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细目一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1.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发病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
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体质强者——耐受性强——剂量宜大
体质弱者——耐受性差——剂量宜小
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较小,少用温灸
③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关键词:考试方法;考试命题;成绩评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40-02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命题形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
一、拓展考试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考试方法是指考试的类型及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的方式[2],涉及因素主要有考试的类型、形式、时间和题型。考试类型主要是课程考试。考试方法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采取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
(一)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公式、方程式的演算过程以及需要图解、列表表达的知识,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运用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便于教师直观地较准确地评价和比较学生的课程成绩。其缺点是学生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背一些经验公式、由理论推导出的应用公式,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二)开卷考试
实行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节省大量机械记忆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上。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及创新的模式,提高自己真实能力。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需要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
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设计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实践考核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3]。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试卷进行考核。通常采取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考核,但这种形式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实验报告上,而忽略了认真研究、动手实验的全过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实验操作的方式考核,就可以避免上述实验考核方法的缺陷。在实际操作的考核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作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调查报告
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是国家、部门,还是企业,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反映实际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写作水平,也反映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所获取信息的质量水平。具体做法是由教师与有关单位协商,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调查方案,学生从实地调查开始,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切实体验,并以呈交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调查成果。采用这种考核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参与意识。便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二、强调考试命题,提高试题质量
在农业院校畜牧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考试命题上,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的知识点为准绳,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教学或教材中所贯穿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能力开发,有利于全面鉴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题型涉及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部分、理解问题部分和综合性分析问题部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为60%,20%~30%和10%~20%。为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时可适当设置附加题。
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不断健全试题库,使题型组合多样化,既有检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又有检测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较高层次认知目标的问答题和论述分析题。其中论述分析性题目,在一般论述题直观、表面的设计方式基础之上,突出以一个专业情景为背景(如“动物临床疾病”或“动物饲养管理现场”),循序渐进地提出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论述题通常涉及的检查、诊断、治疗的范畴,而且还涵盖了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饲养管理和疫病监控整个过程的相关因素,全面检测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知识运用、疾病诊治、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等综合能力[4]。试题涵盖记忆、理解、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认知领域的多个方面,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题型更具科学性、创新性、开拓性。
附加题也可作为一种考题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答,答对可加分(但满分限于100分以内)。增设附加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努力探索、拓展知识面、发挥优势和潜能。在考题的内容设计上要难度高,虽在教学大纲之内,但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广泛性,知识跨越多个章节、有时还涉及到其它课程等,附加题的设置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
三、完善成绩评定,做好成绩分析
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考试成绩评定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过去的考试方法较为单一,期末考试几乎决定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其结果是每至学期末,学生的压力最大,而对平时的学习重视不够。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5]。例如,对于生物统计课程来说,期末总成绩按四项要求评定,考勤及课堂表现(听课状态及回答问题)占10%,阶段测验占10%,实验课出勤、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占20%,期末考试占60%。这种评定方法,使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相当分量,弱化了学生对一次考试的依赖,减缓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同时,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创造性学习。
考试成绩分析是教学完整过程不可缺少的最后环节,是对考试内容、方法、命题方式及考试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各部分的成绩,从整体和个体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班的学习风气,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情况,教师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实施程度等项内容,进而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果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路,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切实做到与课程教学改革相辅相成,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能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利用具有科学性、富于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的考试题型,科学合理地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启迪和触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潜质,进一步推进“考试和学习互动”的作用,推进教学理念、方法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90-94.
[2]顾明远,申杲华.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与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10.
[3]卫绍元.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101-102.
《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篇》中的这段话从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之“九气为病”,论述“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1]。气,又称精气,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内经》引入医学,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因而又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与术语。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即指出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素问•六节脏象论篇》又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更说明了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以气为物质基础的。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不断的运动,流行全身,无处不到。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而“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就说明人体各个脏器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于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纳新;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升胃降等。
只有全身各个脏腑的功能协调配合,也就是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如果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紊乱,或升降失调,出入不利,便要影响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而发生种种病变,如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等。
由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活动的场所,脏腑经络的一切活动,又无一不是气活动的体现,所以说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气的活动正常,就是生理;反之,气的活动异常,就是病理。故《素问•举痛论篇》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思则气结”。认为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等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人体气的失调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虽然仅举9种情况为病,实则概括无论外感或内伤皆可导致气的病变,或是气的功能减弱之气虚,或为气的运行失常的气机失调。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将“百病生于气”仅仅理解为气机失调,如此则无法说明气耗、气消等病机变化。
正是基于“百病生于气”的发病机理与病理观,补益气量的耗损与调整失调之气机,使之恢复正常,就成为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从养生的角度而言,保护人体的正气,即是保证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百病生于气”的发病机理与病理观,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谓:“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因此后世医家在养生、治疗中都强调以调气为要。药物治疗也重在调和气血,以通畅五脏元真。至于调气之法,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论之甚详,“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而调也;邪气在里,行而调也;实邪壅滞,泻而调也;虚羸困惫,补而调也。由此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必清必静,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此外,有如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又如喜能胜忧,悲能胜怒,怒能胜思,思能胜恐,恐能胜喜,可以调情志之气;又如五谷、五果、五菜、五畜,可以调化育之气……”。通过调气,最终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2]。
九气为病,各有特点,原文“气上”、“气下”、“气泄”、“气结”等,正是对这些特点的高度概括,对临床诊断不同因素致病及其病机特点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以及组方、遣药,具有指导作用。如“气上”可出现面红目赤、口苦、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甚至呕血等一系列肝气上逆的证候表现,治法是平肝降逆;“气下”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少腹胀满、二便失禁、滑精、带下等精气下陷证候,即可补肾固精兼以升举。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4种。气虚证是脏腑机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所致。其病机主要是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治宜补气,方如四君子汤;气陷,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的升举无力为其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由于气虚机能衰减所致。治宜益气升提,方如补中益气汤;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闷胀、疼痛。治宜行气,方如五磨饮子;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肺气上逆的主要特点为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现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治宜降气镇逆,方如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等[3]。
在九气为病中,属于内伤的一条即“劳则气耗”;属于外感的有两条即“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属于情志因素的占六条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失调,这就为诊治情志病指出了方向。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的确立而初步形成。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素问•举痛论篇》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则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河间、丹溪多有建树,张子和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繁荣时期,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在此阶段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把致病因素分为内伤七情、外感六、不内外因三类,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对七情病机论述较详,对情志刺激引起的脉象变化及其机理进行了说明,为中医诊治情志疾病做出了贡献。朱丹溪在治疗情志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郁证尤有见地,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自定行气开郁的“越鞠丸”流传盛广。张子和是一位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他注意到临床许多疾病都与情志有关。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在明清时代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被广泛应用。范进中举,因过喜而连叫“我中了”呈癫状,其岳父打了他一记嘴巴而治之,就是运用“恐胜喜”的例子。临床各科医家对七情病因病机更加重视,现存文献中对情志疾病都有论述。《景岳全书》对情志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均有论述,并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笔者在临床上根据《内经》理论治疗疾病,取得了很好效果。1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多方治疗,收效甚微。笔者应用恐吓的方法将其很快治愈,就是根据恐则气下的原理,使上逆之气得以下降,达到升降正常,气机协调而使疾病痊愈。
现仅举1例应用药物调气之法。张某,女,42岁。 初诊于2006年8月20日。症状:两胁作痛,头痛目眩3个月。3个前与丈夫争吵后感两胁作痛,头痛目眩,伴有口燥咽干,疲乏无力,眠食俱差。月经不调,作胀。察其舌,见舌质淡红;诊其脉,脉弦而虚。实验室报告:B超诊断:肝胆脾胰无异常发现;CT诊断:头颅CT平扫无异常发现。此乃肝郁血虚所致,法当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方拟逍遥散加减治之。处方:柴胡9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6g,薄荷5g,煨生姜3片,炒枣仁15g,6剂。每日1剂,清水煎服,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于2006年8月27日复诊,服上方6剂后,诸症大减而未瘥。效不更方,击鼓再进。前方继进9剂。共服药l 5剂,诸症悉除。随访3月,未见复发。
此患者因情志因素而使肝气郁结,肝郁不能疏泄脾土,以致脾失健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补血和营以养肝;茯苓、甘草、白术健脾补中;煨姜和中,与当归、白芍同用,并能调和气血;助用薄荷少许以增强柴胡疏肝解郁的作用;酸枣仁养心肝、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效,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加之心理治疗而获全功。此调和肝脾之法亦[BW(S(Z,1,2)MD2][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即调气之法也。加之心理治疗即“以情病者,非情不解”之意也。此患者因“气”而病,通过调气而愈,从临床实践角度证明了“百病生于气”理论之正确。
综上所述,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用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等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人体气的失调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即气量的衰减或气机逆乱失调,所以说“百病生于气也”。补益气量的耗损与调整失调之气机,使之恢复正常,就成为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治气贵在于“调”,不仅是用理气药物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而使气的生成正常,气机和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素问•举痛论篇》从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之“九气为病”,论述“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这一观点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在九气为病中,属于情志因素者占6种,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失调,为诊治情志病指出了方向。验之临床,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 王庆其,王键,迟华蓦,等.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4.
【关键词】医疗体育 运动医学 体育教学
医疗体育简称体育疗法,是一种针对预防和治疗某种慢性病、常见病的需要而进行某种专门设计的康复性体育锻炼。其主要目的是尽快提高和促进患者各种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早日痊愈。医疗体育是将体育运动和医学辩证的结合,并应用于邻床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1 医疗体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进行治疗的国家,两千多年前医用“导引”、“养生”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断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导引、按摩治病的各种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述了由风、湿、寒等引起的肢体和关节酸痛和麻木的最好疗法是按摩;三国时期名医华佗退出的“五禽戏”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现代运动医学是从1953年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运动医学协会从小到大,从落后到现今,成为当前具有相当数量专业人员队伍、较大各级医疗和科研机构;并涉及体育、医药卫生、大专院校等系统的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运动医学体系。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始建于1978年,目前已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很有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代表了中国运动医学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在体育专家和医学界专家的合作下,我国在使用医疗体育防治高血压、慢性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颈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医疗体育在国内外取得巨大的发展。除了治病,更重要的起到了健身、健美的作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治疗运动研究中心最近研究出了一套之道,这是专门为那些大腿或臀部过胖而困扰的人设计的,是一种以锻炼双腿为主的运动。方法是尽量活动大肌肉,例如大腿和臀部的肌肉,以增加热量的总燃烧量。健身运动对减轻体重固然重要,但还必须辅以其他梅花双腿的运动。这些辅助运动能令大腿肌肉变得结实,更有弹性,耳聪使双腿显得比较苗条,线条比较优美。
2 医疗体育的特点及作用
体育治疗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2.1是一种主动疗法,要求参与者主动参加治疗过程,通过锻炼治疗疾病;
2.2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神经发射机制改善全身技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2.3是一种自然疗法,利用人类固有的自然功能(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医疗体操、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和特制的运动器械(如拉力器、自动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为治疗手段。宜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和心理疏导。
医疗体育可以发挥治疗和预防两种效应,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事实上,坚持早起医疗体育的介入,可预防继发的发生,以及防止障碍的进一步恶化,这些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首先,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得病后机体内引起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这样在应用体育治疗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医疗体育能提高情绪,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能力,加强神经系统对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技能调节。医疗体育还能恢复各个系统与器官形态,促使技能与形态的统一。
3 医疗体育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探析
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社会化、终身化和生活化,这一潮流推动者体育人才的培养向复合型、创新型与适应型的方向不断发展。医疗体育在我国的起源早,但发展较慢且应用较为局限,主要在临床医学中开展,在高等体育院系的学习与开展十分薄弱。目前,体育院系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存在注重技术,轻视理论的情况,尤其是对体育生物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意识淡漠,所以在进行体育指导过程中,无法科学地理解和执行体育的生物功能。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学生对医疗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与适应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教师在开展理论与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传达医疗体育知识,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当今慢性病人群增多和不同锻炼需求的人群,有的放矢开展锻炼,而不是单纯的进行某项技术的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开展医疗体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指导学生如何针对慢性病人群开展锻炼,把医疗体育的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掌握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适宜个人的运动项目。强度、时间和频度;同时结合专业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病的康复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能够帮助指导患者树立现代健康观,促进身体康复。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加强学习、钻研业务,为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学习新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高等院校应该配备医疗体育的专门人才和体育场地器材,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计划的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比较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57-03
为了给人民群众罹患重大疾病提供风险保障,1995年,我国引入商业重大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重疾险”)。经过20年发展,该险种现已成为人身保险市场上重要的保障型产品。相对于重疾险而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下简称“大病保险”)的发展历史则要短得多。2012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正式实施推广。商业重疾险与大病保险同属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具有保障大病的功能,但二者在许多方面又存在明显差异。比较二者的异同,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重疾险及大病保险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优化二者的功效,发挥二者的优势,为完善我国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一、大病保险与重疾险发展现状分析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参加社会基本医保的人数已超过 13 亿,覆盖率已超过95%,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1年,新农合的实际补偿比例为 49.20%,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则为52.28%。虽然基本医保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城乡居民患大病后需自负费用依然较重,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大病医疗保障是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块短板。早在 2005 年《关于完善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已肯定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初探的重要意义。商业保险机构承办政府主导的补充医保的做法,为大病保险制度的建立做了很好的前期探索,其中“湛江模式”和“太仓模式”成为了大病保险的基本模式[1]。因此,2012 年8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监会六部委联合下发《意见》,大病保险工作全面启动。经过近三年的探路,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末,所有省份均已开展大病保险试点,覆盖13.25亿人,其中10个省份已全面推开;共有13家保险公司在全国27个省(区、市)392个统筹地区开展业务。同时,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15个百分点[2]。然而,因政府责任缺失、认识片面、职能转换不到位等原因,大多数保险公司仍挣扎于亏损的泥潭之中。
与前者相比,重疾险的发展较久远,其诞生可追溯到一位南非的外科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的思考:虽然众多重大疾病可治愈,但治愈疾病所需医疗费却使患者及其家庭在经济上无力以对,进而无法维持后续的康复治疗。因此,他与南非的一家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重疾险。它是指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罹患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时给付保险金的健康保险。其主要是为病情重、病程长、治疗费用高的疾病提供费用保障,保障范围最初只覆盖7种重大疾病。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所涵盖的病种已扩至四十多种,保障功能日趋完善,保险金额和保障程度也大幅提升。2007年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医师行业协会共同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次统一了大病的定义。2013年,重疾险保费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健康保险总保费的50.9%,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重疾险市场[3]。然而,重疾险还存在保单的设计不规范、理赔的标准规定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疾险产品的开发几乎处于空白,亟需完善以商业重疾险为重心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二、大病保险与重疾险比较分析
大病保险和重疾险虽然均为大病医保,但二者同时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本质属性不同
大病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基金结余,决定了其仍属基本医保的一部分,并作为提升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的一项制度安排。在保障方面,以合规医疗费用界定补偿范围,涵盖“三个目录”内和外的费用,起到了补充医保的作用。可见,其制度属性应介于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之间。再者,基于制度是以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出发点,以化解灾难性家庭医疗经济风险为目标,凸显出制度的公益性,理应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的范畴。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医疗保险完全符合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但在非竞争性方面表现并不充分,因每增一个消费者,政府投入会相应增加,边际成本随消费者变化而变化,并不为零。从而,其产品属性为“准公共产品”[4]。此外,大病保险属于补偿型产品,即针对参保人员因患大病治疗后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
与前者相比,首先,重疾险是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为了弥补社会医疗保障的不足自主开发的商业保险产品,其制度属性应为补充医保。其次,重疾险处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层,满足的是基本医保以外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其产品属性应为私人产品。再者,重疾险多为给付型产品,即对于合同约定的重疾发生后一次性给予保险金。
(二)对大病的界定不同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医学和经济学两种角度对“大病”进行界定。不同的界定方式决定了其保障内容不同。大病保险有两种界定大病的方式:一是以医疗费用界定,二是以疾病病种界定。学术界多认同前者,因为伴随疾病谱的变化,慢病增多,治疗周期长且治疗过程花费巨大,以医疗费用界定大病,慢病患者能获益。《意见》中对于“大病”的界定借鉴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定义,即:一个家庭的强制性医疗支出占家庭支付能力的比重等于或超过40%。其中,家庭支付能力指除去维持生存需要(食品支出)之外的有效收入。按照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食品消费支出等数据测算,城乡居民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基本相当,超过这个标准,即可能出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多数试点地区也是依据此标准确定具体的保障内容和保障水平。大病保险除可提供费用补偿保障外,也可按照特定的疾病病种提供保障,丰富了保障形式,具有灵活性。
然而,重疾险仅以疾病病种界定大病,并在保险合同中载明所保障的重大疾病的名称和定义,这使得医生诊疗、保险从业人员核保和理赔等实际操作更具规范性和统一性,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规范》中列出了25种重大疾病病种作为参考,并采用医学指标对每种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规范,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通过这些医学指标可准确认识每种疾病的严重程度,以此来判断是否属于合同载明的大病。其中,有6种核心疾病是必须承保的,即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脑中风及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手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终末期肾病,另外还有19种疾病可供选择。保险公司可在重疾险产品中增加《规范》范围以外的其他疾病种类,并自行制定相关定义。
(三)筹资机制不同
大病保险资金主要源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中划出的一定比例或额度,参保人无需额外缴费。综合考虑各地医保筹资能力、患大病发生医疗费用情况、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等因素并采用精算方法确定人均筹资额。按筹资金额固定与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标准,确定具体金额。总体来看,大多数地区的筹资水平均超过15元。青海、吉林两省筹资水平较高,达到人均50元以上。另一类则是浮动标准,与基本医保挂钩,即按照当年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的5%左右确定大病保险筹资标准[5]。多数地区采取市(地)级统筹,少数地区采取县(区)级统筹,青海、、甘肃、吉林四省则率先实行省级统筹。
重疾险的保费均由投保人或单位缴纳,保险公司将严格按精算方法制定产品价格。投保人可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健康风险大小等因素选择不同的重疾险产品。不同险企开发的重疾险产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投保者定价一般不同。以某款保障型重疾险为例,25岁女性购买20万元保额,年缴费6 400元;若35岁女性购买同种产品,需年缴费7 000元。商业保险机构采取的垂直管理模式,间接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统筹。
(四)运行机制不同
大病保险采取的是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服务的承办方式进行。顾名思义,大病保险的政策制定、业务开展、资金筹集以及保险机构招标等工作的开展,均需要政府主导、组织协调、监督指导,保险公司只负责提供专业化的运营、承保、理赔、健康管理等服务。对于不同保障形式的大病保险项目,商业保险机构需要匹配不同的服务制度和服务流程。而由商业保险机构自主开发的重疾险产品,其保费收取、赔付和基金投资运营等方面,除保监会和保监局负责日常监管外,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管理,完全由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自负盈亏。
(五)保障内容不同
1.保障对象。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保补偿后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因此,凡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员均为其保障对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重疾险则遵循自愿投保原则,凡是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符合保险公司相关规定并愿意履行合同条款约定的内容时均可投保,其保障对象为自然人。
2.保障范围。大病保险主要在参保(合)人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的情况下,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偿后需自负的合规医疗费再支付一定比例。高额医疗费的界定是以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超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为判定标准,具体金额由地方政府确定。合规医疗费是指在遵循基本医保目录规定的框架内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医疗费。大多省市依据当地患大病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保障,适当突破“三个目录”的界限;少数省份从个人负担较重的疾病病种起步开展大病保险。其实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几乎无异,仅是费用高低和补偿先后的差别。而重疾险保障的是合同中约定的疾病,一旦被保险人经诊断患有上述疾病,保险公司将会按照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一次性给付保险金。
3.保障水平。政策要求大病保险的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按医疗费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医疗费越高支付比例越高。大多省市为使政策可操作,都明确规定了支付水平和报销比例。随着筹资、管理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逐步提高大病报销比例,最大限度地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鉴于人均重大疾病医疗支出已超过10万元,所以重疾险的保额一般在10万以上。此外,重疾险属于定额给付型险种,根据保险基本原理,重疾险可重复投保。换句话说,投保人可在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购买多份重疾险,从而获得多重保障。
三、讨论与建议
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重大疾病医疗支出已超过10万元,恶性肿瘤平均治疗费用达到15万元。有专家也指出,重疾发病率较高,人的一生罹患重疾比例达72.18%。而在肿瘤专科医院,自费药的比例甚至高达90%。因此,大病费用保障缺口较大[6]。我国的重特大疾病保障一直依靠于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而商业重疾险往往与社会医疗保障分立发展,在重大疾病的保障上政府和市场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大病保险采取向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培育了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能力。从而,大病保险兼具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和发展商业保险两大政策目标[7]。
目前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偏低,最高筹资额为60元/人/年,与日益增长的大病费用相比保障水平仍不足。又因大病保险筹资渠道单一,出现了低筹资与期望高保障的尴尬局面。另外,大病保险的保障起点是“家庭负担的医疗费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自负费用的高低并非唯一影响因素,还需考虑家庭可支配收入。对于贫困线下的家庭,自负费用不高也有发生疾病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而对于一些自负费用高但富裕的家庭来说,费用不高到一定程度也未必能发生疾病经济风险。大病保险受三个目录和政策规定的限制,报销比例相对有限。而重疾险不受任何限制。重疾险可提供一般大病保险无法补偿的费用,如使用特殊药物、特殊医疗器材、特殊护理服务等所产生的高额医疗费。此外,重疾险多为给付型的产品,而大病保险作为医疗费用报销型险种,从而可避开大病保险的冲击。就费用报销而言,两者并不矛盾。大病保险是对参保人先行垫付的医疗费用中的合规部分进行报销,而重疾险则是在投保人确诊罹患保险合同条款约定的重大疾病后,从保险公司一次性获得保险赔偿金[8]。从而,参保人获得了双重保障,确保参保人既不会陷入看不起病的困境,也不会因花费高额治疗费用后一贫如洗。重大疾病除了花费直接的医疗费用外,还会引发护理费、营养费、恢复费用、后续治疗费用等巨额开支以及长时期的收入损失。与大病保险仅局限于医疗费用补偿相比,重疾险的保障范围更广,甚至包含了对意外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的保障,二者在保障水平可相互叠加,为参保人员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
由此可见,大病保险与重疾险在保障功能、保障原则、保障范围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在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制下,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单纯依靠大病保险未必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在推广大病保险的同时有必要使重疾险参与其中。大病保险与重疾险同属于大病医保范畴,且均由保险公司经办,在具体业务经办过程中可相互借鉴。具体为,以兼顾公平与效益为出发点,以确保参保群众最大利益为目标,实现大病保险与重疾险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共筑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文辉.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51.
[2] 李欢.所有省份已制定大病保险实施方案,北京等全面推开[EB/OL].中国新闻网,2014-12-10.
[3] 冯鹏程.重疾险产品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疗保险,2014,(62):62-65.
[4] 吴海波.社会医疗保险管办分离:理论依据、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2014,(1):108-113.
[5] 王琬.大病保险筹资机制与保障政策探讨――基于全国25省《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3):16-22.
[6] 聂国春.大病医保升级VS商业重疾险[N].中国消费者报,2012-10-15.
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的联系[3],通过联系使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同时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实例一:蛋白质变性。在讲解蛋白质变性时,先介绍变性的概念,蛋白质变性指的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蛋白质四个层次的结构,这一概念不难理解。接下来强调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蛋白质作为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很容易理解蛋白质变性必然蛋白质导致生理功能的丧失。阐述至此,同学们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是比较抽象,接下来设问: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蛋白质变性在临床实际中有没有应用?重金属为什么危害很大?误食了重金属怎么治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理讨论后教师再总结。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物理和化学因素。高温、紫外、酒精和碘伏等都能起到灭菌的作用,原理是这些因素都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误食了重金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重金属可以导致我们体内的蛋白质变性。那么应该怎么办?当然是除去摄入消化道的重金属。怎么除?可以用食物中的蛋白质中和,所以必须立即喝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再催吐洗胃。通过和实际的结合,同学们发散了思维,使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同时对蛋白质变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例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很抽象,应该结合具体的实例讲解。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接下来设问体内什么蛋白携带运输氧气?为什么携氧能力降低?最终总结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HbAβ链第六位的谷氨酸突变成缬氨酸。这一个氨基酸的突变,由带正电荷的谷氨酸突变成疏水性的缬氨酸,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氧结合能力变低。进一步引申阐述蛋白质一级结构中的某些部位氨基酸很重要,是关键部位,如果突变成性质完全不同的氨基酸,就会导致空间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是很多疾病发生的分子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基础生化知识和和临床实际的结合。通过联系临床实际理解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精心设计提问和适当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寓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于具体生物化学知识点的讲解
生物化学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要探索的课题和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中蕴含着基本的哲学原理,哲学是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中,适当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建立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实例三:蛋白质结构层次及生物学功能的阐述。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其中关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阐述蛋白质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时,先通过牛核糖核酸酶的变性和复性试验,说明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一级结构中含有折叠成特定三维空间结构的信息。进而上升到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级结构即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利是蛋白质最终折叠成特定三维结构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但蛋白质特定三维空间结构的形成还需要一些外部因素,对于牛核糖核酸酶的复性,其外因就是去除尿素及β-巯基乙醇。最终牛核糖核酸酶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是一级结构(内因)和外界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导因素,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所以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及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千差万别,归功结底是由于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一级结构中关键部位的氨基酸残基是形成特定空间结构的主要矛盾,所以这些部位的氨基酸较其他部位的氨基酸残基更重要,也是进化过程中的保守位点。一旦这些部位氨基酸(主要矛盾)发生突变,如HbAβ链的第6位谷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即导致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结合氧功能发生改变,导致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蛋白质中处于次要矛盾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突变一般不会导致疾病,一定频率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实例四:对于生命信息的阐述。任何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都要有物质基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DNA分子中。介绍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及表达时要突出物质是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的储存形式就是基因中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利。通过DNA的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遗传信息从亲到传递到子代。通过基因的表达把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利解码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利,从而形成成千上万种具有不同空间结构及功能的蛋白质。通过结合哲学的基本原理讲解生物化学中的基础知识,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熟练地传授知识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难以实现的。通过引出问题、类比及假设等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例五:关于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解码。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DNA中的,但到底是怎么储存的,可以结合IT技术做类比讲解。计算机中信息最终是以0和1的形式存储的,0和1的排列顺利就是信息。生物体DNA链中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利就是遗传信息。那么是怎么传递的呢?DNA的双螺旋结构就蕴含着复制的原理,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一份子的亲代DNA能复制成两分子一模一样的子代DNA分子,完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关于遗传信息的解码,这个过程很复杂,就像电脑硬盘中的0和1怎么变成文字、声音及图像呢?我们需要一系列的软件对原始信息进行解码,最终输出成我们能看懂的信息。生物体遗传信息解码的过程就是把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利转换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利。
老李年逾不惑,今年被确诊为糖尿病2型。然后便开始服降糖药,服药已两个多月,可血糖始终控制得不理想,仍然居高不下,期间也出现过波动较大的情况。后改服中药,一段时间下来,血糖降下来了,其后也一直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目前,大多数糖尿病治疗主要是依靠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但为什么老李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那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又有哪些特色与优势呢?
分析:
糖尿病中医苏开志说:“这种情况虽然有,但是其实并不多。”那老李的这个情况究竟是个什么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降糖药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肯定是有用的。中医可以做到不用西药而只用中药就把血糖控治好,但是老李在服中药后所起到的显著疗效,跟之前几个月的降糖药治疗也是分不开的。几个月的西药降糖药的治疗,就算没有让老李的血糖乖乖听话,但是老李的体质一定也因此而有所改善了。之前的治疗改善了老李的胰腺功能,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使胰岛素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这就给之后的中药治疗打好了基础,所以效果显著。
其次,中医治疗更注重个体,就2型糖尿病人来说,肥胖者多属于痰湿体质,要注意化痰利湿。瘦的人就可能是精亏体质,治疗方法就会有不同。而西医对糖尿病的分类会比较粗,没有中医细致。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解除“血糖难控因素”来降血糖。那些药物剂量和种类不断调整,血糖仍然不能控制的病人,除了常见的药物、饮食、运动因素以外,还有一些严重干扰降糖的诱因,中医称之为“血糖难控因素”。主要有:失眠、便秘、焦虑、抑郁、急慢性感染、疼痛、月经不调等。这些因素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反馈调节升高抗胰岛素激素的水平,从而使血糖升高。这些因素一旦找到,给予恰当的针对性治疗及处理,血糖往往就能够下降。对于“血糖难控因素”的治疗是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过有关记载,中医学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防治糖尿病的体系,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上都有其特色。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中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效果明显。中医讲究治“本”,可以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虚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举例说,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已很好,尿糖已阴性,却仍感到口干又不欲饮,疲乏无力,西医不好解释这种现象,也没什么特殊治疗。而中医则认为降糖只是解决了“标”的问题,没有改变肾阴虚的“本”,主张用补肾、养阴、清热及利湿等治则,用六味地黄丸类药物,确实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中医、中药的一大优势。通过辨证论治,活血化瘀,综合调理,往往会收到满意的疗效。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引入了中医“络病”理论,采用活血通络法,早期进行干预。多项动物实验表明,活血通络法可以有效的延缓糖尿病多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第三,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讲究对糖尿病的预防和尽早的发现,这就有效地防止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病痛。
第四,中医诊疗,方法多样,除中药外,针灸、按摩、药浴、理疗、食疗等,都能用于对糖尿病的治疗上,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能取到不错的效果。
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单纯服用中药治疗;对于病情重一些的糖尿病患者,可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既可以达到迅速降糖的目的,又可综合调理全身的机能状态。
中医治疗降血糖
正如老李的状况,中医在糖尿病早期时,有较显著的功效,且治“本”、预防的优势明显,所以在糖尿病早期时候,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尝试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继而出现临床蛋白尿,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是在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注意活血化淤。
活血化淤要贯穿整个治疗始终。病人由于体质不同,并发症多种多样,如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根据不同证型可用五苓散、五皮饮、猪苓汤等方药,也可以补气活血与发汗利尿并用,除内服外还可采用中药泡洗、中药药浴、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轻者可仅见尿中微量蛋白尿,重者可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在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对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控制本病的进展有积极作用。
中医外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友因足部并发症而住院的比例也比较高,且很难预防,因为糖尿病患者极易感染,所以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发糖尿病足,严重者还可造成截肢。
中医药促进糖尿病足创口愈合的基本原理是祛腐生肌。虽然多数疗效并不太明显,但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足创口的愈合。中医对糖尿病足通常采用外部治疗的方法,如药敷、药浴等。
中医食疗,运动
饮食和运动都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中的内容,是糖友们每天必修的功课,但是糖友是否也知道中医的食疗与运动的特点呢?
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是中医孙思邈。“辩证用膳”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它利用药用食物或药膳的偏性,来纠正患者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而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展规律一般为早期燥热津伤,中期气阴两虚,晚期阴阳两虚,可兼夹血瘀、痰湿等症候,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所以中医在食疗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或清热。
中医推荐的运动有太极、气功、八段锦等,这类健身法都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讲求动静结合、协调身心并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能够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是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始终和外环境的整体统一,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蛋白质组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如何将其引入中医证候研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认知水平及技术可行性的角度论证了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研究的可行性。相信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及与其他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融合,蛋白质组学将能注解更多的中医理论,解码更多证的分子机制,使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入更加深入、全面的阶段,为中医药的研究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中医证候;理论研究
Abstract:Proteomics is a hot topic in research of life science.It is worth our serious thinking how to introduce it into the study of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This article,form the angle of recognizing level and technical feasibility,expounds the feasibility of introduction of proteomics into TCM syndrome study.Following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mature of proteomic technique,and its bend with other biological technique,the proteomics will be taken to explain more TCM theories and revea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ore syndromes.It may thus make TCM syndrome study enter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stage,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for TCM study.
Key words:Syndrome;Composition of protein;Discussion on theory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药是当前发展中医中药的一大热点课题。而证候研究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石,应如何与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结合起来也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蛋白质组学应用于证候研究的可行性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组成及其规律的学科。基因的表达受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表达的时间、空间及顺序受严格的调控机制所制约。蛋白质组与基因组不同,前者具有动态的过程,后者则是相对恒定的,所以蛋白质组学是研究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细胞内部的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所致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的动态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进一步的深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时代将主领21世纪生命科学的旋律。那么,将蛋白质组学应用于证候研究,这一方法是否可行,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1.1 认知上的可行性 (1)中医强调的整体观,恰好与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的系统生物学理论目标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而系统生物学包括人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各个层面,是研究生命活动最有效和全面的方法。(2)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相似。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病都是一个多途径、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因此治疗疾病必然存在着复杂性。中医治疗疾病从整体角度入手,注重气血阴阳、脏腑协调,在辨证施治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表明治疗亦是一个多靶点、多通道的过程。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相似。蛋白质组学是对机体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进行研究,因而具有高效解码证候生物学基础的潜力,将是揭示证实质的最有效手段[1]。(3)蛋白质组学技术与中医证候的“即时性”极其相似。任何事物都有其物质基础。几乎所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是基因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同时,真核细胞生物基因复杂,基因不是生物功能万能的执行体,它总要表达为相应的蛋白质,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执行体,即生命过程的本质是蛋白质的过程。生物体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蛋白质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采用对基因组的表达产物——全套蛋白质的研究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胞必须适时的对基因表达做出调整,开放一些基因,关闭一些基因,基因表达在质和量上,受到细胞精确的调节与控制,多细胞生物结构上的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的复杂的信息传递和调控系统,细胞内一整套蛋白质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动态特点与中医证的“即时性”有惊人的相似性。证候代表一种功能状态,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时刻所具有的病理状态的综合。证“即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的可能性。(4)蛋白质组学应用于“证”的研究,能够沟通“实体结构”和“功能模拟”的桥梁,符合证自身特有的认知方式。蛋白质组学不仅研究蛋白质的构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阐明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构象功能的表现。蛋白质是人体功能表现的物质载体,当内、外环境变化时,人体“应变系统”产生各种因变活动,包括各种症状表现,这些反映实质上是人体蛋白质正常或异常功能的宏观表现形式。证的初始内涵其实为各种症状归纳、综合而来,这些症状集中体现了证的功能性。因而,在证候研究的过程中,蛋白质组学可以作为研究证的实体结构和功能模拟的最佳切入点。(5)蛋白质组学技术将为中医的辨证分型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直接研究中医证候的特征与细胞蛋白质整体动态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克服了蛋白质表达和基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从整体上比较不同疾病、同病异证之间的蛋白质图谱差异,探索蛋白质表达图谱与疾病中医分型之间系统的、有规律的联系。寻找复杂的多因素疾病证候的共同本质,使疾病的辨证分型及用药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转贴于
1.2 技术上的可行性 蛋白质组研究是一个艰巨的生物工程。目前,在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学上,二维电泳——质谱、双向凝胶电泳、蛋白亲和技术、高通量免疫组化等技术的发展必将加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步伐。特别是二维电泳——质谱、双向凝胶电泳是目前最流行、最可靠的技术平台。蛋白质组的研究流程大体可分为分离、鉴定、分析三步[2]。其中,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是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方面的核心内容,与此相对应的两大核心技术即双向电泳凝胶和质谱技术。
(1)蛋白质的分离:
双向凝胶电泳法是蛋白质分离的经典技术,又称二维电泳,由Farrell等人于1975年发明。其原理是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基于蛋白质不同的等电点和分子量,运用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把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中的蛋白在二维平面上分离展开[3]。该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细胞或组织蛋白质粗提物,构建特定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二维参考图谱”,分析特定时间与生理状态下蛋白质的表达情况,进行蛋白质组差异比较。
(2)蛋白质的鉴定与分析:
蛋白质在凝胶上被分离后,经切割、酶消化等处理,形成小的肽片段进行分析。常用的鉴定与分析技术有质谱鉴定技术、Edman降解测序、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等。
(3)质谱鉴定技术:
质谱鉴定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具有高效、灵敏、准确、自动化、可同时分析多蛋白混合物等特点,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Edman降解测序与氨基酸组成分析法,是蛋白质组鉴定的核心技术。质谱技术工作基本原理是使样品分子离子化后,根据不同离子间的质荷比(m/z)的差异来分离并确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4)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是一种在高密度的固相载体上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各种微量纯化的蛋白质,形成蛋白质的陈列,能够高通量地测定相应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种类以及蛋白质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和高通量等优点,有希望成为蛋白质组技术平台的主力[4]。现在,蛋白质芯片技术正在不断改进,但由于蛋白质性质和结构极度复杂,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要大规模用于蛋白质组水平的检测和临床研究,还要走很长的路。
(5)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2ics)由三大部分组成: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和应用软件。它以计算机为工具,用数学和信息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对生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两个方面。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分析中起重要作用[5-6]。
2 展望
蛋白质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技术手段及关键环节尚待解决和完善。首先,蛋白质组学在技术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操作步骤自动化程度低,重复性差等,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另外,蛋白质组学分离和高通量鉴定极端性质蛋白质如:极酸、极碱、小分子蛋白等能力仍然有限,对蛋白质组学研究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能力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再者,在中医药研究中,包括证候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的实际应用才刚刚起步,功能蛋白质组学领域中大量涌现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难以得到及时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宗阳,杜 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实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4.
[2]俞利荣,曾 嵘,夏其昌.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及其进展[J].生命化学,1998,18(6):4.
[3]O′Farrell PH.High resoluti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of proteins[J].J Biol Chem.1975,(250):4007-4021.
[4]Casarosa S,Fode C,Guillemot F.Mashl regulates neurogenesis in the ventral telencephalon[J].Development,1999,(126):525-534.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by Endoscopic Tissue Adhesive Injection/LU Xiao-li,LU Ling-li,ZHANG Xi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5):079-08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by endoscopic tissue glue injection.Method: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6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ho treated by endoscopic tissue adhesive inje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tress reaction,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ree days after surgery,the blood glucose,epinephrine and cortisol concent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Endoscopic tissue injection;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tress response; Com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23
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瓤瞥<?的急危重症,起病突然[1],其中又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来势更为凶猛,患者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很快进展为失血性休克,从而危及生命[2]。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消化道大出血止血率高[3-4],不仅能迅速控制急性期的活动性出血,还可使曲张的静脉消失,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5]。护理干预对于减轻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痛苦、顺利完成手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共识,但较少从应激反应展开比较研究[6]。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
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82岁,平均(64.36±6.36)岁;既往出血次数1~4次,平均(2.25±0.56)次;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13例,C级1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81岁,平均(64.15±6.33)岁;既往出血次数1~4次,平均(2.23±0.54)次;Child-Pugh分级:A级7例,B级14例,C级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2)均满足择期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的适应证;(3)年龄47~82岁。排除标准:(1)慢性、少量消化道出血者;(2)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3)由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等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者;(4)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1 术前护理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要求患者术前10 h内禁食,4 h内禁水,做好血型检测和配血。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讲解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教会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该如何配合术者操作。患者一般合并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基础疾病,加上上消化道出血的刺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较重,护理工作者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困惑。在病情允许下,带患者提前熟悉内镜治疗室内的环境,有助于降低患者由于术中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的过强应激反应。
1.3.2 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责任护士全程陪同,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在内镜通过患者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在术者进行注射操作时,患者可能有不适感受,护士应给予患者语言安慰,同时握紧患者双手、抚摸患者额头等非语言支持,帮助患者平稳的完成手术,降低术中的应激反应。注射结束后,帮助患者擦净面部血渍,送回病房。
1.3.3 术后护理 返回病房后,继续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与患者亲切交谈,一方面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嘱患者在术后24 h内禁食,术后3 d方可进食流食,术后7 d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坚硬粗糙的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7]。患者可能由于生活上的不便而出现不良情绪,护理工作者应予以及时的疏导。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为患者争取更好的家庭支持。
1.4 观察指标
1.4.1 应激反应 手术前、术后3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3 cm),取血清,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仪7600检测空腹血糖、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含量,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法,所有试剂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2 并发症 患者出院后,继续随访3个月,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两组的食管溃疡、发热、注射后再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1.4.3 满意度 采用自制《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包括内镜检查健康指导、沟通能力、心理疏导、隐私保护、陪同检查、整体服用等6个方面,采用1~4分4级评分法,总分24分,分为满意(≥20分)、一般(≥15分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的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d,两组的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812,P=0.016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43,P=0.018
3 讨论
我??是肝病大国,各种肝脏疾病的结局都是肝硬化和肝功能减退,因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各种诱因下,静脉曲张极易破裂出血[8-9],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10]。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是近年来针对该病较为常用的方法,虽然只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但可以显著延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自然病程,降低再次出血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11]。手术是一项有创操作,加之患者经受过较大的出血,处于焦虑及恐惧状态[12],机体的应激反应较强,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
心理护理干预是以心理护理为中心思想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它要求护理工作者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都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以积极、放松的心态完成整个治疗[13]。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前,护士向患者讲解该手术的原理、方法,解答患者的疑惑,带领患者熟悉内镜室环境,减轻陌生感。在术中,全程陪伴患者,指导患者科学配合,给予患者语言和肢体安慰,使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14]。术后,讲解饮食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继续努力。在整个住院期间,心理护理干预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让患者始终处于舒适、安心的氛围之内,应激反应也自然会减轻[15]。本研究显示,术后3 d,观察组的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