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科室:
突发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是指突然发生车祸、爆炸、倒塌、踩踏、火灾、台风、泥石流、工矿事故、航空事故、战争等致多人受伤,总伤员人数达到10人以上或总伤员人数未达到10人而危急重伤员(如休克、严重多发伤、生命征不稳定者)达3人以上时;突发集体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或集体中毒人数未达10人而危重病人(深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达4人以上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件,为了做好发生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发生时的救治工作,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抢救力量,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按抢救程序实施救治,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减少因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造成的损失,我院特制定了本预案。
⒈目标与任务:是为了做好发生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时的救治工作,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抢救力量,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按抢救程序实施救治,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为了保障和维护正常的医院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
⒉领导机构:医院设立突发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医院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小组名单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救小组成员名单”),负责突发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应急救援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医院院长、书记担任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执行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安排医院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各项工作,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⒊应急准备: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指导下,医务科、护理部定期对医院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总务科、药剂科、设备科相应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工作。
⒋信息报告制度:发生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时,“120”院前医生在现场应用救护车载无线手机(号码:13960563763)立即向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急诊科负责接诊工作的急诊内、外科医生和值班护士发现发生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时应用“120”专线电话(0598-8333666,8325484)向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按事态发展逐级上报,总值班应当在接到报告的同时迅速向突发重大伤情及重、特大集体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人报告,经有关领导核查无误后由医务科长及相关领导在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⒌启动条件和程序:突发事件发生后,执行小组应当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同意执行小组可紧急启动医院应急系统。应急预案启动后,医院有关科室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执行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实施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抢救措施。应急处理预案启动时,被通知医生、护士及相关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急诊科,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抢救领导小组报到,服从院抢救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接受抢救任务。院前急救小组随救护车出诊现场,实施院前抢救。院内抢救小组做好院内抢救的准备和接诊工作,随时投入急诊抢救室的抢救工作。院前抢救小组应按伤员和中毒人员的病情轻重划分抢救功能区,并于患者右足踝或右手腕处挂国际受害标志,填写急救识别卡(红色——伤情最重,需立即抢救;黄色——重伤,但病情稳定;绿色——轻伤,可现场处理;黑色——已死亡,可留尸体队处理)。院内抢救小组实施安全运输回院病人的继续救治工作。医院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全程跟踪负责制,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担架员(工友、护理员或实习生)全程负责一名伤员,病情变化及检查结果应向上级医生和抢救小组成员报告,专科医生及上级医生负责抢救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各施其责,保证抢救工作的快速、有效开展,共同完成抢救任务。医院收费处、药房、化验室、ct室、光室、b超室、相关病房也要同时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使应急预案得以顺利实施。
6.拟扩充床位以收治成批伤病员的方案:拟增加的床位用屏风隔离,设在院病房大楼一楼宽敞的大厅、各科室的教学间、走廊。床架、床板及床上用品由总务科负责准备。拟增加的床位数如下:内科一区:5张,内科二区:5张,内科三区:5张,传染科:5张,外科一区:5张,外科二区:5张,外科三区:5张,外科四区:5张,一楼大厅 用屏风隔离可加设床位30-50张,输液位50-100个。如不够,可设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邻居市财经学校的教室,两张桌子合并就成为一张简易床,大约可设300-500张。药品由药剂科负责准备,医疗设备由设备科准备,耗材和一次性用品由供应室准备,人员由医务科、护理部落实。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急救医疗 运作 体会
医院完善的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预案
在“5.1”地震灾难发生后我院立即启动了《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我院的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在预案中规定了应急状况下我院的组织体系、工作流程、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后期评估等多方面。根据预案地震发生后我院立即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领导 副院级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地震应急指挥机构 负责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全院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医院办公室和医务科是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履行应急信息汇总、接受和办理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紧急事项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承办医院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督促落实有关决定事项;并负责相关科室的协调与信息通报 向全院职工地震信息。急诊科具体负责地震伤员的检伤和外地地震伤员检伤分流并安排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诊病房接受余震发生时各科危重病人的安置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了两个由专家成员组成的医疗救护队为地震伤员提供医疗救助并为医院应急管理决策提供建议还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医院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等是地震灾害工作决议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后勤保障小组、接受社会捐助和志愿者安排等小组明确的分工很利于医院对人员的合理组织与调配。地震发生后医院各部门立刻进入紧急状态特别是从事急诊急救部门的急诊科进入h待命各部门根据应急预案有条不紊的工作。
合理安排与调配:在向灾区派出应急医疗救护队的同时急诊科人员为成员的“医疗救护队”承担着本地地震伤员和外地来院地震伤员的急救医疗处置工作也在顺利开展。我院常态下就建立了以急诊科人员为主的灾害事故救援小组承担着各种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任务在必要时再抽调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及相关人员组成急救医疗组协助完成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急救工作:地震灾害的发生考验着医院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三环相扣相互衔接考验捍卫着人民群众健康的急救生命链是否能无缝连接和高效运转。灾害发生时医院安排了急诊科人员小时待命、医院辅助科室和临床科室双人值班等措施以便随时接收本地地震伤员和外地地震伤员在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诊病房安排接受余震发生时各科的危重病人安置管理工作投入大量急救器材、设备设施如呼吸机、床旁ECG、心电监护仪等充分保障了“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与高效运转。
病人安置:在大地震发生及短期内余震不断时医院在安全措施有保障的三处空旷地带搭建防震帐篷分区安置普通病人便于集中管理和治疗保障了治疗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后勤保障:后勤物质、药品、急救器材等及时供给保障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高率运转。地震发生后后勤保障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医院业务用房进行安全检查、鉴定加固或维修因地震毁损的而不达危房标准的建筑或器材保障业务使用。
讨 论
重视不够:急诊医学专业是世纪8年代中期才独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医院领导对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总认为急诊科只是“分诊”所以对其专业人员配备人才培养、设备配置相对临床科室滞后使急诊专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临床科室。医院领导应加强知识更新使急诊置于应有地位、加强领导。
工作模式落后:现有的医学救援模式是“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医学救援时需要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医院且各自为政不能统一的指挥调度致使运作的随机性大、效益低、有限急救资源浪费。同一地区应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和常设机构在突发灾害需医学救援时统一调度指挥本地区的急诊急救资源。
不能实现联勤联动:医学救援信息渠道不畅通涉及到需医学救援的如公安“11”、消防“119”、交通“1”等不能实现联勤联动监控报告信息不能及时报告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急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学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临床一级学科急诊医学是通科的综合急诊急救专业知识和抢救能力要求较高。发展急诊急救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是发展的根本。1要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急诊正确的诊断是采取有效的治疗前提正确的诊断源于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熟练运用掌握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有良好的医德、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反应灵敏、动作敏捷。总之就是要着力建设一支既有内外科基本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急诊危重医学所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专业队伍。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卫生保障制度等原因存在严重的科室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而急诊急救责任重、风险大、工作苦多数宁干专科不干急诊再加上从事急诊急救的医护人员待遇差更使思想波动、队伍不稳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急诊科。
投入不足:由于医学救援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设备设施配备的落后现有急诊急救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要求。医院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急诊急救器材装备齐全抢救设备才能使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救治时间造福于人民。
1制度和管理方面欠缺
各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同时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风险意识较差;或者医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报告不及时,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能有效实施等。
2抢救设备及药品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绿色通道应畅通无阻,众多抢救设备及药品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急救仪器故障、药品缺乏没有及时补充等,都是导致护理风险的导火线。
3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业务能力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进而导致护理纠纷,引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等也是造成危险的因素之一,如分诊错误而延误了患者就诊,病情评估不够而使脑外伤患者发生脑疝,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心肺复苏技术差、不能熟练操作洗胃机、呼吸机等。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措施
1完善并严格落实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过程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的良好基础,要继续完善标准的急性规范,包括急诊服务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绿色通道”服务流程、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监控制度等,并随着工作结构、要求、内容、环境的改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
2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
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中来,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首先保证急救护理人员安排充足,弹性排班,避免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护士搭配,遇有大批需急救的患者,要及时逐级汇报。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行各项规章制度,意识到自己在急诊医疗活动中承担的高风险义务和责任。
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专科技能方面,要对新入科护士实行3个月的培训期,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年派骨干护士参加院外培训,定期对院内护理开展急救操作技能、急诊病情的抢救程序、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急救模拟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评选及奖金挂钩。职业素养上,要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诊疗方案及治疗费用等,为患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4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保证急救药品、急救仪器定点放置,齐全完好,每天当班人员要负责清点仪器,并作好登记,一旦发现仪器有任何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各班护士必须提前15分钟到岗,检查所有的急救仪器和药品,保证急救物品、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100%。
5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预防与风险处置两方面内容,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要定期进行常态化风险事件分析,明确急诊科常见的各类风险事件,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防患于未然;要制定相应风险处置措施、各种应急预防等,遇特大伤亡事故,要迅速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关键词】护患沟通;急诊;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62―01
急诊室是救治生命的前沿阵地,是医院对外开放的窗口。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治疗和急救任务,如我院为县级市的基层医院,病院层次参差不齐,突发事件多,社会矛盾集中,对医务人员期望值很高,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护患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是一个极易引发护患矛盾冲突的场所。急诊科的护士一定要把握护患沟通的技巧,在短时间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通过有效沟通,互相尊重,信任,尽可能的减少护患矛盾,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护士的自我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中进行护患沟通谈以下几点体会。
1 规范有序的布局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数起病急,进入医院后对医院的环境及就诊程序不熟悉,就会引起心情烦躁、焦虑,合理的就诊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应保证急诊室地面的清洁卫生,在各科室入口应有明确的标识,各种检查部门集中,维持良好的就诊秩序,抢救室急救物品及药品应整齐备用,护士应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家属介绍急诊科的设施和布局,使其尽快熟悉环境,尽可能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消除焦虑感和陌生感,处处体现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2 快速分诊
分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利用明锐的视觉观察,生命体征测定,病人及家属的倾诉等来获取病情相关信息,快速做出判断,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一般急诊病人送到相应的诊室指导其就诊,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及时救治。如遇紧急、批量突发事件、车祸或自然灾害病人,医院应立即启动全院急救应急预案,开设绿色通道,快速有效的对每一名患者提供积极、优质的医疗服务,充分体现“急诊护理,重在及时”的服务理念。
3 积极救治
护士在接诊危重患者时,应沉着果断,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合血、心肺复苏及监护措施等,以自己娴熟的技术密切配合医生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有效沟通,用恰当的语言告知病情相关信息,安抚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 所谓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过程[1]。美国传媒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经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2]。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沟通技巧,灵活巧妙的加以应用。
4.1 主动关心患者,把握沟通的契机
护士应以温和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主动关心关爱患者,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及安慰,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病情等选择适当的时机,谈话内容以及沟通方式进行沟通。
4.2 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4.2.1 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要反复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对疾病救治的效果及预后有较深的认识;对于文化知识相对较低的患者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本地方言与其沟通。
4.2.2 意外伤害的患者:此类患者多为交通事故、打架、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造成,其心理、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担心医疗费用及病情预后等,表现为焦虑不安,顾虑重重,医护人员要以娴熟的技术,快速敏捷的进行救治,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增加安全感[3]。并及时告知疾病相关知识,给予心理安慰,使患者及家属尽快平静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4.2.3 吸毒,醉酒、自杀患者:此类患者情绪极不稳定,易怒,易躁,其家属往往会因为患者的日常行为而失去信心,表现为漠不关心,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以娴熟的技术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爱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改变其不良的心理因素。及时与家属沟通取得信任以便帮助医务人员劝慰安抚患者,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3 保护患者隐私
凡涉及患者隐私的各项医疗或护理操作应运用屏风或围帘,并为患者的病情及患病原因保守秘密,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的发生。
5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培养
医院应加强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化、规范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流程,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以及各种紧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提高其法律意识,不断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
总之,护患交流与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护士能更加全面的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患者能获得治疗信息,健康教育,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整个医疗过程,尽可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这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337
关键词:常见案例;模拟演练;ICU护士;应急综合能力
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场所,对护士的要求高,当患者突然出现病情变化,在应对突发工作中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1]。应急预案主要指对意外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方法[2]。为了使ICU护士更好地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方法,提高应急综合处理能力,保证患者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4年4月始,护士长每月组织全科护士对ICU常发案例,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护士48名,年龄20~44岁;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6名,护士24名;工作年限:2~5年15名,6~10年25名,10~20年6名,20~25年2名;学历:本科18名,大专27名,中专3名。
1.2演练方法
1.2.1演练前准备 护士长结合ICU常发案例,拟定演练培训内容。组建应急预案模拟演练小组,将48名ICU护士按能级对应合理分配为6组,每组选出一名业务能力过硬、协调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高年资护士为组长。每组每月2个案例,护士长将模拟演练案例应急处置流程下发给每位组长,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学习,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落实成员模拟演练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长拟定情景,设计病情发展情况并根据预案流程制定演练脚本。护士长为总指挥,审核演练脚本和各组成员职责,对情景模拟演练提出目标和要求。
1.2.2演练实施 模拟演练中,医、护紧密配合,并就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及时整改反馈,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
模拟演练过程,以其中一个案例为例。患者李某,因外伤致肺部挫伤伴肺部感染,经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神志不清,时有躁动不安,于上午10∶00责任护士甲巡视病房发现患者意外脱管。护士甲呼喊抢救,并立即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吸痰,清理患者气道。护士乙立即通知医生并推治疗车至床尾。护士丙立即推抢救车至床旁,同时摇平床头。医生听诊患者肺部情况指示:立即给予气道清理,将呼吸机氧浓度调至100%,准备呼吸机辅助面罩给氧,准备气管插管用物。护士甲再次吸痰,行气道清理。护士乙准备再次气管插管用物。护士丙从抢救车内取出简易呼吸气囊面罩,迅速站至患者床头,去枕、开放气道。将面罩与有创呼吸机相连,开始有创呼吸机辅助面罩通气,并固定面罩,保证气道开放通畅。医生戴手套,站至患者床头,开放气道,准备气管插管。护士甲报告医生患者血氧降至75%。医生口头医嘱:继续呼吸机辅助面罩通气、再次吸痰,气道清理,给予咪达唑仑2 mg静推。护士丙继续呼吸机辅助面罩通气。护士甲再次吸痰。 护士乙复述并遵医嘱咪达唑仑2 mg静推,请护士丙核对。护士丙核对咪达唑仑2 mg静推。患者血氧上升至95%,医生气管插管,听诊、确认插管成功,拔出导丝,连接呼吸机固定气管插管导管,开抢救医嘱。护士甲、丙整理床单位,约束患者双上肢。护士乙整理抢救车、用物,与护士甲再次核对抢救药物。护士甲洗手、记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慰,观察病情变化。演练结束每组将演练脚本及演练总结上交护士长。如演练不达标再次演练,直到程序准确迅速,达到预期效果。
1.3评价方法
1.3.1组员自评 通过模拟演练,实现了学与练的结合,演练病例真实常见,设计的病情发展使我们在演练过程中加深了对核心制度和多项急救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极大地考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模拟演练使医、护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综合应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往在抢救时的手忙脚乱和机械执行医嘱的情况。由于ICU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难预测性,通过模拟演练,让我们认识到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如对并发症的病情观察及监测指标的分析、评估等方面的掌握,通过模拟演练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1.3.2组长评价 通过成建制地对常见案例的模拟演练,使所有护士的操作技能、应急综合处理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低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表现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病情发展预见性不足,希望在模拟演练之后能很好总结,反复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应急综合能力。
1.3.3 护士长评价 通过模拟演练,ICU护士应急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之间、护士和护士之间配合都很默契,组长在抢救过程中起到了分配和指导作用,每位护士的角色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更好地发挥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每位护士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个别知识的延伸掌握欠熟练,年轻护士表现出紧张、慌乱,在经验和预见性、整体性、全面观察病情上能力不足,这些可直接影响抢救的时间和效果,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变化,及时正确地处置,抢救之后给予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1.4评价指标
1.4.1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模拟演练结束后对参与演练的护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演练的必要性、演练内容、演练方法、演练效果。问卷回答方式为"满意"或"不满意",由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发放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
1.4.2应急综合处理能力考核 采用百分制。急救意识15分,要求急救意识强,能够迅速准确到位;病情判断能力15分,要求准确、快速、全面动态评估患者病情,突出重点;技能操作能力15分,要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技能操作熟练、规范;解决问题能力15分,要求急救药品和物品完好齐全,正确使用,抢救流程正确;护患沟通能力15分,要求语言、非语言沟通到位,能够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支持;配合协调能力15分,要求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呼叫和报告医生准确有效,口头医嘱复述之后执行;整体效果10分,要求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沉着应对,整体流畅。
2 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 48名参加演练护士中,47名(97.92%)对组织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满意,认为此演练很有必要,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之间配合更加默契了。48名(100%)对演练方法满意,能使护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46名(95.83%)对演练内容满意,演练的内容与实际案例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45名(93.75%)对演练效果满意,大大了提高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2.2演练前后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比较,见表1。
2.3演练前后医生对护理人员协调合作能力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提高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ICU护理工作具有急、多学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加之低年资护士较多,一旦遇到突况,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3]。模拟演练的病例均为典型的危急重病例、突发事件,演练前要熟悉掌握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处理流程,掌握综合病情观察方法、评估病情发展变化,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等。实景演练使护士身临其境,亲身体会了危机事件的“急、快、紧”的特 点[4]。在实景模拟演练过程中将多项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穿插于抢救过程中,使护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和应用应急预案流程和抢救器械的使用方法,找出我们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学会在紧急状态下忙而不乱,合理安排,沉着应对。快速提高护士的病情判断能力、应急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整体协调能力,提高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3.2增强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在演练中每位护士必须精诚合作,每一步操作必须准确。各位成员职责明确、配合默契,使应急处理有序进行、圆满成功。通过模拟演练增强了护士与他人相处、合作技巧,进一步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医生对护士协调合作能力满意度。使科内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相处更融洽,相互协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5]。同时在医院这个大团队中,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相互协调、默契配合,在成功抢救患者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6-7]。
3.3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各护理小组内人员相对固定,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分组演练培训的方法,使护士担任的角色在演练与实际工作中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情景案例模拟演练可以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8]。通过情景案例模拟演练低年资护士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年资护士对判断病情变化和演变过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演练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在以后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从而大大提高科室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和避免了实际情况下这些危机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邓春华.两种方法进行ICU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地演练的效果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0):1278-1279.
[2]陈伶俐.情景剧表演在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4):359-360.
[3]季世敏.实景演练在重症医学科应急预案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67-268.
[4]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5]何英霞,顾沛,陈利群.从学生角度评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65-66.
[6]章霞,金丽萍.模拟演练在提高急诊科医护团体应急能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7(27):1179-1181.
【关键词】 毒蜂蜇伤; 急救; 护理
毒蜂属于肢体动物门,其种类很多,有黄蜂、大黄蜂、胡蜂、土蜂、狮蜂、竹蜂等,其毒素含有组织胺、激肽、5-羟色胺、透明质酸及磷酸A、B等[1]。这些毒素根据中毒的程度、时间及个体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同可导致广泛的心、肝、肾等多功能器官损害,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蜂毒在体内或体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由于蜂毒属于蛋白多肽,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反应,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毒蜂蜇伤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警惕。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抢救了32例群体毒蜂蜇伤中毒患者,现将抢救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9月27日,某中专学校的某班50个学生到效外去军训,其中32个学生不小心被毒蜂蜇伤,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呼吸困难、心慌、胸闷、面色潮红、呼吸浅快、针刺处红肿、疼痛等症状。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20岁,蜂针刺伤的部位有头面部、背部、双上肢。一部分学生被淋湿。被蜂蜇伤30 min后送到笔者所在医院,其中头晕、乏力3例,呼吸困难、心慌、胸闷、面色潮红、呼吸浅快1例,针刺处红肿、疼痛32例。入院时测生命体征,3例血压偏低,1例呼吸加快,12例脉搏加快。入院后按医嘱给予地塞米松20 mg加入0.9%的氯化钠500 ml中静滴,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75 mg肌肉注射,南通蛇药片内服外敷、监测生命体征、更衣保暖、心理护理等,30 min后患者诉症状好转,31例在急诊科留观1 d,各种不适症状消失后离院,1例住院治疗3 d痊愈出院。
2 抢救及护理
2.1 批量毒蜂蜇伤患者的组织与抢救 急诊科接到群体毒蜂蜇伤患者时值上午,当班人员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医务科、行政总值班、护理部。医院迅速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集医生及护理人员,合理分工。群体伤者到院后,启动绿色通道。护士依据批量患者抢救分诊进行伤检分类[3],对患者进行编号,挂上号牌,同时在病历上注明编号。将其分为重、中、轻3类,分别挂红、黄、绿色牌。挂红色牌的1例较重的患者到相应的科室进一步治疗。31例分流至各留观室。
2.2 药物治疗 蜂蜇伤发生过敏性休克与蜂毒量常无绝对关系,在机体敏感性增高的前提下,即使一处蜇伤也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4]。因此,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早期、足量、合理地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预防和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输液可以改善全身和局部循环,同时还可以稀释和促进毒素的排泄。笔者所在科对32例就诊的毒蜂蜇伤患者,均在第一时间给予地塞米松20 m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75 mg肌肉注射,以减轻患者疼痛,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本组32例患者用药30 min后症状明显好转。
2.3 及时口服外敷季德胜蛇药片 季德胜蛇药片,又名南通蛇药片,系江苏南通蛇毒医生季德胜祖传六代秘方,有解毒消肿、止痛生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蛇伤、毒虫叮咬伤。首服10片,以后每次服5片,4~6 h服1次。外敷蛇药片方法:根据被毒蜂蜇伤部位的多少,将季德胜蛇药片研碎,加冷开水或生理盐水调成糊状,涂抹于伤口周围,30 min左右1次,4~10次/d。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次/h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神志、血压、尿量、尿液性质、四肢皮肤色泽温度变化、记录出入量,以及时发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征兆。
2.5 症状护理 呼吸困难、胸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取舒适卧位,给予高流量吸氧,环境保持安静。衣服被淋湿者,给予更衣加盖被子保暖,必要时给予取暖器取暖。若出现喉头水肿征象,马上配合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头晕、乏力者,专人协助一切的日常活动,注意安全,防止摔伤。
2.6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都是学生,只有2名老师和几个同学陪伴,缺少亲人相伴,在毫无思想防范的情况下,发生群体毒蜂蜇伤事件,对毒蜂蜇伤的后果也有所闻,心理不免有恐惧、紧张、焦虑、惊慌、无助、甚至抱怨等。护士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重视患者的言行和感受,关心患者,加强沟通交流,针对性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讲解中毒的基本知识、治疗效果和转归,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为最终的康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6.
[2] 黄光照,麻永昌.法医病理学.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840.
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严重创伤院前救治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计360例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度1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方案;2013年度21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的是风险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知信行评分,出车反应时间、患者院前救治成功率及服务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27.21±4.21) vs (22.01±4.41)分、态度(21.32±3.81) vs (17.11±3.91)分、行为(20.51±3.71) vs (16.22±3.52)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出车反应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140.43±11.31) vs (300.42±10.51)s;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院前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97.61% vs 90.67%),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94.51±11.52 )vs (86.42±12.31)。结论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能够改善院前救治的效果,提高院前抢救的效率,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
关键词 ] 风险管理;院前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55-03
The effect analysis of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pre-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LAN Xuehua HE Wei CHEN Jiahui CHEN Jieying
Foshan City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Guangdong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pre-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Collected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pre-hospit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data for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150 patients in the year of 2012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210 patients in the year of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aff know KAP score, response time, pre-hospital treatment success rate and service satisfa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es’ scores of knowledge(27.21±4.21)vs(22.01±4.41), attitude (21.32±3.81)vs(17.11±3.91)and practice(20.51±3.71)vs(16.22±3.52)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ponse time was obviously reduc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40.43±11.31)s vs(300.42±10.51)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Treatment succes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97.61% vs 90.67%)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nursing servi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94.51±11.52) vs (86.42±12.31)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pre-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improve the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re-hospital treatment; Effect
院前创伤急救是创伤救治的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院前创伤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严重创伤所致的早期死亡大都发生在伤后30 min 内,若能在伤后5~10 min 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 min 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害者的生命可获得挽救[1],院前救治环节同时也是医疗纠纷发生的高危环节[2]。因此,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严重创伤,是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要求。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前救治涉及救助环节相对较多,因此,待患者进入医院紧急救治前,开展及时、有效的护理风险将有利于提升院前救治的效率[4],本研究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参与开展院前救治3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严重创伤诊断标准,排除心肺复苏无效患者。其中2012年度救治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性95例、女性55例,年龄21.0~65.7岁,平均年龄(48.02±7.03)岁,其中交通伤78例、坠落伤22例、机械伤15例、其他伤35例;2013年度参与救治的210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4例、女性86例,年龄21.0~65.7岁,平均年龄(47.83±8.05)岁,其中交通伤111例、坠落伤34例、机械伤16例、其他伤49例。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创伤类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案,在日常工作中需保持各种抢救物品、急救药品齐全,完好备用。每天做好检查、记录,每次使用后及时补充。在接到出车电话后按照要求立即出车,在对伤员进行快速伤情评估的同时,做好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对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及时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对症处置,做到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及时转送医院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1.2.2 观察组 执行风险管理方案,在对照组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包括以下方面:①强化管理制度及急救意识[5],院前救治中,需要争分夺秒,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完善排班制度,建立整体性的救护体系,并严格执行。根据院前救治特点,制定院前救治的各项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②抢救物品管理[6],加强对抢救所需的药物、仪器、物品等物品的管理,做到帐物相符,专人负责,随时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严格执行常用抢救仪器的维护制度,确保各类抢救仪器的良好性能。专人定期清点抢救药品,及时清除过期药品;③强化风险意识[7],将院前救治缓解中的风险事件转化为教育素材,进行风险意识教育,组织学习法律常规,使其提高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意识,对护理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相关性后果,保持应有的预见性。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冷静、沉着、果断地完成各项院前救治操作,利用有限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尽可能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规范医疗护理文书,针对转运过程中可能的风险事件,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要求其同意书,做到有据可查;④强化院前救治培训[8],定期组织院前救治理论知识、急救综合应用操作等培训,并进行相应考核,使护理人员掌握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等操作及常用抢救仪器的使用。针对常见严重创伤类型,进行模拟演练,加强医护人员的配合训练;⑤规范临床服务流程,实施“急救一体化”模式。完善120院前急救服务流程及出诊情况登记表等、院内救治流程,实施“急救一体化”管理,建立从院前救治到院内救治的绿色通道,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给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赢得时机。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知信行评分:根据知信行模式,自拟调查问卷,根据知信行模式的基本理论构建框架,并结合相关文献编制而成[9],包括严重创伤院前救治的知识、态度、行为三个部分,每部分满分为30分,问卷重测信度0.75,Cronbach’a系数0.80,分值越高,表明该部分表现越好;②出车反应时间:自接到120电话至准备完毕出车所用的时间情况;③院前救治的成功率:参与院前救治,并成功转运至院内的患者所占的比例;④救治成功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按照院前救治满意度评分表,通过家属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中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干预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知信行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重创伤院前救治中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见表1。
2.2 两组出车反应时间、院前救治成功率及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205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97.61%),对照组136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90.67%),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6,P=0.03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车反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交通事故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创伤也日益增多,且创伤的原因也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严重创伤已经成为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最常见急危重症之一[6]。由于严重创伤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各系统功能,使患者获得诊治时的生理功能以接近耗竭状态,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护理服务,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前抢救是严重创伤患者的“黄金时间”,有50%的患者死于创伤现场。且在院前救治中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根据其院前救治的各个环节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急救车到达创伤现场不及时:调度护士的院前救治意识不强,存在脱岗、空岗等情况,不能及时调度急救指令。派车单上不能详细描述地址、患者病情,可能造成院前救治不及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引发医疗纠纷。②随车救治药品、物品不齐全:救护车必备的药品不齐全,仪器性能不完善,急救人员在现场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③现场救治风险[11]: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的救治环境,护理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如果对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护理纠纷。紧张的院前救治状态下,护理人员不能冷静面对,对抢救仪器操作不熟练,与医师配合不默契,都会延误抢救时机,可能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和质疑。另外,只忙于抢救,而忽略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甚至没有签署同意书,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④交接频繁:院前救治环节多、交接多,如果各个环节配合不佳,可能延误治疗。
针对严重创伤院前救治的时间紧、困难多、多样性等特点,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执行接诊流程及要求,熟练掌握急救技巧,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及风险意识,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11]。本研究中,通过加强对严重创伤院前救治各环节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态度、行为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观察组的出车反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的成功率有明显提升,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救治的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果表明严重创伤院前救治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及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之,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严重创伤院前救治过程中,在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基础上,能够明显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的效果,保障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的安全,值得在护理管理中推广。
[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杨婉娜,张丽明,等.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45-547.
[2] 卓雅淑,黄丽丽,罗小菊,等.护理风险授权管理对急诊ICU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3,5(2):156-158.
[3] 刘朝霞.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274-275.
[4] 余新颖,马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9-90.
[5] 郑云华.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6-37.
[6] 王会接,杜立,陈彩玲,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91.
[7] 王茹春,陈友红,李云婷.风险管理在急诊科ICU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46-47.
[8] 刘伶.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35-36.
[9] 萧佩仪,张桂芬,何艳梅,等.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J].现代医院,2012,12(2):132-135.
[10] 王庆碧.护理风险管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