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

第1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一个成年人一旦走进婚姻殿堂,就意味着他(她)应该准备好要承担家庭和抚育下一代的责任。工作、结婚、生子都是人生重要转折的标志,对于任何一对夫妻来说,如果决定要生孩子,就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培养孩子不仅要有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且还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孩子健康成长到工作、谈恋爱和结婚生子时,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会倍感人生的短暂。当然,孩子能独立生活并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能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宽慰。

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他存在的价值首先是他今后在这个社会上要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并不是依附家庭的寄生虫和啃老者,家长要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从思想上剪掉他的脐带,使他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和行为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具有理想、有责任心并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的人。

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下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力,使之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成长

培养孩子要从小抓起,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力最重要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有一定辨别事非的能力,家长要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当孩子遇到生活中的摩擦时,比如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时,家长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教育他们做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从而让他们逐步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辨别事非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逐步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活态度,同时可以让他们改掉人性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诚然,人的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它应该有个“度”,不能让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过度膨胀。如果这样下去,孩子长大走向工作岗位后就很难融入一个集体中去,并且会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行为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而感到不知所措,产生痛苦的心理。

如果在生活中父母一味顺从或袒护孩子,不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家长会完全失去对孩子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迟早会脱离父母,融入社会,那么,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非常重要。当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能够处理好自己相应年龄阶段的生活,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体现在两方面。在学习上:父母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能因为“心疼”他们而失去锻炼他们这种能力的时机。如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服、鞋子和袜子等。

(一)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1.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起,很多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怎样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大部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把自己变成了主角,采取查出孩子作业错误后边讲解边做出答案的方法,虽然家长感到自己很负责也很付出,但收效甚微,因为家长把孩子改作业的错变成自己在改错,同时还养成孩子不动脑筋依赖的不习惯。家长在给孩子检查作业时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主体,要根据孩子作业中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纠正错误的方法。比如家长可以先检查出孩子的作业有几处错误,然后让孩子自己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并改正。如果孩子犯的是知识性的错误,再给孩子讲解。如果是过失性错误要让孩子自己纠正。为此,最好让孩子各学科都准备一个改错本,把每次的错误改在本子上并写出反思,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做作业的质量会慢慢提高,随即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家长要善于提升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孩子在学习中有大的进步时,家长要欣赏他,表扬赞美他,但是也要让他戒骄戒躁,不可骄傲自满,刚愎自用,这样可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在学习上的成就,所以,在孩子学习进步时一句鼓励或赞扬的话,会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学习起来效率就更高。

学习兴趣要从小培养,在小学阶段,广泛阅读是提高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小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轻松地完成平时的学习任务,那么培养他们高效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然而,高效学习能力来自于孩子对学习的认真、热情和兴趣。在语言学习方面,家长可以采取激励加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实践证明,当孩子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时,他就自然喜欢上了阅读。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孩子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首先要告诉孩子不能放弃,然后和孩子共同探讨,如果家长能力有限,就要让孩子和老师探讨,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动脑筋思考问题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这需要家长坚持不懈的艰辛付出。当然,如果孩子在小学呈现出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高效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今后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能力就会比其他孩子强很多。

三、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当孩子上初中时,他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初步的规划。作为家长应该帮助他们让规划更加清晰,同时树立目标。换句话说,定位自己的人生,通过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并为实现目标制订计划。

孩子上高中后,他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更清晰的认识,意志力比以前更加坚强。当孩子满了18岁时学校会对他进行成人教育,告诉他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具备判断自己未来人生走向的能力。这时他们从思想和行为上会显得更加成熟。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孩子一生中非常辛苦和很重要的阶段,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第2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教育越晚,儿童生来具有的潜在能力越难以发挥。有的孩子出生后,家长忙于工作,或因条件所限,没有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早期教育,孩子的智能发展就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孩子出生时早产或窒息,但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孩子的智力发展正常甚至优秀。

    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呢?

1-3个月,训练重点是在充分利用先天性条件反射的同时,建立后天条件反射,且越多越好,如定时喂奶、自然入睡等。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听各种声音,看鲜艳的物品。发展孩子的运动功能,练习俯卧抬头,抓握东西、做婴儿体操。

3-6个月,训练重点是手的抓握能力,全身运动功能,如翻身、打滚和爬行,练习发音。

6-9个月,训练重点是练习爬行,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鼓励孩子的模仿行为,发展手眼协调和认知能力。

9-12个月,训练重点是培养独站和行走的能力,培养语言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1-2岁,训练重点是训练孩子走、跑、跳的灵活动作,教孩子说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说明事物,进一步发展认识能力。

2-3岁,训练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思维、概括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3-4岁,训练重点是计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语言能力的训练,丰富词汇量。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要遵循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要揠苗助长,因为早期教育不等于超前教育。

第3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从表象到具象,锻炼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第4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幼儿 创造性思维 动手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创造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3岁~4岁的幼儿仍然处于口语敏感期,所以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时机。如在小班创思活动课《有趣的故事》中,我让幼儿先思考故事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最后又怎样了?再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并随故事的情节开心、悲伤、感动……使幼儿逐步有了表达的欲望。

我班大部分幼儿能根据图片内容学说完整的句子,初步建立“语言表达要完整”的意识。比如,“小熊马特在吃饭”“小熊马特在玩玩具”“小熊马特在……”等等。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表达自己的机会,在户外活动时也可随时随地让幼儿练习口语表达。如教室墙上的装饰画就可以让幼儿自由的讲一讲:你喜欢这副画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吗?街上的广告画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你觉得画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广告的?总之,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育契机存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所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活动,幼儿的整体素质也将全面提高,也将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观察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

3岁~4岁的幼儿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对周围一切不懂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开始变得爱问问题,喜欢问:为什么?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探索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能够耐心地回答幼儿的问题。在思维活动课《聪明的小鸡叽叽叽》这个单元里,让幼儿通过可爱的小鸡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着重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观察能力。孩子们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小鸡为什么不会飞?”“母鸡为什么会下蛋而公鸡不会?”“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南瓜有妈妈吗?”“谁是它的妈妈?”“小狗、小猫又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因为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

三、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思维的发散,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3岁~4岁幼儿的形象思维刚刚开始形成,这时侯就开始注重幼儿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幼儿将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打上一种美丽的底色,底色定好了,就更容易描绘出宏伟的蓝图。但由于这时候的幼儿知识、经验都非常缺乏,所以他们的思维也就会比较单一、狭窄。对此,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给他们多种选择,来拓宽幼儿思维的渠道。

在学《山羊的南瓜》一课时,我通过山羊妈妈用南瓜给小山羊做了6种不同的食品,(如南瓜冰激凌、南瓜粥、南瓜汤、南瓜面、南瓜饺子、南瓜饼等)让幼儿意识到了:一样东西,可以变成很多不同形式;在这次思维教学活动中,引发幼儿思考除了这几样,南瓜还可以做成哪些不同的东西?结果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不一样。有的说:南瓜可以做南瓜糖果,南瓜条、南瓜汁、南瓜蛋糕、南瓜面包、南瓜三明治。有的还说:南瓜可以做南瓜面具、南瓜小汽车、南瓜灯笼、南瓜足球、南瓜房子等。使得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散,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同时,再通过各种有趣的水果图卡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水果小人,如苹果小人、葡萄小人、西红柿小人等。幼儿的思维路径拓宽了,思维的散发性也就开始建立了。

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还有句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通常指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已经通过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得到证实。

但在现实中,许多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弱,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问题跟家长有很大关系。许多父母包揽孩子能做的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谈什么创造性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下面来说说我的几点做法:

1.指导幼儿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幼儿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我们老师可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多做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在幼儿园可利用美术课或在美工区多引导幼儿做多种手工,让幼儿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创造能力和直接促进思维的灵活转化。

2.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特别是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帕等。不许包揽孩子能做的事和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权利,多给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给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结构材料,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

在动手时,让孩子学会技巧和专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发挥创造性思维。

第5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江苏泰州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5岁了,胆子特别小,前几天在外面玩耍时,和一个小朋友打架了,从那以后因为害怕那个小孩,就不敢出去玩了。我该怎样引导他呢?

答:孩子过于胆小、懦弱,一方面与孩子本身气质类型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和懒惰思想,自信心、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都会被压抑。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有安全感,但当他到外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内心则会变得脆弱、不安,遇到挫折或被欺负时,他找不到有效方法来应对,就会出现逃避行为。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那么孩子会形成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敢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社交恐惧症,从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建议:

首先,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剥夺孩子体验的过程与机会。比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跌倒或者碰伤时,孩子最初的本能反应是求助父母,但父母不要马上帮助孩子,而是要鼓励他单独去面对困难。当孩子自己战胜困难,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让孩子体验到快乐。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人际交往。胆量是在交往中锻炼出来的,家长从小要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到小朋友家串门、做客等。孩子特别需要与同龄人交往,这是大人不能替代的。孩子的能力,是随着交往机会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提高的。

第三,父母要教给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有时适当介入。比如案例中的父母可带着孩子找到和他打架的小朋友,主动表示友好,互换玩具,一起玩耍。5岁的孩子是不记仇的,克服了这个障碍,孩子再往下的交往就会相对顺畅。

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力?

浙江杭州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8岁,应变能力比较差,说话做事总是停留在一个思维方式上,不会变通。比如别人换一种说法问他,经常就把他问住了。我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呢?

答:随机应变能力需要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积极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作为支撑,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儿童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民主、开放、活跃的家庭氛围。儿童僵化的思维往往是在保守、专制的家庭氛围中养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比较专制,认为孩子必须完全服从自己。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会按照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敢创新。因此,父母应当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孩子一起为生活增加情趣。

其次,培养孩子的综合技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是在生活事件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是儿童成长最好的老师,父母要让孩子在独自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开拓思维,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6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生活教育 独立性 幼儿教育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这个家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4加2加1得出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庞大家族的心肝,他得到了所有人的爱,但现在的孩子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尊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解放幼儿的头脑,使他们多想,使他们多动手。陶行知之所以提出“六大解放”,是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一、独立性的重要性

不管是“六大解放”还是“生活教育”,其实都是有它蕴含的意义。当一个孩子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后,这对他以后是有很大改变的。独立性对成功的影响是很大的,像华罗庚、陈鹤琴这些成功的人多是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人,他们善于思考并且有独特的见解。但是不少家长,包括老师,都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事事包办,都觉得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一直灌输这些思想给孩子,就会使得这些孩子的依耐性强,独立性差,且经不住挫折和打击,意志力相对薄弱,情感脆弱,创造力被无情扼杀。家长和幼儿老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由飞翔。

二、在幼儿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和家长,对于小班孩子,我们要进行生活上的独立性的培养。在家过了几年的轻松日子,孩子们一到幼儿园就不会主动搬椅子和搬桌子,他们需要老师的多次呼唤才能把椅子搬到自己的位子旁边,就算孩子的行为是缓慢的,但是在孩子刚刚对幼儿园有认识时我们就应该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孩子不会,老师可以慢慢教,在教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小班孩子上厕所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们参观厕所,分别让男宝宝或者是女宝宝认识自己的厕所,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培养,每次教孩子一遍,第一次教全部,第二次让孩子自己脱裤子,第三次让孩子自己上厕所,教师在旁指导,放开让孩子自己整理,就这样慢慢改变,孩子在生活习惯会养成独立的习惯,他们就会每次不会就让老师帮忙。对于吃饭这样比较难的事情,有的孩子可以很好地进行,但是有的孩子有一定的困难,或许他不会拿勺子,或许他不喜欢吃这样的东西。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独立吃饭呢?吃饭前,老师可以为孩子讲解这些菜有什么营养或者让同伴示范,并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开心地吃下这些有营养的菜。由于幼儿安全是每个幼儿最基本的权利,因此,为了不让孩子发生意外,一些老师都尽量包办,其实,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吃饭以后,可以让孩子们试着擦擦桌子或者是捡捡垃圾,这些小事可以是老师随手做的,但是如果给孩子一次机会,孩子就多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并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让孩子感觉到游戏是我自己的,而不是老师的。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渗透,让孩子得到发展。

三、在家庭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的。其实小朋友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应因势利导地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现在一些家长太溺爱孩子,早上来的时候,有的家长甚至帮孩子搬椅子,其实应该相信孩子,他们是有能力做到的。家长应该放手,放手让孩子探索,家长当孩子的有力后盾,只有当孩子真的不行的时候再帮助他们,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除此以外,家长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可以适当要求他们做符合年龄特点的事情,比如回家以后,可以让孩子帮家长挂挂衣服,放放鞋子,从小事出发,逐渐锻炼他们。甚至在决策时,让孩子参与,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将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让他们知道一些,同时让他们分析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让他们懂得一些道理。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不应该包庇,应该带领孩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过错,等等。

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自己走,未来的生活要靠自己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能代替的。深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们、老师们,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语录[J].生活教育,2011(12).

第7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造教育;陶行知;幼儿教育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创造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想要成为天才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除了自身努力外,幼儿创造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注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加强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训练,可以使创造力在原先基础上提高10%到40%。幼儿创造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培养孩子探究学习能力。

一、陶行知的幼儿创造教育思想

1.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具有这种创造能力,只要有合适条件,就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发挥创造能力。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一项重要内容,他们通过游戏来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我们大人看来,沙子、泥巴、水等都是十分普通的自然物体,而孩子们可以发挥创造力把它们制作成小泥人、杯子、凳子、河流、山洞等;一根普通的棍子,到孩子们手里就变成了大炮、拐杖、小马。

2.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努力解放、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文章《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六个方面,即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空间。陶行知认为,儿童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主要是由于受固有迷信思想、误解、成见、幻想影响。

二、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得出的幼儿教育启示

1.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在陶行知看来,儿童头脑往往受制于迷信、成见、误解、幻想,要激发儿童创造潜能,必须摆脱这些思想观念束缚。为此,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思想,即让儿童独立思考,去自主探究学习,认识客观事物。我们必须改变原来“只听不想”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孩子多动脑、勤思考,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每个儿童都是具有个l生的生命体,教师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实际需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让幼儿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观点看法。

2.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

儿童的智慧来源于动手实践,当前,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主要是学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并不重要。在家里,家长往往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们做。儿童天生贪玩,有很强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他们用双手接触、感知、认识世界。因此,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决定思维能力,也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孩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发挥创造能力。

3.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陶行知认为,很多创造发明都来源于质疑提问中,要求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自由表达。为此,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由言论权利,尤其是让他们自由提问,激发其创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孩子提问,认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幼儿知识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求知欲望往往来自于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发挥创造力的前提。

三、根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进行幼儿教育的建议

1.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我们在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忽视幼儿的创新思维火花,浪费其创造潜力,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因此,幼儿创造力培养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适度原则,开展适合儿童成长特点的活动,根据幼儿创造力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2.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探究环境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处之”,说明个人成长环境的重要l生。―是心理环境,幼儿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研究发现,实现幼儿“心理安全”、“心里自由”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安全、自由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充分表达个性,独立思考、自主行动。这样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活跃性,充分激发幼儿创造潜力,发挥其创造能力。二是物质环境,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其自由想象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一、题干结构分析,注重数形理解

题干结构分析是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策略,因此理应予以重视。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牛卫华进行的研究实践说明: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题意,看清题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字与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应用题相当于一个被结扎起来的绳索,只有顺着绳索,才能找到其中关联的环节,从而使应用题引刃而解。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孩子们看到应用题的结构主干,看到应用题的脉络和头绪,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二、内容开放训练,注重多向思维

为了培养孩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我们还需要培养他们多向思维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变换各种思维方式,这样遇到各种内容的应用题,孩子们能够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不是出示一道完整的“条件一问题”应用题,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设计开放的应用题训练内容,对孩子的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具体来讲,我们在设计有关应用题时,一定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不要让答案唯一,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多项思维能力,更可以激发他们解决应用题的热情。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自觉

应用题解决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旨归所在。那么,我们在设计应用题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可以打破那种纯粹文字的应用题叙述方式,可以设计一些非连续文本型题目,让孩子在图文中,在表格中,在真实的教具中发现信息,最终解决问题。

四、指导自编题目,发现题目根源

让学生自编应用题,主要的目的还是在发现应用题题目的来源,让孩子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从而能够溯源而上,最终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非常顺畅地解决问题。教师只有本着这样的理念,指导孩子们自编应用题,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时,我们也要注意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要注意适当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孩子们缜密的思维结构,能够兼顾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编写出的应用题要同日常生活实际相符。

五、理清关键步骤,训练条理意识

解决应用题,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审题,这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步骤,只有能够培养孩子们强大的审题能力,才能让孩子们不再畏惧应用题,不会将应用题当做一块硬板。具体来讲,就是一定要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句,能够缩略不必要的信息,屏蔽不需要的因素。审题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的核心,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来反映的,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分析题目,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通过使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教师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运用条件或问题变换的对比练习,运算方法互逆的对比练习。

六、提供解决空间,松绑学生思维

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是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密不可分的。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一实施一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教师要完全摒弃滔滔不绝地讲,而要把精力用于启发、诱导、设计阶梯性问题上,使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得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整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积极做到自主参与、合作探索。

第9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有一个值得人深思的故事: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因素:

1.社会因素。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到会、由画不像到画像。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因素。本本主义,忽略个性表现,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力,一味的模仿或生搬硬套。现在很多教师上美术课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孩子画的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欢乐。

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我认为,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教学,我们每时每日的教学,应是一种创造,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美术课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自然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奇妙的点彩画”单元,其中我设计了一节《撕纸画》,利用用多种彩纸让一学生上直接贴画,我根据所要表现的画面边撕、边讲撕纸画的要领和方法,这种方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的要领,他们沉浸在新本领掌握的喜悦中,与此同时,喜悦的心情又激发出了极大地表现欲望,老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属性进行“分化”,而且达到形成新知识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从而唤起其强烈创造的动机。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进行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又如,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这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除了以上几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三、灵活运用课堂,寻找创新思维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年龄、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个性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个性差异在美术学习中尤其显得突出,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要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一刀切”。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人的心情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到美术课堂来讲,轻松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把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尽可能的挖掘,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与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教师示范剪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四、充实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个人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画画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流畅与变通能力。因此,每学期我都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爱心卡、贺卡设计比赛。各类美术竞赛是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大擂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难得时机,我都尽力寻找机会积极组织,认真辅导,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五、课外多画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不符合学生感知规律,好的作品应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六、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画出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