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果山福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天一大早,我老孙便告别了玉皇大帝,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一路上,我想起水帘洞清澈可口的泉水,想起果林里令人垂涎三尺的鲜美果子,我更加迫不及待了。
我用上腾云驾雾的绝技,不久就到了花果山的上空。举目一望却发现花果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我很快的降落了下来,想看一看现在的花果山是什么样子。我一看,便惊呆了。原来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如今还像个什么样子,简直是“花果山臭地,水帘洞冒烟”。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不见了,山顶四周冒出了好多高低不同的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树木枯萎了,花草凋谢了,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当年的军师看见了我:“哦,这不是大王吗?你怎么回来了?”“我这不是退休了吗,利用空余时间来看看你们。对了!现在的花果山,怎么成这样了?”军师说:“别提了,你刚当上官,有一群人就来砍树了。他们这几年几乎砍走了所有的树木,害得我们连荡秋千都没处荡了。原来的鲜果都长了害虫,药农们喷上了可怕的农药。现在啊,花果山的猴子寥寥无几了,就剩下我、20只长臂猿和六、七只红毛猩猩了。还有,牛魔王也和我们做了邻居。我们现在二十几只猴子再加上牛魔王都挤在两个互相连接的山洞里。大王,快去看看吧。”
我听了军师的诉说,连忙回到山洞。山洞里的猴子见我来了,都欢迎我。牛魔王也和我聊上了几个小时。我说:“现在大家的住宿、饮食问题都很难解决,我决定今天晚上召开一次大会,主要商量一下。好了,大家先回去休息吧!”
到了晚上,所有的猴子集中在一起,商讨如何解决环境及食宿问题。“我回到天宫后,每个月都派人侦察一下,顺便给你们捎点吃的。“不如我们都标上号,按号分工。”牛魔王提议。红毛猩猩首领说:“我支持牛魔王和大王的观点。”“好,就这么决定了。每个月评一次环保卫士。军师,你负责分配任务。”我又发话了。“现在,听我分配。20只长臂猿,是1——20号,6只红毛猩猩是21——26号,我是27,牛魔王28。1、2、3号猴子负责给后山上的动物们宣传环保知识。4、5号也帮助它们。6——16号猴子负责插上警示牌。17号制作警示牌,18—20号和我一起制作环保规章制度。25,26号负责巡逻,21,22、23、24号和牛魔王,每天去寻找吃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开始行动了。我心里想着:大伙儿们,加油。虽然我们不能短时间改变这一切,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可以做到。
海外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座花果山,顶上有块仙石,又高又大,盖自开辟以来,每受精秀,遂有灵通之意。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石猴,在山中自由生活,广交朋友。
一日众猴齐游,寻着一处溪源。众猴说,谁钻进去寻个源头却不伤身体者,即拜其为王。石猴敢作敢为,第一个跃入,里面竟是一座桥,桥另一头是水帘洞,放着许多石家当。石猴喜不自胜,又跃出领众猴进入安家,因而成了猴王,遂称“美猴王”。
附:
《 猴王出世 》原文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zh1ng)鹿为友,猕(m0)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y5)!”喊一声,都拖男挈(qi8)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0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qi4o)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ji6)。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ju1n)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那石猴无所不能,林中百兽无不为亲。
一日,天气很热,猴子们玩了一会儿,却去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壮观。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顺着涧边去寻找源头吧!”它们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钻进去寻个源头,不伤身体者,他们就拜他为王。石猴高喊他进去。他一下就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是一架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四处观看,只见有一石碣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还有许多石具。石猴跳出帘子,众猴都问他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说没水,没水!里面很好。
众猴听了,个个欢喜。跳入帘子,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就把“水帘洞”当成了他们的家。
《美猴王》阅读材料
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欣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又上桥头再看,却似人家住处一般,好个所在。看罢多时,跳过桥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窝、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随后也都跳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服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美猴王》阅读题题目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瀑布( ) 石碣( ) 碣上镌着( ) 家当( )
2.根据下面意思,从上文中找出三个相当的四字短语。
①形容神仙居住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自然形成,无须人工修饰(的事物)。_______________
③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推断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情节,把美猴王的来历交代清楚。
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 )( )
5.写出文中最能体现猴性顽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石猴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美猴王为什么能被众猴拥戴为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猴王》阅读题答案
1.pù jié juān dànɡ
2.①福地洞天 ;②天造地设 ;③喜不自胜
3.福气(运气)
4.跳入瀑布,发现水帘气。带领众猴进入洞天。被拥为王。(意对即可)
5.跳过桥头……移过去。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座石像因受日月之精华,使得在石像内蹦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不怕一切事物,和任何生物玩耍。有一天,石猴因为帮助猴群找到了花果山福地,便被猴群称为王,名为美猴王。
石猴这种活泼、敢做敢为的个性在人们心目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我觉得这故事写得淋漓尽致,非常有意思。作者吴承恩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石猴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做一件事就会一直做到底,从来的不会半途而废。也许,这种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每做一件事,如果有困难,我就会停止不做。我应该向石猴学习,做事做到底,遇到困难就坚持到底。
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预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的内容进行调控,使生成目标与预设目标相互协调。
在指导初一学生阅读名著《西游记》时,我预设了第一个阶段的宏观性目标,即“走进名著,了解写作背景,感知、熟悉重点章节内容”。但第一课时我就发现学生对花果山水帘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沙僧的兵器名称是“降妖宝杖”等细节内容耳熟能详。原来学生小学时都阅读过名著,较强的好奇心与记忆力也使之对很多内容记忆犹新。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设计属于自己的知识点,然后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大家,促使学生对再读原著有了新的兴趣。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对话,走进作品主要形象”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积极参与,使得课堂教学转变为一场辩论会。辩论结束后,一方面,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入;另一方面,我适时点拨一些辩论技巧,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迁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习《狼》专题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两篇文章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我从“文学作品中的狼”和“自己心中的狼”两个部分切入,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结果我们的专题探究活动一下子多了许多素材,有剪辑的报纸、整理的资料卡片、网上下载的文章与图片,甚至还有“灰太狼”的玩偶,活动过程中大家讨论并解决了“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为什么会有较大差异”等问题,也交流了自己心中狼的形象。接着,我铺设了一个新的内容,即通过一则“瑞典野狼数量超标,政府启动猎狼方案”网络视频新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此现象的看法以及就人类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加强了环保意识。正应了陶行知的观点――“教人的人不能死教课本。必须运用补充材料与临时材料,适应学生之需要”。
三、课堂错误的纠正转换
对于学生课堂临时生成的错误,一名具备良好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应该适宜地捕捉住这动态生成的内容,把错误转换为课堂的闪光点,使之成为课堂动态生成新内容的切入点,体现“学生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生成性教学观。
在教授《沁园春?雪》时,我尝试带着作者的豪情读诗,甚至通过视频材料渲染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氛围。但我发现,所预设的师生豪情满怀互动的场景并没有出现。诗词本身就具有“意在言外”的特点,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人格精神、时代风貌,这些内容离学生较“远”,仅仅通过生硬的介绍,现有的文本是无法“电”到学生的。第二次教学前,我收集了许多影视资料,通过观摩和交流,学生的心更加贴近革命时代,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随后的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评得有理有据。在理解诗歌内容环节中,一名学生把“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解释为“黄河上下游,波涛滚滚,雄奇壮观”,他立即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否定:“都千里冰封了,怎么可能波涛滚滚?”就这一错误,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既然黄河冰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一片冰封’?”最后,学生认识到,诗人的用意是要通过“滔滔”的联想来体现黄河的气势和内在的力量。
四、个性思维的激发呈现
浪漫的艺术技巧
《西游记》的艺术之奇,用“浪漫”二字概括最为恰当。这主要表现在本书采用大胆的联想和想像,在人、景和事三方面创造出神奇的浪漫。书中,作者吴承恩塑造的奇人甚多,光有名字,有一技之长的就有近千个。一个孙悟空一个筋斗能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如到邻居家串家门,能“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一个猪八戒猪头人身,有三十六般变化,还有什么四方星宿、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什么金角、银角、尸魔、象怪、牛精,等等,无不因物象形,各怀神通。景奇。魔幻的人物,还需要奇幻的景致来烘托。小说把我们带到奇丽多姿的幻想世界中去:什么“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洞天福地的水帘洞,什么天宫、地府、龙宫,南海,什么稀柿沟、地洞府、碧云洞……作者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意翱翔,不仅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在空间上也没有制约。事奇。西天取经的路上,奇事甚多,有“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的“流沙河”;有吃一个可活四万七千岁的“人参果”;有饮了水就可以怀胎的“子母河”;有扇一扇就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的“芭蕉扇”,也有砍头又能复生的神奇;等等,真是光怪陆离,美不胜收。正是这些奇妙的想像,才使整个作品读来意趣横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深度、广度,塑造形象艺术上达到的高度、精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西游记》在塑造人物方面,是有生命力的。这不仅在于人物融聚了深邃思想,更在于作品艺术的塑造和展现。众所周知,《西游记》的成书是汲取民间传说和街肆说书故事编纂而成。因而在塑造人物方面,吴承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和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手段,如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等等,来塑造人物形象,甚至还借鉴传统诗词书画留白艺术用于展现故事的内涵和韵味。如第56回,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惹唐僧生气,猪八戒从中挑唆,书中交代“那长老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四人离心离德,于是就赶走了孙悟空,结果导致假悟空的出现。情节曲折之外,读者稍加思考,便能体会作者的意图。除长于汲取和借鉴外,《西游记》还善于运用特定的技法,为本书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一个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猪面人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爱打小报告,贪吃贪睡,懒惰好色的形象,但却并不可憎,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刻画时,无论从语言、肖像、情节、内心活动,还是从外在行为方面都准确地把握了一个度,这才使形象塑造恰如其分,富有人情味。
风趣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对创作有重要性、直接性、独特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展示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揭示人物鲜明的性格,塑造独特的个性。《西游记》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之作,他长于语言描写,善于用对话刻画形象,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与如来佛赌斗一节,孙悟空说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教玉皇将天宫让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短短的几句,写出了猴子的桀骜不驯、目无尊长的个性。而在第二十四回: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一场对话,猪八戒的无赖形象呼之欲出,这不能不说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另外,本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诗歌、韵语,也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可读性,使作品既不难理解,又别有风趣。
精心的结构安排
结构上,《西游记》依主题的统一,建构了一条完整的主线。全书由三部分构成:即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由于“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都有同一个主人公孙悟空,所以结构上二者就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西天取经”部分是作品的重点,作品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前后呼应。不但情节得到照应,有时细节也得以照应。如孙悟空在三调芭蕉扇之前,既有闹天宫时与牛魔王的结拜兄弟关系,又在解阳山破儿洞打败牛魔王之弟如意真君,请观音收伏了红孩儿事件;再如猪八戒念念不忘高老庄,孙悟空屡回花果山,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八十一难中有四十多个小故事互相勾连,僧徒、神佛、妖魔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各个小故事又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各篇之间衔接自然。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所在。
当然,一部名著,其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阅读名著,我们不仅要了解名著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还要学习和把握其独具的艺术技巧和魅力,以便取之于内,出乎于外,运用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当中。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以引起广大中学生朋友注意。
例1.(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试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悟空打死小妖,变作它的模样,来到妖怪母亲门前,叫开了门,道:“我是平顶山莲花洞差来请老奶奶的。”到了二层门下,闪着头往里观看,见那正当中高坐着一个老妈妈。
悟空见了,在二门外捂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年曾下九鼎油锅,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心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道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只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了肝肺,用尽了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奈何,撞将进去,朝上跪下道:“给奶奶磕头。”老怪问道:“你是那里来的?”悟空道:“平顶山莲花洞,二位大王差来请奶奶去吃唐僧肉。”老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就叫抬出轿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四回,有改动)
1.选文中孙悟空说“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请联系选文之前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孙悟空被压两界山的原因。
2.选文中,一向坚强勇敢的孙悟空却“哭”了,并“跪”在老妖怪面前,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此题结合语段考查《西游记》作品布局和刻画人物技巧。第1题从情节方面探究孙悟空被压两界山的原因,考生只有弄清整个作品的线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正确解答;第2题要求考生说明孙悟空“哭”、“跪”的原因,从塑造人物技法的角度分析。这需要考生探究人物的性格。这一类题型,考生唯有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熟悉,解答才能游刃有余。
1.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制服悟空并压他在五行山(两界山)下。
2.“哭”反映了悟空的自尊高傲,“跪”又表现他忍辱负重(或机智灵活、随机应变、能屈能伸、重情重义等任一点)的性格。
例2.(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试卷)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_______________。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2.请把你阅读《西游记》的心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撰写阅读心语进行宣传的形式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采用综合性学习考查名著。其中第2题撰写阅读心语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等多方面来回答完成。如果考前考生对《西游记》相关内容做过备考,解答此题便很轻松。
1.倡导南京人阅读经典名著。
2.示例如:一部《西游记》,一段西天取经的故事,斗妖魔,除鬼怪,翻山越岭,不惧困难,让我读出了古代人们美好的愿望。
3.示例如:网络电视开设经典阅读栏目,引领市民阅读或书香市民争创等。
1.某互联网读书栏目征集“我读四大名著”阅读感言,请你把阅读《西游记》的感言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孙大圣执着扇子,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行者喜喜欢欢,又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有诗为证,诗曰:
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
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
时借芭蕉施雨露,幸蒙天将助神功。
牵牛归佛休颠劣,水火相联性自平。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作者名)的《西游记》,是“_________”故事中的结局部分。
(2)诗中说“牵牛归佛休颠劣”,牛指的是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擒获。
(3)试品味这一段的语言特色。
雨的出现洗涤了万物,使一切的一切生机勃勃,洗涤了人们心中残留的冷漠。在它的努力下,似乎在一瞬间令大地变了,变得楚楚动人了。草更绿,花更香,天空擦过般可爱,万里无云,阳光分外明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雨话题作文六年级650字,供大家学习。
雨话题作文六年级650字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初的江南悄然成为了真正的水乡,阴雨连绵,缠绕在天空中的总是几片浓浓的乌云,时不时的雨落溅起水花。梅雨时节的江南最有婉约的柔美。
第一次体会到梅雨时节的美丽是在秦淮河。
还是闷热的午后,只是天空中却寻不见太阳的痕迹,秦淮的水算不上清丽,只是深深的苔色将波动的水浸染河静静的流淌着,与岸边的喧闹格格不入——岸边是熙熙攘攘的店铺,虽然建筑物的风格是与江南相符的青石瓦房。
但店铺中五光十色的商品琳琅满目,张扬的现代气息早已掩盖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从午后游到傍晚,沿街一路品尝香甜的糕点,喧嚷的人群已然散去大半。于是沿着秦淮往回走,一路谈笑。不知何时,天上的雨滴零零星星的飘落下来,一时间周围人声寂静,所有的人或而擎起雨伞,或而匆匆忙忙的跑进沿街小店。雨中漫步,似乎是一番别样的悠然。
那没完没了时急时缓的雨,轻轻重重的点落在古老的湖面上,没有一刻肯停歇。雨花啪啪跳动在黑瓦上,不紧不慢的汇成一条条丝线,脉脉的垂下来,如同曼妙的门帘,随着微微的清风闪烁着若隐若现的微光。岸边,昏黄的灯曲曲弯弯的连成了一条游龙,穿梭在古街里,仿佛是秦淮的精灵,又似是蒙蒙烟雨的精灵。
不多时,雨珠已不再下落,只留伞檐的水滴泪珠儿般,意犹未尽的散落。沿街灯光晕开,氤氲的水汽笼罩着江南,一缕缕消散成雾,绵绵迷漫在江南的夜空中,仿佛惆怅的哀思、无际的悲情在雨夜中绵延。
梅雨时节的江南,奇妙多变,或晴或阴,心情却总会溶于江南的静,忘怀了浮躁的心思。梅雨时节的江南宛如水巷的绰约女子,宛如丁香姑娘般忧伤。
在梅雨时节旅行,走近一个寂静的初夏,感受那雨中的古朴与宁静,仿若在水墨画中游览。
梅雨时节的江南,美如轻纱,美如梦乡,寂静而哀伤。
雨话题作文六年级650字2万物之间莫过于雨的伟大,它点缀着大地,它滋润大地。春雨绵绵,它带来了万物的复苏与重生;夏雨炎炎,它带走了烈日中的炙热与焦躁;秋雨硕硕,它带来了农民伯伯的丰收与喜悦;冬雨飘飘,它带走了内心中的寒冷与孤寂。
春雨,它悄悄的来,缓缓的去。它随着深夜而来,伴着黎明而去,柔和的春雨好似一位夜间穿行的仙女,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熟练地挥舞着魔棒,将魔法气息化为滴滴水珠,顺着她的指尖滑落到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所谓‘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当太阳的第一束光芒照射着大地时,她便施展完魔法静悄悄的离去了,留下的是给美丽花草树木的洗礼,给人们留下晨练时最新鲜的空气。
夏雨,一个火爆浪子。他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在炎热的夏日中人们期盼着夏雨的到来如同黑暗中盼望得到灯塔,他能带给人们凉爽,心旷神怡。他来了,带来了雷电交加,乌云滚滚。刚才还火辣辣的太阳刹那间躲到云层后面了。遗憾的是他既然来了却只吝啬撤了他的几股汗水就离开了,留下了一个笑的太阳依然挂在天际。
秋雨,一位沧桑的诗人,他用自己那饱满诗词描述了人们收获时的喜悦和自豪,硕果累累,幸福写在人们的脸上,人们感谢风调雨顺埋在心底。
冬雨,一位梦幻王子,他与雪花公主一起载歌载舞,当大地变的雪白的时候,也许是对于心情落入万年冰窟的你的一些安慰吧,当屋外寒风凛冽你情绪低落时,他就是你最知心的朋友吧。
雨是万物之神,我爱四季的雨,他们各有千秋,来的轰轰烈烈,去的无声无息带给人们喜悦也带给人们恐吓,喜怒无常让人们悲喜交集,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雨。
雨话题作文六年级650字3我知道,糖是甜蜜的味道,药是苦涩的味道;花朵是芬芳清新的味道,污水是臭气熏天的味道……那么,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暴风雨是什么味道的呢?
在那个夏天,人们尽情沐浴着阳光,忽听见一个人大叫:“呀!哪来的水?”我仿佛听到一阵咯咯笑——原来雷公公在敲着响鼓。人们马上意识到——要下暴雨啦!纷纷扶老携幼,拔腿就跑。迅即,雷声大作,大颗大颗的雨珠向人们砸来。这时,四散奔逃的人们跑到人家屋檐下,才顾得上抬起头来。只见空中乌云密布,像是玉帝撒了一把灰在人间的上空,以报复人们的恶行,让人们此时为不再见到湛蓝的天空而恐惧。此时,我猛然觉得暴风雨是如此的恐怖。
不知不觉中暴风雨离开了,这个世界仿佛改天换地——天空又敞亮了,先前肮脏不堪的地面明显干净了许多。难道暴风雨刚才在和我们开玩笑吗?它故意作出一副令人胆战心惊的样子,实际上却在帮我们改善环境?你瞧,此时天空仿佛比之前更湛蓝了;你闻,空气如花草所散发之味般的清新了;你听,鸟儿们的叫声似乎更加清脆了……唉,看来是我误解暴风雨了,它一样在为人们做善事啊!
我觉得自己喜欢上了暴风雨,它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优点哩!它做事爽快,不像秋雨那样优柔寡断;它幽默,常爱开玩笑,在它光临人类世界时,总是吓得人胆战心惊;它宽宏大量,真诚无私,在人们埋怨它吓人时,它却悄然无声地走了,赠送给人们它改造过的新的美好世界……
暴风雨有这么多令人称道的优点,那么它究意是什么味道?正当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向肚子里一向有渊博知识的父亲请教,他说:“暴风雨那样爽快,那样幽默,那样宽容无私,说明它是快乐的,那它就是快乐的味道!”
当你换一个角度看待某一事物时,你就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哦!
雨话题作文六年级650字4一场青春的雨,轻轻地,柔柔地滋润着少年的心。嘀嗒、嘀嗒,像不像少年眼角的泪滴?
第一次月考的考场上,雨默默地走着无声的乐章。生怕惊扰了每一颗紧绷着的心。可少年还是感受到了与的亲近,那破碎的窗口后,陆续地弹出了透明的液滴。嘀嗒、嘀嗒,打湿了少年试卷上工整的字迹。
十月灰蒙蒙的天,淅淅沥沥地滴着小雨。少年的天空也如黄昏般昏黄孤寂。抬头望望黑板,又偷偷瞥了一眼后桌的女孩,伸手去按开关,才意识到早已经停电。晚上,我送你回家,可以吗?少年转身小声问女孩。女孩轻轻地点点头。窗外,雷声隆隆,小雨突然下大,闪电照亮了少年俊秀且略带羞涩的脸。
春雨驱走了冬日的严寒,暖暖的阳光唤醒少年沉睡的眼。依在教学楼边的小树上,少年望着不远处的篮球场浅浅地笑。纤毛般轻柔的雨啊,悄悄地打湿了原本就带些汗水的衣裳。篮球在沾着泥土的地上滚着、滚着,滚到了少年的脚下。轻轻地拾起,少年脱去了厚实的外套,混着雨和汗水,欢笑着奔向球场。阳光下,雨滴折射出每一张年轻稚气的脸,欢叫声和雨声构成了一曲动人的心弦。
六月的雨压不下心头的不安,少年把梦想和忧伤编织在一块儿。我们出去散散步吧,少年劝住了朋友们手中舞动的笔。阴雨下,少年大声地讲着他们短暂但又不乏美好的初三时光。四个少年讲着、听着、回忆着,在雨中幸福地笑。笑着笑着,又忍不住哭成一团。呜呜的啜泣声在安静的校园里回响,小水坑里的水圈也受了他们的影响四处荡漾。雨在风的吹拂下变了形,转了弯,四颗心却在风中贴得更紧、更暖。
中考那天细雨绵绵,哀哀地诉说着数不尽的眷恋。少年扬起笑脸对这领队的班主任挥手再见,却在转身的瞬间泪流满面……老师,你会记得我吗?少年喃喃地走进考场,身后的雨滴滴打进少年的心。
时间一晃又是半年,深冬中,那缠绵的雨早已不见。已升入重点高中的少年,偶尔喜欢望着天回忆从前。眼角的泪化作雨滴轻轻下落,滑过少年的脸,滑过少年的肩,滑过那逝去的流年。
雨话题作文六年级650字5清明的前后,不知是可谓春。春,向来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景,却怎奈何,薄凉的短袖之后,重回的羽绒裹身。也正是清明前后,雷、雨、冰,好不快哉!
真正的注意它们,实在夜里。习惯了夜的清萧与静谧,忽然来了一场与世隔绝的暴雨,轰隆轰隆的雷声,拯救了一场、两场……夜的哑语。终于,曾经无比静谧而后压抑的夜啊,被打破、被入侵,风雨之逍遥,惹得人的心意也情愿抛下不快,卧于雨中、瀑布中,掩映于花果山……
不过,却胜得了花果山水帘洞那一堆猴子,想来,无限之天光,雨珠的粼粼,窗帘掩映却因此透亮的房间,居然恍若置身于一滴雨珠当中,又是无比的静谧了。
破晓的微润,拂窗而进的和煦的光,却尽显凌冽与惨淡,新的一天,到真不愿置身与雨中狂奔……
又是一个夜晚,倏忽之间,便是碎碎地响了,冰粒应是比雨珠落地更欢快的,好像童年的雨。合奏的交响乐,惹得人心旷神怡……却好像疏忽之间,窗外雨落渐小……又是该睡觉的时候了。可奈何这静夜的狂欢不催眠。
罢了,罢了!入梦也有欢喜,只是与这狂欢较之,忽觉只是那静夜的慰藉。可奈何着狂欢之尽兴后,也悄然睡去。
每一个孩子都在安睡,唯那些雨珠正摇曳着口中的摇篮曲,一摆,一摆,轻晃清吟,那声音已交融,交融于内心那悠扬而出的,天籁吧。
这或许并不是春的天籁,这是雨一家的狂欢呢!世界各地的雨啊,都讲着同样的语言,都是一般的庆幸罢!没有狂风的怒吼,没有无限的阴雨绵绵,或急泻奔涌的洪流,这才是真正的狂欢!春天的颇具力量的风啊!当你把沉重的积雪推走,把厚重的冰冻凿开,呼啸着向上升腾的愉悦,为自己披上舞衣,庆幸着春天的盛曲……我们也庆幸着春呢!
风之雨,花之木,阳之熠熠,春之生气。雨露一家还未走远,正挤在草叶尖儿上安睡呢!
再过不久,它就要再经历一番探险,重新舞一曲四季的交响!
再过不久,我们就要经历一番生命之流的多彩,奏一曲醇厚飘延的风舞。
再过不久,一切都将凝固,于白云之处的你我,于不足言说的暗香。
春走了一圈,还是要回来的。
每一次回来的春,都盛开着不一样的花朵,跳动着不一样的新绿。
四大名著进入中学选修课堂,最热门的无疑是《红楼梦》,其次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则排在最后。原因何在?
在第一节课上,面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选修《西游记》?”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他们普遍认为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是《西游记》最大的吸引力,唐僧师徒四人游历西天,历经八十一难,每一难的故事都扣人心弦。在学生眼里,除了情节精彩,《西游记》在其他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这恐怕也是许多语文同仁的想法),而大致的故事情节学生一般都清楚。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于是我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我指的是原著。”绝大部分学生都摇头,只有一个学生说看过。我问他看的是什么版本,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本图画本的《西游记》,也就是图画与文字的合一本:上图下字。据此,我明白了:今天的学生之所以对《西游记》存在错误的认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真正接触过原著,也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特征的完美性,这恐怕是《西游记》不受中学师生待见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接触渠道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对《西游记》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西游记》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拍成电视剧以来,深受国民喜爱,以此发端,《西游记》已经有了好几个影视版本。每年寒暑假,《西游记》在各大电视台都是热播剧目,以至于有人说:“《西游记》一热播,就意味着寒假与暑假到来了。”学生爱看影视版的《西游记》当然是好事,但这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热衷影视作品而轻视甚至放弃原著,舍本逐末。影视作品有自身优势,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原著内容以精彩纷呈的影像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忽视了原著自身的魅力;另外,今人拍摄《西游记》,往往会将当代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情感作为衡量古人思想的评判标准,这往往与原著思想谬以千里——学生热衷影视作品的倾向使其进一步疏远了原著。
第三,许多人对《西游记》的传统认识往往也很偏颇,这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曾有学生半开玩笑地问我:“老师,俗话说‘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你给我们开设这门选修课,有价值与意义吗?”所谓“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就是许多人对《西游记》的荒谬认识。这种认识也使学生对选修《西游记》提不起兴趣。在他们眼里,《西游记》似乎只是儿童读物,对于接近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西游记》似乎多此一举。
以上是《西游记》在中学课堂不受待见的大致原因。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作为契机与抓手,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将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西游记》选修课程的课堂教授策略
(一)正确认识《西游记》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与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神鬼妖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文字的瑰丽多彩、语句的清新流畅,尤其是书中对福地洞天的精彩描述,无不雄奇瑰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细细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而这恰恰是中学生所忽视的。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西游记》的价值,笔者从原著的艺术价值入手,让他们先从感性层面对《西游记》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这是调动他们兴趣的首要步骤。于是,我从《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挑选了唐僧师徒夜宿宝林寺的一段描述:
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空,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
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
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
咋临汉苑惊秋鬓,才道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弘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唐僧所吟此段古风,极写皓月当空的静谧幽沉。月华如水,清光匝地,对月怀情,迎风惆怅。月华满天之际,带给取经人的,有稍得淡定的喜悦、远离家乡的愁苦以及对取经前途的迷茫。文人难寐,游子思乡,在这玉宇深沉的夜晚,喜悦、愁苦与迷茫无不融化于如雪如霜的天地皎洁之中,这是一种唯美绝伦的意境。吴承恩将这种意境形诸文字,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这段极其优美的文字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加以分析后,学生们都沉浸其中,有的还当堂做了笔记。我告诉学生,像这样优美的文句,《西游记》中比比皆是。学生听了都非常惊愕,因为他们之前对《西游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根本没有想到《西游记》的文字竟然唯美绝伦。
于是,在今后带领学生赏析《西游记》的过程中,文字的魅力展示,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发端,学生们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西游记》。笔者告诉学生,电视剧拍摄得再唯美,带给人们的不过是视觉上的享受;而原著中的文句、意境,带来的则是艺术上的无穷回味与心灵上的极度震颤。《西游记》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绝不仅仅是由其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决定的,文字的精彩也是其成为名著的要素之一。我们要懂得欣赏,要获得审美的感受,就要多读原著,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名著的精华。经过课堂的多次实践,这种观点得到学生的一致赞同。现在学生人手一册原著《西游记》,有些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已将原著熟读多遍,并随手做了笔记。在早读课堂上,高声朗读《西游记》的精彩片段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必备功课。这种形式不仅强化了他们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而且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二)正本清源,还原著本来面貌,从细节审视《西游记》的社会价值
实际上,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今天大学中文系的学子,又有几人真正看过《西游记》原著。学子们对《西游记》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影视作品,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今人对《西游记》的客观了解与解读。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央视版《西游记》,堪称经典,但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许多精彩的情节无法展示出来。如:《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央视版在拍摄时,就没法拍摄出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的曲折与精彩,实为憾事;小雷音寺孙悟空救唐僧,上天入地,历经艰辛,先后去武当山请来龟蛇二将与五大神龙、去盱眙山请来小张太子与四大神将,皆被黄眉老怪所败。这些情节,都被央视版省略或弱化了。《西游记》原本就是以故事的精彩取胜的,一旦精彩性大打折扣,学生自然会对《西游记》兴趣大减。另外,影视剧的拍摄往往以今人的观点强行解析古典名著,或为了取悦大众而另辟蹊径。这的确迎合了现代人的胃口,却给今天的中学生设立了极大的误区。因此,正本清源,还原著以本来面貌,并突出强化故事的精彩性,成了选修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将央视版和浙版《西游记》细细看了一遍,并将其与原著一一作了比对。给中学生讲解《西游记》,重点当然是以讲解情节为主,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选修课堂上,每当我讲完一个完整的《西游记》的故事,我都把下载的两个版本的电视剧片段用多媒体现场展示,让学生现场总结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异同,发现原著的精彩性与震撼性,使学生和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并将其打杀,唐僧受到猪八戒的撺掇,要将猴王赶走。悟空见唐僧已经无法回心转意,只得含着眼泪,对唐僧说: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真是个有仁有意、有始有终的美猴王。此处下拜,颇有生离死别的味道。这对人性是极高的赞美:即便深受委屈,悟空仍旧对误解自己的师父一片忠诚,因为师父搭救自己的天高地厚之恩难以为报。原著精彩的描写,伴随电视剧中六小龄童到位的演绎,使很多女生当场留下了眼泪。后来唐僧有难,八戒去花果山请来悟空,在救唐僧的路上,途经东洋大海,悟空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哪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悟空下海净身,今人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没有这个镜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个举动,是猴王“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最好注脚和说明。吴承恩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可谓殚精竭虑,在细节的处理上绵密严缜。笔者告诉学生:《西游记》安排猴王下海净身的细节,就是要突出一个重要的做人道理:做人不能忘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西游记》中的细节,处处彰显了处世哲学与做人美德,而这,又是今人在拍摄影视作品的时候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要向学生点明各个细节的妙处,使他们明白:原著的魅力,由细节也可窥见一斑。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将古典名著设为选修课,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应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西游记》全书一百回,贯穿其中的线索千头万绪,但以西天取经为主线一以贯之。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尽量使书中的情节合情合理,但百密也偶有一疏。在笔者的精心引导下,有些对《西游记》感兴趣的同学,不仅将原著通读了多遍,而且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列举两例:
1.《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婴儿戏化禅心乱,辕马乃归木母空》,说到乌鸡国国王被妖道所害,妖道变成国王,被悟空识破后逃跑,悟空赶上,正要打杀之际,却被文殊菩萨救走,此怪乃菩萨座骑青狮所化;但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说到唐僧师徒经过狮驼国,被青狮、白象、大鹏三魔所困,悟空最后请来如来佛祖,方降得三妖。其中的青狮,被文殊菩萨收服,仍旧说是文殊的座骑。这就奇怪了,难道文殊菩萨有两个青狮?在乌鸡国篡位的青狮,化身妖道,神通平常;而狮驼国的青狮,本事却大得通天。这两个青狮显然不是同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学生把这个问题向我提出来,我查看了原著,确实如此。于是我告诉学生:《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吴承恩在将传世材料糅合过程中,一时疏忽,造成了上述情况。问题解决了,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善于开动脑筋,他们能从《西游记》中发现问题了,可见选修课真的没有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