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小学生辅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辅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辅导方法

第1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欠佳,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的内在原因。

(二)应试教育下,学校、家庭强行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合力,如十分看中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以及社会不良诱惑和家长的打骂,老师、同学的冷嘲热讽和轻视,以致他们认定自己是学习上的失败者,由此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这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外在原因。

二、辅导方法

(一)培养厌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就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教师必须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我现在所带的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时,是两个班,到二年级时因缺少教师,合成一个班。记得刚合班时,从另外班上过来的学生张淑珍、刘鑫国等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意识。学习成绩从来没有及格过,作业完不成,书写又潦草。面对众多因厌学而纪律散漫的“差生”,说实话,我很头疼。但又看看那一张张幼稚可爱的脸,我在心里先默默地给自己鼓足信心,并下定决心要改变他们厌学的心理。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我每天课间和他们一起跳皮筋、打沙包,边玩边和他们谈心交朋友。每天中午给他们凉些开水,先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我。到后来,我每天课余给他们几个单独补半小时课。在办公室里让他们先写会当天所学生字的一半,课前让他们几个到黑板上听写生字,我专门挑他们已经写会的生字。他们几乎没有写错的,我也及时让同学们给他们热烈的掌声。从他们甜甜的笑脸中,我看见他们逐渐找回了自信。渐渐地,他们课间爱围在我身边说这说那,上课爱举手发言了,书写也工整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二)给厌学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时时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三优先”,即上课优先提问,作业优先批改,课后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观察其表现,经常指导其学习,经常鼓励其优点,经常强化其常规训练。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和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消除厌学的心理障碍。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才会变得自信起来,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三)尽量减轻厌学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激烈,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再加上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后,不可能或者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面诱导和矫正,就极有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所以,老师和家长就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包括人际关系指导等,从而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利用这种办法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做AB卷、《天天练》等一堆课外资料。就这样还嫌不够,甚至恐吓学生,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以后我就不管你。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尝试“二特殊”,即给厌学学生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为厌学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

(四)老师要注意批评的尺度。

教师对厌学的学生切不可批字当先,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厌学学生成功时感到喜悦,有错时给予改正的机会。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因为小学生的承受能力弱,因此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的语言。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克服他们的厌学心理。但也不是说一味地去表扬、鼓励而从不批评,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批评。

(五)和家长多沟通,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2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学生管理 法律风险 风险防范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教育部24号令)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教育部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总是陷入无休止的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

辅导员需负责学生思想、心理、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问题。

2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2.1对违纪学生处分方面的法律风险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时,有时过分主观臆断或偏听他人言语而忽视收集、审查学生违纪事实,致使处分时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同时,有些高校辅导员在处分学生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告知学生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不允许学生反驳,稍加反驳就加以态度不端正的处分。上述情况均为学生之后学校埋下了隐患。

2.2办理学籍异动的法律风险

现在因为征兵入伍、自主创业、身体异常等原因,常有学生申请办理学籍异动(休学、退学、脱В┦中,但在手续的办理过程中,如若家长未亲自到校办理手续,偶尔会出现学生假冒家长签名或提供虚假的家长电话与他人共同欺诈辅导员等情况,最后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籍异动不知情,继而产生了家长追究辅导员在审查过程中的过失责任。

2.3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期间,需在外住宿,而学生一旦发生人身、交通、财产等方面的意外,辅导员将面临学校和家长的双重问责,或是追究管理上存在疏忽或过失,将意外原因直接归咎为辅导员平时关注学生不到位,或是家长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到相应的监管职责等等。

3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

3.1规范化是辅导员管理学生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

辅导员管理学生的过程要规范化。首先,用准确的法律语言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学生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与学生进行高效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辅导员要鼓舞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辅导员的榜样,就必须使用准确的法律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产生正能量。其次,用标准的法律依据作为学生管理的根据。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常涉及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因此,辅导员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用准确的法律依据作为根据。最后,用严格的法律关系规范学生管理活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双重的法律关系,即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流、关心帮助和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而,辅导员既是高校的教师和干部,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全面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就要在工作中用严格的法律关系规范学生管理活动。

3.2程序化是辅导员管理学生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屏障

辅导员的每项具体工作都有一个程序问题。比如贫困生工作,具体程序应包括:调查研究、建立贫困生档案、采取各种方式救助(向学校申请贫困补助、申请国家助学金等)、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程序既不能颠倒顺序,也不能随意减少。再次,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程序,辅导员要根据内在的规律和具体的工作特点制定、实施工作程序,不能一概而论。辅导员管理学生必须遵守正当的程序规则,即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送达、时限及决定作出均有依据和证据。

3.3诉讼是辅导员管理学生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最后保障

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中产生法律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辅导员的管理不当导致的,也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等各类缘由引发的。因此,必要时对已经产生的法律纠纷,要结合过错、法律风险、社会影响等因素,制订详细的方案和步骤,准备有关的法律文件,最终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巫幸兴.从人生导师角色定位谈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

[2] 王立,鄢雨.浅析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

[3] 刘先锐.高校辅导员角色失调现状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

[4] 周科春.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如何防范法律风险[J].教师,2010.

[5] 任睿.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程序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8.

第3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变得明显,这给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模式之下,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十分呆板生硬,教条化的管理模式让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管理十分反感,甚至直接采取抵触的情绪。长此以往,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管理效果令人堪忧。在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如何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成为了高校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高校辅导员应始终保持使命感、亲近感和信服感

在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三感”,让学生在良好?x书氛围中快乐学习。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使命感。高校辅导员必须始终树立坚定的使命感,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完成自己肩负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胜任时展的新型人才。

其次,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友善的亲和力。在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和机会都更多。因此,亲和力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度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应该在态度上平易近人,在感情上与学生互敬互爱,通过各种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真正融入学生,学生才能真正信任辅导员,也只有因为信任,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变得顺畅无阻。凡事只要渠道畅通,后续的工作开展就会变的得心应手,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更是如此,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良好,工作开展的成效也会变得事半功倍。

最后,高校辅导员还必须让学生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信服感。这种信服感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方面是教师应有的威信,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在这个问题上,辅导员“度”的把握十分重要,过于宽松就会丧失教师应有的威信,而过分严厉又会让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此外,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信服感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信任之上。只有拥有了学生的足够信任,原先那些棘手的问题才会变得迎刃而解。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应该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简单的依据应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很显然,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工作方式早已经陈旧,高校辅导员应该果断将其“抛弃”而选择更加适宜贴合的工作方式。那么正确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是什么呢?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公开公正。不以任何名义包庇或者是偏袒任何一个学生。高校辅导员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工作原则才能在自己的工作方式上有创新。

三、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榜样意识,凭借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步进步,学会做人做事的真谛所在。虽然高校学生已经到了成人的年纪,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他们。榜样的力量十分巨大,学生们有样学样,自己逐渐和辅导者的距离越来越近,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有了好的榜样的引导,学生方能够更好的抵御诱惑,这也为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

第二,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很强的大学生而言,教师只要稍加培养和引导,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就会应运而生。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这支学生干部队伍所发挥的作用往往十分令人吃惊。很多辅导员觉得棘手或者是有障碍的难题,在学生自己解决的过程中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十分重要。

第4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从目前现状看来,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 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较为突出。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父爱和母爱,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就业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社会需求,务实高效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认为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任重道远。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去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在教师经常将学生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行为误认为道德层面上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爱护。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显著,部分职校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碍,职校生大多来自“中考落第”者,他们普遍存在自己是“失败者”和“被遗弃者”的心理,认为自己将来是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思想处于苦闷境地,学习缺乏信心,严重地阻碍着自己的进步、成长。此外,在职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惯,使他们形成依赖,自傲,冷漠,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

面对职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非智力品质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开朗向上。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心理卫生讲座、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消除身心发展变化带来的困惑,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优化人际关系;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就业、创业。

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过硬的文化专业素质

文化专业素质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资本。班主任具备了良好的文化专业素质,就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兼有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要。

2.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教育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职业教育,探索教育规律,处事公道,爱岗敬业,有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还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3.较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负担重,时间长,头绪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班主任要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按时作息,保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同时,作为班主任还应拥有健康的身心,一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开拓视野的良师,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建立和谐班级是很重要的。

三、运用正确方法,做好问题学生心理的教育

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对象,也是中职学校班主任最关心最烦恼之事。而对于问题生,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工作中给差生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帮助,坚持用心去教育学生。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问题学生心理进行引导要注意策略。要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利用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学习差,还是品行差,还是仅某方面差,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同时,班主任还必须将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成效。问题学生的问题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层面,也涉及知、情、意等心理层面,有的甚至涉及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传统德育工作采用说服教育、批评与表扬等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地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只有结合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疗效。如可采用倾听,情感表达,认知调整等技术。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心理的引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中职业校的学生,班主任应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排除错误职业理想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从引导学生心理上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又能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和单位。其次,班主任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好学生心理的就业指导。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全面,同班上的各科教师有密切联系,同学生家长保持着经常的接触,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有特别有利的条件。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除了要贯彻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外,还要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提高就业指导的业务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指导计划,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总之,中职学校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心理引导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策略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工作的新要求,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帮助中职学生心理辅导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玉萍.《浅谈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

第5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1)学习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压力特别大,尽管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如别人;而有的学生因为对所报专业不了解,导致学习上提不起兴趣,从而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大学校园环境还不太适应,可能学习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大一新生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等严重问题,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失眠症状。

(2)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处时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引发冲突,尽管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就会出现抑郁、烦躁的心理问题。

(3)自我认识方面。通常来说,大三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由此出现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可能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与发展比较迷茫,由此会面临各种问题,情绪非常不稳定,有的学生心理与入学时相比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异常心理问题。

(4)职业发展方面。大四学生马上就要与社会接轨,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所以会有一个新的身份,即社会人,从此之后不再是学生,所以他们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情绪。

二、提高辅导员识别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的能力

(1)多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高校辅导员需要多多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必须拥有充分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所以要加大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

(2)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为了准确识别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多和高校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等,看他们具体的反应,从而准确判断出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尽管心里有复杂的情绪,但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辅导员,所以辅导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学生也可以很放松地与辅导员交流,消除紧张情绪,从而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从中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为其提供正确的解决办法,椭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还能够由此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和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监督与管理,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大学生活。若是大学生出现焦虑或者是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等异常心理状况,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将情况通知家长,还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是否有与之相关的家庭病史,准确识别学生异常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通过了解问题原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4)识别异常心理后的转介疏导。很多大学生起初出现异常心理问题时都很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尽管如此,大部分大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基本上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要耐心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若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寻求专业心理专家为其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有自我认识以及人生规划等方面,高校辅导员应该和学生进行密切交流,还要和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辅导员也应该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准确地识别出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第7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同伴 同伴心理辅导研究 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5-01

一、调研背景

如今,小学生在享受成人陪同的同时,失去了同龄人相伴的快乐,他们不懂得分享,责任,不懂得如何培养友情、善待友情,出现了种种现实心理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如春风化雨般地使全体学生心理趋于健康化发展呢?在我校多年的同伴教育课题研究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空洞的指示性说教,或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再去处理,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同伴关系来进行心理辅导,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指出的,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化、成熟化。

于是,我校就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所谓的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指研究者对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互辅导共同活动,共同成长过程的研究。它是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小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的要求。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经过充分准备,加上老师和同学提供宝贵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说明

1、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对象包括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为河小)三到六年级学生。

2、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是针对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内容进行的,主要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实施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的因素等诸多方面。

3、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4年4月3日

4、调研方法

(1)、数据获取方式和渠道:

数据是调查员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后得出。这样的数据是采用对选项被选次数累加的统计方式得出的。

(2)、抽查对象的抽样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对三到六年级共计541名学生采取普遍调查。

5、调研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样本数541人,通过班主任负责发放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样本率100%。

三、调研总结

(一)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情况来看,如今的小学生逐步摆脱了父母和老师为天的思维影响,而是逐渐地放大了同伴的影响力。同伴的言行举止都巧妙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为同伴的欣赏而愉悦,为同伴的疏远而伤心,为同伴的批评甚至于变得沉默起来。

不难看出,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伴的活动;(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6)更容易受到同伴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7)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进行交往。

(二)对于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研究的建议

1、通过组织同伴活动的研究,帮助小学生学会同伴倾诉,同伴商量,同伴合作等同伴交往技能,尝试在脱离他人帮助的情境中如何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成功与失败,并表现勇敢、坦率、真诚、想象力、批判力等人类的本性;

第8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我们希望通过对河北唐山市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的研究,使更多的人关注小学生的闲暇教育状况,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唐山市普通小学的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小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小学生的自我闲暇方式、家长参与小学生闲暇教育的情况、学校开展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状况、社区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的支持等。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一定的访谈进行研究。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唐山市路南区、路北区各两所学校,从这4所学校的四年级中各抽取1个班,共计4个班为本次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77份,回收177份,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约为78%。全部问卷数据经检查核实编码后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小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

大部分小学生在正常上学日每天完成作业需要用1个小时左右。在节假日,大约至少要增加0.5个小时到1个小时。另外,在学习时间占自由支配时间比例大小上,52%的小学生认为“较多”,38%的小学生认为“较少”,9%的小学生认为“全部”。

2、小学生自我闲暇教育状况

(1)对待学习与闲暇的态度

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小学生大多数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如果家长布置了其他学习任务,70%的小学生会选择比较好地完成。有超过半数的小学生选择上自己感兴趣的辅导班,选择与课程有关的占33%,按照父母期望选择的比例占28%,可见,父母的态度、学习的压力也是学生选择辅导班的重要影响因素。

(2)对闲暇时间的安排

在闲暇时间的计划性方面,58%的小学生“有并坚持去做了”,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生的闲暇生活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消遣性活动较多,社会交际活动范围狭窄、次数少。

(3)自我闲暇内容的选择

通过数据统计结合访谈可以看出,小学生的闲暇活动内容包括看课外书、参加各种辅导班与特长班、参加文体活动、与伙伴玩耍、看电视和玩游戏等多种形式。小学生闲暇时间虽然充足,但学习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看电视或玩游戏成为除学习之外的重要活动,观看的电视内容也缺乏科学的选择。闲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回归自然的活动明显不足。

(4)闲暇时间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社区的公园广场。学校的活动场所大都没有向学生开放,学校的设备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小学生经常玩耍的地方限于社区内所住楼房附近,这与学生年龄小、家长比较关注安全问题有关。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和伙伴及家人沟通。10%的小学生独自度过闲暇时间,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交往范围有限、封闭性较强。

(5)小学生对闲暇的感受

在闲暇时间的利用上,60%的小学生认为很好,觉得有事情可干。78%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充实有意义。总的来看,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还有上升的空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从闲暇时间活动的安排中感觉到自由成长的愉悦感。

3、家庭闲暇教育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放学后,近90%的家长会给孩子布置其他学习任务,但是将近70%的家长对孩子的闲暇时间没有作出安排。这和在辅导班选择项目上的数据结合起来说明,不上辅导班(包括兴趣班和特长班)的学生不到10%,大量的辅导班课程在孩子们看来是正常的,父母也将此看成是孩子们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接受各种辅导和教育已成为大部分小学生闲暇时间安排的重要内容。在辅导班的选择上,部分小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与小学生感觉闲暇生活充实、有意义的比例较高存在正相关。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在现代家庭中,父母的闲暇态度和意识、自身的表率作用并不尽如人意,缺乏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与将近70%的家长对孩子的闲暇时间没有做出安排是相关的。

4、学校闲暇教育状况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当前唐山市小学校内与学习无关的闲暇活动多数为运动会、联欢会、知识竞赛和义务劳动等,往往是强制性的全员参与。这说明,目前小学闲暇活动内容和传统的课外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愿意参加运动会、联欢会等活动,并希望学校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

5、社区闲暇教育的状况

公园广场和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公共健身器材和公园为孩子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机会。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社区人员闲暇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社区内很少有小学生专门的休闲活动场地。城市中的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体育馆不仅数量少而且也因交通等原因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要。

三、相应策略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唐山市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如下问题:(1)闲暇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闲暇教育普遍缺乏认识,难以提供正确的指导。(2)闲暇教育处于较低层次,缺乏正确引导。小学生闲暇教育并未涉及闲暇观念和态度,仅限于对闲暇时间的安排,内容随机,形式单一,远离自然和社会。(3)小学生自身对闲暇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因此,建议采取以下策略进行闲暇教育。

1、将闲暇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加强对学生闲暇生活的指导。教师要更新观念,控制作业量,传授闲暇生活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注意发挥学校图书资料的作用,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实践活动,在双休日向学生敞开校门。

2、强化家长的闲暇教育意识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和闲暇教育的关系,恰当地处理闲暇教育问题。家长要重视对孩子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的指导,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另外,家长应配合学校闲暇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家校互访等形式提高自身的闲暇素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第9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