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植物的现代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

第1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用户需求 知识服务 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文献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从注重管理到重视服务,从一般的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

高校图书馆建立以来,用户需求始终是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动力。知识经济的今天,读者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文献借阅为主转向多种形式的信息需求并存,用户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知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每个用户都兼有个体、组织、社会这三方面特征,以此造成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方式就有所不同。例如,人文学科研究人员较重视文献信息;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需要理论性较强的原始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生的信息需求多由他们的学习任务决定,需要与所学专业相符合的信息。同时,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同一用户还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需求,这就造成知识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二)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面对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和社会职业活动的知识化,各类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量倍增,愈来愈多的专业用户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的利用者。用户的信息结构向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已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三)知识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

用户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专业化的知识需求。许多研究人员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了解相关学科、综合性学科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信息需求的深度专业化和综合化。

(四)用户知识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专业用户对知识信息的利用深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增长不断加深,高校图书馆的大多专业用户则要求通过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信息加以集中组织,进行文献信息知识的二次开发,或进行进一步的知识重组,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学习、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形成至关重要的针对性知识信息供其使用。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主要内容

(一)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图书馆创建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供学生们利用,也为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构建自主学习环境是当今高校图书馆服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①构建动态学习环境。主要提供动态的学习资源库、动态的自主学习平台、动态的学习服务等。②构建学习资源库。主要包括:学习基本资源、学习辅导资源等。③自主学习平台。将分布的知识资源与分散的服务按照资源管理的规则和自主学习的特点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跨越时空、无缝连结的一站式资源与服务的整合环境。

(二)知识专题库服务

知识专题库是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库。①信息资源库。包括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库、各种信息检索系统以及网络资源等等。②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包括知识服务提供者在帮助知识服务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捕获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他们运用自身的隐性知识、利用从信息资源库中获取的显性知识所形成的,能够解决用户特定问题的新的知识产品。

(三)用户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已从文献需求转向知识需求,不仅需要概貌性、叙述性的情报信息,更需要专指性很强的信息。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用户信息素质的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用户能正确的表述信息需求;二是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分析、判断及评估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措施

(一)开展知识信息社会化服务

信息社会化服务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办馆理念和运行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封闭、内向型服务模式,把服务逐步延伸到社会,使之向开放型、外向型发展,实现从单一型到服务经营型模式的转变。

(二)优化机构人员配置,加快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社会化步伐

①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构建一支稳定的队伍,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提供调研、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信息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把服务的内容扩展到定题跟踪服务、专家导读服务、知识服务等深层次服务。②提高专业馆员素质,从博而泛向博而专的知识结构转变,按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为有效开展知识服务储备能量。③调整文献资源配置,建设信息服务社会化平台。④共建共享,有偿服务。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理应将自己置身于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机制经营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有偿服务消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同时,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市场化过程中大量压缩经费无法购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但完全可以承受高校图书馆有偿的信息资源服务,这就形成了供需链条,为搭建双方共建共享和有尝服务提供了平台,使社会服务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丽晓.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

[2] 徐憬,郭晶.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9)

[3] 刘金玲.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探析.图书馆论坛,2010(2)

第2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推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方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教学对象、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变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正成为阻碍现代学徒制有效推行的一大难点。

一、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导师”是指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作为兼职教师的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通过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机制,共同招生招工,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上学习,学和做同时进行,边教边做,边做边学,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职业岗位的实习操作知识与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现代学徒制要求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与师傅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通过“共培互聘”的方式,使双方能相互取长补短。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导师”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基本保障。

二、高职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高职酒店专业“双导师”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酒店专业的骨干教师和酒店一线工作的主管和经理(师傅)组成,学校的“教学导师”承担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培训、学徒、顶岗实习的表现,学徒师傅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培训和工作指导。然而,纵观各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双师型”专职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从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年长的教师职称较高,但多数是在酒店专业建立之初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年轻的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这些教师从理论学习到直接过渡到理论教学,缺乏酒店行业实际工作经验,自身的酒店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也极为欠缺,虽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日益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从数量上看酒店专业的教师普遍拥有“双证书”,但多数并未具备与证书相匹配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上高职院校一直倡导的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等制度并未落到实处,缺乏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实中实践教师的质量上却严重不足,即实践教师的结构性缺失。

(二)兼职教师聘用无序化,人员结构不稳定

虽然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酒店专业中并未完全铺开,尚未组建真正意义上“双导师”教师团队,但专兼结合一直以来是高职师资建设的基本方向,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也是高职院校人才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兼职教师担任特定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也有部分来自高校的在校硕士或博士,在聘任过程中片面追求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课程任务的落实,对于兼职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方向、年龄层次、团体性和梯度性缺乏整体规划,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松散,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和考核机制,大多兼职教师都是临时聘任,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个人成就感,加上兼职教师薪酬偏低,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一职缺乏兴趣,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数较少,造成兼职教师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人员结构不稳定,教学质量无保证。

(三)专兼结合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

现代学徒制要求职业学院的专职教师与酒店的师傅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虽然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能人员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兼职教师尽管在数量和比例上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兼职教师的聘任往往片面追求数量上的达标,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却较为随意,大多数兼职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上完课就走,与学生、其他专业教师缺乏沟通,较少或完全不参与其它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平台供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几乎没有交集,无法就学生的培养进行沟通,更别提相互学习和提高了。

三、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校企用人观念落后,教师认识不到位

校企用人观念落后严重阻碍了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职轻兼职、重聘用轻建设等落后的思想观念,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证书”教师,未能将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列入考核指标和培训体系,对兼职教师重视不够,缺乏人文关怀和长远规划;二是酒店的用人观念落后,对参加顶岗实践的专职教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担心其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酒店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缺乏专门的培训师资,不重视岗位师傅队伍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师傅安排也只是随意指定;三是教师本身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忽略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教学的重要性,甚至通过组织方式变化来规避暴露自身能力的不足。

(二)相关政策法律缺乏,保障措施不完善

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和推广需要有完善的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鼓励、支持、限制和约束,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试点刚刚铺开,无论是对于行业企业还是高职教育,在实践中都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其他国家有各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我国支撑现代学徒制试行的法律和政策仍属空白,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资金保障体系,缺乏专门针对国家、企业、学校的政策和措施,缺乏明确的约束、激励措施,国家的财政补贴不到位,优惠政策不明确,国家的财政投入比例偏小,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转变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对企业没有约束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脱钩,行业协会的职能虚化,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根本无法完成与企业的协调,而企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主动合作行为更是少之又少。

(三)人才进出制度僵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人事制度严重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队伍建设。现行人才进入和退出制度僵化,急需的人才调不进,多余的人才调不出,专职教师的聘用由相关人事部门统管,统得太死、管得过多,招聘过程复杂繁琐,教学部门缺乏应有的自,招聘条件偏重知识、学历和专业,企业高级技能人才要进入学校编制难度非常大;而对于兼职教师,基本上处于无序化管理,无规范的遴选程序和监管办法,基本上由教学部门自主聘用,招聘过程简单随意;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专职教师身份固定,薪酬与绩效关系不大,工作无动力,兼职教师薪酬一般根据课时发放,无考核激励措施,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兼教师缺乏沟通平台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则必须要有企业的加入才可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克服“学院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结成“合作发展联合体”。然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时候,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难以轻易找到两方共同获利的平衡点,在打造教学团队过程中,普遍遭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校企合作更多地停留在实习基地协议的签订、顶岗实习学生的安排上,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组织或机构,没有固定的互动沟通机制,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是在专兼职教师本该密切配合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也只是各管各的,大大局限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广。

四、高职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充分认识到提高专职“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方向,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合理规划“双导师”队伍的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酒店专业教学团队中企业技术顾问、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数量。现代学徒制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角色或是由职业技能证书,叠加而成的人才,而是一种能力复合型人才。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对自身能力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参加酒店生产实践。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制定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制度,并建立配套的评价考核制度;(2)鼓励教师寒暑假参加由教育部门主办的国家级、省级企业顶岗实践培训班;(3)要求指导顶岗实习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酒店顶岗,师生同岗,由企业师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4)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二)完善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为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施行,政府部门应变革并创新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宏微观制度环境。在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文件基础上,出台具体的的推进策略和措施,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各方育人主体进行约束和限制。由政府和行业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构建“双导师”互动服务平台,建立“双导师”队伍建设组织机制,拓宽专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为专兼职教师的选拔、聘用、晋升、培训、交流提供相应的服务,企业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学校专职教师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使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互帮,取长补短。设立“双导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学校专职教师脱产顶岗实践、技能培训等费用均从专项经费中支出;发挥政府与行业的行政功能,制定职业教育企业学徒计划,选择并培育一批“教育型”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在企业中优先选拔认定企业指导教师,并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实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训,承担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训任务7。

(三)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积极性

酒店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酒店企业要转变兼职教师的培养理念,把酒店一线岗位能工巧匠培训能力的培养列入酒店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出一批“好为人师、善为人师”的兼职教师队伍,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酒店企业共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兼职选拔和聘用制度,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选拔和聘用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作为企业的兼职教师,由政府部门认定、学校颁发正式聘书,增强兼职教师的荣誉感。创新兼职教师

薪酬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由学校根据资格条件、带班人数、培训效果等进行等级核定,给予兼职教师岗位带班补贴;制定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办法和培训管理制度,根据考核等级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参与学校组织的兼职教师评优评先,兼职教师享有培训的权利,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培训资历和考核结果作为评聘的依据。

(四)建立专兼结合机制,促进专兼互融

专兼深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内在要求,通过双岗互聘、校企互培、双向考核、项目共研,建立专兼结合机制,促进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通互融。“建立教师与企业师傅互聘共用机制,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破除学校教师终身制和企业师傅临聘制,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打通教师和师傅互换通道,学校和企业互聘共用。高职院校将酒店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为兼职教师提供培养、学习的机会,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酒店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将教师培训纳入企业工作安排,使企业指导培训教师制度化8。欢迎和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为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和轮岗轮职计划,指定岗位上的能工巧匠给予指导,帮助专职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发和研究课题项目,解决行业和企业难题,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结对互帮,扬长避短,创新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的机制和方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商定授课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课程教学、共同评价授课效果,真正做到教、学、做同步进行。

第3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英国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目前在英国国内被确诊患上糖尿病的儿童人数骤增。研究显示,在1985年到2004年间,英国5岁以下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增加了5倍,与此同时,15岁以下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也增加了1倍。研究人员指出,现在的父母让孩子过于讲究卫生可能与患糖尿病有关。

研究人员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感染源,但由于现在的儿童接触到感染源很少,免疫系统容易收到错误的信号而得病。

领带系得过紧易患青光眼

研究证实,领带紧系在脖子和喉结下容易引发开角型青光眼,这是因为领带系得过紧,压迫颈部静脉,影响血液流通,导致更多的血液涌到眼部,引起眼压上升。而眼压的升高是青光眼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测试显示,系领带3分钟后眼压可升高20%。假使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领带常常系得非常紧,会持续性地出现高眼内压而引起青光眼,造成视神经、视网膜的损害,甚至失明。领带扎得紧和脖子比较粗的男士都应警惕视神经遭受长期损害。

另一方面,领带系得过紧会压迫颈动脉和神经,阻碍人体正常的血液流通,造成脑部缺血、缺氧,导致正常营养供给受限,累及视神经和动眼神经,从而出现眼睛肿胀、看东西模糊等症状。领带过紧也使颈部静脉受压,眼部的静脉血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瘀积在眼周组织,既影响视力,也会使眼睛肿胀不适。

此外,领带系得过紧也易导致“衣领综合征”,医学上称为“颈动脉窦综合征”。这种症状常见的原因是高领或领带过紧压迫了颈动脉窦,表现为突然头昏目眩、四肢无力、耳鸣、眼前发黑、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晕厥、面色苍白、神志不清。

因此,专家告诫系领带的人,不要把领带系得过紧,穿唐装时应注意领扣不要太紧。应让脖子有适当的自由度,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眼睛。

性格与智商关系不大

美国摩根州立大学对381名年龄为19岁至89岁的成年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60岁以前,具有开朗性格、热衷于学习新东西和获得新体验的人最聪明。60岁以后,性格开朗和智商关系不大。总体来看,性格对智商的影响不大。

研究人员表示,获取信息、增加体验在年轻时代能使人获得知识的积累,但对老年人来说,这种知识积累却对提高智商没有多大影响。相反,那些好辩、喜欢争论的老人可能因为更多的思索而具有高水平的智商。研究人员指出,性格和智商具有很强的遗传性,但人很难通过改变性格来提高智商。

吃“巨无霸”草莓小心膨大剂

现在正是草莓上市的时候,又红又大、娇艳欲滴的草莓吃起来香甜可口,殊不知,这些“秀色可餐”的草莓吃多了,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专家指出,有些草莓天生就是“大个子”。今年市场上相当一部分大个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其特点就是果大,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形,最重的一个就能有100克。不过,有些果农为牟取暴利,在种植过程中会给草莓打激素――膨大剂。膨大剂可以增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增大体积,达到增产的目的,使得有些草莓个头很大、颜色佳,但会造成果皮变薄,更易腐烂。国家允许但不提倡使用膨大剂。消费者一旦吃了膨大剂残留量大的草莓,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损伤。尤其是肾病患者,更应当避免过多食用。

要买到新鲜、美味的草莓,首先要看品种。个头大的草莓多呈圆锥形,如果形状太奇怪就要谨慎。其次,膨大剂草莓上色不均匀、光泽度差,而且在底部果柄处,颜色青红分明。此外,正常草莓表面的芝麻粒(种子)是金黄色的。如果连芝麻粒都是红艳艳的,就要警惕了。再次,正常草莓果肉鲜红,很少空腔。膨大剂草莓果肉颜色发白,空腔较多。最后,正常草莓甜度高且甜味分布均匀,膨大剂莓吃起来寡淡无味、闻着不香。

缺乏睡眠让人盲目乐观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如果你晚上失眠,可能会因此变得盲目乐观。缺乏睡眠会促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认为自己会得到“积极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何午夜赌徒会做出不计后果的鲁莽决定。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让29岁的成年志愿者玩赢现金的赌博游戏,研究睡眠缺乏对这些人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发现,缺乏睡眠改变了大部分志愿者的行为,使其从避免损失转向追求获利,对获胜更乐观。大脑扫描显示,缺乏睡眠导致处理“积极结果”的大脑部位的活动增加,而处理“负面结果”的大脑部位的活动则减少了。

疲惫的司机会因缺乏睡眠导致的过度乐观铤而走险;睡眠不足会导致步行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有充足时间可以安全过马路,因此会大着胆子“横冲直撞”;医生长时间加班,会更易出医疗事故。以前的研究显示,缺少睡眠削弱了大脑的做决定能力,人们一直认为这是由疲劳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造成的。科学家现在表示,这一现象跟注意力或记忆力无关。

每天3杯烈酒易患胰腺癌

美国一项新研究指出,每天饮烈酒3杯或3杯以上者,死于胰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人员对近120万名美国人进行了长达24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与从不饮酒者相比,那些每天饮烈酒3杯以上的人,死于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3。不过,如果喝等量的啤酒或红酒,则并未发现有相同程度的风险增加。研究人员说,酒精有部分是在胰腺内代谢的,早期代谢物中有些可能有细胞毒性,会导致癌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3种假药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报告,反映在市场中有利用假冒、伪造军队研究院或权威机构的名义,违法宣传销售宣称具有疾病治疗功效的产品。经核实,报告反映的产品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

1.产品名称:“同仁清肺胶囊”,标示研制单位名称:“中国中医药疑难病研究中心”,标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240”。经核实,“同仁清肺胶囊”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标示的研制单位为虚假机构,系盗用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肺力咳胶囊”及其批准文号的合法名义。

2.产品名称:“胰复清片”,标示研制单位名称:“中国人民总后中医科学研究院”,标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8716”。经核实,“胰复清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标示的研制单位为虚假机构,标示的批准文号为无效文号。

3.产品名称:“益肾清脑降压宁胶囊”,标示研制单位名称:“中国中医药高血压病研治总院”,标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33”。经核实,“益肾清脑降压宁胶囊”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标示的研制单位为虚假机构,系盗用北京宝树堂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降压片及其批准文号的合法名义。

多练手劲寿命长

第4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细则一为了有效地利用传统节日这个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根据社区实际,汇林绿洲社区特制定端午节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民风民俗、体育健身、爱国主义、绿色环保和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尤其是社区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全面动员社区居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人民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二、活动形式

1、粽子传爱心主题活动。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以社区五老志愿者、中小学生为活动主体,亲自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和老党员送去节日的祝福与问候,并带去自己包的粽子,与他们一起提前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2、经典诵读主题活动。以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关工委为中心,组织党员和社区青少年,开展吟诵屈原诗歌、屈原词章的活动,从而弘扬爱国精神,赞颂美丽的南京城。社区将以吟诵古今经典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

3、节日民俗宣传活动。社区将通过市民学校、座谈会、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端午节的来历,通过包粽子等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社区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努力营造和谐、祥和的节庆气氛。

2、创新形式。社区将开展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居民发动起来,参与进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居民成为节日活动主角。

3、信息报道。社区第一时间把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的相关活动信息上报街道,做到宣传到位。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细则二为了更好地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唱响我们的节日主题,给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因子,让社区居民以贴近现实和现代的方式来过好端午节,近而引导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我社区特组织如下活动。

一、立夏居干与新开养老院老人一起包饺子

时间:6月xx日

地点:新开养老院

参加人员:社区居干

活动目的:6月xx日正好是,南通有立夏碰蛋、吃蛋的习俗,以寓意不疰夏。新开养老院现有20多位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了让老人们在敬老院也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安度盛夏,社区居委会干部利用中午时间,到养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斗蛋、吃蛋。

二、骨健康知识讲座

时间:6月xx日

地点:居委会

参加人员:社区老年居民

活动目的: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知识引导。为了让社区老年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邀请骨健康专家来社区上骨健康知识讲座。

三、包粽子比赛

时间:20xx年6月xx日

地点:居委会

参加人员:社区居民

比赛细则:

1. 每位参赛者包2斤糯米,比时间、质量、外观、口味。

2. 米、芦叶居委会准备,盆、勺子等辅助工具自带。

3. 粽子口味自定,辅料诸如红枣、红豆自带。

4. 最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鼓励奖若干名。

5. 包好的粽子送给社区孤寡闻老人,低保户。

活动目的:通过比赛,既让大家继承传统习俗,了解端午节的知识,又增进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感情。把粽子送给社区孤寡闻老人,低保户把传统节日的意义又进行了深化,以此来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细则三翠岛花城社区决定在6月xx日期间在全镇广泛开展庆端午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xx年6月xx日上午

二、活动地点

翠岛花城社区

三、活动目的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参与端午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同时,通过端午节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促进邻里和睦。

四、活动主题

艾香端午邻里和

五、活动内容

(一)话端午演讲、展览活动

1.设置一个主席台,由故事员或朗诵员站在主席台上发表演讲或朗诵。要求每人讲述一个与端午有关的故事或习俗。(发挥居民特长,讲讲他们眼中的端午,有助于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热爱如今的美好生活)

2.开展端午知识展览,设置关于端午节的展板不少于1块,挂图不少于10张,图书不少于50本;邀请故事员讲关于端午节的23个故事。

(二)传统厨艺+诗艺比拼

由参赛者自己准备材料,要求每人制作一道与端午传统习俗有关的菜肴(本地菜肴、外地菜肴均可),不仅要求菜的色香味俱佳,而且制作者要说出菜所代表的意义,并朗诵一首与端午有关的诗,诗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可以是名家之作,也可以现场自己即兴创作。(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一般人对此也比较熟悉。但端午节在吃方面还有很多的习俗,而且各地也会有差异,除了南京端午的五红之外,其他地区也都有传统菜肴,如浙江吃大蒜蛋、吃薄煎饼等。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本活动不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让每一道菜都带上端午的色彩、诗意的色彩。评判的标准也必须两者兼顾)

(三)端午三创卫生大赛

设计若干卫生包干区,按照参赛人数多少规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区内卫生。要求区内物品整洁,无灰尘,无蚊蝇虫蚁。准备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若干,清扫完毕后,要求参赛者从绿色植物中准确挑选出艾叶,并插于所打扫卫生区内。(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家家都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艾蒿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如今的年轻人一般对传统习俗了解较少,此活动不仅能让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传统风俗和自然植物,促进正在进行的三创活动)

(四)传授制香囊手艺

给每位选手分发一块色彩鲜艳的丝布、一根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细带子、一张小纸条、一支笔、一些香药、一付针线,若无香药也可以绿豆或花生代替。每位选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和许愿的话,缝于香囊内。要求针脚工整,外形美观。香囊制作完毕后,可以自带,也可以送给他人。(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本不仅让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内放入祝福或许愿的小纸条,既满足了小孩喜欢动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五)包粽子比赛

先由老师介绍包粽子的技巧,再给每位选手分发粽叶、糯米等食材制作粽子,评比出谁包得最好、最多(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但年青一代很大部分已经不会包了,这样的传统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

第5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一、“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的经验证明了“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实践探究——开发课程”这一思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的可行模式。

本校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力量,以威海市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与探索”为引领,从学生感兴趣的海洋问题出发,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四个领域为依据,开发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以“探索海洋奥秘”为主题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首先关于海洋探究课程,我们始终坚持以“走进海洋”为主线,课程内容涵盖“海洋与生命”“海洋与环境”“海洋与生活”“海洋与文化”四大领域的多个主题和研究小课题。课程实施以教育研究为专业引领,首先以兴趣小组为试验点,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定位为各类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学校课业管理,现已发展到全员化、常态化,从而打造出学校品牌优势。

其次在系列海洋技艺课程中,“贝雕艺术”课程是学校办学中的特色,以“贝雕创作”为主题,通过“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的40个主题创作,让学生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组合到情境的创作过程,再现了“玩中做”“做中学”“学中创”的创新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小贝壳在学生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妙趣横生的作品。几年来,由学生亲手制作的贝壳作品达千余件,“贝壳苑”小组也成长为省教育厅“红领巾优秀小社团”。

从无到有,从单薄到厚重,我校“走进海洋”课程体系逐渐拓展到海洋知识探究、贝雕艺术、海洋剪纸、海洋植物标本、舰船文化、沙雕文化等六大领域。学生以班级或特长小组为单位组织创作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广阔的课程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天地。现已正式出版了《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海洋探究》等专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阳光德育”与“经典书写”系列活动

学校德育必须坚持“体验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校园文化肩负着塑造学校育人氛围的重任,因此,如何融合文化特色和德育体系构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1.阳光德育

学校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以“争当阳光少年”活动为主线,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组织学生立足校园,深入社区,参与公益活动;以特长小组为组织形式,开展“阳光成长”和“阳光展示”活动,先后开设“海洋宝贝”研究所、“小实验家”俱乐部、航模小队、银帆文学社、小记者站、各类兴趣特长小组等精彩的活动阵地,拓展了学生活动体验的空间;与家长、社会多方联动,实施“阳光心育”工程,结合海洋特色,开展了“与父母一起做贝雕”活动;开展社区贝雕作品义卖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自编“走进海洋心理放松操”,开展“爱心一帮一”等……这些特色活动涵养了学生海洋般宽广、温厚的胸襟与情怀。

2.经典读书

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我们以“读书、写字、学习、做人”为主题开展经典读写教育,实行汉字书写和经典诵读考级制度,建立300米校园唐诗书写展示长廊,将书写训练与唐诗长廊书写、展示定为常规活动,使学生在练习与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进步,感受华夏经典的艺术与智慧。学校通过文化融合,予读写教学以活力,赋特色活动以内涵。学校在经典读写中开展“以诗咏海”活动,同学们用传统古诗和现代诗歌歌颂大海的无私和慷慨,用生动的文字为作品题词配文,用激情的宣讲诉说自己对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在贝雕、剪纸创作中“以海展诗”,用贝壳、海草、砂石、纸艺再现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在读经典、写经典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养,感受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打造

首先,以活动体验为核心的“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模式,对广大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走进海洋”课程的开发,带给教师全新的课程体验。教师群体内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学生生活的课程开发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整体知识结构得到了更高程度的优化;课程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学科教学能力等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其次,随着“家校”“社校”紧密牵手,学校丰富的教育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家长委员会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一支颇具规模的“义教家长”队伍,其中有为综合实践提供指导的“海洋专家组”,还有老艺人、退休教师组成的书法团队、红领巾校外辅导员等。他们主动配合并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形式较之教师的单一指导更具专业性,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专业互补,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我们还先后在黄海造船、海警大队以及其他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而绚丽的舞台。

第6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风景画;美学;德国观念论;自然象征主义;风景艺术;灵知主义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在欧洲语言历史中,“风景”一词在中世纪晚期出现,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16世纪末,“风景”一词,和鲱鱼、漂白亚麻布一起,从荷兰输入到英国。其德语词根“Landschaft”,同人类的占有欲望联系在一起。人常说“秀色可餐”,意味着人类对风景的判断,往往同对于一种迷人事物的渴念紧密相连。Landschaft作为一种理念产生于荷兰造堤防洪实践,绝非偶然,将广大自然据为己有本身就是一项伟业。“风景”的意大利语同义词是“parerga”,意为小溪流水,满山金黄,以及田园牧歌的发祥地。“风景”概念广泛流布于17世纪初,“风景画”在17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先于诗歌和小说从审美角度发现了万古常新的“自然”。在英语中最早使用“风景”(Landtschap)来描写画面的作家是B.约翰生(B. Johnson),在他的《褐色面具》(Masque Blackness, 1605年)中有这样的句子:“这般场景上首先被画出的是一片小树林构成的风景”。17世纪末期,像德莱顿之类的英国作家已经泛化“风景”概念,直接用它来指代绘画本身了:“将这部分风景移入阴影,以便强化画面的其余部分,让它们显得更美。”

然而,风景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宇宙自然通过人的感性生命而塑造出的精神外观。真正将“风景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类型,则在17世纪后期。罗伯特・耀斯断言,17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风景画的审美意义超出了同一时期的田园小说和英雄小说,荷兰日常生活风景画的审美意义也胜过了类似的流浪汉故事。①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自然的经验”和“自我的体验”之互动过程中,一种审美对话与交流的关系在17、18世纪历史中缓慢地展开,一种源自孤独心灵的渴念正在艰难地寻求表达。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诗人、哲人和艺术家将这场精神的剧变推向了一个,漫游小说、“渐进的宇宙诗”以及“情绪风景画”把自然与自我的这场对话呈现为悲剧的场景,而把孤独心灵的渴念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用风景道出了忧生忧世的无限悲情。

一、浪漫灵异――自然象征主义

自然象征主义,是指以具象的自然事物为符号,去建构象征体系,表现宇宙、人生的奥秘,以及无限的人类精神。这种指向与诉求,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之中得到了经典的理论表述。伴随着异教诸神的复活,人们向内发现了心灵,而向外发现了自然,风景才得以在艺术中登堂入室,取代人物而成为艺术表现的优先对象。自然是一本书,风景是书中的文字。只有当人打开这部书并倾心读解其中的文字,风景才算是存在,也就是说才被发现了。早期浪漫主义的哲人和诗人就建议人们把“自然”当作“经书”来读。谢林说,“自然”乃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比任何成文的启示都更古老的启示”,而通过解读这部神秘的“启示之书”,人类得以超越一切古老的对立,置身于一切冲突之外去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②诗人诺瓦利斯提示我们,“自然”乃是柔和而伟大的“远古进程”的产物,而一道神圣的面纱将之所由而来的远古遮蔽起来了,凡俗的灵魂藉着诗歌这一“魔镜”窥见了“在神圣美丽之中”的“远古”。③于是,浪漫主义诗人、哲人以及画师眼中,自然之物灵异盎然,甚至还蕴藏着一种非人的诡异的力量。

一如迪福笔下的“孤岛游子”鲁滨逊,浪漫诗人、哲人与画师无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囚禁自我,影息闹市,远离城邦、世界、文化世界、公共空间。然而,悖论恰恰在于,“孤岛游子无时不在,甚至他还置身在不入时流的鲁滨逊刻意逃离的人群之中,因为我们知道,人群,尤其是栖身城市的现代人群,工业时代城市里的人群,也挤满了孤岛游子。”他们像动物一样渴饮世界的匮乏,“这个匮乏的世界剥夺了孤岛游子的本质,据说还剥夺了那个作为他者的他者,剥夺了他们的一般独异性。”④因此,浪漫主义者都是一些孤岛游子,遭受到一种非人的诡异力量的摆布而无力自拔,心生一种畏惧之情。这种非人的诡异力量,驱动浪漫诗哲建构“新神话”,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将之命名为“实在专制主义”(Absolutismus der Wirklichkeit)。“这个术语是指人类几乎控制不了生存处境,而且尤其自以为他们完全无法控制生存处境。” ⑤青年时代的黑格尔就是一个知名的浪漫哲人,他也陷入到这种非人的诡异力量之掌控中,强烈的抱怨之情与激进的反叛之愿如潮涌动:精神欺骗我们,精神玩弄诡计,精神编造谎言,而且精神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精神(Geist),就是我们的主题词“灵知”之“灵”。浪漫主义诗哲同出一辙,都无奈地把“精神”(“灵”)看作是那种非人的诡异力量,巨大若蟒而且凶残如魅,带着阿里斯托芬式的反讽微笑,嘲讽人类总是把自己微不足道的家园建在荒山夕照之中,还自以为那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结果却发现它只不过是人类灾难的火山。

对于非人的诡异力量的恐惧,将浪漫诗哲一个个变成了偏执狂。整个19世纪主导的精神品格,就是这种偏执情绪浸染的“伦理浪漫主义”(克罗齐语),颓废而又狂热,交织着乐观与悲观,对世界爱到极致,恨到深渊。这种伦理浪漫主义在早期浪漫主义那里涌动,在叔本华那里达到,几乎主宰了瓦格纳的全部音乐剧,直接催生了尼采的悲剧精神和权力意志。到了20世纪,“伦理浪漫主义”蜕变为政治机缘主义决断论,同极权主义同流,在艺术中蔚然成风,弥漫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运动中。不论人们绝命挣扎,偏执狂都徘徊不去,去而欲返。“有些东西已经溃烂,有些东西受到摧残,有些东西使我们陷入沮丧而不能自拔,不论它们是我们意欲根除的人类,还是人类无能为力的非人力量。”⑥恐惧更兼忧惧,惊恐尤其惊艳,那种非人的诡异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却自始至终都无法被定到一个特定的对象上。

其实,这种非人的诡异力量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一个典型母题。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的短篇小说《金发的埃克伯特》就萦绕着恐惧与忧惧,惊恐甚至惊艳。一只金色的鸟在埃克伯特面前出现,唱着“森林的孤寂”(Waldensamkeit),让主人公心烦意乱,难决去留,于是灵魂深处爆发了一场生死搏斗,两个倔强的精灵在灵魂之中绝命相争。他说:“有一瞬间,我觉得宁静的孤独是这样美好,而后对于丰富多彩的新世界的想象又使我如此心醉神迷。”⑦将这场灵魂内两个精灵之争实现于历史,就是一场震荡宇宙、开新天地、涵濡雨露以及唤醒世间罪恶的革命。浪漫与革命的关联,在此显山露水,随后风吹云动,最终咆哮江河。金发埃克伯特先知一般地以诗学方式预演了浪漫与革命的变奏。他在愉悦与恐惧交织的情绪状态下虐杀了金鸟,于是各种灾难接踵而至。他被迫不断地杀戮,不断地破坏,各种非人的诡异力量纠结成巨大的恐怖罗网,他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杀心越重,杀戮越多,在噩梦之中走向了死亡。而这种噩梦,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堪称典型。这种噩梦有共同的思想来源,即非人的诡异力量主宰着人的生活,逼良为,助桀为虐,甚至以神圣之名行罪恶之实。非人的诡异力量,涌动于法国革命,诗性地呈现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那里,终于造就了伟大而多难的19世纪,其笼罩所及的时段还包括20世纪,直至今天。好像整个世界被一种自然的超自然力量驱动着,在“苦难与整体偿还”之间凄惨地摇曳,走着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兴衰浮沉,悲剧结局一场比一场更恐怖、更黑暗,直至深不见底,万劫不复。于是,浪漫诗哲的心灵亦如凄风苦雨中飘零的枯叶,在神秘的乐观主义与恐怖的悲观主义两个极端之间震颤。

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留下的精神启示在于,解读“自然”如同解读永恒的经典,揭示“风景”就是暴露自己的灵魂。这就启示我们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去审视早期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兴起及其主要特征。如果把“自然”看作是一部神秘而又神圣的经典,那么,历史上生息栖居于自然之中的人对于“风景”的发现,就好像是不同时代读者对这部经典的接受过程。“风景的发现”超越了一般所说的“风景的观赏”,正如接受理论中的“解释”超越了一般的“说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风景本非自古有之,而有待以特殊敏感的心灵为装置去发现、甚至去建构。自然就成为一种表达人性痛苦与欢乐的符号,而成为无限渴望源始象征:一切生命不可破除的沉郁悲哀即由此而来,欢乐必然具有痛苦,痛苦在欢乐中必然萦升。⑧谢林还在他的文章结尾把自然直接看作是神圣在此岸留下的踪迹,“自然是最初的遗约或旧约”,但蕴涵于自然之中的“神言”又只有通过人才能得以解说。自然作为神圣启示,存在于一切成为启示之前,而人又是这一启示的合法阐释者。启示与解释,就是自然与人的对话,对话的最高境界便是“同时存在于真理和自然的完美整体”。这一完美整体就是一种对不可能的激情,一种对无限的渴望,一个浪漫主义的新神话。

浪漫诗作为进化的宇宙诗,乃是一种夸张至极的说法,将文学提升到了一种绝对的高度。虽然声称要把艺术诗与自然诗融合为一,这则断章却预示着一种自然的象征主义――新神话的大地之诗。施莱格尔在《谈诗》的戏剧体对话之中假托对话者的口说道:

养育着万物的大自然生生不息,各种植物、动物和任何种类的构造、形态和颜色无所不有。诗的世界也是这样,其丰富性无法测量,不可探究。那些由人力创造出来的作品或自然的造物,都具有诗歌的形式,背负诗歌的名分,但是,即便是最有概括力的思想也难以将之包容。有一种无形无影无知无觉的诗,它现身于植物中,在阳光中闪烁,在孩童脸上微笑,在青春韶光之中泛起微光,在女性散发着爱的胸襟燃烧。与这种诗相比,那些徒具诗歌形式号称诗歌之名的东西算得什么呢?――这种诗才是原初的、真正的诗。若无这种诗,肯定不会有言辞之诗。的确,除了这首神性的诗之外,我们所有人的所有行动和所有欢乐都永远不会有其他任何对象和任何材料,就连我自己也是这首惟一诗歌的一部分,是它的精华。这首诗――就叫大地。⑨

自然的象征主义,有一个要点,那就是用有机体的隐喻来刻画诗的形式。自然天成,扎根大地,生命与宇宙同流,个体与永恒同在,这便是浪漫主义诗风、艺魄与画魂。

二、美至绝境――德国浪漫主义的绝对美学

18世纪到来,一种新的风景建构缓慢开启,一种新的感受模式渐渐形成。启蒙在一定程度上扫荡了教义思维的阴森迷雾,艺术家渴望将风景从神话、神学、救恩历史等主题的压制下解放出来,让神话的崇高、神学的尊严服务于风景,而不是相反,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寄托人的生命理想。风景不应该成为神话、神学主题的背景,而应该成为高尚纯洁的人类部落可居可游的空间。席勒认为,只有与人类生命世界、精神世界建立联系,风景才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风景的审美属性就是崇高:无垠的狂野,高耸的山峰,烟波浩淼的大海,繁星密布的苍穹。崇高之物不可再现,惟有同灵性相联系,才能让个人超越狭隘的实在,冲破肉体的牢笼,而象征人类强大无比的尊严。在风景感受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还不是席勒,而是英国的博克和法国的卢梭,他们分别在《对我们有关崇高和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1758年)和《新爱洛绮斯》(1761年)之第23封信,他们分别以论文和小说的形式表述了新的风景感受模式,将风景从传统的审美惯例中解放出来。此后,人们在绘画中相继发现了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发现了欧洲的湖泊与山脉,诗人也纷纷用风景来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已经预示着浪漫主义文化对启蒙理性文化的再度颠倒了,“浪漫风景画”运动重启了返回心灵、重访神性的道路。

卢梭的《新爱洛绮斯》之后,成千上万令人惊叹的风景被建构出来,仿佛被置于一座真实的剧院中,以某种超感性和超自然性的魅力冲击人的感官,愉悦人的心灵。对风景之美的耳濡目染,对自然世界的静观默察,人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新天新地,享受着其中无穷的乐趣。这便是卢梭所实现的欧洲自然感受史的巨大转折:科学只对自然世界进行原子论的分割和局部的说明,而审美的想象力承担了将整个自然作为活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任务,诗人与艺术家为这种想象力铸造了合适的表现形式。不过,卢梭给予浪漫主义文化的灵感不只是通过想象建构了风景,而且通过将自我绝对化而建构了孤独的灵魂。一个孤独者在漫步时分的遐想,便是现代主体的典范。他感到,一个孤独的主体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他完全同和平的自然环境分离开来。绝对的分裂因此而产生了忧郁的渴念,分裂与渴念构成了自由的必要条件。这个在分裂和渴念之中执着地寻求自我的漫步者,就是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哲人、艺人心目中存留的一道幽美的神圣剪影――这是一个悲剧的绝对。

1795年,诗人席勒创作诗歌《散步》(Der Spaziergang),祝福褐色的群山、灿烂的太阳、苏醒的原野、宁静的蓝天、碧绿的森林、丰饶的河岸,同时暗示日内瓦那位孤独漫步、寻找自然状态的先驱者:人与自然圆融的状态一去不返了。在人日渐远离和谐的自然怀抱之后,风景正在渐行渐远,成为正在消逝的美丽。同年,席勒写作了《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在古典立场上以理论形态表述了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我们曾经是自然,就像它们一样,而且我们的文化应该使我们在理性和自由的道路上复归于自然。因此,它们同时是我们失去的童年的表现,这种童年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因而它们使我们内心充满着某种忧伤。同时,它们是我们理想之最圆满的表现,因而它们使我们得到高尚的感动。”⑩当我们是“自然”时,诗歌是素朴的;当我们行进在理性和自由之路上而同自然分离时,诗歌是感伤的,不仅感伤,而且充满了对自然的渴念,以及再度与自然合一的激情。

在哲学家谢林那里,席勒的命题转化到了另一个维度上。人与自然的分离,就是人与神性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渴念,本质上是对神性的渴念。人与自然再度合一的激情,终归是与神性再度合一的激情。而人与神的再度合一,是由艺术来实现的。在专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的文章里,谢林提出:当自然使艺术成为展现自然的灵魂的媒介时,自然与艺术之间便产生出最佳的和谐关系。故而,在《先验唯心论体系》的结论中,谢林说自然界“就是一部写在神奇奥秘、严加封存、无人知晓的书卷里的诗”,而只要揭开了自然之谜,我们就能从中认出“精神的漫游”。在谢林的《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之中,这一切之最高境界――阅读自然之书,揭开自然之谜,以及再度与自然合一――都归结为与神性合一的绝对渴念。按照谢林的形而上学玄思,世间万物都有其实存的根据。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根据/本质(Wesen),那它就是“永恒太一感到要把自身生育出来的渴念”,“对神性的渴念,也就是意欲生育出这个深渊一般的统一性”。特别值得注意,谢林使用的这个“渴念”兼有欲望、意志、渴望等多层涵义。渴念源自人的痛苦(Schmachten),痛苦来自人与自然、人与神性的分裂(Unterscheidungen),因这种分裂而渴念格外强烈。如果一个人,因而枯萎憔悴,因思念而忧郁成疾,因爱恋而悲伤痛苦,那么他就是浪漫主义的渴念者。诺瓦利斯的奥夫特丁根就是这个渴念者的化身:他的面孔很苍白,像一朵黑夜之花,在黄昏笼罩的夕土(Abendland)深深地叹息。这种令人憔悴的渴念,是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隐秘动机,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绝对追求(thetragic absolute)。

诺瓦利斯用他的诗歌、诗化小说以及诗性的片段书写方式将这种“悲剧的绝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凝聚为“世界必须浪漫化”的命题。“浪漫化是一种质的强化”,就是给卑贱的事物以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的事物以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的事物以未知事物的庄重,给有限的事物以无限的表象。这种浪漫化的心灵律动就呈现在想象之中,诗人要么将未来的世界置于高处,要么将未来世界置于深处,要么将未来世界在灵魂的转生之中置于我们。不论将未来世界置于何处,诗人都是怀着梦想穿越宇宙,而宇宙在人的心中,自然的真理在自我之内。于是,我们看到,早期德国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之中,诗人、哲人和艺人将一个脆弱的自我提升到了神圣的位置上,从而完成了一次对欧洲文化价值的再度颠倒:不是宇宙世界,不是神圣的上帝,不是外在自然和内在理性,而是以梦为马的自我和灵魂成为艺术探索和哲学探索的中心。

作为一种“悲剧的绝对”,渴念赋予了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以独特的个性。一条神秘的路将孤独的灵魂与茫茫的宇宙沟通,这就是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所表现的“内在性”。德国浪漫主义绘画与它的诗歌和哲学精神一致,而区别于同时期的瑞士、西班牙、英国艺术家,后者即欧洲同时代的艺术家总是将自然幻想化进而使之同现实的生命疏离开来。与这种趋向相反,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有一种将整个生命浪漫化的强烈渴念,将独一无二的灵魂光亮赋予万物,在平庸中发现神奇,在一切场合遭遇神圣与神秘。同时,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备受歌德为首的古典主义者打压和贬低,它在与古典主义的抗争与妥协中寻找自身的合法性。因而,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同古典主义的区别不是其风格与形式,而是其“精神姿态”(Geisteshaltung)。这种精神姿态源自对包罗万象的宇宙中隐秘意义的探求,而自然就成为神秘或者神圣本身,风景成为神秘或者神圣的符号。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哲人和艺人的这种对于“悲剧绝对的渴念”表现在他们将生命艺术化的姿态中。在他们看来,艺术是人类天然的表现神圣的语言,而神圣本身就毫无分别地表现在宇宙之中。将这份外至宇宙、内达灵魂的隐秘渴望视觉化,就是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所担负的共同使命。当然,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景画运动所分担的使命。

三、写在风景之中的新神话

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浪漫主义诗人、哲人和画师在外部空间无限冒险,最后却驰情入幻,外间万象在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之中彼此反射,互相关联,前后比邻。一切都是正在消逝的环节,而迷人的自然和困惑的自心,都是一些象征而已。通过象征与隐喻,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把风景建构了一种关于自然的新神话――写在风景之中的新神话。

F.施莱格尔断言,诗艺,甚至一切艺术的核心,都可以在神话和古代的神秘剧之中找到。而在一个启蒙之后的时代,即古代异教审美主义复活的时代,浪漫诗人、哲人和画师必须像上帝那样,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世界,一个新神话的世界:“因为新神话将沿着完全不同于古代神话的途径来到我们这里。过去的神话里,遍地都是青年想象力依次绽开的花朵,古代神话与感性世界中最直接、最活泼的一切亲密无间,并且按照这一切的模样来塑造自己。新神话则反其道而行之,人们必须从精神的最深处把它创造出来;它必定是所有人力所为的作品中人为色彩最浓重的,因为它的使命是要囊括一切其他作品,要成为一个新的温床和窗口,以容纳诗的古老而永恒的源泉,甚至包容那首无限的诗,即把所有诗的萌芽全都掩在自己身躯之下的那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不断进化的宇宙诗”,它不仅囊括所有的艺术,而且呈现人类的精神为“总体艺术作品”,且表现人类无限的可完善性。所以,写在风景之中的新神话,就是“感性的宗教”,是通过浪漫诗风借尸还魂的古代异教多神论审美主义。这种“感性的宗教”乃是一个时代的俗众与哲人的必需。这个时代不仅经受了启蒙的荡涤,而且正在经受文化身份分裂的煎熬。在一个文化紧迫而思想危机深重的时代,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崛起恰恰就是布洛赫所说的“青春、转折和创造时代”的征兆。身姿向前驱动,目光瞥向“尚未”(noch-nicht)之境,此乃浪漫主义的基本姿态。可是,浪漫主义强有力地超越启蒙和狂飙突进,而执着地抒写“对于失去的过去的悲情”。“浪漫主义的创造不仅与冲动、本能水融,而且与隔代遗传的预见能力和深渊的窃窃私语水融……显得悖谬的是,在浪漫主义者那里特别富于创造性,恰恰充满某种期待的特征,而这种创造性和期待感仅仅在古代图像中,在过去中,在远古的东西中,在神话中聚精会神,沉思冥想。”一句话,浪漫主义在还乡途中远游,在幽深莫测的岁月之井中发掘出新神话,复活感性的宗教,从而以审美的方式救赎一个物质化的俗世。

1796年,瓦克罗德创作、蒂克补充和编辑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一书匿名出版。这个事件被公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的开端,这部重要著作为龙格、诺瓦利斯、蒂克等艺术家、诗人和作家的闪亮登场做了诗意的铺垫,为浪漫主义艺术的风景神话埋下了深邃的伏笔。在远离尘嚣的修道院里,挚爱艺术的修士在平静与谦卑的心境下,依然还怀藏着“对已逝时代中神圣事物的敬畏”,毅然决断以整个生命和宗教激情去履行艺术家的使命。在瓦克罗德的“倾诉”中,浪漫主义风景艺术的“自然崇拜”主题已经朗然照人了:“我知道有两种神奇的语言,造物主通过它们赐予了人类一种能力,即他可以在受造物可能的范围内(……),不偏不倚地认识和理解那些神圣的事物。它们并非借助话语的帮助,而是通过与之迥异的渠道进入我们的内心;它们会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猛然触动我们的灵魂,渗入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滴血液里。这两种神奇的语言,其一出自上帝之口;其二则出自为数不多的遴选者之口……我指的是:自然与艺术。――少年时代的我就从宗教那古老的圣书中认识了人类的上帝……自然就是一部解释上帝的本质和特性的最全面最明了的书。树林中树梢的沙沙作响,滚滚的雷声,都向我诉说着造物主神秘的事物,我无法用话语表达它们。一段优美的山谷,为许多千奇百怪的岩石所环绕;或是一条平静的河流,其中倒映着婀娜的树姿;或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映照在蓝天之下;――啊,所有这些事物,都比任何话语更能神奇地触动我内在的情怀,更能深刻地把上帝万能的力量和他万有的恩泽载入我的精神,更能使我的灵魂变得更纯洁和高贵。”

早期德国浪漫主义为一种自然哲学所启发,又反过来为这种自然哲学推波助澜。这种自然哲学将自然概念与上帝概念联系起来。早期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便是这种万物有生论与万物有机论的视觉表达,从而为表现与超验灵性铸造了一种新的语言。在C.D.弗里德里希那里,这种新的宗教语言就是“情绪风景画”或者“寓意的风景”;在P.O.龙格那里,这种新的宗教语言就是“风景的神话”。

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年)的风景画是早期德国浪漫派自然象征主义的典范与先驱。作为风景艺术家,他在超验神性的笼罩下以一颗微妙的诗心去触摸风景,艺术地把自然解读为古老的启示语言,解读为传递灵知的象征媒介。《云山雾海浪游人》(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便是早期浪漫主义情绪风景画的典范之作。云雾弥漫的山崖之巅站着一位年轻的浪子,他面朝一片苍茫的背景,背对着看画的观众。我们观众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幅苍茫风景是令他欣喜还是令他忧惧。我们只知道他在沉思默想,在用心体验自然浩淼无垠的生命给予他灵魂的激荡。而宇宙的无边动荡和生命的隐秘节奏,提示人们要应目而会心,体察其中活跃着的那种非人的诡异力量。而这幅投射了心灵的风景,便成为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新神话:诗意的形象变成了一种实在,象征负载着主宰经验世界的神奇魔力,作为主体的个体变成了一种通过自然而追求神圣的人。正如A.施莱格尔所说,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为了达到一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必须以灵性来主宰物质世界”。其结果便是像诺瓦利斯在《奥夫特丁根》中所做的那样,把故事的主角化为“花朵”、“生灵”、“岩石”和“星辰”,按照林中仙女和山中妖女的形象来构思和描摹风景。在如此构想的风景中,人成为救世主或者“自然的弥赛亚”,而自然也充满了道德感,而成为人类的“女教师”。

在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特征在于其对于“属灵维度”的刻意呈现。1808年,C.D.弗里德里希《山上祭坛》(Tetschener Altar)的公开展出及其所引发的戏剧性论争,就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神话艰难历世的见证。镀金的哥特式拱顶画框上,十字架在岩石山巅挺立,直逼苍茫太空,长青木在四周林立,十字架底座环绕着常春藤,落日残照辉煌,黄昏紫色光辉映照着十字架上的耶稣。把祭坛安排在山上,而把风景与祭坛并置,从而产生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风景祭坛。青翠的十字架呼吁拯救,绿色森林之中的圣林传递灵知,常青树象征复活的生命,以及哥特式的教堂建筑风格表现基督教的幽深,这一切乃是浪漫主义艺术与中世纪精神之间传承的历史明证。大卫・弗里德里希生于波罗的海地区,在灵异盎然的丹麦度过了学艺时光,养育了历史精神以及内面精神维度,其接受和传递信仰的方式就是“自然布道”。换言之,他在艺术之中贯彻着自然象征主义。《山上十字架》是典型的祭坛画,然而此作甫一面世,即招来了公众的指摘,说他是如何冒天下之大不韪,僭越风景艺术和宗教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他自我辩解说,这是一种灵知,承袭了森林基督教的古典传统,而画上那棵常青树象征着耶稣复活之后的永生永福。

3年之后,即1812年,弗里德里希又创作了《冬景》(Das Winterszenerie),将自然的象征主义融入基督教神话体系中。自然被描绘为“神性之造物”,“与一切人文化成的造物相对立”。在画面最显著的位置上,触目惊心地伫立着冷杉树。这个植物便成为灵知意象,象征着基督在冬日的死亡之中复活的希望。这种象征的意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北欧和日耳曼人的历法。根据他们所感知的节序,冬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像肚脐一样连接着异教灵知与基督教信仰。这个节日就是临近圣诞节的冬至日,其现代形式直到宗教改革前夕才出现在德国的日历中。冬日,准确地说,冬至日,乃是圣诞的呼召之日,一个经过洗礼的异教的圣诞光明节庆之日。冬日寒冷阴霾,到处是死亡的萧瑟。而在厚厚的积雪中,竖立着常青树。常青树乃是圣诞树,象征着救赎主降临的消息,以及他死而无怨、死而复活的希望。拄杖而行的旅行者就是朝圣者,他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十字架前。他紧紧依偎着岩石,而抛开了拐杖,而岩石上一枝干树在十字架左侧平行伸张。岩石象征着基督教经典,拐杖象征着羸弱扶病的生命,而伸张的干树则象征着因被救赎而复活的生命。青翠十字架传统之中所有的神话和象征体系,都凝缩在冬景画面上了。画面的背景上,哥特式教堂耸立,直逼苍天,启示天堂的居所,灵魂安息之地,漂浮的薄雾笼罩着精神的家园。教堂尖顶线条明晰,与冷杉树孑然独立的形象交相辉映。整个画面烘托出一种人间匆匆节序,将一个时日升华到了神圣的高度:这个日子不是一年之中黑夜渐渐变短而白昼渐渐变长的节点,而是万物死而复生的日子。冬日召唤救赎,如同雪景预兆春天,且希望春天能够永恒,生命得以永生。那一丝新绿,便是春天的一袭温柔,那些无畏雪压而渐渐展露叶尖的小草,预示着不算遥远的春天。冬天的绝望与春天的憧憬纠结在画面上,将一种绝对的悲剧情怀升华在信仰的灵知中。画面上的十字架与冷杉树一起,直面观众,救赎与复活的信息直击观众的眼睛,冲撞观众的心灵。植物与十字架构成了俯视教堂中殿的祭坛装饰,而教堂就是画家弗里德里希树景背后的“灵之圣所”。青翠植物,就是祭坛与唱诗班,它们咏唱着将自然与哥特精神融为一体的赞美诗,一首死而复活的赞美诗。十字架下面,散布在岩石旁的枯木象征着人类的堕落,枯木如羸弱的爪子绝望地伸向基督。天汉分源一般的流水,在十字架下涓涓流淌,最后注入了“治愈之池”,它象征着涤净罪孽获得救赎。于是,弗里德里希以神性为向度,用自然象征主义弱化人的因素,强化风景的神性内涵,从而规避人类中心论的藩篱,把风景建构为一种新的神话,以及感性的宗教。

四、中国形态的自然象征――“一画”与“灵知”

学兼中外而深受浪漫主义灵韵浸润的宗白华先生,将弗里德里希风景画解读为近代欧洲精神的象征,那是控制无限空间的强烈欲望所驱动的一往不返的追求,其结果是彷徨不安,怅望无限,渴念难平。而这同中国古代诗画所呈现的空间迥然异趣。宗先生认为,节奏化的音乐空间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那是亲近自然宇宙的深情韵致所涵养的回旋往复的意趣,其境界是潆洄委曲,往复绸缪,逸韵升腾。欧洲浪漫风景画对无穷空间的爱,是一种生命激情和精神渴念,如此激情与渴念可能会导致一种悲剧感。而中国古典美学有没有这么一种悲剧感呢?

苦瓜和尚石涛就用他的“一画”道说了艺术之美的绝对性,从而呈现了风景审美的悲剧感。“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苦瓜和尚如是发问,而坚执地以“一画”界破天地,收拾乾坤。苦瓜和尚石涛(1641-1707年)原名朱若极,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也算不乏王室血统。年少皈依佛门,却始终萦情山水,且为艺独尊自我。宋代之后无中国,明代之后无华夏,清代之后无汉人,这不是肆意贬低历史,共孽显扬而命慧晦蔽使然。江山社稷如此,艺术也难辞宿命。高古苍茫而近古昭明的崇高画境如幻梦如泡影,如风之神如虹之气无奈雪压霜欺,阴风惨雨,而从衰退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有飘逸之美,而乏磅礴雄图。以“一画为通变之法”,石涛志在呼唤一阳来复,为艺境之淋漓元气招魂。然而,“一”之于艺境,与其说是画“器”,不若说是画“道”,然器载人灵达入道,便是由艺进道,人灵上行。一幅石涛晚岁自画像,年迈的画家满脸矜持,神态孤傲,疏野干枯之笔墨勾勒出他的心灵世界:悲情而不乏慧心,忧生忧世而又落拓不羁。而且,似乎还有一种文化遗民的心性不知不觉地渲染着他的孤高与脆弱。梅花羸弱却坚韧,显然寄寓着苦瓜和尚微妙隐秘的情性:“怕看人家镜里花,生平摇落思无涯。砚荒笔秃无情性,路远天长有叹差。故国怀人愁塞马,岩城落日动边笳。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砚荒笔秃,头白无家,整个一副未成正果的德性,然而他以“一画”为笔性师心,沉入杳渺的灵魂深处,直接遭遇一个黑暗的世界,在众沤洪涛之中让黑暗点亮他自己卑微的生命,用这份集悲于慧的微弱光亮去烛照宇宙间的“奇枝怪节”。倾空内府,澡雪精神,乃是苦瓜和尚的一贯姿态。惟其如此,他就可藉着“一画”经天纬地,裁云剪水,吐纳烟霞,用情于笔墨之中,放怀于笔墨之外。

宗白华先生尝试将苦瓜和尚和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捉至一处,而涵濡中外,看东西方艺术精神之汇通。“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是“苦瓜和尚”石涛的题画诗。宗白华比附诺瓦利斯在《奥夫特丁根》第九章中的名句:“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地发光。”宗先生的类比逻辑是,中国古代画家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都要求在自己的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而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这一境界类似于石涛的画境:白云笼罩山巅,虎过腥风乍起,“怒猊抉石,渴骥奔泉,风雨欲来,烟云万状,超轶绝尘,沉着痛快”。其中自然涌动着一股淋漓元气,一股渺远而且诡异的精神力量。“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这是诗人杜甫形容诗歌的最高境界的诗句。宗白华紧接着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句:“谁沉冥到/那无边际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按照他的一贯逻辑,深沉的静观与飞动的活力构成了生命、宇宙、精神的两境,两境相入则有生生不息而又和谐有序的音乐化节奏化的文化精神,而音乐化和节奏化是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

40多年后,高尔泰先生也在“苦瓜和尚”的画语录之中读到“美是太一的光辉”,而“太一”并不神秘,正是个体生命在一瞬间所体验到的自由。高尔泰、宗白华一脉相承,以浪漫视野涵濡古典艺境,以古典艺境汇通现代精神。浪漫主义赋予自然以灵性,再现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另一种精神,一种同古希腊―近性主义相对立和补充的精神。这种说法触及了浪漫主义的灵性与灵知,但没有揭示这种灵性与灵知的渊源所在。诗人诺瓦利斯有一首名诗《夜颂》,其中尽情歌咏了忧伤。但是,诗歌在爱情与死亡、壮丽的光辉与恐怖的黑暗、灵魂的狂喜与肉体的战栗之间展开,我们分明感受到本雅明所说的“神圣救赎”与“世俗进程”之间整体偿还的节奏。但最让人提神的诗句是“在地面上漂着我的解放了的灵气”,这“灵气”之“灵”,便是灵知主义之“灵”。按照汉斯・布鲁门贝格的说法,中世纪基督教对灵知主义的克服以失败告终,灵知主义隐秘流传,终于在启蒙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之中发展为波澜壮阔的废黜超验的思想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灵知主义以审美主义为中介间接导致了基督教正统信念的解构。阿道夫・哈纳克断言,灵知主义从来就没有影息于思想历史,而是以文学形式、诗歌形式借尸还魂,复活在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以及俄罗斯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高尔基的作品之中。埃瑞克・沃格林则作惊人之论,说灵知主义构成了现代性政治的基础,而现代性就是灵知人对上帝的谋杀。灵知主义谱系班驳模糊,一时还不甚了了,但读浪漫主义诗人如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的作品,则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灵知主义把这个世界看作是异乡,因而诗人怀着巨大的乡愁寻找故园。

寻找故园,就是渴望拯救。这就是灵知主义的一种最低限度的信仰,其要义是人类心灵深处有一道神圣的闪光,这道闪光与至高无上的神息息相通。可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意识不到这神圣的闪光,因为我们沉沦于物质现实里面,而完全蒙昧于神圣。蒙昧于神圣,所以只有以孤独、忧伤的心灵去遭遇这个陌生、邪恶的世界。现代文学中的灵知主义与彻底摈弃世界的古典灵知主义略为不同,那就是更深地沉湎于自己的内心之中,以孤独的心去感受世界,渴望遭遇黑暗和穿越黑暗,获取那神圣的光。现代诗人失落自己于内心,“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从紊乱之中寻求秩序,从罪恶之中发现美,在黑暗深处遭遇光明,这就是宗白华所代表的中国现代审美主义。他还用王夫之“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来描述这种审美主义。由于他对宇宙人生怀有深挚的爱和广博的情,我把这种审美主义称之为“审美的世界主义”。我们在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诸神死了》的最终境界之中亦可体验到这种“审美的世界主义”:日暮黄昏,风起云扬,古希腊牧羊人低回哀婉的箫声与基督教堂里晚祷的钟声交相呼应,彼此和鸣,这象征着异教与正统、恶魔与圣洁的最后和解。石涛诗曰:“奇枝怪节多年尽,空腹虚心太古时。”于是,艺术家就臻于天地不言、花开水流之境,而这就是终极的实在,也是超越了审美的属灵的真实实在。(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R.耀斯著,顾建光等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②谢林著,邓安庆译《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7页。

③诺瓦利斯著,林克等译《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④Jacques Derrida, The Beast and the Sovereign, Vol. II, ed. Michel Lisse, Marie-Louise Mallet, and Ginette Michaud, trans. Geoffrey Bennington, Chicago and Lo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p. 190.

⑤布鲁门伯格著,胡继华译《神话研究》(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第4页。

⑥伯林著,吕梁译《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110页。

⑦蒂克《金发的埃克伯特》,孙凤城主编《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⑧同②,第118页。

⑨Haynes Horne etl. (ed. ), The Theory as Practice: A Critical Anthology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 Writings,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ta Press, 1997, p.181.

⑩席勒著,张玉能译《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谢林著,梁志学译《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76页。

同②,第72页。

David Farrel Krell, The Tragic Absolute: German Idealism and the Languishing of God,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84-89.

同③,第134页。

同,第80页。

Beate Allert, “Romanticism and the Visual Arts”, in The Literature of German Romanticism, ed., Dennis F. Mahoney, New York: Camden House, 2004, pp.276.

施莱格尔著,李伯杰译《浪漫派风格》,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布洛赫著,梦海译《希望的原理》(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W. H.瓦肯罗德著,谷裕译《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7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