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乡土文化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第1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乡土油画 多视角变化 人文精神 乡土情怀

乡土油画,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继“伤痕美术”和过去“”追捧重大政治题材,主题的逆反而兴起的一股美术思潮,它是以完全真实可靠的场景描写,采用尽量客观的态度把日常生活事件展示于观者;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是真正使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是更情感化,更生活化,更深入地反映现实;也是提示人性本质的一种乡土情怀。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震惊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而使中国乡土油画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的主流。

然而,随着西方当代绘画的影响,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加快……这一切都对中国乡土油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逐渐降温。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乡土油画家开始怀疑“乡土”进而放弃“乡土”,使乡土油画遭遇寒流而淡出了主流地位。

中国的乡土油画已经过时了吗?中国油画表现乡土题材就没有意义吗?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在当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乡土油画不仅有辉煌的历史,现在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思考中国乡土油画创作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对当前中国艺术界来说很重要。

中国乡土油画的多视角变化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各种流派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代追求西方前卫艺术蔚然成风,架上绘画也以新的面貌得到迅速发展,艺术家已不拘泥于一家一法,以至于从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再到波普和观念艺术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油画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艺术新格局。乡土油画创作的表现语言更为丰富,已经很难用“写实主义”来概括中国乡土油画,取而代之的是含有不同观念的具像绘画。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增强,也成为中国新时期乡土油画创作的另一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乡土油画中,画家们开始了深入独立的社会文化思考,而不再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解说或注释者。与过去的绘画作品相比,当代乡土题材作品的最大变化是艺术家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的增强。如王宏剑《冬之旅》,表现的是农民对土地和家园世世代代艰辛的守望,揭示的是农民对历史变迁和人的命运的无法预测的茫然。这种关注是画家对处于急剧变化中的农民与乡土家园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作品中表露出对农民和农村的深深的忧虑和思索。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也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大举措,与描绘3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绘画比较,表现农村基层政治生活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精神倾向。吴云华的《村民大会》就是反映此社会事件的作品,其场景不是从前那种无比热烈,欢欣的气氛,更多的是冷静的观察与思考。画家把更多的笔墨和心情用在体现农民个体形象的塑造上,传达出新时期中国农民新的精神面貌。可以说,当代艺术家对乡土、对农村、农民的理解与认识,其丰富性和深刻性超过了以前任何阶段,作品在信息含量和情感的丰富性上也超过了此前那些阶段。

新时期中国乡土油画的不足之处

虽然中国油画家描绘乡土的绘画作品很多,但是许多画家易于沉浸在过去的主观经验里,缺乏发现新事物的敏锐度,我们看到的所有作品中,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农村社会的落后和农民群体的弱势展开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农村生活新变化,农村留守人员的关注,画家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首先,农村生活新变化。近两年随着农业税的免税和农业补贴的加大,特别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农村生活状况和以前相比大有起色。许多农民在好的政策的指引下,艰苦创业,已经过上了“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好日子。另外,农民在进城打工赚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有机会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当回到农村老家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改造自己原来的生活。这种农村生活的新变化,在画家的作品里很少被发现出来。

其次,全国打工潮风起云涌之际,留守在农村的是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思想上也很孤独、封闭,在家里好像老是缺少主心骨的样子,他们有的是失落的期许和无奈的等待。而画家们在这方面关注的不够,作品也很少表现这些内容,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

还有,城市化的加快,当前流行文化的泛滥,一些乡土绘画作品也正在成为流行的风格,随着一种绘画风格得到公众普遍赞赏和追随者的源源而来,必然会出现作品的“批量生产”。乡土油画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朴素,要求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有近乎虔诚的眷恋,而一些画家为了迎合市场,获取商业利润,使乡土油画慢慢变味,趋向了表面化,媚俗化,作品缺失精神性,成为流行文化的附庸品。艺术家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浮躁心态妨碍了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探索,忽略了对精神内涵,艺术格调的追求。

新时期乡土油画的未来展望

步入新世纪,随着装置艺术、媒体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的发展,一些人对传统架上绘画的意义产生了质疑,于是,有人发出了“乡土绘画走出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已走向了沉寂,新时期的墓钟已敲响”的悲观言论。的确,在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纷繁复杂,关注当下社会现象与追赶西方美术潮流成为主流,商业社会又使文化成为时尚,在这样时代背景下难免有人提出乡土美术已经成为历史,但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不都是对于西方现代美术的模仿,不都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它从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油画对于文化深层积淀的挖掘和整理。对本土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我觉得乡土油画在新时期应该推崇的和继续发扬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农业人占了九亿多,农民还将长期继续存在于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农村、农民依然是中国21世纪不能回避的客观存在。作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的主流,弘扬民族文化都离不开在乡村中去发掘、去探索。油画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其关注乡村,农民的创作成果最终将成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以,乡土油画目前在我国有着浓厚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好的油画家总是要反映他们的生存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且引导人们的精神取向。

艺术的灵感与作品需要的美感来源于生活,而且人性与爱总是蕴涵在具体的生活与生命中。与土地乡村的亲近,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乡村与土地的存在,成为油画艺术表现的可靠源泉和心灵所依的地方。人们在对乡土的表现中,找到了含有精神范畴的东西,比如说对自然美的发现和赞颂,对人性本质的寻找对于农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对平凡朴素生活的向往等等,而这一切关涉着对艺术本质的揭示和彰显,关涉着艺术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

中国油画界针对乡土描绘,农民阶层的创作可谓久盛不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以2006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展)为例。在十幅获奖作品中就有六幅与农村、农民有关;在入选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乡土民情,农民工,甚至也有人关注到了留守农村的妻子和儿童的作品。所有这些正是参展艺术家符合“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取向,反映了该画展“关注民生、关爱自然、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要求。

还有在当代艺术中也将目光定格到农民——农民工身上。在2004年北京举办的“我们在一起”展览中,农民工被第一次成为当代艺术关注的主题。展览策划人杨心一在前言中就提到我们将以人本关心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对民工现象的理解,向大众提供对民工形象的思考。

2006年11月1日至26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农民—藏品暨邀请展》这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展示农民形象的专题画展。这次展览是对近百年来中国乡土油画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农耕文化的一次弘扬。

所有这些都表明,乡土油画不仅有辉煌的历史,而且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着的乡村现实会提供给艺术家新的灵感和创作源泉,艺术家们也会从更高的视点观察,研究和表现发展变化的乡村,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时代和个性的特色,乡土油画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直在关注着乡土,甚至探索乡土油画更深的内涵。

在中国改革处于十字路口的今天,高扬乡土油画的人文关怀,呼唤艺术关注生活,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乡土油画将在多元化形式下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支恒久动力。乡土油画,在自觉反省民族文化精神,极力焕发生命力量,以及构建新的现代审美原则的探索下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美术观察杂志社,2006年。

[2]《美苑》2007年第4期,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

第2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历史;开发利用;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乡土历史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书本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甚至大相径庭,时空上的久远性,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切身感受,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乡土历史则大不相同,其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出生、生活以及成长紧密相关。他们对家乡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古老传说和风俗,甚至是山水草木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乡土资源结合在一起,即在课堂上加入适当的地方志,则可缩短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讲古代历史时,加入地方史内容可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的鲜活,易被学生接受。笔者这样给学生介绍山西晋城的历史,“北有白马拖缰、南有双峰捧月、西有松林积雪、东有孔子回车”,一下就拉近了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白马拖缰的历史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晋城以北15公里处有一个白马寺山,此地有一少年,寒冬上山砍柴,遇一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予之。老者赠少年一纸马,称念咒语可召白马代步。少年突遇狂风,念咒,纸马变白马,驮其而归。歹徒深夜盗马,被白马踢翻,马铃散落。少年惊醒,与白马腾空而去,盗马者坠入深谷。这样的教学容易被学生理解,丰富了教学内容。 学生兴趣高涨,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2.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乡土资源开发

在开发乡土资源过程中,文献资料的查找以及资料的优化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开发乡土资源时,我们可以借助书籍、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渠道,查找和整合与教学相关的乡土资料,其中包括乡土资源中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而且要求学生对乡土资源必须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建议采取调查走访的方式,组织学生建立专门的乡土资源调研小组,将历史课堂搬出课堂,走向家乡,积极收集与乡土历史资源有关的名人事迹和民俗等知识。采用该种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历史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而且还可以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其交流、沟通能力。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乡土资源共享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充分开发乡土资源。基于此,笔者建议学校应立足实际,加强与其他学校、本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建共享乡土资源。

3.通过利用乡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思考、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同时这也是学习和应用历史知识的动态过程,是积累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将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资源引入其中并加以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考察和探索家乡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有目的地研究学习,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利用相同资源独立思考和研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学习实践意识和能力。

比如,学生可搜集家乡英雄们的传记、相关历史资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积极探究,采用多种渠道搜集乡土资源,并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周末、节假日,对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家乡的历史,对历史典故以及诗词名句等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搜集、归类和整理。通过多元化的自主学习实践,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欠缺的虚拟情境,从而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会感到陌生,面对有所耳闻或者比较熟悉的乡土资源,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赋予历史学科以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乡土菜是本乡本土的饮食,充分显示出民族和地域的特色,它蕴藏和积淀了深远的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更是现在都市人类向往的一类饮食生活。

乡土菜的印象:乡土菜给人的印象是朴实无华,随意自然,让您吃出如同在家里餐饮一样的感觉,像传统的豆花、食饼筒等,毫不沾都市脂粉铅华,却能让人百吃不厌,当您吃着这些可口舒心的乡土菜,会引发潜伏的内心深处的返璞归真、加归自然的情结。

乡土菜的特点:乡土菜肴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及乡风食俗的底蕴,大体由农家特色菜和市民的家常菜两大部分组成,所有原料绝大部分是“居家常有,不烦远求”的寻常之物,烹制上也无严格章法,讲究顺其自然,妙物天成,具有当地民俗民风的特色菜肴,就地取材,风味浓郁,营养健康。

那么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形势下,我们该怎样开发和再利用这片资源,为今后餐饮业注入新的血液呢?我认为在乡土菜的开发和利用上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收集整理本土菜肴

每个地区都会因为其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饮食特点,经过长期积累和总结,也就形成汇聚地方风味的“乡土菜”。在乡土菜的开发中,我们应该注重收集这些能代表地方风味的菜肴。可以从以下几步着手:

1.调查分析法:对本地的一些酒店,或餐饮企业,甚至老一辈人调查历史菜,通过调查可以了解过去这个地方的饮食。在整理过程中学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宣传,以传承它;

2.访问观察法:在收集乡土菜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在平时生活中看到很多有特色的菜肴,这时就应该询问菜肴的制作工艺,以便及时掌握与此菜肴相关的知识,并做到记录在案,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使用和宣传,以此为乡土菜肴的继承和创新做准备。

3.典故查阅法:乡土菜凝聚了地方文化,承载着地方特色,传承着地方风俗,是餐饮业当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因此,采集乡土菜的时候应该多从和本地历史相关的典故着手,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及典故的了解开发菜肴。

二、原料的挖掘和拓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构建台州人不同的饮食风尚。作为一个森林沿海城市,一个生态城市,台州拥有相当丰富的烹饪原料。可以充分利用山区的食物资源,围绕“山”和“海”字―山菜、山果,野菜,特产、海味等。因此,应充分利用乡土原材料制作新的菜品,将是菜品创新的较好方法。

1.野菜:在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是被森林覆盖的,这里有很多值得被文明利用的烹饪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没有被人常吃,对刚接触到的食客会比较新鲜,另一方面因为其土生土长的特点,从未受到任何的污染,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2.特产:台州特产主要有海产制品、蜜橘、杨梅等。此外,由于受当地经济状况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村自己栽培蔬菜、养猪。这些都使乡土菜更有乡土气息,要是能很好地收集、整理好,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为乡土菜的开发起到作用。

三、特色乡食的开发

在乡土菜的开发中我们应该注重地方饮食习俗,如台州人在清明节的时候会用“艾草”制作青果,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时候会用当地一种树叶的汁水浸泡糯米,以增加粽子风味。此外,由于台州特产丰富,当地人喜欢在制作菜肴的过程加入一些特产,以显示地方风味。要是把这一类食物收集、整理好,并且对加工方法及原料都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乡土菜的开发是非常有利的。

四、乡土菜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可以说乡土菜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餐饮菜品组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合理挖掘开发和利用乡土菜是餐饮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在乡土菜的挖掘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以挖掘继承为主:开发乡土菜时我们需要明白主次,首先应该挖掘历史菜、乡土菜,在了解的情况下加以继承,最后对此加以改良、创新。

2.顾客主体原则: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为顾客思考,菜肴开发人员设计菜肴的过程中就应该以顾客的身份去想,开发的菜肴是否能被消费群体接受。要是在开发菜肴的过程中脱离顾客,后面所做的一切也就没有什么价值。

3.安全实用原则:菜肴开发的目的是制作出更多新颖的东西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菜肴挖掘和开发过程中就该考虑到这个因素。

第4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乡土的被抛弃和被遗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诸多两难性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乡土意识的丧失和社会基层的碎片化,使我们陷入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实的断裂和撕扯,以及单向度生活的无助之中。一方面是城市生活的局促、紧张,以及严重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乡村的寂寥和荒芜。据报道,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中国消失的自然村高达90万个。更为严重和难以面对的,是老人的孤独死亡和自杀率上升。

西方的近代工业史、城市发展史,作为他山之石,可以是我们思考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借鉴。在近代西方,单一的城市化是片面化的发展观和理性主义文化的体现。在这样一种社会逻辑中,似乎城市的就是文明的和科学的,而乡土的就是未开化的,甚至是野蛮的。但在经历过短暂的城市化狂潮之后,二十世纪下半期,西方出现了迅速的逆城市化。由于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和犯罪增长等城市病日趋严重,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农村流动,市区“空心化”。以人口集中和工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绿色政治运动和乡村保护运动,成为对城市化和工业主义的直接对抗。今天,我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方兴未艾,如何避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避免城乡二元化,以及避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是回归乡土,也就是切实把工业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统一起来。首先是观念的变革。在社会发展方向的定位和社会制度顶层的设计中,要重新认识发展的真正意义,树立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实统一的发展观。在个体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要着力培育和践履科学而健康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未来的责任。重塑乡土意识和家园意识,无疑为新的价值和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厚实而开阔的话语空间。其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真正认识和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更加贴近自然和乡土的,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的优先发展是乡土回归的直接道路。最后,充分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投身乡村的守护和建设。这里,政府的意志和责任无疑是很重要的,政府可以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有序引导资本和企业到广大的农村来,引导它们为乡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政府也有必要引导大量新生的社会组织,投身乡土社会的建设和治理。

第5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一、深入研究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美术课程价值

1、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

美术是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对发展学生的视觉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对美术作品的材料构成及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

所以美术鉴赏模块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美术课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美术技法传授,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状态。

2、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美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美术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性,因此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美术乡土课程、校本课程最能体现美术的地域特色,能够传承、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能力,接触特殊的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在开发美术乡土课程、校本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在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以及释放个体的紧张或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促进身心健康与个性和谐发展的价值。

在师生共同开发美术乡土课程、校本课程中,学生能够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以此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5、助益人生规划,拓宽发展空间

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课具有工具性的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提供发展机会。

二、开发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课堂观察、听评课,了解当前我市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内容。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熟悉的、本乡独有艺术形式,通过实地考察、摄影拍摄清东陵石雕、冀东皮影,提出方案,写调查研究报告。

2、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校本教材与乡土教材、教学反思等。

3、反思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开发的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的科学性、创新性。

4、文献法: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网上查阅与开发的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论文、论著,以备研究所用。

三、开发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具体步骤

(一)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的方式确定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内容。内容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有地方特点的。课程的界定要准确。如本人,根据前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家乡有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感到很骄傲,86%的学生都去过清东陵,看过清东陵石雕,但对石雕没有深入地鉴赏过。2010年“五一”期间,有的同学就参加了清东陵举办的“太平洗象”、“石雕艺术欣赏”活动。课本上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一课也没有认真地学习,学完这一课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所以本人决定开发“清东陵石雕艺术欣赏”乡土课程,以拓展教科书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完整、全面、深入的认识。尽管大多数学生对皮影戏、皮影舞、皮影调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们的父辈、祖辈都很喜欢皮影,本地电视台经常播放皮影戏,唐山每年举行皮影艺术节,日常生活中家乡人们跳皮影舞的也很普遍,开发“冀东皮影调、皮影秧歌舞、皮影的形象造型风格”乡土课程对传承家乡传统文化很有作用。学生学习土生土长的艺术很容易接受。特别是皮影秧歌舞中人物舞蹈动作僵硬、夸张,很像动画里人物动作,很符合现代学生审美情趣。调查发现学生对色彩鲜艳的、讲究对称的图案作品很感兴趣,也能够接受,愿意学习;一些同学对漫画,特别是卡通画着迷,所以我决定开发“图案”、 “速写创作”、 “漫画创作”校本课程。

(二)开设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1)带领高级中学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实地考察了清东陵石像生、石五供、地宫壁雕等石雕作品,拍摄了许多清东陵石雕照片,在网上查找了许多陵墓雕塑图片,参考了《中国雕塑史》等论著,写出了《清东陵石雕艺术鉴赏》乡土教材,制作了“清东陵石雕艺术鉴赏”课件。主要内容是:1、考察、观赏、拍摄、保护清东陵石雕;2、比较清东陵石雕与历代陵墓雕塑艺术风格的不同,以及陵墓雕塑艺术风格发展历程;3、研究、体味清东陵石象生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华表、丹陛石、祥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石五供、地宫壁雕所体现的宗教思想。4、欣赏清东陵石雕给人们带来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2)本人带领学生参观了遵化市举办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展,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评了作品,拍摄了大量的皮影影人、剪纸作品照片。 在查阅了大量网上资料的基础上,本人编写了《唐山驴皮影造型艺术谈》乡土教材,完成了“冀东皮影”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1、冀东皮影的产生与发展;2、人物造型与行当;3、唱腔与伴奏;4、《俏夕阳》;5、唐山驴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特点,a.人物造型艺术化,b.人物造型平面化,c.卡通式的人体比例范式,d. 人物造型戏曲化,e.人物关节弯曲化;6、唐山驴皮影细腻逼真的砌末造型;7、皮影的民间装饰特色,a.“点”的灵活运用,b. “线”的优美组合,c. 符号化的传承,d. 人物头饰特点;8、皮影影人的制作方法。

(三)开讲开发的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

结合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1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讲授“清东陵石雕艺术鉴赏”乡土课程一课时;主讲“皮影的形象造型风格”乡土课程两课时。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都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好。

(四)最后,修改、汇总、推广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结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改乡土课程教材,以备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校本教材;大语文观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是的,长期千人一面语文课程的实施,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是让学生对家乡了解甚少,家乡的语文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乡土教材是对现行语文教材的丰富和延伸

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深刻挖掘课内资源,“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与其他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新课程。”教师应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乡土资源整合到现行教材中,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现行教材内容的理解,充分体现出语文乡土教材对现行语文教材的丰富与延伸。

二、乡土教学要以语文为主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因为我们所开发的是语文乡土课程,所以所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进行。我们编写的语文乡土教材,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在每篇课文的结束,都有语言文字的练习题、思考题。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和习作训练。如:第一单元学习了家乡的特产,就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夸夸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活动都带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倍感亲近。以此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涵养。

三、乡土课程要以校本教材为基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由教材的主题拓展到走进家乡、走向自然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其能协调发展。因而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使素质在活动中生成、发展,在实践中内化、优化,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家乡观念,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利用校本语文阅读课组织学生学习乡土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品味其中蕴含的乡土文化以及作家诗人在其中传达的浓郁情感和文学风采;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调查、采访、上网等方式,向父母、邻居以及研究人员了解泰州的历史文化,从图书馆借阅资料,到相关场所了解具体情况,利用电脑整理文字材料和进行版面设计,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愉悦,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组织学生开展“我当凤城小导游”“泰州国际旅游节新闻会”“感受水城慢生活,争当文明泰州人”等语文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之美,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承了乡土文化,彰显了现代文明。

第7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一、利用乡土地理,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

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在课外,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爱乡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会萌发、生长。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产业转移》为例,课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得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这时联系校区所在的兰州新区的产业转移,合理分组,对产业转移知识展开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第一组:装备制造业。兰州已经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本身在兰州市就具备,利用这样一个新区,重点发展像汽车的装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装备制造业,这些装备制造业在新区发展都没有大的污染。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具有哪些接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第二组:石化工业。兰州新区的建设要把在兰州市老城区的1000万吨的炼油搬到新区,这样大大改善老城区的城市环境质量。有这样一个基础,再加上甘肃,特别是从河西走廊有六条输油、输气管道通过,有老的石油炼化的基础,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储备基地和输转基地的基础,充分利用这样的比较优势,利用中石油在甘肃的分公司大企业的作用,来延长产业链。下一步打算是往下游发展,成为我们国家战略性的石化工业基地。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发展石化工业优势是什么?

第三组:生物制药。甘肃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里面,生物育苗生产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现在国家用的育苗的生产基地都放在甘肃,再加上甘肃又是一个中藏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甘肃的中药种植面积在全国是第一位的。下一步打造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制药在兰州新区将成为第三个主导产业。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发展生物制药优势有哪些?

第四组:高新技术,已经有的基础就是有色冶金新材料,应该说在国内是领先的,在有色冶金新材料方面的研发是领先的。再就是新能源,甘肃现在的河西走廊已经是国家风光电的主要新能源基地,围绕新能源制造这方面的研发。再就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打造研发和应用基地。

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得出,兰州新区是通往新疆中亚的战略通道,建成重要的枢纽型的物流园,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而且毗邻机场,抓机场的改扩建,使兰州新区成为西部重要的枢纽型物流园。既有现有的产业,又围绕这些产业的定位,把东中部能够转移过来的,坚持“三关”,即产业政策关、投资强度关、环境保护关的,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在兰州,使其成为西部一个重要的增长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二、利用乡土地理,可使地理教学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总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黑板到课本,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问题。现在的高中地理不仅理论性突出,而且实践性很强,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就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农业”时,可以把“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引入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一起了解。

(投影展示)材料一:苦水玫瑰的栽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永登苦水李窑沟(现下新沟村)有个王姓秀才赴京赶考返回时从西安带回几株玫瑰,栽植在自家花园中观赏。由于极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生长旺盛,枝多花繁、花香四溢、浓香袭人,深受人们喜爱,想栽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采用分株法竞相栽植,不过数年,各家房前屋后、庭堂院落,都栽满了玫瑰。后发展到地埂、渠畔,主要以观赏为主,进而又陆续扩展到周边地区。由于玫瑰在永登县最早是在苦水引种,又在以苦水为代表的地区内长期栽植,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最终形成了地方品种,习惯上称其为“苦水玫瑰”。

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闻名于世界,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市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兰州永登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

永登苦水玫瑰种植已有悠久历史,提取玫瑰油的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的玫瑰生产国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三十年代,天津酒厂用苦水玫瑰造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从此苦水玫瑰驰名中外。

玫瑰用途很广,经济价值也很高。玫瑰花是做糕点、酿酒的必需香料;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香料的主体原料,每公斤玫瑰油在国际市场上可换黄金1.5公斤。玫瑰花和根还可以入药,有顺气和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同时可以美化环境,花开季节,香气浓厚,素有“玫瑰花开十里香”的美誉。兰州的市花是苦水玫瑰,苦水是个地名,苦水产的玫瑰是中国最好的玫瑰,所以叫苦水玫瑰。苦水在甘肃兰州,这儿有中国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中国的玫瑰油绝大部分产于这里。

材料二:2010’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旅游节将于5月18日至6月18日在永登县苦水镇举办,本届旅游节的主办,旨在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永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展示“中国玫瑰之乡”的亮丽风采和玫瑰文化的深厚内涵,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玫瑰资源,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玫瑰文化、礼佛文化、垂钓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全力打造都市休闲型、参与体验型、风景游览型、文化娱乐型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将玫瑰之乡建成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农业科普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美丽乡村,给兰州市民提供一个感受自然、放飞心情的“后花园”。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该地区发展玫瑰产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该地区未来发展玫瑰产业的出路在哪里?

(3)请你为苦水玫瑰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有直接帮助。同时学生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气和新意。且能够辩证地看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不是课堂里“纸上谈兵”所能解决的。所以有了乡土地理活动,就能够使地理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三、利用乡土地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我们这里是山区,这些地形要素都比较齐全,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突出,看一看,比一比,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既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从而巩固了记忆。

四、利用乡土地理,可以为乡土建设服务。

要使学生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单靠初中的乡土地理教育还是不够的,因为一种意识的形成、一种感情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几堂乡土地理课和几次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和参观等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常熏陶,并经过较长时期的培养方能奏效。

第8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湖南民歌 高校 音乐课堂 传承

湖南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总是牢牢地扎根于三湘四水河畔的泥土之中,像一朵朵山野之花,千姿百态地装点着那些“泥脚杆”们朴实平静的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湖南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些光辉灿烂的湖南民歌是先辈们共同创造给我们的丰富的宝贵遗产,是值得我们继承性地引入到当今音乐教育中来的,其中一环便是让湖南民歌在地方学校中得到弘扬与发展。

一、湖南民歌传承的必要性

民歌是最古老的民族艺术之一,其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行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面貌,具有醇厚朴实的气质和真挚动人的感情。湖南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一般都短小精炼,风格各异,它们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人类精神文化宝库的贡献。湖南的民族歌曲在一步一步地成长,正是因为这些流行因素的渗透,才使得湖南的民间歌曲的声韵风俗更有特色、别具一格,因此,湖南民歌的传承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丰富他们的音乐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生态视角下研究湖南民歌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弘扬民族音乐落到实处必须从乡土音乐做起,只有先弘扬最基础的地域性民族乡土音乐,从而广泛发展至全中华民族,才能使音乐更具有凝聚力。湖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是优良乡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湖南民歌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弘扬民族音乐”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地方学校作为教授知识与汲取文化的主要场所,便于制造乡土音乐教育的环境,学生在熟悉的乡土气息环境里也更能滋生乡情,增加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乡土音乐的弘扬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便是国家与社会改革发展的弄潮儿,通过他们传播、带动,有利于乡土音乐的全民化发展。

二、 湖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一)、湖南民歌的特点

湖南地区分为汉族民歌和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两大部分。如同我国民族居住特点一样,湖南汉民族人多域广,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汉族民歌按地域分为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少数民族则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民歌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历来有句俗语:“隔山不同音”,这便说明了湖南的语言的复杂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为数众做的汉族人民,各自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湖南民歌的方言音韵极具特点。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形条件的不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地方方言的多样性,形成了湖南各地区民歌风格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二)、湖南民歌的代表作品

湖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支流,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诗人屈原就根据楚国民歌加工整理的《楚辞》,其中《九歌》中的《湘君》、《湘君夫人》两章就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所唱的民歌。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时尚的一个里程碑。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已经创作出了一批批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洗菜心》、《打硪歌》、《马桑树上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等。但要说到最具影响力的,那还得说那首脍炙人口的——《浏阳河》。《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年代由著名的戏剧作曲家唐璧光先生所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这首影响着几代人的歌曲,以它优美、流畅的旋律,亲切明快的情绪,成为举世公认的一首脍炙人口、蜚声中外的精典名曲,曾被收入《世界名典汇编》、《中国名典旋律辞典》、《中国百首精典名曲》等辞书中,并改编为合唱曲、器乐曲、琵琶独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以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奏、演唱形式,歌颂了的光辉形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三、 湖南民歌进高校音乐课堂的方式和途径思考

要使湖南民歌走进当地高校学校音乐课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重点解决好教材和师资问题,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编写关于湖南民歌的乡土音乐教材

1、音乐课程设置应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

音乐文化不仅是一个音乐形态层面上的东西,还应该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与哲学、艺术相关的各种层面的内容,音乐课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学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在音乐学科上营造浓厚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不然,很难想象一个连祖国的“母语”都讲不清楚,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无了解或知之甚少的人民族会有多么浓厚的感情。

2、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学生可接受性原则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乡土的音乐。高校音乐课程必须贯彻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则,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每个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乡土音乐教材应针对教学对象,编制与之相应的乡土教材,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

3、注重材料的加工整理,避免选材的盲目性和任意性

湖南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是具体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湖南民歌充实音乐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传统,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走向未来。目前,还没有对湖南民歌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相应的教材也大量缺乏,湖南民歌音乐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挖掘、整理、创作湖南民歌,汇编乡土教材,并渗透于音乐教学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这也是当地音乐教师与教育部门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一些湖南民歌并没有经过加工整理,只是经口头传唱流传下来。如有条件应将其制成音像制品,使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由于关于湖南民歌的乡土教材只是音乐补充教材,课时有限,所以编写内容不能太多,要具有代表性,努力挖掘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主题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

4、课程应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设置得规范化和多样化

课程设置应像语言文化学科那样专门设置有关民族语言的语法、修辞、民族文学体裁。在各级各类的音乐学校应设置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乐理、中国作曲法、中国曲式学等课程,使本国、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理论像“母语”一样被学生所熟悉和接受。

(二)、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目前,我国中、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多数是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往往是了解较广却不够深入,特别是乡土音乐还相对薄弱,要对学生有效进行乡土音乐学习还有一定困难。但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还有相当一些长期生活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他们不仅了解当地丰富的乡土音乐,更为珍贵的是他们熟悉这些音乐背后动人的故事和真挚而丰富的情感。他们对当地民间音乐研究相对较深,且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我们应该真诚向他们求教,热情地欢迎他们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向学生展示最具地方特色的乡土音乐,充分展示他们对劳动、对生活,用音乐表达的独特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丰富课外活动

1、采风

对于中学生,我们可以适当组织到各村寨进行采风,走进民间艺人,了解民间艺人,激励学生通过查、看、听、问等方式进行调查,从中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音乐文化。学生不仅在演唱和演奏风格上向民间学习,也在实践中懂得和具备收集、纪录、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一般常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们自我继续教育的延续。

2、建立学校舞台,丰富学校音乐生活

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广大高校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无限创造力和潜能。定期举办学校文化周或艺术节,为学生文化创新活动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表演富有当地特色音乐、舞蹈节目。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乡土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排演湖南民歌音乐节目,如山歌表演唱、山歌联唱、采茶歌舞、器乐合奏等学生喜爱的节目,在课堂上,课间活动中,学校的晚会上,社区的活动中,市、县(市、区)的文艺汇演活动中参加表演和比赛,使课堂教学成果得以延伸和巩固。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表演展示的平台。

3、注重师资培训工作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地方乡土音乐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熟悉当地音乐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师队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地方乡土音乐方面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乡土音乐文化知识及技能,并将其更充分、更有效地运用到音乐课堂中。

四、结语

将湖南民歌引入高校音乐课堂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发现并有效地运用,只要做到冷静思考、长期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湖南民歌必将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出璀璨的光芒,必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既保持本色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必将给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留下若干的感动。

参考文献

[1]吴敏.乡土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施研究——以皖西地区乡土音乐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第9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一、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是刻不容缓的举措,乡土音乐是民族音乐中十分典型的艺术形式,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土音乐进课堂有助于加强当代中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了解。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于各种知识的接受和吸收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方式和选择方法,只有将乡土音乐真正地融入课堂,触动学生的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而福州民谣是福州乡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福州民谣简短小巧的结构特点,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了解更多的音乐特点。中学音乐课堂上,福州民谣的教学,能够促进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了解地方特色音乐的动力;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民族素质,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传统音乐奠定基础。

二、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保护,越来越多地教育工作者对乡土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做了大量的尝试,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进一步体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可行性,笔者在福州民谣的教学中,再次肯定中学音乐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一)福州的地域优势

福州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悠久的历史渲染了榕城沉稳灵动、古调悠长的传统气息,各种文化古街、艺术长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长期的艺术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福州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福州民谣的传唱与再创作,为学生对乡土音乐知识及传统民俗文化的掌握与了解奠定的基础。

(二)福州民谣朗朗上口

民谣来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是民歌的特点之一。福州民谣也有这样的特点,四句旋律起承转合,给人以婉转、自然、清新的小调风格之感。福州民谣的旋律还与福州方言音调的上扬、下叹有着密切的关系,歌曲旋律的走向根据福州方言的特点进行大跳、上行、下行等不同处理,使得歌曲的演唱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唱福州歌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方言的特点,并对歌曲旋律产生一种亲切熟悉之感,加深印象。本课中《一粒橄榄》正是根据福州方言的特点进行起承转合的旋律排列,歌曲最后的重复句是歌曲情感表现的延续。

(三)歌词内容的特点

福州民歌的歌词内容是人民群众生活情景的再现,是福州民俗文化的缩影,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福州旧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与情感表达等相关的民间习俗,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表达歌曲情感。本课中《一粒橄榄》反应了旧时男子无钱娶妻的无奈与沮丧,学生通过对歌词的了解,明白民歌中人们含蓄的表达方式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生活态度。

三、如何解决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存在的不足

福州民谣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地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音乐教师自身掌握较好的福州民谣相关知识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而方言的准确发音也是许多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福州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没有长期使用方言的教师,只是通过临时的学习,这样的发音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福州方言特有的“虾油味”荡然无存,这样的局面造成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福州民谣的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方言的示范及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尴尬局面。而这样的不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和突破口,那就是对于福州方言的“取短补长”。

(一)方言作为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当今社会,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极具成效,地方方言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紧迫感,许多青少年对家乡的方言越来越陌生。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方言在乡土音乐进课堂中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对福州方言不是特别熟悉,但方言在课堂上出现,却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较为直接的导入方式,在本堂课中,初听歌曲时便提出思考问题:歌曲唱了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听懂部分歌词时,学生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对整首歌曲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对福州方言完全不懂的学生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有着学习的兴趣,对方言略学一二便有一种满足感,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激发兴趣,有着很好的意义。这样的导入也为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福州乡土音乐做好教学情感的铺垫。

(二)教师的发音不足由学生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