学校活动的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组织协作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应在专业课学习开始之初。专业课的学习和知识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本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今后就业时起到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掌握哪些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掌握什么实践方法,如何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就业认知教育过程

就业认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情况。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对职业影响的重要性,了解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身所要具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教会学生职场生活的基本礼仪,如何制作个人简历,面试的技巧,职业选择,遇到挫折如何调节自我,是否就业还是深造,如何准备考研等等,避免学生在择业就业或者升学再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

3 小结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断的,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好的对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如何规划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268-269.

[2]谭睿,张波.探讨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与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130-133.

第6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结合自身特点,找到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树立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将来的职业进行准备,把自己培养成为适销对路的“产品”的教育过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以往的就业指导并不完全等同。就业指导较多的是关注政策答疑、招聘信息搜集、应聘技巧等层面上。职业规划教育则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1、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

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

首先是“人”。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包括兴趣、特长、性格、理想、价值观、生理特征等内在因素及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家庭、爱情(婚姻)等外在因素。大学生只有对自身条件和职业潜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够确定未来职业领域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机会。

其次是“职”。要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社会,包括职业、行业、职位等因素。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地区,职业规划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职业规划时,除了要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要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第三是匹配。要指导学生在“人”、“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职业规划书”。“职业规划书”包括职业目标、实施步骤,相应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等。现阶段的学习与培训计划重点是在校的学习与培训计划,主要有:课程学习计划、专业技能训练计划、社会实践和经验积累计划、视野与知识拓展计划、相关证书获取计划等。要指导学生时刻关注条件的变化,从而不断对“职业规划书”进行评估与修订。

2、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就高校而言,职业规划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学生的个体特点、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职业需求、适宜的工作岗位、工作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后的心理调试工作。

就社会而言,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如果大学生能够理性地评价自己,找到相对准确、理性的职业定位,那么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跳槽一族”等现象就得到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会进一步优化,从而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就学生而言,职业规划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达到人才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因而,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往往起着独特的催化剂作用。

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非常普及。比如在英、日、美等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到了高中,学校就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请专家给孩子们做职业兴趣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在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即便在高校,教育效果也不理想。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开设一门《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举办一些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有的还成立了职业规划咨询机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针对性差。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了系统的认识。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多场职业规划讲座听下来,自己的职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适合自己的职业依然没有找到,毕业后要发展的领域依然不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道路依然是一片茫然。这恐怕也是这类讲座“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大学生渴望的是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2、个性化指导跟不上,系统性差。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师资缺乏,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无法满足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的要求。

学科教师的职业规划教育作用

结合学科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本途径。由于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职业规划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学科教师要增强职业规划教育意识,深入挖掘自己的职业规划教育优势,努力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1、学科教师具有教育技能强,对本专业、行业熟悉,与学生接触广泛,与学生的亲和力强,学生容易接受等方面的优势。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更具针对性。由于学生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有利于与学生拉近距离,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2、学科教师的教育与指导符合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的要求。学科教师能够在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人”、“职”情况的变化随时加以指导,因而教育与指导更符合系统性要求。

3、学科教师数量多,可以满足职业规划教育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大致地把每个班的学生分配给各个学科教师来指导。

4、学科教师与往届毕业生联系较多。学科教师可以利用与往届毕业生联系较多的优势,请他们到学校向大学生介绍自己职业发展情况及本专业的就业现状。

加强学科教师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

1、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学中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关系。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仍然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形成职业规划教育氛围的最基本的因素。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学科教学中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专业课程教学起辅助和针对性指导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关注个别差异,从而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第7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教育;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82-02

高职大学生入学后,学校都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入学教育,让学生能够快速认识学校融入学校,认识专业、认识自我,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乃至全部人生都是极其重要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系列入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

一、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以及岗位工作的延伸就叫职业。生涯就是生命周期,是一个人从生到死这样一个生命过程。职业生涯是指所从事的职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是参加工作到退休时的生命过程。由此可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先通过描述自己个性类型,预先撰写生涯“自传”,制作自己的职业生涯档案,通过了解并适应职业,描述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别与层次,确定有关就业机会的优先次序,来说明目标职业的就职条件与机会。换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是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生,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从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被要求好好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考好成绩,上好大学”。这个目标成了家长、学校、学生的直接动力,也被社会普遍认可。可是上了大学了再怎么样?很多学生渺茫了。这时候,作为大学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美好的未来,在大学生阶段就应该明确目标,确定方向,并由此来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是个大舞台,需要各种职业、各种人才,很难说谁比谁重要,关键是“适合”。有这样一首诗,“骏马驰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过河不如舟。”

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当“骏马”或“坚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适合当“牛”的就应当“牛”,适合当“舟”的就应当“舟”。

(一)认识自我。怎样认识自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个人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要将个人的作为与国家、社会、家庭联系起来考虑。每个人都有“公开的我”“ 背脊的我”“隐私的我”与“潜在的我”,见表1。

表1 每个人的多面孔

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姓名、性别、年龄等都是我知,别人知的。有些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这些属于隐私。有些自身的优点、缺点等,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有些自己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比如说,你的未来、你的潜在能力等。了解自己,就是要充分认识与发掘“潜在的我”

(二)选择职业

1.认识职业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我们首先选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和生涯地图。选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见霍兰德RIASEC六角模型:

现实(实用)型R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机械和运动能力,喜欢实用工具在户外工作,偏爱工具

调查(研究)型I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数学和科学能力,喜欢独自工作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偏爱观念

艺术型A这一类型的人拥有艺术能力和想象力,喜欢从事原创性的工作,偏爱观念

社会型S这一类型的人拥有社交技能,热衷于社会关系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偏爱人

企业型E这一类型的人拥有领导和演说才能,喜欢有影响能力,热衷于政治和经济,偏爱人和观念

常规(事务)型C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文书和计算能力,喜欢在户内工作和组织事情,偏爱处理文字和数字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运用多种途径所及就业机会信息,制定和实施求职方案。

2.选择职业的条件

选择职业或专业既要审视自身的需要和素质,也要符合职业条件与职业要求。

自身的需要,主要是自己的主观愿望与追求。农村的孩子,大多家庭困难,需要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需要有一个挣钱的职业。而城市的孩子更多追求理想、兴趣。

自身的素质,主要指满足自身需求的自身条件,包括:现在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天赋等等。

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是指需要了解职业现状与发展前途。

3.征询他人意见

在选择职业时,最好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父母是最关心你的前途的人之一。尽管有时他们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征求他们对你的职业选择的意见。兼听则明。

老师在你的职业选择上的参考意见的分量较重。因为他们对你、对职业、对社会了解的往往比你要透彻,因此有必要多听老师的意见。

同学们都是职业的选择者,对职业调查、了解都努力过,相互参照,对自己选择职业有好处。

(三)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当职业确定后,就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确定职业目标,根据总体目标确定阶段目标,根据阶段目标,制订行动方案。当条件变化时,要调整方案,甚至调整目标。

1.确定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需要根据自身的性格、自身的条件、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所处的环境来确定职业目标。比方说,一个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择:将来从事房地产开发,或将来从事设计,或将来从事职业项目经理,或将来从事造价预算等。

2.制订阶段发展目标与措施

如果选择职业项目经理作为职业目标,那么就应该分如下阶段实施:用3-5年时间取得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毕业证,同时取得施工员或质检员岗位资格证,能在顶岗实习时担当相应的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工作。

毕业后2-5年取得二级建造师证,能独立完成中小项目的管理工作。

毕业后5-10年取得一级建造师证,能独立完成大中项目的管理工作。

3.近期的措施

为了顺利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施工员或质检员岗位资格证,能在顶岗实习时担当相应的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工作,在校期间必须做到:学校设置的课程要学习好,保证拿到足够的学分。同时要勤于实习,接触工程、熟悉工程管理程序及实施要点。积极接受岗位培训,参加取证考试,毕业之前能拿到1-2项岗位资质证。

4.制订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

(2)发展性,合乎个人与职业世界变化的趋势,有明确的大方向和发展台阶。

(3)现实性,有求学、就业机会;有职业资源;有行动步骤与策略。

(4)可操作性,有具体的行动步骤与方法。

5.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1)描述自己个性类型;撰写生涯自传;制作生涯档案。

(2)描述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别与层次;确定有关就业机会的优先次序;说明目标职业的就职条件与机会。

(3)规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涯。

(4)制作中期生涯月历和行动方案;定期评析和优化自己的生活,及时解决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和实施求职或创业计划;运用多种途径所及就业机会信息;制定和实施求职方案;办理毕业、就业手续。

(5)描述自己的优势和生涯志趣,说明自己的生涯价值与责任。

四、结论

通过上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组织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毕业后,发展更快,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肖仁政.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王兆.建筑施工实训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第8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由于原有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关注也逐渐提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存在。很多学生没有想过做一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少数意识到职业规划重要作用的同学,又苦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方法指导而无从下手。导致许多高职生在面试中错误百出,找到工作后又无法安心工作,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无所适从。为何此类问题层出不穷,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已经是各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原因。其中,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就业指导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却还显幼稚。以下就是一份针对1000名高职在校学生关于职业规划内容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今年9月,针对我市现有的几所高职院校1000名大二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涉及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护理、中医药、幼教、烹饪等10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000张,收回有效问卷945张,有效率为94.5%。

(二)调查结果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只有不到60%的同学表示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17.30%的同学的专业是自己选定的,其余相当部分同学的专业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有些同学因此根本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就难怪他们不能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了。进入高职学校以来(到了二年级)还有许多同学(超过50%)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缺乏动力,再由于对本专业缺乏了解,急于实践上岗学习的迫切,以及他们对未来所表现出来的渺茫和无奈,折射出目前我们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1、专业选择上缺乏主动性;2、学生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3、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4、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多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

在面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访谈中,未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很多同学都表示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班就业前要开的一门不用考试的课”。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则大多反映:没意思、不重要。上课的老师就是德育课教研室的老师,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因此,也难以实现正规的职业规划教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设计问卷时,特意把“其他”选项换成了“无所谓”,有多份的无效问卷上都全选择了“无所谓”的选项,个别同学的这种对自身发展、对未来职业的漠视表现,正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未能对高职在校学生进行正确职业规划引导的一个小小缩影。

二、目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主观上看,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不知从何做起。从客观上看,毕竟高职院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职业院校、家庭重视不足

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与竞争。学生如何规划未来,选择职业,毕业后如何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高职生毕业后面对职业选择手足无措。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偏重于教学和科研,并未意识或者是刚刚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而很多家长则认为,推荐就业是学校的事,也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一个终点。对孩子们未来的职业他们虽然寄予很大期望,但实际行动上除了在报考时“帮”孩子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好(热门)的专业,其余则按兵不动,把对孩子的所有期望寄托给了学校。

(二)职业规划课程各方面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的课程设置,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而职业规划是一门系统科学,实践性很强。缺乏持续的跟进和调整,职业规划只是空中楼阁。另外,职业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简单的课堂学习显然难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指导。

2、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最多只能告诉一个概念,教会一个方法,分析一个案例,再让学生自己去规划。事实上,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们自己做职业规划,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

3、职业规划课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在国外,有资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严格考核,并要求有多年实际从事职业咨询和规划的操作经验。教师缺乏经验,给学生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甚至其他高等院校还尚未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和规划队伍。

三、改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改进

1、调整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将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尽可能地提早,最好早到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之前,达到自主选择专业的目的。因此,笔者甚至大胆设想,能否进校后第一学年,先不分专业,在学习基础科目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再让同学们在已有职业规划知识的基础上,去决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扩展。不能局限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要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在学习生涯中的学习和活动。通过丰富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职业意向,对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姻,牵线搭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专业实践,了解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学校还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通过实践环节更好地完善职业规划,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起点进入职场。

3、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职业规划的氛围。比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经常开展技能竞赛、作品展示(设计类专业适用)、精英论坛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竞赛的主题和方式,让学生在其中体会不同的职业角色,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规划。如今,有许多本科院校开展的企业家论坛、精英讲坛的形式,邀请社会名流,特别是业内成功人士(校友更佳),回校与在校学生交流,使学生们获得职业知识和职场经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形式,可以作为校内职业规划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教师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将经历不同的过程,因此职业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这也应该的职业规划教育者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1、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与正确定位。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我的优点、缺点,性格特点,适合职业,目前能力水平……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这是一个知己的过程。

2、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选择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以自我分析为基础,定位一个职业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面去分析自己在目前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

(三)高职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一时期,着力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将会为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练好行业基本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书法、速记、文书写作(国际信函书写)、计算机录入等技能的学习,这些技能或者说是特长,无论是在激烈的面试竞争还是今后的工作较量中,都将成为有力的武器。根据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不同,选择外语的听说读写、粉笔板书、珠算、CAD设计、机动车驾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精益求精,提高职业素质。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期间的社会兼职,带给学生绝不仅仅是一点外快收入,更多的是实际岗位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试想哪个公司不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个“熟练工”呢?

3、注意良好习惯、性格的养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兴趣爱好,是形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前提。工作中,我们都喜欢无不良嗜好、遇事冷静、不易冲动,与人相处融洽、团结协作能力强的同事。

第9篇: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方面,国外已有十分成熟的理论成果。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1909年)一书中,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书中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开启了职业指导理论的先河,建构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但这种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以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为主导,却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舒伯(D.E.Super)在其《职业生涯心理学》(1957年)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生涯”的概念,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系统阐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12个基本命题和5个发展时期。与此对应,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195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霍兰德还编制了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格林豪斯(J.H.Greenhaus)则是从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的,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职业的了解,合理设计职业生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根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定期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满意。

霍兰德提出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并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尤其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可以运用职业锚思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个人的定位和要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对自己的资质、能力、偏好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使个人的职业锚具体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生涯教育都被列入课程计划,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第二,起步较早,时间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第三,政府和学校齐抓共管,政府官员中有专职从事这项工作的职业官员。

二、国内研究综述

黄英忠的《人力资源管理》(台湾:三民出版社,1997)用一章的篇幅从理论上探究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意义、职业生涯开发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戴良铁、刘颖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整理和介绍,对职业生涯管理的背景、特征、有关理论与内容,企业如何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及开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

教育界、管理界或社会学界的罗双平、姚裕群、林泽炎、李胜兰等一批专家学者就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界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组织或个人如何有效进行职业生涯

规划。

詹万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提到了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但职业生涯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篇幅太小,仅停留在简单介绍上,应用性不强。

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列为中职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的“抓手”和有效途径。

蒋乃平、杜爱玲的《职业生涯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围绕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发展”,介绍了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订4个设计环节的操作方法介绍,以及发展规划调整的简介,引导同学在职业生涯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加深从职业的角度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柳君芳、姚裕群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从中等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目标与措施,规划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学生应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素质,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就业问题和个人择业问题,学习求职的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黎日葵的《指导中职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应从社会职业发展和学生自身条件相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制订好规划,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杨秋萍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大量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存在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职业生涯设计意识较弱,由此作者建议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

另外,广西师范大学的李冬梅、廖利华,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韩福勇,西北师范大学的张军梅,西南师范大学的姚贵平,南京师范大学的黄彩萍等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时,都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