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急救护理知识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护理知识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救护理知识归纳

第1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术; 救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120-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 Lessons

ZHENG Wenjun

Shaoyang MedicalCollege in HunanProvince,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focusing on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students’ analytical ability, teaching basic design idea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competences as well as detailed teaching procedure design.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e three stages; case lead-in for nursing task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design on patients’ assessment and judgments and teaching activity; teaching activities design on patients’ cardiac arrest aid.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Teaching design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沟通,“说课”活动已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及教育专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标[1,2]。“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1课程简介

“心肺复苏术”是《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是 3学时。《急救护理学》开设在第四学期,是护理专业的考试科目。 其前导课程包括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同步课程包括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等。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护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病人进行系统评估,准确判断,及时发现急、危、重症情况,采取必要的紧急抢救措施,能主动配合医生实施后续的抢救与监护,同时培养护生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本次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2.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分类。掌握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能正确评估病人,及时发现心搏骤停。并对心搏骤停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并主动配合医生完成脑复苏的救治与护理。

2.2态度目标

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在面对急危重症情况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3重点及难点确定

上述目标中,对心搏骤停的分类是理论上的难点;能正确评估病人,发现心搏骤停,以及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

3 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对“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已非常熟悉,会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会进行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

4基本思路等的设计

设计临床案例,营造仿真的急救环境,利用高级综合模拟人(ECS)表现案例中病人心搏骤停状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资料,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与判断,并实施心肺复苏术。ECS的真实反应以及这种与临床情境完全相仿的实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3,4],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获得真实体验,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5教学条件设备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分实训区和教学区。实训区配备高级综合模拟人(ECS),具有生理驱动功能,对抢救、用药有反应; 教学区可容纳70人左右上课,有电脑及投影设备。

6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前期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能熟练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要能够进行情境设计,会使用ECS基本使用方法;能驾驭课堂,控制教学进程。

7教学过程设计

7.1 案例导入引出救护任务与学习目标

7.1.1案例展示 PPT展示与讲解病案;梁珊、女、49岁, 车祸后14 点30分被送入院。14点 40分突发心搏骤停。时间 5min。

7.1.2分析救护任务,引出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正确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人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如何对该病人进行急救? 时间10min。

7.2第一个目标――对心搏骤停的评估与判断

7.2.1明确心脏骤停发生的病因及分类 根据心肺脑复苏术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7.2.2评估学生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进行病情评估。①用仿真综合情景模拟系统表现出上述案例,设计出心搏呼吸骤停的生命体征。学生2人扮演成家属及汽车司机,另外3人扮演值班护士,正确接诊病人;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护理体检。时间 10min。②学生汇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判断:T:35℃;大动脉搏动:消失;R:微弱; Bp:测不到; 瞳孔:散大;拍打病人肩部、呼喊病人:无反应。时间 5min。③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对上述3位扮演护士同学的表演指出优点及不足,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情评估要点,学习其临床表现及判断。 时间20min。

7.3第二个目标――对“心肺脑复苏术”救护的教学活动设计

7.3.1教师扮演护士按“心肺复苏术”流程实施急救术病人取去枕仰卧位于平地上,松解衣带: ①畅通呼吸道;②口对口人工呼吸;③胸外心脏按压。时间 25min。

7.3.22名学生扮演成护士实施心肺脑复苏术教师注意提醒全体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参数变化,注意引导学生与第一次检查的参数进行对比。遵医嘱用药:如盐酸肾上腺素、纠酸药等,注意其用法、用量。时间 40min。

7.3.3老师引导全体学生对2名学生的演练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急救意识,冷静态度及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急救过程。时间15min。

7.4本次课小结与布置作业

师生再次分析整个心肺脑复苏术的情境及演练过程;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和分类、病情评估要点及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布置课后作业及预习内容等。时间10min。

综上,通过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特别是医学临床课教师的素质,有助于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的医学专业教师[5];另一方面,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向同行和专家阐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6],因此说课应成为医学临床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5]。

[参考文献]

[1]徐文基.“说课”在高师学科教学中的作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7-9.

[2]刘诚杰.论新课标下的说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7(4):27-29.

[3]杨延桐,李秀杰,文小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7(2):198-200.

[4]李斯伶,张青.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波尔护理学院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护理学杂志,2007,22(23):13-15.

[5]朱前进.说课――医学临床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6-8.

第2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与总结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措施与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险,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96.7%。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检测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严重创伤患者; 急诊救治;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严重创伤作为急诊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是指在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料的外力作用下,给人的皮肤、血肉及骨骼、脏器等机体组织造成的致命伤害,通常表现为以骨折为主的脏器系统损伤,并伴有创伤性休克、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救护的难度比较大,死亡率极高[1]。为了有效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水平,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58岁,平均(33.4±3.6)岁。致伤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坠落8例,车祸22例,挤压伤24例,金属刺伤

4例,重物砸伤2例;创伤部位主要有:颅脑损伤21例,胸部创伤12例,腹部创伤10例,四肢创伤15例,其他部位创伤2例;经入院诊断,其中单脏器创伤23例,复合创伤19例,多发性创伤18例。全部患者均在创伤后30 min~5 h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救治。

1.2 护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配合主要有:术前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室护理及手术护理。

1.2.1 入院前急诊急救护理 鉴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比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开针对性的急诊急救护理,护理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具体的护理措施有:(1)护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应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及创伤情况,并且在尽量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检查或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状况,急诊急救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有危机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如开放气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复苏等。(2)适当处理患者创口,根据患者病情病况针对性采取输血、输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创口感染等问题的发生;通常严重创伤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症状,所以要针对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建立起两条及以上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输液、输血救治,缓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结束后,应安全、快速地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好患者的,并对患者身体进行适当的固定,同时利用车上的设备、仪器等给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监护,确保患者呼吸顺畅[2]。

1.2.2 急诊室护理 待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抢救准备。(1)短时间内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身体机能特征、呼吸心跳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之进行交流,以观测其神智状况,同时还应当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跳、脉搏、血压等状况[3]。(2)急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当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查看其休克与否,呼吸道畅通与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满足其气体交换需要,查看完之后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救助措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极高,并且患者在1 h内的救治存活率更高,这点必须引起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有预见性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最好在医生医嘱下达之前,便使用套管针帮助患者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标本,以便检验患者血型、配血等,为手术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础。(3)监测并预见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实时监测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来预见患者病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严重创伤患者均为多个脏器遭受损伤,因此病情发展快、变化急,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相对应的检验监测仪器实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并科学预测评估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与护理措施[4]。(4)加强各科室间的协调作业能力,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个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并协同作业,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患者救治的连续性、高效性。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为了确保抢救工作及时进行、不受阻力,应当在急诊救治工作之前,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各科室间的转诊交接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5)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意识清醒的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对自身的病情、救治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等,都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出现放弃治疗的念头。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救治过程中通过抚摸、眼神交流、手势等肢体语言和从容、镇静的工作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运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开疑惑,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等,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5]。(6)在检查评估完创伤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机能后,针对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对应急诊急救方案,病情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设备等[6]。

1.2.3 术中护理配合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保证抢救时间,及时、连续的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材料,比如说皮试、留尿管、配血及备皮、胃管、引流管等。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各个相关科室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性、连续性和高效性。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死亡率为3.3%。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严重创伤由于病情严重、发展快,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诊护理能够保证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证,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做到更及时、更科学的有效护理,这对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实行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7]。

而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全面、准确的评估,对于制定有效抢救、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明确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护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现抢救不及时及护理遗漏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严重创伤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并发症,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氧问题,减轻其机体消耗。而对于呕吐患者,应当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现象。对于失血过多的严重创伤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输血扩容,而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应当迅速明确其活动性出血或者内脏出血状况等,以尽早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减轻不良症状的发生,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8]。此外,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与护理中,应当细致、全面、及时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全天候确保患者的稳定康复。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中,护理工作还应当注重一点,那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抢救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交流和沟通,确保转诊流程顺利,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护理记录是以书面形式对护理工作状况进行的呈现,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在医患纠纷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全面、详尽、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并妥善保存、归档[9]。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发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感到恐惧、担忧和害怕,患者家属也往往会对患者较重的病情感到担忧和恐慌,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以专业的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他们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从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预后[10]。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说明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并采用整体性、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素华,殷婷婷,孔悦,等.创伤评分预警在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护士疼痛教育项目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创伤严重度护理综合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84-887.

[5]裴辉,罗志毅,刘保池.四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黄雪丽,郭爱敏.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黄萍.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22):57-59.

[8]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9]谭雯,黄严.严重创伤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4):34-36.

第3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救中心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运用整体抽样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对本院急救中心68名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离职倾向等。结果 工作压力源与离职倾向呈正向关系。结论 急救中心护士工作压力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建议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急救中心护士的心理健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护士离职倾向,减少护士流失。

【关键词】急救中心护士;压力源;心理健康;离职倾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提供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院前急救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1]。而急救中心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是医院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它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护理,同时又有自身的中毒急救、灾难急救、心肺复苏和急诊护理等。急诊护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艺术。其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急救中心护士较院内人员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使得急救中心护士的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心身疾病如:身心耗竭综合症、特质焦虑、忧郁等。而护士群体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他们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以良好的行为满足工作上的高要求和压力,还要在家庭中承担多重角色带来的家庭的责任。家庭与工作不能相容时,产生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离职倾向。它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造成国家教育经费及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将影响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急救中心整体抽取68名护士和随机抽取院内内外科7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0.10±7.38)岁;已婚占54.5%;未婚占42.8%;离异占1.3%;护龄0.5~37.0年;平均护龄(9.46±7.76)年;学历:本科占34.3%,大专占46.3%,中专占46.4%。急救中心护士与内外科护士在以上各个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统一指导语和填写方法,有调查人员统一发放、收回。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离职倾向调查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共归纳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3 讨 论

工作压力是由于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知觉所致,压力源是引起压力的事物。急救中心压力高于院内其它科室的护士。在工作环境、工作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工作家庭冲突、人力结构、职业风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各种灾害、工业、交通事故等各种灾害性事件日益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提高,作为医院的窗口,急救中心往往是医院工作量最大的科室。加之急救对象多为病情危、急、重者,患者家属求医心切,要求很高,且急救中心担负着院外急救、抢险救灾、危重病救护等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时间紧急、责任重大。急救中心护士长期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和各种外伤患者的第一线,其救治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其长期处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和精神紧张状态。因而更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2 工作量过大、人员编制不足截止2007年底,全国护士队伍发展到154.3万名,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但医院临床护士数量不足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医护比例呈倒置状况。根据卫生部2007年对全国696所三级综合医院调查记录,696所三级综合医院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8:1没有达到卫生部要求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为0.4:1的标准。国内现行的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仍沿用1978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的有关规定标准执行,急诊护士与医院总住院病床之比为1~1.5:100 此配备方面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急诊护理模式。它为考虑急诊患者的数量,就诊患者病情急缓程度、专科点、地区差别、造成人力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近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开展,医院高精尖设备的增加,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使护理工作的范畴、护士的职责、互利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护理业务日趋繁重。

3.3 复杂的人际关系急救中心位于救死扶伤的最前线,其救治工作本身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性。患者及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以焦虑、抑郁、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表现突出。而护士不能及时疏导导致病人大吵大闹,谩骂威胁,甚至大打出手。而医院有规定和患者产生矛盾是不论原因在谁,首先处罚医护人员,使护士产生委屈、愤怒、恐惧等不良心理体验,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倾向增强。

3.4 心理健康由于急救中心护理人员的流失导致临床护理人员绝对不足。由于临床一线护士短缺,工作辛苦,加上频繁的夜班,生活节奏紊乱,尤其急救中心的环境较普通科室嘈杂,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人际冲突,是护士情绪受到压抑,得不到正常的宣泄,造成护士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而相对病房的医务人员,急诊科护士常目睹各种交通事故、灾难现场等各种极度痛苦的事件,这些都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护理工作有服务业的性质,但与服务业相比,急救护理工作更紧张繁重,专业技术要求更高,护士的平均学历远高于专职服务业人员。在新的护理模式下,护士不仅要付出体力、脑力劳动,还需付出更多的宽容与爱心。这种反差,使有些护士感到心里不平衡,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3.5 工作家庭冲突是一种角色冲突的特殊形式,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的角色压力是不相容的。工作家庭冲突有3种形式:基于时间的冲突、基于压力的冲突和基于行为的冲突。基于时间的冲突指的是将时间投入于满足一个领域的需求会消耗投入于其他领域的时间,可以是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占据;基于压力的冲突指的是一个领域内产生的压力(例如不满意、紧张和疲惫等)会导致很满足另外一个领域的需求;基于行为的冲突指的是一个领域内培养起来的行为对于另外一个领域的角色需求来讲是不相容的,并且个体在领域间变换时无法调整行为。护士群体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她们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以良好的行为满足工作上的高要求和压力,还要在家庭中承担多重角色带来的家庭的责任。工作与家庭两者不能相容时,产生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离职倾向。(1)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压力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护士在工作中银工作量大而精疲力竭,当护士回归家庭时,难以满足在家庭中角色的要求。相反,由于护士群体以女性为主体,在家庭中承担着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职责及家庭的压力,当护士家庭中的压力未能得到缓解时,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压力增加,产生离职倾向。(2)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压力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当把家庭中家长的作风带到工作中来护理患者或与同事沟通,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不满或沟通不畅。而将工作中的作风带回家庭,又造成家人不理解,表现在工作行为上,产生行为冲突,产生离职倾向。(3)工作家庭冲突中的时间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护士倒班导致了工作时间的不规律及时间长,超时工作,限制了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娱乐时间,将时间投到家庭中的活动减少;当回到家庭中时,在家务劳动中又要消耗很多的时间,使其难以在家庭中有时间考虑工作的要求,对工作家庭造成影响,产生离职倾向。

3.6 人力结构不合理护士人力合理的组织结构即比例关系、层次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有严格的护士准入制度和完善的职称评审体系,但未涉及对护理人员的分级,未体现护士职称与岗位的关系,技术风险与护士等级的关系,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年资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部分高年资、高职称护士以及一些年富力强的护士中坚力量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脱离一线,而被照顾到二线护理岗位上,造成护理队伍高职称人员短缺。

据统计,一名熟练的急诊护士培训周期为4~5年,但大多数医院急诊护士都是低年资护士,有调查显示,上海市各医院急诊护士普遍年轻,护龄不到5年的过半,对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尽人意。

3.7 职业风险急救中心劳动强度大,长时间的行走、站立、弯腰等动作,可引起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及经期宫血过多等。而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穿刺、注射及处理污染伤口及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其接触途径主要为被污染的针具及其他利器刺伤、割伤或割伤的伤口不慎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而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当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时,吸入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含氯的空气消毒液时,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哮喘、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症状,甚至还有致癌、致畸作用,而紫外线极易损害眼睛和皮肤,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红斑反应、光感性皮炎,甚至诱发癌变。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物之一,由于臭氧的特殊气味可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哮喘、头痛、头晕、恶心及呼吸道刺激症状而产生剧烈咳嗽。

4 对 策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有其治疗、护理的专科特点,据国外学者[2]研究发现,在对创伤治疗中,有急诊护士参与护理的成功率较非专科护士者高15%~20%。可见急诊护理人力的合理编配与医疗安全密切相关。

4.1 增加工作人员于急诊患者日益增多,急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强度相当大,轮班、夜班频繁,医院管理层可适当增加人员,缓解期工作压力。美国急诊医学院(AAEM)声称:急诊护理人员配置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护患比例达不到临床实际要求。“善适当的急诊工作方针,要求急诊护患比例不得少于1:3或按照入院患者概率安排每位护士每小时照顾患者不能超过1:2.5个”。此外急诊注册护士(RN)与患者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更,以实现合理的人员配置。

4.2 改善工作环境医院管理层改变急救中心脏、乱、差现象,改善急救中心工作场所,优化布局,更新设备,为急诊护士营造干净、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4.3 提高业务水平医院应定期安排人员外出学习、进修,拓宽其知识面,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识,熟练掌握“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操作)和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外,还要熟练掌握常见急救操作技术,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CPR、电除颤、气管插管等。这样他们工作起来不至于心理压力过重,可以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4.4 增强心理素质加强素质训练,提高对职业压力的适应能力。急诊护士应注意人文学科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适应职业和环境急救,寻求疏导不良心理情绪的方式,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精力。因为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当体内调节压力的能力与精力消耗不成正比时,机体平衡失调,可导致器质障碍,使人不能做出判断和决策[2]。所以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对待各种压力源,减轻压力带来的身心损害。

4.5 加强职业防护,提高防护意识认真洗手并加强防护用具的使用,在接触血液、体液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医疗职业防护行为的训练,保障医疗职业防护的基本条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3]。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现代急诊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第4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87-01

急诊科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均易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治疗、护理,可引起病情的恶化危及生命。因此,急诊病人的治疗、护理有着其特殊性,而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治疗同等重要的意义[1]。本人从事急诊护理工作十余年,现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急诊科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急诊科是急诊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尤为对致命性急诊患者,在处理的过程中对医护诊疗活动的快捷性要求很高,必须体现“急”、“快”,即包括接诊,诊断和处置(简称“三快”)[2]。

急诊患者病谱广,病情复杂,常是多科交叉,病情变化急骤,时间性强,尤为对复合性损伤的危重患者,护士必须按马斯洛层次论[3],对病人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抢救措施。另外,还要积极配合值班医生的各项治疗抢救,每一项操作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加之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稳定的期望极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急诊护士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要有较好的组织管理才能,快速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 急诊科工作的程序和风险

2.1 对一般较轻的病人就诊 首先护士要进行采集病史,分析和归纳相关信息,及时通知相应的值班医生,同时护士据整体护理程序进行合理有效的抢救护理,但急诊病人要求短时间内抢救生命。因此,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程序要及时果断:其一,迅速识别。其二,监测生命体征。其三,明确护理诊断。其四,及时制定护理措施。其五,积极配合医疗抢救护理,迅速识别病情是首位,相应的护理措施应贯穿于整个诊治抢救过程中。

2.2 对抢救危重患者和复杂病例时 如处理不当易发生医疗纠纷,急诊医护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必须做到急而不躁,忙而不乱,沉着冷静,思路清晰,不但要给患者提供精湛的急救技术,还要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尊重患者的尊严,诚实正直地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任何时候都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不辞劳苦,不讲报酬,此在急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2.3 急诊科是发生暴力事件集中的地方 因为有一些特殊病例,特殊患者,特殊家属,无论是病态,还是常态极易出现,一些不礼貌的言行举止。此时我们都要保持友好的态度,动之以情,讲之以礼。进行有效的病情解释和思想沟通,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法律意识和必要的个人保护意识,尽量将矛盾及时化解,以确保病人更有效的抢救治疗,同时也确保自身安全。

3 急诊科工作的沟通技巧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最易产生矛盾的地方,病人的病情较重,甚至处于濒死状态,作为家属,心情大都担忧,惊慌失措,焦虑不安,情绪较激动,不冷静,不能接受,哭哭啼啼,绝大部分家属认为自己家人病情最重要,希望医护人员立即处理。作为护士,要把紧张的抢救变成有序的工作,不仅注重生命的抢救,更要注意护患的沟通,所以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应详细询问病情,与病人家属和蔼交谈,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解释和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谅解,这样既能使病人极其家属的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自尊,同时尽量用温和的语言劝其家属离开病人,一方面稳定病人的情绪,减少给病人带来的心里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沟通分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沟通方式因人而异,需要掌握技巧,工作中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建立在健康的护患关系基础上的,也是实施治疗的护理计划的前提。

3.1 沟通的类型

3.1.1 语言性沟通是通过询问交谈等的方式进行 护士的语言亲切,有好,悦耳动听,会给病人带来愉快,但谈话的内容应有针对性,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向患者讲诉他们所需了解的知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3.1.2 非语言性沟通是护士通过表情、手势、体态、目光接触及触摸等等方式弥补患者在病态情况下语言交流的不足 而护士的表情是护士的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表现,对病人的心理影响较大,而身体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正确应用“点头”“手势”“对儿童的抚摸”等能维持和调节交流的进行。

3.2 沟通的技巧 急诊科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短,在沟通时,首先最主要的是尊重病人。接待病人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份、性别等具体情况进行称呼,力度恰当,在进行询问了解病情时,护士要努力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是病人和家属都能理解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宣教,深入浅出,耐心解释,通过治疗性沟通,达到理想的抢救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卓燕容.急诊ICU患者的负性心理与防范[J]广洲医药2007,38(3):78―79

第5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推进,很多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上逐渐采用了如提问式、小组讨论式、情景模拟式、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渐融入PBL教学方法。医学院校的教学对这一方式采用的更为广泛,作为专科医学教育和本科甚至更高级别的教育有不同,本着“理论适度、实践技能加强的原则”,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PBL教学法是否在这一层次的教育中更突出其实际意义呢,很多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进行了探讨。

1.1材料和方法

利用检索工具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以“PBL”“高职高专”“专科医学教育”等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并全文下载。分析PBL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学科、效果评价方式、研究时间等内容。纳入文献45篇,统计文献发表时间。文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显示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近10年为主,PBL教学在高职高专中的应用和实践在,专科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实践的学科类别分布不均衡,主要以基础医学居多,临床学科和中医药学科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应加强高职高专医学PBL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1.2相关文献综述

(1)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魏国会应用PBL和CBS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采取闭卷考试,考试成绩表明,教改班所用教学方法可显著提高学生考试总成绩和分析思考题成绩,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差异显著(P<0.001)。武海燕等将解剖学教学班分为PBL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教学对照研究,教学结束后统一命题、考试、阅卷,最后对2组成绩进行统计、比较,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学生对该种教学法的反映。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黄琼在专科护理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将2个教学班分为PBL教学班和传统模式教学班进行研究,采用实验报告等级评价和章节测试以及实验班问卷2种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无论是客观的指标还是主观的指标,均显示PBL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LBL组,PBL组学生普遍反应教学效果较好,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季华等采用PBL教学方式对人体形态学的教学进行了实践,通过和对照班级比较,在理论笔试和实物标本考试成绩方面,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经t检验,实验班级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同时座谈和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方式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了护理专业临床课程与护理临床实践的需求。王剑等应用PBL教学模式应用在生物与寄生虫学教学实践中,其效果评价考试主要包括3个方面:书面报告(30%)、课堂讨论(20%)、期末考试成绩(50%),认为这种考试模式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考核,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堂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减轻期末笔试考试前复习的压力,又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朱一亮等在专科临床专业人体机能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采用问卷形式分单元、分项目、分指标对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2)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邱立等在护理大专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尝试实施PBL教学。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通过PBL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拓展知识面的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搜寻资料的能力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孙素红等在临床专业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将“学生标准化病人”(SSP),即模拟病人,采用PBL教学模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统一考核,实践考核采用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中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题型和统一标准评分,实践考核成绩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理论考核成绩P<0.05(差异有意义),这表明采用PBL教学模式结合SSP优于传统的临床见习。韦成全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对非经典PBL教学法进行了尝试,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间接评价教学效果,并与前期PBL教学法研究结果比较,效果差异不大,表明非经典P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万晓燕等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急救护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组采用任务驱动、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理论讲授加单项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两组均用同一试卷进行理论考试,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急救护理教学质量。罗桂华把情景式PBL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课程教学中,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拓展知识部分以及病例分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晓玲在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了PBL教学法,评价结果显示,实施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探索精神,证明了其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更为有效和成功。

(3)在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应用。三年制的高职高专中医教育时间紧、任务重,王璟等在进行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在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教学中,不但使学生准确掌握了心与小肠病辨证的证候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消极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李勇华等对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进行了探讨,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决定制,把考核和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来:学生出勤率占10%,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占20%,预设的问题及答案质量占20%,一次中医内科学方药知识竞赛占l0%,期末临床考核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30%,这样的方式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王改敏在高职高专中医妇科教学,应用基于博客的PBL教学模式,把病案、问题在教学博客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探讨要解答的问题,再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认为基于博客的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给教学带来便利,提高中医妇科教学水平。段安等将PBL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高专中医外科学教学中,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综合能力和观念的评价,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中有较多优势,并认为该法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张全刚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之外,纳入了实验成绩、课堂讨论发言的成绩,三者综合成绩作为该门课最后成绩。其中,特别注重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课成绩以及实验课成绩。学生反映,这样的考试更灵活,更能反映出学生的水平,锻炼学生的能力。

2结语

第6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死亡病例护理讨论 CCU护士 专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04-03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for deaths CCU nursing care to discu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methods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n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CU death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care deficiencies, lessons learned, make relevant improvements. Results CCU nurses, first aid theory of test scores,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rescue techniques and the CCU ward managemen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Care to discuss deaths, is a good form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help CCU nurse specialist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deaths in care discussion, CCU nurses, specialist capacity

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护士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包括责任、技术、服务等,要尽到CCU护士的职责,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仪器诊断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及识别处理,如心电图、多功能监测监护、心脏除颤仪、呼吸机等操作使用,CCU护士的语言、仪表、动作和技能都应有严格要求,否则都会影响到病人的生与死。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死亡病例都应进行讨论,以往科室组织的死亡病例讨论主要是医生参与,侧重点是发病机理、死亡原因、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分析,从护理角度分析、总结的内容和机会不多,然而在临床工作中,CCU护士常常是第一反应人和抢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发挥了与医疗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护理的角度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探讨患者救治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CCU护士的综合能力。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起开展了死亡病例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CCU死亡2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6~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41.7 %)、冠心病4例(16.7%不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心肌病5例(20.8%)、主动脉夹层2例(8.3%)、急性肺梗塞2例(8.3%)、风心病1例(4.2%)。

2 讨论方法

2.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制度

2.1.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记录本

2.1.2 时间安排,患者死亡后两周内,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后,护士长、责任护士必须参加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以便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措施、死亡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听取医生对护理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2.1.3 形式和参加人员。由护士长确定时间,提前通知分别准备,会议由护士长主持,教学干事记录,科内全体护士参与。可邀请科主任、护理部领导参加。

2.1.4 讨论内容。围绕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后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能力和应急能力、医生与护士之间的配合、与患者家属及其他患者的沟通协调问题,护士自身的急救技能,护患配合,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患者的心理反应,护士的心理素质,CCU的工作环境及抢救仪器的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备用情况,抢救记录的书写,尸体料理等。

2.2 讨论过程

先由责任护士简述病史、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问题、措施、结果等,参与抢救的护士报告患者病情变化、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再由责任护士叙述死亡病例讨论的主要内容,大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护士长进行归纳与总结。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能力

3.1.1 重视高危因素,积极消除诱因。对于心肌梗死、再梗、扩张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饱餐、便秘、精神紧张等不良诱因刺激。

3.1.2 及时发现猝死先兆征象,讨论中我们总结出患者出现顽固性胸痛、血压动态降低、出汗不止、惊厥发作、心电图有动态改变、尿量急剧减少,电解质紊乱,护士应警惕猝死先兆征象,同时发生的先兆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1]。

3.2 提前做好抢救物品、药品的准备工作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备齐常用抢救药物和仪器,对于高危患者,将除颤仪、抢救车备于床旁。

3.3 提高专科护理抢救能力

除心电图知识外,CCU各种危重症护理专科内容很多,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CCU护士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CCU护土专科能力的提高大幅度提高抢救水平。

3.4熟练掌握“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规范抢救流程,对心电监护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护士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应强调“首先求救”的呼救原则,护士立即徒手心脏按压,给予按压频率100次/分,心脏性猝死患者一般先心跳停止,复苏早期,单纯的心脏按压足以维持机体基本通气要求,人工呼吸可稍后进行.同时心脏按压虽不能直接恢复正常心律却能为早期除颤奠定基础,研究表明70%~80%左右的心脏猝死患者为室颤,自行转律者较少,早期电击除颤是唯一有效的手段。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0%[2]。

3.5 抢救人员合理组织分工

抢救时护理方面由护士长负责安排,护士长不在场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和分工。①专人记录口头医嘱,并记录病情变化。②专人抽药、专人推药、专人填写抢救记录[3]。③呼吸道应由专人管理,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进行,互相配合,严格执行抢救中口头医嘱的查对制度。

3.6 加强与患者、家属及同病室其他患者沟通

凡进入CCU的病人,由于病情需要建立多条治疗通道,加之陌生的环境和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均加剧患者的紧张与濒危感,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紧张,情感低落这种情绪状态常常伴有生理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我们CCU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细微的心理进步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了让家属放心和安心,病房应设立家属休息室,保证病人和家属及时取得联系,每天上午由管床医生与家属汇报病人的病情。17:00~18:00点进行家属探视。护士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给病人以安全感,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增加舒适感并减少痛苦,使患者得到呵护和尊重。患者家属由于对患者突发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抢救时一系列侵入性医疗操作缺乏理解,以及治疗费用等因素出现焦虑情绪,往往是医疗纠纷的根源[5]。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其倾诉,理解其心情,耐心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而抢救过程对同室的患者更是强烈的不良精神刺激,易造成其紧张不安的情绪,甚至加重其病情,尽量拉上床帘,让其他患者有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空间,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避免大声议论引起其他患者的不安。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避免家属在场。

3.7 及时整理环境,保证抢救后续工作的进行

当班护士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时补充抢救物品、药品,归类固定放置便于取用,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为下一班次抢救做好准备工作。

3.8 改善CCU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效率

讨论中我们发现抢救过程中有些抢救物品、药品取用不方便。实施“五常法”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通过日常工作中“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实现人、物、场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6]。例如:抢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由于全院统一摆放,不适合CCU专科疾病的抢救需求,因此根据专科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为抢救患者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宝贵时间。

3.9 指导CCU病人的饮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食过多时可诱发心绞痛并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宜进食过热过凉的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因此CCU病人(4~24h)通常仅摄入流质,病情稳定时才准许进软食,这对于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血管内成型术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资料显示:“把每日餐量分成六小份是最理想的”。

3.10 用药监护

CCU病人病情重,用药复杂。护士应熟知心血管常用药的作用、用途、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严格执行医嘱,静滴时不可外漏,严格按要求调整滴速,观察疗效,详细记录到护士记录单上。如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利多卡因等,了解疼痛是否缓解,室性心律失常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多等;心梗患者如使用吗啡止痛,观察疼痛是否改善,有无呼吸困难;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心率是否减慢,有无复视、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等中毒症状。

4 结果

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后CCU护士的抢救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护理部和科室质量管理员不定期检查,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护士长日查房等进行综合评分。理论考试着重于心内科急救护理知识;风险预警能力主要考核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心电图知识和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抢救技术除心肺复苏、静脉穿刺技术(包括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输氧、导尿、吸痰外还着重考核心电监护仪、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等;病房管理包括危重病人护理与管理、急救药品的配备与使用、护理文献书写、收费核查及医嘱执行、消毒隔离、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考试考核计分以参考人平均分数为准;病人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对出院病人进行调查。

通过死亡病历讨论,科室护士的理论考试、风险预警能力、抢救技术、病房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前后一年的护理考核和护理质量比较(分)

5 体会

5.1 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我科毕业5年内的护士占50%多,缺乏临床经验应急抢救能力不足,在每次讨论中,年轻的护士常常意识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查阅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经验。

5.2 培养CCU护士病情观察和预警应变能力。心脏性猝死(SCD)是最难以预料的心血管事件,通过组织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我们归纳了可能发生SCD的患者和先兆征象培养了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所以,CCU 护士应特别注意每一新情况的出现,善于判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3 有利于抢救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每次的讨论分析找出抢救过程中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我们结合病例学习“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判断,心肺脑复苏术、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的应用进行培训考核利于抢救中发挥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例如:CCU一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值班护士立即呼救并同时除颤,及时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5.4 有利于发现护理缺陷,除技术方面的问题外包括管理、服务方面的不完善,通过讨论我们提高了认识,完善了CCU相关的管理制度,护士的管理协调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5.5提高了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抢救过程紧张急迫,护理人员往往注重急救,而对抢救记录不够重视,为护理纠纷埋下了隐患。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件,在实行举证倒置的今天,完善抢救记录,对护理人员有保护作用,避免护理纠纷或在护理纠纷时不处于被动地位,而客观的抢救记录也是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依据[7]。通过护理讨论,护理人员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护理职责,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完善抢救记录书写。

5.6 提高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业务水平的了解程度。 护士畅所欲言的讨论中透示了其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士长可更确切地了解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了解下属的不足与长处,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或进修,有利于流畅管理工作 。

总结:通过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训练和培养了护士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整体护理模式及临终关怀模式的开展。日本石川馨教授指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无限能力,创造尊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素质[8]。通过各种培训改善了CCU的环境,物品井然有序,全员素质普遍提高,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使患者对入住CCU增加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赵平凡,杨书香,罗希芝.68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 :77.

[2] 黄爱珍.心肺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6.

[3]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5(8):504.

[4] 杨晓云,王蕾,张利梅.C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4):88.

[5] 吕志红,刘敏.影响危重病人家属焦虑因素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8):933.

[6] 陈书盈.CCU实施“五常法”规范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7] 胡敏,王敏,李玉梅.通过病例讨论有效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的探讨.上海护理.

第7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 初级创伤救治;救治情况;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21-194-04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GE Boyong1 WANG Mingtai1 LIU Zhenghe1 WANG Yubo1 ZHOU Lu'an1

YANG Ying1 LIN Yu'nan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3,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in China. Methods Trau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10 and October 2010 to July 2013,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clinical.The dat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in the two groups.In the two groups the cervical vertebra protection,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time that was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survey were recored.With comparison in the two groups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imary trauma care courses in China. Results After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trauma patients’ cervical vertebra fixed rate, effective rate of 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Primary Trauma Care;treatment situation;control study

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由世界初级创伤委员会(PTCF)发起的,以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程序和措施处置各类创伤患者为主要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应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解决在第一时间内对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问题的一项国际继续教育项目[1-3]。该项目自1996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目前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

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认可[4]。我国于2010年9月5日在湖北武汉启动此培训项目,随后在湖北、 辽宁、河南、广西建成4个国家级培训中心,用3年时间采用梯级培训的方式完成对我国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初级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培训,历时3年的中国PTC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培训班1053期,培训了全国近5300家医院的学员2万余名。

创伤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从而导致在救治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5]。传统的救治流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医师,特别是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人员都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对患者进行救治。而PTC重在快速、系统和有序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漏诊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院急诊外科共有9位医师,均完成PTC课程培训。为明确PTC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创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急诊外科医师在接受PTC培训前、后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PTC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32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记为旧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未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另外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两个时间段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26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新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时进行ISS评分,其中ISS评分≥16分的为严重创伤患者[6]。旧救治组中,男200例,女142例,年龄18~58岁,平均(29.7±12.8)岁,受伤时间45~100min,平均(61.5±21.3)min,ISS评分(22.64±6.21)分,同时依据其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54例、坠落伤74例、机械伤58例、锐器伤41例、火器伤15例;新救治组中,男249例,女177例,年龄19~60岁,平均(30.3±14.5)岁,受伤时间50 ~ 105min,平均(59.9±22.5)min,ISS评分(23.17±5.61)分,同时依据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89例、坠落伤113例、机械伤68例、锐器伤30例、火器伤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平均受伤时间、I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在进行抢救时,完成初级评估所需的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之后的有效开放气道情况、血胸和气胸阳性诊断率、其他损伤的漏诊率、完成初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收集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伤者可疑颈椎损伤者颈椎固定率比较

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96%,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伤者有效开放气道情况及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比较

旧救治组呼吸道梗阻者中,仅有32.51%的有效气道开放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7.56%,开放气道的方式仅有口咽通气道置入及气管内插管两种方式;新救治组中呼吸道梗阻者有效气道开放率为95.00%,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9.72%,开放气道的方式有提下颌、口咽通气道置入、鼻咽通气道置入、喉罩置入、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等八种方式。

2.3 两组伤者血胸和气胸诊断率情况比较

新救治组对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的诊断率分别为76.29%、89.43%、70.89%,明显高于旧救治组44.44%、57.31%、34.80%的诊断率,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伤者漏诊率比较

旧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39.56%,漏诊率高达60.44%;新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72.63%,漏诊率仅为28.37%,x2=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比较

旧救治组完成对伤者的伤情评估所需时间为(12.62±3.17)min,新救治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为(3.15±1.05)min,短于旧救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救治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者的生理功能,避免二次损伤,降低伤后伤残率和病死率[7-8]。创伤患者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我国各个地区创伤救治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使创伤救治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伴有多个脏器系统或部位的严重创伤,对医院整体救治能力和人员协调配合能力及专业水平、医疗设施与条件均是综合考验[9-10]。创伤患者救治中,有单一损伤也有复合损伤,有明显损伤也有潜在或隐匿损伤,有一般患者也有严重创伤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如何让接诊救治医师能对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从而进行有序、有效的救治,是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创伤的死亡率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五位,是l~34岁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11]。人们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综合国内外创伤救洽的发展现状,探讨现代创伤救治模式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是创伤医学的发展目标。我国现阶段急诊医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12-13]。而PTC培训课程的引入,无疑是我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创伤救治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其培训的时间持续性(3年计划)和广泛性(全国多个省份、地区等和麻醉、急诊、院前急救等人员)可以充分反映出国家对规范创伤救治的普及性方针。

本研究显示,在培训前后对可疑颈椎损伤的颈椎固定有差别,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28%,因此而遗漏一些体征不明显的颈椎损伤,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由于颈部脊髓占据50%的椎管,颈椎损伤不一定出现脊髓损害。因此,判断颈椎颈髓情况是根据受伤机制而不是症状和体征,颈椎固定应在怀疑存在损伤时而不是确定有损伤时。在接受培训以前,大部分医生认为上劲托会影响创伤患者呼吸,会浪费时间,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对四肢活动正常的患者上颈托来保护颈椎。在PTC课程里强调创伤救治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的情景演练中进一步强化学员的颈椎保护观念,因此在培训后学员能将观念的转变带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可疑颈椎损伤的患者给予颈托进行颈椎保护[14](对可疑颈椎损伤颈托固定率达100%),而在随后的辅助检查中确实发现有3例患者无明显的阳性体征但是存在有颈椎的骨折或者脱位,有效避免损伤后的二次损伤。说明通过PTC课程的培训,不仅可以使我们临床一线医师能认清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指导临床抢救。

未能及时打开控制气道和维持呼吸功能,或未及时发现张力性气胸而未行穿刺减压是以往创伤患者救治的常见失误,在PTC课程里强调对创伤患者救治初级评估的流程,对整个流程(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功能和暴露)分别用简单的字母ABCDE,使学员容易记忆掌握。在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中100.00%的人员(特别是年资比较低,临床经验欠缺的医师)反映由于PTC课程简单且容易熟记但是实用性强,所以在单人接诊处理严重创伤患者时会不容易慌乱,对患者救治思路比较清晰。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梗阻气道开放的有效性为32.51% VS 95.00%,培训前因呼吸道梗阻出现严重低氧血症为47.56%,培训后为9.72%,而对于一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如: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非仪器依赖性的阳性诊断率较培训前提高,分别是44.31%、57.23%、34.72% VS 76.31%、89.57%、70.85%。目前大部分文献资料表明,对于威胁生命的损伤如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可明显提高伤者生存率。与疾病“诊断”不同,创伤诊断称为“伤情评估”,强调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能对威胁生命的损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处理后尚需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处理是否准确及时有效,整个过程是动态和变化的过程,然而缺乏临床经验的一线年轻医师,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中无底”。本研究中从事急诊外科工作10年及以下年资的医师共8名,其在培训前检查处理创伤患者是时间为(12.62±3.17)min,在培训后为(3.15±1.05)min,对于在检查患者过程中发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时,67%人员表示在培训前感到慌乱,而在培训后仅11%感到慌乱。并且所有人员均表示,PTC课程对急诊外科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实用性非常强。漏诊率居高不下,是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特别是多发伤致伤能量大,漏诊率达2%~40%[15]。漏诊意味着确定性治疗的延迟,伴随着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在紧急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时,遵循精确评估的策略和技术是降低漏诊、误诊率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多发伤的漏诊率分别为60.44% VS 28.37%,说明PTC课程的培训可以改变我们临床的工作习惯,提高临床的工作效率及减少创伤患者的漏诊率。

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结合PTC培训前后我院救治创伤患者临床对比,可以明确得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能极大的提高急诊科医师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hluter PJ,Nathens A,Neal ML,et 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0,68(4):761-770.

[2]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7.

[3]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13.

[4] 王正国.创伤学―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3.

[5]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6] 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7] 张连阳.重视多发伤的精确伤情评估[J].重庆医学,2010,39(9):1025-1026.

[8] 韦小珍.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95-296.

[9] 孙晓宇,梅宇欣,张硕,等.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开展效果与评价[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3):46-49.

[10] 郑宏,张蕾,古丽斯坦・阿斯木江,等.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3):41-42,57.

[11] 麦泉云,符兆亮,曾宇,等.初级创伤救治急救技能培训实践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6(4):583-584.

[12] 林海凤,徐艳.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48-2350.

[13] 王俊,王小慧.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1):701-702.

[14] 苌海华,李超乾,王威,等.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在急诊科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378-1379.

第8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 急诊护理;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77-01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护理过程中的所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均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死亡或损害和伤残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不确定性、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我科于2008年10月实施风险管理,将管理方法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方法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分管片区护理督导、护士长、副护士长及护理组员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对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导。确立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风险的控制标准对降低护理管理风险非常重要[2]。2)认真学习风险管理制度:针对急诊科的特点,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成立了以科主任、护士长、高年护师为主的风险领导小组。3)增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明确了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3]。规范了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表格式的记录单, 强调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客观、真实、准确。4)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技术培训,加强应急能力培训,加强高危护理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5)健全急诊抢救流程,加强紧急预案的制订及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持续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加强护理紧急预案的制订及管理,如火灾、水灾、盗窃等事件发生时处理预案;突然停电时处理预案;病人跌倒、坠床、烫伤或有自杀倾向、精神异常病人的处理预案;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紧急预案;发生差错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病人投诉处理预案等。6)保证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7)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加强护士的“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病人满意度。

1.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控制情况比较,见附表1。

附表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控制情况比较[例(%)]

注:*表示与实施前比较,P

3 讨论 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制定符合各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3.1 急诊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外在因素引起的护理风险:急诊病人由于个体差异大,病情复杂、多变、发展迅速,出现并发症的内在风险仍难以完全消除。引起护理风险的外在原因可归纳为3个方面。社会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残缺;法律原因:“举证责任倒置”使医护人员独立承担医疗护理风险;心理原因:社会心理学普遍认为病人是弱者,应当受到社会广泛同情,而医护人员是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

3.2 风险管理的优势 1)加强过程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只有健全了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和预案,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才有章可循。表格式的急救护理记录单和交接单,既减少了护士书写的工作量,又为护士在急诊的各个工作环节提供了明确提示,防止工作疏漏。工作流程的完善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护理缺陷和护理差错,确保了护理过程的安全。2)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风险管理计划与护理质量保证计划同步实施。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护理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纠纷对医院造成影响,不断提高护理质量。3)正确处理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保障:风险处理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内容。风险管理执行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事件的有效呈报,风险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士面临风险的大小,风险事件呈报的目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而最终目的是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在实践中,我们正确面对风险,及时处理风险事件,将管理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范。

参考文献

[1] 曾素琴,郭慧.加强急诊管理提高急诊质量[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9:54.

第9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人体胚胎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留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55-02

萨尔曼・可汗在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上的演讲报告中指出:许多中学生晚上在家看可汗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返回教室完成作业,如有疑问则向老师及同学请教、交流。这种与传统教学中“白天老师在教室上课、晚上学生回家做作业”刚好相反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1]。人体胚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位点”是怎样才能将教学重点由“教”向“学”转化,以“学”定“教”,只有将课上、课下的学习加以整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建立、培养能力系统化应用型人才是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核心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升[2]。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胚胎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究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及教学内容。选取大理大学2014级南亚临床本科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34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翻转教学组),2班(34人)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对照组),两个班级均为同一老师任教,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科基础知识评价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教学内容为Iderbir Singh主编的第9版Human Embryology中胚胎学总论部分。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①制作微课视频,据教学大纲将南亚留学生人体胚胎学总论部分15学时理论教学内容中重难、疑点内容细化为21个小的知识结构单元,使用录屏软件将这21个知识点分别录制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每个微课后均附有测试题及复习思考题。②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授课前一周任课教师通过QQ群给翻转教学组的学生下发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并完成微课中的相关测试,测试过程中如有疑惑,可多次观看视频并在线提出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答疑及指导。③课堂知识的内化。a: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每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学生采用PPT汇报及板书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展示。b:教师点评及课堂讨论:教师针对学生汇报情况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普遍不理解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讲授式、探究式等方式进行讲解。c:教学效果检测:教学单元课堂教学完毕后采用闭卷考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考核,两组学生均有相关测试题,单项选择题10题(10分)、填空题6题(6分)、判断题4题(4分),共计20分,时间15分钟。

3.教学效果评价,教学任务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理论、胚胎模型及标本考核的方式对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发放问卷68份,收回68份,回收率100%。

4.统计学处理 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二、结果

1.问卷调查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氛围、师生互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七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翻转教学组95.79%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好或很好,对照组仅69.33%的学生认为该方法好或很好(见下页表1)。

2.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翻转教学组理论考试单项得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及总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下页表2)。

3.胚胎模型及标本考核成绩比较 考核成绩≥90为优秀,考核成绩≥80为良好,翻转教学组实验考试优良率为85.29%,对照组为64.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翻转课堂的优势。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心理学对人类认知的研究表明,大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因此我们使用的微课视频时长多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这恰恰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脑细胞最为兴奋的时间,学习效率相对较高。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翻转教学组学生的理论及胚胎标本、模型的考核成绩均优于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P

2.存在的问题及反思。①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生在进行小组展示时往往是其中一两个学生较为活跃,有的小组成员不愿展示自己、参与问题讨论,把观看微课视频当做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来完成。由于我们是首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初期出现了课堂讨论不活跃,整个讨论活动主要依靠教师推动的情况,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这种被动的现象有所缓解。②翻转课堂平台建设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我们目前的翻转课程教学主要通过录屏软件及QQ群的方式进行,要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推广开来,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教师视频制作、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所需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问题,提升服务器的配置,加大宽带的接入量,对没有电脑的学生,学校应在课余时间为广大同学提供机房开放服务[3]。③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新的教学模式为任课老师带来巨大挑战,传统教学中讲授的内容是固定的,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权威,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老师易于掌控[4]。翻转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课程内容是即时生成的,谁也不知道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及较高的课堂组织及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微课支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5,38(2):243-245.

[2]张玉红,周滋霞,冯蓉,等.高职《妇产科护理》翻转课堂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5,30(6):77-7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