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训练与学习力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逻辑狗”思维 幼儿园 运用
“逻辑狗”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的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在文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逻辑狗”思维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逻辑狗”思维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逻辑狗”思维,源自德国的思维升级训练的智能学具,设计的最初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潜在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它依据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与需求,提供出不同智能的人性化的训练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全面推动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需要将“逻辑狗”思维训练合理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后,幼儿群体的思维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教师在进行应该逻辑狗思维教学的初期阶段时,部分教学专家通过对于数字,分类,排序,颜色,绘画等方面对幼儿园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没有特别大的区别的。但是在运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数据的调查,依然从数字,分类,排序,颜色等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发现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在经过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幼儿,明显超出没有经过训练的幼儿。同时,幼儿群体在经过训练后,在进行独立完成事情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与想法,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强,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甚至有时会使班级中幼儿教师刮目相看。
(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秩序性、全面性能力
由于逻辑狗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运用集体和一对一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甚至已经发展到户外教学活动。幼儿教师利用“逻辑狗”思维,对于教学内容中五大学习领域中的判断、排序、推理等学习能力培养。进一步促使班级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观察目的性、全新性、秩序性等能力。幼儿群体的观察能力在得到培养的同时,还进一步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最终不断提升幼儿自身的思维水平的提高。随着幼儿自身的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形成,幼儿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探究专研精神等都会随之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幼儿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的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1)配对
配对是幼儿比较学习环节中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发展儿童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的关键性条件。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学刚刚开始时为学生出示两对玩具熊的玩具猴,让幼儿进行自主的学习配对。幼儿先拿出一只小熊,观察一会儿,将其放在地上或桌子上;再拿出一只小猴,再进行观察,并将其放在小熊的右边,一边摇头一边“不是”,把小猴移到小熊的下面;再拿出一只小猴,观察,再放在小猴的右边,一边摇头一边“不是”,随即将小猴移到小猴的右边,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教师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配对的正确方法。等到幼儿全部掌握后,再次将其增加到三对、四对,以此来不断强化幼儿的配对能力。
(2)分类方面
按照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进行归纳好和分类是发展学生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分类的能力,分类是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的分类活动可以依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逐一的分类。
(3)形式排列
当前阶段,识别形式是幼儿字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珠子穿成两个紫色的,一个红色的,两上绿色的,一个蓝色的;把积木摆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和班级中的幼儿集体讨论珠子是如何排列的,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模仿其形式重复进行排列,等幼儿熟练以后就可以由幼儿自主进行设计其排列形式。
(四)“逻辑狗”教学延长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幼儿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幼儿群体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听到教学的教学指令,认真进行学习探究。幼儿的观察能力也逐渐提高,解答速度不断加快,准确率也比较高。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一日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和家长进行互动接力比赛,学生家长的反应明显比较迟缓,观察和推理思维跟不上自己的孩子,部分幼儿已经解出了正确的答案,而一些学生家长还没有一点头绪。对此,学生家长不仅对自己的孩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还深刻的认识到“逻辑狗”思维训练内容,进而更加乐于支持和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进行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为班级中的幼儿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游戏中,使得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幼儿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董岩.浅谈如何在"魔力猴"思维游戏课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摘 要:面向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移动应用开发软件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职业能力等几方面探讨如何在移动开发教学中进行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训练,介绍培养学生编程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移动开发;教学改革;编程思维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点教改项目 “Android移动终端开发项目式教学探索”(中石大京教[2014]16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建兵,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服务、云计算,zhangbing153@163.com。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主导力量[1],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各家智能终端生产和研发公司都投入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由于Android在国内发展才几年的时间,因此人才的稀缺性问题日益凸显[2]。目前,我国许多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将Android应用开发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3]。掌握一门移动开发技术能够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面就业市场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Android移动开发的教学不同于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它更强调动手和实践,突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程序设计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编程思维是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软件人才的必备能力[4]。因此,要想培养合格的实用型移动应用开发软件人才,培养其Android移动开发的编程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目前,Android移动开发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阶段,大多是老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靠“填鸭”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缺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上升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4]、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高度,因此Android移动开发教学中的编程思维能力训练与培养日益成为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教学改革中的重点。
1 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Android移动开发教学方式改革
1.1 细化Android移动开发思维训练
根据Android移动应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将Android移动开发思维训练细分为4方面:界面开发思维训练、图形图像开发思维训练、数据存储开发思维训练和多媒体开发思维训练。教师要针对移动开发的这4个主要方面,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培养模式。
移动应用的界面开发思维训练主要采用对比思维方式进行。教师可在课程中设计一个应用项目如图书管理系统,定义该系统中登录界面、添加图书、修改图书、查询图书等几个主要界面,然后让学生分别采用Java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和Android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予以实现;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Android图形用户界面开发不同于Java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的特点。
图形图像开发思维训练基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进行。例如,教师在讲解Android中图像绘制步骤时可以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使用逆向推理,将图像开发过程中几个所需的API方法串起来。要想显示图像需要drawBitmap方法,要使用drawBitmap需要构造Bitmap对象,Bitmap对象的构造可以借助于BitmapFactory的decodeResource方法,需要提供Resources对象,因此需要使用getResources()方法。Android图像绘制的逻辑如图1所示。
数据存储开发思维训练采用分类法方式。教师要考虑Android中移动存储的各种情况并进行分类讲解:简单存储、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网络存储和ContentProvider存储[5]。Android移动存储分类如图2所示。
多媒体开发思维训练采用化难为易、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多媒体开发技术部分涉及音频、视频、录音等多个方面,学生往往在这些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因此教师应首先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讲解。理论部分使用通俗的语言和学生理解的术语进行解释,进行理论弱化和实践强化;实践部分使用简明的讲解和演示,进行开发步骤讲解,辅以案例直观教学。首先围绕MediaPlayer、SoundPool、VideoView、SurfaceView关键类讲解;然后指出关键多媒体开发的关键步骤createsetDataSourcepreparestartstop。
1.2 以“读+演+改+练”为基础进行思维训练,注重引导
Androi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实例演示配合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我们在Android教学中提倡课堂现场编程调试分析代码,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代码如何从零开始演化并一步步地发展,进而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通过现场编程引导,学生能够始终集中注意力,令学习曲线平缓上升,极大地改善授课效果。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读+演+改+练”引导学生看代码、用代码、学代码、改代码和编代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一些编码风格,清楚地了解代码的调试过程,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鼓励发散性思维,探讨最佳实现方式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建立Android移动开发学习论坛,教师可以给学生的课程实践部分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同时尽可能多地得到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计划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脱节的后果,掌握学生学习和开发能力的情况。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灵活运用知识,采用发散性思维。
1.4 以实际问题驱动思维训练
在Android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实用性。例如,以学生进行推优选举活动为契机,鼓励学生编写移动版班级推优系统;以每年的Android程序大赛为契机,鼓励学生采用所掌握的开发技术,组成小组参加比赛;鼓励学生完成一些跟校园创业大赛相关的移动类作品。通过参与项目驱动教学,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Android移动开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Android移动开发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必需环节。实践教学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突出移动开发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动画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以移动平台的多媒体动画开发、图形图像、网络开发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为应用切入点,充实Android移动开发课程的应用环节。
2.1 面向就业选择教学开发环境,突出真机调试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有许多集成开发环境( IDE),其中以Eclipse最为流行和功能强大,它提供了语法敏感的编辑环境,不需要配置环境,带有很强的软件测试与调试功能。在教学中,我们选择Eclipse开发工具用于该门课程的实践开发。在教学的前几周,让学生熟悉Android开发环境的配置,移动应用的架构、组成、框架以及编译、执行和调试过程。前两次的实验让学生在模拟器上应用和开发调试;后面考虑开发效率、方便实用等因素,使用集成开发环境,在真机上进行相应的调试。
2.2 实验内容设置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
结合具体课程授课知识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实现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小程序。例如,在学习完图形用户界面后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自动考试系统,可以随机生成一些四则运算题让学生作答,之后可以自动评分;另外,针对班级推选优秀生,设计移动版班级推选系统。通过这些实验内容,学生会对Android的开发和应用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加激发学习兴趣。
2.3 面向就业,偏重多媒体动画开发、图形图像、网络开发和数据库开发内容
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目前手机平台应用的趋势分析,我们在实践内容的设置方面重点突出移动平台与多媒体动画开发、图形图像、网络开发、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各部分实验内容,提升学生移动应用开发的技能,促进编程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提高,以强化实践应用的方式推动实用型移动软件人才的培养。
3 项目驱动教学,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传统编程类课程教学靠“填鸭”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与练脱离也不利于学生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因此结合多年的移动应用教学以及软件开发实践,我们提出“读+演+改+练”的移动应用学习方法,刺激学生对编写程序产生兴趣,从不懂到会读懂程序,进而到会修改程序,直到会自己动脑思考设计程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使用API 文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以每年的全国大学生Android应用开发大赛为契机,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参加比赛。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4 Android移动开发职业能力培养
Android移动开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经过大量的编程训练和上机实习。为了提升学生的编程职业能力,我们把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和职业能力训练,通过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实训,选取适当的项目案例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团队的方式独立完成整个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编写文档的过程;然后由教师分析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路线并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学生上交的作品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和适应软件企业的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 语
Android移动开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从编程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一直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我们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界面、图形图像、数据存储、多媒体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引入项目驱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等多种措施的结合,较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移动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表明,移动开发编程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实用型移动开发技术人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移动编程思维能力的训练还存在能力培养不均衡、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如何进行团队互促型、多层次、多方面的编程思维训练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仙艳. 移动终端开放平台: Android[J]. 信息通信技术, 2011(4): 50-53.
[2] 杨功元, 李桂珍, 李欣. Android 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2(16): 85-88.
[3] 刘成明, 李玮玮. Android手机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法[J]. 计算机教育, 2014(14): 37-40.
[4] 叶恒舟, 牛秦洲. Java教学实践与编程思维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09(21): 115-116.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互动式课程;创新思维训练
一、体验式教育的缘起与内涵
第一,体验式教育的缘起。体验教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Knapp(1994年),并且与室外教育和源于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享有共同的哲学基础。KurtHahn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体验的重要性,而且导致了户外锻炼活动和相似教育机构的发展。杜威将研究聚焦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他反对传统的教学三中心,即中心为教师、中心为课堂、中心为教材,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三中心,即中心为学生、中心为活动、中心为经验。他将对社会的学习和适应视为儿童的真正成长[1]。第二,体验式教育的内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始于亲身体验,让学习者通过亲身感受,并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依据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学习要经历四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具体体验与抽象概括代表感知与领悟的理解向度,反思观察与行动应用代表内涵与外延的转换向度。由于体验学习圈阐释了体验学习的过程及内在机制,体验教学就应遵循学习模型的历程来设计与组织,这样才有助于达成有效学习。
二、互动课程教学
第一,互动式课程教学的内涵。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需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结构性的变化,主要是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变为学生更加易接受、易参与的互动式学习课堂。教学应发生在师生沟通与合作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是传统课堂教学真正“变”起来,就需要认真的探讨互动式课堂的内涵,并把握互动式课程教学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2]。互动式课程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师生交流与合作,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隐于各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第二,互动式课程教学的主要设计原则。互动式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互动式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师生平等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自主探究原则。其一,师生平等原则,该原则是指在互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地位,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其二,学生主体原则,在互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体意识的培养也是该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围绕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载体和体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其三,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学生都存在包含遗传、环境、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开展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打造适合学生具体生情的互动方式;其四,自主探究原则,互动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的路径探究为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个人能力的提升[3]。
三、创新思维训练
第一,创新思维训练的内涵。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超越性、灵活性、风险性、综合性特征。第二,体验式互动课堂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的实现路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走入灌输式教育的误区,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此类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就更加重要。在体验式互助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总结反思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就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基于体验式互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主要有创设体验式互动教学情境、设计师生合作学习环节、增加课程效果反馈和实践环节。
四、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第一,学习主体分析。本课程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创新思维能力测试对班级117名同学进行了统一测试。其中创造力等级A为10人、B为56人、C为38人、D为13人。(从A到D得分为降序排列)。根据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再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第二,创新思维体验式互动教学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与意义);行为目标(能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创新思维体验式互动课程过程与具体环节。其一,创设情景,课程导入——图意联想激发兴趣。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我想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图片比较像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在日常生活中,每一样物体都有自己的形状,也都有一些类似的物品。教师:(出示具体的图片:图1、图2、图3)。根据图片学生分别给出不同答案,经过统计,具体图意联想的答案统计如下(按照答案出现频次为排列顺序,列举出现频次前六位的答案):根据各位同学给出的答案,老师课堂上给予象形的讲解,课堂气氛良好,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在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体验和互动,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有思维模式给出个性化的答案,并进行展示;其二,创新方法,头脑风暴——小组互动集思广益,教师:上一环节各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了很多颇具特色的答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互动体验环节,开展头脑风暴(又名智力激励或自由思考法)训练,议题为怎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砸最多核桃,并且能保持核桃的完整性,以五名同学为一组进行每组发放记录纸卡片,记录完毕将卡片粘贴至黑板;其五,5W1H方法介绍与应用,教师:5W1H方法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是指设问检查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why——为什么?②what——做什么?③who——谁来使用?④when——何时来使用?⑤where——被用于何处?⑥how——起什么作用?其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反思提升实践运用、基于图意联想、头脑风暴法及5W1H法,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法开展创业实际问题解决体验活动。活动有如下选题供学生进行选择,例如:①某家零售超市生意相当冷清,请你用5W1H法来检验问题何在,每个小组给出一份5H1W分析报告;②你准备开办一家企业,企业是与物联网相关行业,请你为你的公司设计一个标志,可以运用图意联想法和头脑风暴法;③综合运用以上三种创新思维方法,解决某家面包店无法吸引顾客的难题,每个小组给出一份综合解决方案。
五、体验式互动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后,117名同学填写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课堂综合评价优良率为97.4%,经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体验式互动课程在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教学中获得综合评价优良97.4%,课堂收获度A+B项为92.2%,其他因子的A+B项也均占比90%以上,该课程教学设计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聂邦军,张祚键.大学生创业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目前,高校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对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艺术设计 思维训练 教学 创新
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维训练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很弱,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所谓的设计,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所做的设计大部分都是照搬或模仿。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高校的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也更加需要汲取艺术的原创精神,使得艺术与科技能够较完美的结合。设计艺术在我国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科学,如果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形成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将会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科技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之间关系的设计思维方法,科技与艺术的紧密、完美结合,设计才会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如果能处理好这些关系,或许高校艺术设计的美好前景就会更广阔。这样的憧憬总鼓励着我们这些从事高校设计基础教育的教师,深入去探索设计思维训练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思维训练课程在设计类院校已经开设有一些年头了。据调查,很多任课教师都还是处在一种布置作业、收作业、点评作业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教师是否能始终坚持着现场教学与学生互动的特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生理特性;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形式。力图在教学现场呈现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的即时交锋,从而将我们的思维方式暴露出来,发现了问题,才能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把艺术中的视觉表现和形象思维特点与设计的理性分析思维相结合,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并在设计过程中提升其文化性、审美性。教育学生如何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养成高尚的人格,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思维训练课程的学习特点与创新构架的建立
中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一切都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一个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是学生们的唯一目标,所以学校都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共识是: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但如何去实施?如何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具体实践的事情,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断的调整与探索,否则任何完美的理论都是空谈,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课程一般都是和相关专业结合在一起。例如广告专业或视觉传达专业的思维总是停留在图形创意方面,工业或产品设计的思维侧重于空间造型的想象与表达上,思维课程往往受到相关专业训练的约束。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思维训练,要加强对我们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观察,对事物的探究和发现美的能力,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思维训练课程提倡通过大量的图书阅读和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来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通过杰出的艺术大师作品和广泛的优秀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维训练课程反对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其画画这种闭门造车的传统做法,而是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并且把艺术的想象力思维和设计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开启学生的心智。
思维训练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比基本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师生之间互动或学生之间互动,对同一问题能表现出不同认识的思维角度,能对比出思维的相似与相异,使得个体单一认识的偏向,得到多向或多维的思维扩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对学生强调,所设计的物质产品基础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义,鼓励创新、鼓励超越规范,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束缚。使设计的作品体现人文情怀与理想寄托,是理性思考与感性想象的综合。由此训练出的设计思维就是主动的、富于文化性的、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和设计的理性思维的结合。
三、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安排的探索
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团队式教学。团队教学的优点在于团队组织教学现场师生间的讨论,以这种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变得更为清晰,创意方案更完整。先是大班讲座、作业用投影方式进行讲评,之后分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小班辅导,教师与学生个别的交谈的方式。集体授课的方式能很好地集中不同教师的不同知识经验,避免个别指导的局限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创新,不仅要在授课的内容方面有所创新,而在教育模式上也要结合现实条件进行创新,让师生都以一种快乐与兴奋的状态投入其中。因此,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们要在一起进行备课,进行教学讨论,在教学讨论会上提出基本的教学设想,对思维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快题”训练。集中对理性思维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作为第一阶段的主切入点,并确定“快题”训练内容。教师分别进行相关的艺术与设计图片的搜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分析。随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审视,以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学生,要改变过去等待标准答案的学习习惯,要自己主动贯穿于直觉、视觉、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整个过程。多与教师、同学交流,不封闭,不视存在为合理,不视规则为真理,要敢于挑战权威。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要进入从习惯于“唯一”到“各种可能”的状态。不限定主题和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对现实形象的广泛观察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再分析感受到的东西。其实分析事物的过程也是分析自我的过程,从分析中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通过联想与想象,最后形成的设计,其结果必然是多样化的。如果教与学都能保持这种自由交往的状态,互动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活跃交流场,各种设计思想的集散地。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2]王受之.中国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 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数学;思维训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73-01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今天,初三数学工作的过程与初三自身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简单的说,初三是由众多的学生与老师组成的,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的联盟。人要在其中能有发挥个人的特质,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初三数学教学在初三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
一、思维训练在初三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训练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思维训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思维训练,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初三的初三学生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初三学生数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初三学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初三学生数学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初三学生思维训练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初三学生的思想素质。初三的初三学生学习建设在整个初三学生数学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初三在初三学生数学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初三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2]。
二、思维训练在初三学生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培养的人才内外兼修。初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个初三,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3]。
当然,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教育体系。在活动开展比较多样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初三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形象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促进数学的学习。
2.数学教学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数学多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数学也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需要与初三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促膝谈心,找准初三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谈心、交流,沟通思想,有效地增强思想工作的效果。例如,“分数的意义”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就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而必须从具体直观人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可以通过列举大量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比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又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就依据初三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转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示范的方式为了是这一目的更好的发展,要了解人的发展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要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教师,搭建一个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传授经验和交流的平台,积累丰富的情感教学法的教学因素的教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看出,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建设的必要性。
3.数学教学要借助工作特点强化实际效果。一是在实行初三的数学管理中,任何形式数学下培养出来的初三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评判区分出优劣,这是检验数学成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评判一种数学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初三与数学分离开来理解,也从根本上放弃了数学的本质,造成初三学生的畸形发展,完全背离了我们教学育人的根本本质。初三数学发展下的初三学生培养,是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重要能量储备之一,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不结合人的全面性的发展,也不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技能灌输式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初三数学教学领域中地位的确立,让我们感受到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对广大普通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初三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科技革命对普通教学以及我们自身所带来的冲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业务程度,成为我们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论
培养我们社会型的初三学生,关键在于塑造他们的学习素质,相信我们通过数学培养下的人,即使才能略低,也能很合理的适应将来的社会生存。重视数学,在初三里建立学习的风尚,对于初三环境的优美和初三学生的健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社会型初三学生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衡永.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1,(64):143-145.
一、农村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基本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现有资源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其教育偏重于读写方面,而忽视了听说技能,因而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学生,具体表现为:
1、从态度上看,怯于开口说话,不敢与人正面交流,怯弱胆小,讲话自信心不足,不敢说、不会说。
2、从逻辑上看,在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较强,思维反应迟钝,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从表达上看,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成句,只能断断续续描述短语,且经常夹杂着方言,语言表达不规范。
4、从情感上看,语音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对描述事件的情感投入,毫无生动性可言。
二、思维方式对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教育模式、教学条件、生活方式等外在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内在思考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1、教育模式。纵观多少年来的教学模式,农村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面,忽视了与学生动态化的语言交流。老师说、学生记,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结果学生对于“说”的感知越来越弱,懒于动口,羞于开口,最后甚至是想说但也不会说了。
2、教学条件。农村的教育始终保留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为一体的教育方式,而不少现代化的教育当中融入了教学媒体这一元素。受资源的限制,农村硬件设施跟不上,对孩子的教学无法摆脱陈旧的讲授模式,更易造成死板的教学氛围,不利于激励孩子们的互动。
3、生活方式。农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相对封闭的,撇开课业负担,剩下的是慢节奏的农耕生活。而城市的生活相对快速,除了过好自己的家庭生活,还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社交,这就迫使个人要有言语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启蒙期。外部对农村小学生的言语发展产生抑制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其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说思维方式是影响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核心因素。
三、运用思维训练提升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基于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所述即所思”的特点,通过增强对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其思维清晰化发展,可以规范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帮助其思维的过渡和发展。
1、增强纵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逻辑性
纵向思维训练要求集中注意力把握主干事件,一层一层地发现被现实掩盖的事物的本质,从现象入手找结论,做纵向的剖析。例如,训练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要把握四个关键步骤:首先把大象牵上船,然后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道杠,再把象牵上岸,把石头往船上装直至那道杠与水面平齐,最后只要称石头的重量即可知道大象的重量。事件的原理在于等量交换、化整为零,这四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的,顺序不可颠倒。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描述的顺序,显然称石头不可能在称大象之前进行,这是对逻辑性的基本强调。
2、增强横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横向思维训练要求摆脱思维定式,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多角度立体分析,并从中找到最佳的立足点。例如,提问“形容花好看有哪些成语”,学生可能有许多回答,然而每个成语的侧重点不同:姹紫嫣红强调颜色艳,繁花似锦强调数量多,婀娜多姿强调姿态美,暗香浮动强调气味好闻……虽然对于描述花很美丽这件事情上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老师要注意提点在不同的场合要求下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这就是对言语表达准确性的把握。
3、增强综合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情感性
综合思维训练要求受训者会从横向、纵向综合考虑问题,既要看透事物的本质,又要看到事物的每一面,并得出一致结论。例如,对于“这个人心眼不坏”这句话,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在“人”字后面停顿,且用降调念)则是陈述句,表示这个人没有坏心眼;可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没有停顿,用升调念)则是反义疑问句,表示这个人是有坏心眼的,只是你没有发觉。据此,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不同情感对应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注意语音语调对言语表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思维;平面设计;能力训练
一、深刻认识创新思维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自己作为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时常在做东西的过程中,往往是形式意味太重,创造意味不强,这种现象体现在专业设计中尤其明显,其中原因我感觉主要是自身忽略了对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专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必须要有不断求新求异,借鉴和汲取他人优秀的成果和营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二、对提升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对于创新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和运用,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具有时代美感?如何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应是我们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平面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自身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灵感思维训练。灵感思维是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思维。在西方,灵感思维又称“魔岛理论”,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
通过训练自己的灵感思维就是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平面设计中灵感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尽量的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专业的专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是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而产生好的“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培养和时间的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1]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脑就好像是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海面以上为显意识,海平面以下为潜意识,而灵感思维的产生就是潜意识被重新刺激产生的。所以说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培根说:“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停的思考、努力的探索,为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因而灵感始终是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二是独创性思维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已有的感性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运用创造想象的构思常常具有独创性、新颖性,更具有艺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独创性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特别在这种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个性表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达到传达信息引起受众关注的效果。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面设计学习过程当中把自身看成是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重视和鼓励自身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努力让我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有学生提出,由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这是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3]另外,训练自身的独创性思维,一定要克服习惯,就是克服旧的思维定式,打破创造思维障碍,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反观我们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为什么没有创意,就是因为没有独创性思维的习惯,没有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平面设计作品是靠视觉进行传达的,所以平面设计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传达,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视觉符号,平面设计的作品有没有独创性,能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主要在于转化过程上是不是克服习惯思维定势,用独创性的眼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
三是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视培养自身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总之,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课程,和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等,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但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运用的都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法,题材的变换只是表达主题的不同,设计元素运用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创新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是相同的。所以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断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 冲.创意思维和设计[J].美与时代,2005,(4):53.
关键词:标点符号;语文教学;思维品质
《汉语标点符号系统与语言功能》一文中提道:“文字是专门用来记录书面语言的一种符号,而标点是一种没有语音的符号,它是一种思维的反应。”既然标点是一种“思维的反应”,那么,标点符号教学就要着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反应,做到标点符号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看――加深认识,培养思维习惯
标点符号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看”,“会看”的特征表现为:目的性、准确性和思考性。让学生会“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操作呢?我们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将培养看、思维习惯的相关要求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策略,提升学生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如,学生看完一个语段后,让学生说说刚才看到的标点、作者为何使用这些标点以及自己的看法,被教师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说得不仅仅是自己对作者所使用的标点的看法,而且要说出自己所持的观点。这样的“说”的背后是学生“看―发现―梳理―辨析”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落实了学生看的成效,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梳理―辨析”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标点能力将会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逐步得到提升。在标点符号的教学探究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看”“会想”,那么,自主探究将会真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认真看的习惯与严谨的思维习惯也会逐步养成,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的发展。
二、读――比较辨析,构建思维模式
1.相似文本的比较辨析
比较是语言形式学习中最常见的办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教学中,采用链接相似文本的策略,筛选出最能深刻体现文本价值的比较点,进行比较分析、反复阅读揣摩、归纳积累,有效构建二元辩证思维模式,加速学生对标点符号知识的消化、迁移与运用。如,在教学《荷花》时,引导学生体会分号与句号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习得正确标点的方法。
2.正误句子的比较辨析
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次出示正误两种句子,通过对比句子的异同,给予学生强烈的认知冲击,正误随之更加凸显。学生在品读、对比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迁移,不用机械地抄抄写写,不用死记硬背,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通过“品读―对比―理解”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可理解的知识,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反复感知、理解、记忆,更易于体会标点的运用奥妙,发展思维,也能促进言语表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模拟表演,训练思维方式
学习语文,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教师要紧扣言语训练点,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努力使学生主动唤起形象,让学生“说中品、演中悟”,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的能力。在对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要求学生说得自然、清楚、明白,这必然得注意使用相的语调、语气,而要做到这点,标点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在教学《灰雀》时,读列宁的话“会飞回来?”与“会飞回来。”的语气和意思完全不同,显而易见,形象逼真的表演朗读必然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标点符号的理解。
四、写――想象迁移,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想象作为学生感知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延伸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习得、在迁移中练写,提升思维能力,区分各种标点的不同用法。
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先由教师出示语段,引导学生思考语段中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然后教师变换句式,将句子进行扩写或精简,留出句子的空缺给学生填写。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把各种人物的各种活动、表现都描绘得十分详细。教师引导学生在句式中标注分号、加注顿号,通过两次对比辨析,使学生明白了逗号、顿号与分号之间的不同用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迁移想象公园中花朵的形态、颜色,早读课上学生在认真学习的神态、动作等,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着运用顿号、逗号和分号。
总之,标点符号教学若想真正出成效,理应“思维”立课,做到标点符号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策略,提高标点符号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并形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为学生言语表达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67-01
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强化在语文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小学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项目,是学生的感知、思维、语言等能力的综合展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内容。笔者依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学进行简略探究。
1.写作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方法的教学,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出发,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科,才能使W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主进行作文的学习与写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常以赞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选择优秀作文进行朗读,逐句逐段的分析与欣赏,从而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再者,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文,引导学生享受优秀文章中的独特意境,使学生感受到优秀文章带给人的愉悦、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摘抄优美的语句,提升学生对于优美语句的喜爱,从而引导学生喜爱上写作,在纸张上表达自己对于身边人、事的所感所悟。
2.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要想使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有话可言、有情可抒,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事物,才能形成深刻的感触,在进行写作时,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再者,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能否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立意,都取决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否正确认识事物,从中形成高尚的品德与情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1学会观察,认识新事物。在小学生作文中,很多学生的作文都像是流水账,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没有将自己的情感以及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描述,缺乏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荷花》时,作者重点描述了荷花的形态,对于在公园中其他事物的观察则进行了忽略。作者运用形象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表述,再者作者将自己观看荷花使得感受进行了表达,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看作是荷花,翩然起舞。从而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观看荷花的过程以及感受,带给人真切的体验,使读者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教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正确观察,合理表述,在表述中分清主次,对作文中的重点进行描述,改善学生流水账的写作现状。
2.2让学生学会深刻认识事物。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思想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例如,身边最美的人、大扫除的画面、班中人热情帮助他人的同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身边的事物,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来记述身边的感动,使学生学会深刻的观察与思考,提升学生深刻认识事物的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 ,从而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在进行写作时,立意不深,难以捕捉到文章的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帮助学生写作出独特立意的文章;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新。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新,使学生逆向思考,推陈出新,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进行小学生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从而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