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1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与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大学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使之成为担负民族兴衰这样重任的人。这也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将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已经告别以往培养社会高层知识分子和精英的意识,转向培养更为大众化的掌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薄弱。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于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提高的课程不注重,对于理科生,学生科技创新的灵感和素材多来源于实验室,但就目前教学而言,限于器材或师资,高校往往削减实验课的课时。在课程考核方而,大多数高校课程的设置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相对忽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很多学校往往只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环节中体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而相对忽视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积累。

2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多元,学生自身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度现代化和快节奏的社会,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如前些年那样衣食不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今后就业中取得优势,因而在平时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更多的是对专业技能证书、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对于投入时间多、产出周期长的科研则望而生畏。

3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在高校对学生的考评和奖励机制中,智育成绩和德育考评是主体,同时适当体现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而言,科研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但并非每个学生都有恒心和毅力从事科研,而且就现在的奖励比例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赛事的奖励比例较低。

4学生科技创新的经费缺乏,教师指导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在教师科研方而投入很大,但对于学生的科研投入则相对较少。高校对学生科研的重视是近几年才纳入日程的,很多学校缺少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却往往在工作量和科研量中得不到相应体现,这就抑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就学校现行学校经费比例来看,科研经费相对于其他活动经费来说所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科研的严谨与限制,只能依靠学校的直接投入而不太可能通过赞助与活动来增加经费,这同时也限制了科研的奖励比例。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更新传统教育观和学习观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会思考的受教育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转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从以继承为中心转为向未来学习,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发展和更新。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的环境,甚至是向学生们传递着不受欢迎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便是要更新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肯定学生不仅可以被创造,也可以不断自我创造。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2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使知识生生不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注重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因此,在进行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设计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不断创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前瞻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知识是指那些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推动高科技发展、引起革命的尖端科学,是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知识。其次,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如果三个层次在结构上失衡,就会导致创造潜力受阻。

3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主要体现在擅长形象思维和非严谨的、非条理的、发散型的思考,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突破常规。由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美国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标新立异的能力,使今天的学校不仅是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源,能力的增长源。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法,真正实行启发式、研讨式、专题研究式的教学,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去组织好各种类型的研讨和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求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他们通过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直觉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形成敏捷的创新思维。

4营造“民主”氛围

营造“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证。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是创新素质生成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百家争鸣,不盲从任何学说、结论,勇于革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对学生起着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锻造其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氛围,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之,我们正处于一个呼唤创新的年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种种误区,结合实际,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镇平.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刘献君.人学之治与人学之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6.

[3]柳斌.创新学生培养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胡亚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2):49—50.

第2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化学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化学教学以实验教学为重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

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21世纪,国家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面向全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化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再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体验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高高在上,不敢碰触。和谐的课堂,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拘谨,这才能激发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自然而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创造思维的催化剂。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深入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用途。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指引学生思考的向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创设情境,因材施教,不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有效问题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认知冲突;其次,点名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最后,问题的设置要兼顾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学生后天培养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适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敢于对周围事物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冒险的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用途等。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严谨的作风,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条件。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涉及很多具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因此,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合理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进行化学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联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一个体系,而不是鼓励存在的。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敢于对实验结论进行猜想,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知识的门户。化学教学中,教材涉及大量的观察实验,或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只能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来观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培养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多角度去观察实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第3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训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兴趣就要提升学生的好奇心。根据调查,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在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将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搬上课堂,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为什么排行榜会将四川省白庙乡政府的“裸账”排在首位?进而思考,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主体,应当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什么许多政府的排名如此低呢?学生接着思考,进一步概括为什么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如何进行制约和监督?怎样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师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就成为一潭死水。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我强调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而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讲到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多种文化的发展,这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吗?当我将这一矛盾情境呈现给学生时,学生的求知欲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纷纷展开讨论。

三、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给学生讲了几句精练的话:父亲叫儿子买火柴,嘱咐儿子火柴要擦得着。儿子回来说:“我买的每个火柴都擦得着,我每一根都试过了。”这一探究性情境的创设,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学生立刻思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且也能迅速归纳总结形成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四、超越情境,突破定式思维

定式思维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来打破思维定式,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例如,在讲解了商品的概念后,我请学生讨论: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如果对大自然中的水进行生产但其用途是用于自给,请问水还是不是商品?如果对水进行了生产,其目的是用于交换,请问水又是不是商品?通过对情境的超越使学生的思维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学生能够迅速归纳总结出商品的含义,从而使自己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巧设开放性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例如,在讲“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时,我出示了如下的思考题:如果你的衣服分别染上了下列物质:汗水、机器油、纯蓝墨水、蓝黑墨水、果汁,该用什么办法处理?

第4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一、语言知识的获得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有足够的有效时空。这种有效时空主要指课堂时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把尽可能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支配,鼓励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因此,教师发挥好指导作用就成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获取语言知识和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说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学”上。课堂伊始,教师首先通过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具有诱导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英语教师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语言知识、学会思考和学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形成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实践。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行双边和多边互动的群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中积极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产生互动效果。教师充分发挥语言互换性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双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运用所有语言知识进行语言交流。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交流形式、情境、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意可表、有物可写。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新课标在强调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一、自主――民主精神的体现

自主学习主要是针对被动学习而言的。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一切要顺从教师。但在我的科学课上,我提倡学习要自主,学生应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决定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方式等等。例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常见的实心物品,并做好课前预习。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木块、塑料块、铁钉和钢球。进行实验时,我先把实验要求及方法讲了一遍,并做了示范。实验还在准备阶段他们已迫不及待了。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分别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和自己准备的材料各进行一次试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本组的预测及实验结论。在这里,学生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更是充分反映他们的自主,是为自己的兴趣而学。

无疑,将自还给学生是民主精神在教学领域的体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互动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称为教学,学生在人格上有与教师平等的权利。

二、合作――学生交往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的活动,有和同学交流的需要。由于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学生更希望能与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智慧,使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我在教学“我的月球卡”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月球的信息不一致,还各持己见。我觉得这是一个合作的好机会,立刻将学生分成6~7人的四个小组,每组有组长、组员等不同角色。各组员提供数据及建议,组长负责把所有数据归类、整理成精致的“月球卡”。在交流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忙的不亦乐乎。当四张别具一格的“月球卡”摆在我眼前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居然总结的那么全面,不但归纳出了月球的运动方式、数据资料和地形地貌,还归纳出了月球的结构、月球白天与夜间的温度等其他资料。

可见,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协同。而且,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学会梳理、表达;学会聆听、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并不断反思自己和鉴别他人。通过这种互动,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和建构。这类协同和互动,既对学生抱以希望,给予鼓励,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明确了任务,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团队意识;既付诸于行动,又可以弥补教学中的缺失和挂一漏万。

三、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与接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往往是外在的强加,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而探究则不然,探究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6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摘要: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本文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对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了要求,究竟该如何进行教育,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关键词:未来教育;和谐发展;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21世纪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对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了要求,究竟该如何进行教育,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而是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对传统教育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开始向科学、知识、智慧、人才倾斜,不再只是简单的自然资源的竞争,所以财富蕴含于知识经济中,蕴含在基因、条形码等内,而不再是煤、石油中。国家发展主要在于人的素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教育力度。教育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过渡。

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环境,同时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21C靠什么来竞争?

知识就是权力,教育越来越普及,受教育层面也越来越广,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知识竞争激烈。如何帮助学生在21C参与竞争,知识层面上拉开差距已不易了,那么非智力因素就开始拉开距离,实践能力、做人能力、共事能力、迁移能力要强,受挫能力、执着追求、勇往直前、开拓能力强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老师的权威也面临挑战,偶像形象正在坍塌,因为以前的老师是知识的垄断者、者和源泉。老师要重塑形象,必须调整为学生人生的帮助者、组织者,而不单是书本的宣讲者。这不是说要弱化知识,而是说同时要关注弱项,丰富情感,正确价值观,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传统美德、身心健康、价值判断、人生规划、科学素质、创新精神、批判性思考、责任感和道德培养都将参与到竞争中来。人的个性发展能促使其自我探索、独立研究。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个体,在脑力、体力、智力和非智力方面都具有个体特性,我们应注重去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精神。

2确定教育目标

(1)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 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 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 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5) 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活动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发展。

3确定教学目标

(1) 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活动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表现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培养的全面关注,并在教学中处处着眼于他们的未来。这体现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具有奠基作用的那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感受和欣赏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等。要做到以上这些,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2) 将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的核心目标

主体性是学生做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创新精神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活动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做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3)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活动教学所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从教材出发,而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准则。

(4) 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

由于活动教学将“活动”视为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行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将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们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会使教学成为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教学价值和新的教学契机的过程。这些新的教学契机将成为学生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也会给教学过程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是不断由教学的真实进程丰富着和推进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力捕捉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便是一种创造。创造性人皆有之,创造没有等级之分,创造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进行的。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具有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将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增进他们对于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了解。

除上述方式外,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还有多种形态,例如问题解决方式、调查研究方式、戏剧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方式,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活动方式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也要极大地依靠教师的创造性。改变课程内容的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杨明全. 教育知识的哲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麦克・F・D・扬. 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一直以来,教师唯我独尊、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者就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就适时地采用续写(说)、改写(说)等手段,让孩子们自觉地投入到课文提供的语境与情感的体验中,并积极地投入创作,既内化了课本知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低年级学生生字时,我常常把字的形体、结构特点教给学生,然后加以引导,在接下来的生字教学中遇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字时,就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并想办法记住它。这样,经过学生的举一反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巩固了记忆。

二、正确处理师生平等、尊重个性两个方面的关系

1. 师生平等原则:自古以来,孔子、荀子、韩愈等教育大家就提出了师生平等、互为师者、教学相长的著名言论,也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理应继承这些大师的先进理念,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为什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第五册《动手做一做》中,科学家朗志万说:“在一装满水的鱼缸里放小金鱼,水不会溢出来。”学生伊琳娜对于科学家的话产生了怀疑,回家亲手做了实验,得出的结果正好与老师相反,于是第二天她去质问朗志万,朗志万立即表扬了她。

2. 尊重个性的原则。尊重个性表现为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不同意见充分尊重,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数学中的数字巧算……可说、可写,学生大都会用某一种方法进行解决,可一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的眼界就会大大拓宽,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新的方法,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既发扬了个性,自我创新精神又得到了肯定。

三、提高三种能力

1. 用好教材,培养开放思维意识。每个学科教材都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利武器。特别是语文学科集中了古往今来人类文明成果,涵盖了国内外众多优秀人才的智力资源,具有很强的开发智力作用,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肥沃土壤。例如,《田忌赛马》一课,请同学们画顺序图感到只有孙膑这一种排法最合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智慧的启蒙。

2. 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新课标中,进一步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也确实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自觉、创造性的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自学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要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自学,才能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二是要创设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搭建更多的合作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8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并检验化学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实验在培养学生德育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教育价值逐渐彰显出来,在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领域的教育功能也逐渐得到了体现。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结合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实验观,从而促进其观察、理解、创造等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倡导人文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设计恰当与否决定着实验教育功能的成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长期以来实验只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只注意强化实验的验证作用,而忽视了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因此,目标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重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效。可将化学实验目标归纳为:

    1.帮助学生获取、验证和拓展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的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合作实验等实验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5.树立绿色实验思想、环保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在不同的领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和理念,中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指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高尚人文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一旦形成必将影响学生的科学观、世界观。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变化各异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解决意想不到的实验问题,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实验精神。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化学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科学探究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从课题确定到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需要学生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这不仅充分考验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辛酸和喜悦,收获比实验成功更有价值的人生哲理。例如,某高二学生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中,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并查阅各种资料以后,精心设计了实验室以氧化亚铁为原料制取三氯化铁的方案,如下:Fe0 盐酸溶液 FeCl2 NaOH溶液 Fe(0H)2 H2O+O2 FeCl3 结晶 晶体。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完成滴定、过滤、洗涤、蒸馏每一步操作,当他满怀期待的心情收获三氯化铁黄色晶体时,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红色氧化铁粉末。他百思不得其解,仔细检查每一步操作觉得都没有问题,实验探究的热情一度低落。小组交流讨论后,他得知实验最后一步忽视了氯化铁的水解,原来加热氯化铁溶液时由于盐酸的挥发促进了它的水解,最后得到氢氧化铁,分解后变成红色氧化铁。此次实验中该同学经历了成功的期待、失败的疑惑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这不仅提高了他科学探究的能力,更培养了他面对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宝贵品质。

    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实验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露自己的想法,分享实验结果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

    化学实验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运用实验方法论进行实验探索,以获取实验事实、建立科学理论的发展史。化学家们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钻研精神,既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拉瓦锡通过对硫和磷等一些物质燃烧现象的定量实验研究,否定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氧化学说,并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维勒用了四年的时间合成并论证“人工尿素”,动摇了传统的“生命力论”的基础,开辟了用无机物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新天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结合这些实验史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实验精神。

    三、化学实验结果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化学实验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实验操作两种,它们能够高效地评价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关注实验结果的考察,忽视了实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某种程度上导致一些学生被动应付实验考试,即平时记实验,考试模仿教师做实验;也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化学实验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性化方式评价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1.表现评价

    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分析后,给出恰当及时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这种评价在实验中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情感评价

    化学实验中的情感评价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兴趣度、对实验探究的态度、对自作的态度、对实验数据分析、统计的诚实态度等方面。那么,如何进行评价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述机会,让他们尽情表达化学实验中的各种情感。也可以通过在实验中,长期、仔细的行为观察,判断出他们对于化学实验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个体的情感状态做出准确的推断。通过对学生情感表现的评价,能够有效纠正“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失衡”的现象,落实了当前评价改革的新理念,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实验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4

第9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通常采取教师教历史课本,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教师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参与教学,从而历史课程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和压力。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良好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懂得去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师生之间才可以和谐、平等,教学质量和效率才可以得到真正提高。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新课程突出了学生探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从而使他们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精练简明,深入浅出,主次分明。将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用醒目的大字排印,次要的或情景性材料用楷体小字排印,对比分明。大字部分也决不面面俱到,而是时时留下空白或悬念,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以激发兴趣,就象一条神秘而不知尽头的路,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走得很远,中下层的学生可适时驻足。真切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区分了知识层次和学生层次。

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大胆质疑。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转变教学手段,多进行贴近生活化教学

学生拿到新教材后高兴地说:历史内容减少了,易学了。而我说新教材看上去简单了,但知识容量不因课本的缩小而减少。有许多知识隐含在书本之外,活动课就是一例。教材开辟的活动课,把学生从书本推向生活,推向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开阔了视野,掌握大量材料,补充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多种能力。如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作为教师真是积极采用这些活动课的方式,大胆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并不遥远。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