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

第1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关键词: 校园景点 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在文明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中,校园景点发挥着独特功能,对于构建环境优美、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的含义和构成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亚文化,具有区别其他子系统的个性特征。其次,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时空,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生态文化。其构成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中职升格而成,虽然已“跻身”普通高等学校行列,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在教育理念上仍有浓厚的中专、中职的痕迹。理念上的滞后,必然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主要误区有:

(1)把校园文化简单化。不少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没有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硬件文化建设视为“基建总务部门的事”,把制度文化建设片面地视为行政管理范畴,而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纪律、出勤与考风。

(2)把校园文化功利化。有些院校将精神文化庸俗化,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制定校徽,确定校训、校歌。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运行过程中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它反映高校的发展历史,反映世界和本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影响到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一个不断扬弃、创新、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或以表象代替实质,或以结果代替过程。

二、校园景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轻骑兵”

校园景点是校园基本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有的因为历史原因,在学校内部拥有旅游景区。也有的是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建筑风格等特点,建设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这些景点种类很多,包括树林山地、人工湖泊、雕塑、绿地广场、古树名木,以及各类具有旅游价值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各种亭廊等。比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的侯德榜广场及其雕塑、升华广场及升华雕塑,以及在建的中国化工主题公园和中国化工博物馆,无一不与化工文化息息相关。但更多的是校园里教室、实验室、宿舍、道路等用于满足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建筑形式,这些每个大学校园普通的建筑体都富含有她自身的特色,或通过其用途来表现,或通过其外形来体现,或通过其名字来彰显。例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各类化工实训中心满足了参观人员对化工操作的好奇心;校内的主干路永利大道、旭东大道等路名的提取也富含有对中国化工历史缅怀与纪念的深意。

三、利用校园景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它用历史、文化和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而人们却无从捕捉到它的样子。校园文化又是有形的,它幻化成教学楼、实验室和校园里一处处独特的风景,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强大和深邃。利用好校园景点这一校园文化客体,是发展校园文化的又一新途径。如何利用,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1.完善校园景点介绍说明

高职校园内具备特殊历史意义的景点虽不如许多本科院校来得多,但是因其特定背景的职业教育需要,也存在许多点缀性、美化性的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这些景点因何存在、有何意义,不仅参观来访人员急欲一探究竟,甚至连本校学生也更想了解其来龙去脉。例如南京化院内的侯德榜雕像,侯德榜是何许人物、有何事迹,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因此就需要对该雕塑本身及其所塑造的人物有一个详细的介绍,以此将大家带入到“化工”这一主题中。所以向来宾、学生介绍时校园景点完整的介绍说明必不可少。同样,作为校园景点重要一部分的校舍、实验室等,也应做好说明备份,以便介绍。

2.抓住适当的宣传对象与机会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弹自唱的过程,需要有欣赏的“观众”和“听众”。如今的高职院校普遍有生源紧张的趋势,如何让潜在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认同再到报考我们的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无形的东西无法使其立即有深刻的印象,而有形的校园景点却正好是宣传的有效之物,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能让这些“观众”和“听众”快速地获知其感兴趣的内容。在每次新生报到的时候,安排专门的校园介绍志愿者为新生和家长详细介绍校园,不仅使其有归属和荣誉感,而且口碑效应会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校园景点欣赏网页,让对这个学校感兴趣的考生和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到校园的实体文化,对学校的宣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宝龙.建好校园景点,推进环境育人[J].实践探索,2010,10.

第2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由四部分所构成,也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本体,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

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协同联动,共赢发展的衔接过程,物质文化呈现透明化、显性化及明确化的特点,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构架作用,物质文化是客观存在和集约发展的,侧面折射出设计者、参与者及受益者的思想精华和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持续性。校园建筑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和自然环境集聚一起共同构建形成物质文化体系,工程基建的普遍布局和建筑格局的配套分配都是物质文化的显性彰显。优美的校园文化不仅在宏观上可以衬托出校园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建设,在微观上为师生提供一个惬意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个广泛高校的平台,使得师生员工能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起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又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及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主体的自我需求,增加师生员工的强大求知欲望,建立起正确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出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校刊、校史、校徽、校歌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校刊和校史都是以学校历史沿革情况为主要内容来反映以往的发展史和现在的发展情况。校徽和校歌可以表达出学校深层办学的理念,可以起到其应有的凝聚师生感情的作用。

(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本体

科学与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软性环节,作为一种内在机制和文化体制,制度文化承载着很多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具有制度保障和公开约束的功效,作为保障体系的制度文化也是保障校园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支撑。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属于校园范围内需要严格遵守和强制执行的文化类型,具有学校强烈的规范性、秩序性和组织性。这种具有严格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旦经过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但能促进优良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凝聚成一种具有传承精神的文化传统。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顺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学生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建设校园文化的落脚点是在人上,一切都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为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营造一个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将科技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

其次,对学校而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师生为本,在学生发展良好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再者,对社会而言,是对大学第三第四种功能的呼应,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后输送到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坚持指导思想,夯实理论基础

任何阶级的社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又反过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即有一个政治方向问题。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大学教育同样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教育要坚持为指导,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基本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坚持用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并把它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实现共同理想,完成基本目标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要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到一起,实现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一切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要从校风、教风和学风入手。第一,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深入发展校风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发挥学校档案文化的育人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社会主义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校园风气。第二,养成求真务实的教风。追求更高一层次的育人精神,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高校要进一步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在学校宣传栏上挂上老师照片、老师对学生的寄语、师生对话、老师的教学心得、学习体会等,大力发扬教师良好的教风。第三,加强求真创新的学风。全面开展学风建设,要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增开选修课,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论坛,科技活动,读书活动等。

(三)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把握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而高校所要建设的校园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广泛开展校园和适合实践活动,在能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的同时,学生能真正领悟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精髓。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一,将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弘扬民族精神,要大力发扬学生的历史人文气息,增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开创时代精神,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课程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活动。如开展知识竞赛、科技创新的学术报告会,增加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研究生阶段增设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

(四)树立和践行荣辱观,增强道德基础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应该是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高校应该在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八荣八耻”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更进一步发展自我。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应该发扬古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将艰苦奋斗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要让他们懂得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其他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要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大力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态度。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3(10).

第3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9102

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虽然如此,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小学教育仍然显得负担过重,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提升校园的净化、绿化程度

为了提升校园的净化、绿化程度,教师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日常保洁卫生工作,对校园内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要求学校教师办公室、教室及图书馆等重要场所每天都要保持干净。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的厕所应要求保洁人员进行多次清理,保持厕所卫生。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应要求所有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在校园内积极做好绿化工作,可以进行绿化的地方坚决不放过,尽量在校园内多种植一些四季常青树,以保持校园的绿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鼓励各班班主任在班级内养花、养草,为教室打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积极提升校园的美化程度

学校不仅要提升校园的绿化及净化程度,还应采取措施,积极提升校园的美化程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化墙美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应重点加强对文化墙的美化,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对于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应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基本原则,对墙壁实施文化着装。在文化墙的内容构建方面,学校可在上面绘图,可在上面赋诗,可书写一些名人名言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墙的内容构建方面要丰富多彩,尽量迎合学生的喜好。

(2)教室美化。

为了提高教室的美化程度,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室墙壁进行粉刷,粉刷最好选择在寒暑假期间进行,这样就不会耽误正常教学的进度,也不会对教室环境造成太大污染。学校要求教室每天都保持整洁,教室各处应摆放垃圾桶,让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在教室四周,应发挥师生的共同智慧对教室墙壁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起到美化教室环境的作用。

(3)办公室美化。

办公室是教师办公的场所,对于办公室同样应做到美化。因此,学校应要求教师每天轮流值日,打甙旃室卫生,办公桌上的所有物品必须摆放整齐,严令教师在办公室内抽烟、打牌、上网打游戏等。除此之外,办公室内的布置也应精心设计,教师可以在办公室角落或办公桌上摆放一些鲜艳的花草,以此来美化办公室环境。

3.积极构建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无疑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理,具体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成系统。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学校只有有效构建及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有效规范师生的行为,才能真正构建起良好的校风。制度从某一方面而言如同催化剂,它可以有效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此种情况,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重点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尽量做到以生为本,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及引导,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构建教师管理制度时,应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执行,科学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引导全校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日常教学中。

4.积极构建校园活动文化

活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时,不应忽略校园活动文化的构建。因此,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如班级比赛、校与校之间的比赛等。另外,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教师应积极倡导所有学生报名参加。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倡导各班班主任根据自身的想法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活动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5.积极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应构建自身的校训和科学建立师训、生训,积极搞好学风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学校不仅要采取措施搞好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要搞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会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校园文化的管理策略

校园文化不仅要建设,还要管理。学校只有不断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才能有效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让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校园文化的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安排专门人员管理校园文化

各学校应选出管理校园文化的副校长,在副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管理。副校长可组织构建校园文化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各班班主任构成。校园文化管理小组建立后,小组成员要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对校园文化进行巡视和管理,一旦发现校园文化某个方面出现问题,则必须及时予以处理。例如,由于学校的施工建设造成了部分草地和绿化被毁,此时小组成员必须及时向管理校园文化的副校长进行汇报并拨付专门资金用于绿化的恢复重建。有了专门人员管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必然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2.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管理

在校园文化管理方面,每一位师生都有重要职责。在学校大会上,校长应积极倡导全校所有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一旦发现有人恶意破坏校园文化,必须及时制止。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或学生,校长也应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及时予以表扬,适当时也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使师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中。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极为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这也是现代小学与传统小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还能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必须重点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在社会上产生更好、更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亚洲.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才智, 2016(32).

[2]王永奇.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J]. 学周刊, 2016(20).

[3]夏于强.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08).

[4]苏晓辉.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17).

第4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校园文化层面及其特征

其实共时地看,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校园文化都应当被视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复杂系统。它至少包含如下四个相互交融的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都应有其特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第一,校园文化价值系统。这是指校园较为内在的核心意义系统,包括校园文化精神或文化理念。例如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及“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第二,校园文化体制系统。这是指校园文化得以运行的基本体制及机制系统,如艺术课程体制及其支撑机制、艺术团、音乐节、美术节、戏剧节、书法节等。这是校园文化系统的核心层面,属于动力系统或中场发动机,它直接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例如,北京市教委打造的“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品牌,就是北京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的一块拥有25年历史的优质品牌。第三,校园文化传媒系统。这是指校园的传播媒介系统,如宣传册、校广播台、校报、校刊等。做好学校的传媒系统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实,每一个学校的师生员工都是一个媒介或媒体,其一言一行都能传达校园文化的基本精神。第四,校园文化符号系统。这是指校园外在的和显耀的个别特征,它们特别能直观地传达校园文化,以至于人们一提起某个特征,就能想到这所学校。反过来也一样,一提起某个学校,就能想到它的某个特征。例如校徽、校训、校歌、校园代表性建筑、校园典型人物等。如果按照上面这四个层面去设计校园文化,就可能为校园文化成为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地和文化强国的醒目路标,确立起一个多层次的总体战略规划。作为一个多层面的系统,校园文化应当有自身特定的总内涵或总特质,这就是它的特征。校园文化的特征不是体育比赛,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三个字:特、精、传。特,是指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特性,就是与众不同而唯我独有的东西;精,是指校园文化体现为精神层面的信念、信仰、体验等;传,是指校园文化具有能从上代继承下来并能传递到下一代的传承的东西,即自身的历史代代传递下来的传统。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大学时说过:“大学是一个自行继续的专家的团体,有其传统习惯,日久而形成一种精神特点。”我认为,这里实际上点出了大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一是自主生长、独立形成的;二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三是由学术团体的共同信念形成的,是学术传统的集合体。这告诉我们,大学精神是由大学师生代代相传的独立自主的学术团体特性。冯先生说:“由于一个大学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上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那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4](P162-163)这里的“商标”和“徽章”当然都只是比喻性说法,只不过要强调一种显眼标志而已。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有关大学精神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和中学,只是体现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时段的约略不同而已。每一所大中小学校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或文化特性,都是这所学校代代相继的师生员工的团体特性,它会深深地而又显眼地铭刻在这所学校的每个师生员工个体身上,成为他们言行举止的鲜明标志。同样,当毕业生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缅怀母校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理念。他可能不在乎它升学率有多高、是否出过状元以及大楼有多好等;当然他也可能多少在乎这些;但他毕竟更在乎的是母校亲切、温馨、滋润、坚韧等独特气质或品格,它们让他即便是相隔久远也会魂牵梦绕,长久地在心中缅怀。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就是故都北京文化孕育的产儿。她自幼就受到北京城市文化精神的濡染或熏陶。凡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北京城市文化符号,都在潜移默化地养育她的文化心灵。“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学府、佛教、道教、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礼,孔庙、天坛;社会上及富有之家的宴会酬酢,礼品的馈赠;古代宝塔、桥梁、楼阁、牌坊、皇后的陵寝,诗人的庭园,这些地方的每块砖,每片瓦,都充满了传闻、历史、神秘。这些地方的光怪陆离之气,雄壮典丽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这些城市文化符号及其传媒系统组成的总体城市环境对她个人的塑造和感染,体现的是“沁入她的心肺”那样潜移默化的方式。“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就像我们童年时在故乡生活里学到的东西一样”。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也应这样,以非强制而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学子的文化心灵,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始终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觉习惯。如能做到或部分地做到这一点,校园文化建设就应当说取得了令人赞赏的积极成效。

校园文化培育中的三类学生

第5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论文摘要: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 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 、“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 、“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 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 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 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6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并解决几个基本的关系问题:“实与虚”的关系问题,“前与后”的关系问题,“内与外”的关系问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当下语境里,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真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把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进程中大力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对于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努力无疑为推动校园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然而,笔者认为,关于搞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思想认识方面,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清除观念上的抵触和障碍,齐心协力地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中。

一、“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关系问题

所谓“文化”,有人将之描述为“人们赋予工作和生活以意义的社会虚构”也有人解释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凝聚社团共享哲学、思想观、价值观、假定、信仰、期待、态度和规范”至于学校文化,有学者认为包含以下内容:假定、价值观、规范、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历史、男/女英雄、神话、仪式、人工环境、艺术、听得见、看得见的行为模式。实际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具体可见的和抽象难以定义的,但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如果我们分得更细的话,也可以将之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取后者的分法。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此相同,校园文化形态也以物质、精神和制度等面目出现。正如我们探讨社会文化时必须讨论“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关系问题一样,我们必须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的关系。

首先,物质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公论了,同样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优美安静宜人、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最容易催发优质的校园文化。难以想象,一个校舍破烂、环境恶劣、杂草丛生的校园还能谈上什么文化呢?因此,学校在学校建设中应该对学校环境的改造投入足够的资金,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一个高等学校必须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必须制定出一整套保证学校顺利运转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它的办学目标必须明确,办学思路必须清晰,办学措施必须果敢有效。这是一个学校文化的精神实质,缺少这些就意味着学校文化没有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文化了。

再次,一个学校文化的呈现很多时候是通过师生员工的一举一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校里面相关的成员思想和行为举止的进步是一个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最为外在的表现和推动力量。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包括各种庆典、纪念活动等,让学生记住历史,找到奋斗的动力,同时养成具有一定特质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与别的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成员们普遍拥有的气质。更为具体地讲,学校必须改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二、“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凸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积淀、创造而建设而成的。一旦基本形成的校园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总会腐朽和没落,最后消失在古旧、坚硬的外表之下。因此,建设校园文化,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亦如何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的问题。

以上校园文化的含义告诉我们,它更多侧重于由观念、信仰、态度、精神风貌等让人可以直觉到,却又不易描述的东西构成,这些东西不像物质材料建成的东西那样,短时间可以推倒了重建,旧貌换新颜,甚至可以脱胎换骨,完全没有以前的建筑风貌。校园文化总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相传相承,最后慢慢地形成的。美国学者罗伯特?G?欧文斯认为:“和一般文化一样,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经历一代又一代人。”他所说的组织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因此,我们下定决心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向前推进的时候,必须在自己学校丰富的历史中进行“淘宝”,总结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经验,警惕和避免那些曾经引起伤痛的教训,用丰富和珍贵的历史经验来给校园文化添砖加瓦。当然,新建学校面对要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又是另一番情形,这不是说它们不需要继承,而是它们更多借鉴别的同类同级学校的成功做法,它山之石,为我攻玉之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继承问题,只是这种继承是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继承是承袭先前成功的东西,校园文化还面临着将自身传递下去的任务,因此必须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来的建设者提供少走弯路或错路的经验材料。

创新使一种文化得以永久发展、生存下去的必要前提。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引起校园文化进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随着学校性质的改变,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比如,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或学院升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必须和学校新的身份相配而行;2.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周围社区的变化对学校的办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社会亲睐复合型人才,学校周边被建成科技发展新区域等。作为学校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校园文化也需要相应的革新,否则,校园文化与学校整体就会发生不和谐的对立冲突状态,这对学校的发展不利,对校园文化本身也是毁灭性的。3.学校文化不是孤立于一隅的东西,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对外产生外射性影响,特别是对周边的居民产生明显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周边社区的文化反过来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校文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同化,也就是说促使校园文化发生必要的革新。当然,对校园文化而言,同化是在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总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不管文化创新的动力如何,它总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继承,不断地在某些方面肯定自己,又在别的方面否定自己,在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

三、“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尽管上述有所提及,但还是需要专章进行讨论。我们知道,世界万物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不能孤立于世外而存在。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也总是处于与外界发生多方面联动之中,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并认真对待学校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互相借鉴,互相推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首先,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我们必须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才能到那里去?”等。弄懂这几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建立何种性质和规模的校园文化了。比如,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必须建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出专业特色,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凡此种种,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另外,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校历史的教育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通过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学校的标识一定做到鲜明、艺术、有特色等,通过如上所述等等内部建设措施,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为独具特色、让人叹为观止的校园文化,别人无法复制的文化,是学校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就像罗伯特?G?欧文斯所说的那样:“走动于学校间的观察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直观的感觉,觉得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几乎无法定义但有力的方面性质不同且独具特色。这种感觉当我们在一所学校时似乎容易觉察到,更容易把那个学校描述为:‘这就是那所学校’”。 转贴于

除了在学校内部做出努力外,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投向校外,不能做井底之蛙,否则,就容易犯上鼠目寸光或妄自尊大的毛病,这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百害而无一利。“一个特定学校的文化往往会反映这个学校地区组织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各个学校的文化也往往有差异。”有相似才有比照的基础,有差异就意味着相互学习的必要。所谓把目光投向校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在与外面世界,特别是与别的同类同级学校的接触和比照中才能做出较为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找出自己的优点或差距何在。此外,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建设具有难得的借鉴意义,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的工作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第二,高校具有三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很多,包括培训、技术支撑、项目的帮扶,智力的援助等等,而作为高校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实际上也具有向外辐射的服务功能,只是这个功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一个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周边社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引导、纠正或肯定着周边居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态度等,同时,也给别的学校起到表率作用。给别人做表率的同时,也给自己更多的自信和谋求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和动力。

因此,以辩证、联系的观点对待校园文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

最后,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该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我们讨论一个组织文化时,首先要想到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的讨论便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文化的建设必不可能脱离这个前提。而教书育人的方法方式、渠道和场所多种多样。对于高校的师生员工来说,活动(包括行为举止)构成校园文化的动态状貌。而学校活动场所主要分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对于校园文

化建设意义非凡。

由以上定义可以得知,在一所学校里,假定、价值观、规范、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历史、男/女英雄、神话内容等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获得或习得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认同学校所做出的假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为性格品质和精神需要,养成勤思善思的良好习惯,坚定自己的信仰等等,通过师生的认知和认同,转而化为校园文化的质素。但是,光靠“第一课堂”的努力,校园文化会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可以感性认知、实践锻炼的平台。广义的“第二课堂”包括教室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空间,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它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显示出校园文化的风貌,甚至有时就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文化补充新的能量和质素,为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良好配合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结语

以上所述告诉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解决好有关校园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物质、精神和制度”、“传承与发展”、“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关系问题,这对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 校园文化 内涵 实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孝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从孝的意识的产生来看,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是一种“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朴素自发的孝意识的基础上,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并作出系列基本规定,在孝亲之外,注入社会、政治和教育价值,使“孝”上升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强化,孝道便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建设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发展性:当今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办好社会公益事业,把个体的孝,发展到集体的孝;物质的孝,发展到精神的孝;低级的孝,发展到高级的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发展,因为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承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应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共同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具有现实性:虽然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过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过去教育人,而且在现在、将来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孝是“德”中最主要内容。现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纲要,孝成为主要内容。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性的体现。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做到执政为民,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人生百行孝为先,无孝即无政绩可言。加强对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定会促进学风,文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当孝的要求作为普遍原则深入人心后,人们为了对父母尽孝,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创造能够使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要求,也可以从孝道扩展和迁移而落实。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对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不断修身养性,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社会秩序就将日趋和谐有序,社会道德就将日益进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也将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3.孝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文化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与实践孝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起点。大力弘扬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才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的有效途径。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让高科技犯罪严重地扰乱着社会秩序。

4.孝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第8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作者简介]张富强,男,1968年5月出生,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思政教学及研究工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高职院校全体师生为主体,在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高职院校在生存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它集中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观念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紧迫性

我国高职教育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新的发展,当时的高职教育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在职培训,其学校也往往是成人院校,业余大学等。到了9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院校,它无论在教学目标、学生来源、教学方式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都与过去的成人高校有了区别。这时,职业教育才走上真正的探索之路。由于职业院校历史短,而且没有太多的本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学校文化积淀就明显的不足,而由于学校整体处于探索之中,又造成高职院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定数,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运行环节探索的全力投入,使文化建设在不自觉中退居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从而造成职业院校文化基础的普遍薄弱。其校园文化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现象:

一是办学经费紧张,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是贷款征地建房、负债办学。在办学经费紧张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首先保证办学的基本建设和教学条件,而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明显落后。有的学校缺少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像样的活动场所,没有阅报栏、宣传窗、广播网等宣传工具;有的学校虽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投入明显不足,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二是校园建筑虽新,但景观文化少。大部分高职院校是1999年之后建立的,新校园由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布局科学合理,校园内的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学生公寓以及学校大门等教学、生活建筑物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能充分体现建筑文化,一看到建筑物就能了解它的功能和用途。但新校园在景观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曲径喷泉、小桥流水、名人雕塑、草坪大树等人文景观要么太少,要么人工痕迹太浓。

三是教师组成复杂、观念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特点之一是新教师多,组成成分复杂,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原中职学校教师,二是科研企事业单位转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本科院校调入的高职称教师,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教师的经历、学历、职称、以前工作的环境不一致,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的差异较大,而相互之间的了解、磨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对高职院校新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四是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少。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建校时间短,缺少高职院校特有的文化积淀。尽管有的学校前身是中职学校,有相当长的办学历史,有过很丰富的校园文化。但学校升格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等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校园文化已不再适应,有的甚至可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新建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明显欠缺。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日趋激烈,当下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的时候,学校无法从长计议,大投入地进行文化建设,竞争的压力也使学校无法顾及文化建设。上述现象的存在,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更加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载体文化等多个方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浅层面的校园文化。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内容:校园景观建设;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包括教学场所、校园网、文体设施、活动中心、宣传舆论阵地、图书馆等的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则、学校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等,是中间层面的校园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我们要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来形成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使学院内任何人办任何事均有章可循,形成一种“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依法治校”的良好局面。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等,是深层面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加强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建设。形成、完善和坚持学院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校园载体文化建设

载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离开了一定的载体,校园文化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复存在。所以,在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各类载体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类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标识类载体(如校徽等);书刊类载体(如校报、校刊);活动类载体(如各种文体活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重在建设

正如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一样,校园文化也重在建设。仅仅在口头上、文件上重视校园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抓起,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有时还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首先要求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基础设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娱乐、休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以环境育人。其次要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制定一大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要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再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注意凝炼和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办学院理念等。最后,在校园载体文化方面,既要规范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体现出行为美,又要广泛开展各类有益师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

(二)、实出个性特征

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独具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特色是一所高校的名片,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大学的魅力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中国高校将是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将成为未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特点在于校园文化的独特性、难模仿性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高校间的质量竞争、人才竞争、资源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早已不是争一时之优劣、究一事之长短的竞争,而是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的竞争、特色的竞争、整体实力的竞争。打造教育品牌、彰显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和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载体等多个文化层面上,特色、个性的形成,已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也是各高校打造教育品牌、塑造独特形象、形成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突出个性”的建设方针,创造出具有学校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精神、风格、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有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形成,一是应基于对学校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对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学校类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校风学风、历史传统等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找到特点和优势所在,在总结和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方能进行特色建设。二是校园文化的个性要从学校发展建设的历史中去提炼,从师生员工的活动中去发掘,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创造和实现,对于那些已经被实践检验而显有成效的校园特色文化要及时地归纳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突出“职业”特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贴近经济,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色是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建设有职业特色校园文化,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为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大力建设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高质量的实际操作训练,通过感受、模仿、实验、以及发明、创造等,逐渐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着追求。同时,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并结合专业,统筹开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风采大赛、科技设计制作竞赛、计算机应用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立足整体推进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模式,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重在“造势”。“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意思是要从整体上推进、在全局上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一是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德育、素质教育工作与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校的发展,与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风建设,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二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工作机制。从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的整体发展规划,以达到持续的整体功效,并制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制度和评比奖励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评估。

(五)、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

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未能发挥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忽视了师生员工的同步发展;也有些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延伸等等。所有这些现象,均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决克服这些“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高职院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刘社欣 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6

2、 李飞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科技信息〉2007/05

3、华鸣 高职院校制度缺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J],〈职教论坛〉2005/04(下)

第9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关键词:情感管理 和谐校园文化

一、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1、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整体精神,是学校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灵魂之所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它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创设优美、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应该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当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工作目标,而实施情感管理是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的极其重要的手段。

2、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管理

说到管理,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词往往是“控制、程序、规范、纪律”等等,但是特殊的一点是,在学校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和学校中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作为教师,在管理体系中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作为知识分子,常常对社会不公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其次,教师这个特定职业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教师职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是,教师职业又需要相对的稳定,如果教师成天面对“下岗”威胁,又何谈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所以就管理对象之一的教师而言,单纯的管理是不够的,作为知识分子群体需要一种精神的引导,一种文化的团结,

再就管理对象之一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如果只有“禁止、条例”而没有“爱好、崇拜”,那将是一个苍白的世界。所以,在学校身心的塑造中,不仅要有“禁”,更要有“立”,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才是积极的,因此,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3、学校管理是舟,校园文化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它便支持承载着学校管理,反之,即使再先进的管理也将被文化的漩涡淹没。但是,校园文化与学校管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替代。重文化轻管理,学校将是无政府文化泛滥的场所,重管理轻文化,以企业机制进行学校管理,那也将是适得其反。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1、学习型学校。学校领导者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者和探索者,逐步建成学习型学校的管理体系,教职工人人都确立终身学习目标。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通过学习,追求发展和人生价值。

2、优良的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是民主和谐的,干部责权利统一。领导和管理的核心是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各类工作措施能够激励教职员工敬业爱岗,不断进取,促进师生的发展和成长。

3、群众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教职工热爱学校,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的体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民主和平等原则充分体现的学校。

4、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学校有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大家愿意在其中探讨问题、研究工作,共同协作,创造佳绩。因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是积极向上、促进发展、关系和谐、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集合体。

5、学术自由、研究气氛浓厚。干部、教师积极研究教育管理、探索教育规律,自由讨论蔚然成风。教育是科学,没有研究和探究的氛围,学校难以发展,研究的过程也是干部、师生发展的过程。

为了形成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从“我”做起,在自我管理中有勇气改变自己,在集体管理中有胆识规范别人,只有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设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根基,也就有了保障。

三、情感管理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筑

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要么形成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要么形成一种不优秀的或者不良的文化,要么由优变劣,要么由劣变优。基于文化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选择优良的管理、现念的管理,从而形成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而这种管理就是情感管理,即在管理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情感因素,情感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

我们学校在实施情感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在教师队伍管理中渗透情感管理,构筑和谐校园文化。

通过学校的情感引导,培养教师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做到自律、进取、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修,以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思想情操,分层次的对各类各科教师提出恰当的进步目标,通过关心教师各方面要求,实现学校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真正做到把“真情留给学生,激情留给工作,深情留给同事,热情留给家长,温情留给家人”,

学校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突出人的地位,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只见规章不见人,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研究并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重视人、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动机,激励员工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管理中既有他律,更要倡导自律。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①在各项改革措施与学校制度的制定时,如何让教师共同参与,既符合学校发展,又兼顾教师积极性的共同提高。

②在学校的制定各项政策中,其中涉及专业技术方面,如何给老师的创新的专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③在制定的政策中(如各项奖励),如何既重视结果,也注重具体的执行过程。

④制度建设中如何让教职工深刻感受到其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从而激励其不断奋发向上,追求成功。

⑤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学习、工作为出发点,如何做到既有规范和制度又有每个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

⑥整合工、青、妇、团条线,及德育、教务、后勤诸部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管理,构筑和谐校园文化。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情感交流,信息的传递,心灵的沟通。活动双方都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是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有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成为探究知识的场所,成为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使教学成为教育者的人对被教育者的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真正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感情交流,教师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师生情感交融的基本成分是“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教爱”以及学生间的“友爱”交织在一起,构成“尊师爱生”这一教学活动,乃至整个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情感主格调,是师生情感交融的主流,这是师爱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师爱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

当一个教师逐渐形成师爱情感时,如何以这种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在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怀有对学生的一腔热情,却不能被学生感受,有时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师生情感不融洽,因此这个问题,也需要去实践探索,实现情感交融的关键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某些需要。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等。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在谈到教师热爱学生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浸入学生心田,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这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有许多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仅要博学多才,而且要把感情放在学生上,备课中既要有教学目标,也要有德育目标,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3、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情感管理,构筑和谐校园文化。

现在,全社会都在质疑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学校做起,改变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以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开展切合实际的基本的道德教育、德育管理,如底线道德教育、诚信爱心教育等,从而培养善良、正直、诚信,同情、宽容、谦逊、合作、尊严等品质与和谐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