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第1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基础。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性质、法则是不下定义的。尤其在低年级只是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含义,而简单的概括往往会使学生得到的概念或知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对小学生讲“建立概念”不是记住概念的定义而是领悟概念的实质。如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就要学习加法,什么叫加法呢?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让学生记住:“求一共是多少就用加法”,如果这样理解以后学习乘法时就发生了误解,因为乘法也是求数量的总和,而运算方法与加法不同。有些除法应用题也可能在问法上出现“一共”是多少的问题,而是要经过反复的、多种情况的应用“加的概念”,学生对加的理解不断发展,达到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无论遇到简单应用题,还是复合应用题,都能准确地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很多数学概念,如数的概念;加、减、乘、除的概念;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只有概念明确,才能进行准确的思维。

二、在运用数学概念、法则、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如在计算1.6×125时可以有很多种简便算法:

① 1.6×125=0.2×(8×125)

② 1.6×125=0.8×125+0.8×125

③ 1.6×125=1×125+0.6×125

④ 1.6×125=0.4×(4×125)

⑤ (1.6÷8)×(125×8)

对以上方法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好的解答方案。这样把数学概念综合运用,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还要加以比较、鉴别,对提高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其次,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已有的概念去探索理解新概念。做到新旧结合,并从中发展思维能力。还可以把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数学概念法则或应用题,放在一起,成组的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注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凡是能准确、清楚,逻辑性强地把问题讲出来的,一定是对问题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也就是要想说的出,先要想的明。例如,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言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书面言语的学习还刚开始,因此在这个阶段应着重训练学生用口头言语表达自己的思维。到中年级,一方面继续发展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发展学生的书面言语,其中包括默读课本内容和应用题。到了高年级,加强提高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如说明算理、口头分析应用题以及口头论证等。同时在发展儿童言语时还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一定要注意中下等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始可以让他们重复别人的话,或先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再逐步提高。所以只要坚持训练,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都会逐步有所发展。当然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严谨、精炼,给学生起示范作用。

四、加强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示范和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教师的示范,首先要求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注意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揭示每一逻辑思维过程。教师的整个讲述过程,要符合推理的顺序和思维过程,这样就为学生的思维树立了良好的范例,对学生的思维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在练习时教师还要继续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合乎逻辑地思考。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阳言.社会科学家看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教育报,2000—12—20.

第2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养成思维的习惯

“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源泉。”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学生初学数学时,首先接触的是一些直观的图形和符号,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和符号,例如:认识2时,首先让学生观察2个苹果,2只小鸟,2只手,2本书……这些都可以用数“2”来表示,学生在头脑中明白了2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出生活中可以用“2”表示的物体。通过学生由感知到抽象概括,形成了思维。又如:=+,+=18,=?=?学生观察,找出规律,是2个,+就是3个,3个等于18,一个就是18÷3=6。教学简单的加法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并说出图意,学生在一系列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思维的习惯。

二、在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先举几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计算,(12+36)+14,12+(36+34),……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让学生再自己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但对加法结合律理解的很清楚,也学到了一种归纳推理的方法。又如,在计算4.8×0.9+0.48时,可以让学生说说4.8和0.48有什么关系,想一想通过怎样变化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使学生在计算时不但正确,而且培养了灵活计算的能力。

三、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图形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关注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正真活跃起来,通过探讨、交流、归纳、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自主追求未知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实现自我的历练,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使学生学生经历了一个化难为易、化新为旧的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能力。

四、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原有认知水平决定着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因此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呈现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共同进步,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倍数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张大爷家养了鸡和鸭共60只,其中鸡是鸭的1.5倍,鸡和鸭各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有的学生用列算式,有的学生用列方程,我先让用列算式解决的学生交流,说出自己每一步计算的理由。在提问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我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2)根据那个条件设未知数的?(3)设谁为x比较合适?为什么?(4)问题中包含怎样的等量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

又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小组交流拼成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之间的关系:(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观察,交流概括,利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不但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还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是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有效拓展学生解答应用题思维的关键所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正是指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通过“一题多解”,能激活学生的解题思维、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例如:校园有松树和柏树共180棵,其中松树棵树与柏树棵树的比是2:3,松树、柏树各有多少棵?

解法一:180÷(2+3)=36(棵) 36×2=72(棵) 36×3=108(棵)

解法二:180× =36(棵) 180× =72(棵)

解法三:180÷(1+ )=72(棵) 180-72=36(棵)

解法四:180÷(1+ )=36(棵) 180-36=72(棵)

解法五:解设松树有2x棵,柏树有3x棵。 2x+3x=180

解法六:解设松树有x棵。 x+ x=180

第3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的内容。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让学生从小就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谈几点拙见:

1.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学生板演、其余座练)通过一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使学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③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④ 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第4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

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又如,素数与互素数、偶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公因数与公倍数、侧面积与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过比较方能更好地确定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二、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思维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每个数的分解和组成;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们把它细分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等几个简单问题,并在逐一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合成知识体系,找出异同点,概括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用题教学,我们也经常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广泛应用题的结构,有条理、有依据、渐进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一般不会彼此孤立存在,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建立在具体合理的分析上。为此,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因材施教、有所侧重。学生有了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起来势必简单些。

三、引导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发展

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过程离不开判断,思维的结果通常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知识判断的正误直接影响着思维的正确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训练材料,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如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完全判断概念、性质、公式等,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命题,多让学生进行举例验证或反驳,判断其是否正确。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判断的方法,如直观验证、利用计算、举出反例等。对于一些形式上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的知识,如a×(b+c)与a÷(b+c)、“求比值”与“化简比”等等,它们形式相似,极易混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判断时应先与相关基础知识对照,找出其本质上的差别,以防误判。

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推理,具备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如0乘任何数都得0、积的变化规律、分数基本性质、平均分、运算律等概念法则的学习,大多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用归纳推理概括出各种运算律去进行简便运算,就属于演绎推理了。再如,通过“长方形面积=长×宽”,类比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四、促进抽象与概括能力的提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水平,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展示实物。如通过数“3根小棒”、“3把椅子”等抽象出数字3;实物演示“火车过桥”的过程,抽象出文字表述的意思,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火车过桥所行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增强表象。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地数、横着数、竖着数,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逐步抽象。如教学低年级“8加几”的加法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实物操作凑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到算式,抽象概括出先想8加几等于10,再将第二个加数进行分解去计算。

第5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随着我国的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向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发展。然而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既定的模式可以借签,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慢慢渗透,逐渐形成。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融合点,进而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民主性,增强其实践性;首先,要营造民主、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即将讲授的知识为前提,通过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趣得到陶冶,思绪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目前,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角色与职能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与学生观,不断发扬学生民主,尊重学业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与理解,通过创设情景,营造环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的否定,而要耐心地听取,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成为一种自主的活动。

教师通过导入提出问题后还要注意学生的反溃。教学中要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请学生献计献策,不断的改进教学。要学会赞赏每—位学生,让学生看出自己的点滴成功。对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赞赏,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如模仿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中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讨论、辩论、演讲、编报、模仿游戏、主题班会,行为训练等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环境条件出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教师所施加影响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关心信任每—位学生,适应不同层次的水平需要,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机会。

二、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有了动力。学习自然就会进步了。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多准备素材,随时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加强変式训练,让学生亲自去猜测,探索结论的变化,成为所得结论或规律的发现者。或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加以拓广,深化,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这种情况一再发生,就会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老师的好感。与此相反,遇到问题,成绩不佳,又受到教师的批评,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还会疏远数学老师。因此,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挫折教育,能使他们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成绩。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比如高中数学的函数部分,讲到供需函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站在消费者和供货商两个不同立场上思考,看两个函数有什么特点?受那些因素影响;又如何随着价格变动?如何达到两者平衡?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再遇到商品价格问题自然就会联想到数学或者供需函数问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深入思考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并亲自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不要认为把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事大吉,还要运用变式教学教会学生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分析和思考,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时兴趣和热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第6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05-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谈本人的几点想法。

一、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2、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3、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二、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了如下的问题: (1)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化曲为直法)(2)出示一个硬纸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滚动法)(3)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测绳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D讨论D解疑,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三、有效地“说出”数学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思维的开始,经历中间过程,再到结果,都要以语言来定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通过“说”这条主线,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十分有效的策略之一。

1、提供“说”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较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在教学概念知识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依靠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和表述,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会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为此,我们经常设计一个“说”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比较,并结合某个概念知识的特点的学习、体验,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尝试概括这几个概念,反复说,边说边对比一些典型例子,理解概念中的数学定义,还特别对一些准确性难以把握的字词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使概念的表述恰当、合理。

2、引导“说”的规范

准确、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流畅地表达数学思维过程,合乎逻辑地描述数学规律或数学发现,既是学生思维深刻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深层需求。

注意学生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逐步形成准确的数学语言。生活语言自由、宽松,没有固定的约束。而数学语言不同,受数学学科性质的影响,有严谨、准确、逻辑性强的特点。提炼生活数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由自己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如每件商品的价格在数学中简称单价,买的件数简称数量,总件数的钱简称总价等。当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数学语言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四、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重要方式之一。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好的问题所给予的方向和动力。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潜在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

1、设计发散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并且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很多,教师应该参透教材,认真研究和分析,设计出更多并适合学生所接受知识程度的发散式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2、设计互逆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第7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表达组成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如何贯彻《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同仁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绝不能认为教授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教学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课堂教学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8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9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全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1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2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题的设计很重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一般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3.1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3.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