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第1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一、以学校文化体系的常模化,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驱力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 “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着力打造幸福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我校各学科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如:语文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三、扩大课外活动教育延展,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 ,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

第2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符合学校“启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学文化。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启慧课堂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为抓手,各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展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晰了启慧课堂基本要素,从启慧课堂教学文化、启慧教学行为与启慧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展开课题研究,以求证课堂教学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间的联系,通过启慧课堂文化的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3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2019年5月至今,通过一个多月的网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与空间的限制,更快捷、方便地学习和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话题。通过这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我从思想上、工作态度上发生了较大转变,改变了以往随意,目的性不强的工作态度,从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从而对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都在听讲座与观看学习视频,浏览班里其他老师的作业和心得体会,虽说有点枯燥,但也收获不少,看到专家们给我们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不断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如: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加入合作游戏,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觉锻炼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教学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与时俱进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经常进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真真正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科学设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且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这一次的网络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4、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要利用学生中或自然中形成的动态资源去完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达到锻炼和学习的目的。

第4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1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特别强调书本知识。课程内容复杂、难、偏、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它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2)课程实施的目标过多,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实践能力。(3)教育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拔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作用,忽视了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仅限于学业成绩,不考虑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定量和书面化,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1.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偏重传承知识而忽视渗透文化

就极端情形而论,“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文化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知识教育的教学过程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将客观知识最大限度地、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将显性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型教学模式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知识与文化的分离。我们只能看到知识,却看不到创造知识的人和包含知识的整个文化。二是教学与教育的分离。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忽视人的全面修养。三是读书与做人的分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1.2.2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知识

偏重知识理论价值的教学观,是以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持绝对主义科学观,欧内斯特将它归结为“旧人文主义”。旧人文主义认为纯知识本身就是价值,科学的内在价值是其严谨性、逻辑证明性和结构性。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科结构、概念层次和严谨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领略科学的内在价值。学生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完善的个体认知结构,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意义地讲授、解释并传递学科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把教学内容圈定在学科内部,片面单一,造成的结果是学科知识过度挖掘,考试题目越偏越离奇,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几近丧失。

1.2.3有合作学习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分组学习的方式。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小组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也需要分组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

2改革的对策

2.1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应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所有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这是人类的社会性。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了解社会,适应变化的社会,解决各种问题,甚至用自己的创造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独生子女的社会情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2.2学生的身心健康应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还要注重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中,要培养学生的坚韧、友好、合作、民主、竞争的价值观。校园足球在今天得到大力推广,它的定位不仅在于增强身体素质,而且在于追求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变成信仰。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阳光和乐观。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自强;包容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好。

2.3改善教学评价手段

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学中采用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动机性、诊断性和程序性;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强调与教学过程有关的态度和行为,评价对体育和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育技术的应用和体育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提倡“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

2.4在教学中处理好两个结合

2.4.1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文化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扩展,它将教育内容从知识扩展到整个文化,它不仅强调学生应该学习静态知识,还应受到学科文化的充分影响,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要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第5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育人功能 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体育教育培养方向和发展趋势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供需关系的影响,甚至存在对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质疑,势必对学生学业和就业等问题引起关注和反思。首先,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招生致使生源质量下降,管理手段脱节;新生入学后,学校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挂科现象屡见不鲜,致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毕业后就业方向迷茫,就业热情屡招挫败,失业的困惑导致不得不放弃专业而转向择业。其次,教师的本位思想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导致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表现在偏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整体贯通,直接影响到教育培养和教学的质量,进而反映出学生步入社会后,在面对选择和挑战时表现出基本素质和素养的不足,追其原由不得不承认是教育的失误。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社会对人才质量和标准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提醒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学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术等能力的全面性,而且要努力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以成为体育教育培养的新目标,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课程教学慎重思变与整和的步伐,要把新的目标具体化、任务化,转变观念,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工作职责范围中。如何把新的理念融入体育教育的范畴,如何借助课程资源把育人意识融入教学当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社会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教师作出认真思考和行动意义深远。但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职能意识、教学观点与模式方法等诸多问题亟待于修正和完善,因此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强化育人功能问题展开积极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师资队伍转变观念是强化育人功能的基础

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根据校本发展和学科的需要,汇集了来自各类体育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科人才,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如今高校教育要全面开展对学生三维健康能力的培养,并且把育人要素提升至学科教学核心位置。面对这样的挑战和要求,重视师资队伍思想建设和观念转变,理应成为促进和体现育人实效性的关键。

教师首先应探索体育教育培养的新思路,树立综合素质、个性发展与终身教育密切联系的思想意识,克服学科本位主义,增强整体教育同步发展的新观念,努力改变以往单纯以“三基”层面和不够清晰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状况,加强对高校体育《新纲要》精神的理解与认识,扩大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知识的范畴,努力营造“以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育培养环境”。其次应认真研发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既要保留体育特点和风格不变,又要开创多元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确保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挖掘体育教学的职能,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设定大部分学生可以实现和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配合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平台。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强化育人功能的核心

体育课是寓多元教育于身体活动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从教育培养的角度,把体育教学性质提升至文化积累、技能培养、综合教育三位一体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学要突出人文化、社会化的基本走向,教学重心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移,无论对年长或年轻的教师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洗礼,因此,这对教师的职能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即要对教师的本位思想和单纯教学的思想实行根本的修正,对教学模式、方法与行为实现创新。

1.倡导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促进育人功能的转化。

体育教学要围绕课程大纲和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科领域的育人功效来研发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把课程教材作为资源合理应用,但不能作为教育培养的唯一资源。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在保证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知识的渗透,把具有育人作用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而体现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职能作用。以往教师执教过程局限在课本内容的范围之内,教学长期禁锢在执行和完成计划的基本过程中,教学核心多倾向于如何按照大纲去“教”,如今教学重心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移,并要强化育人的功能,需要一线教师具备良好的先觉条件。借助教学平台,把培养育人的概念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健康元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合理运用体育教学中基本要素的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把多元文化知识紧密结合于教学方法各环节中。在确保三基任务的基础上,细化教学,通过游戏组织、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体育认知领域。

2.鼓励教师勇于承担责任,促进育人义务的落实。

教师是推动和体现教书育人的核心力量,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育人功效。近年来整体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来自多种因素毋庸置疑。一方面,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方向的转变,迫使部分教师放弃专业并把多年系统的积累暂时搁浅,而去填补其它科目教学工作的空白,只强调开新课、新内容,而没能系统、规范地培养新人才。另一方面,体育学科性质与运动项目之间,身教与言教之间的密切联系出现隔离,科目本位思想较为突出,偏重对体育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对育人的功效性重视程度略显浅薄,由于长期形成的经验主义传、帮、带的传承定式,驱使一些教师潜意识地走移植嫁接的老路,导致体育教学进步、发展的速度滞缓,也造成教师责任意识淡化和消极态度的蔓延,更缺乏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体育教学要落实育人功效性,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需融入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和方法,不仅要对传统的教学习俗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改造,而且要在有效发挥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端正心态,深入开展教书育人和教学技法方面的研究,为体育教学强化育人功能的实际落实作出积极的努力。

四、灵活运用教学要素是实现强化育人功能的保障

体育教学的组织离不开各教学要素的支持,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形成教学关系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如讲解、示范、教学评价等要素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有其特殊性,在育人方面体现其实效性。为了使教学突出育人的功能,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术科教学,把具有教书育人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要素的作用和价值。

体育教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讲解作为信息传导的基本手段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信息的有效措施,把教学科目的基础原理、动态趋势、科研现状、技术分析,以及运动成就和突出业绩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起到鼓励和鞭策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进取意识。而示范作为体育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标志性环节,筛选精典案例和先进技术画面及图片作为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开发多维参照的范例,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通过比照让学生领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也可把身边的榜样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更有真切实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在把教学重心转移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今天,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学评价其激励功能尤显重要。一方面通过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程度和行为表现的评价,折射出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意识、组织管理水平的信息反馈,能够起到促进和激励教师认真反思和矫正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基础水平、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的客观评价,能够起到鼓励和提高学生积极进取学习意识的作用。可见,在体育教学中,以讲解为基础,示范穿插于全过程,客观作出评价,即合理运用各教学要素,既能起到监督、检验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作用,又能反映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宗旨,间接使育人目的贯穿于始终。

五、结语

体育教育强化育人功能不只停留在简单的概念认识上,应对其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应作为教育发展的宏远举措,要制定长期的规划,进而逐步渗透和完善。育人实效性问题的解决在于上至行政领导下至教育执行者整体队伍观念意识的觉醒,并以尊重体育科学为前提,以体育道德为准绳,以教学技能为标准,必须严格把关,层层落实。通过体育教学传承体育文化、正确认识体育本质,文明开展体育运动,建立体育科学的导向,是教学过程强化育人实效性的基本目标。为此倡导学生个性能力水平的发挥,引起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努力扭转或改变学生对体育教育意义上的偏激认识,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树立敢于承担育人责任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强化工作责任和义务,促进教师能力水平的发挥,对提升育人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韩桂风.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以实际行动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

1.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2.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2.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2.1.1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3.实施策略

3.1 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平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增强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地满足。现在的体育课,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乐趣的一种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轻松的学习氛围所引起的学生乐学情感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中介和桥梁。

3.2 通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中学体育教学应当以选项课形式为主,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以开拓其体育视野,激发其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参与的自主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即在保证学生喜好的基础上,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优先选择益于其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的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一种提供娱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因此,必须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由单一的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并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

3.3 创新人文教育的方法。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内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简化运动规则,降低难度要求,淡化体育的竞技性,增强群众性和娱乐性,使体育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按照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安排合适难度和标准的项目,让他们加强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进步和提高,享受成功的乐趣。重要的是坚决杜绝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特别要保护身体残疾和有人格障碍的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更多尊重和帮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无痕"。

第7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共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18个具体要点。其中,文化基础中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在人文底蕴中又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这些素养的培育只能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其中美术课承担着很大的重任。

那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美术课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的阵地。

(一)课前备课一定要找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点

美术课堂看似枯燥,但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美的欣赏,美的创作。要多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来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要让学生放宽眼界寻找课堂外面美的东西,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来发现美。教师在进行指导创作的时候,不是单纯教给学生创作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由去想像,自由去创作,让学生有一种创作的欲望,这种创作的欲望就是一种表达美的欲望,只有学生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感觉到美的存在。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评价美。要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不都是美的还有一些不美的东西存在,但是,我们要学会辨别,学会审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来宣传美。在评价美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正确的评价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美的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要建立在扎实的技能基础上

美术教师一定要大练基本功,一定有过硬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方法,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美,懂得创作美的方法。审美情趣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只有学生心中有美的存在,学会审美,主动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学生心灵才是美的。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努力去探索,特别是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学习,用正确思想来武装头脑,在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科的特点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想抓住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会形成,就一定会为未来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四)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

第8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素养 导向

素质教育中的学科教学体系,就是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此,新课改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承载着更大的责任和任务,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体育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创新素养的导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更新观念,强化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素养的前提。创新素养表现为关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学科体系的自身优势,努力开拓具有学科特征的创新教育空间,增强导向氛围,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心等多功能的教育性。例:无论是课内“恢复体能练习”,还是课外耐久跑,通常不受学生欢迎。我们不妨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去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1)在学生对篮球、足球等感兴趣的球类项目基础上,组织教学比赛活动,然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速度、耐力、灵巧、力量等基本素质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开他们的心锁,增强长跑的信念。(2)理论引导,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心肺功能,若指标下降,则说明耐力素质下降了,从另外一个层面提高学生对耐久跑锻炼价值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掌握长跑技术要点,消除学生中以为长跑人人会,高兴了跑几步,即跑即停等认识上的误区,引导学生体验“极点”现象的生理感受,采取变速跑、间歇跑、重复跑等调节和提升的练习方法,有效保证身体素质和成绩的全面提高。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育人,核心是体验感悟。学生在艰苦中能够体悟超越的、成功的愉悦,从而心有灵犀,触类旁通,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念和能力,达到心理和道德责任心的升华。

训练和比赛中,要坚持安全第一、全面防范的原则,处处为学生安全着想。比如,活动前观察场地设施,消除坑洼、杂物等不安全因素,确保活动的安全有序。组织学生在周记中编写体育安全的小故事,感觉环境,感恩教师,乐于助人。体育组与校医务室及后勤等部门应联席制订冬锻应急预案,对锻炼中的一些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注意采取科学方法,有效预防。如防止头晕现象,要注意室内外温差大,不要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如运动性腹痛,要合理安排膳食和锻炼时间,长跑中注意呼吸节奏、速度分配同步指导;如低血糖症,要适时补充糖或糖制品,或药品等。创新体育教学的系统机制,通过人性化的细节对接,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

二、民主促进,创新平台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体育教学应改革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强制学习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合,它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其中,创造性是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包括创造的意识、思维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在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的民主原则指导下,诱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产生合作和创新的效应。教学中的合作是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情感的交换。教师还应消除传统的统一考试所产生的强制性的负面因素影响,创造一种不带强迫性的评价方式,即融自愿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为一体的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和创造者。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切实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局面,以平等民主的思想指导教学,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如,跳高教学中,采用启发与诱导相结合的教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过杆;跳远课上,蹲踞式、挺身式,不一而足,在符合学生个人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引导点化,让学生自己调整或分组轮流为个体观测矫正,既合作指点,又在互助中得到启发,改良自己的动作,优化群体训练效果:教授交接棒技术,让学生反复试验,观察对照,学生不但发现了“上挑式”的缺陷,学会了归纳,推导新知,更有一种成就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压式”的学习。“放权”之后发现。学生消除了范式达标的拘束,思维活跃,灵活对撞,互相启发,创意效益超过了教案预设,其创新效益大大超过了教学活动本身。

三、激趣利导,拓展延伸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特别感兴趣,而兴趣是持恒求知的最有利前提。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的导向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求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在调节和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注意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训练特点,加强重点引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现在初中女生普遍学习压力重、惰性大、不爱运动,对长跑更觉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首先讲解长跑的价值,增强她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然后让学生根据800米测试成绩,制定本人冬锻目标计划,并开展百日长跑达标活动,每日量化记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逐步实现突破。另可穿插跳绳、踢毽等锻炼项目,并附音乐伴奏,形式多样,趣味持久,再精心设计多种比赛,如达标赛、精英赛、越野长跑、接力赛等,让女生们在充满激情的持续性活动中,收获自信与快乐,同时能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9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高职;核心能力;教学方法;培养途径

一、前言

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许多初创发展期的体育职业院校,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大都受到“重理论、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教育理念的束缚[1]。加之对体育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的后劲和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体育高职院校如何顺应就业市场需求,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和训练体育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适应素养,真正提高体育高职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院2010级、2011级在校高职生123人,年轻教师32人,共计155人。

2.研究时段

2010年9月—2011年12月。

3.研究方法

以教学活动、培训活动、水平测试作为研究载体,研究人员深入被培训群体。

(1)渗透式教学

根据企业、行业能力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因素,使书本知识与未来岗位需求结合,通过研究实践,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集中培训法

开办职业核心能力专题培训班,通过证书考试,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后达到的水平。

(3)其他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对比研究法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本课题重点结合体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展开研究,通过文献阅读、调查分析、课程实践活动、总结与讨论研究,初步建立了我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及评价机制,圆满完成了155人的效果测评,153人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通过率达到了99%。

2.结果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体育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体育职业核心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引导学生模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首先,要重视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次,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就业指导、班队活动、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等教育平台,把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三,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与一些贴近专业实际的社会调查,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了解社会现实,加深对专业知识、就业现状和社会竞争态势的认识,为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前期的

充分准备。

(2)校企合作,共同打造职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对基础知识和体系进行介绍,更多的培养和训练就要在职业适应性岗位锻炼中进行[3]。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

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的岗位实践中,把岗位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全范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现场考评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及其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帮助学

生在真实岗位环境中,点滴积累实践经验、不断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真正获得就业竞争力[4]。

(3)对职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进行客观评价

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客观评价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系统地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就必须改变将单纯的卷面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的做法,转而采取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合而成的考评方法,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水平进行开放式终结性评价。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线,运用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活动完成能力考查等多种考评形式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5]。

(4)把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范畴

随着体育职业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压力,未来社会职业之间不断地转换加剧等复杂就业情形,为体育高职在校生提出了更高

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6]:不仅要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适应社会职业不断转换的就业变化;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体育专

业的行业技能,还要着眼于相关、相近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拓展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学生入校初期就树立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二是专业技能能力目标,全面实施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6]。在体育职业技能训练目标的实施中,全方位渗透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目标的达成。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以突出职业能力为根本

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充分发挥体育特殊技能和职业基础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在学生进入体育高职教育阶段后,重点实施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水平教育,在完成学历教育的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

上岗认证证书。在教育层次、教学资源方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把握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力争实现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文化底蕴的优秀高等体育职业人才的目标。

2.通过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促进体育高职评价体系改革

本项目在研究实践中,全方位注入体育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培

养元素,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体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尝试改革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本课题组参研教师属九个不同学科、来自学院两个不同校区,课题的立项为教师的工作注入了更大动力,参研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评

价中积极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评价实践,课题涉及5个班级上百名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促进体育高职评价体系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3.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促进体育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参研教师先后进行了“与人交流调查问卷”“职业核心能力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订了我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职业核心能力考核评价办法”等教学文

件。在研究实践的全过程中,我们重点采用了“学中做,做中评,学生做,多方评”的立体互动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与评价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真正的“我要学”,为站稳就业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体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课程方案和教学模式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探讨才刚刚起步,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效果仍是难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实践与全面探索,推动体育高职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就业市场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在人生职场中铸就辉煌。

参考文献:

[1]丁辉,姚庆文.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4).

[2]刘阳,牛映雪.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科研,2011(45).

[3]杨南粤,张进.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1).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

[5]黄丽娃,王庭利.高职高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

[6]张淑华,孙宗魁.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科教纵横,2010(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