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设疑激趣,拓宽思维时空
古人早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戒言,也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训导,如果缺乏必要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促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迸放出创新的火花。“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维时空,既要张弛有度,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一遇到适当的剌激,就会触发灵感的产生”。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生求长方形面积的时候,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观察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试着计算它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上班级来交流,有的同学提出了质疑,我们班小宋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小沈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我先给予鼓励,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我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和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的面积,只是大小不一样,也使得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课伊始,我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台进行摸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蒙上眼睛摸五次,摸到红球次数多者为胜。结果女生代表每次都是红球,这时男生有的生气,有的责怪,有的打抱不平,说老师有“阴谋”。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知识之间的悬念,引导学生尝试改变固定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拓宽数学思考的思维时空。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自己去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毛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只是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课题教学中追求是“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的思维空间与时间。例如:我在教学“平行线”时,我采用了三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①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③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老师用的黑白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法相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3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就是思维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的重要方式。
3.1一题多解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最切实可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好一题后,不要满足于结论,不要拘泥于常规,不束缚于定势,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数学依据地开展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合理分析,探索和开发题目的“潜在价值”,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后,比较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找出最佳方案,锻炼学生敏捷的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1.1在应用题解题中培养思维发散性。应用题解题方法多样化,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不同方法,换个角度思考、分析,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有这样一个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原有35个人,下车了9人,又上来了1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大部分学生列式:35-9+12=41(人),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不过,我没有满足,继续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一个小朋友举起了他的小手:“我是这样做的:12-9=3(人),35+3=38(人)。”好多小朋友瞠目结舌,然后就说:“不对吧”。另外有几个小朋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的”,我让这位小朋友说理由,他说:“12-9=3(人)求出的是上来的比下去的多的,多的加上原来的就是现在有的人数。”多么精炼的回答呀!
以上两种方法各具特色,妙趣横生,我似乎看见学生的思维正自由驰骋于数学领域。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有条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思考时就不遗漏、不重复,这是良好思维活动的开端,教师应当把这个习惯的培养摆在首位,并时刻提醒学生。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又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二、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灵活。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解答:假设鸡兔各有10只(折中法),发现腿的总条数比原来多,说明兔的只数多了,需调少一点,通过调整再调整,调至腿的总条数与原来同样多为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即算术法解答:①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有20×2=4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有54―40=14(条?),是由于每只兔少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兔14÷2=7(只),鸡20-7=13(只);②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有20×4=8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80-54=26(条?),是由于每只鸡多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鸡26÷2=13(只),兔20-13=7(只);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法解答:设兔子为X只,则鸡为(20-X)只,列方程为:4X+(20-X)×2=54,解得X即兔子7只,鸡13只;或设鸡为X只,则兔子为(20-X)只,列方程2X+(20-X)4=54,同样解得X即鸡13只,兔子7只。
又如: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只能使用6小时,已知飞出的时速为每时600千米,回来每时750千米,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①从分数知识出发,把飞出的总路程看作“1”,则飞出的时间为1/600,回的时间为1/720,根据“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得算式6/(1/600+1/720);②从比例知识出发,由于出去和回来所走的路程相等,飞机去回所用的时间比正好是速度比的反比,再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
三、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站cssci期刊目录。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
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四、思维的创造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一、一题多解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作用
1.一题多解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小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动力。小学数学知识凝结了人类长期以来摸索的数学知识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精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往往通过数学习题和数学例题的练习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枯燥和无趣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设置有趣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自觉、自发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而一题多解刚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一题多解并不是说把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使用以下用语来诱导学生:想想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勇敢智慧的孩子会探索等等,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2.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小学数学不同于小学语文的根本之处在于小学数学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和提高。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探寻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题多解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习惯,要把小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融洽的沟通和探讨,实现陶行知先生描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去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是最有效果的。
3.一题多解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同化,能够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独特的、新颖的。衡量一种思想或者思维是否是发散的,主要就看其是否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在小学阶段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锻炼小学生在基本解题方法上再独辟它径,让孩子的思想变得新颖、独特。虽然小学生的探索还达不到预知世界的程度,但是一题多解依然会给小学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着小学生不断地去思考一道题能否有多种解法。长此以往,小学生就可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产生创新推动力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设计原则
1.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补充内容进行一题多解教学的渗透。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辨认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都基本按照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习题一般又只是例题的模仿和复制,小学生无论练习多少道习题都只会一种解题模式,尤其是在应用题和“巧算”的学习中更是不会变通。长期接受这样教育的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乃至读了大学之后都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只能在学习上做教师的附庸。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应该死扣教材,在适当的时机应该扩展教材的教学内容,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模式,按照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引入习题,充分挖掘教材,引领小学生去领略数学学习的奥妙。通过一题多解,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通性,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还要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更要引导孩子们向优秀的数学先辈学习。
2.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孩子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小学生才有足够的能力去锻炼发散思维。在数学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发散思维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小学生可以想到的解题方法的种类和数量。比如说这样一道应用题,食杂店有60筐每筐重量相同的鸡蛋,卖掉了20筐共计300千克,那么剩下的鸡蛋有多少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道习题并不难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能用哪几种方法去计算剩下鸡蛋的千克数呢?小学生开动脑筋,有的学生会运用方程的方法,有的学生利用分数(比例)的方法,就是利用四则运算也不止一种解法。运用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在于,应用题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将过去所学的知识都调动起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关键难点,这让小学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朱善香.充分利用一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中小学数学研究,2006.
[2]蒋秀丽,飞.陈中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J]. 物理与工程,2012.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能力 特点 培养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更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虽然教授学生们数学知识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当中,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效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能力特点培养其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一、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点
(一)以形象思维主导数学思维。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形象思维为指导,通过集中思维异同配合起作用。特别是11岁之前的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靠直观形象,另一方面要对照经验模式。例如,计算“7+2”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将数字同具体的事物进行联系,例如将7同白兔子联系起来,将2同黑兔子联系起来,所以计算这个题的时候会将7只白兔和2只黑兔进行相加。而对于“9-2”,小学生想的首先是2只黑兔子的形象小时了,而不是在数量上减少了。
(二)逻辑思维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不够完善。相关研究表明,数学活动一定要经过相应的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阶段、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阶段及数学理论的应用阶段。由此可见,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对相应具体材料感性认识到对抽象数学概念及数学体系的理解的过程。
(三)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特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用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进而得到答案。虽然这种思维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解决同类问题,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学生就会一直使用,从而不会进行变通,不能对数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掌握。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境也就是某种场合中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到相应情景当中的一种状态。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当中摄取相应的画面、场景、实物模型或者实物,然后让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分析和比较,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们感到困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们就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二)变化题型,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思维活动一般都是通过疑问引发的,所以相应的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特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自行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们在相应的分析、比较及判断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一题能够多变,但是却有一定的不变。如,甲数为90,乙数为30,二者的积是多少·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已知条件“乙数为30”隐藏起来,然后让学生通过它同甲数的间接关系来表示,从而学生们就会积极动脑,得出结论:两数之和为120;甲数比乙数多60;乙数比甲数少60;乙数是甲数的1/3;甲数是乙数的三倍等等,从而不光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好奇心,更能活跃其思维能力,还可以从多方面说明统一问题的本质,自然的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思维进行多种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进行相应信息交流及反馈的主要渠道就是语言,语言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所采用的一个主要手段。巧妙的运用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进行思维创造等等。例如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总结完结论“整数乘法是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渐变运算”,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7+7+7+7+6+7+7=·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说出答案。然后学生们就快速的想出了这样两种计算方法:①7×5+6;②7×6-1;相对于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更具创造性,“如果将6也当做7,那么就是6个7,结果多1再减去。”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思维运动非常快,教师就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思维同语言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决定语言表达,语言促进思维发展,二者相互依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同发展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来实现,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必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相应的教师必须使用科学性、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规范性的语言,针对小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利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此外,教师还必须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训练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完整、准确、简练、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能力,从思维和语言双方面都得到提高。
结论:
小学是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很多学习方法、习惯、学习能力等都是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2]董丽君.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课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06-01
1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如何通过微课资源进行构建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由于数学是一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多采用及题海战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形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小学的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优化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内容,通过微课视频以及动画的方式来提高数学学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制作微课的时候,小学的数学教师要科学的安排微课的时间,制作的微课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丰富的微课资源能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在构建微课教学资源的时候,小学的数学教师首先要深入的研究数学教材,对配套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确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式,从中发现小学数学的学习规律,从中找到引导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方式,制作微课视频,给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时代,微课资源丰富多彩,微课资源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录制微课的时候将重点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对知识点讲解之后对数学问题的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播,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找到学习的重点,获得重点的数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制作数学学习微课的时候,小学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通过微课制作的方式来丰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制作微课学习资源的时候,小学的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无法详细讲解的知识点在微课视频之中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讲解,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掌握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前导以及后续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并利用微课的教学形式来为学生布置复习的任务,使得小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也能够高效率的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整的熟悉数学知识点,有助于小学生的数学自主以及个性的学习。
2 从微课的角度培B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微课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利用微课教学形式不仅给小学生适当的学习自由,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个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小学的数学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返还给小学生,给小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微课形式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当将学生组织在信息技术教室内组织,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小学数学教师将微课的学习资源发给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将在多样化的微课资源面前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学习知识,小学生在选择微课学习资源的时候多是选择一些自己数学学习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通过微课的学习方式来巩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小学的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微课资源的时候,小学的数学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的指导,并对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有一定的观察以及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的分析以及探究,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在数学微课学习的时候,自主的思考问题,锻炼自己的数学问题思考能力,找到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及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对于数学学习有了自己的看法以及认知,为之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避免小学生在数学微课学习的时候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小学的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事先给小学生讲解微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微课学习的时候找到数学学习的重点,也使得小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找到课程中出现的重点知识点,找到微课课程学习的规律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无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3 结语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多样化的手段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是锻炼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最帮助的学科,为了给小学生更多的学习以及锻炼的机会,小学的数学教师应当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引导小学生的学习,利用微课学习的丰富资源给小学生更多的逻辑思维锻炼机会,使得小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逻辑思考的能力,也使得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一、创新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学生正处在充满好奇、注意力不集中的阶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知识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数学技能通过练习逐步形成,数学能力通过练习得以提高,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精讲多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环,在课堂上通过改造旧题使之具有时代感,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练习题,使学生从中得出更多的解法,产生新的思维和较强的求知欲,提高探究积极性,从而培养探究能力。
二、创新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是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便是“讽刺挖苦”“一顿臭骂”。这样,学生还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从内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有时候他们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谬,也不要随意批评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动作表情,而要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鼓励他们下次问得更好。而事实上,孩子们许多看似幼稚的问题并非没有价值,相反是值得科学研究的,说不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为什么”中就隐藏着明天的爱迪生和牛顿呢!因此,我们要杜绝在语言、神态、行动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和谐的情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引导、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三、创新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调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小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思维动机的教学模式,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即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实际,提出问题,供其思考。
2.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当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成果与教师预先设计或期望不符时,教师不能强行将小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师所预期的轨道上来。因为小学生产生或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或思路是很正常的现象,事实上这正是小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此,老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借此机会使小学生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不应该予以否定甚至讽刺挖苦。特别是原本基础较差的小学生,甚至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
3.由浅入深,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式问题或多层次设问,引导小学生思维由表象向纵深发展,逐渐触及问题的本质。其次,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不同信息间的关系,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最后,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强化小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挖掘隐藏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展开联想,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小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时及时提取,为小学生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开拓思维提供素材。小学生分析问题时,系统化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进行知识迁移关联,对同类知识进行融合,对不同知识进行发散联系。其次,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力求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
5.层层深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总是从问题的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有意识地制造认知冲突,设置疑难,激起小学生的思维矛盾。在小学生解题时,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既要掌握解题方法,还要理解解题原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加强小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08-01
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须工具,对数学实质的认识不能够仅仅依靠教材来完成,还要将数学知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概括来讲,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其无限的创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素质教育最好的体现。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以及与实现相结合的能力,为其思维能力开发提供有利条件,为学习数学知识要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解题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专注对教材内容的传输,忽略了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很少有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新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质以及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
2.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与培养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育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起步阶段,授课教师应根据其发展、发育特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小学生对问题大胆想象通过亲身体验得出问题的答案。下面将对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做具体分析。
2.1 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民主的权利是引导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但是想要使学生善于创新、独立思考还需要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授课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鞭策学生,并对其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
例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200公里,一列火车的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火车上午7点从北京出发,17点是否能够到达上海?"教师在解此题时应鼓励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学生通过验算、讨论以及猜测等不同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第一种学生以1200公里路程为标准,分析在10个小时之内能否走完全程;第二种以火车10小时内到达上海的速度为准,看火车现有的时速是否能达到最低时速;第三种以题目中给出的10小时为准,根据以上提供火车速度计算10小时火车能行驶多远。
又如,在教授"7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题目()+()+()=14,目的是想引导小学生利用"凑十方法"或进行连续相加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可能得出(7)+(3)+(4)=14、(7)+(6)+(1)=14等等,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能通运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大大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2.2 大胆想象,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是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基础,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对事物感知、猜想、研究、创造的实际活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应积极鼓励小学生对题目进行大胆想象,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勇于创新、不拘泥与常规的解题模式、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尽管授课教学对学生的解题答案不要严格苛求,让学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找到解题的最佳方法。
例如,在学习"能被7整除的数"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能被7整除的数字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些学生会联想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字特征,因此可能认为能被7整除的数字个位应该也有数字7,教师列出7、17、27、37、等数字,学生会发现这些数字是不能够被7整除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陷入困惑的状态之中。教师顺势再列出一组数字7、14、21、28等等,学生会得出这些数字能被7整除。通过不断的想象和困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欲望,并对问题答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最后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明白只有7和7的倍数才能够被7整除。
2.3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其将数学知识要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在手脑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并且需要购买活动备品,教师可以将此重任交由学生完成。首先列出需要购买的物品名称及价格、数量,30条毛巾每条2元钱、30瓶款泉水每瓶1元钱、15袋饼干每袋2元钱、30只彩旗每只0.1元钱……教师将200员物品费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对物品数量、价格的计算,把现金合理支配出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加减乘除能够灵活运用,而且积累了许多生活常识,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合理利用课上以及课下实践,通过实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首先,授课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堂范围不断扩大,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将课堂交还于学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与引导者的角色[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对数学难题进行解答。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学习时,22×2=?学生可以直接相乘得出具体数字,还可以通过两个22进行相加得出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判断得出答案,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要点的掌握,还能够从主观上锻炼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3.总结
尽管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产生既要依靠丰富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技巧技能,同时还有懂得相应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教材、正面引导、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解题思维能力,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平伟.浅谈小学生"我要学数学"意识培养策略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