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第1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简单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一种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时展的动力,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项兼具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活动和运动操作技能活动的教育形式,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多年小学美术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做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将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形成于教学设计之中。一堂课应该如何开始,如何进行,如何结束,全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中一步步地提前设计好,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教学设计是教师设计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所有奇思妙想的载体,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容发挥的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教师不必按照课文上固定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时插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和言语,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寻找独特的线条运用、自己喜爱的色彩搭配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型的教育课堂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真正实现由课堂主宰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时展、社会进步、素质提升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真正转变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无动于衷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得到储存、思维得到启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画图,命令学生完全模仿自己的一举一动,而是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去产生自己的奇思妙想并鼓励学生将种种构想落实到图纸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临摹一个生活常见物品时,教师可以只教授学生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利,对学生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以此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扩散,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反而要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去联想。学生由一件事物联想其他事物,由一幅图画想到其他的东西,这些都是想象联想能力的体现。想象联想是创造力的前提,学生只有主动地、有效地进行想象联想,创造力才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发展。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就是将教师教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悟的东西,这种转化建立在学生本身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主动寻找进而主动学习的方法,才能够活化自己的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创作《春天印象》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春天的景物、事情,但是当学生真正进行具体创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大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选择什么景物来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了,教师可以从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景物、如何组织画面等方面入手,而不是具体地画出一幅场景让学生简单地临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足够的自我表现空间和个性展示空间,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创作出来属于自己的作品。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注意创设环境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些感性认识来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生活阅历和见识的限制,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并不十分彻底。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外部环境,以生动具体的事物来引起小学生的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共同探索大自然的魅力,亲密接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和事物,用彩笔、橡皮泥等材料描绘出心中理想的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景物的特点,并用心去认真思考如何将这些景物排列出来,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创新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陈昌婷.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才智,2009(02).

[2]郑贤英.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科技,2013(1).

第2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创新

复习练习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重复,学习易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不能简单重复平时学过的内容,应在练习上多下功夫。应用信息技术在复习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练习,从而提高练习的复杂性和主动性。如何进行新颖,多样化的练习?从面提高练习的复杂性和主动性。

一、为什么要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操作的简便性、信息刺激的丰富性、信息要求的适应性、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信息查询的快捷性、科学性、实效性,多快好省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怎样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比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比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区分题意之间不同的解题要领,流利审题和解题规律,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掌握规律。为此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例(1)AB两长180千米,甲车从A到B用6小时,乙车从B到Q用5小时,甲乙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

(2)甲车从A到B用6小时,乙车从B到A用5小时,甲乙二车同时相对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

通过两题的练习,依托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由相遇问题导入工程问题,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一种形式,使问题更清楚,更明白,寻求简明的解法,从而沟通“相遇问题”和“工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工程问题中把全工种看作“单位1”这一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1)学校三月份用煤4吨,四月份节约25%,四月份用煤多少吨?

(2)学校三月份用煤4吨,比四份节约25%,四月份用煤多少吨?

将这两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认真区别异同,正确判断单位“1”和克认对应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良好解题思路。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变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变练习,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概念和术语,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5)女生比男生少成分之几?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术语,掌握数量关系,提高灵活的解题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解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其目的是全面地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训练学生选择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提高解题技巧,开拓解题思路,培养解题能力。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修一长240米的水渠,修了5天,共修了100米,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需修几天?

解法一:(240-100)÷(100÷5)

解法二:240÷(100÷5)-5

解法三:5÷100×(240-100)

解法四:5÷100×240-5

解法五:5×[(240-100)÷100]

解法六:5×(240÷100)-5

解法七:x÷(240-100)=100÷5(等)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容易理解,计算简便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与提高的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与提高的练习,使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小时行60千米,第二小时行全长的25%,这时距中点有10千米,甲乙全长共多少千米?

通过练习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从不同层次去分析去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条理性和广阔性,使所学知识深化提高。

(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在发展和变化中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解题灵活性。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1)甲乙二袋大米共若干千克,甲占总数的40%,从乙取12千克放入甲,这是甲、乙的比是3:2,求甲乙原来各多少千克?

(2)甲乙二袋大米共84千克,其中甲占总数的40%,后又买30千克放入甲,这时甲、乙的比是3:2,甲乙原来各多少千克?

一题抓着总数不变。二题抓着乙袋不变,把甲乙之比转化为甲乙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统一标准量,从而沟通分数与比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弄清其脉络,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培养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三、效果与反思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区分了题意之间不同的解题要领,掌握了流利审题和解题的规律,在比较中深化认识,解题方法灵活,提高了解题技巧,开拓了解题思路,培养了解题能力。体现了三个特点:

1.“实”,即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好高骛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新”,即新在设计上,教师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新在师生活动上,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新在练习上,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练习,通过练习,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3.“活”,即课堂充满快活,体现灵活,实现鲜活。通过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把改革课堂结构提高到一个新层面,并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07年05期

第3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者,是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个性创新化的时代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面对教材不断改革更新的情况下,要不遗余力、认真细致地把握住教材改革的方向。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不断完善调整之后终于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目的更明确,层次更清晰。使学生们很容易找到学习的重点,并且循序渐进,不容易感到学习吃力,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比如:新版教材中每个实验后面都有学习目标,初步学习什么(制取气体、提取混合物)初步学会什么(材料选用、仪器连接、溶液配制、数据计算、观察方法等)。其次,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样式不一,图文并茂。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插图、辅助图片,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加深了记忆和趣味的效果,使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享受过程。例如:教材中会结合实验例子配上实验现象的插图,使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结果更具体清晰。一些抽象的分子原子概念配上比例模型图后就变得更直观,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很多时候想把最关键的难点和重点传授给学生,但往往力不从心,时间短、任务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组织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老师们开辟的第二课堂。结合新版化学教材的实时性的特点,老师可以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或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开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去操作,通过运用创新的思维,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假设、构思、到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秋天马路上的落叶现象,来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当清洁工人们把落叶清扫并堆放到马路边上,然后进行集中焚烧时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那么该如何进行落叶问题的处理呢?通过这一发散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束缚,从而借助各种途径和渠道来进行知识的搜集和实践操作证明,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探索实践活动是最具效果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4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思维模式 创造性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之前的应试教育已不再是唯一与必须,更多的是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展开想象空间,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学习,这种创新型思维教育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标杆。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工艺美术学院及综合院校将专业方向进行调整,设立了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相关细化分类的专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提出的高要求,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进而使得高等艺术教育迅速膨胀。1998年教育部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名称正式确定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始开设艺术系,大量招收艺术类学生,年招生量超过上百万人。如此庞大的招生量,不仅为社会培养了艺术人才,也为学校带来了创造性的经济效益。

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表面上好似提升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全民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本艺术设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都离不开设计。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目前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下,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从目前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飞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并未使我国的设计水平提升,也未能使我国在设计界取得相应的成绩。学生在经历四年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很多实践的内容并未掌握,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毕业生专业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创新意识更不能很好地展现,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这是因为许多学校在整体规划不全面、教学资源配备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并非是喜欢艺术而学艺术,而是为了上学才学艺术,大量滥竽充数者导致艺术专业素质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少互动与启发,空洞的理论教育传授与艺术设计原本所强调的“想”的初衷相背离,使得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降低。

艺术设计是专业性极强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去面对实际工作中高难度任务,并在实践中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与技术,很多设计只是一味地抄袭,而从未想过如何构思与表达。动手能力弱,执行能力差,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根据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就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快去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创新”理念的培养。创新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体现,是知识文化的积淀和修养的综合表现。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敏锐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创新,最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成为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又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表达。创新思维是人主观能动力的展现,通过对事物的观察,采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目的所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1.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摆脱固化教学模式

目前,创新意识已成为全世界教育体制共同改革的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社会所需要的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与此理念相悖。我们很多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脑力培养过于疏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看看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进行选择和定向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授课的趣味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当下时代与社会的大接轨,专业学科的教学均已打破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会涉及到人文、自然、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融合、渗透,从而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层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3.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设计的前提,虽说传统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但多半是基于课堂中的封闭式训练,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接触社会实践。然而这种接触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胆怯心理,因为大学期间根本没有系统的实际操作。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如何进行设计?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成了毕业生的首要难题。其实在校期间教师虽然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个思维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实际的方案中。在作品表达上,因为没有特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作品多半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表现。也有学生一味地抄袭和模仿,自身的设计缺少创意没有特色,甚至有些作品完全雷同。还有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将若干个图形进行拼凑,认为只要拼凑出绚丽的色彩、超炫的图案,就自认为是一张创意作品。殊不知一幅好的作品是需要想象、创造、定位等一系列环节连贯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上如何将构思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或设计公司合作,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通过教与学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应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尽快从教室走入市场,与社会接轨,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时展趋势,熟悉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设计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4.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是思维展开的臂膀,知识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了解,想象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无限伸展包罗整个宇宙。艺术设计是门创造性的学科,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中强调创新思维表现,才能达到设计的独一无二与活力。而“想”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心较强,凡事都喜欢一探究竟。对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对学生的想象不应加以批评、讽刺,应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把想象变为现实,敢于创造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愉快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过任何的思维模式,无论再怎么抽象,都是从观察入手。要想有好的思维能力,前提是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得是否彻底、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学生敏锐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起主导作用,告诫学生每次在观察之前,如何根据目的、任务及要求,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如何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等。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当兴趣被激发后,学生的脑海中才会产生诸多灵感,通过这些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社会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中寻求收益,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在改革中求发展。设计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要落实于人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教学的固化模式,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镇宇:《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对策》,《大舞台》2014年第1期。

[2]刘秀伟、李晶:《浅析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第8期。

[3]刘通:《创新思维在现代平面设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2011。

[4]黄维:《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2006年第7期。

第5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创新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在初中教育领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因而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要正确理解含义

所谓的创新就是指以新发明、新描述及新思维作为特征的概念化的过程,创新这一词主要起源于拉丁语。创新主要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及改变这三个主要的含义,创新已经成为了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能力及认知能力,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高级的表现形式,成为推动我国民族进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尽早做起。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进而为学生成才并立足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学生自主思维打下情感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以友善、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分关爱,多给学生一分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就会多一分融洽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谐应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只有达到和谐才能真正展示教育的艺术和水平,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的好奇,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尤其强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要对学生的想法,甚至是有些可笑幼稚的想法加以呵护,在他们想法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发生的原因上。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未知的,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主要做法是在引入新的内容时,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时,可让学生每人画一个凸多边形,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边数,我都能告诉你多边形的所有角的度数和。不信,可以试一试。”这个问题涉及多边形边数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而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提出此问题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其中的奥秘。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会好奇,进而会去思考这个公式究竟是什么?有的学生会想: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老师肯定知道什么规律。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尽可能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提示。

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所谓独创性思维,就是有别于常规思维方式的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常常表现为能用特殊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形成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标志,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越新颖、越简捷,独创性思维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

4.加强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富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就能够得到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相同知识点或同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并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在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二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总的来说,创新理念呼唤教师的激情,创新理念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师合理引导,更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紧跟潮流,大胆改革,努力探索,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桂英.浅析初中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阅读,2013.4.

第6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一、朗读体现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一)制定朗读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课堂教学程序。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

(二)创设情境,入境生情,渲染气氛,增加情趣。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以情动人,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领悟和审美判断。

(三)立足课内,辐射课外,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扩大训练空间。在朗读训练中还要尽可能扩大训练空间,使之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从而构成完整的训练体系。

二、默读是创新的源泉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首先我们应该养成默读习惯,掌握默读要领;其次要提高默读速度,扩大视觉广度;再次要高度集中注意,提高默读效率。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默读训练?

1.养成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阅读的习惯,这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重要。训练时,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效果。

2.培养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默读时,每次接受的信息量,应由字、词到短语,到句子的主干,到段落的中心句。对阅读的句段,还要边看边加工。

3.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有把文字迅速转化成图象的。

总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训练,对学生默读速度的提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的时代,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要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坚持以朗读与默读训练为中心,才可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7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思路、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等的教育活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创新的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仍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在此,我从具体的实际出发,拟对当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做些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今天,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的观念,努力吸取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思想,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还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能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相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工作能符合并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者。

总之,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要有敏锐的眼光,用新的思想、观点充实自己,只有自身具备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指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造性人才。

(二)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来自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能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动作。学生问题的提出,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惑。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针对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多种思想和多种方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的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培养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只重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得很少,这样就使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价值在逐渐丧失。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总之,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出来,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期盼,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除旧布新,改革旧的教学形式,建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的教学形式,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之滋长创造欲望、启迪创造思维、训练创造智能、磨砺创造意志。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信息教育;培训信息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27-01

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思维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构设教学模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兴趣学习(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基石)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创新记忆(培养创新思维)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探索创新思维)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发展创造性(发展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第9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启迪;数学;思维;培养;智慧;看法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动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二、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材中的“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去A商场购电脑,付:9980×90%=8982(元)

B商场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