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讲述法
即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启发诱导幼儿“讲述”,让他们大胆表达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对客观对象细节的认识。幼儿讲得越丰富、越详尽,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就越容易得到锻炼。运用讲述法时,可由教师直接讲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让幼儿编一段情节或故事,或者让他们相互之间“讲故事”,并记录下对方所表达的主题。这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极好办法。
2.记忆法
即引导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和物,或将以往经历的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创作成绘画作品,也可以由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然后通过默写画出相关事物。
3.夸张法
即引导幼儿将事物的某一特性、特征强化、扩大、突出甚至取代事物的整体形象,弱化其他形象。如,画一只“发怒的老虎”,可以将老虎的双眼画得大大的,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而其他部分却画得较小甚至省略了。这样使“怒”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自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惊奇时,在情感上生发了对某个问题穷根究底的强烈兴趣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就必须激发起幼儿们求知和创造的欲望。如,在教“写意画熊猫”一课时,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即使讲得再认真细致,幼儿也不感兴趣,效果当然也不会好。但如果上课时拿出纸笔告诉幼儿,不论在纸上涂画什么,老师都可以把它变成一幅画,如,涂画一个圆圈,则可变成熊猫,涂画出一墨团,则可变成小鸡等。这样,幼儿感到非常新奇,注意力则集中起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可见,只有变灌输为激发,使幼儿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性,教学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有保证。
2.鼓励幼儿进行求异思维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幼儿缺乏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怎样画,他们就怎样画,存在着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为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则设法使幼儿生疑,鼓励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如,故意将作画步骤搞错,问幼儿对不对,让他们仔细观察,回答为什么会生“疑”。这样不断鼓励学生质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发现新问题,幼儿的求异思维会不断得到发展。
3.训练幼儿思维的发散
创新精神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可以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对我国实现社会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幼儿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艺术活动,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幼儿了解艺术的真正内涵,而通过美术教育,也可以激发出幼儿的创新动力。幼儿教师代表了幼儿初步接触教育的启蒙者,其教学活动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也是幼儿未来选择成长方向的重要参考对象。通过幼儿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措施
课堂环境与教学方法对培养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思维环境,而这种环境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法。创造性思维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多种变化与联系,也是一种广义物化心理活动,是人们发挥创造力的平台,也是迸发出思想火花的基础。这种可以反映出事物变化的思维模式,对每个幼儿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代表了一个人未来的思维模式。
创新精神摆脱了传统制式教育的约束,也是“填鸭式”教学的终结,而通过教师营造出的学习环境,则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培养创新精神对学习环境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营造出公平、温馨、民主、尊重的学习环境,切勿使用传统的约束管教方法,防止教师的管制成为束缚学生人性发展的枷锁。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两者的配合,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教学的效果也有很大提升。教师在课堂中摆脱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出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后,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决定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全部天赋。
三、结语
因为幼儿还没有养成一个成人的惯性思维和传统道德的社会观念,因此幼儿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并且源源不断的。幼儿从所接触的事物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和不成熟的思维开始对世界的认识[1]。美术是人们看待这个世界最直观的表现,它的表现不仅仅在绘画的写实和描述上,更有在其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美术发展至今,成为艺术行列中最具有个人意识的源泉[2]。培养幼儿的创作性思维,是培养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树立正确而独特的审美,是培养他们自己去探究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的一种手段。
1.什么是创作性思维。
创作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开拓新领域,认识新成果的一种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的能力[3]。这是一种复杂的,跳出看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创作性需要人们依靠长期的知识学习和探索,依靠自身的推理、想象和直觉所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创作性思维求实行、批判性、连贯性;灵活性跨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创作性思维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促进意义
2.1激发幼儿在绘画中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思维进行中一项重要的能力。爱伊斯坦曾经所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绘画是美术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重要手段之一。绘画是儿童对于世界最直观的表现和看法。例如在成人的意识中,树叶就是绿的,树干就是深色。可是在幼儿的眼中这些都是五颜六色的。他们会将树叶和树干画成五彩缤纷的颜色。每一个小朋友画的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在幼儿绘画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力,向我们呈现出他们眼中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只是遵循一种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创作性思维中的灵活性和跨越性让对于这个世界还处在认识阶段的幼儿会采用多角度来思考和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幼儿的在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会直观的表达自己所看到所想。创作性思维为幼儿认识世界提供了更多的道路。
2.3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创作性思维往往是人们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于一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的开始[4]。求知欲是创作性思维的前提条件。从小激发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幼儿发现一个问题时,不是等待老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2.4孕育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一个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们也必须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创新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美术方面尤为如此。幼儿在绘画和树立审美观念的时候会结合自身现有的认识,在这过程中会创造出他们自己独有的看法和认识。创作性思维能够让幼儿从小就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这对推动中国的么美术事业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中的创作性思维
3.1利用现实生活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想象力虽然是天马行空,但不代表它是可以凭空产生的。幼儿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一些想象力来理解和描绘。所以老师要让幼儿多出去看看,运用幼儿敏锐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在学习颜色的过程美术老师可以给幼儿看不同的颜色板,然后询问他们这些颜色给他们的感受和感觉,或者让他们想起了什么。例如当看见红色时,有的小的小朋友会说太阳,有些小朋友会说过年,有些小朋友会说开心。每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就可以从中找出共同点加深孩子对于红色时温暖、热情、喜庆、活泼的感受。
3.2培养幼儿用绘画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和兴趣
绘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表达自身感受最直观的方法之一。不断变化绘画课的形式,不在仅仅只是让幼儿坐在那里安安静静的画画,利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绘画能力,愿意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绘画之前,老师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和游戏。例如绘画课一开始老师可以给每一个孩子一份七巧板,让他们摆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想要的东西。之后,在将它们画下来。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加的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充分感受绘画不仅仅是画自己看到的东西,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东西。
3.3给幼儿营造一个宽广的创作空间
幼儿才是美术教育的主体。在美术创作中,并没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要较少的进行干预和分析,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工教学中,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满足幼儿好动、好奇、探索的需要,调动幼儿参与手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手工活动的特点,突出一个“趣”字,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情境生趣,启发创新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教师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的影响启发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创设适合手工活动的情境,把问题设置在情境之中,使幼儿产生探索和制作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环保布袋》活动时,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各种环保布袋的图片和实物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样的环保布袋,并互相讨论。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他们会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设计方案,幼儿的创新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萌芽,动手的愿望强烈,课始趣生。
实践诱趣,激发创造行为 幼儿在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技巧以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例如:制作纸风车时,幼儿制作好纸风车后,发现风车没有风无法转动,笔者就引导他们试着走动起来,跑动起来,这时,幼儿的笑声也随着风车转动轻脆地响了起来。
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手工活动,如“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做”,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了教师和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在手工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自主的学习。
启发想象,强化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幼儿想象的再造成分很大,创造性成分很少。因此,要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立即对异想天开的幼儿的言行予以评判,应鼓励幼儿多尝试创新,尊重幼儿的异想天开。例如:在用橡皮泥制作恐龙时,幼儿制作了各种恐龙,有剑龙、翼龙等,接着笔者让幼儿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恐龙的背景图,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适时提问,发展创新思维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使幼儿从疑问开始,以疑引导,让幼儿思考,这样,幼儿的创造思维就有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同时,教师要鼓励“异想天开”,对原有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和革新是发展幼儿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制作老树和啄木鸟时,教师介绍了书上的操作方法后,引导幼儿讨论除了书本上教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老树和啄木鸟,在幼儿思考片刻后,很快有幼儿提出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道理和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这样,既可以促使幼儿周密地思考问题,选择最佳制作方案,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通过优化手工活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之间健全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与竞争能力,这是在创造性手工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注意的问题。
创设与人合作的机会 在手工活动中,有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人际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之间进行一些手工合作,例如:共同完成一个木偶造型、共同制作一个花环等,为幼儿合作创设机会。教师还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例如:制作“圣诞树”时,可让大班的幼儿带领小班的幼儿进行制作,这样不仅创造与不同年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也让小班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随机评价、互评互补 如果说手工创作的过程是一次“巧夺天工”的创造,那么,评价无疑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幼儿手工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积极进行评价,要敢于打破评价的框架。对已完成作品的幼儿可以先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更容易让幼儿理解、接受,在互评过程中,使幼儿发现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对幼儿的学习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活动;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76-01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结构和幼儿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抓住幼儿阶段大脑发育的黄金年龄,根据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简单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幼儿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做幼儿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把知识囫囵灌输给幼儿,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创新思维的启发者和培育者,留心并重视从多方面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
创造型的教师不仅为幼儿营建一种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民主氛围,还喜欢使用更为灵活更有试验性的创新方法,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探索活动。
2、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师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由此及彼,有点至面地思考问题,达到触类旁通,拓宽思路。幼儿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激励的环境中得到训练。
二、创设创新思维形成的条件,培养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忘我地追求它,探索它,表现的主动积极。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是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激发他们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参与活动主动性,让主体意识调配他们自身的智力和操作活动,从而激励幼儿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推动幼儿积极地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思维情趣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环境中,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是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数学活动融入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激发数学活动的兴趣。
2、质疑问难,引导幼儿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有疑则有知。在其它分类活动中,幼儿逐步探索还可按物体的材料、功能、物体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分类,答案越来越丰富。幼儿在质疑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3、巧设创新思维提问,设置思维空隙
教师要善于应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幼儿喜欢数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教师多次设置的思维空隙里穿越、动脑筋,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变枯燥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幼儿不仅爱学、会学、渴望学,而且在学习中不断掌握新方法。
三、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途径
1、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
为幼儿创设一个能自由操作、探索的愉快、有趣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开展活动与表现机会。在幼儿的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从成功和失败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去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同时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同伴的讨论来提高知识,解决问题。对幼儿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支持,对其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应看成是一种探索中的看法,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启发其自悟,决不给以简单的否定,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2、通过游戏训练幼儿的创新思维
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利用儿童好动、好胜的心理,激发幼儿观察、联想,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来进行。其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幼儿具体操作实践,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
基于这一发展方向,笔者根据从事幼教工作三年来的体会和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思考,阐述了自己对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初步探索,以期通过论述,引出更多的"玉"来。
具体从三大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
1、置情设疑,激发兴趣,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
2、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
3、活动体验,鼓励探索,开发幼儿思维的潜力。
关键字:数学活动、幼儿思维、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列入“科学”领域,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幼儿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着实很有限的,然而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所着意启迪的思维能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长期积极的效应。我们过去侧重在数学知识的准备,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对孩子的后续学习不利,因此在大班的数学活动中不能只关注幼儿的数字运算,而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置情设疑,激发兴趣,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
幼儿的情感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新奇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和内容所吸引。由于数学是抽象性知识,缺乏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数学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如果选择不恰当,容易造成活动气氛枯燥乏味的现象,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首先要“投其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幼儿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我改变以往只给幼儿具有同一特征的操作材料,而是提供具有多种特征的操作材料,用“分类”的方法学习数的组成,具体做法是:提供6个图形块,具有三种不同的特征:颜色不同(如5个黄,1个绿),大小不同(3个大,3个小),形状不同(4个三角形,2个圆形),让幼儿转换角度进行分内类,引导幼儿分别按大小分,按形状分,按颜色分。由于活动内容增加了思维的难度,改变了以往教师先示范、讲解、演示的做法,而是让幼儿操作探索在前,让幼儿学得更加深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求知、探索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培养幼儿多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各种教学方案,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例如:在“自编10以内的加减算式”中,我们设计一个“改题”活动,即教师指定三个不相关的数1、3、5,允许幼儿改动一个数,并做出相关四道题来。幼儿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改动最小的一个数使其编出相关四道题来,成为2、3、5,有的改变大数,使其成为1、3、4。这两种属顺向思维gip有的是改变大数为小数,使之成为1、3、2,这种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在改题过程中,幼儿动脑筋思考,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爱学、会学、渴望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维的新方法,提高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幼儿的抽象数学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而必须是建立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数学知识结构相互间的联系,增加思考的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促进幼儿多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引导幼儿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维活动是以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即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去把握和理解被感知的事物。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诱导幼儿发现数学各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如:引导幼儿摆弄卡片,发现角的多少决定形的不同的内在规律;在分合操作中发现互补与互换的规律……,让幼儿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是边、角、形,数之间是多少与相同的关系,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2、建立实物--数字之间的联系。幼儿思维特点是直觉性、形象性向抽象性思维发展的。而数学知识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实物—表象—数字之间的联系,使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例如:在进行加减运算等教学中,我们让幼儿先进行具体实物的分合操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看图编应用题,最后进行符号层次伯运算,即书写出内在联系的,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算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联系性强,又能扩大幼儿的思维活动。
三、活动体验,鼓励探索,开发幼儿思维的潜力。
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创造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亲手感知、亲自体验,自我探索,在头脑中构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1、巧用生活实例,唤起幼儿的想象。
英国物理学家铎尔说过:“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就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这句话说明了想象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一切创造性活动离开了想象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活动中唤起幼儿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创造性活动“图形娃娃变魔术”,让幼儿按图形的形状为依据进行想象添画,并将每个图形添画成不一样的物品:有的幼儿将圆形添画成娃娃的脸、汽车轮子、眼睛等;把正方形添画成电视机、房子、手帕等;把三角形添画成雨伞、树、灯、围巾等等。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活动,即加深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促进了幼儿想象及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引导幼儿多角度操作,启发幼儿探索的思维。
教师为幼儿提供多角度的操作材料,启发幼儿主动探索,找出操作材料的不同特征,然后按材料特征上的不同进行操作,这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中班分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启发幼儿按到的不同点进行分类:如按功能属性分时,幼儿将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具类);按物品用途分时,将铅笔尺子、书归为一类(学习用具);按事物的把手和手套、脚和袜子归在一起等。
3、进行操作比较,提升幼儿思维的发展。
操作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操作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在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操作比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认识“四边形”,教师提供给每位幼儿印好的三个图形(方形、长方形、梯形),让幼儿给图形的一条边描一种颜色,并点数每个图形有几条边,再用点子在图形中间表示出边的数量。幼儿在这三个图形中间都是画四个点子,就意识到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接着组织幼儿,进行分析归纳:“这三个图形的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幼儿结合自己的感知体验,很快发现:“这三个图形都有四条边。”最后教师引导概括:“它们都是四边形,四边形都有四条边。”这样,幼儿通过操作比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征,既有利于幼儿形成新知识经验,又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引导知识的迁移,挖掘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 兴趣教育 绘画活动 创造性思维 幼儿教育 创造能力培养
一、幼儿创造能力的概念界定
所谓创造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又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儿童生活中处处有创造,儿童的创造力是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更多地受好奇心的驱动,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儿童最喜欢想象,正是在这些想象或想象的结果中,包含丰富的创造性成分。因此,就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二是注重儿童兴趣培养。三是注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儿童在美育活动中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四是避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应时时意识到,儿童的创造力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只要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只要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具有“伯乐”之心,才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稀奇古怪的创造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最原始的创造意识,才能更多地发现儿童创造力的萌芽。
二、绘画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绘画活动的价值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但在传统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大都开展的是范画教学,即说教学上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创新,只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进行临摹。虽然说这种临摹在绘画活动中是必要的,但其方法只能达到训练幼儿绘画技能技巧的目的,并不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想象空间与创造能力。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培养其创造力呢?对此,我在开展绘画活动上做了一些尝试。
1.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
教师组织绘画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使孩子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还能将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展示出来,使绘画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越是孩子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会使孩子们自觉地将事物变成自己的表现对象。
2.激发幼儿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表扬、赞美的方式鼓励幼儿,对幼儿的美术活动进行积极评价,对提高幼儿学习自信心和兴趣很有必要,但必须注意鼓励语言和方式具有针对性,能够在肯定儿童已有成就时启发儿童做得更好。如有的新教师发现幼儿好的作品后立即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你们看妮妮的小鱼多漂亮和老师不一样,她画的是圆形的小鱼,真聪明!”这其实是具有错误指向性的话,因为其他孩子可能会受到教师语言、表扬幼儿作品的干扰,认为老师喜欢某种特定的形状或风格,从而倾向于模仿别人的作品,由此实质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可见教师鼓励儿童时应该更多地注重鼓励的指向性,我们完全可以说:“瞧,她的小鱼多别致,是不同形状组成的小鱼,我们还见过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是不是也能变出小鱼来呢。”这样幼儿就能打消顾虑,创新想法用各种图形组成小鱼。
三、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情境教学。
把绘画活动以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展开,是孩子的一大爱好。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孩子。故事对孩子来说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幼儿绘画创造的源泉。
(2)游戏教学。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应将游戏融入绘画教学中。例如,画《我们的居住小区》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张大纸贴在墙上,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概括出小区的特征。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一起在大纸上设计我们未来的小区。”交代完后,让幼儿自己分工,画住宅楼的,画草坪的,画汽车的。孩子很快分配好任务,愉快地画起来。
(3)运用肢体进行教学。
在美术角中,我经常看到有的小朋友将自己的手印儿印在纸上,然后在手印里涂上颜色,画成一只只漂亮的小手套。这让我想到何不通过肢体的变化塑造更多内容呢?例如,画《会变的手》,通过手型不断变化和印在纸上的手印的位置不同,让幼儿想象出各种东西。之后,我让幼儿继续将手臂作为创作材料,用水粉颜料在手臂上着色。
2.巧用针对评价,促进幼儿不断创新。
(1)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除了直接对儿童的作品进行评价外,还应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机会,让不同水平幼儿欣赏、讨论,将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进行比较,不断发现自己和别人在创作方法和理念上的异同,以此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再创造的欲望。
关键词:操作材料 发展 提高 数学能力 思维能力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以为广大教师所共识。但对操作活动的关键之一――操作材料的认识欠妥,对其在幼儿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为此,我园对如何运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总结如下,以引起广大幼儿教师对操作材料的重视,达到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数学能力得到提高的目的。
一、 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品。幼儿动手操作可以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用感官的信号,而且来自于手的信号。当幼儿注意的对象变成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兴趣的激发将是幼儿产生极大的数学学习动力,是幼儿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达尔文曾对自己成功的原因说到:“对我后来成功的影响,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为幼儿提供可进行数学操作的各种材料,给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尝试,发现和寻找不同的答案,让幼儿在学习环境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材料,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用自己的头脑去感知、发现数学现象,体验数学规律,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有效条件。
二、 运用操作材料,有利于引导幼儿轻松获取数学经验
操作材料是数学教育的媒介,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操作活动是幼儿在头脑中建立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使幼儿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的行程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通过操作让幼儿具体的理解数学概念,直觉的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在幼儿学习按数量进行分类时,让幼儿将数量相同的卡片放在一起。分类完成后,派10名幼儿代表,带领其他幼儿组成10个检查小组,分别检查10个小栏中的卡片是否都放对了,如果发现没有放对的卡片及时纠正过来,并说明原因。再如:在数的促成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失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得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在操作完成后,幼儿将蔬菜做结果得出结论:(1)分和正确,但没有顺序,没有规律;(2)互补规律;(3)互换规律。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幼儿发现互补规律和互换规律。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即建构了数概念,获得了数学经验,有培养了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 运用操作材料,有利于发展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幼儿思维的形象性决定了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因为,操作材料的利用可以使幼儿借助实物操作以及“手、眼、脑”并用去感知、理解数理逻辑知识,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变被动的理解为主动的内化。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操作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透过具体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初步养成思维的习惯。当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为幼儿进行思维奠定基础;并通过语言提示和具体指导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为幼儿提供引发大脑思维的机会;由此可见,利用材料的可操作性让幼儿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和探索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四、 操作材料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价值。数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也明确指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素材,有利于幼儿建构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幼儿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要运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和技能,体验成功与快乐。如:在《开超市》活动中,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用多少钱买什么东西,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这样幼儿由认识超市――摆超市――购物等活动,从中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巩固了加减运算只是、学习了统计知识。又如:在学习《自然测量》时,让幼儿自选三样东西比高低或长短。为此,幼儿至少必须做到1、选择好三样物体;2、确定用那种工具测量;3、制好图表;4、记录。这样,幼儿通过自己的搜集处理,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知识经验是在操作动作中获得的,操作活动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通过材料操作、通过外部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系统的调整,才能建构内部的思维过程,建构思维方式,建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良好的动作思维习惯,培养优秀的动作思维品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嘉绥、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刘延宇、吴慧鸣《幼儿数学教育原理与方法》西南大学出版
[3]陈帼眉《学前儿童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关键词:幼儿 教育 潜能 方法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幼儿阶段是启蒙学习阶段,是培养道德素质的起点,也是培养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讲,幼儿身上有四种潜能:第一语言和社交能力,第二制作能力,第三研究和探索,第四是艺术能力。针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幼儿教师要差异化对待,揣摩幼儿的心理活动,用个性化的方法,使幼儿的多种潜能得到激发。
1 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心理学家曾说过:“从不惹事生非的孩子,通常缺乏强烈的企图心;总是接受规范的孩子,通常不知道如何发挥创造力。”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特有的性格和特点,个性的差异化直接导致理解事物、处理问题方法和方式的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个性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得到很好地保护与关怀,取而代之的是规范和纪律。幼儿总是喜欢问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受成年人固有思维和常识的限制,这份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保护和激发幼儿潜能,一是尊重幼儿、肯定幼儿,倾听和表扬能够促使幼儿做正确的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二是给予幼儿最大程度上的耐心和宽容,积极主动丰富自己的学识,为幼儿答疑解惑,使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的“突发奇想”、“偶然所得”或“创新灵感”,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感知兴趣,从而帮助幼儿达成生命的释放。三是根据幼儿的探究欲望,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开启幼儿的智慧宝库,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通过丰富跨学科教学内容而延伸幼儿的知识视野,让幼儿全方位感知身边的人和事,形成独具个性的认知,促使幼儿生命潜能的无束缚发挥。
2 巧用幼儿教育方法
1.叙事教育
叙事教育是在教学中运用叙事、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接受知识、形成认知,体悟生活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幼儿阶段,因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抽象的知识不足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让幼儿有较深印象,须通过讲述生活趣闻的方式,让幼儿对生活环境、生活知识及周围的事物有所认知和了解;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让幼儿深切体会故事或典故的情节和人物特质,牢记故事要阐述的道理或哲理,让其在日常的待人接物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运用,借此打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基础;通过播放动画片、科教片的方式,让幼儿在形象、生动的场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幼儿探求真知的乐趣,从而为幼儿谱写快乐童年的启蒙教育篇章。
2.情景教育
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环境的设置、模拟, 激发幼儿的情感或思维, 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 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情境教育要考虑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幼儿园的环境资源,利用生活场景、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形式, 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体验和思维模式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 布置一些场景, 以抽象和形象双向激发生幼儿探索知识的动力,培养幼儿连贯思维能力,奠定幼儿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基础。
3.游戏教育
游戏不仅能够放松心情、娱乐心智,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游戏的过程能够培养幼儿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协作与克服困难能力,同时获得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环节和内容,选取自然朴实的游戏环境、简单安全的游戏用具,通过户外集体游戏、唱歌、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形式,在确保过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团结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幼儿获得丰富游戏体验的同时,拓宽幼儿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发幼儿各方面的潜能。
3 创建幼儿教育环境
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对幼儿未来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如果经常变换环境设施和布置,可以让幼儿产生更多的创新想法;如果经常开展游戏活动,能够让幼儿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如果经常被表扬,幼儿会为获得下一次关注和认可做很多额外的努力;由此可见,创建适宜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更深远的激发幼儿的多种潜质,是幼儿园和教师的天职。
创建物质环境,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现有资源,本着“低费用、高效益”的原则,全面发动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布置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在班内设“百宝箱”,用来收集幼儿手工课的材料(纸杯、饮料瓶、旧挂历、果冻盒等),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工品,用以装饰环境,达到娱乐教学与开发幼儿潜能的有效结合。
创建精神环境,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对不同潜质的幼儿,通过观察、交流、提问、启发、示范等方式,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和引导,让幼儿沉浸在被关注、被认可的快乐环境中,多角度激发幼儿的特质和才能,为以后的成才奠定基础;其次要建立教师和家长交流平台,让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表现,并定期组织家长参与亲子游戏,便于家长及时调整教育方式,配合教师做好幼儿的教育引导和潜能开发工作。
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因此,教师要以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创建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各种潜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美兰.关于幼儿园教育情景设置与幼儿潜能开发的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