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创意思维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意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意思维训练方法

第1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我们现在做设计,要追求环保,要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不能说“绿色”垃圾塑料袋就是环保,不能说穿上一件绿色衣服就说自己热爱自然,绿色环保了,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真细致观察,寻找那些合理的因素,那些维持人与自然存在的和谐因素,同时要发现那些破坏和谐的不良因素,在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从大处着手,从小处中发现让灵感闪动的东西,以此来引导和激发自己的创意思维,汲取生活中的创意之源,让我们的设计更合理,更具有突破性和可行性。当然,生活是设计创意的一个基础源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也将世界乃至全球的距离拉近,各类信息、图片、书籍资料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设计领域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素材。设计本来就是一门涉及学科范围很广的专业和工作,需要设计师具备许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也一定要借鉴他人优秀的创意作品,来引导和启发自己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图片和资料,阅读大量的书籍,如科技领域的,生物领域的,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的,从中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

2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

有了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细心品读,有了对信息、图片、书籍等资料和知识的积累,这不代表我们就能设计出具有很好的创意作品出来,我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方法有很多,也有规则或法则可循,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虽然说创意思维不应该被许多规则和技法所限制和束缚,但只有对一定的规则、技法等的深入掌握和运用,才能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如前面所说,创意思维不是随意的空想和不着边际的乱涂乱画,它是需要一定的形式美感和功能作用,这正如了解一个人要先和他交往,认识一件事情要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一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有许多方法、方式,我们常用到的有多向性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尝试多角度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本质的透彻了解;放射性思维:就是紧密围绕一个中心,在与之相关的领域内成放射式地寻找一切与之有联系的信息,以此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换元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构成事物特征的多种元素,并对其中的某个要素进行变换,以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转向思维: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旦在某一个方向受阻,应该能够及时转向另一个角度。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应学会“旱路不通走水路”。对立思维:从常规思考角度的对立方向展开思维,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出发,寻找突破的新途径。还有如:联想与想象,标新立异与独创性,广度与深度、求同与求异等等的思维训练方式。这里的每种方式、方法之中又遵循着一定的技巧和模式,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才能使自己能够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并升华到能熟练、综合运用的程度,才能使我们的创意思维能够打开,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拓。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头脑饱满知识,可能创意设计时也会一脸茫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在生活中,随时留意身边的人、事和物,做个有心、用心观察的人,能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发现一些闪光的东西,激发我们的想象和灵感,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我们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才能更多,更丰富,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设计作很好的铺垫,在进行具体的创意设计时,也不会感到很枯燥或束手无策,我们的创意设计也会如绽放的花朵,美丽而又鲜艳。

3创意思维训练的意义

第2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点、线、面 情态构形 创意思维

一、点、线、面的创意思维训练及其教学策略

1.点、线、面的内涵理解

“依赖于对艺术单个的精神考察,这种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内在律动的桥梁。”——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任何一门艺术都含有它自身的语言,对平面构成而言,探讨的则是二维空间的视觉语言。点、线、面作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需要放在构成的框架下进行透彻的理解。比如对线的理解,在认识线的同时也要关注线的形态(直线和曲线)、线的性格或情感、线的特征(运动和方向性)、线的构成(有序和无序),以及线与构图等。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还应参看相关的理论,拓展自己的认知,比如威廉·贺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了“美的线条”“优雅的线条”。画家克利在包豪斯授课期间,也曾经将线形象地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积极的线、消极的线和中性的线。从有关线的各种理论探讨中,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线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这样才能将其作为一种形式语言更好地进行画面的构成。

2.挖掘新的图形元素

艺术创作是有目的的创造活动,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深入探究主题思想,找到契合点,之后则要从中发掘新的形式语言,这也是造型活动的重要一步。所谓新的图形元素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旧有的,新的即是之前不曾有过或出现的,而旧的则是指在司空见惯的物品上,由于改变了观察的角度,而从中发现新的足以吸引人眼球的元素,从而在观者面前呈现出新的姿态。挖掘新的图形元素是让学生走出简单模仿的怪圈,不断寻求新的创意表现,使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3.从具象到抽象的语言转化

任何一种艺术的表现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以具象形为出发点,同时,加之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念,最后,运用不同的媒介进行表现。这其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环节,具象形的转化。艺术的表现不是简单的摹写、再现,而是把生活中的具象形态进行整理、取舍、夸张或者变形,得到有艺术性的语言形式。而在平面构成——点、线、面的情态构成中,正是指从具象到抽象的语言转化,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挖掘美的形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具象形的分析,之后根据需要尝试将现有的具体的物象彻底打破,然后将其中的几种基本的视觉元素根据构成的基本规律进行重构,以求最终设计制作出独特、创新的构成形式。

4.主题性设计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针对创意思维训练,点、线、面作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当它们独立存在时,似乎并不构成什么“语言”,但是如果将其贯穿于课程实践中,并通过创意思维表现将其构成某一主题,则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将传统的单一的点、线、面的构成与主题性创意思维训练相结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主题性的创作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创意思维的实践模式,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态度,由于主观的阅历、经历、情感的不同,则会表现出不同的理念。

二、从点、线、面情态训练中引发的教学思考

1.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确理解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比如,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足,但也应看到没有成年人固有的偏见和思维定势的束缚,联想丰富,无拘无束。所以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如果在教学中展开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意思维练习,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2.观察意识的建构

设计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大多数形象和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创作者通过观察取得了对物象的认知,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客观世界,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发现新的创意点。敏锐的观察力是成为一个成功设计者的关键,要善于把观察与创意联系起来,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3.引导学生建立灵活的思维方式

创意思维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有的思维形式,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确实可行的训练模式,而它的实现则需要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实现,也可以说,创意思维是创意过程中按照一定思维模式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就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以适当的思维方式来寻求意想不到的视觉表现。而在众多的思维方式中,如何进行恰当的选择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因为大部分学生在之前的教育模式中只接触过传统的素描、色彩的训练,很容易用定势思维惯性去想一个事物,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应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思维开阔,不断标新立异,寻找有别于常规的观察角度,设计有意趣的作品。

4.正确认识创意思维与技法技术

在早期的教学中大多存在着重技术、轻创意,重手段、轻构思的教学模式。而随着创新意识在构成中的重要性凸显,又呈现出创新思维高于一切的教学理念。这两种模式的跨越都没有很好地把握创意思维与技法技术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创意思维固然需要强调,但多练也是至关重要的,仅有多看多想是不够的,想得出不一定做得出,手上的功夫技巧是在不断实践总结中提高的。因此正确处理好创意思维与技法技术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第3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主题训练 创意思维 摄影

根据高校美术学和艺术学专业的课程需要,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摄影基础课程,而在教学方向上也展开了一些争论,到底是以客观记录的纪实摄影为主还是纯艺术道路为主,没有结果。陕西地区部分高校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艺术学专业开设摄影课程,如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由于师资短缺以及适应高校教学的摄影教材匮乏,教学时间有限等问题,摄影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教授基础知识为主,学生自主创作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并且和专业接触不紧密。

在大学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摄影课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绘画工具之外更加写实的记录工具,解决摄影教学方向中纪实摄影和纯艺术道路的纷争。自2000年开始,有很多高校陆续开办起了摄影专业方向,系统地学习摄影理论,有别于非摄影专业教学中普及摄影知识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数码产品日益普及,传统相机淡出市场,持续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正在面临着市场的考验,主题训练与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思路是解决目前困境的一种尝试。

通过一学期主题摄影和创意思维开发的摄影训练,效果颇为乐观。既能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点,还能让他们知道自己要拍什么,想拍什么,并解决如何拍的问题,我认为这才是摄影课开设的目的。因为,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应该更能够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潜力。

一、主题摄影的内容及训练方法

摄影是艺术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其拍摄范围包含很广,有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微距摄影等。主题摄影又称专题摄影,用多幅照片和多个瞬间全方位来展示事物,客观表述大于主观理解。

1.要解决技术难题

对于只有书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应该注意实践拍摄时的现场指导。首先要用实际操作来化解和简化摄影理论。对于景深概念和白平衡在画面中增加的环境气氛,可反复练习;镜头焦距长短取决要拍摄对象的类型,相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主题,更能取得效果的一致性,增加画面张力。

2.确定主题

主题摄影的题材包罗万象,如人文纪实、风景、静物、人像等,在课程的初级阶段,教师事先布置给学生确定一个拍摄主题,避免无目的拍摄。经过一个主题训练之后,安排学生自己寻找主题,既不选那些不好表现的事物,也不能过于浅显,所挑选的事物要有一些观赏价值,否则拍出的图片会很呆板。实践证明,主题摄影对学生的拍摄技巧很有帮助,通过训练能培养出一双敏锐的眼睛。第三个阶段则要引导学生在拍摄之前制订拍摄方案,共同讨论计划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当一个主题牵扯到多人合作时,良好的协调统筹非常重要,遇到困难可以共同解决,教师的职责就是帮他们完善画面。即便是相同的主题内容,作品中传达的感觉也会因审美差异有所不同。

3.运用逻辑思维

要运用逻辑思维,需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的内容为:每个思想的自身必须是统一的,不能用一种思想去顶替另一种思想,更不能混淆概念,必须保持思维的确定性。[1]在逻辑思维训练中,同一律应用最广,就是在照片中表达看法时态度始终要一致,当有新的想法时也不能顶替了前面的观点,否则会引起混乱。而在矛盾律中则是指画面设定的一组矛盾关系要对立。主题摄影就是要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如果画面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将是一组苍白无力的主题创作。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时,还要整理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分析主题拍摄内容的可行性和可表现性及内在关联性。首先要有整体观,专题照片不力求每张完美,但必须做到组合成为整体的完美性。其次要使景具有多样性,拍摄内容有特写、近景、远景、全景的关照,兼顾影调关系和冷暖关系,以及拍摄角度的表达。

4.形象思维表达

摄影离不开形象思维,面对自然,人们经过反复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引起对某些现象的强烈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进而加以舍取和加工,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后构成了摄影形象。[2]其最大特点是思维活动和具体形象结合,把自己体会的结果用形象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拍摄之前,先要求他们观察事物,然后根据个人得到的感受再去表达具体形象。教师分别给予技术指导和注意事项,完成拍摄之后,根据需要进行补拍。例如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个主题,姚佳龙拍出了缠绵而又轻柔的幻觉。柳絮飘落的时节,思绪在细如青丝的柳条上放飞,翠嫩嫩的叶儿随风起舞,校园春天的气息得到表现;杨展则以激烈的运动场面表现校园的阳刚之美。

王继伟在构思《对话》中想要表现一种时空的概念,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一次在画室里,偶然发现逆光下海盗石膏像似乎在和他说着什么,灵感即来,随即将石膏像搬到阳台上。夕阳西下,“海盗”和背景现代建筑形成对比,时空在这里凝结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野蛮与文明的对话、西方与东方的对话。

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们寻找自己的表述手法,在题材上力求大胆创新,不必考虑所拍题材是否能提供具体的形象,只要拍摄的主题形象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一个概念或是一种感受,大家在观图时,这个符号能否被读懂,表述方式和其效果是否能够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有情则抒,充满对生活的思考能够使摄影进入一定境界;但是有些学生茫然中不知所措,拿起相机脑中一片空白,我说,这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能表现吗?宋华的《城中“锈”气》很好地把握了这种状态,锈迹斑驳的铁门上抽象的图案让思维迅速飞翔。

创意思维训练

创意思维在摄影中决定着照片的艺术魅力,也是成功照片的起点。创意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式。创意思维,通常是以一种多路思维的形式出现。是指拍摄者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被摄体,积累丰富的视觉信息,以便找到最佳的拍摄点,采用更多更新的拍摄方法和技巧。[3]这种拍摄方法是根据现有物进行发散思维,而不像主题摄影那样事先确定一个主题指导拍摄,这种封闭式的思维和观察干扰了想象的路径,所拍作品也会枯燥无味。

第一,要做到打破常规。创意思维中常用的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等都可以拿来一用,特别是逆向思维。

一幅好的照片不仅是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有感情的迸发为之添彩,情感做催化剂的同时也是创作的不竭之源。情是最难表现的,创作手法上引进油画中的基调、版画的肌理、国画的墨色等他山之石,渐入佳境之后,能够感受到摄影艺术王国丰富多彩而包容睿智。

第二,思维训练。创意摄影最普遍的表达是抽象摄影,对于抽象思维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说成是抽象的,把物理特征明显的、容易被人感知的东西说成是具体的。[4]抽象艺术是原创的艺术,可以任意地用色彩、线条、构成、细节来布置艺术空间,可以在随意的涂抹中发现灵感和选择精华。[5]由于镜头的写实功能,很多学生困惑于实景而如何表达抽象画面。

最为抽象的物象莫过于时间,时间是什么,时间是否能够留下足迹,毕介青的《蚀》系列,找到了岁月斑痕,是古老苍凉、厚重之美。借助油画的基调将藏在内心深处那种感伤情怀抒发出来。解决了这个现实与抽象的问题。

综上所述,主题训练重现实场景的表现,创意思维开发重在主观意向,力图寻找思维深处的一个灵感。两者是相互对立的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在摄影创作时不再盲目,看待问题的深度也得到增强。同时,主题训练和创意思维开发的摄影教学方式能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突出特质,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任毅华.专题摄影概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08p52.

[2]徐枫.摄影手册(再修订本).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04,3.:667.

[3]刘遂海,蔡林.数码摄影技艺教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1:6.

[4]杨滟君,任戬.设计原理教程.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8:63.

第4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实验教学;线性思维;情境思维

一、教学现状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大,内容丰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实验内容,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制图和设计思维方面起了显著作用,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实物与图纸之间的关联,并将优秀园林作品转化成图纸,将设计创意转化成图纸。但是,从目前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方面明显逊色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电脑制图,但手绘作为图纸制作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它更是设计思考、设计美感、设计能力的集合,综合体现了一个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样,作为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如何针对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手绘训练内容、学时和方法始终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所有设计相关的课程中一个共同的难题是设计思维的训练。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因而,关于设计思维的训练方法莫衷一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衔接课程,要求学生实现从观摩学习他人作品到学会自己创意思考的重大转变,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借鉴形态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但实际上三大构成本身是所有设计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丰富而抽象,如何更好地与园林专业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再者,关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除却形态构成设计法则是否还有可供借鉴的其他理论,可以再探索。本文将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一些课程改革建议。

二、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内容分布在Ⅰ和Ⅱ上下课程之中。Ⅰ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园林要素及其表现技法,平、立、剖(断)面图的绘制方法,渲染技法,园林制图规范,园林草测,实验总学时48;Ⅱ的内容主要是园林效果图表现、形态构成设计、园林模型制作和小园林设计,实验总学时48。梳理课程关系后,应该明确的是Ⅰ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课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园林制图的技巧,能够将真实的小园林转换成图纸;而Ⅱ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设计思维将设计构思转换成图纸。前者强调“手”的技巧训练,后者强调“脑”的思维训练。

1.侧重“手”的技巧训练

(1)内容设置

手绘训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设计初步Ⅰ,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改革将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线条、形体、透视的训练。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什么美术基础,手绘表现能力较差,在内容设置上不能按照传统手绘训练的技法进行训练。新的内容将训练重点放在钢笔线条的应用、园林元素的形体表达以及画面透视关系上。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把握钢笔墨线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曲直、浓淡干湿、强弱虚实的变化维度,从而能借助线条的丰富表情进行情感表达。在这个基础上,对常见园林元素,如植物、景石、小品等进行平立面的临摹加写生训练,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的识别比较擅长,该类元素的表现可以充分借助这一优势抓住植物形体特征进行手绘表现的训练。再者,通过对一点、两点、三点、散点、轴测、鸟瞰等透视方法的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能将前面掌握的园林元素表现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在手绘技法训练的过程中,还结合了园林场景测绘和园林制图规范进行内容上的组织。

(2)学时调整

字体和线条的练习侧重于熟练掌握线条的使用方法;园林元素的练习主要包括地形、假山置石、植物、水体、建筑、道路的训练,这是手绘训练的一个重点,为后面的训练打基础。草测与平立剖面的练习需要结合前两者,并在真实园林的草测中进行综合训练,是帮助学生建立实物与图纸之间联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设置单独的园林测绘模块,设置3周左右时长,总课时量控制在12~16学时左右。这也是手绘训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透视和渲染的内容主要是完成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马克笔、彩铅、水彩的渲染技法,为绘制效果图服务。由于手绘的训练成果非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是园林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课堂学时外还可以增设建议完成的课后训练学时。

2.强调“脑”的思维训练

设计思维的训练既要学会“看”,又要学会“想”。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Ⅱ,内容设置围绕“看”和“模仿”的模型制作和设计思维训练两个模块。其中模型制作,通过选取优秀园林、园林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和解读设计作品并将其制作成模型,使学生在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训练部分包括了形式美法则为主导的构成设计思维训练、以行为\认知为主的线性思维训练和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情境思维训练,这是课程II的重点和难点。

(1)形态构成的设计思维训练

形态构成的设计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如运用平面构成方法进行景观平面设计,用色彩构成进行园林配色设计,用立体构成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形式美为依据,通过构成法对园林元素进行统筹布置,以达到园林空间设计的美型。里面可以设置两个实验内容:①平面构成作品的转换应用。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平面构成作品,借用其构成形式,赋予其内容和具体元素形态,将其转化成园林中的铺装设计或场地轮廓设计。②抽象到具象的小节点设计。将点、线、面的组织规律运用于园林中的道路、节点、水体、绿化等的布置——道路可以是线、节点可以是点、分区布局(花坛草坪、水面、广场)可以是面,从形式美的法则的角度考虑园林元素组合的手法。色彩构成的设计方法可以和园林中的植物种植设计相结合,将园林中常见观色植物按照色彩构成的法则进行配色设计。这部分的实训内容可以是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配色训练和小课题形式的花坛的配色设计。立体构成是让学生更多从三维角度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空间设计。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具象造型的概括提炼,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象征对象如人物、色彩通过提炼、简化、分解、重组的方法进行新形象的创造,以小园林模型的方式组织实验。

(2)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指的是按照线性线索进行连贯性思考的方式,包括了顺向、逆向、横向、侧向、多向、聚向思维。这里的线性思维主要训练学生通过对特定园林空间内人的行为和认知的了解,从而运用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以往该课程设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形态构成设计法,学生对园林设计的把握难免陷入纯粹的形式设计之中。其实,园林的设计更应该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通过特定园林空间类型的认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该类园林设计的基本内容,而行为的分析则可以使园林空间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贴合使用人群的使用需求,这是园林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为了更好地进行这种目的的训练,这里以儿童公园作为案例。首先,根据人们对儿童公园的广泛认知确定公园的基本功能(游戏、休憩、认知)和主要内容(一个主要的公园出入口、明显的公园铭牌、特定的游戏设施、休息设施、建立儿童认知的易教设施)。其次,根据儿童行为的分析——喜欢色彩鲜艳、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喜欢丰富的体验行为等,对公园进行具体的设计。这种基于行为和认知的线性思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儿童公园的共性设计;另一方能够找到设计灵感产生的线索,进而创作出有设计特色的作品。

(3)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安排在最后,这符合学习递进的特点,目的是解决设计过程中空间认识不足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二维过渡到三维,乃至四维。情境思维注重空间的体验,要求学生能够代入场景,模拟在情境中的行、驻、观、感;关注园林环境中行走的方向、舒适、安全,驻足停留中观望的兴趣点,看、嗅、触等多种感官体验。情境思维的训练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园林交通空间的序列设计,要求学生对某一公园内的交通空间进行空间序列设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手法组织交通道路的沿线空间,用空间组织视线,用视线组织园林元素,关注交通路线变化过程中人的行、驻、观、感的多元体验,创建一个个连贯的观赏内容相异的空间。另一个训练是园林模型制作,将前面思维练习的成果在一个完整的小园林案例中综合,初步形成设计方案,并将这一方案制作成1∶200—1∶300左右的模型,让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空间。实现小尺度到大尺度的过渡。

3.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法包括了动作示范、视频示范和书写示范等几个方面。示范教学贯穿在整个“手+脑”的训练中,手绘部分需要教师亲身示范运笔、设色技巧,在学生人数较多无法一一示范的情况下,结合多媒体录制手绘视频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情境思维的训练中也经常需要用到视频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更生动地体验情境的维度。

(2)讨论教学

基于认知和行为的线性思维常常需要头脑风暴式的广泛讨论,如儿童公园中关于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了解,需要将所有与儿童相关的线索罗列出来,然后一一构建相互关联,通过线索梳理形成儿童公园设计的主题、功能布局、空间组织。讨论的基础是阅读和经验,将个体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交流传达给群体,群体将获得的碎片式信息综合,这是讨论的意义所在。所以虽然是课堂讨论,前提是资料的广泛获取,要求学生通过文献、网络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

(3)项目教学

针对思维训练改革过程中采用实践项目进行,所引用的多为2000—5000㎡的小型项目,涉及设计竞赛类和教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这类项目有明确的设计范围和目标,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至于太大,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小园林设计的训练。在最近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用了一个口袋公园和医院景观项目作为课堂内容,通过为期3周12个学时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以快题设计的方法完成方案的构思。

三、教学效果

目前,这一教学改革还是带来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园林设计思维方面掌握了从形式到功能,从平面到空间,从表层到内核的设计思考方式。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多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90%的学生反映课程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契合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手脑相合的训练和思维方式将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吴刘萍,黄艳娜.感知•情景•体验:风景园林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16.5

2.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中国园林,2009.11

3.梁艳.高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安徽农业科学,2009.29

4.刘娟娟.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中国园林,2015.5

5.马晓燕.形态构成与园林设计:浅谈园林设计初步课的教学.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

第5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维训练;竞赛教学;学习型团队;实践教学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宗旨,对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力求从创新思维培育、拔尖人才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等方面探索一套适于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范式。

一、创新型、研究型实践教学范式构建

为了培养训练有素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范式以科学研究为主线,沿着感知一抽象一应用这样的逻辑脉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科研体验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着重提升大学生两方面素质。一是能力素质,即思考、学习及研究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业务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二是行为素质,即在学习生活中与人相处、做事做人、应对挑战、自我实现的能力,注重情商隋感的培养,旨在训练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能力素质的培养中,可以辅之以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如思维训练、团队构建、竞赛教学等;在行为素质的培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心智发展,从最初发现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未知、不安,研究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兴奋、挫折、低谷到最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通过不断的关注,总结和辅导,协助其完成研究心路历程的一次升华,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加增强了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以下,分别就三种实践教学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1.有效应用思维训练教学法

思维训练教学方法,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方法,核心理念认为“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0nv Buzan。在课程中通过一系列思维游戏、智力测验、情境设定等活动,诱发学生思考,可以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态度,系统地应用思维训练方法。首先要明确目标,确定不同专业类别思维训练的重点。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应将思维训练的重点放在拓展开放思维方面,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再辅之以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使其在分析问题时有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然后是总体规划,整合课程体系,设计思维训练的全套系统方案。仍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综合构成理论一实践类课程体系,总体设计规划思维训练重点和内容,分别从策划、分析、建模等方面制定思维训练的系统方案,以实现全方位思维突破。最后具体落实,针对不同课程实施差异化思维训练方法。以统计类课程为例,适当加强数字方面的训练内容,增强对数据分析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而对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更多偏重于规划建模,适当增加全局思维训练:营销相关的企划类课程则注重创意思维的设计,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2.设计竞赛式课程实践

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进取、消除懈怠,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在实践环节中引入竞赛,着重于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灵活应变、统筹规划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竞赛内容点面结合。可以由学生主导自拟题目,进行“知识点”考核。通过角色转换,由学生自行设计竞赛题目对垒,竞赛内容紧紧围绕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展相关领域阅读量,发现并整理学习问题,以探索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教师需给出竞赛的具体要求,题目类型、题目难度、数量等总体信息,并在实际竞赛前审核题目,合理分配时间,组织竞赛。考核标准既包括出题得分,也包括答题得分,从而避免了小组间题目过难,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也可以由教师主导设计命题式综合研究型竞赛,实施“知识面”考核。为了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由关联课程的教师组成某一学科组,集成各知识点,设计学科相关的复杂命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参考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形式,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通过建立各种数量模型,运用自行研发的“管理运筹学”软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预测等,优秀成果还可整理为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3.构建学习型团队,强化大学生心智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展开深入讨论,交流观点,彼此借鉴产生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团体智慧,有助于提炼出高于个人见解的团体智力。此外,学习型团队重在培养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关注大学生的心智变化,培养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学习型团队组建中,我们强调方式方法多样化。可以实现随机组队的方式;可也由班级学生民主选取核心组长,再由组长指定组员;还可以招聘会形式选拔,形式内容不限。通过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观察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反应,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学习型团队的整体效果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任务结束后认真总结,从知识掌握及心智体验两方面做综合评价。通过总结学习型团队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借鉴,也为教师改进团队学习方式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范式的教学应用实例

下面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及课程设置,以具体课程为例简单说明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春季与秋季学期衔接的时间段集中安排了小学期实践环节,为期3周左右,通常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这为我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通常会在这一集中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研究竞赛形式,综合以往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研究命题。待进入正式学期以后,进入长时间系统的课程学习阶段,分课程穿插课堂实践环节,如课堂热身,以lO分钟为宜,安排思维训练题目,活跃思维。改变以往小测验的形式,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完成组间对垒竞赛,以检验各章节的学习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之后,再进入下一轮小学期实践,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技能、理论,组织团队学习或研究竞赛,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训练。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1.课程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用

基于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的衔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

课程组、学科组之间充分沟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配合。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依托的课程如图2所示。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可掌握必要的数理分析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了初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正式学期课程中引入思维训练进行课堂热身。以“统计软件应用”这门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为例,统计学分析并非简单的数学推导,强调学生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角度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数据是不变的,而分析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具有“横看成立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昧。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统计软件并非只是传授统计方法,更重要地是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充分调动他们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数据挖掘的潜力。因此,思维训练环节贯穿于课程始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质疑问难等形式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观察辨析能力,发现事物有关属性和规律的能力,概括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最初的数据分析阶段,为了拓展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维度,课程引入二维平面向三维平面扩展的思维题目,即必须通过三维分析才能解释的问题。通过变换思维模式,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更加活跃,实现了对数据的多角度分析。

在多选题分析时,课程引入了“重复计算”的谬论题目,加深了学生对应答次数(Response Number)与样本次数(Case Number)的理解。在相关分析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理解数据间关系,而是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课程引入了关于“伪相关”的题目,如何理解日本谚语“风一吹,卖桶的会赚钱”,力求使学生掌握数据逻辑中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解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若想发现真正的影响因素还需更多的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

2.理论课与实践课中的竞赛设计

在正式学期的课程中定期穿插“竞赛式对垒实践”,学生们几人一组(5人为宜,视班级人数调整),互出题目分组对垒,出题测验某些章节的学习内容,由于要对试题难度进行控制,通常教师会事前检验题目信息,必要时进行试题替换。由于出题环节也作为考核指标,因此学生们设计题目通常比较慎重,不会超出难度过多。竞赛式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强了学生们的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们加深了对学习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由于角色的转换,从考试者到考官,使其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比较深刻。

小学期的教学多以短时间集中实践课程为主,如笔者整合“专业实践”及“计算机基础实践”这两门实践课,先由教师完整介绍一个综合知识运用的管理研究案例,再组织“研究型竞赛”。在与本专业其他教师沟通之后,综合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等课程知识,在暑期实践之前,下发研究竞赛选题。由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组织调研,问卷调查,收集一手二手数据资料,利用小学期计算机课程集中上课时间,综合运用各类软件,包括运筹学、SPSS等在实验室完成研究课题及报告撰写。

在研究型竞赛题目的组织方面,主要参考大学生建模竞赛及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内容,设计问题导向的竞赛题目,可以是同一个问题背景的不同研究角度,也可是不同行业背景下的相同研究内容,课程结束后要求各参赛队伍做小组陈述,重点对研究方法、模型构建、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及分析结论等部分展开详细介绍,并安排现场提问及回答。教师最后总结并为每组打分,学生也参与打分,综合评价后,选出得分最高的3组,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

3.学习型团队的组织和安排

本文中所涉及的竞赛均为全员参与,且以团队形式组织,通常5人一组,完成各项团队学习任务,包括团队分工、团队学习及团队竞赛。在团队构建时,我们采取随机分组方式,之所以没有采用自由组合方式,一方面保证每组成员构成均匀,另一方面也是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现实中不可能根据自己喜好挑选团队,这其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适应能力。团队中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有些组主要依靠核心领导,有些组倡导民主合作,还有些团队,组内分工,两两合作。总体看来,学生基本适应团队工作,而且气氛比较融洽,尽管组内可能会遇到矛盾,但对外表现得非常团结。非常有趣的是,还有些组专门派出外巡人员,了解其他组工作状态,颇有些实际职场竞争的味道。教师在团队工作中要起到监督、协调工作,小组配置人员时,如果随机分组资源十分不均匀,可适当调整,在小组遇到问题时及时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到各个组里调研,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4.课程总结学习

第6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意素描;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视觉思维;空间表现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意素描概述

创意素描是以表达创意意图为目的,以设计意思为核心,以创造性思维方式研究,理解并赋予联想;是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思维转变。

创意素描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拓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为增强创意表达能力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

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应随时代的发展,拓展教学;要具有现代个性的教育理念;纲领实验研究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并要求一致的基础训练学习后,对本质的认同。

创意素描课程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The Bauhaus)“感知的教育”这个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一致的视知觉基础,另一方面以视觉思维的整体为线索,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和结构有序的独特训练方法。

(1)它是使人们的观察,感受和意念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它是绘画的元素约减到最适宜控制并能以迅速与直接的方式进行的形象表现,是视觉化表达最快捷的途径之一。

(3)现代设计的产生与理论上的完善,使现代设计自成体系,成为艺术和科学的门类,尽管在设计中存在着艺术的因素,但这种因素已转化了它原来的性质,它是属于与科学技术,功能相结和后的“技术美学”的范畴。

(4)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如果将素描训练引人其造型训练之中,它应该是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来指导和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如功能意思,实用性,系统意思,结构意思,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它的着眼点不是绘画的技巧和表现的风格,而是以培养设计师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并注重在基本训练中发展观察与表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可能性,从而在观察,感受,想象,创造,审美判断等重要环节中开发切合设计的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5)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6)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要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创意素描的主要视觉表现形式

(1)具象表现

具象表现基本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将客观对象经过高度概括,突出与夸张其本质特征。这种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具体形象,已与原对象不同,只是有普遍意义上的相同,是现实现象的浓缩与精练。

具象表现是以现象学为基本的思想方法来涉入绘画艺术的体验和创作的艺术思潮。具象表现实际上是把绘画艺术看作视觉真实的求知活动,具象表现绘画把“追求真实”的终极关怀全面引入绘画。具象表现绘画的精神内涵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绘画的目的是发现的视觉方式,画家通过现象学式的观看不断地对绘画所表达的现象提出问题。

2、人对事物的知觉取决于人的意向性,而意向性却随着意识流每时每刻在改变,这样任何一幅固定的画都无法表达真实的视觉经验,画家抓住某物的绘画过程,就成为绘画擦去――再画――再擦去这样一种无穷的循环。

3、具象表现绘画是反艺术的“完美性”而公开承认自己的未完成性。具象表现绘画方法最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它呈现出的理论品格和学术精神。

(2)抽象表现

抽象表现综合了现代绘画历史的诸种本源。抽象表现比较偏向一种态度而非一种风格。所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共同关注的是诚挚地作心理上的自我表达。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发现是康定斯基(Vastly Kandinsky)最伟大的成就,也是他对现代艺术发展的伟大贡献。在包豪斯(The Bauhaus)任教的几年中,康定斯基的艺术风格更趋向于几何抽象和冷抽象。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

(3)意象表现

从写实到意象,人类在绘画上完成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手法上使用了“意象”,用有意识的绘画符号表明自己的艺术活动。人类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东西方是十分相近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是在文艺复兴后期,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发生才逐渐步入“意象”阶段。西方结合科学发展,走向写实;东方在哲学影响下步人意象艺术轨道。中国绘画意象把握具有抽象部分,也有写实部分,但都有可视性的控制。中国绘画以意象造型为特征,以画家与对象间的主体精神达成交融合一为目标,以写意方式表现“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象。

(4)超现实主义表现

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布雷东(Bre-ton)。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精神革命”,它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超出文学达到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在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上都试图独树一帜,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也进入它的关注视野。这种理论突出的表现在绘画方面,其中杰出的代表画家有达利(Dali)、恩斯特(Ernst)、马格利特(Magritte)、等。

(5)质感表现

从材料质感到图案制作的视知觉转换,质感现象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和触觉两部分感觉器官,包豪斯(The Bauhaus)有关材料质感的训练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将对材料的触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图形的有效手段。质感的研究包括四个相关部分:对材料的触觉感受,对材料的视觉特性的客观和真实的描述,对材料质感的抽象,图案的概念。素描的过程转化为对对象的体积和重量的一种体验。最为关键的是不要让那些表面的视觉现象阻碍对形式本质的观察。

(6)肌理表现

肌理是指物质的纹理结构所呈现的形态。在视觉艺术 中,肌理也是由不同的材质和不同的处理手法形成的,应该说是集质地、形式于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概念。通过对先天肌理,后天肌理,隐性肌理,显性肌理的理解和论述,对各种绘画形式的绘画元素进行阐述和剖析,挖掘绘画媒介的表现空间,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使画面本身的形式和材料构成新的视觉美感,从而反映作品的情绪与内涵.。不同的工具材料造成不同的“肌理”语言。而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使用肌理,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了观察和想象的敏锐程度以及绘画的综合能力。

(7)形象联想表现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基里科(Chirico)笔下的世界乍一看来具有一种秩序井然的假象,然而,人们发现这个世界里的空间,也许还有时间,已经脱离了它们一向遵守的整齐界线。他把世界建筑在“一个至今被忽视的某种联想形式的超现实”之上。他是通过自动联想,通过内心生活的基本现实去加以发现的一种手段。是由纯粹的心理自动法所揭示的,这种思想态度从最充分的心理层次中发现了存在的闪光。这种闪光被认为是“真实的思想过程”。

(8)解构与重构表现

是现代艺术在造型理念上区别于传统艺术“构图”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思路,使得现代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具体物象的单一因素的再认识。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意念空间和物象空间的联系和区别。解构与重构,由三方面的训练内容构成一个整体,1.分割与线性对比、2.悖理与比例逆反、3.解构与重构的虚实节奏。

(9)矛盾空间表现

从多种角度皆可观看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的矛盾图形,是利用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了三维立体形态。在三维立体,尤其是几何形状的物体中显现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这是由于几何形状物体的单纯和简化更易在一定的组合结构中构成矛盾空间图形。

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Maurits Comeli Escher)的画,是在二维平面的画中充分运用矛盾空间图形构形方法,使各种物形相互转换与借用,包容了多重意义的图形,画中每一部份形状皆有其存在的可能性,每一部分形状的构合又都是超常规和不合理的。在包豪斯(The Bauhaus)里,矛盾空间图形成为专门研究的课题。其间有许多设计师非常热心地从事这方面研究。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就是其中一位。他利用纯粹的几何形创作了许多矛盾空间图形,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凹凸转换的视觉现象,这些作品充满了不合理构成及强烈的视觉效果,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混维空间表现

是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立体的形态。二维平面的三维立体化除写实的描绘外,还有纵错三维立体化的展现:在二维平面上,展现出具有超现实的平式和竖式维度的合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形态。

相反,也可以将三维立体的形态二维平面化,最常见的是剪影,它只有物体的轮廓影像,而没有物体的深度和厚度。在现代设计中,混维图形的构成方法变得比较复杂了,它更为奇特,不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还显现出令人深思的创意。正常空同彻底解体,展现了梦幻的视觉效果。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转换,组合,使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构成了一个趣味无穷的混维空间图形世界。

(11)仿结空间表现

仿结图形的构成方法就是通过借助一个与原有物体相异(但又保留原物体特性)的物体来替代常规中所显现的形态,使之获得一种新的特殊的形态。同时,它也可以使几种意义同时存在于一个仿结空间图形之中,以便利用有限的空间在视觉上传达多义和迭加的信息,获得独特新颖的视觉效果。 仿结空间图形正是利用在视宽传达中无法替代的特殊性而得以存在。结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它主要是通过意义的转换来展现物体的特性、传达信息。如足够柔软的绳,你可以使之弯曲成结,这是完全可能和十分可信的。然而将没有足够柔软或在人们观念中不可能成结的物体弯曲成结,在常规观念中就显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了。而仿结空间图形确实可以使你相信,任何物体都能成结,不管是足够柔软的物体还是硬度很强的物体,都可以通过二维平面得以展现。仿结空间图形在具体的表现上,可以将三维立体的形态通过二维平面的描绘产主,也可以纯粹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二维平面的仿结空间图形或在二维平面中表现具有三维立体特性的仿结空间图形。换言之,彷结空间图形构成方法可以超越材料、空间的限制,通过任何手段来表现。

(12)仿曲空间表现

仿曲空间图形就是给一种物体施力,迫使其产生弯曲变形。当然,这指的是物体具有可能弯曲的特性和在人们观念中不可能弯曲的特质。能够施以机械力弯曲的物体运用在设计中,观者会认为不足为奇,然而,在人们观念中不可能弯曲的物体通过二维平面的描绘后,不但令观者惊奇,还会因其写实的描绘而产生迷惑。

在现代设计中。对三维立体真实形态施以机械力产生仿曲空间图形和利用弯曲特性而描绘出二维平面的仿曲空间图形,常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说,二维平面的仿曲空间图形是一种仿设的、虚幻的,它可以描绘得非常逼真,让观者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形态,在迷惑之中不能不信服这种不可能的仿曲图形确已展现于面前。仿曲空间图形中,这种奇特的构成方法一方面当归功于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视觉特性,另一方面还要归功于这些物体的弯曲偏离了那些人们观念中早已熟悉了的形态结构。

(13)异面空间表现

异面空间图形构成方法在早期大都表现在一些有关鬼神的形像中,到了近代,在一些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画面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常常使观者在感到荒诞之后获得某种启示。异面空间图形可以用不相干的物体替代人的头部,产主意义的转换,而具荒诞、异接的视觉效果。美国著名漫画家索尔・斯坦伯格(Salll Steinberg)的大量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异面空间图形构成方法的应用。

(14)置断空间表现

断置空间图形是利用物体的中断和分离而获得的。把某种特定的物体中断,分离成不同的层次和分形,这些层次和分形又进而组成一个不同等级的排列,形成奇特的断置空间图形,既有原物特征,又组合成为新的形状。断置空间图形最基础的中断,分离,是把整个物体的部分形状确定下来,这些被中断,分离出来的分形又进一步分离,成为较小的物体形状。

把人们观念中不能断开的物体有意中断,分离,在各个不同层次上,形成由一个或几个分形构成的完整形态,即使分形之间的位置存在一些差异,也不会造成物体的不完整。比利时著名画家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大量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断置空间图形构成方法的应用。

(15)装饰表现

第7篇: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 艺术与科学 思维形式

从国际艺术设计教学趋势来看,以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发展。我校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于1999年成立艺术设计学院,虽然我校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在工科院校创办艺术设计学科有它自身优势。在艺术类招生中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比例占70%左右,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好,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逻缉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以“重视基础课,拓宽专业课,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为教学思想。教学上重视文理交叉和互补式的教育特点,目的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出现CAD技术、网页设计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工科特色,学生在大一期间除了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基础知识,还开设C语言编程、图形应用软件等课程。在创作思维上注重发挥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的优势。

一、发挥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

艺术设计是有目的创作过程,而逻辑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推理而寻求必然的结果,帮助设计者寻求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指导艺术创作与实践。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学》作为主干课程,课时150学时,分为70学时基础设计理论与80学时服装实践设计两部分,在一个学期完成。学生大二上学期开设基础设计理论,讲授服装形式美法则、色彩等知识。从纵向而言基础设计理论重视其深度,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只注重技法教育而忽视理论系统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生动地画出来,更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学生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逻辑思维优势,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寻求到服装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在教学中側重逻辑思维,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教学效果好。

二、加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谈及逻辑思维重要作用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和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意义,而工科院校艺术学生相对来说缺少形象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设计者经历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溶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式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大二下学期开设服装实践课程,讲授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设计等课程。从横向而言注重其宽度与广博,要求学生具有超前意识与前瞻性,特点是时尚与实用性强,时尚贵在创新,创新意识就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跨学科相互渗透,从服装心理学、服装营销、服装品牌策划等学科来讲授,通过观摩国内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感受总结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在设计构思时,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观察周围一切事物从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记得法国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生活就是时装设计师的天地。” 他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是在他世界各地旅游时,发挥形象思维经过大胆地想象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触发创作灵感。他在70年代设计翘肩服装,就是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飞檐设计影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始建于60年代初,其发展在后的80 年代,直到目前达到空前繁荣壮大。但在教学上还采用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学生知识面窄与欧美一些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相比,我们学生创造思维就显得苍白许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造力尤为重要。

创造力是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广博视野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能力和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征,发散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空间,避免“一言谈”与“填鸭式”教学,教学上可开设专题讨论、演讲、社会调查、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加强学生演绎、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这种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服装设计学》在讲授150学时后,集中4周进行创作设计课程,是对《服装设计学》理论课程的总结与整合,把前期的理性认识用感性认识来表现出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充分体现工科办学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内容安排“定位项目设计”,让学生把作品定位在某一服装品牌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专业最新行业动态与市场走向,分析消费者审美与文化知识结构、收入情况、设计产品的要求与最新流行趋势, 掌握市场变化与发展规律。近几年,学生在国内服装设计大赛多次获奖,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论

论文以服装设计思维为出发点,结合调研与教学实践,系统地论述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及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开发形象与发散思维,探讨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为服装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服装图书策划组编.设计中国---成衣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