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1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配置要求和配置原则”,无论是在功能、项目、使用面积、配置内容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服务内容、产品、对象、手段和品牌特色等诸多运营管理的软件方面还都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相比,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特别是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均衡发展与建设相比还存在差距;与十报告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的要求以及更好满足社区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差距,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是: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存在不均衡;在服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上存在不均衡;在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匹配上存在不均衡;各项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程度不均衡,部分社区设施和活动项目的利用率不高。

本着按照“指导意见”和“基本配置要求”的规定,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群众受益”的原则,希望通过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上台阶,使它们都成为功能齐全、运营规范、服务到位的场地多功能、人群全覆盖、服务全天候、项目全方位的“大舞台”,真正确保社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大餐”。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及时梳理、整改现有“中心”的硬件设施,使之在功能、项目、面积和配置内容上符合“基本配置要求”,并彻底回归文化属性。这是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

1、面积空间确保达标。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心”中现有的挤占文化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进行梳理,给予整改和调整,确保每个“中心”都达标。舍得为老百姓投资,为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创设有利条件。

2、功能项目确保齐全。“中心”内应当根据其基本功能用途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立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社区图书馆、健身活动室、娱乐活动室、团队活动室、展览陈列室,以及具备放映数码电影、举办文艺表演、开展联谊活动等条件的多功能厅。建议各区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十有关精神要求,将“文化惠民”真正落在实处,参照“基本配置要求”,完善各“中心”的诸多必备“功能”和“项目”,使之成为功能齐全、项目完备的文化活动场所,为社区广大群众参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设有利条件。

3、配置内容符合规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基本配置要求”的有关规定,为未达标的“中心”配全所有的“内容”,并通过有效的监督和保障制度、运营、管理手段,使这些“配置内容”真正与“功能”和“项目”达成匹配,并发挥作用。

二、健全“中心”软件建设中的各个渠道和环节,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这是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造福于民的关键所在。

一个功能较为完备齐全、运营管理较为出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该成为社区“文化惠民”的中心载体,社区居民共享“文化大餐”的乐园,应该成为所有居民阅读、上网、健身、休闲、娱乐的丰富多彩的日常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所以,“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服务群众”的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和运作机制。

1、准确定位文化服务对象,有效提升覆盖面。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和白领人群、外来务工者到“中心”来共享“文化大餐”。同时,在满足较多低学历居民的文化需求时,还要让更多高学历人群“登堂入室”,这是“中心”拓展社区文化覆盖面的现实基础。因为如果这一群体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得到恰当的组织和发挥,就可形成中坚力量,带动社区人群文化品味的提升、社区公共文化内容的丰富,进而对更多高学历、中青年人群产生良性的循环吸引。

2、科学提供文化服务产品,保障有效供给。各“中心”要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中心”的发展,以菜单化的方式,让社区群众自主参与、选择和决定“中心”的项目设置、活动安排、内容取舍等,实行双向互动,尽可能做到“群众点菜、市场做菜、政府买菜”,从而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我说你听、我演你看”的单向灌输的习惯性做法,尽最大努力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努力在活动中逐步培养社区群众的公民意识,真正体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

3、服务供给要兼顾“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参与“中心”文化活动能够使老百姓能够通过活动,及时解决自身不少烦恼和问题,而且大众的文化活动还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愉悦感,幸福指数也会随之提升,可见“雪中送炭”非常必要。我们发现,当今社区人群对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渴求已明显处于一个高位,他们希望在文化活动中丰富见识、提高艺术水平、完善自我。因此在满足了居民娱乐休闲方面的需求以外,“中心”还应在进一步提升技艺、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等方面有所作为,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较高层次的“锦上添花”的高雅艺术活动和项目。

4、服务产品的供给要兼顾“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中心”的主办者要依据社会及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引进、创设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自选”活动项目很有必要。如在青少年活动内容设置中可多上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不断满足青少年求知求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青年则应根据他们成才、娱乐、休闲的文化需求,提供一些符合他们需求的专属空间和活动项目。还要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外来务工者的特点,设置适合于他们参与的文化活动,使他们不仅成为我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成为社区文化成果的共享者和受益者。

5、合理设置文化服务时间,方便众人参与。要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细分和活动时段的调整,合理设置文化服务时间,各“中心”的服务项目应尽可能根据地区市民的需求增加开放服务时间,但关键还在于“中心”要解决好活动内容设置的普适性、活动项目的层次性、文化活动的有效策划组织等问题。这样,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了、文化项目层次提升了、活动组织有序了,人们参与得多了,开放时间自然而然就延长了,“中心”的设施利用率也就提高了。

第2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区域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40-04

【作者简介】赵建昌,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江苏扬州,225200)初等教育科科长。

扬州市江都区地处苏中,是扬州市一个有着百万人口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区。全区现有小学53所,在校学生近50000人。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统领学校全部工作、以素质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江都区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2013年以来,江都区教育局在全区小学以“三个美丽”为载体,启动了新一轮区域性的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一、江都区域推进“三个美丽”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充分征求意见,集中教师和校长的智慧,并且咨询相关专家,江都区教育局将“三个美丽”确定为江都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三个美丽”即“美丽校园”“美丽教室”“美丽师生”。为此,江都区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启动新一轮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这份文件包括了三个“指导意见”和三个“评估细则”;编印了《江都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汇编》,包含了全区所有的53所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纲要。连续三年召开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推进会,组织校长到上海、苏南、南通等地参观学习,邀请专家现场指导。2015年上半年还评选出首批“美丽校园”学校15所、“美丽教室”学校12所、“美丽师生”学校4所。

江都区推进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坚持“强制入轨”。江都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全区所有小学,必须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统领学校全部工作,组织和动员江都所有小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实施学校文化建设。二是坚持“整体提速”。教育局组织力量,制定区域性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也是各个学校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同时鼓励各个学校自主创新、有效提升,以此实现全区小学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主要经验

江都区以“三个美丽”为载体整体推进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近三年。从全区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教育局层面和各基层学校层面采取的措施、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呈现的效果等方面来看,江都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江都区近三年的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江都区教育局充分认识到,自发的和零散的学校文化建设,只能打造“盆景式”的学校;要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满园春色,必须实行教育局层面和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形成全区和各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措施、时间安排、评价标准等。江都区教育局“三上三下”历经三个月时间出台了《关于启动新一轮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同时针对“美丽教室”“美丽校园”“美丽师生”分别下发了“指导意见”和“评估细则”,这份文件就是江都区教育局的顶层设计。各个学校根据这份文件和本校实际,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同时,江都区教育局要求全区所有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地理位置远近、办学历史长短,都要全面启动和实施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评价范围,确保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强制入轨”。

二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虽然江都区小学文化建设的载体非常明确、实施标准和评估细则也一目了然,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华丽转身并非一日之功。区教育局对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3~4年的时间内,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逐年、逐项申报,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现场考察评估,“三个美丽”创建全部完成的学校,将表彰为“江都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先进校”,力争达成率达到90%以上。各个学校在全面把握文化建设精髓、充分掌握本校实际的前提下,依据本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设计确立校徽、校歌、三风一训、学校精神、核心教育理念、核心教育价值观等,确定年度创建项目、主要措施、达成目标、工作的时间节点等,并且每个年度最多只能申报创建一个项目,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延期申报,确保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急不躁、稳打稳扎。

三是因校制宜、量力而行。学校文化建设,具体到学校其实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校历史悠久,有的学校刚刚兴办;有的学校规模较大,有的学校规模较小;有的学校特长教师较多,有的学校特长教师偏少;有的学校经济基础厚实,有的学校经费相对紧缺,如此等等。因此,以“三个美丽”为载体的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局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哪一年开始启动、选择哪一项突破口、重点打造什么等,全部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尤其在经费投入上,教育局明确提出“不攀比”“不跟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前提下,根据“实用、耐用、节俭、有效”的原则,适当投入,更新和美化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是行政推动、重在实效。所谓行政推动,就是说教育局以行政的力量,将“三个美丽”学校文化建设摆放到全区小学优质发展的战略高度,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作为对学校年度工作综合考评的内容之一。因此,就学校来说,文化建设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一定要做好的问题,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强制入轨”。为确保各个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区教育局根据“指导意见”和“评估细则”,每年对申报的学校组织一次现场验收,现场验收轻过程性资料,重结果生成,重师生行为体现,验收合格的由教育局发文确认,“三个美丽”创建全部完成的表彰为“江都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先进校”,以期实现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提速”的实际效果。

五是专家引领、丰富内涵。江都区的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从一开始的酝酿到具体的实施,都没有离开专家的引领。在酝酿阶段,就“美丽校园”“美丽教室”“美丽师生”能否作为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三个“指导意见”和三个“评估细则”能否涵盖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分步实施的策略是否科学可行等问题,区教育局不但广泛征求了基层学校的意见,更是邀请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专家现场把脉、确认。在实施阶段,区教育局又邀请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李如齐教授、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刘俭国校长等到江都指导。实践证明,专家的智慧在推进江都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全区小学“三个美丽”学校文化建设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内涵丰富。

三、困惑和问题

江都区区域推进“三个美丽”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从设计到实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具体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从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江都区“三个美丽”建设的个别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优化和提升以“三个美丽”为载体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提炼和确立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统领这个系统工程的内核就是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核心教育理念,或者是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如果没有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核心教育理念或者是核心教育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碎片化”状况。现在的问题就是,作为一所学校,在顺应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趋势下,如何有效提炼和确立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

问题二:如何按照标准进行校本化操作

江都区教育局在《关于启动新一轮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中,针对“美丽教室”“美丽校园”“美丽师生”附有三个“指导意见”和三个“评估细则”。这些文件,实际上规定了江都全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基本目标任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绝不可能适应所有学校。要将学校文化建设做精彩、做得更有成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按照标准进行校本化操作。

问题三:如何提升学校特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说到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很多成果是通过学校特色来体现的。如果说学校文化是覆盖学校的一把大伞,那么学校特色就是支撑这把大伞的筋骨,学校特色这个筋骨的长度,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广度和宽度。学校文化建设的大方向确定后,学校特色建设如何同时抓实抓好,是我们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问题四:“美丽校园”建设如何确保系统性

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表象就是校园环境的布置,一个上乘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围绕一条主线的系统化呈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校园环境的布置往往是随心所欲,或者随着校长的更换而不断变化,很难做到条理清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因此,江都区“美丽校园”建设同样必须解决系统性的问题。

问题五:“美丽教室”建设如何确保多样性

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江都区“美丽教室”建设“指导意见”和“评估细则”规定了所有教室、各类专用教室以及图书馆、餐厅、传达室、器材室等的建设标准,如果全部照此硬搬,势必千人一面、百校雷同。实际上学校的发展状况、教师专业能力、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千差万别。解决“美丽教室”创建中的多样性问题,是确保学校文化建设丰富性和针对性的重要前提。

问题六:“美丽师生”建设如何确保实效性

在“三个美丽”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难、最重要的当数“美丽师生”的创建,因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师生的行为体现,师生的行为体现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得失成败。同时,“人”的工作又是最难做的工作,实现师生的心灵纯洁和行为高尚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确保“美丽师生”建设的实效性。

四、优化策略

问题不解决跑不远。重要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是解决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江都就区域推进“三个美丽”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出如下优化和提升的策略。

1.提炼和确立学校核心教育理念。

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从大概念上来说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但是,具体到学校,就不能仅仅这样直白和简单地表述。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更加具体的价值追求,用凝练的文字予以表述。在提炼和确立核心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包括学校的办学底蕴、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人文环境、地域特征等;二是动员广大师生甚至家长参与,将理念的形成过程作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作为理清思路、凝聚力量的过程;三是争取专家的指点和指导,确保提出的理念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好记、易懂,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按照标准进行校本化操作。

江都区“三个美丽”建设明确了具体的操作要求,但是这个要求仅仅是最低要求,或者说是“门槛”。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确特征。在把握文件总体精神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本校的具体情况,找准本校的特征,也就是有别于其他学校、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或物质的追求。二是要细化目标。各学校要将文件规定的“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化,无论是目标指向还是衡量标准,都要更加具体、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三是要自主选择。对文件规定的内容和标准,在确保总体目标不降低的前提下,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实际进行一定的选择,鼓励学校有一定的“自选动作”,鼓励优质学校自主创新。

3.提升学校特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必须有学校特色提升的支撑。学校特色建设的提升要以学生社团建设作载体,要把握好五个基本的标准,也就是大面积、可持续、校本化、育人性、有成效。大面积,就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和关注,力争学生参与率100%、教师支持率100%、家长关注率100%;可持续,就是学校特色建设在师资、设施、经费等机制上的保障,确保特色建设有后劲、不断档;校本化,就是切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鼓励多样性、多元化发展;育人性,就是不能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与立德树人相呼应、共促进;有成效,就是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停留在低层次上,要出精品、出经验、出成果。

4.确保“美丽校园”建设的系统性。

“美丽校园”建设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科学、前位、具有本校特征的理念引领上,要将这个理念当作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以此统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工作。其次,“美丽校园”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每所学校都要坚持为“美丽校园”建设绘制一张蓝图,这张蓝图的绘制,有条件的要征求专家的意见,但是必须要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在教代会上通过,成为“法定”的校园建设规划。再次,“美丽校园”建设要坚持分步实施,尤其要根据学校经济状况,将任务分解到学期、学年,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学校文化建设而在经济上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5.确保“美丽教室”建设的多样性。

“美丽教室”建设多样性的达成,说白了就是让教师在达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放开做”。当然,从“放开做”到“做得好”要把握四个诀窍:一是要符合学校特色,也就是符合本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核心教育价值观;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进行建设;三是符合班级个性,不同的班级要有所差异,比如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管理及教学风格、班级的班风及学风等;四是符合学生的个性,要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教室文化布置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鼓励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6.确保“美丽师生”建设的实效性。

第3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2012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壮大产业体系、推进项目建设、改善园区条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产业项目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启动了试验区重点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修编及柴达木绿色产业园、德令哈中小企业产业园、德令哈工业园循环经济推进中心规划编制工作,为形成特色鲜明的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和定位。二是项目实施稳步推进。采取多元化投资、多形式建设,力促新引、新开和续建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加快建设,产业项目建设保持积极态势。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循环化改造资金、省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和省、州融资平台资金等,全年到位资金8.74亿元。三是园区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通过参加“2012民营企业家柴达木行”活动、“青洽会”、“清食展”、“西博会”、“西洽会”等省内外节会,一批企业入驻试验区发展。全年签约项目38个,签约金额321亿元。五是投资融资实现突破。全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衔接,不断增强融资能力,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等8家金融机构签订三年的金融合作协议,签约金额350亿元。全力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为几家中小企业循环化改造项目提供了融资担保。

2012年,海西州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调动各方力量,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关键领域和主导环节的工作落实,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五大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制定出台《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初步编制完成与总体规划相配套的7个地区规划、24个州级专项规划、51项县级专项规划、305个村级规划,基本形成总体规划为龙头,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建成州、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365人,劳力输出7.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8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水平提高到540元,城乡居民最高报销限额提高到20万元,100个村级卫生室实现医保“一卡通”,各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65元。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家书屋”覆盖全州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35%和96.29%。配套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71个,全民健身路径59条,建成乡镇文化站33个,文化广场13个。三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投资3.73亿元,新建农牧区公路1230公里,新建35千伏农村电网352公里,实施渠系改造、田间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90余个。投资1.22亿元,实施牧区草原新帐篷项目10059户,实现牧户全覆盖。投资2.3亿元,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15项。投资2.1亿元,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工程。1.5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落实共建资金12.36亿元,采取“城中村”改造、易地搬迁等模式,深入推进“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新建住房6815户,配套太阳能路灯2106盏,太阳能热水器936套,村庄绿化19个,修建污水处理站2座,卫生厕所410座,配备环卫车辆47辆,垃圾箱7782个,垃圾收集点142处。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牧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四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政策保障体系。围绕推进示范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公共管理、城乡建设等一体化,制定配套政策55项。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州转户农牧民达到15169户、49144人。全面启动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草场、房屋、林权、宅基地等确权加快推进。建立以工促农机制,引导102家实力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与村结对共建,完善交流与考核机制,推进了企村联建长期有效开展。五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组织保障体系。围绕总体规划,制定下发《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将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示范点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州七个相关地区和州直部门,并列入统筹城乡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

2012年,海西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747个,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59亿元,同比增长49.8%;州属完成投资360.6亿元,增长67.2%。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一是工业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全州工业投资继续延续上年较快增长势头,完成投资313.8亿元,增长51.2%。二是“两区”建设百项工程进展顺利,青海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62.3亿元,黄河上游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投资29.3亿元,中广核太阳能(大柴旦)开发有限公司10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2亿元,五彩矿业110万吨纯碱项目完成投资8.3亿元,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48万吨氯化钾改建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青海庆华格尔木200万吨钢铁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

第4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一、在社区发展廉政文化的意义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旨在用文化的形式来增强廉政教育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从而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社区发展廉政文化对于塑造、培养人们高素质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为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提供精神动力,倡导和营造良好的行业作风、精神风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发展廉政文化中的通常做法

第一,推行实招,提升廉政文化的凝聚力。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度的落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廉政文化建设上,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二是注重廉洁文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将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子文化统筹规划,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确保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督促,有讲评,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二,多办实事,扩大廉洁文化的影响力。一是定期召开辖区专题会议。听取民声、体察民情,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居民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特别是对处理居民投诉、反映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推诿、怠慢、拖拉等不良工作作风进行处自查。改进工作作风,传递企业文化,强化廉洁文化理念的培育。

二是成立“我帮你服务”中心。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力争在每个服务细节和服务环节上做到精益求精。通过更诚信的服务意识、更细化的服务标准、更贴心的服务行为,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多样化、过程亲情化,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创建稳定和谐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注重把居住环境的美化绿化纳入整体规划当中,加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高起点、高标准战略。使小区建设更加规范。

第三,注重实效,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一是以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促进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标准,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文体活动,营造浓厚廉洁文化氛围。本着吸引群众、教育群众的原则,把廉荣腐耻的理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寓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开展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讨论、廉政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自警自励的意识。

三、当前社区廉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社区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实践和摸索,总结出当前社区廉洁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部分居民认为靠社区搞党风廉政建设,不会有实际效果。个别党员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政机关的事情,与老百姓关系不大。部分社区干部认为,社区群众人微言轻,手中无权,没有产生腐败的基础和条件,居民没有必要参加社区廉政文化建设。

二是合力不强。各站所参与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主动性不强,没有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时使工作部署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三是参与不够。目前参加社区廉政文化活动的多是居民,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参与的少。使得部分群众认为社区应该是居民生活休闲的场所,搞廉政文化建设意义不大。

四、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廉洁文化进社区,要确保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将廉政文化融入社区建设中。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水平。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抓廉政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认识水平,为社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找到制高点。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发挥其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勇于承担“廉政文化进社区”的重任。扎实推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

二是把好导向,激发创建热情。 “廉政文化进社区”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为此,领导要把好导向。建立廉政文化进社区领导机制,引导社区单位和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积极配合,方能唱响“反腐倡廉”主旋律,打好“创建廉洁社区主动仗”。

第5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群众艺术;社区文化;挖掘;整合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16-01

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社区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正与日俱增。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发展以及“两个文明”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谋求一种能有效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成为当下社区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群众艺术有良好的优势和可操作性。

群众艺术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和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性

群众艺术根植于群众,所以群众对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利用群众艺术为载体将为社区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便利。通常情况下,对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地区的社区群众,无论是新闻报纸还是专家下乡式的讲说,他们接受起来都有较大的难度,而如果在社区文化宣传工作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来进行政策宣传,科技知识普及以及节日庆祝活动等内容,那么群众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都会比较高,效果也会比传统的“我讲你听”要好得多。比如,秧歌、二人转等群众艺术在东北具有很高的普及率和认知度,我们大可以将需要宣传普及的内容改编成二人转和秧歌等内容,让群众在观看、参与这些节目的时候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自发性

群众艺术是在老百姓自身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老百姓往往会自发地组织和参加相应活动。不管是北方的“千人大秧歌”还是南方的“万人坝坝舞”均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活动。所以,以群众艺术开展的各种社区活动将给我们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为了响应“全民健身,利在千秋”的长期国策,各个社区各出奇招,很多社区耗费巨资引进健身操教练、开设健身房,然而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倒是一些组织群众跳坝坝舞,扭大秧歌的社区,经常出现“千人齐舞”的壮观场面,把社区的群众锻炼工作推向了不小的。类似的事例很多,无不反映了以群众艺术来贴近群众对社区各种活动开展带来的极大便利。

三、深入性

中华五千年文明,存世最多,影响最深的不是各种典籍,而是大量的俗语和市井作品,究其根源,就在于群众艺术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具体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请专家演讲还是派发各种宣传资料,很难保证这些活动的深入度和持久性,而群众艺术则不一样,由于社区居民接受度以及传播率都很高,尤其是以数来宝、快板、秧歌、二人转等群众艺术形式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流传甚广,对于宣传和推进社区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艺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是明显的,那么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又应该注意哪些元素呢?以下几方面是很好的入手点:

(一)挖掘社区特点,结合群众艺术

由于我国地大人众,各个社区,即便是同一城市的社区在人口组成,居民素质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摸清楚本社区的特点,再将其与各种群众艺术结合起来。

比如四川遂宁的天心社区,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社区,然而该社区由于有一所老年大学,爱好唱歌跳舞的中老年人非常的多。于是天心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这一社区特点,将这些中老年朋友组织成秧歌队,合唱队,自编自演了许多歌舞、小品,与各个社区频繁互访,到各地演出交流,即丰富充裕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和社区文化,更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联合其他社区,发散群众艺术

社区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将群众艺术作为桥梁与其他社区进行交流沟通,对我们社区文化的建设将大有裨益。例如通州某社区就充分利用了该社区明清时期是字画艺术中心的特点,开展“字画文化进社区”的文化走亲交流活动。与周边20多个社区结成友谊社区,开展了“书法绘画作品展”,“书法技法探讨”,“民间艺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受到所到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而各社区的民间书法家、绘画家更是积极参与,在展示自身作品的同时与书法绘画爱好者探讨,交流。整个“文化走亲”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使该社区的文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群众艺术根植于群众,也必将是为群众服务的有力工具,我们只要在工作中深入挖掘社区特点,将其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艺术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注意加强交流,那么,我们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6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68-01

文化是人类先民在多年的生存与生产过程中所积累下的重要财富,对于后人的生活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伴随着国家的出现,文化也如雨水一样沁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社区群众文化便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社区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地提高社区文化素质,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下面笔者将以多年来群众文化馆的多年工作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经济是制约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在现实的国家发展过程中,社区作为国家的“细胞”也备受国人重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优质、完备的社区文化会对现实的社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落后和不系统的社区群众文化则会阻碍社区的发展。多年来笔者发现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确实困难重重,首要的困难便是经济因素,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社区既然是城市文明的一个因子,是城市文化的外化,就必然受到城市文化力左右和经济力的直接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近年来部分新兴城市发展迅速,这些变化都为现实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在城市中文化活动站的配备已成普遍现象,指导人员的增多,活动场地的增多都极大地促使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但是在群众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尚有很多欠发达的地区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社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尚不完善,究其原因多为经济欠佳。由于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不景气,地方政府和普通百姓没钱,则很难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群众社区文化建设中。

(二)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差

当前,我国基础的群众文化工作,多由社区、街道、文化馆等单位承担。于是,居委会、街道成为社区建设的最主要主体,以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要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但笔者在多年的一线群众文化指导工作中发现,现实的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差,不能很好胜任现实的文化指导工作,如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功底不好,缺少必要的专业训练。再就是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发现,很多现实的街道、社区以及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欠佳,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旷工、迟到以及消极怠工等情况严重,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我国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分析

(一)以社区文化馆为载体,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严重,社区居民自我锻炼意识逐渐增强,而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感情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很多城市社区居民在现实的文化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存在感和愉悦感。现实社区文化活动过程是认识社会、升华感情、自我充实、自我教育的过程。社区、街道以及文化馆均属于公益性的群众文化建设机构,对现实的群众文化开展具有一定责任,因此,在现实的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这些公益组织要走在群众的前面,为群众搭好台,组织群众在台上进行相应的文化活动,让群众体会到文化活动的魅力,以更好地让更多人参与到现实的文化活动过程中,以更好地丰富现实的文化活动。

(二)以国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促进社区群众文化品位提升

在现实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一定要对现实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社区管理干部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结合当地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尽量创作出大量的文化精品。像“”等组织,要对其反政府、反人类的现实罪行进行大量宣传报道,而对我国的传统优良文化传统也要及时给予宣传,像“孝”、“忠”、“善”等美德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年轻一代,掌握更多的优良传统。再就是对人们比较关注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等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这些文化活动的实施,最主要的还是将目标定位在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便需要社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文化精品。

三、结语

因此在现实的社区文化工作过程中,要认清社区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经济是制约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解决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差等问题。再就是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可以以社区文化馆为载体,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活动;以国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促进社区群众文化品位提升,以更好地实现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腾飞。

第7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法律服务工作涉及业务科室多,职能分散,人民调解、如律师、公证、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服务等,我局注重把各业务处室及司法所职责落实到位,相互间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将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带入新的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工作实效。

(一)加强人民调解,为社区营造和谐氛围。人民调解工作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了一系列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深入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推进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和信息预警工作,人民调解组织覆盖所有社区、村居。二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人民调解浓厚氛围。2011年,《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后,我们以学习、宣传和贯彻《人民调解法》为契机,着力提高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举办了《人民调解法》宣传月、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启动仪式;表彰了全区“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十佳人民调解能手”和2009-2011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利用每月一次的“18”法律广场、“民调月”等活动,深入社区(村)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三个第一”,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细划矛盾纠纷责任单元,在村民小组、社区楼幢、企业车间等领域建立纠纷责任区和信息员队伍。建立社区、村(居)每周排查、街镇每半月排查、区每月排查工作机制,使纠纷在源头上“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报告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

2012年,____区司法局被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调处中心获全省首批“规范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可喜成绩,其中,纠纷调解工作和基层司法所建设工作均获单项第一名,并且代表全市接受了省调处成功率考评;罗加林等3名同志分别被司法部和省、市授予“调解能手”荣誉称号。11月份,“全市司法行政基层建设暨区县大调解中心实体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徐锦辉副市长等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我区在人民调解工作和推进大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省司法厅厅长缪蒂生等领导同志相继来____视察调研;市司法局先后在我区召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议”、“全市创建省优秀司法所工作现场推进会”。

(二)扩大普法覆盖面,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以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为落脚点,以法治文化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形式,大力实施普法品牌建设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度。建立了13支共171人的普法讲师团和普法联络员队伍,各街镇成立了普法小分队、法制文艺宣讲队和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依托区文化馆、街镇文化站,全区组建了业余演出队伍、小分队20余支200多人。利用各种时机,深入社区、村(居)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法治文艺演出,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二是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品牌。2011年,创办了《____法治农民画画刊》,并向全区所有街镇社区(村)发送,5月份,全市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在我区召开,并成立了“____法治农民画画刊编辑部”。在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和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以“____法治农民画”为载体先后共创作、编印____市法制宣传挂图27000余份,并发放到全市所有社区、村居。区法宣办和区综治办还创办了以“防盗、防抢、防骗、防火”等治安防范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____年“法治农民画年历”30万份,分发给全区每家每户,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并以____法治农民画为主要载体,加强以法治农民画灯箱大道、法治农民画广场、法治文化小区、法治文化社区、娃娃农民画院为内容的冶山法治文化镇建设。三是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将传播法治精神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紧密融合,结合开展“法律六进”、“法律人在行动”、“18”法律广场、“12.4”法制宣传月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广场活动。并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宣传志愿者、普法宣传员走进社区、村居,深入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1年以来,我区“18”法律广场活动共接受群众咨询12000余人次,免费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受教育人数达20000人以上,在全区公民中不断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四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过程中,不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强化社区、村(居)法治文化平台建设,以社区、村(居)委会办公楼为中心,建立村(居)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咨询室、法制文艺活动室、调解室等。各街(镇)、村(居)以交通主干道为轴心,设立了法制广告灯箱或法制宣传标语,既美化了农村道路环境,又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三)加强工作站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法律援助工作围绕“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创优年”主题,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工作目标,使贫困弱势群体享受到法律的公正。2012年,区法援中心获全省“十佳法律援助先进集体”称号,被市妇联授予“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称号、中心承办的“周某工伤赔偿案”入选“江苏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例”、“许某等187人劳动报酬案”等9件案件被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列为资助案件。一是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入推进“法律援助村村通”工程,加强对基层法律援助站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从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在《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基础上,将六类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免于经济审查的十二种情形,做到对社会和受援人公开透明。二是切实提升“窗口”形象。加强对区法援中心和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硬件建设,营造优质的接待环境。三是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利用街(镇)、村(居)平台,加强对法律援助范围、条件和程序等内容的宣传。结合特定的时期,组织咨询活动,向群众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材料,为群众解答疑难法律问题。

(四)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贯彻落实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关于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指示精神,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主题,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是服务民生、服务企业。开展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主题的“双进双联活动”,深化“法律服务进园区联千企、进社区联千村”工程。整合法律援助、公证、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职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民事、刑事、劳动争议等案件工作,严格依法办理各类法律服务投诉案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机制。二是服务政府依法行政。落实政府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团建设,并积极向街(镇)发展。围绕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共事务管理、处置突发事件等,强化法律服务行业保障科学发展的职能,从源头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三是不断强化公证职能。公证工作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窗口形象显著提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取得了良好业绩。2012年,办理农村土地复垦招标7宗,安置房建筑招标4宗;参与街镇万顷良田改造安置房、工业园区建设拆迁安置房、公租房分配2676套。公证员时常放弃节假日,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通过公证,有效预防和钝化了大量社会矛盾,公证维稳职能得到显现。此外,公证处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为困难群众减免费用。2012年,全市公证工作规范化建设成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我区公证处规范化建设现场,提高了我区公证工作的知名度。

(五)夯实基础,规范基层司法所建设。加强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队伍建设为根本、业务建设为目标的司法所建设工作。为司法所配备了电脑、摄像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2012年,为全系统所有人员配发了服装。大力开展省优秀司法所和“五好司法所”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司法所履职能力和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水平。2012年,在市司法局评定的全市5家“五星级司法所”中,金牛湖、冶山司法所名列其中,雄州等6家司法所被评定为“四星级司法所”。冶山司法所被评为区十佳政法单位。

____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区实施“____”规划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也是青奥赛事筹办的决战之年。从当前形势看,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但是司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社区、村(居)的民主法治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工作与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司法所工作任务相对繁重。近年来,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基层政法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员少,工作负担过重是司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他们既要履行司法所的9项工作职能,又要服务地方政府,参与各项政府行为,工作任务非常重,司法助理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了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定性不够明确。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制度同律师制度一样,一方面成为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独立的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运行,另一方面,基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所特有的任务、体制和发展水平,它与实行市场机制的各类中介组织乃至同律师机构都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定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基层法律服务在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是社区工作者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病与矛盾日益显露,又加以各个部门均打着“某某进社区”的旗帜,将所有冠之“社区”二字的工作推向基层,推向社区,更使社区基层组织的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从很大程度上讲,社区居委会还充当着“政府的触角”的作用,形成了“上面千

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社区工作者要完成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工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自身的自治及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四是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专业人才不足。加强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是保证社会稳定、依法治区的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改革与建设的先决条件。但目前,专业人才缺乏,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少部分地区的进社区工作难以深入推进;目前,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基层基本上是由司法所承担,由于司法所人员编制的局限,这在根本上造成了供需双方比例的严重失调,而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业务发展,也不可能把工作重心长期放在社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对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和管理体制也造成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公益性社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辅助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的规范运作体制、加强制度建设。而且根据这项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坚持基层法律服务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根据城乡不同特点对郊区和城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以分类指导,调整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科学界定基层法律服务服务在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法治工作中的地位。从大局出发,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整、规范、有序的法律服务体系。

(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的效能。持续推进“双进双联”深入开展,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不断创新机制载体,更好更快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的对接机制,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推行网络在线服务和延伸服务,拓展法律服务内涵。加强资源整合,打破地域界限,开放式吸纳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进驻,进一步提升社区法律服务品质。

(二)按照司法所发展规划,夯实工作基础。把司法所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要全面理顺管理体制,把双管制全面引向垂直管理,使其与现行的法治建设相适应,与现有的工作职能相配套。通过司法所自身的规范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增强自身的业务承载能力,尽可能地消化社区涉法问题。

第8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发展;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87 -02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城镇社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提高社区成员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服务。其中,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等是地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本研究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将从“五层面四个度”,五层面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等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普及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整合开发,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实际上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等教育机构,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直接关系着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探索评价地方高职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搭建双方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功能,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建设

2013年鲁昕副部长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要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社区教育已经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其社会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因而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完善相关服务,促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参与社区教育也是现代高等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构建指标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服务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的职能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由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从传统社区向学习型社区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服务社区教育以及如何服务社区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来完善,通过完善相关的指标建设,构建出适合社区实际和地方高职院校特点的指标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关键是“五层面四个度”,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以及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

经济建设层面:发展规划,区(县、市)、街道(乡镇)均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规划之中,并加以认真落实。

政治建设层面:制度建设,建立并实施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责任目标制度、会议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评估检查制度、激励制度等,并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文化建设层面:宣传动员,通过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向社区成员宣传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基地与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网络建设,建有网络学习平台,社区数字化学习取得明显效果。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较高,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社会建设层面:资源开发和服务,社区内高等学校等积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注重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课程资源,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文明建设层面: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理念和社区归属感有明显增强;社区成员精神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社区和谐稳定,文明程度较高。

“四个度”指的是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达70%以上;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认可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知晓度、认同度达80%以上;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即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达到80%以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即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无疑是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也是有益的探索。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我国城镇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承担或者社区自身承担已经出现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包括师资的不足、教学设施的不足,竞争力弱,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剖析其背后的动机,分析其主要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实践意义方面,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城镇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及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的探索,真正体现出大众教育、公共服务的特点,而这也是对高职教育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实际上,知网搜索的文章发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理论探讨还比较概括化;实践层面也大多是地方性的工作与具体经验情况的介绍,要么单从宏观层面上介绍,要么只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探讨;注重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而忽视了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指标体系建设基本没有涉及,导致双方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特点,更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的区域优势,也较少挖掘它在城镇社区教育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因而,从“五层面四个度”探索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俊杰,张侃侃. 以学校为先导的社区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7):128-130.

[2]崔巍.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焰.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6):36-38.

[4]肖雯. 高等学校对构建学习型社区的作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5]郝美英,张维. 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08):23-24.

[6]杨里平.论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5):58-60.

[7]宋诚英.依托高职资源构建信息化社区教育的探究[J]. 高教探索,2010,(03):116-119.

第9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

摘 要: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优化居民生存生活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还能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载体,有力的舆论支持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探索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城镇及城镇社区文化的涵义

城镇是城市的外延,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镇,通常指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关于城镇,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新华词典关于城镇的解释,城镇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城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第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而且我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

社区文化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共同反映出来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①它主要包括社区文化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区精神、社区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社区环境等。因此,城镇社区文化则是指在城镇辖区内的社区文化。

二、城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城镇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遵循社区居民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坚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区成员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全体城镇社区居民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三、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活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通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但文化的导向作用效果取决于文化的取向。

因而,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既表现在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倡导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模式,调解社区内存在各种问题、矛盾、困难以及冲突等,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为社区和谐发展共同努力;其次,通过为社区各类型群众组织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营造健康、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使社区成员在安定、舒适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将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引导人们积极追崇理想和目标。例如,提倡发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美德,将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服务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表现为:其一,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契机,利用社区文化为载体,寓服务理念、服务思想于社区工作、社区活动中,向社区传播服务精神,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如社区居民积极借鉴、吸收有益文化,自觉担负起批判、抵制有害文化的重任,自觉为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服务。其二,为社区成员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条件的同时,也传导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人们形成了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生活中,始终和睦友爱,互帮互助,促进社区共同家园的形成。此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社区文化环境优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氛围,为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服务。

(三)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首先,表现为道德规范功能。社区通过宣传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并利用社会道德舆论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表现为法律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章程、条列规范的宣传、教育,并利用监督检查、强化管理的方式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从而提高居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再次,表现为秩序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制定社区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以及社区活动规则、办事流程等,有效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矛盾,调整之间的关系,并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有效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发展有序进行。

(四)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从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影响着社区居民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中。

(五)凝聚功能

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在其中起着“粘合剂”作用,能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学院)

注解

①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②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参考文献

[1]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牟红红;丁慧民;沈媛媛.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