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

第1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策

前言

去年以来,面对富春街道特殊而复杂的反腐倡廉工作形势,我们紧紧围绕“争创一流业绩、争当全能冠军”的总要求,认真贯彻区委、区纪委对街道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创新“莲蓬计划”载体,全力打造党风廉政建设升级版,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街道大局稳定和建设发展任务完成。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制度、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发展。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目前,有的地方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工程中不切实际,导致制度相对的操作性不强。这样就缺乏根据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约束力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村级三务公开不规范。有的村在公开栏公布的内容不及时、不具体等问题,这导致了村级在宅基地审批、财务管理等事务上的透明度不高。(2)责任不明确。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所在,有的村党支部尽管签署了责任状,但对其的理解不够明确。所以在工作机制得不到好的体现,因而这种责任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往往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二) 监督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群众法治观念及监督意识的加强,其要求村级工作信息公开透明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对防范和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村级干部,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中,群众意识和民主意识不强,决策不民主。作为村级干部的直接领导者,街道对村级干部的管理却显得软弱无力。街道管理监督的不到位重点不在于街道党委的不作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无法对其有所作为。

(三)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中,作风问题和廉政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个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街道党委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而是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上,认为抓好农村经济建设,搞好社会稳定才是首要任务。也有的认为农村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担心影响经济工作和事业发展,担心会影响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有的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在高层不在基层,在纪委不在党委,在领导不在群众,重党内不重党外,重查处不重教育,重保密不重宣传。(2)在农村基层中,党员的流动性较大,加上部分村支部工作上的软弱涣散,长期不开展组织活动和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样导致了基层干部的宗旨观念淡薄,工作热情衰退。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策略

(一)坚持文化引领,着力抓好清廉教育

富春街道纪工委坚持内容不变形式变、形式不变主题变、主题不变对象变、对象不变机制变、机制不变时空变的法则,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地开展清廉信念教育。为了使清廉教育更具针对性,去年街道主要领导带队,纪工委书记、联村领导参加,针对基层村级在党风廉政上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分两次进村开展点对点的清廉提醒教育,以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为了使特色清廉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清廉教育功用,我们以“莲蓬计划”载体,全力打造党风廉政建设升级版,设计了“莲蓬计划”的形象标志和应用模板,供各村在清廉文化宣教、监督阵地建设中参考。现在,西邮村、杨清庙村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形象展示点已经建成。平时,我们以会代训、提醒教育,逢会必讲作风纪律,短信提醒注意事项,还组织街道中层以上干部、村级四套班子主要干部集中聆听廉政党课、旁听接受警示教育。

(二)坚持制度防治,着力抓好监督检查

我们坚持在创新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面上抓紧监督检查、点上抓好示范带动,两手抓、不放松。为了使示范点不仅能示范,更能起到带动作用,我们反弹琵琶,先从街道43个村(社)中选取问题最严重的秋丰、矛盾最复杂的春华、硬件最薄弱的杨清庙3个村进行试点做样。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制度规范、强化刚性约束,通过制定下发上改下、散改拢、残改全、乱改齐、泥改石、绿改彩、暗改亮、脏改净等监督阵地八改方法文件,指导村整修固化以村监委办公室、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廉洁文化宣传墙等四大场所为主的监督阵地。通过制定下发村级运转规范化文件,指导村落实以村民办事先到便民中心、村支两委召开工作例会、三务信息定期规范公开、干部群众直接对话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权力阳光运行四步曲,真正使干部服务群众的作风要求、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要求、村务开放日活动能够接牢地气、长效管用。村资金进出情况由银行即时短信通知到村社主要干部;事后监督“月月清”,村监委每月定期对票据进行逐笔审核;业务监督“集中管”,由街道村级财务服务监督中心进行技术服务、监督把关;群众监督“大家看”,村财务信息连同党务村务信息,定期在公开栏张贴并上挂华数电视。

(三)坚持以惩促防,着力抓好执纪问责

我们始终高悬反腐利剑,领导和支持街道纪工委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据统计,全年办理效能投诉20件,其中上级转办13件,本级受理投诉7件,并按规定对4名在国土管理、三资管理中负有领导责任的村社主要干部进行了问责诫勉。办理上级转办49件,其中中央巡视组接待信6件;办理街道本级接访件17件。办理违纪党员案件20件,其中9名,街道自办案件3件,着力查办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和工程财务管理、涉农涉地审批案件。梳理涉刑案件党员36人,转交处理失联等问题党员5人,排摸涉刑案件未处理党员4人,并及时进行处理。

(四)坚持齐抓共管,着力抓好责任落实

我们坚持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起抓、街道和村(社)两个层面一起抓,着力形成齐抓共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探索制定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分工文件并落实履职情况报告制度,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和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述廉等相关规定。探索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成立权力运行监管中心、财务集中监管中心和工程统一监管中心,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第2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沈阳市文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尤其是社区文化的活跃,使得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和村级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活动项目、文化队伍等,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的需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1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沈阳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比较高,给人们提供的文化资源比较少。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参与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很少。其实很多农民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和科技类报刊,但这些书农村的图书室很短缺。绝大部分农村图书室图书的数量不多,有的几百本,有的几千本,有些乡村的图书馆的书籍很陈旧,破损也比较严重,翻阅的几率很小。一些乡村图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或者是扶贫捐赠,农民很难看得懂。很多乡村的农家书屋只重建设不重管理,服务手段单一,农民很少光顾,农家书屋成了摆设。

1.2缺少人才。人才问题是制约沈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阳农村既缺少管理人才,也缺少经营人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会操作,对电子文献和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适应。沈阳有些乡村的文化馆专业人员少,无法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也很难开展业务。

1.3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文化工作的文件都要求增加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确提出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在还有很多乡村达不到要求,财政对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很少,图书馆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都得自筹。有些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阵地变形”情况。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没有经费,常常借助经营和出租房屋来交水电费、维修费等,这减少了主营业务的场地,严重影响文化业务的开展。

1.4农村公共义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群众缺之吸引力。由于文化工作者缺乏,人才不中,加之一些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资金限制等原因,一些基础设施承载的文化活动要么开展的少,要么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特别是活动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这一点对吸引群众进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卡拉OK能够吸引年轻人,但绝大多数村文化大院里没有相应的设备,或者是没有专门管理人员,使年轻人推动兴趣。两样表现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多村的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用的电脑只有一台,根本无法正常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中的老年人缺少根本的吸引力。而过于传统青少年又不喜欢。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少,文化基础设施很难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2.1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基层需要主抓服务,政府需要出钱投资文化产业,这才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果只注重基础建设,相关配套的服务跟不上,工作还是不到位。现在沈阳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应该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基层农民的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

2.2增加投入。从沈阳市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为了适应市场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和民间组织共同承担起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以实现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地产与文化千分之一互动”共建机制。以省委、省政府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具体内容为:省、市(县)、乡镇,在做政府性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建设居民小区的投资总额以及居民购买住房所缴纳契税中提取千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3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主要是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应该在数字资源上增加投入,引进人才,促进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平台的对接,让广大农民读者受益。当然,这需要乡村有网络,有电脑,才能实现数字的共享,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需要一批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建设具有综合服务的文化站,完善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使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文化站成为各个乡村娱乐的场所,成为乡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进而成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平台。

作者:岳红梅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改变思路,多方筹措资金,搞好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

搞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因为基层文化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必要场所,过去以馆、站组织开展活动逐渐被现在的主个性化所取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转变为群众依靠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

基础文化设施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投入,不仅要投入必要的物质支持,更应该投入精神支撑。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搞好文化馆、文化宫、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各地还应采取吸引企业投资、社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强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

实施“政团合一”改革,培养现有文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在文化建设中,各地主管部门与艺术团体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与实施。具体而言,各地主管部门与艺术团体应联合起来,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内部人力管理,完善专业文化队伍建设。各地主管部门应严格把关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综合情况,配齐、配足相关的工作人员。同时,各部门还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对相关的从业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有优化文化队伍,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民间文化活动团队的广泛参与。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充分发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民间艺人的龙头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建立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同时,还应对业绩突出的民间文艺团队及个人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不断激发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群众文化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和义务,采取各种措施接纳更多的活动参与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强化馆、站办的影响力。此外,对于那些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各地主管部门还应采取多种鼓励方式,进而不断壮大民g文化活动团队。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主阵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通常情况下,阵地活动对于群众文化生活管理部门来说就是其主阵地,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性窗口,对群众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性作用。当前的阵地活动对于大多数馆站来说,设施和管理都是比较陈旧和单一的,形式枯燥乏味,没有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群众文化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采取各种措施接纳更多的活动参与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强化馆、站办阵地活动的影响力。

要想更好地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空间,拓展群众文化的主阵地。如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动空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如广场文化,广场和开放式公园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精神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广场开展文化活动,减轻人们因日常生活而产生的疲劳和压力,使人民群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种文化空间的建设,而应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有效空间,加大对群众文化产业资金和人力投入,使其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四、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职能,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壮大

文化馆可以向人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还可以充分运用文化艺术手段,进一步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各地区的文化馆应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具体而言,文化馆可以开展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如音乐、舞蹈、小品、摄影、曲艺等方面,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文化馆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职能,搜集、整理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这些都将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真正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4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问题

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人们职业以外的自我参与、娱乐、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对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和各项素质的提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仍存在多方面的发展问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群众文化认识不高

由于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导致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滞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障K。

(二)缺乏创新和突破意识

文化生活陈旧,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相对于经济高速发展而言,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工作较为滞后,不适应基层群众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中逢年过节看看戏都很难,平时更没什么活动。二是文化生活品位不高。劳作之余,基层群众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于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三是文化活动形式乏味。除了一般的舞蹈、唱歌外,没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文化活动老套、不生动,脱离时代主旋律。

(三)缺乏群众文化引导者

文化进乡镇、进村社、进农户,发挥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与庞大的基层群体相比,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犹为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匮乏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工作,进而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要求。二是文化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未达到专人专用,一些村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还要兼做其他工作,从中折射出基层文化人才与庞大的服务对象失衡的现象。

二、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宣传

要改变目前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加强对基层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正确引导和宣传。通过正确引导,帮助人们分清精华、糟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应旗帜鲜明。通过引导,帮助人们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层次和水平。引导民间力量投资于基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基层群众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加强精品文化打造

以培育文化亮点为支撑,努力提升文化品位。与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加强文化建设调研,在充分掌握基层文化特色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打造一批村和社区文化亮点、文化风景线。努力打造“舞蹈基地”、“小品基地”,进行文化包装,努力构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圈。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机关干部以身作则,提高文化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

(三)突出特色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契机,挖掘特色文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服务。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支撑发展基层群众特色文化:

一是以主题活动为支撑,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打造特色节日品牌节目,着力拟好文化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或单项活动。巩固提高文化站、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唱响活动主旋律。文化活动必须打品牌,对外可以扩大影响,对内可以促进凝聚力、增强自信心。从建设本地大文化的角度入手,首先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从中选择确定既有区域文化特色,又可赋予更多时代精神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将其作为特色文化的重点品牌推向社会。

二是以队伍建设为支撑,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利用区域文化优势,引进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搭建培训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对自发形成的文化群体,应该积极引导、扶持和调整,鼓励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来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继续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发动其中的骨干分子、积极分子组建文化社团,从而为以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基层文艺骨干,有效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化.关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大众文艺,2015(12).

第5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镇;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乡镇文化建设逐渐迈向正轨,乡镇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乡镇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乡镇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健全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民生文化权益,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创新乡镇文化队伍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规划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两头热中间冷”现象,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地乡镇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相比,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等需求。总体上还存在三个“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一)基层干部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乡镇文化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基层干部的认识有限,在文化工作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各级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成为基层文化建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乡镇基层文化活动单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乡镇居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压力逐渐地减轻,乡镇居民非常向往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乡镇的文化生活依然停留在温饱之前的水平,主要是以打麻将、打扑克及看电视为主,文化活动的品种相当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及蔓延,不仅影响乡镇居民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

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致使长期以来,不少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着乡镇政府以外的其它工作。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空壳化”,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站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随着农村原有的文化人的“老化”,新时代农村文化人的缺乏,特别是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四)公共文化设施不改善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学校、卫生服务站、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建或新建,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整体上看很多乡镇没有文化阵地,现有的设施设备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地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所以导致乡镇文化吸引力不够强。同时,农民整体文化生活水平偏低,再加上各地都在搞开发,有些村属于乡镇新区建设范围,文化中心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产生村与村之间文化建设不平衡,差距较大的现象。

三、完善乡镇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辅导

文化主管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分类指导,明确措施,抓好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等负有责任,在中央提出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后,县(市)文化部门应该按照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密切与教、科、体育等部门综合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其职能将进一步扩大。可以说,当前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担子更重了,对综合文化站指导的要求更高了。

(二)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群众集资为辅、民间资本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使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建立资金统一管理、经费项目上报、审批、验收制度,确保文化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

(三)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舞动乡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等工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引导、扶持文艺团体发展,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加大对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做到加大对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首先要坚持以乡镇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建设基地,以乡镇居民为基本的对象,努力发展村、乡镇、县等场所的文化活动阵地与文化基础设施;其次要加大对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渐完善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在征求乡镇居民同意的情况下,添置必须的文化器材;最后,乡镇领导可以运用激励手段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文化建设,将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加快乡镇文化建设的进程。

(五)提升乡镇文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与人才数量

要做到提升乡镇文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与人才数量,首先要对乡镇文化建设事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要加大挖掘社会专业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的骨干的力度,并且为文化建设的人才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障,扫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可以安心地进行乡镇文化建设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镇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乡镇文化建设,加大建设力度,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并将乡镇文化建设的思想渗透在乡镇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莉.关于乡镇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18.

[2]周建光.关于乡镇文化建设的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

第6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状 思路

一、云浮市云安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阵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考核办法(试行)》,我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共改建、扩建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间,覆盖率达100%,其中2014年新建改建4间;改建扩建村级文化室120间;农家书屋149间;达到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共42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个;区文化广场1个;镇文化中心大楼7幢,镇文化广场6个,城区及个别镇的文化广场还建有近1000平方米的绿地和1个以上的标准篮球场,强化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区文化馆所需的音响设备、乐器、服装、道具一批均已得到配置;区图书馆现有藏书量达到了5万多册,电子阅览室电脑25台;全区各镇文化站也配套了由省文化厅统一赠送的舞台灯光音响、演奏器材、放映设备等文化器材一批,总价值为100多万。区、镇两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管用”工作的逐步规范,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建成全区光纤联网工程,网络覆盖得到新拓展

近几年来,区广播电视台在全市率先对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实现建管一体化、“全区一张网”的管理格局。2004年~2005年,多方筹措资金830多万元,建设并开通了杆路总里程为330多里的市通区、区通镇、镇通村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和总投资300万元的区广播电视中心;投入100多万元,购买了6台新闻采访和网络维护的工作用车;投入100多万元购置广播电视采、编、播和监控设备一批,其中投入25万元;2014年,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有线电视网络200多公里,全区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357户;为各镇配备摄像枪一支,基本满足了全区广播电视宣传和安全播出工作的需要;通过租赁的办法,为各镇广播电视站(中心)建起独立的办公场所,为广大群众办理交费等各项有关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文化载体不断创新,群众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群众文化活动大放异彩。一是大型活动进基层。近年来,先后邀请省文化馆、广东省歌舞团、广州市杂技团、云浮市粤剧团、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到我区进行巡演活动,举办了云浮市首届群众文化活动(醒狮)大赛优秀节目展演”、广东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惠民巡演、广东省优秀杂技巡演活动、云浮市第十四届广场舞大赛云安区初赛、2015年云安区首届龙狮武术汇演赛、南海区帮扶云安区文化交流演出巡演活动,这些大型巡演和比赛活动纷纷走进社区、农村,将高雅艺术引入基层,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生活品质。二是送戏下乡惠基层。近年来,我馆紧紧围绕“我们的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创建平安云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几大主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每年开展主题性送戏下乡巡演活动20多场,组织地方文艺社团以及文化志愿者送戏20多场,协助地方举办民俗节庆活动逾20次,受惠群众逾10万人次。三是一镇一品活基层。近年来,我馆根据各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采用联建、新建、改建等灵活形式,先后组建了富林唢呐协会、六都春风曲艺社、茶洞曲艺社、高村山歌协会、六都广场舞队、镇安八音班和龙狮(武术)协会正式成立等群众文艺社团,帮助各镇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并给这些社团提供表演和展示的舞台,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格局及“人人皆演员,处处有舞台”的文化氛围,大大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

二、云浮市云安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然相对薄弱。多年以来,云安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资金相对其他县市而言比较少。比如许多村镇的文化设施和有关公共服务设备甚至由以前的废弃设施改建而来,不仅其功能得到了削弱,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些乡镇片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单纯注重经济GDP,对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许多文化设施和文化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被用于别处。大部分文化站不能专职专用,没有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广大农村虽也订阅了大量的党报党刊,但绝大部分滞留在乡镇机关和村社干部手中,一般农民很难看到,农民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低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经费有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村文化阵地因此被“弱化”或“虚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艺创作缺乏积累,缺少精品,供给模式单一、供给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信息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以及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瓶颈问题。

(三)基层文化站建设不足

由于镇级政府财政底子薄,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有限,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前期规划。镇文化站虽然有固定编制和人员,但是文化站在职人员往往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因此出现管理缺位、监管乏力、文化阵地被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一是部分镇的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是由于公共文化经费短缺,再加上没有建立起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的激励机制,最终导致农村经常性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三是由于基层文化站管理缺位、监管乏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潜力没有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广大群众习惯并满足于被动接受“文化下乡”的模式,缺乏主动地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效益因此被逐步弱化。

(四)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文化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高中或初中学历者还非常多,空编缺员较为严重,文化专干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文化事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十分困难。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设

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建设。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以往“重经济、轻文化”的传统做法和政策倾向。实行目标管理,提高重视程度。政府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统一考核。通过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彻底改变广大群众被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并真正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其中,逐步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崭新局面。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和岗位,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抓好层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服务机制

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争取建立针对山区的文化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的资金运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持续、良性发展。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嫁接于政府资源,多方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渠道,实行多渠道投资兴办文化,弥补各级政府因财力不足导致的文化经费长期不足的缺陷。完善民间投资制度,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姻,改变公共文化的生产、供给能力相对不足的状况,促进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7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云龙地区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

云龙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属团街公社,1971年析置云龙公社,1982年更名以鲁区,1988年改云龙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58公里。面积289平方公里,人口2.2万。禄(劝)云(龙)公路过境。辖云龙、火期、以资、云利、本长、古宜、新山、联合、新合、拥庆、金乌11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在全区内生活着彝族、苗族、傈僳族、汉族,是彝族较为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气息。从2000年,为支持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建设,云龙水库库周2160名群众搬迁异地。

(一)文化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大鼓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上调,不仅如此,就连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不斥于雪上加霜。

(三)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传统文化的消逝与现当代文化的对接过度存在较大问题。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乡镇,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区,大部分传统文化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熟知,许多风俗、民俗、手工、手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荒废。

(五)广大农民群众忙于生产生活,加之文化水平不高,对精神娱乐和财富追求不高,停留于较浅层次。

二、云龙地区农村文化发展限制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云龙地区是我国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和滞后的状况,综合各村各地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限制本地区的文化积极健康发展。(1)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2)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3)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

三、云龙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开创农村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首先,强化领导,将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机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自己的日常工作范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重点将“三农”工作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方向,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其次,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是最根本的资源,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根本。各地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者的培养。建立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培训的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知识技能。

最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

四、展望云龙地区农村文化建设

根据本地区存在的文化现状以及提出的解决策略,对云龙地区的文化建设前景作以下展望:一是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做好文化宣传专栏;二是增加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多,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三是提高本地区文艺作品创作质量,建立文艺人才库;四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寻找民间艺人,形成地区较显眼宣传名片。

第8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第9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

1 花垣县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其问题分析

1.1 人员编制设置情况。花垣县是一个苗族聚居县,全县总人口28.7万人,苗族占76.8%,辖18个乡镇,8个社区,288个村,2765个组。县委宣传部下辖6个副科级以上单位,分别是广电局、电视台、文化局、文联、文物局、新华书店。整个宣传系统在编总数324人,其中宣传部10人,男7人,女3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1人(司机);广电局25人,男14人,女11人,下属网络传输公司及相关股室共68人,乡镇广播站16人;电视台33人;文化局11人,男6人,女5人,下设文化馆17人,图书馆15人,稽查队16人,苗剧团37人,文研所3人,电影公司39人;文联4人;文物局10人;新华书店9人。目前全县18个乡镇每个乡镇均配有1名宣传委员,专职2人,兼职16人。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数量严重偏少。花垣县基层十分缺乏文化方面的特长人才,每个乡镇均缺乏吹、拉、弹、唱等方面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乡(镇)中小学(含村小学)缺乏音、体、美方面专业教师,基层文化队伍后继人才严重断层。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一些活动,但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缺乏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先进的文化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宣传,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发展。

1.2.2 年龄结构不合理。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才较少,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多才多艺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年龄偏大,多在58岁以上,由于健康问题和忙于生计等原因,参与健康有益的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宣传思想文化的80后乃至90后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1.2.3 专职少,编制严重不足。花垣县专职宣传员只有2人,兼职16人,尽管每个宣传员均为各乡镇党委委员,但对思想文化的宣传大多停留在突击性和J临时性安排上,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宣传力度。

1.2.4 素质低,缺乏专业素养和创意。目前花垣县的乡镇宣传员普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专业培养,虽然全是大专以上学历,但均非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缺乏专业素养,编排的节目简单复制,缺乏创意。在我们调查的几个乡镇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多数靠自悟,而且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自娱自乐的的特点比较突出,缺乏“精”、“专”、“博”,在“传”、“帮”、“带”上明显滞后。

1.2.5 效果差,缺乏合作与竞争。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经常性差。乡镇思想文化宣传活动大多数集中安排在春节前后,节目为“扭秧歌”、舞狮舞龙表演、棋球类比赛等简单文化活动。缺乏对地方苗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更缺乏常态性的民族文化交流。农民在农闲时间文体活动十分单一,除了看看电视外,很少从事其他文体活动,文艺活动主要是扭秧歌、唱歌等小规模的活动,缺乏各乡镇以及各文艺团体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合作与竞争的良性机制尚为建立起来。②主动性弱。由于业余从事文化活动的特长人员年龄偏大及专业素养低等原因,他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会吹喇叭或有其它特长的文艺骨干,在为秧歌队或其它文艺团队服务时,不是找借口推辞,就是讲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③影响面窄。全县各乡镇及各文艺团队之间,在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时候,往往缺乏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各自为阵,缺乏沟通,节目单一,缺乏创意,甚至缺乏良性竞争,也缺乏特色和创新,活动范围局限于邻里之间、本村组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够。活动内容往往是找几个人吹吹喇叭,扭几下秧歌,群众的参与面度不高,未能主动争取更多更高的交流推介宣传平台。

1.3 原因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既有纵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有横向交流不足的问题。至于群众思想文化素质不高,文化需求意识不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薄弱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1.3.1 基层文化体制工作不健全。花垣县对文化宣传工作相当重视,但未建立配套完善的县、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四。级文化宣传职能组织,各乡镇虽有文化站。但有的已经名存实亡。有的乡镇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而是和其他部门混在一起,职能发挥不突出。街道(社区)、村组的文化宣传工作大多靠自发组织,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少量的培训活动未能形成生力军,因此,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的文化组织处于自发状态,有的因无人指导而处于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进来。

1.3.2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簿弱。通过调查发现,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即使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也只有一到两支由农民自发组成的商业性质乐队,有图书馆的乡镇只有1个边城镇(现已个人经营),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室,甚至没有供农民娱乐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只有少数村有图书柜,文化活动场地及器材比较缺乏,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不够充分,文化队伍的建设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1.3.3 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滞后。县文化馆负责对全县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近年来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影响了文化队伍质量的整体提升,制约了县域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

2 加强乡镇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措施

发展乡镇文化事业队伍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高、专业精、作风硬的优秀文化队伍。就目前而言,花垣县所有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有的地方虽然有编制,但却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

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随着花垣县地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辖内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证明,在文化站职能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2.1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富创意,有激情的青年人充实到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2.2 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的“文化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的人及早换岗退位。

2.3 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基层文化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

2.4 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造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3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管理(包括培训、选拔、使用、机制、体制建设等)

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懂业务、高素质、善管理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加快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3.1 抓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I经费,坚持和完善对基层专业文化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素质的根本保障。近年来,花垣县通过各种方式,初步建立了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文化队伍的培训、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把外边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培训指导我们的文化从业人员,通过讲学、示范、辅导,提高工作水平。同时,还把部分人才送出去学习培养,吸收新鲜养分,与外界进行广泛交流沟通,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成功典范为我所用,以达到创新求变,开拓进取的目的,从而形成一支业务素质精良,工作作风过硬,思想品质良好的文化人才队伍,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先后邀请了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周发源、湘潭大学李广一教授、吉首大学原副校长张永康教授及文学院胡炳章教授等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当地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的思想理论修养和文化艺术水平。县委还从县直各单位抽调了12名同志组成“县委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巡回各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进行理论宣讲,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技能,夯实基层文化队伍的战斗力。

3.2 重选拔,整合文化队伍。花垣县委宣传部牵头,积极组织开展了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育工作,2年来共挖掘出民间艺术带头人89名,其中44人被确定为全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文化事业单位每年举办3次以上基层文化专干、农民艺术骨干综合培训,培训面达98%以上,努力实现85%的村(社区)有专职(兼)文化员或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和文化大户的作用,夯实农村(社区)文化基础。同时,花垣县大力实施文化名家培养计划,通过设立文化艺术百花奖、嗤尤文化奖,开展县十大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等,使文化艺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此外,还在提高全县文化人才总量上下功夫,着力抓好苗鼓舞、群声合唱团等业余文化团队的发展,强化对业余文化人才的培养,让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出来。

3.3 促使用,理顺人才机制。文化建设,以人为本,队伍是关键,人才是核心。用好用活文化人才,必须理顺用人机制,为文化跨越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3.3.1 改革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办法。由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切实解决文化局、教育局、体育局、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业余体校及各乡镇宣传文化中心编制缺少的问题,为其增加编制,大力引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文化艺术人才,充实到这些部门,解决人员老化、人才档次偏低等问题。

3.3.2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在核定年度经费的情况下,下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自,使这些单位在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更加灵活地将职能发挥到县域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

3.3.3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工作,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大餐。鼓励名师、名家、民间艺人收徒授业,传承技艺,由财政预算给予适当的补贴。

3.3.4 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做好跟踪管理。县委宣传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招揽热衷于文化事业的各路人才,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事业互相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县域内的各种文化艺术人才实行登记建档制度,把已经选拔的和有选拔潜力的文化人才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和正确使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进出机制,做好基层文化队伍的储备管理。

3.3.5 完善人才进出机制,助推文化队伍建设。对文化用人单位,要完善竞争机制。一是凡进必考,摒弃各种关系后门;二是公开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奖优罚劣,优升劣汰。把那些真正的文化人才、文化能人,招聘到文化事业单位,吸引到文化建设队伍中来,让他们成为基层思想文化宣传的排头兵。

3.4 搞创新,抓好体制建设。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机制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发展。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可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①健全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三级文化队伍网络,加快村级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和工作“五到位”,并通过三年努力,使村级文化辅导员队伍普及率达到100%,还先后成立了148个文艺社团。适时举办培训班、讲座报告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办文化、管文化的能力和整体素质。②加强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

村分别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人员配置,,以乡镇为龙头,辐射带动辖内街道社区的思想文化宣传,以骨干特色行政村或文艺团队为样板,组建2-3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培养一批基层文化活动骨干。还要积极创建基层文化辅导基地,促进基层文化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乡镇文化馆要组建一支综合宣传演出队伍,充分发挥国办文化的龙头示范作J{=l。③推进百村(社区)文化互动,以城带乡,通过社区、农村结对互动,来带动和培育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逐步壮大。④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网络,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社区)、村级专职宣传干部,解决乡镇、街道(社区)、村宣传干部专职专干尽职尽责的问题,“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志愿”,拓宽宣传文化队伍,着力建设一支稳定、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讲奉献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

4 进一步加强党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领导

花垣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百强县之一,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大。针对当前我县文化队伍建设的现状,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文化工作,使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对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足够重视及时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

4.1 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突出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任务。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突出创新。花垣县委以学习中心组为龙头,推动全县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各级学习中心组在家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及时的把党的有关政策宣讲下去,使基层文化队伍在政治素养上得到提升,明确“形势、责任、使命”,从而正确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的文化队伍,实现基层思想文化宣传的不断创新。

4.1.1 突出阵地建设来创新。按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要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总体部局加大密度,力求设施配套、重点优化和升级乡村文化阵地功能设施完善建设,按照“先易后难、先近郊后边远、先城郊后边远区、先核心区后边远”的原则,逐步解决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吸收经济发展的“热力”。

4.1.2 突出职能意识来创新。充分认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意识、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理清职能、明确思路,着力在创新内容、创新观念、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管理上下功夫,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宣传文化工作。

4.1.3 突出文明创建来创新。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积极开展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户、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标兵和军民共建、瞽民共建等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增强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引导人们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

4.1.4 突出政策支撑来创新。出台政策,加大形成政策、制度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将宣传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乡镇、街道(社区)、村拨付一定额度的专项活动资金,切实保证宣传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4.1.5 突出整合资源来创新。联合基层办、司法、农业、计生委、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打破宣传工作“孤军”、“划地”、“陈式”局面,利用驻村、蹲点、下乡检查、理论宣讲、面对面传授、技术服务和网络新媒体,排忧解难,发挥整体合力宣传效应。

4.1.6 突出机制健全来创新。建立分类实施和分层培训机制,着力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培训。积极探索有效的队伍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规章制度,制定队伍奖励、考核机制,调动宣传队伍的积极性,确保宣传文化队伍稳定,促进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深入、持久、健康、有效开展。

4.1.7 突出队伍建设来创新。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网络,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社区)、村级专职宣传干部,解决乡镇、街道(社区)、村宣传干部专职专干,尽职尽责的问题。“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志愿”,拓宽宣传文化队伍,着力建设一支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讲奉献的稳定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

4.2 理清思路,寻求突破,稳步推进。宣传部门作为解放思想的先导者和实践者,就要切实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创新力,找到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打开新的工作局面,花垣县委宣传部的具体做法是:

4.2.1 理清思路,围绕主旋律提供思想舆论支持。按照上级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整体部署和指示精神,花垣县委明确提出“破除一切障碍,全力加快发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如何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中心,为率先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理清宣传思想工作思路显得尤为迫切。

4.2.1.1 理论武装重实效。要创新学习理念,丰富学习方式,完善学习制度,把破除制约花垣县加快发展的各种落后观念、思想桎梏、制度障碍、不良作风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要目标。要加强理论研究,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依据,给出答案,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与动力。要加强理论宣传,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县委、政府制定的重大政策措施,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最熟悉、最生动的形式和语言进行宣传,不断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赶超意识。

4.2.1.2 媒体选择要宽泛。适应县域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以更为宽泛的视野来认识媒体,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来选择媒体“为我所用”。一方面要加强与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交流,扩大在主流媒体上的出现频率。另一方面要重视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联络,抢占新的“制高点”。同时,要有度接纳境外媒体,善于用辩证的思维与境外媒体打交道、交朋友。

4.2.1.2 舆论引导争主动。要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类资源,积极引导干群正确认识发展形势和社会主流,及时报道赫山在经济发展中的新举措、新成效,增强干群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加大推介先进典型的力度,不断提高花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妥善化解新闻危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善于倾听各阶层的诉求,

尊重不同群体的“表达”,营造“百花齐放”的氛围。

4.2.1.4 活动策划求创意。策划是一种创新,成功的活动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宣传思想工作活动要力戒以枯燥、呆板的形式和手段进行生硬的说教和灌输,而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素质,搭建不同的活动平台。同时注重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对活动效果预先进行科学测算,总体把握,力争通过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互震共鸣的活动,让广大干群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主动向主流文化、主导意识靠拢。

4.2.2 更新模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4.2.2.1 繁荣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力作。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省“五个一”工程为目标,鼓励、引导全县广大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一批以弘扬时代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投身于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大潮为主题的回应时代风云激荡,领会时代精神本质的优秀作品,满足民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教育、鼓舞、鞭策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4.2.2.2 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只有让群众当主角,文化活动才最具创造力和生命力。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文化活动,如“走进边城”大型文化活动、“边城翠翠”超级女生电视大奖赛、“爱我花垣,兴我花垣”春节联欢晚会、湘渝黔边区三地春节联欢晚会、“形势、责任、使命”主题演讲、“边城杯”文艺作品大赛、“农村苗文化活动月”、“经典苗鼓戏巡演”、“大闹元宵”等都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目前正与北京电影制片厂拟拍电视剧《朵朵》,积极推介本地的苗族特色文化与历史。要进一步创新和拓展活动平台,吸引更多的群众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4.2.2.3 完善文化设施,提供参与平台。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中之重。要创新思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采取官办、民办、群众自办相结合的方式,建好图书馆、社区文化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立一支热心基层文化工作、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文化队伍,使基层文化工作有人组织、有人管理。做到群众想看有地方,想表演有舞台。

4.3 整合资源,构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大格局。宣传思想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一项工作的推动。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破除“你的、我的”等陈旧思想观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大宣传格局。

4.3.1 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宣传思想工作站在时代最前列,宣传系统的干部职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宣传系统的每一位干职工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勇于创新,善于谋划。人人都做行家里手。要切实坚持宣传、广电、文化、文联宣传系统联席会议制度,克服各自为政的“单位”意识和以我为主的“本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