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

第1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方式一般分为四类:结构逆向思维、功能逆向思维、状态逆向思维、因果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有悖于人们通常的习惯,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常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正常思维虽能解决的问题,在它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成倍提高。正思与反思就象分析的一对翅膀,不可或缺。习惯于正向思维的人一旦具备了逆向思维,就会产生如虎添翼的效应,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较多关注正向思维,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

第2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因果追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推理,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第3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1.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1.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1.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2.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第4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一、“思维”的定义和类型

(一)什么是“思维”

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识过程”。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巩固思维,传达思维成果的载体。

(二)思维有哪些类型

对于思维方式类型的认识,专家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如陈国安认为,思维方式按其借助的中介不同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其进程和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其结果是否为先前所有可以分为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常见的思维形式包括以下几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二、思维能力训练的指导原则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的智力活动。基于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两点指导性原则。

(一)不同的口语交际课型应侧重不同的思维能力训练

不可否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我们需要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在每一种课型里甚至每一节课中,对所有的思维能力类型都进行训练,在有限的课时中,这种面面俱到的方式,不仅低效,也不可行。因此,针对不同的口语交际课型,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侧重训练不同的思维方式。

1.独白体口语交际课型

独白体口语交际是指说话者独自进行较长时间的、内容相对完整的言语活动,听众与说话者没有直接的语言对话,包括介绍类、演说类等。这类活动一般呈现事先预设性、内容单一性、结构严谨性等特点,因而,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一至两种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训练。

如在《介绍一项护理技能》这一课中,鉴于此项活动的指向性强,步骤明确,我们选择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样可使学生在介绍清楚流程的同时,内容也更加吸引人。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的语言、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具体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活动要求来实现训练目的。如可要求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思维训练的侧重点?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具备的特质进行充分的分析。如对于叙述故事类的训练内容,因为学生容易遵循故事本身明确的时间线索,因而我们可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形象思维上,以提高学生讲述的“绘声绘色”性。若训练的内容是评论类,就应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有根据,有中心,有层次地清晰表达。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存在哪些思维能力的欠缺及其程度,唯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目的。

2.会话体口语交际课型

会话体口语交际是指能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运用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使交际活动富有成效地进行的综合性人际交往活动,包括劝说辩论劝说类、多人会话类等。由于这类活动具有互动性、临场性、随机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可侧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求异思维等能力。

如我们在《医卫宣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对病患进行医卫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模式,它的特点为辐射广阔,以“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为表现方式。在展开训练时,教师讲述案例,“某女生小A因长期节食减肥而导致胃出血住院,作为你负责护理的病员,我们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小A进行正确减肥的常识普及?”学生思考讨论片刻,得到的答案多为运用常规思维的结果。如:过度节食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容易造成低血糖或使人的抵抗力下降等等。此时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学生如何运用发散思维。“过度节食除了给身体的器官和机能带来的危害,对于爱美的女性的外表,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学生说,“会使人皮肤黯淡无光”、“会让人看起来无精打采”。教师对此进行了肯定,再继续启发:“节食减肥是不是最佳的方式?有没有更好的减肥方式?”对此,学生的回答更是花样百出。不知不觉中,教师完成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介绍发散思维的特点及表现,给学生布置其他的任务,如:“怎样运用发散思维,向老年冠心病患者普及冬季防范心梗发作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会话体口语交际与独白体口语交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临场性,这对学生是更大的挑战。因而,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片段练习中穿插思维训练过渡到完整的某项口语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同时也可以从某种思维训练到叠加几种思维训练,或是从较简单的思维训练到综合度高的思维训练等。

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思维能力类型的多样化,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研究如何选择训练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维训练的效率。

(二)同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可反复穿插于各级梯度的口语教学中

某种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某种思维能力,可以在口语教学的各个梯度中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训练要求,变化训练方式,以达到强化巩固,形成自然的目的。

如逆向思维,是一种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个常规思路难以解决,而采取反向思维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乌鸦喝水”和“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讲的就是逆向思维的经典运用。在《医卫口语交际》各个梯度的教学中,其训练的要求和方式都是多样化的。

1.普通话基本表达训练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教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普通话基础知识(如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练习),我们可以编制一些逆向思维小游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正话反说”、“你说东,我往西”等。这些小游戏喜闻乐见,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基本表达,也对其认识逆向思维进行了“热身”。此外,教师在进行普通话说话训练时,可以出示一些逆向思维的案例,让学生复述其中是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的。如我们给学生展示了马云的演讲《懒的艺术》,请学生复述马云如何反弹琵琶,阐述了“怎样懒出境界、懒出风格”。这样的过程,是有材料作为载体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认识。

2.专题口语训练

在学生对逆向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我们在专题口语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训练要求并探索其它的方式。如在《应聘面试》的教学中,选择面试中一些常见的热点问题,如:“假如部门领导经常要求你加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示范先做多角度的逆向思考:1.加班固然会占用个人休息时间,但要思考是否由于自己的效率不高而导致工作停滞不前;2.加班是对完善工作的另外一种补充;3.通过加班,可以发现和总结以后少加班的方法与关键。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运用逆向思维,从多个角度说说如何回答“我们单位的薪资水平不是太高,你会不会选择跳槽”这类问题,由于有章可循,学生在训练中的思维表现得比较活跃。

鉴于在上述的片段练习中积累了基础,在《护患冲突》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对此,我们设置了如下情境和任务:“新来的护士小王给一位大妈输液时,多次扎针却找不到正确的血管位置,大妈怒气冲冲,大闹输液室,要到医院管理部门投诉小王。作为小王的同事,你如何运用逆向思维,化解这场冲突?请你和同学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对于这种方式,学生兴致高昂,并且相对于问答式的学习,学生的表现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上以探索逆向思维如何穿插在各梯度的口语教学中进行了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依据护理职业岗群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重点及方式方法的调整。综上所述,《医卫口语交际》校本课程训练体系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遵循训练的指导原则,可以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促进职业院校的语文口语类校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融合,增强护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基金项目:绵阳市职业教育中心2015年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MYZY1514)本文为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三、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训练:(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S方式。

五、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第6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创新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二是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创造适合学生思维锻炼的环境;三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思维。而实验教学过程中,思考、讨论、实践这三个环节是锻炼思维的最好时机。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只有生物实验的不断发现,人们对生物学才有不断的进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和方法,还必须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中学生物实验可以从多角度来分类,如果从教学角度来分,主要分为探究实验、验证实验、模拟实验、演示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是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设计实验这三种,在这三种类型的实验中可以按照内容把思考、讨论、实践三个环节加入到教学中去。

一、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大多为探究实验,而且多数为“再发现”的实验。学生必须积极获取知识,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完成实验。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中学生可以有效地锻炼创新思维。

生物实验设计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适应设计验证某些生物学现象,因此,实验教学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设计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实验设计的指导、实验设计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或类似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简单实验设计的内容、方法与原则,学会科学的实验设计,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利用头脑风暴法提升集体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和可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集体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应做好学生评测,让小组适当进行竞争,引导学生学会向别人学习。

2.思考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后,实验设计的可行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可采用移植法让学生分析相关实验然后进行类比,检验实验的可行性。

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实践操作是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的最好方法,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设的问题,对提高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例如当一些实验的仪器不够或是没有时,可以开发出新的能完成实验的用具;当实验没有按照原设想出现的现象时,怎么对实验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为了实验结果更科学准确,必须对实验数据进行什么处理,等等。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重视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观点,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设计实验,从实验构思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个程序都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作引导。

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生物教材中设计的演示实验,不仅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有加强直接识记的作用。演示实验不应该是枯燥的,因为只有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经历、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才是创新的最佳状态。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1.演示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消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在观察前要给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例如,观察种子萌发的实验,给出观察的目的是:这个实验要说明什么问题?观察实验的关键步骤是什么?观察到的现象和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演示实验是一个认知过程,教师要做出及时的说明,如有些实验用具作用、药品特性,可以引导的不用直接说明,也可以到实验完成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侧重设计思考和讨论这两个过程。在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教学过程成败的关键,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推动思维的进步,学会运用想象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观察鸟类适行的特点,在课堂不能运用实物演示。可以运用纸飞机,让学生看到飞机的飞行之后,思考怎样才能改装这个飞机让它飞得更远、更久。学生就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脑海中想象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演示实验前后的讨论有助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演示实验前的讨论可用联想法,例如在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在没有进行演示实验前,讨论这个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演示实验后可以通过讨论改良实验进行创新,例如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是否可以改成对照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

三、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常规思维的方面去思考。分析实验可以包括不能在课堂中完成的模拟实验和验证实验等,是我们既难于观察,也不能动手操作的实验。如何更好地理解实验,这需要从教学设计这里下功夫。

分析实验的信息在课本有限的文字里面,让学生学会找关键词。每个实验都告诉我们实验的目的,目的里面包含了这个实验的变量。可以在设计环节让学生找文段中的关键信息有哪些,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提出实验步骤的一些疑问,通过讨论让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反问,为什么需要这个步骤,如果没有这个步骤或是药品,这个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

分析实验也包括实验设计,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还要具备针对问题加以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系统思维能力,还要具备针对问题给出一定的条件。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三方面,教师要创设情境,分析材料,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可能的方案,并学会用逆向思维,反推实验的可行性。

第7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初中化学;环境教育;素材融合;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果能积极应用好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环节来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相融合,受益终生。

一、有效融合教学素材

教学内容对于每节课的重要性犹如剧本对于一部电影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实施主体和受体在规定时间内目标的达成效果。教学素材的有效融合和编排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认真准备。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环境教育,除了教科书、课程标准里面已有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收集其他参考资料、教学图片、模型、视频等素材。这样做既可以充实相应教学内容,给课堂带来新气息,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丰满和立体。教学素材的融合和编排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目标性、可靠性、时代性和积极性。首先收集的素材必须为环境保护教育的教学目的服务,目标明确;其次,素材应尽量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真实客观地反映现有问题,拉近学生与化学、环境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从课堂理论知识走进日常的环境保护行动中去;再次,注意追踪最新动态,一些统计数据等需要不断更新,做到反映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引起学生共鸣;最后,要宣传积极正面的能量,避免过多负面新闻的应用,影响学生的判断力。尤其对于环境保护这个主题,既要发现问题,更要展示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手段来纠正一些片面消极认识,使学生将来更好地为环境保护献计献策。

以“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为例,笔者结合了天气预报、漫画、纪录片来对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气体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空气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每天的新闻联播之后都会有天气预报,学生对此也比较熟悉,为此课堂上可以通过某些省份地区的空气指数预报,结合沙尘暴或有色气体的漫画图片,引出“为什么原本看不见的清洁空气变得能看见”的问题。显然,学生会有所思考。收集的相关汽车尾气冒出和工业大烟囱滚滚气体排放的图片可以进一步触动学生的视觉。笔者还收集了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团队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辅助,引出“如果你是能源专家,举例说明你认为最理想的未来能源是什么?有何特点?应该如何发展?”的讨论,激励学生对空气污染问题以正面的态度来接受挑战,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获得了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新颖小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阶段是系统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借助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建立绿色化学思想非常关键。教师如果能对照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小实验,适当配合课堂教学,就可以达到结合实验手段来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学生既可以通过观摩演示实验,又能通过亲自动手体验来获得深刻认识,同时也便于将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绿色环境保护思想推广到实际行动中,这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笔者在教学过程别注重引入一些新兴科学实验技术,通过自己的优化设计使得这些新兴科技既与教材内容互相呼应,又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直观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自然界的水――水的净化”章节教学为例,水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对于水极其熟悉,教材内容显示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和蒸馏是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且突出了过滤及蒸馏这两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应过滤知识点,根据定义,它是指分离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的一种操作。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察教师过滤操作的演示,学生很直观地掌握了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和带铁圈的铁架台是基本实验材料和仪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课堂实验基础之上,笔者还准备了一些针头式过滤器进行过滤演示,这种针头式过滤器与滤纸作用相当,但是由于所用材质为尼龙膜、玻璃纤维等新材料,因而可以分离溶液中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微小颗粒。这些针头式过滤器与注射器配套使用,其体积小巧(直径仅为3厘米左右),操作极为迅速(几秒钟),适合每个学生亲自体验,在应用于含有色素的水的净化时,还可以观察到出水颜色的变化。可见,新颖的针式膜过滤小实验的引入,让学生们对水净化领域的最新膜技术有所涉猎,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他们对传统技术的对比和掌握,并增强课堂趣味性。笔者设计新颖小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实验,实现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这种尝试不仅展现了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意义,还能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心中爱护水资源的使命感,获得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从系统工程理论的角度来看,资源环境问题决不是孤立的一个问题,而是世界范围内各种问题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面对这样一个全球性难题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分析和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并且勇于担当环境保护者的角色,也成为初中化学教育工作中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笔者认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多方位给予引导,并且持之以恒地加以针对性训练,尤其应该重视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和训练。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定向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采取“举一反三”及“逆向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逆向思维的训练;其次,通过一个知识点为辐射源,采取由“此”向“彼”,由“表”及“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性地展开演绎和讨论,培养思维灵活性。

第8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清代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在范围以及轻重、深浅上把握得不够好,有些问题不够明确,阻碍了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提问要针对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课堂上的提问要讲究科学和艺术。由于课堂环境的多变性,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怎样才能设计出精炼的提问呢?教师要努力更新观念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巧妙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作者明白了鲁迅的鼻子是被黑洞洞的四周碰扁了的一处非常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是不是真的明白了?鲁迅先生是因为碰到墙壁所以把鼻子碰扁了吗?文中要用“四周黑洞洞”与“碰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进行了由浅到深的思考,从而明白了“四周黑洞洞”是暗示当时的黑暗社会,剥夺了人身自由,使人民看不到一丝光明。“碰壁”则指在与黑暗势力抗争中所遭受的失败和迫害。针对课文难点设计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提问要层层推进,为中心问题做好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作为铺垫,帮忙学生“接通”思维。如在《穷人》的教学中,有教师会直接问:“你们认为作者为什么用‘穷人’作为文章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桑娜很穷,又有的说是因为西蒙很穷……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的引导。于是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辅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桑娜,但为什么是用‘穷人’作题,而不是用‘桑娜’呢?大家联系一下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认真思考一下原因。”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会发现:文章中介绍的三个人物都是穷人,发生的事情也都是关于穷人的。教师进一步提示:“作者为什么以穷人及他们之间的事情为题材呢?”学生认识到是为了表现穷人的宝贵品质,当学生的认识逐渐接近目标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用“穷人”作为题目,学生自然会说出答案来了。当学生的思考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为学生铺设跨过障碍的桥梁,拓展思维的角度,开阔思维的空间。设计这类辅的问题要注意把握力度,做到引而不发,既能起到铺垫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实现自主的思考。

三、提问要清晰、明确,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是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设计的问题清晰、明确,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设计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课文《凡卡》的教学中,针对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原因是什么?想想爷爷的处境,即使爷爷看到了凡卡写的信,他能帮助凡卡摆脱困境么?为什么?这一切说明什么问题?很明显,以上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表现了诸葛亮这个故事主人公的神机妙算,如果教师不是直接问:“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而是逆向提问:“如果诸葛亮借不到箭,情况会怎么样呢?而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对上面的提问从正反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对主人公神机妙算的理解。逆向式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态度。

四、引导学生学会并善于提问,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问题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只有问得恰到好处,才能引出问题的实质。但如果提的问题不合适,不仅不能切中要点,反而会引起人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所以,教师要指点学生—些提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于并乐于提问,在提高提问能力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之后,会逐渐养成边读边问的习惯,提出更多有价值、深度、创意的问题,逐渐掌握一套启发思维的提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琼.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问题的几点漫谈[J].时代教育,2007(Z1).

第9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意识 思维方式 创新能力

教育是院校永恒的主题,创新是院校发展的源泉,学生是院校教育的关键。《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院校的重要使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院校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只有紧抓教育这个关键,紧跟时代这个主题,紧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才能出质量,才能培养出人才。

一、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抓好教育的切入点必须把更新观念放在首位。

一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求知欲。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它关注的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学生的学是为了获得能力,教学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看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是否全部调动起来,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提高的程度的高低。教师的各种努力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教师的劳动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收到实效。这正如哲学中所说的,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说课堂是舞台的话,那么舞台上的演员应当是学生,教师只是导演,一出戏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由演员的表演来决定的。所以,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应着重解决学习方法过死、课堂氛围不活跃等问题,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内在动力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他们在教学中始终做到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切实做到学习上有动力、思维上有拓展、创新上有观点。

二是要积极改善外部环境,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正是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之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担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设施十分普遍。另外,好的学校都重视教学实验课和实验设施。这些正是我国目前最缺的。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的小学老师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这种教学方法使普朗克对支配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了好奇心,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例子说明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从而决定他一生的事业追求。当前,院校教育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直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了学生从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教学中,各级应密切配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三是要尊重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创造欲。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求异性,而求异思维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培养逆向思维,在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比如,在教学时,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后并回答。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证明它的正确性,教师再加以点拨。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养了逆向思维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抓住“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通过想象使思维发散性得到训练。因此,教学时可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联想,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突破固有的认识框框,拓展思路。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意识,把视点投向科学前沿,给学生留下较宽的创新空间。对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及方法要合理“放任”,培养他们质疑和探索的勇气,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启发思考为核心,优化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创新素质能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学会了如何思考,才能懂得怎样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想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的愿望是好的,但愿望与现实往往不是一回事,因为学习是一个从理性到感性,又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事情常常这样的不可思议:有的立了“竿”确实见到了“影”,但细究却发现里边有不少是形式主义的“影”;相反,有的立了“竿”一时还见不到“影”,但细一看却发现已经产生了潜在的成果。一味地“急”学习之“功”者却未必得学以致用之“功”,原本不想“近”学习之“利”者却反而收学以致用之“利”。学习根本目的是形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就绝不能越过自己的思考这一环。思考是一种“发酵”,只有经过“发酵”,理论才能转化为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但要教给他们以知识,还要提高其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一要善于质疑。“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内驱力。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上下工夫。要教学会思考的方法。只讲结论不讲过程,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标准答案”只能管一时、一事、一题,“解题方法”才能管时时、事事、题题。教师在学习中的职责不是代替思考、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思考、让学生得出结论;应少讲“判断题”,多讲“分析题”。学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等于拿到了一把打开理论宝库的“金钥匙”。通过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科学地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源头、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质疑,激发他们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学会以疑生问,以问引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以创出新,不断提高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要善于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现成的、已有的框架和模式进行处理问题的思路,努力摈弃把书上所说、老师所讲作为评判学生观点、想法正确与否的做法,对学生的一些“异想”不要总冠之以“天开”,而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逐步帮助其拓宽思维空间,克服思想上的僵化,提高善于想象的能力。要通过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示范朗读来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的积累,强调应抓住事物的重点和主要特征来观察,要依靠逻辑分析,确定重点和主要特征。

三要敢于立异。“立异”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的观点或结论,去寻求所谓的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解决问题,而是从更多的角度、更广的范围去寻求疑问,它有助于思维空间的开拓,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出特色。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广泛地交流,不断融合各自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同中求异,异中取同,在各种观点的异同比较中获取启示,加深认识,学会如何思考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的思维见解。

三、以注重实践为根本,增强创新能力

实践,具体而言,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其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人的实践能力。从西方哲学视野看,亚里士多德赋予了实践概念反思人类行为的哲学含义,认为实践有两种形式,即为了外在目标的实践(如建筑、学习或趋于目标)和本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如生活、幸福、看、沉思和思考)。他认为前一种形式属于“做”、“生产”,只有后一种形式才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近代“实践”的英文译为“practice”,表明人们只是取第一种涵义或者说基本上把实践当成了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而要全面地、深入地掌握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够使巩固下来的知识总量得到增加,而且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相关的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融会贯通。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提高自学能力。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提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升华,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从自身角度讲,应把握以下环节:客观估价自己。只有客观地估价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成与败,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客观地估价自己,既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又不妄自菲薄、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久而久之,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性过重的现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发现,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的知识有限,要想夯实自身的素质基础,就要依靠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