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理科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科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科思维的培养

第1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 创新思维 兴趣

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传统定式,摆脱科举式教育的阴影,实现课堂教学质与髓的转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撷取他山只玉,并揉呖自身十多年教学得失的思考后,得出几点认识,望大家斧正。

一、只有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才会结出创新思维的结果

教师的劳动是否具有创造新,首先要看他能不能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灵活领会大纲要求,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地编排教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构建问题的阶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时空,置身于历史的情景中,开动脑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寻求问题的合理答案。在教师问题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断的向纵深发展,不断实现方向和深度的突破。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知各知识点间外在表象、内在联系,及前后知识的关系及其形成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作出多角度的客观评价。

另外,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组织安排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后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富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把课外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又富有新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充分的时间理解、比较、思考、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更能起到领航、启动、点拨学生思维的作用,更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意义。

转贴于

二、创新思维的火花,来源于兴趣对知识的碰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一个儿童对泥巴感兴趣,于是他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泥巴造型,牛顿对苹果感兴趣,于是他最早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兴趣可以在不自觉间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赋知识于兴趣呢?

1.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充分运用事物挂图、人物画像、漫画、名人名言、历史画、历史地图、文物照片等直观教具,以及电影投影、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动员学生参与。根据教学内容,动员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组织较短的历史辩论会,制作历史教具等。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通过提供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启动多种感知器官,接受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巩固,还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活动中学习、思考和创造。

3.设疑增趣。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一节课的内容转化为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去吸引学生,去研究探讨。通过一个个迷一样的问题,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释疑,在趣味浓郁的氛围中,既深化了对历史事件、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情感投入,实行教学民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

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参与,思维活跃、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快乐的学习中自由地思考、积极地探索。一个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乐于参与他的课堂教学,乐于接受并积极完成他布置的任务,特别是乐于动脑思考,以期待老师的赞许和表扬,这样在其乐融融的师生间的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动器

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2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其实,思想政治课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上形形的政治现象,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知识思维,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贯彻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还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有关的社会实际,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分析中反思,在实践中觉悟,并逐步交给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就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思维能力是指以理论作为指导,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任何一项认知活动,都与思维密切相连。因此,培养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真正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在思想政治课中,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上的自主学习,通过生生和师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能够取长补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预留思维的空间

问题教学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鼓励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既掌握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方法,又发展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素质。

笔者在安排学生预习时,通常都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每节课都能做上“脑体操”。例如,在讲《经济常识》“世界市场价格”一文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问题:1,通读教材中关于“世界市场价格”的内容,整理出学习提纲。2,从逻辑上讲,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市场价格”这一问题?3,你认为本部分内容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分别是什么?易懂和难懂的知识又是什么?4,你认为“世界市场价格”这部分内容在“当代世界市场”这个章节中的地位是什么?5,你知道人民币汇率升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吗?6,如果有条件,请今天回家后通过电视或报刊了解人民币的汇率。7,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初步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或者认为在这部分教材中,还可以充实什么内容?

这组预习问题设计的特点在于,突出主体性学习和独立思考,不是简单地要求知识的掌握,而是突出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作用,突出活用知识,并且力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笔者在讲课时根据情况尽量采用谈话法,贯彻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打开思路,围绕问题积极思维。例如,在讲“商品”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一提到商品,许多同学自然会想到饭店里香喷喷的牛肉面、可口可乐饮料、服装店里好看的时装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到哪里去了?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你同意吗?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这种迂回式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也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灵活性都得到了锻炼。

二、多种途径强化训练,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外显过程。因此,训练应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讲清楚要求,目的在于理清思路,考虑问题时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不至于胡思乱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附会,使思维具有批判性;指导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钻牛角尖,使思考问题具有广阔性;摆出一些现象,要求学生说出问题的实质,不浮光掠影,使思维具有深刻性;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思路清晰,不东拉西扯,使思维具有条理性;提出若干个问题,若干个答案,让学生对各种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后找出正确答案来,使思维具有准确性;让学生做类似于智力竞赛的学习游戏,限时回答问题,使思维具有敏捷性;学生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又从其他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其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教师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动脑筋,提出新颖的见解来,使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是与思维的独创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特点,使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核心。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原则,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当中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激发点,不失时机地诱导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进行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独创意见,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2,提倡“新颖”性,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的方法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3,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对解决某一个或某一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为主线,重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形成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观念及态度,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直接感受,从中学会了选择、判断、解析问题,提高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获得这些能力,又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抓学生自编预习提纲、甚至自编教材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高中一年级教材“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课,教师把“公民个人存款储蓄的作用”中的一个要点“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研究学习的具体要求:

首先,通过自学教材,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发现教材说理不完全之处;其次,通过讨论,结合教材谈个人存款储蓄在当前货币流通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再次,尝试使用教材语言(言简意赅)补充教材内容。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带给每一个学生的收获,不是简单的见之于书面的“编写”内容,而是一种可贵的思想方法,即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教科书的内容,似乎已成定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可能又落后了,又不全面了,所以需要研究新问题,以丰富、完善、发展教材内容。我们中学生从所处的社会实际出发,是有发言权的。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要求推向了更高层次,使学生在思维敏捷、批判、深刻方面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下面是概括学生研究“修改教材”过程的图示:

第3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物理模型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品质思维的转换思维方式

物理概念的建立,以及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学生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其思维又有独特性。对这种独特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对提高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

1.建立典型的模型

首先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模型化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简化。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

物理学科的研究,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所谓物理模型,就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事物的本质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型。由于物理学研究自然界中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以及物质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几乎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涉及许多因素。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为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步骤。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本文称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特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从开设物理课开始,必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以及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多向性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分析。而解决这类问题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必须是开放性的,而且在思考中必须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这种特点,被称为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4.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思维的转换

物理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又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品质。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方式。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形成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在物理研究中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1)假设与验证。物理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为着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分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进行验证,都能直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等效思维。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为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3)实践性。物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紧密联系。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就其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这一点讲,物理知识是非常具体的、通俗的。而就其概括实践来讲,无论是初级经验的概括,还是高级科学的概括,都很抽象。既具体又抽象的特点,要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点。

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联系实际,以期培养学生具有既能作抽象的概括,又能具体地应用、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一些论述需要作抽象的概括,而另一些论述则必须考虑到现实状况,作联系实际的思考。脱离实际必然导致思维的谬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第4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能力是多方面的,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关键。

今天我们学习历史不可能再重返昨天,我们只能凭借一定的历史资料来认识、感悟,而历史资料有的是历史遗存,有的是非历史遗存,包括文字的、实物的。现存的历史遗存只要经过考证是真实的,它对历史的反映就是比较可信的。而各种各样的非历史遗存都是对一定历史的一种记录、反映,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历史真实的面貌,而一定的历史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的,非历史遗存尤其是文字记载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时代性、阶级性,这样必然会造成对历史认识的偏差甚至谬误。因此,正确处理历史材料,客观把握历史知识的本来面目,透过历史现象剖析历史本质,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辩证历史观,培养和发展现代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加强概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比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工业革命、国际关系格局、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等历史概念,教师对其内涵和外延必须解释得准确无误,学生在答题时才会正确理解准确作答。

2.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可以巧设悬念、深入探讨,点燃历史思维热情;创设情境,综合感知,丰富历史思维内容;正误兼谈,双向推进,培养辩证历史思维;比较归类,把握本质,深化历史思维。比如,设计《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方案时,就可以打乱教材的顺序,用图表、文字、数据展示新航路的过程和成果,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与新问题之中,以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思考历史,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的原理来分析,就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从而锻炼思维的周密性,避免看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

4.教师应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

成为专家型教师,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努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运用先进的理论进行历史研究,从而使自己成长为真正的历史专家。

5.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用“角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5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一、前言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如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

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培养,不但课堂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自己本身就应当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目。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做到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结束语

第6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 欣赏课 培养 思维 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厘清了“欣赏?评述”,初中阶段的欣赏内容为: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和要求“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思维科学是一门富于生命力的科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终身受益的能力。美术欣赏课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关注美术课程的强烈的区域文化性、民族性和个性色彩。依据美术课程的特点,为摸索出美术欣赏课的看、想、议、写、画的五步教学法,并用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看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美术欣赏是通过欣赏主体的视觉器官眼睛,去感受客观世界中形形的各种物象。初中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在上美术欣赏时,可利用直观教学法起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其后再对各种形象思维的结果进行比较、鉴别、筛选得出正确的思维结果。如,欣赏我市苗族东部次方言区(丹青、排绸、排吼)的苗帕时。初看,学生看得十分肤浅,很不深刻。错认为:颜色单调,仅黑白二色。我指导他们细看,学生们能发现画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吉祥之物图案,以及对它们的艺术组合。透过作品的精美,想象出作者的朴素美、健康美和心灵美。并在心灵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其实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看画欣赏从物象形体结构、空间情境、色彩关系等,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并利用“看画”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利用 “想画”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想画,是对画的思维过程,海阔天空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在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上花气力。美术是用形象进行思维的,在它的欣赏创造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些为什么?如,欣赏黄永玉的《湘西写生》同学们看到了:秀丽的湘西风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袅娜多姿的花卉。画面生动感人,富有诗意。学生感受到了:湘西处处有美丽,看到了湘西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在欣赏时,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时学生的眼睛、耳朵、脑子同时起动,各种智慧也相继产生了。所谓智能就是认识客观事物,并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一般说人的智能的高低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成的,是靠个人努力与教育得到的。想画,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利用“写画”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智能不是凭空发展,需一定的环境和机遇,使它表现出来。在看画、想画的基础上,接着做写画的练习。其实在看、想时,学生不知不觉的边看、边想、边做笔记了。这样在写时才有东西可写。在写评一幅画的艺术价值,时代背景,民族特色时。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评述、评判。老师要指导写画要点,列出提纲。学生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自己思维和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幅画美的理由是什么?美在哪些方面?它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一系列的提问,一个个的作答,学生的思维随着逻辑流动。将学生审美能力一步步地提高。这样,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了培养。

四、利用“议画”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议画是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性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牢固掌握美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议画实际上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者对作者、作品感知的过程。议画,既离不开头脑,又离不开语言表达。议画,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要尽量让学生想得宽一点、深一点。凡是想到的在议画时都要说出来,并且说的要跟想的一模一样。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议画情境,可安排前后2人议论,也可前后左右4人一组讨论。如果班额不大,还可茶座式的排坐,这样,学生讨论时会更为方便。每一个人的发言,可以有不同观点,也可大家辩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加以点拨。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表到知里,从思维内化到口头表达。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五、利用“画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第7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英语活动课 培养 创新思维

1.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迈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而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在教学时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2.在英语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1创设激情情景,唤起创新意识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的氛围。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着地去思索创新。教学中,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食物、幻灯等多种媒体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2.2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人们进行各种创造实践活动的心理条件,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对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英语是拼音文字,与汉语象形字不同的是英语有很多较相似的词,如:cat和cap,plane和play等。这不仅给学生继续学习英语造成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经营转移、侧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新猜测和新结论。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2.3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格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个性的巨大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凡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早期的学习、实践中,较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反之,则没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英语活动课由于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如较内向的学生在歌曲演唱、英语贺卡制作、书法竞赛活动中就能得到发挥,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则能在小品表演、游戏等活动中发挥特长。活动课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配他们充当不同的角色,有创造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改台词、编戏剧,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展开自主联想的翅膀,发挥他们的个性专长。

2.4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而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活动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改编成自己的对话,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I?蒺d like… Would you like….等句型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这一句型自编小品,学生在交流、讨论后,编成的对话各式各样,有的在课文的基础上多加上I?蒺m hungry/thirsty.有的把对话改成在家里请客, Welcome to my home. Come in and sit down!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等。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5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影响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创造力的产生。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方式可以选择:

2.5.1鼓励性评价

鼓励性评价,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答错的同学,不立即说“Sorry, 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 again.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划“×”了事,而是在错的下面划“?”,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

2.5.2分层次评价

分层次评价,即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评价指导。对优秀的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后进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我们要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就要为形式创设更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想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要让他们养成课前自学的好习惯,教师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同时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复鹏 “探讨活动教学法,实施英语课堂活动教学”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增刊

第8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常用方法 科学思维能力

多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流畅、变通、独创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各种能力之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

1.比较法和归类法

1.1比较法 这是一种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法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比较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同时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前后对比。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而且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1.2归类法 这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的本质特性抽将出来,以区别于具有另一种本质特性事物的思维方法。

生物学通常采用两种归类法:

1.2.1 一是科学归类法 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这种归类法,因客观地反映了生物本质的特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

1.2.2二是实用归类法 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比较法和归类法是互为前提的。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分析法和综合法

2.1分析法是指把事物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法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

2.2分析法和综合法是生物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培养学生思想能力的重要方法,两者紧密联系,不可截然分开。在实际运用时,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先综合,后分析;二是先分析,后综合;三是边分析,边综合。每种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因而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这三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也不是泾渭分明的。一般而言,对中学生以采用边分析、边综合的方式为佳。

3.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

3.1系统化法 这是把几种有关事物或材料,归出一定的顺序,纳入到一定的体系之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实际上,知识系统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深入地理解,灵活地掌握,牢固地记忆的过程。

3.2.具体化法 这是指把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或用实例来说明理论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4.抽象法和概括法

4.1抽象法 是把事物的共同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法可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种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以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例,它涉及到真核细胞、染色体、DNA分子、RNA分子、基因、“转录”、“翻译”、“中心法则”、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氨基酸、蛋白质、遗传性状等诸多知识。它们都是十分重要而又高度抽象的。但是,这多半是属于非本质的抽象而已。

其本质的抽象仅两个字:基因!因为:基因才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能复制、能重组、能突变等)DNA分子的片段;基因由成百上千个4种脱氧核苷酸排列而成;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着遗传信息等。生物的性状遗传是通过基因脱氧核苷酸序列来传递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讲授生物遗传的3条基本规律,就是讲基因在传种接代中的活动规律;讲授生物的变异,主要讲的是基因的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既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基因才是真正本质的抽象,务必使学生清楚明白。

4.2概括法 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非本质性或本质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是两种水平层次的:一种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也叫感性概括;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也叫理性概括。

仍以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例,涉及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染色体的同源与非同源;DNA分子和RNA分子的关系;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的异同;氨基酸种类和蛋白质种类之繁多;生物性状之纷杂等,实均为非本质属性概括之范畴。

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随着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的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部分的交叉互换)而引起的基因“行为”之变化(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上基因的互换),即有关基因的特性,包括独立性、分离性、随机性、变异性以及基因遗传的表达等,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生物之所以形形,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因多样性和特异性。

抽象法和概括法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抽象中以概括,在概括中以抽象,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有益处。

5.归纳法和演绎法

5.1归纳法 是从特殊到一半的思维方法,即根据大量已知的事实,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5.2演绎法 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的原理出发,去认识特殊事物的方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使用.使用得当,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客观分析事物的片面性、形而上学都有裨益。

第9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中学数学

一、数学课堂上的“教”与“学”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有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在发展智能的指导下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达到高质量,在智能发展上达到高水平。在数学概念的教和学两个方面,一定要重视概念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掌握概念的要求要严格,使学生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如学生在学习函数这个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在函数概念中涉及到的两个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及它们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弄清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函数这个概念。在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方面,不能仅仅背会这些公式,知道怎么用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推导公式、定理的过程,掌握这些公式定理与教材其他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逻辑知识的讲解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是教会学生在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论证过程中,提高他们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运用了许多与逻辑知有关的数学内容的推理证明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和内容,通俗地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它来指导推理、证明,这会有助于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运用穷举法证明问题是,经常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等情况。那么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分类方法和要求。数学内容的讲授应加强逻辑严谨性。例题、习题应适当增加些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等,借以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三、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教学

智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跟年龄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积累和更新,即使老年人,通过学习,也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但一个人的智力增长最佳年龄是在从出生到十七岁,错过了这个时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严谨、文字要精炼、准确、规范、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对学生证题的叙述要从严要求,着力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对于学生不同的正确解题法,教师首先要给以肯定,以鼓励学生不断开阔思路,敢于创新。在平面几何证题的教学中,不主张把过于艰深、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难题给学生去做,在教学上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遇到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章、节教学的连贯性

在数学各科、各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归纳、总结、教给学生以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知识新的概念结构。初,高中数学课本的每一章,都设有小结一节。教师要重视小结的教学,要突出新知识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圆、椭圆、又曲线、抛物线,分别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均可统一在二次曲线的概括结构之中。在向学生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推理形式,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及探索解题方法时就要常常用到它们。这样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分散在中学各个学习阶段的推理方法归纳上升到新的概括结构。这种引导学生的把新旧知识和技能按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层次不断形成新的概括结构,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