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要在高校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阐述了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是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
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高校专业教师中推行“双证书”制,势必会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双证书”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双证书”制的含义
1.1学生“双证书”制
高校学生“双证书”制,指的是学生既要有高校的毕业证,还应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而后者是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目的。
1.2教师“双证书”制
高校的教师“双证书”制,指的是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后者标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推行“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推行“双证书”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开始推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即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因此,在高校教育领域推行“双证书制”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项目中对高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有明确的要求,而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获取双证书是大多数没有工程背景教师的必选条件。
3目前高校教师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经过家门—大学门—高校门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三门”教师比例甚至高达96%。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然而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像网络互连技术、网页开发、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等专业课程,更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工程背景、独立开发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
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共有46人,其中具有“双证书”的教师有20人,占整个专业教师人数的43.5%,而教育部试点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双证书的比例达到了97.5%,数字显出了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4全国计算机认证分类
4.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大体分为五类,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是对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它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考试级别分5个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每个专业、每个层次还设置了若干个级别。
4.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考试)
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目前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桌面出版、多媒体应用、因特网(Internet)、局域网和会计电算化11个模块,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增设新模块。
4.3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该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考试共分八个模块,即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因特网应用模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计算机速记模块、专业排版模块、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考试合格颁发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等级划分为五、四、三、二、一,对应职业资格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称为初级操作员、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操作师和高级操作师等。
4.4IT厂商设立的认证考试
这类考试是由软硬件开发商举办设立的培训认证,目的是证明学员对该公司开发的软硬件的掌握程度。主要有微软认证产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微软认证软件开发专家(MCSD)、MCSA(微软认证系统管理员)、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网络的教师认证)、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华为-3COM认证、MCDBA(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RHCE(RedHat认证工程师)、SCJP(SunJava认证软件工程师)、CISSP(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以及美国Autodesk认证考试等。
5如何对专业教师实行可操作的职业资格认证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制定一套符合本专业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考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它对促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的观念;让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不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不熟悉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师是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也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
5.2根据专业方向取得相应证书
目前,高校生师比一般都比较高,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那么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如果要求教师什么证都学都考,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以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为前提,有选择地进行专业主攻,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把计算机专业大致分为五个方向,即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多媒体应用技术。对以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师,可以选择参加软件考试中的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认证网络设计工程师)、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等的认证考试;以讲授多媒体课程为主的教师为例,可以选择参加IT厂商认证的如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动画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认证考试。
5.3按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教师可以按初级—中级—高级(或者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使考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可行性。
5.4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IT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因此,高校应该在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上给予实质性的政策倾斜。比如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制度,对取得证书的教师在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激励教师积极考证。同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利用假期送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培训,到生产一线、实训基地学习,为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较宽阔的外部条件。
6结束语
高校教师被时代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鼓励高校教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推行教师“双证书”制,是高校推行学生“双证书”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庆仙,刘闻慧,何芸.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研究[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4-116.
[2] 张灵,吴开军. 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现实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51-153.
关键词:高职中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中药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中药种植、加工、炮制、质量控制、调剂、市场推广等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新型的中药人才。
一、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门组织人员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注重核心课程的建设。着重建设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化学、中药炮制技术等核心课程,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第二,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为了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核心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协调的学科课程体系。第三,课程内容的修订。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实训、实习设计合理。
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入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还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聘请中药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技能训练指导。学校教师也要到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和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内容,组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探索。一是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二是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使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购买仿真软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搭建实践与产业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必须增加中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优化实验教学的资源。除了要建立药用植物园、标本馆,中药制剂、中药炮制实训室等,还应与周边规模大、实力强的中药种植、中药生产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现实践与产业相融合。
五、构建科学的考核方式
目前,考试包括过程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过程性考试包括平时成绩和项目完成情况。平时成绩占10%,包括个人课堂提问的主动性、讨论发言的积极性等;项目完成情况占20%,包括实验室表现、实践动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报告书写、小组合作能力等。这种考核方案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总结性考试占70%,主要以考查分析、理解综合能力的问答题和事例分析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中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思想,培养能满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中药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凤余,彭代银,金传山,等.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5,20(5):1-3.
[2]任汉阳,李根林,黄信真.21世纪高级中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J].药学教育,2006,16(4)1-3.
关键词:高校;一线行政人员;专业化;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29-02
高校一线行政管理是对高校日常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是连接高校各职能部门,院领导班子、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是信息的传递桥梁,是高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它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组织、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其目的在于确保高校日常行政管理、学生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得到正常运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高校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尝试把教育行政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一、高校一线行政工作的特点及行政人员的角色
高校行政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和正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传播的优秀学生。总体来说,高校一线行政管理工作程序性强,且日常行政工作充斥着大量烦琐的事情。具体事务往往千头万绪,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人的耐性与细心是一个很大考验。笔者所在的学院办公室是高校按照专业性质设置的一线行政工作基层单位,是院领导班子的决策参谋助理,肩负着确保日常行政、教学、科研等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任务。从笔者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学院办公室一线行政工作繁杂,具有琐碎性、突发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面对的职能部门众多,这不仅需要办公室一线行政人员不仅要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协调沟通和分析处理能力,不断了解和学习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方法,以确保各项事务都能有序地进行,并提高工作效率。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从性质上讲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兼备、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奉献性的复杂劳动,工作内容涉及日常教育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一线行政人员在各种行政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协调、沟通的重要角色,因而一线行政人员需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不仅要按时、按量、保质地完成工作,同时还要跳出自身烦琐的事务思考问题、寻求和谐的工作方法。有效地上传下达,将教师、学生、领导班子及上级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向需求方传递所需要的信息。实施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专业化的重要性
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肩负着保证高校日常行政、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对于高校的日常营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高校行政工作很难开展,高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很难得到有效的贯彻。
三、提升高校一线行政人员专业化的途径
既然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角色定位及其专业性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实现一线行政工作人员专业化呢?笔者认为,提高一线行政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定位。一线行政人员需要在具体行政工作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职能和作用,摆脱机关化倾向和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思考一线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尊重、关心、理解自己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对于一些出现问题或者犯错误的教职工与学生,更要加强关心和指导,不能使这部分教职工和学生产生被孤立、被冷落的感觉,以保证他们的健康发展。
2.加强时间管理。高校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繁杂性、突发性、临时性等特点,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这些特点造成了工作繁重头绪多、特定时间特别繁忙、计划不如变化快等,时间浪费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事务中抓住重点,理清头绪,有条不紊地开展和完成相关工作,在时间处理上由忙乱转向有序、由被动转向主动、由随机转向掌握某种规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加强时间管理。日常事务都可以用重要性和急迫性两个维度来划分,克服受急迫性的驱使来支配时间的习惯思维。以原则为中心,配合人对任务的认知,将事情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当事情发生或任务出现时,先判断属于哪一类,再决定要不要花时间或花多少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作用,促进任务的成功。随着高校的发展和行政机构的精简,高校行政工作已从单纯的管理转变为融管理、服务于一身的重要工作。高校行政人员要做到从单纯收发、传递行政指令转变为综合处理,从单凭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这就要求每个行政人员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时间,理顺工作,缓解压力,有条不紊地开展和完成各项任务,最终实现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加强沟通,提升协调效率。在积极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结果的圆满,还要追求过程的和谐。行政工作是通过人和人的沟通协作来完成的,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举足轻重。所谓“健康”是基于行政人员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和把握,采取恰当的方式来理顺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因而要求我们行政人员自身需具有成熟的心态和独立的人格。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来实现,这就要涉及到高校的许多部门。而不同的工作部门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特点和分管领导不同,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发挥协调作用,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团结各个部门,集中全校力量,有效推进高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这就要求一线行政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协调效率。一线行政工作人员是领导的好帮手,是学校与院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一线行政工作人员要有主人翁意识,树立勤务员意识,做好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服务工作。基于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离不开各位同事及学校各职能部门配合的情况,行政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加强沟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使用客观、友好、善解人意的表达方式,做到及时有效地沟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可能少给各职能部门增加工作量,对每一项需要配合的工作,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整理好各项材料,高效率地完成需配合的工作,多替对方着想,善于调动同事及各职能部门配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配合和支持,学院的形象得到维护。由于行政工作很具体、烦琐,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忙于应付出现的问题,在工作之外多和师生接触,关注师生情感需要,互相理解,增进情感,统一认识,用真情打动人,用真情感化人,竭尽全力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教师和学生遇到困难或利益受到侵害时,要真诚地帮助解决。带着学习的目的做事、采取兼听多思的方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运用换位思考才能切实做好高校一线行政工作。
4.构建科学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在考核一线行政工作人员工作时,往往侧重于德、勤、能、绩等方面进考核,强调政治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出勤率、组织纪律、协调能力,工作量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评估其业务技能、工作业绩、科研能力。鉴于一线行政人员工作的特殊性,那么该如何评价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绩效呢?笔者认为对于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考评机制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和激励机制,综合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因而科学考评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敬业精神,一线行政工作人员对于行政事务是否积极响应并及时地完成;第二,专业性,一线行政工作人员对于本工作岗位的职责是否熟悉,是否认真完成,出错率究竟有多高,一项事务是否需要反复多次完成;第三,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效率,主要是响应速度,对于紧急且重要的行政事务是否是第一时间响应并且第一时间着手准备,完成事务的时间是否是高效率地完成。
总之,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起着协调行政、教学、科研管理等重要任务,是沟通协调的桥梁。因而高校要重视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不断地提升行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以便更好地服务高校,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易琳.浅谈高校行政工作中实现目标管理的难点和措施[J].高教论坛,2008,(04).
[2]滕祥东,孔军.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陈京辉(1964-),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赵福祯(1955-),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编号:10457230)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陈京辉。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45-03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顺应普通高校成人教学的规律而对成人教育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它是教师专业化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行动研究作为一种专业发展方式和研究方法,不仅促进了普通高校成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成人教育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成为实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一、行动研究概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行动研究最早肇始于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对于行动研究的创始人,有人认为是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科利尔(Collier,J.),原因是他最早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行动研究”这一说法。但学术界还是一致认为心理学家勒温(Lewin,K)方可获此殊荣,因为他不仅提出了“行动研究”这一概念,而且构建了行动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随着行动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并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
对于“什么是行动研究”,研究者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埃利奥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进实践而不是构建理论。”[1]拉博泊特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在双方可接受的伦理意向中,通过协议合作既解决处于当前问题情境中人们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追求社会科学的知识”[2]。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书中对行动研究的界定,即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省研究。
对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来说,他们的行动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为行动而研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不是某种理论的执行者或验证者,而是需要对理论进行理解、领悟、体验,解决自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他们作为行动研究,基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将实际问题发展为研究课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中加以检验;其二,在行动中研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能将研究的具体步骤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和研究二者有机融合,并行不悖,最终根据教学工作的结果和学员的反馈信息来检验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认识或解决办法[3];其三,由行动者研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换言之,研究不只是专职科研人员的专利,处于教学一线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也拥有进行研究的权利。而且,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他们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也能够促进成人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对行动研究的诉求
(一)专业智能的发展和完善要求开展行动研究
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由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成人学员的特殊性,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智能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坚实的成人教育专业知识、成人教育教学技能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需要他们持续不断地学习,丰富和完善专业智能,从而获得专业发展。斯腾豪斯指出,通向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的本质特征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的反思过程。在行动研究中,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各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收集整理的真实可靠的教学案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现专业智能发展中需要改进之处,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专业智能[4]。
(二)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求开展行动研究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担负着对成人学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其职业道德本身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其品格、言行、道德情操等各方面无不对学员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要求,行动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通过论证得出教师行动研究对增强其自尊心和专业性有重大影响,他认为,教师参与研究不仅能迅速推进教学技能的进步,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由此可见,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改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还可以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体验到做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
(三)专业训练的持续要求开展行动研究
尽管研究者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专业训练是其重要标准还是能达成一致意见。专业训练是指为准备从事或已从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的个人或群体所提供的一种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包括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态度等内容,在完成这种训练后,使受训者能胜任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5]。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不断提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其实现专业化。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所说“在现代体系中,专家知识的深奥……依从于长期的训练和专业化的结合”[5]。这就要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不断开展行动研究,对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艺术的运用等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解决对策,不断升华实践经验,实行专业训练的持续。
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畏惧心理,往往认为那是专职科研工作者的“份内之事”,与自己无关。“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6]。因此,促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首要做的就是观念的更新。观念问题的解决,是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行动研究扫清障碍、拓展空间,使之走向健康、科学、有序发展轨道的基本前提。要通过舆论宣传、理论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使他们认识到: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要从传统经验型转向研究型,既是授业者,也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科学研究不是科研工作者的专利,也并非“难于上青天”,只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自己也能从事研究。从而增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勇气和信心,积极主动地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二)提升研究能力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有效开展行动研究,关键在于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否则,即使具有开展行动研究的热情,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能力,对行动研究也无从下手,导致积极性受挫。提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研究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来说,要加强对一般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如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统计学、教育实验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等,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和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行动研究理论的学习,系统掌握行动研究的本质、特点、步骤、策略等,为有效开展行动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来说,要改变过去那种注重学术理论讲授而忽视实践的培训模式,建立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专题研究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案例等多元化的方式,加大成人教育教师科研素质培训的力度,使他们经过培训获得教育研究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样,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掌握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科研能力,就能有效地开展行动研究,“诗意地栖息在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专业发展。
(三)注重合作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重视个人的实践反思,倡导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在研究状态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并非意味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孤军奋战“,而是要更加注重合作。一是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为一个职能共同体,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在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一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都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他们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有效促进行动研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应改变以往那种疏离关系,本着互相配合、共同进步的理念,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读书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相得益彰,在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二是注重与专业理论研究者的合作。专业理论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在某一领域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通过与专业理论研究者合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得到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指导,从而不断地“从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教育的诗情”,从鲜活的教学经验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四)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行动研究工作开展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只有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合理利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才有可能提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行动研究科学有效地进行。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实施“科研兴校”和“科研兴师”工程,建立一套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好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为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研究型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2.普通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提供组织保证。采取措施鼓励成人教育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建立科研信息交流制度,定期组织成人教育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建立成人教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研讨制度,使其扩大视野,开阔思路;为成人教育教师科研提供人、财、物等保障,改善科研条件,等等。
3.普通高校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注重从科研的能力等方面实行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过程性的评价,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其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激发成人教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ott J. Aclion Resemrh for Educotianal Clrmge,OpenUnivasityPress,1991:49.
[2]See Rapoport,R. Three Dilemmas in Action Research[J].Human Relations 1970,23(06):499.
[3]时芸,郭海燕.论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学研究,2007(05).
[4]张蓉.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及其有效途径与改进策略[J].成人教育,2007(11).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科群;中药专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63-02
“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1]。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新趋势,中药专业是一个涉及中医学、化学、药学、现代医学等的交叉学科,课题组最早提出将中药化学各学科与中药药理学结合起来,组建中药药理学科群,学科群遵循“化药结合,相互促进,积累发展,求实创新”的理念,坚持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凝练科研方向,带动各学科共同发展,对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中药药理学科群构建的相关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
一、中药药理学科群构建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近些年来,随着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社会的要求,人们已经在学科群的层面上认识、讨论和建设学科[2],学科群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中药专业中药药理学科群的建设对中药专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中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与实验性的学科,各类化学课是专业基础课,多门基础化学课的学习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中药药理学既是中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最富活力的结合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沿阵地[3]。化学与中药药理学密不可分,中医药的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同样需要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课题组在不断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学科群构建的重要性,历经十几载的探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进行各项中医药相关的科研活动,逐步构建了中药药理学科群,为学科群中各学科的发展、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构建中药药理学科群的具体实践
(一)组建学科团队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梯队建设,关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了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实现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使人力资源进一步整合,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
对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快其成长步伐。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及学术研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兄弟院校、知名药企等进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兼顾,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使教学调控更具系统化和可操纵性,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学科群档次,促进各学科共同发展。将中药药理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使乏味的基础化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实现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集中教学资源,建成了学科群网络教学平台[4,5],平台内设立科学研究、教育资源及论坛等模块,科学研究模块内含中药药物信息、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毒理、中药药理实验、实验动物信息、相关文献等,供研究人员查询;教育模块主要提供各学科学习资源,如中药药理主要教材、名家讲义和视频教程、药理实验操作及视频等信息,供教师和学生学习;论坛为学习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方式。
重视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对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及考试环节等进行了改革的探索[6~8],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合实验室开放,将传统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中药药理学》在中药专业学生中率先实行考试改革,将传统的闭卷笔试改为综合评价,在学期末举行创新性论文宣讲活动并出版学生论文集,这些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科研水平
科学研究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唯一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在本科学生中实行导师制,通过开放实验室、实施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等途径,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组织中药专业学生“中药药学基本技能大赛”,检验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团队中的研究生在完成专题过程中涉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口径。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科研的创新能力。中药药理学科群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使科研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学科群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不断发展中凝练出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药理、中药体内分析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三、中药药理学科群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学科群各学科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飞速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但同时又衍生出了很多交叉综合性学科。中药药理学科群的诞生,将中药专业的相关化学基础课、中药化学与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与中药药理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群体效应的发挥,同时也起到了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学科领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整个中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教研水平
学科群内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交流,拓宽了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多学科融合交流所产生的交叉知识有利于教师贯穿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活跃教学气氛,提升教学质量。学科群内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交流,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学科群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科寻求到了发展的方向,教师教研素质的提高都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授课过程中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在中药化学授课中将一类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简单介绍,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堂内容;在中药药理授课中,将发挥药理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介绍,可与中药化学课内容相呼应,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另外,通过对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开放实验室、实施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等途径,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四、创新点
本课题在我校首次开展学科群建设的尝试,体会到只有营造出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找准学科建设的途径,坚持不懈,积累沉淀,求实创新,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本课题不仅为我校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五、展望
中药药理学科群建设团队在我校首次开展学科群建设的尝试,取得了系列成果并推广应用于教学、科研实践中。中药药理学科群教学团队历经15载的发展,在学科群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凝练科研方向等方面的探索,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实现了学科的自我发展,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我校中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延训,马桂敏.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1-43.
[2]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0-53.
[3]李清,王鑫国,刘姣,等,中药专业中药药理课程改革思路[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28-629.
[4]王建岭,李仁玲,王鑫国,等.中药药理信息系统建设初议[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3):48-49.
[5]王建岭,李仁玲.中药药理信息平台数据库建立的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1):55-56
[6]刘姣,李清,王鑫国,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82-184.
关键词:中药学实训基地 社会服务 建设研究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其他参与者还有谈如蓝、沈敏)。
按照江苏省中医药“十三五”规划发展要求,中药学专业依托专业资源,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专业。
中药学专业构建中药实训基地平台,结合苏州吴地医药的特色,打造具有浓郁的吴门医药传统文化的宣传基地。同时,培训组建一支师生专业社会服务队伍,建设中药专业社会服务网站。在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注重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一、构建中药实训基地平台
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包括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浸出制剂实训中心、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中药炮制实验室、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吴地药用植物园等。
在苏州市科协和学院的支持下,中药学专业服务团队成功建设了苏州市中药科普馆,从中药原植物、中药腊叶标本、中药浸制标本、中药药材标本,到贵重中药材标本,全面地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整套中药科普教学知识,为大众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相关知识的科普基地。
二、建立中药学师生服务团队
构建中药学师生服务团队,严抓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通过鼓励专业教师不断深造、提升学历,通过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进入临床一线进行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通过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讲座、专业教师一对一的辅导、暑期见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中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及服务水平。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中药社会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建设中药专业社会服务网站
2015年5月,创建苏州市优秀新专业——中药专业的网站zyzy.szmtc.com/,建立中药网上科普馆,为社会提供咨询和中药服务。制作科普资料中药科普手册、中药课件、中药鉴定图片等。
四、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1.面向行业培训和开展技能比赛
中药学专业服务团队根据中药行业企业提出的员工培养需求,积极开展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例如为江苏省中药饮片协会开展中药炮制与配置工培训项目等等,服务人数达100人次/年。
主动协助中药行业协会,配合组织开展江苏省中药行业相关的各项技能竞赛。2016年5月,为推动江苏省中医药行业发展,笔者学校药学院与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共同举办江苏省首届中药饮片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2.面向社区群众普及中药知识
在广大人民追求健康与长寿的脚步中,中药养生走进普通民众的家庭。为了使大众正确认识中药、使用中药,中药学专业社会服务团队主动为苏州市民提供与此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如中医养生方法的讲座、现场中药真伪鉴别服务等等,服务人数达1000人次/年。
3.打造苏州中药科普馆
苏州是吴门医药的发源地,传承和发扬“吴门医药”是笔者学校中药学专业的一项责任。中药学专业服务团队通过“苏州市中药科普馆”,全面地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整套中药科普教学知识,还收集了吴门医派的相关资料进行展出,弘扬吴门医药文化。苏州中药科普馆对苏州市社区市民、中小学生和外地游客开放,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参观者1000人次,起到了极好的区域示范作用。
中药学专业以服务为契机,强化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中药实训基地平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方法和模式,培育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宝林,朱国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中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2).
本文通过分析,找出了中药专业就业现状与更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差距。针对所存在的差距,探讨如何利用职业指导促进中药专业毕业生向高质量就业靠近,并分析了造成中药专业学生不能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尝试使用职业指导的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工作分析的方法、职业取向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入学起就逐步确定职业发展意向,对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帮助其探索自己职业发展路径的合理性,设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而推动学校中药专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的。
党的十之前,有一项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最大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它直接关系着居民收入水平。而在促进就业、改善就业的整体工作中,有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承担的责任。
中药专业就业现状
笔者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进入企业实习,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后,就直接跟企业签约上岗就业了。与近年来社会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新闻屡见报端相比,中药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从每年实习岗位数量与每年实习学生数量的比率来看,在2008年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是3:1,以后逐年上升至7:1,也就是说现今中药专业1名毕业学生至少有7个岗位可以选择。尽管如此,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是高枕无忧。
中药专业就业与更高质量就业的差距
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11个字: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标准是什么?就是不仅要满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待、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待得称心、拿得开心,这“三心”可以解释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一是所从事的职业是体面的;二是其工作岗位是稳定的;三是所获得的薪酬是较高的;四是职业发展前景美好。
下面我们看看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离更高质量就业还有哪些差距。
1.不能做到所有的学生全部就业
从理论上讲,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数远远超过毕业人数,学生们可以达到100%就业,但现实并非如此,总有个别学生不能甚至很难顺利就业。主要表现有:在实习岗位充足的情况下,双向选择会(学校专业为实习学生举办的与用人单位见面会)的当天不能做到100%的学生都有单位接收;在一些学生已经上岗的同时,有的学生经过2~3轮的后期学校推荐面试后,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接收;勉强上岗完成实习后,不能转为正式员工。
2.部分学生的工作不稳定,有频繁换岗的情况
实习期间,已经上岗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跟学校表示想换单位的意向,有的学生直接从实习单位退出后又到其他企业工作,也有极个别学生被用人单位退回而重新推荐实习单位;学生正式就业后,个别毕业生也有换工作单位较频繁的情况,更换周期平均一年左右。
3.在实习和就业后,部分学生对所在单位和岗位有不满意的情况
主要集中在工作收入偏低,仅够开销,甚至不够,仍需要父母接济;对福利待遇不满意;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制度是一套,管理是另一套,毕业生感到难以适应;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对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4.学生有不在本专业就业的情况
部分学生毕业后有离开中药行业,转做其他行业工作的情况。
利用职业指导促进中药专业高质量就业
针对上面所述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此分析一下如何利用职业指导来缩短中药专业毕业生与更高质量就业的距离。
1.什么是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
每一个准备进入职场的人都想知道怎么找工作、怎么做工作。职业指导是由职业指导师根据需要指导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职业经历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被指导者提供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职业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职业指导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力资源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情况,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
2.职业指导对促进中药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首先分析造成中药专业学生不能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其次尝试用职业指导解决现存问题。
(1)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一,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由于历史等原因,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在校学生好好学习就行了,给人的感觉是,只要学好了,干什么都行,什么都会干。所以大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而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特点、能力特长、兴趣和需要则考虑不多,在专业选择时联系自己的素质特点有限,准备进入职场时缺乏具体的工作目标,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就导致学生选择岗位时看到别人选,自己也选,不考虑适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学校在学生择业前,辅导学生写简历时,提醒学生写出自己的特点,但无论是简历上还是面试的时候,一些学生往往展示不出自己有什么特点。还有一些学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工作了几天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这些情况都是与学生对自身了解不够有关。
第二,对企业和岗位了解不够。学生在就业前对企业和岗位了解往往相对模糊,学校招生就业办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后,学生需要自行考察和挑选,并最后确定目标单位和所选的岗位,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有效和较全面的考察。部分跳槽择业的毕业生还可能进入到一些用工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尤其是小微企业),不签合同,随便被辞退,随便被欠薪,有的甚至因为企业在“五险一金”上“偷工减料”,而出现权益受损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的原因。
第三,职业目标不明确。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破罐破摔,也想不起给自己定什么职业目标,往往抱着哪里要我就去哪里的心理;相反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往往抱着哪儿好就去哪儿的心理。这两种人都属于职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经常表现为职业选择易受他人影响,缺乏主动表现自己的愿望,职业准备不充分,职业规划应付了事,或者只注重职业规划的形式,而忽视了职业规划的实质作用。这些学生往往是就业不成功的范例。
(2)职业指导如何解决现存就业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做到知己。走出校门,新生劳动力步入社会前,要首先认清自己,即所谓“知己”。就业指导中的人员素质测评能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如果在择业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评,并用测评结果来指导学生择业,那么就业的成功率必将有所提高,跳槽的频率也能适当降低,对于毕业生个人来讲,稳定的工作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就业质量自然就高。如果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尽早设定具体努力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加强自我培养,为更好就业打下基础。
二是帮助学生做到知彼。学生就业前就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用工情况,了解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条件,这叫“知彼”。职业指导可以运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对工作岗位本身及任职者所需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分析,为任职者提供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使求职者很清楚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够胜任工作。同时,职业指导能够通过就业援助,对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常见的劳动争议问题进行处理,进一步提供就业保障。
三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设计。职业指导能通过分析、了解学生职业取向,与本人交流并确定其职业发展意向,对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帮助其对职业发展路径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帮助学生设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上多年遭受打击的失败者,一部分人在学校学习时不努力,到了工作岗位往往后悔在校时没认真学习,一些学生表面上显得什么都无所谓,但内心里依然非常渴望成功,希望有人帮他指出职业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应该是具体可行的,职业成功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而职业指导应该是他们登山的石阶。
职业指导在推动学校中药专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不断变化,专业、有效的职业指导的引入,能帮助中药专业的学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竞聘时,抓住机会,少走弯路,在职场上快人一步。
2.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职业指导有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在具体努力中有据可依,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改变以往目标很美、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3.帮助学生找到有效提高收入的途径
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越来越重视,只要努力都会有不错的发展。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能促进学生抓紧在校的学习机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各项操作技能。
4.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学校教学的角度讲,全员参与职业指导,有利于将工作分析引入教学,促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数码互动实验教学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和综合运用中药专业各门基础知识的特点。笔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模式重新设计,现总结如下。
1专业现状
1.1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
中职学校录取的“问题生”日渐增多。这些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普遍认为,没能考上高中,随便找所职业学校就读,有个出路就算了。学生专业的选择也是服从家长的安排,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和前景茫然无知,更毋庸谈兴趣和热爱,从而导致对专业漠然,缺乏理想抱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学习态度上,求知欲低,主动性差,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因此,中职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
1.2课时分配不合理陈旧的教学理念
往往提倡“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而这门科目恰恰是非常需要直观地教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岗位工作的要求,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最起码要能辨认300种常见中药材,而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总课时90学时。其中,观察药材显微特征实验课占70学时,而中药材的辨认仅有20学时,导致学生对中药材鉴别能力的低下,教师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学生也无法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
1.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棱两可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实验内容,而学生则在讲台下听教师讲述,没有充分发挥实验课的教学意义。千遍一律的讲述和微乎其微的动手空间让学生渐渐失去对中药鉴定的兴趣。
1.4理论与实践脱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无形中让学生丧失了对学习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辨别药材、药材功效及应用的掌握都有所欠缺,也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中药鉴定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显微鉴别照书绘图缺乏真实性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为粉末显微鉴别。教师先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实验内容。接下来,学生拿粉末进行临时制片和显微观察。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有些学生草草做好临时制片,压根不看显微镜下的特征,凭着自己本有的绘画基础,依葫芦画瓢把书上的图照着画下来。另外一部分学生,从制片技术到粉末观察,都非常认真,动手能力很强,对特征也掌握地较好,但是无奈于绘图水平低,导致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低。而学生太多,教师无法一一确认学生显微镜下的特征,只能依靠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价学生对实验内容掌握的程度。这样就导致了不认真操作的学生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而认真操作的学生因为不会绘图导致实验报告低分,大大打击了他们对实验课的积极性,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实验课的学习效果。
2.2实体药材辨别比重过小
显微鉴别居多,观察药材较少,很多学生对粉末特征的了解很模糊甚至看不懂,虽然显微观察也很重要,此科目也作为考试科,学期末进行单列算分测试,但每次考试结果都不理想。最重要的是,毕业生反映,显微这一鉴别方法在工作岗位上几乎用不上,而最重要的中药材的辨认在实验课程中反而没有重点掌握。
2.3设备闲置使用率低
目前,学校实验室存在设备闲置、使用率低的不良现象,过去老前辈留下来的仪器设备无法善待运用,或者现在实验课的安排不能物尽其用。
3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具体改良内容
3.1实验手册的改良
实验手册未能编写与教材相适应的实验内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为了让学生把实验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岗位,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针对学生对中药性状鉴别和功效应用的要求,我们需要重新修订《中药鉴定学》实验手册,鼓励教师优化实验教学设计,加大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实验课程设计,保证实验课的有趣性和多样化,做好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衔接。
3.2实验环境的改良
3.2.1营造中药文化环境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中药专业的学习氛围,我们把中药鉴定实验室的三面墙都充分利用起来,在其中的一面墙上挂上了戥称,旁边贴上了“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禁忌口诀歌,时刻提醒着学生在调剂过程中要注意配伍禁忌。另外一面墙则贴着一些常用的方歌,在第三面墙上贴上了50种常见中药饮片以及原药材的清晰彩图并在下方把中药专业要求必须掌握的300种中药装在透明的盒子里。一套按照药用部位分类,一套按照功效分类。学生在中药鉴定实验课上可以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直观药材实物的鉴别方法,更熟练地掌握药材的性状特征,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轨。本实验室同时在第二课堂和自修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和有效管理学生的业余时间。除此之外,中药鉴定实验室的改良也为往后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传统技能竞赛选手的选拔和培训奠定了基础。
3.2.2引进高端设备
学校在今年购入80台双目显微镜、2台可视性显微镜、2台实物投影仪、2台50寸多媒体触摸屏和配套电脑均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以前制作的幻灯片经投影仪投影后,模糊且不真实,看到的显微特征和实际显微镜下的粉末特征完全不一样,无法真实地将特征准确地绘出来。而可视性显微镜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课堂中与学生显微镜联网,同步观察每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特征,并且可以通过高清投影至多媒体触摸屏上教师可以通过触摸屏上真实的图像对学生进行讲解,还可以放大缩小。比如在观察木栓细胞时,很多学生无法辨认,教师可以使用某学生制作的临时玻片中的木栓细胞作为示范,再通过触摸屏放大倍数展示给学生看,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后,学生均能准确地找到木栓细胞,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也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还能通过观察每个学生显微镜下的画面,及时发现学生制片技术的问题,指导学生改正,现场解决学生疑惑。
3.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良
都说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兴趣。那如何调动一个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更新的重要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是否能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情绪和意志领域,是否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如果都具备了,那么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
3.3.1用不同的小游戏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课中,可多设置些小游戏。例如针对中药功效的课,教师在乒乓球上写上“解表药”,然后让学生到药材中去找出解表药,然后在解表药中按照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分组比赛,按准确率得分,可以用实验报告加分的形式奖励,也可以用罚搞卫生等作为惩罚。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再比如教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药材性状,可以把实验课堂教师提供好的药材,让学生按照药用部位、药材颜色、质地或者气味等,进行归类。另外,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课堂上讲述一些有趣的中药小故事,例如“断肠草”的故事——神农氏从小聪明过人,经常帮助周围的人解决难题。相传,神农氏有着一副透明的肚肠,能清楚地看见吃到腹中的东西。为了寻找能解决群众疾病苦痛的药材,他尝遍百草,哪怕中毒也在所不惜。有一次,吃到一种叶片对生的藤。藤上长满了淡黄色小花。于是,放进嘴里咽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毒性发作很快。当他还没来得及吃下解毒的药时,已经发现自己的肠子已经断成一截一截的了。这位尝近无数草药的神农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也被称为“断肠草”。近年,全国各地也出现多起误食断肠草以为是金银花而丧命的案例。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辨认断肠草的原植物特征和药材性状特征。通过这样有趣的中药小故事,更能加深学生对中药材鉴别的认识,加强对中药功效及药名和药材性状特征的掌握。
3.3.2应用信息化教学
教师多做生动有趣的实验微课,在微课中可加入一些关于某些药材的经典故事或现代的药材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对药材的来历、性状特征、功效应用的记忆。现在,学生手机的使用普遍率高达99%,甚至很多学生都用两部手机。上课玩手机的学生也非常多。利用这一现象,用智能手机来实现信息化,用多种信息化平台来进行实验微课的播放、实验报告的完成等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实验课兴趣。这种直观形象的呈现实验内容能增添实验的娱乐和互动性,也让学生乐于参加到这种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中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3.3.3通过课堂的加分制公平合理评价实验报告
刚才提到实验报告仅靠绘图功底或者抄袭来完成的。为了提高对实验报告评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的独立操作能力打分,可以为按照我们课堂中的小游戏或者小竞赛的得分,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这样也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对课堂内容的完成度。
4小结
中药学是一门以中药基本原理、重要来源以及性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中药种类、中药性能、功效、采集以及炮制方法,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中职院校各类医药专业必修课程。但在过去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多数教师在该课程教学工作中都是将其列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进行讲述,这种教学方法中最典型的内容就是就事论事,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虽然看似教师将一切重点都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讲解,但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使得学生存在亦步亦趋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更别说自我创新与研究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国职业院校中药学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教职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从深层次去认识中药学,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实践上。以这一要求为基础,在教学中营造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将整个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记忆及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上,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掌握各种中药学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本身就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特殊环节,该院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学生文化水平低、素质差、自主学习能力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十分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职院校教师在中药学课程开设中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受到学生自我现状的限制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时,中药材课程本身是一个内容众多的课程体系,它包含了中药、中医、护理以及保健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不同专业、素质的教学人员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学生日后就业情况,并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定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操作:
2.1要突出学科重点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包含了中药材理论与临床知识,是中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它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中药这一典型的特征,并且要在讲述各种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设计一些临床诊疗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认识中药中掌握一定诊疗技术。
2.2突出专业重点
中药学作为中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删除。例如我们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中医医师,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以中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主的,这个时候中药的诊治基础就显得十分中药,因此在教学中整个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3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中心,“填鸭式”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特点、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教学没有真正与学生的需要相对应,自然影响了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中药运用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积极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第一,要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清热燥湿药时,组织学生以黄芩、黄连、黄柏为一组,龙胆草、苦参、白鲜皮为一组,自主合作探究其药理、药效,对比其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第二,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种教学资源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注重比较教学,通过比较清晰呈现中药规律。如: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干姜、高良姜均为姜科植物,性味皆辛、温,多归脾胃经。但干姜、高良姜属温里药,能够温中散寒;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皆为化湿药,可温中化湿。这要比较讲授,学生更容易掌握中药的关键性特点。第四,强化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实验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