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方式转型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总需求结构失衡。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但当前最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总需求结构的失衡。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国内消费需求不振;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且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投资效率低,可见下图一、图二: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为56%,大于由第三产业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9%,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不一致,生产效率还不高,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要实现三个“结构性转变”:一是需求结构转变,即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三是要素结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壮大中小企业是必要条件
民营经济的典型部分是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一是制度环境提供的激励不足;二是缺乏自主创新;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就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致使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经济政策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三、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首先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其次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然后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一)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目前我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行业,已从最初的典当行迅速扩展到自然人、担保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和企业,股权质押融资模式越来越受各类资金供给主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是据对银行、典当、担保等行业质权人的调查,股权质押主要是对其他融资业务质押担保不足的补充,在捆绑组合式打包质押担保物中处于从属、辅助地位,基本上没有开展单一股权质押或以股权质押为主导的融资业务。
(二)提高创业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规范创业板的运行,逐步增加在创业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功能,规范创业板的运行,逐步增加在创业板上中小企业的数量。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小,对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交易,为其利用只有知识产权申请质押融资提供便利。
(四)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基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所表现出的对资产快速周转的要求,中小企业的融资有额度小、频率高和时间性强的特点。在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条件较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民间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
五、结束语
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政府提出了以“低碳、高效、创新”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经济转变可否成功的关键,是决定转变成效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如人力、物力、财力)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难是最主要的因素。可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是解决其融资难的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雪彬,李静.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4).
【关键词】筹资方式 筹资顺序
一、企业筹资方式
(一)筹资方式介绍
根据不用的标准企业融通资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以一年为界限)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按照是否借助中介机构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范围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不管采用何种分类,常见的融资方式有7种,分别是: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留存收益、融资租赁等。其中,前五种为外部筹资,后两种为内部筹资。
(二)对比内、外部筹资方式
内、外部筹资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就内部筹资来说,不需要发生筹资费用,筹资成本主要是使用自有资本而引发的机会成本。但动用内部资金会使得股利分配受到影响,引起股价不利的消息;就外部筹资而言,企业必须花费必要的筹资费用来获取资金,相对来说成本较高。例如,银行借款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发行股票需要支付给股东股利和分红以及发行等。企业承担的风险相较于内部筹资来说会更高,如,借款无法到期偿付,股票发行引起后期负担的过重等。
二、啄食顺序理论与我国筹资方式选择现状
啄食顺序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提出的,他认为企业融资的顺序原则是: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也就是说,企业融资首先应选择内源融资,当企业无法进行内部筹资时,间接融资好过直接融资;当间接融资不通时,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优于发行股票。但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同,各国具有其独特的经营环境,企业融资并不一定遵循了该顺序,各自有自己的偏好。
就我国目前而言,企业选择融资方式并未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其主要表现:第一、企业偏向于外部融资。相对于内部融资而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多考虑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这主要是受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少内部积累的影响;二是、企业外部融资按照银行借款—股票融资—债款融资的顺序进行。可以看出,在我国间接融资更受筹资者欢迎,银行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据重要比列,是因其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不需要发行费用,只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就可以。三是、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优于债款融资。股票融资相对来说成本较低,我国在股票股利分配方面,低分配和不分配现象较普遍,且股权融资不需要到期偿还,而债务融资却需要在一定期限后支付固定本息。
三、企业筹资方式的合理选择
要确定最佳的筹资方式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作者认为企业应处理好以下方面:
(一)做好融资需求预测,合理估算企业融资需求量
进行融资需求预测是企业制定融资计划的前提。企业只有知道融资需求才能合理安排融资计划,否则可能引起资金周转不灵或者筹集过多引起筹资成本过高等。预测是给人展示一种未来各种可能的前景,促使人们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这种预测和计划是企业超前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其对不确定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从而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损失,把握机会带来更多的收益。常用的融资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二)了解影响筹资方式的因素,合理选择
在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之前,决策者需要了解影响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些因素包括:融资成本的高低、融资风险的大小、融资规模的大小、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融资时机是否合适、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等。企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或者组合进行融资最为合理。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应选择融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对企业控制权影响较小的融资方式,同时在融资时也要把握好融资的时机,确保资金的顺利到位。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考虑资本结构问题(负债与股东权利比例),筹资方式的选择要有益于企业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企业利用负债来提高经营效益,规避风险。
(三)制定适合企业发展规划的最佳的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是一种企业筹资行为的全局性的谋划,主要包括筹资规模的中长期规划、资本结构区间的控制、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搭配、筹资期限与资产的组合、筹资效益与风险的均衡等。企业实施筹资战略目的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谋划,形成最佳的筹资组合,以达到使筹资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筹资结构最优的目的。
具体来说,企业可采用的筹资战略有四种类型:极端保守型战略、保守型战略、适中型战略和积极型战略。采用前两种战略风险较小,筹资成本会较高;适中型战略筹资风险一般,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一般;积极性的筹资战略筹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会很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是企业常采用的一种筹资战略。但是,作者认为在选择筹资战略时应结合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滥用积极性的战略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
(四)做好融资的无差异点分析,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企业确立好筹资战略后,需要选择与该战略相匹配的筹资方式。采用无差异点分析的方式,对各筹资方式进行比较,确立在某个需求段相应的最优的筹资方式。该方式是根据对未来息税前收益或销售额的预测,通过无差异点的分析(即EBIT—EPS分析)来确认融资方式。采用该方法企业通过对未来的预测,依靠计算和模型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以无差异点为界限的不同区间相对应的合适的筹资方式。
总之,笔者认为,各种筹资方式不分优劣,没有最好的筹资方式的存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并不能完全遵循筹资顺序理论来选择筹资方式。理性的决策者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企业当前情形的最佳的筹资方式。别的企业运用的成功的筹资的案例并不能单纯的照搬,每个企业发展状况不同,财务环境和经营环境也不相同,利用科学的流程选择合适自己情形的筹资方式才是最好的。
关键词:融资环境 选择方式 表外融资
一、企业融资方式
(一)内部融资
留存收益融资。企业从历年实现税后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内部的积累,主要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企业的税后利润并不全部分配给投资者,而应按规定的比例提取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通常还有一部分未分配利润。除了公益金专门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其他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可投入到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去。留存收益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来源,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融资方式,不需要做融资活动,也无融资费用的发生。因此,留存收益融资往往成为企业内部融资方式中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留存收益的数量往往受到某些股东的限制。对于那些依靠股利维持生计的股东来说,希望公司发放较多股利,这样就使得企业融资数量受到限制。此外,在股利支付过少,留存收益过多时,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外部融资。一般股东喜欢股利支付比率高的公司股票。因此,留存收益较多,而股利支付较少时,虽然利于公司的内部融资,但不利于稳定公司股价或提高股价。
直接表外融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方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方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
间接表外融资。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子公司和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万元,借款1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万元,有5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二)外部融资
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措自有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持股人拥有公司股份的书面凭证。发行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本的基本方式。普通股所筹集到的资金是股份公司的首要资金来源,是据以组建公司并筹措其他资金的基础。普通股是随着企业利润变动而变动的一种股份,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业资金的基础部分。它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风险最大的一种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而优先股是一种特别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份,它具有普通股特点及债券特征的双重性质。
发行债券。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如下: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融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融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二、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分析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部融资到外部融资再到内部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部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部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部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关系来说,内部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部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部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部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部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与发达经济
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部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借款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外部融资中,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利率浮动 建筑行业 影响
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但是建筑行业融资情况较为复杂,有些领域缺乏科学性,一些建筑企业对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造成的影响缺乏准确的认识,这些会为建筑企业飞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建筑行业普遍需要大量资金,很多建筑企业依靠银行的贷款作为本企业运转的主要资金,银行不仅为建筑行业提供贷款,也为建筑竣工之后的购买者和租用者提供贷款,这使得银行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一)直接融资方式
一些建筑企业采用不通过中介机构的直接融资方式,建筑企业与自己支付一方直接签订资金支付协议,然后建筑企业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进行建筑集资,直接融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当前存在比较多的直接融资方式为股票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还有的建筑企业采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集资。股票融资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股东更多的资金支持,用这些资金进行建筑行业的施工,债券融资方式也是采用较为广泛的融资手段,建筑行业通过发行债券,签订债务认购协议,承诺规定的时间对债权者进行一定的经济利息支付,以此获得债权人的经济支持,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在当今的建筑行业也被广泛采纳,普通百姓之间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将私有财产交付给建筑商,建筑商再将民间筹集的资本运用于建筑施工行业,虽然这种融资方式比较简单,融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这种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缺乏规范性,很多民众对建筑商的情况缺乏了解,一旦建筑商违背诺言或者建筑施工环节出现错误,民众的财产安全很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二)间接融资方式
建筑行业通过当地金融管理机构作为中介,使社会上剩余资金运用到有资金需求的建筑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主要手段是向银行贷款,当今我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间接融资方式大多为银行贷款,向银行贷款有很多优势,银行的贷款相对其他社会融资有较低的成本,另外,银行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保证财产的合法安全运转。[1]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尤其是高额贷款,银行会非常慎重,这使得很多建筑企业的间接融资金额受到很大影响。融资租赁也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采用较多的间接融资方式,融资租赁可以使承租企业获得建筑器械的使用权,也可以在融资过程中获得建筑行业发展的资金,是一种集融物与融资为一体的较为理想的间接融资方式。
二、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一)利率升高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建筑行业是一项运营成本较高的行业,因此,利率的升高会为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建筑行业的发展环节处处需要巨额资金,而且很多建筑企业往往背负着巨额的银行贷款,很多建筑企业对资金的运用都有严格的规划,一旦利率升高,建筑企业的预算方案将被打乱,会对建筑企业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建筑企业不能承担这种压力,而短时间内又不能找到合理的方法予以应对,则会导致建筑企业的经营危机,如果资金运转不利,建筑将不能顺利施工,这很有可能导致建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且,建筑企业如果因为资金运转不利,无法及时偿付银行贷款,将会对建筑企业的信誉产生巨大破坏,这会对建筑企业今后的融资带来巨大障碍,严重影响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利率提高对建筑行业的有利影响,利率提高是对各个建筑行业金融管理的一次考验,利率提高会使财务管理体制不严密的建筑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掉,将更多财务管理体制健全的建筑企业保留在建筑行业之内,对我国建筑的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财务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建筑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如果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建筑企业被淘汰,那么财务管理机制完善的建筑企业将会获得很好地收购破产建筑企业廉价建筑设备甚至是全面收购建筑企业的机会,这会对财务管理机制为完善的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利率下降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建筑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利率的下降,会大大刺激我国公民的消费,使我国公民更多的参与到对建筑也的消费之中,这会使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3]利率的降低,会使我国建筑行业的融资渠道变得宽松,这对我国建筑行业融资成本的减少和融资方式的简化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利率降低,我国的各大建筑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借助经济压力下降的有利趋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适当的扩大建筑企业的产业规模,使建筑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建筑企业科学应对利率浮动的建议
虽然利率的上调会对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运转构成一定压力,但是这也是财务管理机制完善的建筑企业的一次良好的竞争机遇,财务管理机制为完善的建筑企业可以在利率上调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机遇,提高建筑企业的金融管理水平,扩大建筑企业的产业规模。利率的下调,会给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扩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建筑企业必需的有利的金融局面下保持清醒,充分结合本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适当的扩大建筑企业的产业规模,避免建筑企业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建筑企业在应对利率浮动的过程中,要及时组建专业水平高的金融管理团队,对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市场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切实掌握利率波动对建筑行业市场造成的各方面影响,以便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与理智。建筑企业要及时组建金融风险防控机构,避免因利率波动对建筑企业造成难以承受的金融风险,保证建筑企业的正常资金运转。
四、结束语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建筑行业的融资渠道是保证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部分。利率的波动会对建筑行业的融资渠道形成较大的影响。对利率波动对建筑行业造成的各方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海涌,邵军义,康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2014年第12期.99.
近几年,我国仍将采取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资金紧缺仍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和最难解决的困难。企业筹资涉及到许多问题,如筹资的数量、方式等问题,其中,筹资方式的选择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老挝企业;融资;贷款;资本市场;BOT项目融资;股权转让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098-03
老挝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是世界上金融体制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老挝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因而融资成为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老挝企业融资方式
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老挝企业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老挝金融市场还没有建立证券市场,企业无法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从社会筹集资金,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短期贷款的方式融通资金,企业融资方式都比较单一,一般只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较多。目前老挝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财政拨款
目前有些老挝国有独资企业通过每年的国家财政部拨款补助获得资金,或者通过减免税的方式获得资金,但目前这种方法越来越少。老挝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早期政府执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都被政府控制,企业跟政府财政部门有直接联系,企业盈亏都上交给政府。但是现在老挝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二)银行贷款
老挝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是金融体制最为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老挝独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对老挝金融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老挝中央银行是政府的主要机构,总体负责管理国家关于货币信用的银行业务,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督商业银行。老挝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消费贷款公司和保险公司,其中,商业银行有国有商业银行、私营银行、合资银行、外国的分支银行和外国银行的代表处。
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2008年底老挝各商业银行放贷给企业总额5.8695(十亿吉普),同上年比增长64.2%,占GDP的12.7%。表1是2008年老挝各行业在银行贷款增减百分比及各行业占银行贷款比。
从表上可以看出农林行业的资金贷款在各行业中增长最快,较上年翻番多,表示银行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最大,建筑行业、贸易-服务行业工业和手工艺行业比上年贷款分别增长58.7%、57.3%和42.7%,可见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老挝银行对各行业的贷款并未减少。
由上表可见老挝的贷款利率很高,对企业而言,贷款的资金成本很大。但是比较2007年和2008年的贷款利率,无论是吉普,还是美元或泰铢都在下降。2009年老挝中央银行为了促进投资,刺激经济再次降低了贷款利率,减少了企业的贷款成本。
(三)BOT项目融资(Build Operate Transfer)
由于政府缺少资金建设,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因此,企业通过BOT项目融资方式就发挥很大的作用。BOT项目既可以通过项目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也可以通过公司融资方式筹措资金,项目公司以特许权协议安排融资,并在项目特许经营期内,利用项目收益偿还债款和营运支出,获得利润。特许经营期满后,项目以某一价格或无偿转让给东道国政府,或其下属机构,老挝的基础设施如修路,建桥梁,采矿,水库,水稻等大的项目80%以上都通过BOT项目融资方式,但此程序较复杂,时间较长。
(四)民间贷款
老挝的民间贷款是指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一般是个体私营和民营独资、合伙企业采用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具体包括借贷、集资、个人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它的形式多样,如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民间招商、个人财产抵押贷款、当铺等。由于老挝金融体制不完善和经济政策不规范,正规金融机构只能满足那些大规模、信用好的大中型企业,导致老挝一般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只能依靠非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维持经营和发展。
(五)吸引风险投资、组建合资公司
吸引风险投资一般采用于项目或工程建设,投资可以为完全控股或者合资。老挝政府在电力开发、农林商品生产和加工、养殖业、加工业、手工业、矿产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鼓励外商投资,目前有不少的中国投资者在老挝寻找有潜力发展的好项目。此外,除了那些关于国家安全、环境和公共健康的行业之外,其他的每个行业都是向国外投资者开放的。投资者有的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有的只当企业的股东。到老挝投资,可享受很多优惠税收政策,如减免利润所得税及进口生产原料、设备和交通工具的关税;出口货物的加工品征收零关税;成品免征出口税。
(六)股权转让及合并
老挝企业为了获得资金,常把一部分或全部股权让渡给投资者,如股份制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他人,使他人成为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成为企业募集资本、产权流动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老挝国有企业改制以后,由于以前的亏损,很多企业都通过这种方式恢复和满足资金的需要。
(七)租赁筹资
老挝租赁业不是很发达,租赁公司大多是银行的下属机构,一般采取经营租赁较多,是由出租人向承租企业提供租赁设备,并提供设备维修保养和人员培训等服务性业务,租赁目的是为了获得设备的短期使用以及出租人提供专门技术服务。而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外贸的双重职能。融资租赁有直接购买租赁、售后回租以及杠杆租赁。此外,还有租赁与补偿贸易相结合、租赁与包销相结合等形式。融资租赁为企业技术改造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采取融资融物相结合的新形势,提高了生产设备和技术引进速度,还可以节约资金使用,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但是融资租赁方式在老挝还是比较少见,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通过外国的融资租赁和包销相结合的方式。
(八)海外融资
企业可供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在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融资业务,一般这些企业都是外资企业和外资合作企业,他们通过外国的资本市场渠道融通资本,利用优惠政策如较低利息或减免税率的方法,一般都是比较大的项目如建设项目、采矿和电力项目。
(九)企业内部融资
企业内部融资是指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是在本企业筹集资金。它主要是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的纵向积累的一种积累方式。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内部融资,内部融资对企业早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大小受到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的预期等因素的限制,内部的现金流量不能满足对资金的全部需求,如果企业仅靠内源融资,其发展均受到很大限制,老挝有一些国有合资企业如老挝电信公司(LTC)就采取内部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
二、老挝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老挝企业融资面临着许多问题,有的来自企业本身,也有的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下列原因:
(一)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
一是老挝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普遍偏低,生产的产品在国内不受欢迎,产品竞争激烈,发展潜力受限,市场前景不明朗,影响了金融机构向企业融资的信心;二是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老挝企业在管理方面落后,管理不规范、账务混乱,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和制度,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特别是部分 “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内部管理上存在较大问题,这给金融机构的贷款带来了较大风险;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存在道德风险,为达到融资目的,披露虚假信息,欺骗银行或者融资对象,使其形象与信用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二)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尚未建立证券交易市场
由于老挝金融体制的局限性,目前老挝还没有建立证券交易市场,企业不能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及债券的直接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目前老挝只有一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依靠企业之间的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包括风险投资)来进行融资。但是,企业间的直接融资出现很多问题,如他们受自身规模限制,流动资金和闲置资金少,直接融资难度大;企业股权融资出现企业管理产权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直接融资难度加大;外商的直接投资方式也有局限性,如国家政策不扶持、法律及规章制度不健全,政府审批项目效率低、程序繁琐,这降低了外商投资者的积极性。另外,企业与民间个人之间的直接融资额度小,风险大,难以达到企业融资要求,而且容易产生不安定因素。
(三)间接融资渠道受限
一是企业缺乏贷款担保。担保公司势力不足,尤其中小企业一般没有其他单位为其解决担保问题,加之其自身抵押品不足,即使银行认为其有发展潜力,往往也因担保上的技术性问题受到贷款限制性条款的制约。二是老挝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随着老挝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警示,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日益严格,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金融机构要求企业贷款条件更高。 三是老挝各商业银行采取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使得信贷部门在放贷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再加上信贷权力上收,掌握企业“软信息”的基层行没有贷款权力,只有推荐权、贷后维护权,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客户经理不仅收入甚至工作都要受到影响,而且基层行的领导也会受到责任追究。企业与银行的信息、标准与责任的不对称,使基层行和信贷员对企业贷款存在自保意识强,往往出现“恐贷”的心理。四是银行信贷人员素质低。由于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对一般企业市场缺乏深入研究,贷前调查仅仅是一种形式,只了解到企业表外的问题。银行在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对企业发展的障碍。
(四)企业信用缺失、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老挝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健全,存在着许多漏洞和缺陷,在信用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已成为制约老挝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老挝企业信用度不高,使大量银行贷款逾期收不回来,成为呆账、坏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金融的系统风险加剧;企业之间三角债务链久拖难解,甚至拖垮、拖死了部分企业;商业交易中大量的欺诈行骗、假冒伪劣等行为屡禁不止。
三、解决老挝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执法环境,改善企业信用环境
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应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增加银行对企业融资的信心。另外,进一步强化有关法规的执法力度,强化企业还贷机制,严格保护并落实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债务,坚决抵制偷逃银行债务行为,消除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障碍。同时,规范企业与民间贷款的信用关系。
(二)建立适合老挝企业特征的信用担保机制
应积极筹建信贷担保体系,从制度上为银行规避金融风险,也为企业贷款创造必要的条件,当担保放款总额超过担保机构自有资金一定额度时,必须进行再担保,以分散担保风险。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企业贷款保险制度,通过设立贷款保险机制,可分散或适当转移风险,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
(三)开拓金融市场,建立证券交易所
金融市场是发展国家经济的有效方法。因此,老挝政府在借鉴其它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开拓金融市场,建立证券交易所。2008年11月26日老挝中央银行颁布了关于建立老挝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老挝政府计划在2010年底成立老挝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预期在2010年5月先开始试用股票交易,这是老挝历史上金融改革的大突破和转折点。为了监督和提高各企业的筹集资金、促进民众的直接投资,保护双方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文件还规定了企业上市条件与规范经营的管理体系。因此,现在老挝政府和中央银行正筹备规范老挝未来的金融市场,老挝企业和投资者都为此拭目以待。对企业而言,未满足条件的应准备练好内功、借此机会改善自身经营条件,争取新的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申请上市,扩大融资渠道。
(四)建立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的发展对国家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和融资体系无疑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是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规模的3~10倍。目前亚洲各国也开始大力扩展公司债券市场,如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债券市场成为这些国家金融结构改善和提高融资效率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因此,老挝政府也应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积极扩宽债券融资渠道,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体制,推荐优秀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进行融资。但这些发展的前提取决于企业信用高低程度,对于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并建立起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以解决企业债券在发行过程中的信用识别问题。
(五)提倡吸引风险投资
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和筹资渠道,尤其是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FDI)。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可采取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多家联合组建的方式,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可开展如信托存放款、投标、财务担保、债券、租赁、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业务取得。政府要理清投融资政策,法律及规章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风险投资的产权交易市场,以利于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在合法基础上的民间筹资方式,使居民储蓄存款自愿投资支持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挝有些地区曾出现过地方金融平台,以村民集资方式,通过村长及干部人员定期到各家各户筹集小额自愿储蓄,这些储蓄资金可以帮助支持本地的创业企业和有潜力的项目。
参考文献
[1]ANNUAL ECONOMIC REPORT[N].老挝经济年报,2007.
[2]ENTERPRISE SURVEY 2007 REPORT[R].老挝企业调查报告2007.
[3]Rule on securities Issuance of Lao[R].老挝中央银行,2008-11-26.
[4]张明.中国与老挝银行体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
[5]郑志波.浅议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现状[J].经营管理者,2009,(1).
[6]赵明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1).
关键词:企业融资 融资风险 风险控制
企业融资风险即当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借款方式和时间出现差异,造成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本息或使股东权益受损的可能性。通常来说,企业的融资方式直接影响企业偿还债务承受的风险程度。因此,企业需要科学选择适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融资方式,并且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冶金行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工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对冶金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冶金资源的供需矛盾将面临十分严峻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冶金企业存在过度负债、融资效率较低、资金出现短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冶金企业融资风险问题的分析来探讨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一、基本概念:不同融资方式下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解析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资金注入的方式,将企业融资的方式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即股票融资和债权融资:
(一)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主要指直接通过企业自有资金进行的融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的留存收益及折旧,而费依赖外部资金。这是目前我国大中型冶金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式。外部融资主要是指通过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使其转化为投资的行为。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日趋完善,外部融资正在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和夸大外部融资的积极作用,因为内部融资是决定外部融资能力和风险的根本因素。比如对于一些冶金企业来说,如果盲目扩大外部融资规模,不仅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导致企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而破产。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根据是否通过金融中介,企业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主要指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借贷、合资、有价证券等行为;间接融资主要指以金融中介为媒介进行的项目融资贷款、银行信贷、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等行为。关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成本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融资规模和一些其他主要影响因素而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优缺点,应该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三)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
根据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企业直接融资分为债务性融资与股权融资。前者主要指通过增加企业的负债来获得资金,主要方式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民间借贷、信用担保和金融租赁等。后者主要指通过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来获得资金,主要方式有发行股票、增资扩股等。
二、我国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过度融资是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内因
过度融资是指公司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小于零情况下进行融资,而且其融资规模大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优融资规模。因为过度融资而临时编造的投资项目本身就不具备可行性,所以在融资完成后这些项目所涉及的资金无法按照招股说明书的计划进行投入。这样企业难免违背原有招股承诺,出现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或者将募集资金闲置的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融资风险。
(二)资金管理缺乏效率是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重要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金融入效率下降。目前,很多企业融资中外部融资占有绝对优势,股权融资比重加大,直接的后果就是融资成本不断攀升,导致资金融入效率不得不呈现下降趋势;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企业财务管理不到位,出现“小金库”,导致资金滥用和分散;资金过多地停留在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固定资产项目上,导致资金周转缓慢;对资金的使用无法达到收益最大化,即企业尚且没有让资金使用发挥整体最大效能。可见,因为对融入资金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资金融入效率下降和使用缺乏效率,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企业需要加大负债融资的规模,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三)专项法律和法规不健全是企业融资风险滋生的外部因素
通过很多冶金项目融资谈判的案例来看,尤其是涉及海外并购和融资,步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目前在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存在很多漏洞,亟待改善。对于冶金工程来说,从项目建设到投产运营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大量囊括金融、保险、司法程序等方面的合同文本。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现有的法律法规多为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缺乏联系性和体系化。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些基本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企业融资设立方式、审批程序等存在问题,这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
三、若干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措施
(一)树立正确理性的融资理念
树立正确理性的融资理念是企业融资的基础,必须需要企业坚持现金为王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只有基于正确的融资理念,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融资过度的问题,让企业量力而行,这样才能真正地防范融资风险和控制融资风险。具体的做法有: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是确定通过融资行为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基础、资金需要量和成本、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同时还要通过对融资机会、融资成本、融资期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实现最佳的资本结构;建立企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通过对企业负债的能力、现金流量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建立承贷能力指标体系,以求降低贷款的风险。
(二)多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多方面提高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强化资金集中管理,防止分散。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严格加强对财务漏洞和死角的科学管理,杜绝财务工作人员的权责不明和互相推脱的现象发生,尤其需要重视信息反馈,进行资金的事后控制;科学确定资金投向,防止浪费。要求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通过综合权衡分析确定最佳的资金投向;提高企业资产整体的流动性。企业要对停滞资金、存量资金和一些应收款项等进行合理处理,通过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来减少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透析英美法系国家对于企业融资的做法,发现他们非常重视融资活动的规范化和条例化建设。本文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融资规范化程度:建立和完善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即通过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企业项目融资的报批、招投标、和合同规范文本草拟等,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善和透明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整体上和外部环境上逐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强法律和中介的监管。需要对企业股票进行严格的信息核对;需要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和监控机制;需要对股票交易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等。尤其需要从从法制上加大对中介的监管。比如,可以建立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定期的相互轮审制度来进行风险防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融资风险的预防和化解需要企业自身、政府部门和投资银行多方合力,共同营造融资的健康环境。本文对我国企业的融资风险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措施,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针对性有待提高,以及最新的融资风险控制理论及方法也有待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金文莉.企业融资过程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索[J].改革与战略. 2013(1)
[2]陈石.浅议企业融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J].会计师.2012(2)
(一)直接融资政策 (1)直接融资是通过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提供证券筹集资金的融资形式,这里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是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只是一种剩余的索取权或资本权利证书。(2)通过直接融资取得的资金企业可以长期使用。(3)因为股票、债券作为金融商品,交易价格的确定是通过资金市场来进行的,所以可按其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买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资金市场的完善和不断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必将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提高企业价值。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产权结构的调整,使产权结构更加多元化,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使其变成一种“公众型”的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利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资产存量,调整产业结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使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克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弊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极大地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与效率,扩大社会资金供给总量。市场化直接融资的出现不能替代企业体制的改造与控制方式的变革。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企业组织与经营制度尚未改革到位之前,市场融资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被扭曲,市场直接融资的基本功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间接融资政策 (1)债权债务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所有者,他在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后,除依法享有到期收回资金本息的权利外,不能任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议中约定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向除外),债务人在承诺如期偿付本息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后,有权独立自主地运用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间接融资的收益取决与债务资金总成本的高低,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总成本率时,就可化解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否则将会面对较大的财务风险。(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债务资金的本质,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但不能像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理财活动。(4)还本性。企业向债权人借人资金都有一定时间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期间使用,到期后企业必须足额归还本金,而且不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否则债权人有权对企业提请诉讼或破产申请。(5)限制性。由于债权人不享有参与企业经营的权利,他通过在有限时间里将自己财产让渡给他人使用,从中取得固定收益,企业取得债权人资产之后,企业经理人员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违背债权人的初衷,因此债权人为保护他自身的利益就会在让渡其财产使用权的同时附加给债务人一些限制条件。
间接融资是现代企业普遍运用的经营思想和使用的融资政策,其作用具体表现在:(1)通常情况下,由于负债融资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的成本,所以负债融资比例的提高,可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在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负债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单位息税前利润负担的负债利息就会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3)由于负债利息是在税前通过收入补偿的,所以具有节税利益。(4)负债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当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时,一般都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大幅度的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市场价值。(5)负债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在企业筹集资金时,如果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本,势必带来股权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集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又不影响企业控制权,有利于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6)抵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负债融资也有其不足之处: (1)负债融资由于要还本付息,其财务风险较高要承担较高;(2)企业负债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市场风险;(3)财务杠杆效应的也有其负面影响,就是在企业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时,就会给企业带来亏损; (4)负债资金缺乏财务处理上的灵活性;(5)企业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三)项目融资 (1)在通常方式下,项目的主办人凭借自身的资产和信誉举债,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还要承担项目损失和亏损的风险。(2)贷款人最初通过考察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来决定是否向该项目进行贷款。(3)项目融资的主要担保是基于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项目承办单位的资产抵押,项目主办人或其他参与人的合同义务、风险保证书。因此,项目主办人的财力和信誉不是融资的主要担保对象。贷款提供者对项目所有人(或发起人)没有财务追索权。可以看出,项目融资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4)由于项目融资对项目主办人的信贷能力和资产负债表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融资。所以,此项融资方法具有很高的融资杠杆能力。(5)项目融资的资金用途限制较多,只能用在指定项目,不能用于其他项目。
二、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战略
(一)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 首先要对资本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就是运用综合资本成本比较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等方法,对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分析,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其次对资本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就是企业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在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成长、资产结构、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贷款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金融市场动态、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的态度、行业因素、税收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资本结构做出判断。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本结构战略的各种备选方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进行评价,以选出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应根据企业战略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而对资本结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二)借鉴国外企业在资本结构安排上的成功经验 纵观经济发展程度近似的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它们的资本结构安排与优序融资理论基本吻合。1984年,梅耶斯通过研究出版《资本结构之谜》一书,初步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同年,梅耶斯和迈基里夫合作《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对“新优序融资理论”作出系统论证,其结论是:企业应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要是需要外部资金,企业首先发行债券,股票发行是最后的融资方式。这样的资本结构安排主要原因是各国共同的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三)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企业自身能力的融资策略 内部筹资战略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金来源,企业可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如加强内部管理,节约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降低利润分配率,提高留存收益;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等会计政策,以增加积累,减少税收支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调度,避免闲置资金。金融信贷型筹资战略方面,即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以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贷款。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等。证券型筹资战略方面,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和债券来筹集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筹措资金的来源较广,既有家庭和个人的资金又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还有其他企业和社会公共团体的资金。因此,实施证券型筹资战略可以为企业筹措到大规模并可长期使用的资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种筹资战略的运用范围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联合型筹资战略方面,主要依靠企业间的联合、信用、吸收、合并、收买、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首次公开发行(IPO) IPO融资成本 冷思考
一、引言
目前,沪深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企业最重要的直接融资平台。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我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已达2 490家。虽然自2012年10月起我国A股经历了历史上第八次IPO暂停期,但拟上市公司的IPO申请却源源不断。候审企业曾一度增至900余家,此举被称为A股历史上最庞大的“IPO堰塞湖”。可见,IPO无疑已成为我国企业在证券市场中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
从本质上讲,企业融资是投资者以现期的货币资源换取其对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收益权,是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等价交换的过程。然而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并非完美,作为交易成本的IPO融资成本普遍存在于企业的IPO融资过程中,并且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居高不下的IPO融资成本不仅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增加证券市场的运行成本。面对持续的IPO热度以及随之走高的IPO融资成本,我们不禁思考:IPO是否为任何企业融资方式的最优选择?
二、我国企业的IPO融资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GDP持续增长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等有利条件的支撑下,IPO在资本市场中日趋活跃,见下页表1。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我国新增的IPO企业共计1 077家,其中2010年至2012年三年的新增IPO企业数量占这六年新增企业总量的70%以上;年均IPO筹资总额达到2 708.30亿元;IPO筹资总额占A股筹资总额的比重,除2008年和2012年因受到经济形势走低、IPO发行暂缓等因素的影响未达到30%外,其余各年均接近50%或在50%以上。另外,2007年、2008年和2010年三年的A股首发筹资规模进入了全球IPO筹资总额排名的前三名,特别是2010年更是以4 882.58亿元的绝对优势荣登榜首,被各国媒体誉为“中国的IPO年”。
显然,IPO已经成为我国A股筹资的重要支撑,同时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追捧。清科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4月3日,IPO在审企业共计765家;其中,准备在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分别有173家、353家、239家。如果按照2007年至2012年新增IPO企业数量年均180家估算,那么发审委至少需要4.25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些企业全部审核完成。
三、IPO是否为任何企业融资方式的最优选择
IPO融资成本是指企业在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的方式达到融资目的过程中付出的全部代价。事实上这一成本作为一项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企业的IPO融资过程中。按照Ritter(1987)的观点,IPO融资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其中直接成本主要是指IPO发行费用,而间接成本则主要是指IPO抑价损失。
IPO直接成本的高低可以用IPO发行费率来衡量。表2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新增IPO企业的发行费率呈现显著的逐年递增趋势,尤其创业板市场最高。经粗略统计,这三年间发行费率高于10%的企业有八菱科技15.06%、龙生股份17.38%、万润科技16.97%、中电环保14.37%、上海钢联14.99%、银信科技14.45%、瑞丰高材14.88%等,共计超过70家,约占这三年新增IPO企业总数的10%。由此看来,IPO直接成本畸高的现象并非特例。
此外,近几年关于我国企业承受巨额IPO间接成本的状况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表3是2010年至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2012年在中小板上市的浙江世宝(002703)更是创下了626.74%的抑价记录。IPO抑价本质上是交易者期望的回报,即资本成本(惠晓峰等,2006),由此可见投资者的高投资回报预期也是促成我国企业IPO融资成本畸高的因素之一。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企业选择IPO融资方式,高额的IPO融资成本将不可避免。若无规范的经营、持续的成长性以及高质量的盈利性等条件作为保障,承担这项高额的交易成本将会显著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并不可避免地为企业融资后的经营带来高资本成本负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IPO并非任何企业融资方式的最优选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IPO已成为一种深受我国企业追捧的融资方式,同时也是我国A股筹资的重要支撑。但IPO融资成本节节攀升、承担畸高IPO融资成本的企业数量连年增加等问题也应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企业选择IPO融资方式时应充分估计自身对于IPO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从而做出理性的融资决策。Z
参考文献:
1.Ritter.The Costs of Going Public[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987,(19).
2.惠晓峰,李明毅.信息披露、IPO折价与资本成本[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