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公共政策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政策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政策经济学

第1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准公共物品;拥堵;对策

2012年9月5日,交通部《关于做好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开启了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的时代。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实施以来,假日期间高速公路的使用率急速提升。但高速拥堵、高速交通事故激增等问题也接踵而至,高速公路营运安全管理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这项惠民政策在“让利于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普遍的质疑。

一、高速公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的是,在不付费的情况下,想享用商品的消费者很难或不可能被排除在消费群体之外。(2)非竞用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公共物品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的物品称为纯公共物品。而不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高速公路的建设属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不仅为出行者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而且缩短了地域间的空间距离,社会交通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交通效率大幅提升。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给整个社会共同享用,因此高速公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但是在高速公路的消费过程中,高速公路入口处可以通过设置收费站来允许缴费车辆的通行,这样就限制了不缴费而想享受服务的车辆,也即高速公路的消费不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也会增加高速运行的成本,同时,高速公路消费人数的增加,会导致高速公路车流量的增加,进而对高速公路其他消费者的车辆运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从而限制和制约了消费者对高速公路的消费,由此,高速公路不具备完全的“非竞用性”。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速公路属于“准公共物品”。

二、“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的经济影响

1.让利于民的惠民政策,但掩盖着更大的公平缺失

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属于一项惠民政策,据研究,在一般的长途自驾中,高速公路通行费往往占整个出行成本的30%—40%。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实施,无疑降低了出行者的出行成本,这个出发点为“让利于民”的政策对于回乡探亲者、出行旅游者来说都是有利的。然而,从“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中获得实惠的也只限于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所涉及的群体只是社会公众的一小部分。对于那些没有私家车、依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收入水平较低处于社会较弱势群体的人们则被排除在政府的公共政策红利之外。另外,在不仅不能享受福利的同时,还付出着额外的代价———由于免费政策的实施带来车流量的剧增而导致的高速拥堵、交通时间的延长、交通环境的恶化等问题。

2.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却陷入了拥堵的尴尬境地

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实施后,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不领卡、出口直接放行等办法的执行,免费期间高速公路的使用率大幅提升,以广州为例,节假日广州方向入口车流量比节前增加约100%—120%,出口车流量比节前增加约90%—120%。高速公路使用率提升的同时,拥堵现象也随之而来。2012年国庆节,广深高速火村收费站持续拥堵,整个广深高速、东、北二环堵车达到近40公里。2015年春节,京港澳高速持续严重拥堵,从河北境内到北京境内最长拥堵距离达10公里。大量市民被堵在高速公路上进退不得,高速公路成了停车场,大大增加了出游者的时间成本和拥堵成本。高速交通拥堵的同时,旅游景点的拥堵也在上演。2013年国庆节,4万多名游客使得九寨沟承受了巨大的负荷,特别是团队客与散客的比例颠倒,让措手不及的景区乱成了一锅粥,造成数以千计的游客滞留景区到半夜。北京故宫日均游客接待量高达17万人次左右。

3.带动了周边的旅游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出台,催生了自驾游。高速公路拥堵的同时,在旅游景区同样出现了“汽车长龙”,如庐山风景区出现了史上最大自驾游客流,导致2012年10月1日、2日山南20多公里蹒跚公路的车龙,有些地段出现拥堵。再如,10月2日湖南凤凰古城官网公告称,古城内几乎没有地方停车,堵车时间超过4小时还出不了城,交通几乎瘫痪,这是古城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2]。过多的旅游人数也为旅游景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成本。遍布生活垃圾的海滩、到处可见的瓜子壳、水果皮、食物外包装袋等垃圾,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及消费心情,景区的卫生清洁工作受到严峻考验。汽车长龙的出现,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了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成本急剧上升。

三、完善“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制度的对策建议

1.梯次推进免费政策,扩大政策受惠人群

“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初衷是“让利于民”,那么,应该尽可能地扩大民众参与的程度,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政策所带来的优惠。政府应该梯次推进高速公路免费政策,不断扩大政策的免费对象,从而增加政策的受惠人群。例如,可以在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的基础上,将公共交通工具纳入免费政策范围之内,通过降低票价的方式,来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群也从中受益;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纳入旅游大巴,从而降低旅行社的成本,进而降低旅行社的景点报价,引导人们选择跟团旅行,降低人们自驾游的比例,缓解高速公路拥堵的情况。

2.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人们错峰出行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假期出游的频率越来越高。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但是,企业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休假俨然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福利。由此,人们出游的时间只能选择在法定节假日,从而导致“黄金周”旅游景点到处人满为患,旅游景点拥挤严重等问题。只有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才可能做到人们的错峰出行。

3.完善交通信息系统,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可以与广播电台、微信、微博、官网等多种方式与渠道,将包括车流量情况、事故情况、拥堵情况等道路实时信息及时播报,劝导车辆不要进入堵车区域,引导公众合理选择出行时间,选择出行线路,避免车辆过度集中现象的产生。整合应急体系,将高速公路应急体系和城市应急体系纳入一个大的体系之内,在路政、监控中心、消防、医疗等部门之间做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RS-2015-502)。

作者:石乐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石黄管理处

【参考文献】

第2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内环境;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867-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成为最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之一, 换血疗法可快速、有效地清除血中游 离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治疗可引起机体血液内环境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为了提高对内环境及凝血功能变化的认识,笔者对56例高胆新生儿换血前后血红蛋白(Hb) 、酸碱度(pH)、电解质(K+,Na+,Cl-,Ca2+,Mg2+)、血糖以及反 映凝血功能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 小板数(PLT)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入住我院儿科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病因 :ABO溶血33例, RH溶血3例,G-6PD缺陷12例,病因不明8例;均符合以下情况之一:① 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干预推荐方案的换血标准[1] ;②出现核黄疸征象者;以上病例均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34μmol/L;换血日龄为12h至8d,其日龄平均为6.6d,黄疸出现时间最早为生后8h。

1.2 方法

①换血术: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溶血病血源均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A B型血浆,其余采用与患儿同型的CPD血。换血量为150~180ml/kg,平均为165ml/ kg ,平均换血速度为95ml•kg-1•h-1。②实验方法:均在换血前后从外周同一动静 脉抽血作各项检 查,血细胞测定用美国雅培CD-1800血球仪,生化测定用日本岛津8000全自动生化仪,凝血 测定用德国BE-4血凝仪,所有项目均采用原装配套试剂,2h内检测完毕。③统计方法: 应 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 验。

2 结果

患儿换血后Hb下降明显,与换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a2+、 Mg2+则明显下降, 换血前后差异显著(P

3 讨论

本组实验显示换血对血液的酸碱度无明显影响,这可能与保养液偏弱碱性具有很好的缓冲功 能有关。但Hb下降明显,考虑其原因: ①血源来自成人,其Hb明显低于新生儿的;②换血量 大,血液被稀释。故主张换血最后多输入10~15ml/kg全血,以防出现继发性贫血。换 血后血糖明显升高,较换血前差异有显著性,考虑可能与保养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及机体 应激状态下产生对胰岛素拮抗的作用有关, 血糖监测发现多在12~24h内恢复正常,所以在 换血期间及换血后12h内应避免输入高渗糖,并注意监测血糖。

患儿换血后血K+、Na+、Cl-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钙、镁明显降低,有统计 学意义。一般认为枸橼酸盐结合离子钙,故换血易造成低钙血症,本组8例抽搐与此有关。有 学者主张[2]每换血100ml予以10%葡萄糖酸钙1~2ml静脉推注以预防低钙抽搐,同 时不能忽视低镁血症。

APTT和PT分别是检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APTT延长多见于因子Ⅷ、Ⅸ、Ⅺ 、Ⅻ降低及血中抗凝物质增多;PT延长则多见于Ⅰ、Ⅱ、Ⅴ、Ⅶ、Ⅹ等因子降低及血中抗凝 物质增多。本组患儿行换血术后APTT、PT明显延长, FIB含量增高,而PLT数量则明显 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原因考虑:①血源全部采用库存(一般3d或3d以上)同型成人全血 ,PLT与大部的凝血因子很快破坏掉, 而FIB含量与成人相同,远比患儿高且没有被破坏。② 换血量大,是患儿总血量的两倍左右且保养液比例高,致患儿血液被稀释,使PLT和凝血 因子浓度降低。③患儿血中含大量枸橼酸抗凝剂, 而抗凝剂比例对凝血功能检测有影响 [3]。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凝血功能本身便较差,这是因为高胆红素对肝细胞的毒性 作用,使 凝血因子及FIB不能迅速增加,同时由于患儿不能正常哺食,影响细菌在肠道定植, 其自身 合成维生素K少,使得维生素K依赖因子II、Ⅶ、Ⅸ、Ⅹ生成减少所致。患儿换血后凝血功能 进 一步减低,易出现渗血、出血现象,因而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要注意预防维生素K的 缺乏,必要时在换血术同时输入一定量的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 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5-186.

[2] 赵宁,陈克正. 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J].新生儿科杂志,2000 ,15(1):23-25.

第3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例 对策

学校是学生的“前沿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沟通就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其成长成才。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着“90后”必须紧跟年轻人脚步,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用心交流、用心沟通,努力做到有效的沟通,引导他们勤于追梦、勇于圆梦。笔者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尊重去贴近学生

事例一:毕业在即,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未来忙碌着,与找工作的同学一样,小朱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幸运的与一家非常不错的单位签了协议,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此时此刻,小朱的心里却掀起了别样的涟漪。

现在看来乐观积极、阳光向上的小朱是一名大三的专科学生。大一刚入校那会,小朱性格孤僻古怪,身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和同学的关系处的也不好,重要的是他还有着“不太光彩”的过去。刚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同学们有了电脑,他也想有一台。周末的一天,对面宿舍的同学出去买饭了,宿舍正好没有人,看到对面的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正好在床上放着,他想这不是个天赐的好机会吗,在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决定:我要把这个电脑拿过来然后卖掉,再去买一台二手的电脑,这样大家就不知道了。可是就在此时,同宿舍的有个同学身体不舒服跟老师请了假回到了宿舍。顿时,小朱的脸一下变的通红,包的拉链还没来得及拉呢,同学说:你什么时候买了电脑了?咦,上边的流川枫(动画片中的篮球明星)头像怎么跟李明的一样啊?此时此刻,小朱无言以对了,断断续续的说:奥,奥,是吗?这样一来,小朱只好将电脑送回了对面宿舍。在小朱的恳求下,同学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同学,而是将事情告诉了自己的辅导员。

分析与对策:这件事情里面,显而易见的是小朱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他的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他的同学看到后没有把这件事广而告之,只跟自己的辅导员说明情况,并且希望老师好好的教育引导这个学生从而来帮助他,让老师来做他的思想工作是正确的。

这件事情里面,小朱的父母没有固定收入,身体也不是很好,能供应他读大学也是跟亲戚朋友借的钱,希望通过读大学来改变他的命运,可是小朱看着同学们都比自己条件好,越来越自卑,不愿和别人沟通,变得越来越孤僻,看着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电脑,他也想有一台,欲望使他作了错事。沟通之后,小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这件事情的同学也跟老师和小朱保证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说,还说:人都会犯错,我相信小朱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会改变过来的,其实我们都想和你成为朋友的。看到同学、老师对自己的包容,心里一下释然了,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再也没有犯过此类错误,学习成绩也有较大进步,他要为了老师、同学的尊重和宽容努力奋斗,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疑,这种“以尊重去贴近”的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一个犯错的学生有了改过的机会,让他走上了正途,成为了有用的人才。

二、以真情去感化学生

实例二:班级中总是会存在一些个不和谐的“音符”,不但是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的同学。现在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小毛是出了名的调皮生,平时逃课,即使到了课堂上,也不认真听课,竟是小动作,不是招惹其他的同学,就是玩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生活中,宿舍内的卫生从来不打扫,被子都很少叠,可以说是劣迹斑斑,听其言观其行都让老师头痛,但是,难道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放弃他吗?任其堕落下去吗?

分析与对策:多年的学生工作使我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也积累了些许的经验。记得管建刚老师在他的《一线教师》里所说过的一句话:“人是需要温暖和温度的。一个问候,一 个抚摸,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滋润师生彼此的心灵。”作为辅导员,要善于用自己的爱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自己的细心去洞察学生的言行,而不是将他抛弃。

实质上,当学生考入大学之后,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或是舍弃了刚迈进大学校门时的抱负和理想而逐渐懒惰下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热爱学生,当学生有了点滴的进步时也及时给与肯定,告知他们:你们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社会、塑造和成就自己。如果需要,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相互配合,对学生有所肯定,在学生管理中要“含有期待”,对学生有爱,贯穿在点滴中去。播种真心,收获真情,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三、用榜样去激励学生

实例四:大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突然成绩一塌糊涂,觉得失去了前进动力,觉得前途一片迷茫,精神颓废对任何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分析与对策: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理解事情的原委,然后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感召他。

榜样是一中力量,是催人奋进的能量,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有精神榜样和现实榜样两种,现实的榜样是可以看得见的,可以模仿的,也是现实的,而身边的长辈、老师、朋友,这些和自己很熟悉的人如果能够作为榜样,作用肯定是很大的。以榜样为目标,勇于向前,激起同学们的热情和激情,携手创造美好明天。

四、用反例去警醒学生

实例五:一次,辅导员被学生处的老师喊了去,一进门,看到自己的一个学生和另外的一个不认识的男孩站在里面,马上问学生处的老师,说:怎么了?学生在这儿有什么事吗?学生处的老师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教师了,说:他们在餐厅搂搂抱抱太不文明了,因此我把他们喊来了,可是他们还不服气,说什么为什么只管我,还有其他人也这样呢……

分析与对策:“90后”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学生群体,他“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独立而自信”,简单的训诫有时候是管用的,可是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在心底认识到自己的莽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不容易的,要讲究方式方法。举一个反例,让他们看到错误的做法带来的后果,让他们自己领悟个人的不足才能真心的改过。因此,必要的时候用反例去警醒一下学生也是不错的方式。

第4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四步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71-03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发展方向作了详尽的论述,被人们认做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1]。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一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化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2],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情况,谈谈目前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一、当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主要方法

近年来,各高校《公共政策学》任课教师针对公共政策学学科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不断探索新教法。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政策课程组为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3]:

1.教材讲授法。多年来公共政策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涵盖西方公共政策学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公共政策概念、功能、类型和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价值、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政策议程和制定模式、政策工具以及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终结等分析过程。教材讲授法,一般会梳理上述基本理论。在讲授中,首先介绍公共政策学的历史起源;其次介绍公共政策所研究的理论体系;再次介绍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和具体分析方法。通过教材讲授,让学生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规范和一般研究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是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授课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加深对公共政策学原理的认知,来实现对现实问题更加规范深入的分析,这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法。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有大段理论阐述。虽然我国公共政策研究起步较晚,但丰富的政策发展现实使得可供用以教学的公共政策案例俯拾皆是。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引导同学们用所学理论指导与分析实践,在实践分析中总结鲜活理论,提高公共政策实践模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理论分析水平和公共政策视野。每堂课可以穿插一到两个案例。一般在上一次课结尾让学生们了解素材,然后分组、分班级或指定几个人准备,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重点发言和集体讨论,其他人可以发表意见。根据教学内容逐次展开分析。逐日积累,可以整理形成案例库。一般来说,准备的同学都能充分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阐述时能做到逻辑清晰,观点独特、立场鲜明,课堂气氛一般较为活跃。

3.时事解读法。公共政策的重要范畴之一就是国家每次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对社会满腔热情、忧国忧民,关注时政、关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限于知识、阅历、经验,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热点政策问题一知半解、跟风赶潮,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思考问题和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容易陷入“空谈误国”的群体氛围,急需老师引导。为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把握时政动态,公共政策学课程组根据国家重大和主要会议精神,专门制作专题讲座课件,让学生了解前沿政策。在解读时事政策时,任课教师还补充讲解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知识,用理论原理来解释时事政策,用当前政策来验证理论原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突出问题及创新思路

虽然可以较为深入地讲解教材、较为生动地分析案例,较为鲜活地结合时事,但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发展滞后实践,难以和政策现实对接。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面对丰富的政策现实案例,却常常发现难以和社会的现实政策实现无缝对接。原因在于:一是教学中的教材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限于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深度和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历史,虽然《公共政策学》等众多高校的教材不断更新引用最新的社会政策案例,辅之以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但是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根本格局没有变,教材中大段的理论叙述和现实常有脱节现象。公共政策学的核心特征——实践应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理论与现实差距巨大。讲解理论基本上是从科学性角度来阐述,把标准化、系统化、理想化作为常规思维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是现实、实践又是零散、复杂、多样、丰富、变化、普遍联系的,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实差距、情况差距都很大,难以即时跟进,超前预期。

2.教学内容方法单一,难以和社会发展同步。一方面,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介绍公共政策的概念、学科对象、性质、范围,讨论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功能,介绍政策主客体、环境、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应用等内容,且常年不变。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质疑能力不断提升的学生、政策分析不断发展的现实,常年不变或极少改变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政策现实。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已经改观很多,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重规范分析、轻实证研究、重定性分析、轻定量研究的倾向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的运用较为欠缺。较为单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使得深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课程教学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脱节。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仍旧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窠臼,并没有紧紧联系丰富的政策现实实践,从根本上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怎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鲜活的政策现实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三、改变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

1.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渗透,锻炼政策仿真实施能力。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跨学科、边缘性、实践性的显著特征,公共政策又具有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变化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公共政策学的课程内容关联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系统分析与运筹学等学科。[4]因此,交叉、综合、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相互联系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学科视角,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更加深入地把握政策对象,不断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分析等综合创新能力。在这一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具有天然优势。我国绝大部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公共政策的着力点都放在城市,且均以经济管理为主,通过经济管理手段推进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教学具有学科优势。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

2.创新案例教学方法,还原政策发展情景脉络。从国内来看,目前公共政策学的案例教学,或者如前所述以专题讲座法形式出现,或者以典型案例形式进行,均存在着不够系统、脱离实践、单向讲解等弊端,不能真正把公共政策学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而又能高于实践——即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拿出解决现实政策问题的办法。

为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实情况的无缝对接,应给同学们以公共政策实践的机会来深入了解。这一机会可以从到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参访、请国家机关有关领导或相关人员讲座、通过课题研究复证公共政策产生流程等三个方面着手,不断锤炼学生的政策分析和思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筱静.2011年MPA系列讲座——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邹琪.对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期.

第5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近段时间,和“免费”有关的一些事情层出不穷。原本免费的凤凰古城开始收费,原本免费的微信也面临收费的传言,节假日高速路该不该免费引发热议。

这些现象或许都可以宽泛地纳入“免费经济学”,确实也有专门研究免费的经济学理论。《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就有一本专著《免费:商业的未来》专门谈这个问题。他认为,“步入21世纪,我们在创造一种新型的‘免费’模式,这种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其实,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将商品的边际成本降低接近于零,通过吸引用户,而在广告、增值服务等方面赚钱。

不过,中国的“免费经济学”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现象。如高速路免费等就牵扯到公共政策的问题,其所指是公共用品或准公共用品的免费。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免费经济学”,必须要对市场的免费行为和公共用品免费做出区分。尤其是对后者而言,或许,很多民众以及政策的制定者都没有想清楚,有些公共服务、用品是否应该免费。免费带来的效果是好还是坏,也缺乏认真的评估。大家对待公共用品或准公共用品的免费,态度非常模糊。

有政协委员提出节假日火车票也该免费,立刻遭到舆论的一致嘲讽。像火车票免费这样的事情,社会达成共识或许并不困难。因为,即便是不免费的当下,春运期间的火车之拥挤已经非常严重,如果是春运火车票免费,那么,火车站和火车上该挤成什么样?这样的免费肯定会导致公众出行效率的极大降低,而且,也要国家财政给铁路更多的拨款。

尽管大家都反对火车票节假日免费,但是那位委员的提议并非没有根据。其灵感的来源,或许正是来自于高速路节假日免费政策。而现实中,很多民众似乎对高速路免费并不那么反感。

事实上,高速路免费带来的拥堵,降低出行效率,也非常严重。去年国庆长假是第一个高速路免费的节假日。高速路拥堵果然如期而至。我当时在山东济青高速所见的情况,可以用恐怖来形容。济青高速是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早就不堪重负。免费让更多车辆涌上这条并不宽敞的高速路,而且导致车祸增多。当天,在淄博段接连发生了7起追尾事故,造成几十公里的拥堵。今年清明期间,北京的京承、京藏等高速进出口同样拥堵不堪,车龙长达十几公里。

免费的公共政策降低社会效率,不只是体现在高速公路上。前两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之前,宣布市民坐公交免费,结果,公交爆满,秩序一片混乱。公交免费搞了一天,广州就不得不尴尬地宣布取消这一政策。

对政府来说,有很多公共用品、服务是必须向社会免费提供的。比如,公正、公平、社会治安等,还有一些如城乡道路等基本公共设施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用品、服务,都可以免费。

第6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7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地方政府 短期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逐步向市场化迈进。我国地方政府在转型时期明显的表现出替代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角的倾向,这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其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地方性公共政策经常缺乏纲领性、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地方性公共政策行为呈现出短期化倾向。

一、地方性公共政策运行短期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原因。

地方性公共政策短期化现象的产生,首先可以从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中得到说明。该假设认为,社会中的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利避害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通过对“成本—利益”的精确计算后再做出决策,但眼前能实现的利益总是最有诱惑力的,人们肯定会选择和接受能给他们尽快带来收益的短期化行为。此时也正如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理论引入政治领域所言一样,地方政府也如扮演着一个“经济人”的角色,也有可能(甚至更容易)接受公共政策的短期化行为。

(二)地方性公共政策决策系统的不科学。

在地方性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公共政策决策系统的缺陷使地方性公共政策产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科学、不民主的现象,也成为地方性公共政策短期化的一个影响因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方性公共政策的决策中枢系统不健全。由于地方性公共政策制定者主体间存在着职责不清,关系不顺,地位不明的情况,容易造成政府内部代表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同时政府既是政策决策的主体又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这必然导致政府部门的寻租和私人利益的渗透,从而造成政策决策目标的偏差和公共利益的缺损,使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出现短期化倾向。

2、地方性公共政策的决策信息系统不完善。我国信息系统仍然比较薄弱,专门化的信息机构很少,导致了地方性公共政策的制定的信息的不对称,使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高,加之获取信息的方法不够科学,就有可能使地方性公共政策出现短期化倾向。

3、地方性公共政策的决策咨询系统作用有限。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方式单一,方法陈旧,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得不到科学成果的支持,这也成为地方性公共政策短期化倾向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地方性公共政策监控体系的不完善。

有关地方性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的监控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的监督体系完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监控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首先,我国政府管理仍然存在不公开的现象,因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体制外的监控机构很难了解相关信息,监控职能大大弱化。其次,公共管理的复杂化和技术化,大大妨碍外部监控机构对问题的了解深度,使其监督乏力。最后,目前我国地方性公共政策制定形式上是一种民主集中制,而实际过程中往往集中多于民主,政策的决策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加之新旧领导的换班,更使公共政策不具有连续性,这种“短期化”的公共政策造成人财物各种资源的浪费。

二、地方性公共政策运行短期化倾向的规避

短期化的公共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危害,远比个人的短期化观念和行为要严重得多,因此,进一步加快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步伐,全面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化,提高透明度,让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决策制定的领导、协调和控制环节有所了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社会认识和配合。

2、强化政策制定的协调。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机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政策制定的协调要注意:第一,政策的明确性,不可含糊不清;第二,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集中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政策目标;第三,健全监督。这就要求明确政策制定主体的职责,摆正各政策制定主体的地位,避免政策决策系统的混乱,防止不同部门的下级决策依法打架,政出多门,争功推过。

3、整顿执行机关,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执行机关是具体行使者,其必须做到:首先职责分明,即明确规定每一个执行机关的权力大小和职权范围;其次,领导集中,指挥统一,目标、行动和指令要一致;第三,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要有序。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素质,其意向、态度和行为与执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努力将政策决策纳入法制轨道。要保证政策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实现,使政策决策更加合理或至少避免重大失误,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应该特别重视政策决策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决策体制及各项决策规划,切实使政策决策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

5、重视反馈控制是根据执行过程反馈的信息和依原设定的标准对偏差进行矫正。任何政策都是面向未来的,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政策方案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实际效果与政策目标之间也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和控制,及时调整矫正。

第8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评估标准生产力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而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这一概念表述了公共政策的主体、手段、目的,尤其突出其目的性。

公共政策的目的性表现在公共政策的成败上,这就使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缺少政策评估,一项政策就不能称之为政策。公共政策评估如何进行,即公共政策评估都有哪些标准,以此对公共政策成败做出判断,本文试就其作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的界定

尽管目前对政策评估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政策评估的概念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和普遍认同的定义。

陈振明认为,所谓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林水波、张世贤认为,政策评价是“有系统地应用各种社会研究程序,收集有关资讯,用以论断政策概念与设计是否周全完整,知悉政策实际执行情形、遭遇的困难,又无偏离既定的政策方向;指明社会干预政策的效用”。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别对政策评估进行界定,综合各方观点,本文倾向于这样的界定: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活动。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将评估标准分为六类: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我国台湾学者林水波、张世贤在《公共政策》一书中认为评价标准由八个方面:投入工作量、绩效、效率、充足性、公平性、适当性、执行力、社会发展总指标。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学导论》中提出政策评估的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的概念。针对公共政策及其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应该包括下列标准。

1.政策的目标标准

评价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政策执行后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所确定的目标。那么,在评估政策时,把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要达到的标准或目标同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执行政策所达到的目标相比较来进行评价。如果公共政策在预期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同制定政策所定的标准一致,那么,很明显这项公共政策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没有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说明这项政策是不成功的。

2.政策的投入标准

一项政策从提出、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执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这个标准要衡量一项政策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其实质就是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衡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所做的工作,也就是政策评估的成本问题。因此,投入成为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政策的公平、公正标准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平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和体现。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必须注意通过利益的再分配或补偿等方式给予那些受损的合法利益以合理的补偿,以体现和照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公共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体现的政策的公平和公正,是否体现和维护了最大数的利益。

4.政策的效率标准

经济学上讲究经济效率即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经济效率要求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政策的效率标准是衡量政策取得效果所耗费的政策资源的数量,通常体现在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之间的比率和关系。政策效率的高低往往反映出政策本身的优劣和政策的执行状况。

5.公民参与、回应政策的程度

由于公共政策主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公民的参与与回应必不可少,而公民的参与和回应程度高低是衡量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一项公共政策不论关系到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政策对象认为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对这种政策有着积极的回应。反之,政策的回应程度就低。这也是评价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三、中国特色的评估标准

国内政策学者陈振明归纳出的政策评估的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根据台湾学者吴尧峰先生对生产力评估标准的综合与整理,生产力标准的内涵体现了效率标准和绩效标准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也涵盖了政策评估的妥当性和回应度标准,从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公共政策的本质功能上看,生产力标准是当今中国公共政策评估最根本和首要的标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生产力标准既是评价一个党、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估每一项政策的根本标准。一项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进步与落后,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生产力标准最能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公共精神。从公共政策的实质与功能上看,政府作为公共性的代表,它所依据的是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来进行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达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共利益的目的。

再次,从现代公共政策环境来看,公众要求政府既是廉价的,又是有效的。为解决这一冲突,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手段的公共政策,它的首选价值就是提升政府机关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回应公民社会对政府的需求,树立政府在公众之中的良好形象,这就决定了生产力标准在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中的首要地位。

最后,生产力标准也涵盖和统率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其他标准,如绩效标准,如何最有效达到预期政策目标;效率标准,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回应度标准,是否满足政策对象最迫切的需要。此外,生产力标准与公正标准也是统一的,公共政策越是符合公正标准,社会越是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越是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高。从而越能促进政府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越符合生产力标准。

参考文献:

[1]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5.

[4]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 消费率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国超过了60%,日本和韩国在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停留在50%以下。2000-2011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5%,不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经济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过低的消费率易造成大量产能过剩,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来刺激居民消费。

二、文献综述

针对公共政策和居民消费,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侧重公共政策理论及政策工具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定性研究。范剑平(2001)进行了鼓励消费政策可行性的研究。徐媛媛,严强(2011)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功能、选择及组合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政府的政策工具选择和调整的方法。孙鸿炜(2009)分析了我国消费政策中的中长期、短期政策体系的建立和调整问题。第二,定量研究。财政部办公厅课题组(2001)、胡书东(2002)、陈冲(2011)等人的研究证实了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李良智,吴佳伟(2012)借助回归模型考察了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论证了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而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和财政政策。周晓蓉,李霞(2012)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税收、信贷、土地供给政策与中国房价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政策是引致房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武晓明,王思薇,李永清(2007)实证分析了煤炭消费政策与煤炭消费的关系,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煤炭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第三,政策评价研究。于兆吉、王文娟、苏长海(2010)提出基层政府公共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政策评价的方法。陈世香,王笑含(2009)总结回顾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

总结起来,国内的大量文献是从定量角度去研究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消费的影响作用。其他的文献则或是单纯从定性角度进行政策建议型研究,或者侧重于政策的评价研究。几乎没有针对影响消费的公共政策从总体上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宏观角度尽可能全面把握影响消费的所有公共政策,建立政策影响作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对政策影响消费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三、公共政策影响消费率的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系、相互制约、能全面反映事物特征信息的指标构成的科学的、完整的结构系统。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可以构建出不同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科学性。本文构建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各评价指标应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又不能过少过简。第二,整体性。设计指标体系是要将所有指标编制成一个内在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体系。根据编制目的和评价对象的不同,指标的层次也不同,但是各指标间、各指标层间都应有内在联系,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第三,典型性。指标要具有一定代表性,是为一定社会经济的需求而服务,要尽可能准确反映特定问题的综合特征,各具体指标的设置、权重分配都能代表所研究的问题。第四,目标性。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一定的经济社会需求而服务的,具有很强的目标性,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的指标体系能更好的反映所研究的问题。

2.本文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由于政策种类非常丰富繁杂,很难系统去把握,因此,参考了具有很高权威性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分析了其中关于消费方面的政策,以此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过分析,可将具体的公共政策划分为四大类: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对于经济发展方面,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城镇化,支持就业,收入分配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等;对于科技教育方面,相关政策有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科教发展等;对于资源环境方面,主要侧重三农问题的政策;对于人民生活方面,主要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人口发展等。

3.指标体系的建立

结合前面影响消费的公共政策因素的分析,考虑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本文提出公共政策影响消费率的指标体系构建的四个要素,即四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资源环境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在这四个指标要素中,选取18个二级指标,构成公共政策影响消费率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所示:

(1)经济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2)科技教育水平的二级指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人民生活水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资源环境水平的二级指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4)人民生活水平的二级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全国总人口(万人)、人均预期寿命(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从居民消费启而不动看居民消费政策[J].金融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