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

第1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未来三到五年,是汽车企业奠定市场竞争地位的重要机会。领先的汽车企业需要牢牢抓住每一个市场机遇,以便形成明确的市场竞争优势;表现不佳的企业应该尽最大努力在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立起核心能力,否则,它们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我们认为汽车企业应该从四个方面构建自己的能力战略,从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成功的产品战略是制胜的关键。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企业将研发重心放在了中国,创新领域的竞争早已拉开帷幕。若要在竞争中取胜,汽车企业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创新且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必须升级现有的汽车生产技术,创造更多革新性的设计与功能。根据最新的媒体消息,吉利汽车显然深谙其道,准备在未来五年对沃尔沃汽车投资110亿美元,旨在加强研发力量并升级沃尔沃汽车的技术。但需要明确的是,产品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研发能力,还涉及管理流程、产品投资、决策流程、组织架构等多方面的企业能力。此外,在产品战略中,如何吸引顶尖设计人才并给予充分授权也是获得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销售及营销创新不容忽视。现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细分越来越复杂。在市场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应该试着进入每一个细分市场并展开主动竞争。汽车企业需要制定创新的营销战略,以便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迅速且准确地推广产品及品牌。应该运用社交网络等新媒体,覆盖特定的细分市场。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等低层级市场上,应该运用有效且富含创意的传播方法和工具,从而保证传播的效果。同时,汽车企业若要抓住低层级市场的机遇,就应该重视渠道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汽车企业应该在偏远地区采取更灵活的零售方式,并且通过不断完善服务,有效捕捉到客户的潜在需求,不断提升客户体验,迅速赢得顾客对品牌的青睐。

第2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海外市场;策略研究;国际化;SWOT分析;大庆油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63-02

SWOT 分析法是企业战略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最适合的战略对策。用SWOT法分析大庆油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优势(S)。(1)一体化优势。大庆油田具有从工程技术服务、油田开发、油田地面建设、装备制造产品销售到后勤保障服务等全方位的油田开发业务链,这是大庆油田最大的优势。通过发挥这一优势,可以转变海外服务模式,开拓高端技术服务市场。在增加工程服务工作量的同时,通过交钥匙工程、项目大包、总包、捆绑服务和单项投标等形式,向投入少、风险低、高技术、高回报的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液等高端技术扩展。与国内外工程技术服务商相比,大庆油田资源整合能力强,一体化优势明显。(2)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技术。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陆相盆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在勘探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岩性油藏识别方法,发展了薄互层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技术;建立了火山岩相模式、火山岩储层分析和评价、火山岩圈闭识别与素描技术,发展了一套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火山岩气藏识别评价技术系列;探索出了复杂构造地质成像,高分辨率地震处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储层反演与属性分析、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等五套成熟的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解释技术。(3)品牌优势。大庆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田,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陆相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理论和核心技术,而且大庆油田的名声也响彻海内外,特别是近十年大庆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使大庆油田的名声由“耳闻”变成“目睹”。(4)拥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队伍。海外石油项目基本上都是在第三世界,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甚至存在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员工克服了许多困难,这对跨国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化经营的劣势(W)。(1)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区域结构欠平衡,其次是业务结构欠平衡。区域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庆油田的外部市场仍然以国内业务为主,而且主要区域又集中在大庆周边地区,海外市场业务还比较薄弱。而海外市场业务又多集中在中东、非洲等风险大的市场上,高端市场比例小。业务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钻井单项业务拉动,其他业务发展缓慢。(2)不熟悉国际环境。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是开发国际市场的前提。跨国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得他们在项目的竞标上更具针对性,并且已建立详细的项目风险分析规范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保证公司效益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大庆油田只注重项目的实施,不注重当地法律政策、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经常是项目实施完毕就退出这一市场,没有形成对目标市场从地理、人文环境到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一个总体认识。(3)设备和技术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尽管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在某些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例如我们的泥浆泵,尽管在国际上比较先进,但实现不了无级变速,无法满足甲方要求;固控设备90%美国制造,完全符合API标准,但个别国产设备没有达标,这就影响了我们钻机的整体配置水平。(4)国际化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公司大部分高水平、高技能的员工都已输送到海外市场,后续人员出现断档,海外人才储备梯队尚未形成。二是海外市场复合型人才稀缺。懂外语、通商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多专多能的优秀操作员工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运行。三是现有海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接轨国际的要求,管理水平、工作经验、与甲方沟通等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海外市场雇员素质比较低。海外雇员几乎都是当地的农牧民,受语言、劳动观念、培训环境等因素影响,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缓慢。

二、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机会(O)。(1)石油资源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复苏态势,对能源特别是对油气需求持续增长,资源国逐渐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加大了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近几年频繁进行石油开发项目对外招标,就连20世纪60年代一直控制比较严格的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国也打开了国门,大量的油田开发项目对外招标,项目规模大,竞争激烈。(2)国家层面中央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能源外交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维护中国能源安全。通过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海湾国家和非洲等油气富集国家开展“合纵“能源外交,与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开展”连横“能源外交,中国能源外交成效显著。大庆油田可以凭借中国的国际影响、对外政策和自身优势,谋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层面的能源外交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3)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的支持。为推动集团公司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各下属油田单位及各专业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石油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逐步实行“大安保、大后勤、大环境”以及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三大一统一”安保体系,为大庆油田海外项目安全启动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2.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1)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安保形势严峻。在海外石油合作中,资源国占主导地位,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伊拉克安全局势依然脆弱并伴随着反复,苏丹南北形势因公投增加了能源合作与海外防恐风险,蒙古对外政策不明朗以及中蒙两国民间情感、宗教等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都会对大庆油田的海外业务开展造成威胁。(2)海外资源国的法律和合同规格高。资源国为了吸收外资,必然要给外国石油公司获得利润的机会;同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外国投资法、石油法和石油合同等法律法规,防止外国公司获取暴利,所以跨国勘探开发项目的经济门槛很高,许多在国内可以经营的项目,在国外就很难经营。(3)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当今世界上许多资源国具有悠久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这些国家推出的合作项目要么是由于缺乏勘探开发资金,要么是由于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和成本高两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即使获得这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三、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分析

1.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依靠综合实力赢得竞争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能源外交政策带动下,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合作中,这些都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综合考量大庆油田公司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一体化优势是大庆公司最为明显的优势,一体化模式将是推进大庆油田海外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引进、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

3.实施品牌战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机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和市场全球化,必须以国际化标准塑造自身形象,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注重品牌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公司内部从高层到一般员工都应具备品牌观念,学会应用品牌管理,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机制。

第3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奇瑞汽车;国际化战略;汽车产业

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品牌的跨国际流动,在国际上建立起自己品牌的强势地位的战略过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当前,中国已有汽车制造商100余家,涵盖了外资、合资与中国自主品牌三大种类。在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共存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从产品的研发、品牌的推广到国际化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本土品牌的奇瑞汽车,曾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连续9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中的代表和精品。奇瑞汽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不能造轿车”的历史,以其崭新的车型、良好的性能创造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使其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奇瑞汽车国际化发展过程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8日,是一家从事汽车生产的国有控股企业。奇瑞作为中国汽车品牌中销售量最为突出的汽车制造商,创始以来一直注重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奇瑞汽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国产汽车整车开发、生产、销售企业,也是中国第一个将整车、CKD散件、发动机以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至国外的轿车企业。

1.奇瑞汽车海外发展历程

奇瑞汽车海外战略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年至2003年以出口为主的发展阶段。企业初步完成海外市场布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建立健全销售服务网络;第二阶段是2004年以对外投资为主的发展阶段。在一些海外重要市场建立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具备一定的周边福射能力:第三阶段是2008年以来,奇瑞汽车在国外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进行改造和升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度和售后服务能力。?

2.奇瑞汽车海外经营策略

经过长期的探索,奇瑞海外经营策略日益成熟。在市场进入上实施新建散件组装和制造工厂(SKD、CKD)、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依托海外市场的技术资源,实现成本的最优化,也使自己的品牌在海外迅速做大做强。区位选择上,将中东、俄罗斯、东南亚市场作为自己国际化的主体,将拉美、澳大利亚作为辅助。主要选择与中国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生产成本低、市场开发难度小的地区作为自己的海外基地,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定位上,将“中低端”家庭与商务用车作为自己的主要品牌定位,在汽车产品的价格、外形、功能等方面均与“中低端”汽车的品牌定位相匹配,使其在中东,东南亚市场成为“高实用性、高性价比”的代表。市场竞争上,采取“差异化,低价格,高技术”的做法。对出口不同目标市场的车型进行强化,迎合目标市场国家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也成功达到出口的目标。

3.奇瑞汽车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

奇瑞汽车国际化发展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企业自身国际化战略的正确实施是关键。首先体现在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国际化,奇瑞汽车十分注重海外市场的经销网络和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海SDK/CKD工厂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不仅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了奇瑞的海外市场开拓进程,也成为其海外销售规模快速扩张的基础。其次,售后服务国际化。奇瑞汽车已在其主要出口国家,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售后服务保障和培训体系,该体系使其在国际市场的扩张有了保证,也为其品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实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最后,信息平台建设国际化。奇瑞通过整合网络及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实现了精准营销、高效营销,使其整车在海外的销量不断增加。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种类完备、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在商用车、乘用车各领域有了快速的发展,产品体系逐渐健全,逐渐融入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尤其是近几年,汽车产销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在中低端市场形成了局部竞争力。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70156.9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利润总额为6071.3亿元,同比增长1.5%。然而作为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中国尚缺少世界级的自主汽车品牌。在品牌、技术、品质、运营管理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巨头有较大差距,海外市场的拓展也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汽车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多元化、细分化、专业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并且在竞争日益白炽化的形势下,中国汽车企业如何突破低端形象的困境,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好的获得自身发展,将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奇瑞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启示

通过对奇瑞汽车国际化进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奇瑞汽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目前自主品牌中的代表和精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国际化战略的正确实施,其国际化进程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强化企业创新思维,推动汽车产业与国际接轨

奇瑞深谙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奇瑞就开始开发新能源技术,至2005年就已完成多项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发课题;奇瑞2014年的eQ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之作,而2015年拥有创新科技的纯电动车艾瑞泽3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艾瑞泽7PHEV的同台亮相,是对奇瑞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研发能力的肯定与展示。因此,强化汽车产业的创新思维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提高自主研发技术,使产品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严抓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再次,重视售后服务,使售后服务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最后,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汽车制造业接轨。

2.优化国际竞争策略,抓住国际发展机遇

汽车企业要获得持久的成功,国际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十多年的海外市场试水,奇瑞已探索出四种模式,从最初的整车出口到散件CKD出口,到寻找合资伙伴共同建厂,再到独立建厂,奇瑞的战略逐渐转向“属地化”。因此,中国汽车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目前还应依据比较优势原则,采取循序渐进、逐步进入的战略,坚持以低端市场为突破口,在发展中国家站稳脚跟后,逐步向发达国家市场渗入。同时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尽量避开与领先品牌的竞争,逐步稳固自身品牌形象,当品牌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后再考虑将中高端产品导入海外市场,实现从传统的“走出去”向“走进去”蜕变与升级,在新一轮汽车产业“洗牌”中获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3.加强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正是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奇瑞汽车得以快速发展。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等措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给予宏观上的调控与引导,根据不同的企业做好差异化与分类定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推进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减少恶性竞争。不断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摒弃“大而全、小而全”和“一哄而上”的国际化投资战略,利用我国现行的汽车产业管理体制能够集中性地、大规模地进行战略部署的优势,发挥规模效益,走出一条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子。

总之,在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共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汽车产业只有进一步提高自主技术,促进产品技术国际化;严抓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标准国际化;优化国际竞争策略,抓住国际发展机遇;重售后服务,促进售后服务体系国际化;才能够更有效的实施国际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杨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06.

[2]王娟.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营销战略浅析[J].上海汽车,201007.

第4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并于4月10日首度破“7”。加上次级债危机造成北美家电需求下降,这使得中国家电出口雪上加霜。最近刚结束的第10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显示,不少家电企业出口北美市场的订单同比跌幅超过两成。面对出口受限的状况,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采取措施,绕开这个障碍。

家电出口遭遇寒流

统计数据显示,近期中国家电出口增势趋缓,形势不容乐观。据海关统计,2008年1-2月,全国家电出口同比下降2.6%。2008年第一季度对于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速同比分别回落了15个和10.3个百分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国内家电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增幅同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相比近五年来年均增幅30%左右的中国家电出口额,2007年出口增速放缓明显。

美国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壁垒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多种不利因素压制中国家电企业出口。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已达4.4%,再加上铜、钢等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促使家电出口的单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15%-20%。

不同家电行业出口均受影响,在出口量下跌的同时,利润也受到挑战。2007年彩电出口同比大幅下降了44.6%,2008年2月全国液晶电视出口环比下滑26%。以提供OEM产品为主的小家电企业受影响最严重,小家电出口的综合成本上升了50%,几乎导致全行业亏损,许多小企业倒闭。人民币升值令中低端热水器丧失价格竞争力,导致出口总额大幅减小,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整体下跌了四成。

国际市场对中国家电企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企业迫切需要应对目前的出口颓势。在总产值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家电出口占比接近半数,并逐年提高,但受近期不利因素影响,这一比例在2007年开始下滑。近年彩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出口增长率均超过50%,海外市场日显重要。今后几年海信平板电视的出口销售占比将从目前的30%增长到50%以上。厨卫小家电企业出口依存度更高。格兰仕以生产OEM微波炉而著称,目前外贸依存度高达70%。

多种措施应对出口挑战

采用汇兑措施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美的计划采用多币种支付、充分利用进口付汇与出口收汇对冲、提前回收出口货款等应对措施。春兰打算加快产品出口结汇时间,并已改变了出口业务的付款方式,采取“即时结算”。志高通过加大原材料全球采购,尽力化解汇兑风险。

通过海外设厂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海尔、美的、格兰仕、长虹等国内家电企业纷纷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海尔在海外已有13家工业园,2008年2月,泰国生产基地正式投产。长虹已在捷克设厂,美的在越南、俄罗斯,海信在南非、匈牙利都设有生产基地。海外设厂还可规避反倾销、高关税壁垒。

通过技术提升、开发新产品、调整海外产品结构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2007年以来,美的的出口增长策略由“低价格、大规模”转变为“高价格、高成本、高投入、高毛利、高回报”。海尔在欧美市场推出对开门冰箱、大容量洗衣机、流媒体平板电视等产品,通过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以及新产品的出口占比,来规避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

开拓国内、国外新市场以应对北美市场的不景气。海外市场受到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但整体仍大有可为。2008年前三个月,主攻欧洲、中东和南美市场的春兰空调通过开拓新兴市场,出口仍呈增长之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和购买力都不断增强,城市消费者对高端家电产品需求增长明显。在政府“家电下乡”工程的带动下,三四级市场需求开始快速增长。德豪润达全力拓展国内市场自主品牌“ACA”的销售,并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了600个核心形象销售网点。

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攀升,将原先的成本优势扩展到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创维正将其定位由彩电制造商转变为彩电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四川长虹集团发起了“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的总攻。长虹打响了产业升级换代、组织流程重构、核心能力提升、优化品牌价值、全面整合资源的五大战役。

重新考虑海外战略

中国家电企业不应偏安国内市场,能否成功国际化将关系到未来生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将被具有国际品牌的成功跨国公司所瓜分。中国家电企业单纯凭借规模成本优势来进行粗放式增长的出口战略需要改变。未来新兴市场的价格竞争激烈,市场利润微薄,惟有欧美等成熟市场对品牌认可度较高、利润空间大,家电企业以品牌赢得市场和利润是必然。海信从OEM向打造国际品牌迈进,力争2010年在海外重点市场自有品牌的出口占比达到30%以上。美的希望未来五年自主品牌在出口总额中达到50%。

中国家电企业应依托自有品牌,重点开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在积累了足够的跨国经营经验和管理品牌、技术、资金等的能力后,并购欧美品牌,最终占领欧美市场。海外设厂加工以降低成本只是国际化的第一步,最终以自己控制的品牌占领市场才是真正成功的国际化。中国家电企业跨国管理经验普遍不足,在国际化进程中,应采取务实和稳健的态度,而不应以豪赌的态度去并购国际品牌。TCL并购汤姆逊失败等案例说明企业在国际化的初期时,由于受当地经营体系的惯性约束,以及文化、制度等管理上的障碍,绩效损失风险大。

虽受当前外部不利形势的影响,中国仍具备家电生产的国际比较优势。中国在空调、微波炉等家电产品方面具备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拥有高产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加工地区,具备一定程度的定价权。中国家电业具备成熟的产业配套环境,短期内不会被印度、越南等国家超越。

第5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是谁在十年间把一项普通的足球赛成了全世界最赚钱的香饽饽?又是谁令英超的海外转播权收入高得足以让NBA眼红?他就是理查德•斯库达摩尔( Richard Scudamore),英超联赛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英国最大的运动慈善团体――足球基金的管理者。这位眼睛里投射出精明目光的 47岁英俊绅士坚持认为英超是“英国原味”的独到体现,因此,自从 1999年上任以来,他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让“英国味儿”蔓延到全世界范围,使得“海外扩张”的战略成为英超的赚钱之道。

被热议的 CEO

数据显示, 2004~2005赛季英超联赛的海外转播权价值 2.13亿美元,而NBA只有 1.3亿美元。到了 2007年初,由斯库达摩尔一手主导的海外转播权销售,带来了收益上 66%的提升。这一切都与斯库达摩尔个人丰富的营销经验不无关系。

在开始运动管理事业之前,斯库达摩尔一直是位杰出的专业营销人士。他在担任 Thomson集团纽约总部的副总裁期间,负责报业出版、广告销售、营销合作等事务。“传媒和营销方面的丰富经验让他成为对商业机会极其敏感的人。 ”他的同事如此评价他。所以在转行体育管理以后,他在业务开拓和海外版权方面都大胆创新,不少提案甚至让他成为全世界最被热议的 CEO,一度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票选榜。

成为英超掌门之后,斯库达摩尔除了积极推动英超联赛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也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英超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和业务。对比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 NFL仅仅 5%的海外业务收入,英超已经达到总收入 25%的海外收益让所有大牌体育赛事艳羡。他曾经提出了让英超联赛每赛季在东亚、美国,以及澳洲多赛一轮,让英超球迷们能在世界范围内跟着足球旅游的建议。虽然该提议遇到阻力,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斯库达摩尔向国际市场推广英超联赛的雄心壮志和对国际市场的信心。

蔓延的“英国味儿 ”

在英国本土,对比 90年代中期,如今的英超营业额已经翻了三倍多。英超联赛被各大财阀看中,每支球队背后都有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球迷。红火的销售状况让他们轻易把世界上其他足球联赛远远抛在身后,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足球联赛。再也没有人像 20年前那样把英国足球等价为足球流氓、年久失修的体育场以及破落的球队。“现在,能够代表英超的符号是最豪华的足球场、顶级的餐饮设施以及坐满西装革履的社会名流和时尚美女们的看台。”斯库达摩尔说。

自从英超在英国本土的品牌塑造十分成熟之后,“扩张”成了就任英超 CEO之后面临的头等大事。“英式足球速度快、激烈,没那么多黄牌。人们热衷英超联赛,其实买的是英式俱乐部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斯库达摩尔表示,英超联赛在海外推广的核心就是“英式风格”。人们买的也是英国风味的历史气息和现代时髦感。“哪怕工作繁忙没耐心完整看球的假球迷们,也都还是要换台去看两眼英超。 ”斯库达摩尔笑着说。

“所以,未来英超的发展会主要依靠海外市场的推动。”斯库达摩尔表示,“英国就是个 6000万人的小岛,已经无法支撑英超的持续发展。而海外市场对于增加英超收入并且发展英超,才刚刚开始。”让英超联赛的球队到世界各地去比赛一直是斯库达摩尔以及其他英超官员的理念。他说,自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世界第一的联赛,他们该怎样把英国的足球带到全世界?他们该怎么利用英国的足球去帮助各个地方的足球发展?“我们正是因为这些考量,而办了英超亚洲杯。”斯库达摩尔解释道。英超的收益比例,已经从 10年前的 90%来自本土、 10%来自海外,变为当今 75%来自本土,而海外市场给英超带来的收益,已经增加到了 25%。而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探索中的中国市场

对于很多重量级的国外体育赛事来讲,争取中国市场都是其海外战略中的重要一步。因此,只要一说到关于发展中国市场的问题,斯库达摩尔总是滔滔不绝。“我们来北京传授一些知识和专长,不但是关于如何运营一个现在己经全球闻名,竞争激烈的联赛,而且还包括其他领域内有关足球的知识。 ”斯库达摩尔认为,相比其他联赛在中国的收益,英超还是最多的。但是中国庞大的人口还远远不能转换成英超的球迷人数。“中国人对体育的兴趣才刚刚开始。这可能是一些文化因素造成的。 ”斯库达摩尔说,

“在英国和美国,如果生活中没有体育,那是无法想象的。现在中国还不是那样,但是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

在进入中国以后,英超转播收费与否成了市场发展的关键。 “2007年以前英超在中国的直播完全免费,后来变成收费以后在中国的收视率就下降很多,今年开始部分比赛免费直播,收视率一度上升到 2007年英超最红火时候的收视率。 ”斯库达摩尔说,中国球迷一直对是否付费收看的问题高度关心,而他则认为运用“免费 +付费”的打包方式是最合理的。“在英国,我们有 BBC制作的赛事精华(免费),也有 Sky的赛事直播(付费)。观众们会去看 BBC的免费赛事精华节目,然后会产生‘哦,我还想看更多! ’的想法,这之后他们才会付费去观看全场比赛的直播。 ”

第6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近年来,“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深入结合,快速推动着我国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促进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构建起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示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实力。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陌生的海外市场充满激烈竞争,诸多不明因素也会导致开拓海外市场的不可预测、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规程、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作为曾经与国内企业合作了20多个海外项目(项目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美元)的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的亚太区领头人,笔者看到了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做些总结,希望与国内企业共同探讨,给正在“走出去”的企业一些借鉴和启迪。

中企 “走出去”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环境因素。海外建设与所在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关,需要对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法律法规、物价水平、税收水平、货币汇率,以及物流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因素都不同,对合作的技术方案、报价编制、质保期、外汇比例等要有严格约定,如何在满足当地法律法规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装备制造业建设?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

二是技术因素。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客户的要求还停留在够用就行的状态,并且习惯了向厂商要求技术支持和服务免费,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装备上的成本,但此惯性依附P系很难在海外建设上沿袭。以工业自动化厂商为例,“走出去”之后会碰到很多问题:其一这些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自己体量还不够大,还很难大规模在海外扩张人员和服务;其二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与海外用户沟通会存在大量问题;其三,工业自动化厂商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具有国际先进性,是否可以满足海外用户的低维护、高品质要求?

三是管理因素。海外投资建设工程承包中,很多国家普遍采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而国内企业大多数参考国内的技术标准,对于海外的技术标准并不熟悉,缺乏运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进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缺乏海外采购途径和采购经验,更缺少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及系统,尤其是化工、造纸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都会造成国内企业在海外建设时碰壁。

四是人才因素。国际工程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取决于公司国际化的视野和立足于打造国际化企业的决心。目前,国内公司在相关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由于国内公司目前总体上缺少国际工程锻炼的平台,人员“走出去”的机会创造不足,广大员工对于投身海外工作的负面情绪占据主导。这些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顾虑,对自身家庭生活、海外生活不适应和沟通交流困难的顾虑,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顾虑等多个方面。

中企出海如何解决困难

针对此四大关键因素,笔者建议国内企业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中获得经验。比如,已累计输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迄今已使我国25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受益,并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的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建设时间紧、协调难度大、人力资源紧张、物料运输困难、标准规范不一致、语言交流不畅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等典型的海外建设困难和挑战。最后,通过和领先的中国企业及跨国企业通力合作,项目人员才在保障项目长期、平稳、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成功交付项目。

因此,为应对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挑战,建议尽量与具有丰富经验的EPC公司合作,这些EPC公司具有丰富海外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法律法规,而且,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海外品牌效应,其优质的全球化合作伙伴也会为海外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人才因素和技术因素上,国内企业可以考虑与一些全球化技术和产品企业合作。这里所谈到的全球化企业并不只是特指外企,类似华为、联想这样的国内企业也都拥有全球化布局的能力。无论国内企业建设到哪里,全球化企业都会有技术、服务人员跟到哪里,笔者相信大多数参与过海外项目的国内企业都能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国内的杰瑞集团,在海外石油天然气EPC项目建设中,就选择了霍尼韦尔来做合作伙伴,无论他们的EPC项目建设在哪里,霍尼韦尔的技术人员就能服务到哪里。国内的惠生工程,在今年5月份与霍尼韦尔达成一项海外合作协议,以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据悉,惠生工程的海外EPC业务目前已经占到50%的份额。

第7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服务贸易涵盖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两个方面,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缺陷。保险服务贸易额占比较大。对比十多年来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的总额,可以发现保险业务对金融服务贸易有非常显著的贡献,行业内存在严重的比例失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5%,进口占总额的7.8%,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2%。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进口占总额的7.3%,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5%。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结构尚不合理,后期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另外,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很小,目前还无法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使与新兴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用该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由此计算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2010—2013年维持在0.3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二、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这样一套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并对违规行为公开处罚,使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营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增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些鼓励金融服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发展政策,让其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储备,对外谈判等方式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和出口争取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使金融企业与世界市场接轨。在经济刺激计划的以及可能的经济刺激投资中,要有计划、有提升地向金融企业倾斜,增强其硬件设施及软件装备,夯实其基础,为金融服务贸易提供一片供其茁壮成长的沃土。

2“.互联网+金融咨询”

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正视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咨询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建立相应网站、提供专门热线服务的方式,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示、信息咨询、经济走势及对策建议等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使得各个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能尽快了解世界现状,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并逐步缩小差距,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

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台,开拓有市场价值的、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客户的需求。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影响服务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并提供了层层的创新理念。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的关键是具有提供金融服务贸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富有金融实战经验和服务贸易知识,掌握世界金融市场产品运作,精通金融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势在必行。国家层面上应加大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教育投入,培养金融专才对服务业务、创新技能的敏感性和能力;企业层面上建立一套多元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4.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包括进口需求和出口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远远小于进口需求,解决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特别是金融服务的消费特别低,消费结构单一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规模,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直接影响我国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做好外资企业入对我国金融需求的调查工作,在金融服务机构给每一家外资企业建立信息资料档案,方便金融机构及时做出答复。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海外市场来增加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实现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本土化经营,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并购海外金融机构,实现员工的本土化,并借助员工本土化的有力条件,大力开展金融业务,拓宽金融服务对象,拓宽金融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5.大力发展相关性支持产业

第8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从“桑基鱼塘”到“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凭借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经历了从“桑基鱼塘”到“世界工厂”的崛起,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珠三角奇迹”!

GDP总量从30年前的不足100亿元到现在巳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增长100多倍,逼近1万美元。

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7840多亿美元,占全国的1/4强,连续25年全国第一。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民营经济快速崛起。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上升到2010年的43.1%,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数、民营经济增加值、民营经济上缴税金、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集中了20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级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成了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是中国最具竞争活力的区域之一。

当然,改革开放为珠三角企业的崛起创造了天时。回望这些企业30年来走过的路,我们还发现一些如下的特殊成功因素。

1.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并潜心坚持、做大做强。全球通信行业龙头华为的成功经验说明,企业应从长远的战略管理思维出发,一手做研发,一手做品牌。这是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基础因素。有目标的研发,利用品牌优势培养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认清及专心发挥自身所长,坚持走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发展之路。比如格力电器专注于空调的生产与研发,“好空调,格力造”的口号深入人心,现已成为世界第一的专业空调制造商;以住宅专业化著称的万科,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旗下业务涵盖食品饮料、供电服务、百货等多个行业,之后经过一系列转型,回归专业化发展住宅房地产之路,2011年成为全国首个年销售额达到干亿元级的住宅企业。

3.时刻心怀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发展很好的时候就能未雨绸缪,前瞻及洞察到潜在的危机,调整发展思路,认清挑战和压力,创新经营管理方式,把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小。10多年前,LCD TV刚刚推出时,由于价格较高,国内大部分的彩电需求以CRT TV为主。但当有些生产企业(例如创维)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行业发展趋势,经过不断验证和实践,先于竞争者实现了从CRT向LCD的转变,从而占得市场先机。

产业转型下的企业应对之策

然而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GDP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在“腾笼换鸟”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之下,一些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对此珠三角企业应何去何从?

我们可以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看到一些亮点。在规划中,国家特别提到粤港澳合作、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外贸结构、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珠三角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从上述亮点中找到出路:

第一,借助粤港合作平台

粤港合作历史源远流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香港利用广东省人力及土地资源优势,把制造业北移,同时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广东,使广东发展为“世界工厂”。粤港已经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两地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珠三角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合作平台,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

借鉴香港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来,服务业占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超过90%。珠三角企业可以借助香港成熟专业服务模式以及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充分利用香港作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平台和过渡。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香港成为珠三角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窗口。很多企业可以考虑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借助香港国际自由港的地位,组织跨国采购,降低进口成本,优化贸易结构。

借助香港融资平台,解决融资困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拥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创新的金融理念。珠三角企业应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及其成熟的金融环境,积极谋求企业在香港上市或发债。同时随着人民币在香港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贸易型企业应积极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来规避汇率风险。

第二,继续积极开拓出口和内销市场

对珠三角企业来说,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走出去应是其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企业可以依靠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服务,巩固并深度开发。同时可运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方式,大力开拓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如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跨国并购等多种途径在境外设立广东商品贸易中心平台、品牌专卖店等国际营销网络,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流通领域。当然也不能忽视内销市场的开拓。企业在大力发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应积极创立内销品牌,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

第三。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别指出,要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支持广东在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中先行先试,并逐步将先行先试措施拓展到其他地区。目前广东省的服务业整体呈现出领域拓宽、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功能增强、市场规范的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号召之下,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点实现结构升级、提升行业档次、加大价值含量,争取向供应链的顶层攀升。

善用金融,再升级

在跟珠三角企业交流时发现,很多企业都有了一整套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在此要给企业家们一个重要的提醒:资金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血脉,万万不可断裂。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家往往注重企业的自身发展,却忽略了资金链的重要性,以至于一旦资金出现问题,整个计划就会半途终止,甚至胎死腹中。作为银行,应该配合企业的长远发展,除了一般中长期贷款外,企业也应考虑如下金融服务:

1.中小企业基于自己的贸易背景灵活运用贸易融资产品,走出“融资难”困境。如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服务,融资租赁,国内保理等。而且中小企业也应该加强和银行的日常沟通,不要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才想到银行。

2.对原材料实行战略性储备以锁定成本,这一点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的今天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大宗商品套期保值产品来有效锁定成本,确保利润曲线依然能够围绕行业核心利润线进行上下平缓波动。

第9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典理论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颇受理论界关注,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转移。本文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入手,探讨旅游企业国际化内涵问题。

企业国际化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此观点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北欧瑞典学者的成果—“优泼萨拉国际化模型”,即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变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和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如图1所示。

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并进一步将企业国际化细分为观念、生产、营销、研发、资本、人力资源、CI等方面的国际化(唐晓华等,2006)。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斯蒂芬(Stephen Young,1989)教授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具体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管理合同等活动。

企业国际化是双向的国际化过程。鲁桐(2007)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过程。并且 “从广义上说,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它包括外向型国际化(Outward)和内向型国际化(Inward)两个方面。尤其对一些后发展型跨国企业而言,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鲁桐,2007)。

从上述定义中不难得出:企业将经营活动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更经济地取得有关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再就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经营活动,对于增加本国外汇收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促进宏观经济繁荣均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成为普遍发展的时代潮流,国际化经营也成为企业战略经营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唐晓华等,2006)。

服务业的国际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着当今世界分工模式的发展变化,国际化形式逐渐从简单的服务贸易过渡到占主体地位的国际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就国际化的内涵而言,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国际化都是企业由国内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国外企业的过程,即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阶段,即本文基于鲁桐的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思想,认为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旅游企业国际化问题。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适用性研究

(一)垄断优势理论及其适用性

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被理论界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该理论基本前提是市场的不完全性,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最大的区别,企业的垄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技术优势:技术、知识、信息、无形资产等要素;二是规模经济:跨国公司非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如集中研发、集中销售网络;三是资本和货币优势:凭借实力、无形资产及信用等级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低成本融资;四是组织管理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经验丰富、素质更高、训练有素管理人员优势和高效运转的组织结构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过程中通常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2.垄断优势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垄断优势理论所包含的规模经济优势在作为传统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企业的海外扩张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规模经济优势既可以看作是在部分旅游企业国际化推进中的重要动因,也可以看作是部分企业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的成果体现。

当然,部分学者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谈到了垄断优势理论并没有较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但是解释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形成的条件(张幼文、金芳,2005)。纵观当前全球一些著名企业的实践操作,作为传统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采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企业并不多见,目前世界著名跨国旅游企业大多数是以特许经营和管理合同等非股权方式来扩大规模。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Raymond G.Vernon)(1979)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起始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见图2)。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中体现着一种从拥有先进技术优势到最后即将失去技术优势过程中,企业采取的一系列尽可能的延长企业的盈利周期跨国经营措施。由于旅游企业国际化过程并不涉及太多有形产品生产技术问题,相比较而言,此理论更适合解释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及其适用性

1.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提出。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从产业的高度来探讨国际化问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产业顺序是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这一投资顺序的演进符合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将国内处于衰亡期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正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写照,从这点来看,该理论恰好补充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杨齐,2009)。

部分国家的旅游业也会在某个发展阶段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因而旅游业涉及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存在差异,比如劳动力成本。为了追求要素组合合理化,当一个国家旅游产业要素密集度较高的那种要素相对价格上升时,就使该国旅游产业可能处于比较劣势状态,将该国旅游产业转移到涉及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就可作为一种解决办法。

(四)内部化理论及其适用性

1.内部化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rk C.Casson)最早提出内部化理论。其主要思想是:企业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用企业内部交易来代替市场交易,将知识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避免市场不完全对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内部化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内部化理论源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在资源配置上有相互替代的两种方式—企业和市场,当企业代替市场时,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费用会降低,此时企业不得不面临管理费用上升问题。事实上,现代跨国企业依据内部化理论进行经营是因为中间产品不完全竞争可能导致外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的存在,而采取一种回避策略—即一种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处理,用企业内部交易来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做法。旅游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将同样面临着中间产品市场环节不完全竞争的情况,这些中间产品环节有可能涉及旅游企业的专利、技术诀窍、营销渠道、商标、信誉等。因此,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内部化理论对其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中间交易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及其适用性

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977年,英国学者邓宁(John H.Dunning)首次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后来进行了不断补充完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跨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类型和价值增长行为问题。折中范式理论的核心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部分组成,被称为三优势原则(OLI Paradigm)。

2.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企业实现国际化扩张中应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需同时具备上述三个优势。对于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而言,与区位优势相关的因素包括东道国整体旅游市场的规模、发展潜力和发展状态、以及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对在该国进行FDI的政策支持力度、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类型、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本国与东道国之间文化及心理距离(Kundu 1994;UN 1993)等,这些因素状况良好往往会对跨国企业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适用性研究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性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的需要。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的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通过对境外技术的引进、吸收及改进,在企业更适合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不是一国企业简单复制模仿别国企业的技术,而是企业在技术引进时进行的再创造过程。技术变动的本质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能够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市场的开拓和科技知识的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程度,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变动性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本身也得以提高发展。技术的变动过程带有再创新的性质,因而拉奥指出,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小规模、标准化以及劳动密集等特征的技术变动也可能同样给这些国家带来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分析

由于早期发展中国家多是以制造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尚不发达,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出现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多是针对制造业而言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旅游业也可以从这些传统理论中找到适合本产业发展的思想拿来指导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比如,小规模技术理论谈到的“特殊产品优势”—提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产品,旅游企业就可以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提供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点的服务产品,因为针对在东道国境内活动的本国消费者提供服务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业务,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

企业国际化经营其他相关理论及其适用性研究

(一)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及其对旅游企业适用性

1.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研究是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研究领域重要方面之一,此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20世纪70年代北欧瑞典学者Johanson和Vahlne的研究成果—“优泼萨拉国际化模型”(即UIM模型)。该理论把企业的国际化看作为一个过程,同时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在境外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发展过程在上述两位瑞典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遵循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最终到全球市场的地理顺序,逐步扩大市场范围的过程;经历不规则出口、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商进行出动、建立销售分支机构到在国外建立生产和制造工厂阶段的国际化经营过程。

对于企业海外渐进式发展规律的解释,他们认为可以从市场知识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来理解。

在UIM模型之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Bilkey & Tesar(1977)、Reid(1981)、Czinkota(1982)等提出应该将国际化看作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即企业不断创新并产生新观点的一个学习过程。这些观点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基于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Rogers,1962)。Luostarinen & Hellman(1993)提出了内向型国际化的理论,并认为传统理论研究中忽视了内向型国际化重要性。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国际化理论不断发展,Bamberger & Evers(1993)提出了五阶段国际化模型。分别为国内导向阶段、出口准备阶段、被动国际化阶段、主动国际化阶段、全面国际化阶段。

2.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关于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北欧学者提出的国际化阶段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尽管它的最初适用对象是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但对我们认识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旅游企业在初涉国际化业务时,市场知识有可能是非常匮乏的,需要不断地通过企业的亲身实践来积累市场经验,逐步融入到国际化扩张的浪潮中。另外,国际化阶段论的渐进思想还来源于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遵循心理距离由远及近的原则(心理距离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等)。据此,旅游企业在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似乎也可以考虑在市场选择的战略部署上有一个次序的安排。比如中国旅游企业可以考虑首先选择本国周边所谓的“大中华文化圈”涉及的韩国、朝鲜、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待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尝试跨跃大洲到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寻求发展机遇,当然这是本文初步的推测,具体中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市场选择难题的解决有待综合各个方面的问题来考虑。

(二)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及其对旅游企业适用性

1.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得以维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际化经营“推力”和“阻力”之间达到了平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推力”的增加和“阻力”的减少都有可能产生促进作用。经营国际化带动论把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推进看作是因为一些“推力因素”带动的,这些“推力因素”推动亦或刺激了企业从本国市场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解释企业愿意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有力依据。经营国际化带动论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订单带动论。在众多的调查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企业初期直接出口往往是因为海外客户主动送来的大量订单。在企业初期直接出口过程中,汇率变化、运费下降等经济因素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初期主动送上门的海外订单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企业通过这些订单了解到一些诸如海外市场需求等关键信息;同时,也有可能规避企业初期出口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海外扩张信心,推动企业大胆地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

客户带动论。客户带动论认为当企业的客户进入国际市场后某些服务需求依旧存在,那么此前为这些单位提供服务的企业可以采取跟随战略顺势进入国际市场继续服务于自己的这些客户,同时在国外不断地寻求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机遇。跟随原有客户进入国际市场比起其他类型的国际化进入方式,相对来说风险要小很多。这样的方式在为企业节约一定市场开发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企业在境外发展的市场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可以说客户带动的进入方式为企业进一步进行国际化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竞争带动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当一个企业开始了海外市场的扩张,其他的竞争者往往会很快追随而来,行业内的主要厂商会在海外市场同样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一点在寡头垄断市场表现尤为明显。企业为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是不会任由其他企业独占海外市场做大做强的。

2.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关于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迈出第一步往往需要前期做很多准备工作,也有一些企业是因为海外客户的订单主动送上门来的时候,促使其开展国际化经营。“订单带动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同样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交流频繁的时期,旅行社、航空等部门在国际市场上彼此给予机会、合作发展将是一个对彼此有利的长久之计。当然对于一些服务型企业而言,在国内可能已经通过其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培育了一大批忠实客户,随着这些客户跨出国门的脚步加快,一些企业为了能继续服务于他们随之开展境外服务。“客户带动论”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因为由客户带动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将大大减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企业拥有熟悉的客户,至少初期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成本进行海外市场开发。事实上,服务业中的旅游、银行、保险、广告商等不乏有采取“客户跟随”战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唐晓华,王伟光.现代国际化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Vernon,Raymond.The Product Cycle Hypothesi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79,41(4)

4.Kojima Kiyoshi.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apanese Type versus American Type.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