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学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专业 融合
随着我国法制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法制社会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中的深入,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法制教育和民主法治并不完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高校法学专业发展的保证,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这也是法律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的教育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主要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法律人,法律人是为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社会各项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的重要人物,所以法律人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应该被放在专业发展的第一位。因此,为了实现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的法学人才,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所必须的。
高等教学法学专业注重法律人的培养,而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影响法律人的重要因素。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法律专业的人才具有正直不阿的精神和品|,同时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是法学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腐败现象十分明显,所以为了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定要把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让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应该肩负起和承担起法律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格培养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也可以说法律需要道德进行支撑,从法律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避免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钻法律的空子,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模式的实践
(一)在法学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法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应该以专业就业为导向,所以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主要方向。法律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法律人作为公众人物,其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将公平、公正的理念深入到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模式的探究应该在法学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最基本的教育课程。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信服和忠诚法律、忠诚事实、保持清正廉洁的心态,更应该以社会道德和正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底线[1],以此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道德品质,为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服务。
(二)以案例教学为主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法学专业知识点繁琐,并且很多的法律术语和法律现象无法很好的进行解释,教师在此时可以对此开展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课堂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很多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在利用此种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要以教师的思想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法律见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正面教育和正面引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法律与道德不同,法律的强制性和特殊性使得社会中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作为法学专业的教师不应该过分的夸大社会现象,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以免学生在不良社会现象下走上不法的道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高等教育中来,同时学生也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的获取速度和途径都在不断的丰富,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的法律事件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该为此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和正面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
(四)根据教学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的融合需要学生具有法律素养和道德品质,所以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学能力对学生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教学人才,建立一支完善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这样才能从内到外的影响学生。另外,高校可以聘请有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警察、军人、律师、检查官等到高校内进行教学讲座,分享他们的人生和经历,以此来影响学生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法律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的融合是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提升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其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的服务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培养专业法律人的同时,也为我国法律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俊霞.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
关键词:就业;实训;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0
根据互联网资料显示,21世纪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软件开发专业的高职类的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不高。①首先学历是高职生就业的硬伤,专科学历无法与本科、研究生匹敌。所以,要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就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如何提升高职高专软件开发专业同学的专业技能,是我们从事这个专业教学的专业老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负责实训课程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的实际能力,增加同学们的就业砝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实训教学工作的实践,对软件开发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浅薄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实训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软件开发专业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软件开发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学生真正实训的时间较少
高职高专的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六个学期,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的学习,第三学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甚至有些班级第四学期还在进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高职高专的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就要求进入岗位实习,留给同学们在学校实训的时间只有几周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进入岗位实习,实际的开发技能很差,对以后的就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1.2实训教学模式仍为传统教学
在很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虽然在课程设计上加入了实训环节,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②大多数学生被要求按照老师的详细设计思路来完成预设的功能,学生照葫芦画瓢,虽然实现了老师要求的功能,但是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处于盲目的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就缺乏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教育,很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3实训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软件公司技术更新的速度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技术更新快,技术种类多,相关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开发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总是啃老本,抱着自己的一套技术和框架不放手,总是一招制敌、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心态,③几年使用同一套实训案例和项目。有些老师拒绝学习新知识或者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不够。总是在使用几年前的技术指导学生实训,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被现有的新技术代替,在这种实训教学方式教下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顺利走进就业岗位实习。
1.4缺乏明确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方式陈旧
实训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般课程的成绩组成为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并不适用于实训课程,因为实训课程是同学们参与度很高的课程,并且学习和教学过程更能考核一个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有些老师沿用一般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或者有些单位限制了平时成绩的比例不能高于30%。这样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考核,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会打击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软件开发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培养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所谓“名师出高徒”,好的教师队伍,对提高同学们的实践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师资指导同学们实训。④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我们的实训老师进入软件企业进行实践、交流、学习。目前大部分的软件开发企业都是使用较新的技术,对软件项目也有较好的解决方案,老师们可以了解并学习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有利于老师知识的更新。让更多的老师在工作之余和寒暑假的时候,更多地参与合作企业的商业项目的开发,在实习商业项目开发过程中,技能学习最新的开发技术,又可以将部分商业项目的模块和代码作为同学们实训的案例,这样既丰富了老师的项目和案例库,有更新了老师的知识结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老师暂时脱离教学岗位,挂职到相应的软件开发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工作,这样能够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2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实训考核要建立包括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多方面的考核,摆脱三七开(30%+70%)的束缚,实训老师可以根据项目和教学的不同阶段,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实训过程,对有创新性的同学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同时应在考核成绩上予以体现。实训课程的考核应该是多元化弹性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要根据实训的项目的实际情况,由实训老师或者课程组协商制定,不应该提供模板或者一刀切的标准。
2.3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实训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成员,建立课程实训资源库。每学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实训库的项目和案例,调整实训的内容和案例数量及教学方式。课程负责人应充分重视和精心设计每一个项目或案例的实训内容,多建立一些实际商业项目的案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训初期,让同学们练习相对容易的案例和项目,增强参训学生的自信心。在第三学期分阶段加入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入“JQuery实训”、“数据库项目实训”,也可以在这期间增加规模较小的模拟综合项目实训,为后面综合商业项目实训做好准备。在实训过程中,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教学过程老师教、老师辅导,逐步过渡到老师指导,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创新。逐步使学生发挥实训的主体作用。项目的实训一般要采用分组的方式,或者直接采用项目的名称来命名分组,同学们的身份也从学生到员工第一次转变,项目组成员的角色也可以用软件公司的职位来命名,比如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由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的启动、需求分析和设计、计划编制、开发、测试等工作。当做完一个项目完成后,可以在小组内根据组员情况进行角色转换,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提高实训参与度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相应的职业素养,为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就业率。
2.4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学生最终的归宿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引入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可以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优秀开发工程师,定期地给我们的学生做专业讲座和行业发展及前景介绍,条件成熟的可以邀请研发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实训教学环节,实行公司化的管理,让同学们在学校就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和商业软件的开发流程。引入商业项目,由我们的实训指导老师带领优秀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在实际的商业项目中锻炼我们的实训老师,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了真实的商业项目的开发。在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给参训学生一定报酬补贴,更能激发同学们参与商业项目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实训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实训的时候也积累了同学们的开发经验,对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学院的合作单位有世界500强企业微软、惠普、埃森哲、富士通等以及国内知名IT企业联想、上海宝信、中软国际、民航凯亚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这些企业能够保证我们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的有效进行。
3结束语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实训教师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能有效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开发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否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这些问题都需要广大实训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验证,并在实训教学中积极修改不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注释
①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3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
②周朝萱,何志国,刘继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探讨.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8).
③赵素清.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管理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4(1).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中职校的专业课教师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职业教育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更需要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即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激发和培养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的价值
1.专业课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能否实现专业化,学校拥有专业化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既关系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全面推广的关键。
2.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社会影响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3.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实现内在生命价值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不懈追求。
4.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学校发展、打造优质精品特色教育的需要。对职业学校来说,能切实有效地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自身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影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订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群体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内部因素
1.知识因素。作为一个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专业课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2.技能因素。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
3.自身发展的动机因素。动机指努力争取达到专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格拉特霍恩归纳了影响动机水平的若干因素,并认为动机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教师的发展。研究表明,当教师经常评价学生的学习并以积极的评价结果鼓励自己,同时行政人员也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时,教师的动机水平会提高。总之,上述因素会影响教师的动机水平,而教师动机的强弱会作用于教师的发展。
4.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因素。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
5.个体反思能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教师只有实施了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将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的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9.
[2]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
一、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一)尚未充分重视实训教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育还是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对实训教学缺乏关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基本理解了法律内容,但是却与实际应用严重分离,导致学生被教条法理束缚,亦不能培养学生综合法律素养,对未来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无法全面理解,进一步对学生领悟和应用法理造成影响。
(二)需要完善传统实训教学
传统形式的模拟法庭教学仍是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训教学采取的主要方法,对学生来讲表演式模拟法庭审判只是简单的背诵,是一种对审判流程简单了解的方式,通过记忆对基本诉讼流程进行掌握。虽然教师与学生都认为这一方法十分简便且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无法深刻剖析案件更加不能编写法律文书。学生不能很好发散思维,直接造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处理突发问题。
(三)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需要不断加强
积极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这也是高职院校聚集主要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在加强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结构缺乏合理性。虽然职业院校也在努力聘请一些行业、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可是他们实际承担的教学工作很少,直接影响了教师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由于缺乏实务部门的工作经历,不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情况,极大程度限制了高职法律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少互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学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深度,无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是,虽然已经组织教师深入实务部门挂职锻炼,联系行业、企业开展法律研究和咨询等相关活动,但是由于缺少广泛的参与范围,很多教师只是到实务部门走过场,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二是,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能高度结合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特点
(一)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是法律职业者必备精神,以刑事诉讼法实训教学为例,刑事诉讼涉及的案件和当事人非常特殊,通常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保证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在不断完善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有关研究者陆续提出个体利益优先原则,也就是在刑事诉讼中优先考虑被告人利益,公正亦然成为刑事诉求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程序法范畴内涵盖了刑事诉讼,一方面程序自身必须高度满足公正要求,另一方面,刑事诉讼的结果必须符合实体法律的公正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刑事诉讼法实训教学,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积极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训教学牵涉的角色
体现出多元性以行政诉讼法实训教学为例,行政诉讼过程涉及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原告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其诉讼主张主要是请求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所以相比较而言,其实训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同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因此其在庭审过程中,被告的法定代表人或人的主要责任在于法庭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行为的合法性,因此,被告在庭审中其表现出又与刑事诉讼的公诉人身份有近似的角色,如果被告方无法举出足够证据证明自己的行为合法,或者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证据,就承担败诉的风险。
(三)实训基地体现出广泛性
针对学生实训教学专门设置且与理论教学高度契合,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有关要素综合体,即实训基地。具体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诉讼法实训教学就可能有许多当事人以及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等参与进来,因此,在建设诉讼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不仅涉及了法院、律师事务所等,还要包括看守所、监督等基地。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注意强调讲授的艺术性
讲授法具体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并且对学生智力积极开发。我们已经逐步抛弃了公式化的讲授方式,希望在讲授过程中凸显艺术性和启发性,活跃实训教学课堂范围。教师在讲授时需要注意这些方面:一是尽量压缩讲授内容,不要出现“满堂灌”问题,教师通过少讲与精讲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机会。诉讼法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需要教师科学引导,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平台。二是合理点拨,在讲授过程中点拨也讲究学问,教师即便讲授的内容短小精湛,也必须重视分寸,不能全部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其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情趣,使学生更加愉快的学习理论知识。
(二)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利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法律基本概念与原则,实质上这也是举例教学法,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出实例同时研究有关的案例,此时将教学作为主体,教师通过解析案例或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开展教学,很明显不同于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法。二是借助于基本法律内容和准则全面研究案例,这也是所谓的案例教学。诉讼法亦是程序法,主要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可以频繁使用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诉讼实训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当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应当认真整理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这部分知识点,查阅有关资料,独立分析案例获得结论。这时,学生已经成为课堂主体,不但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更是帮助他们增强了实践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内容,全面完成了诉讼法实训教学任务。学生借助案例教学法更加全面地了解法律实践,更加熟练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密切配合,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司法实践,对司法实务持续关注,在大量案例中严格筛选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案例可以来自于一部分典型案例,也可以是最近产生的经典案例。教师应当耐心开展案例教学,同时尽量防止出现教师自己解析案例的问题。另外,教师应当根据有关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联系案例开展教学工作。
(三)全面开展模拟法庭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开展诉讼实训教学时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模拟法庭的辅助作用。模拟法庭教学,认真筛选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别设计公诉人、法官等角色安排学生扮演,模拟一个接近现实的庭审场景,严格根据诉讼法的有关要求,开始模拟审判。在英美法国家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即模拟法庭与辩论技巧。通常前者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全体法律专业学生都要参加的法庭模拟培训。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将来想要从事出庭律师工作的学生设置的高级培训课。学生在模拟法庭,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一些法律事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学生还要培养庭审之前与开庭时的法律意识。学生结合自身角色特点,选择不同的角度审理案件,并且努力为自身角色争取最好的结果。旁听的同学也可以在观看的同时了解庭审相关知识,教师作为制造模拟法庭教学者,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正是由于模拟法庭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训练,与实践更加吻合,得到了大量的普及推广。
(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与法律服务单位积极合作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实训环境的设定确保实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1.模拟法庭配套设施审判人员席、原告席、被告席、证人席、书记员席,同时配置了证人室、羁押室、被告人通道、会见室、提审室等;设置了展示证据仪器、音控装置、摄影机、监控体系、多媒体设施;设计了安检门、法槌、法袍等。2.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学校与残联合作建立工作站,重点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主要是由教师构成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专家队伍,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通过学生法律服务团体,紧密联系社区和司法等,安排学生向社区街道宣传法律制度,开展一些法律咨询活动。学生通过扮演司法工作者审理案件,不但增加了知识还将法律服务提供给残疾人。结合法律专业工作岗位具体需求分别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法院、检察院等多个部门统一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岗位制度与管理方式,充分体会职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对所在单位工作内容准确把握。可以选择在律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将来学生参与法律服务工作积累经验,在今后执业过程中正确认识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和当事人之间形成的联系以及彼此形成的法律责任,了解需要遵守的工作原则。通过对岗位技能有组织和计划的实行训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实训效果。实训基地的建立确保了顺利开展课程学习。
(五)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双师型法律教师队伍
专业法律教师一方面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相应具备了律师职业资格,法官、检察官出任任职资格,并且由司法部门统一颁发。在其他行业与单位中开展与法律有关工作的任职资格凭证。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司法实务部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结合教师自身情况与教学要求,向司法实务部门定期分批的派送专职教师开展锻炼,或者直接聘请司法部门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事务所律师作为兼职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较好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利用专业化实践技术对学生创业提供科学指导,这才与双师型教师要求积极相符。
四、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评价
第一,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学生使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了学习预期目标。第二,实训教学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彻底解决了被动学习的问题。学生在参与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对扮演的角色利益全面思考,科学分析案件,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法官角色必须坚持中立,客观了解事实,找到案件牵涉的法律条款,充分理解法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裁判中保持公正性;检察官角色,移送案件时必须对嫌疑人的证据慎重处理,编写检控内容,采取合理的询问技巧;律师角色,一定程度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事件情况全面了解。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实训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总结归纳资料,找出问题掌握证据。借助逻辑推理对问题原委进行分析,独立思考案件,提高了判断力。在法律文书编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另外,学生利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组织能力。实训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小组长主要负责安排角色,做好排练活动,组员之间必须保持密切交流合作才可以达到任务要求。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主要是培养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其诉讼法实训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内容,这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科学方法。通过本文分析可知,诉讼法实训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专业水平,有利于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的相关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实训教学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宝杰.论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
[2]郑淑芳.浅析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商界,2015,(6).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3-0050-04
舒尔曼(L S.Shulman)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学科教学知识。格罗斯曼(P.L.Grossman)将学科教学知识解析为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包括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此后,学科教学知识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质与发展阶段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期为有效的教师培训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可传递性:学科教学知识特征的应有之义
学科教学知识可否传递,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它对于论证教师培训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的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学术界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特征的研究来看,个体性、缄默性与建构性等特征得到了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认同,而对于这种知识是否可以传递,学者们或是用默认的方式或是用言语的方式表明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可传递性,有学者指出: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说,由于学科教学知识个体性、情境性特征,使得它不可能直接从他人那里‘移植’过来,所以它总能维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探究的倾向和欲望,进而成为自我研究、自我反思的前奏。”学科教学知识真的就因为其鲜明的个体性特征而不可传递吗?
(一)理论的视野
从实践哲学的视角看,这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哲学实践论认为,个别地对待每一个别的事物,只能是一种审美的理想,即便在审美活动中,我们也很难做到个别地对待每一个别的事物,而只能是尽可能地追求这一点。那么,实践中的人们究竟是如何对待对象性活动呢?在哲学实践论看来,人们往往是以介乎于理论的普遍性方式和完全的个别性方式之间的方式,即“有限个别”或“准个别”的方式,从事日常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在日常实践中,人们更习惯于把实践活动归结为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类,然后按照事物的类别,分类处理。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一部分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具备这种“准个别”的特征,模仿与借鉴即是这种特征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教学实践的新手教师而言,模仿与借鉴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其在专业方面迅速成长的关键。“初任教师多是通过个人‘试误’,独自应对‘现实的冲击’,这种‘单干’的形式,可能造成初任教师对教学产生一种‘畸形’的、窄化的理解,并对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做出错误的诠释。”而在教师这种模仿与借鉴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习得学科教学知识。因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知识中的核心部分,是教师与非教师、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性所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所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高低。
(二)实践的调查
从学者们对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看,“学科教学知识是可传递”这一命题也是成立的。学者范良火把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集中在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三个方面,研究教师获得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途径。研究的结论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与同事的日常交流、在职教师培训以及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对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从最重要到第二重要,却极少有教师表示上述实践活动对其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不重要。这些事实表明,学科教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教师也确实从这种学科教学知识传递中受益。而国内其他学者关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也指出,观摩、研修、向同行学习、专业指引、一定的环境压力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
如此来看,无论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是实践层面的调查都显示,学科教学知识不完全是动态、个体建构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具有“准个别性”“公共性”。正是由于学科教学知识所具有的这种“准个别性”与“公共性”,传递学科教学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是现实的,也是必然和必要的。
二、阶段性: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之在
学科教学知识的可传递性论证,仅仅是为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供了一个方向,而进一步探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则是我们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
(一)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过程
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过程,离不开对教师成长阶段的关注,而教师成长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同样,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建构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 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刚刚踏入教师行业不久的新手教师。对他们而言,其关注点首先是学科内容本身,因为对他们来说,课程教材大部分是陌生的。“大学中师范生学习的‘专业学科知识’与中学生所用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不存在对应关系,而且中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教师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需要教师自己先学习然后教给学生。”其次,这一阶段的教师还关注一些基本的教学常规问题,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写好教案、怎样进行常规课设计、怎样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等。总之,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关注如何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把一堂课的知识讲明白、讲清楚,即“教会”学生。因而,对于这一层次的教师而言,他们往往更多的是用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来构建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而对于构成学科教学知识的其他成分,如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策略知识、教育环境知识等,虽偶有涉及,但所占分量微乎其微。
2 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充实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关注点逐渐从追求“教会”学生向“会教”学生转变,即开始从“学生学”的视角考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师原来的知识‘灌输’教学观,随着学生意识的增强也有所改变,变得不再仅强调‘灌’,而是要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此阶段的教师开始关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关注不同章节在学科知识体系中位置与作用。因而,对于他们而言,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逐步从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融合转向以“关于学生的知识”为主体的学
生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新融合。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相对于第一个阶段而言,不仅有量的积累,更有了质的飞跃。就学科知识而言,这一阶段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而非基础知识,而教师对一般教学法的关注也从常规问题开始转向了对教学策略的关注。
3 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丰富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对教育执著且善于独立思考的高水平教师,他们大部分已经步入各种层次的骨干教师行列,较强的业务能力使得他们对于学科知识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因此,此阶段的教师更多的是从整体、全面的角度考虑教学安排。他们不仅能熟练驾驭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更能灵活应对教学环境的变化,能够将学习环境、学校环境与整个社会环境有机整合起来。他们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帮助学生去理解、构建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总之,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师而言,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在以关于学生的知识为主体的情况下,不仅融入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更有关于评价的知识、情境的知识、环境的知识、课程的知识、社会文化的知识、课堂管理的知识等。
(二)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模型建构
上述关于教师学科知识发展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结构将它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
该模型在纵向上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阶段,它揭示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随着教师实践的积累而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即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逐步发展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充实阶段,进而再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丰富阶段。在每一阶段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各个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比例分布,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重点是不同的。如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更关注学科内容知识以及一般教学法知识,对于学生、环境等这一阶段的教师关注极少;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充实阶段,学生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同时教师对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关注也表现出与前一阶段的不同;而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丰富阶段,教师开始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考虑和安排自己的教学,他们能够从学校环境、学习环境以及更大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考虑自己的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生成。
总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不仅仅是历时性的发展,也存在着共时性的发展,而且历时性发展与共时性发展交错进行,即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在共时性方面发生变化,进而每一维度在发展的速度上有快有慢,并非同步。但是在每一发展阶段,某种知识比例的下降,并非意味着其弱化,而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差异性:学科教学知识培训的成人之策
学科教学知识的可传递性为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功能定位提供可靠的依据,而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则为教师培训中实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的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操作之策。那么,如何通过教师培训有效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便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之在。
(一)学科教学知识研究与教师培训目标定位
强调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可传递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培训可以完全解决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升与建构的问题。学科教学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与个体性在更大的层面上决定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无法、也不可能大量传递这种知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科教学知识往往是针对学科教学中不同教学主题而形成的,没有逻辑上的连贯性,这就使得学科教学知识零散而量大,短时期的教师培训不可能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涉及。其次,学科教学知识是多种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面对同一个主题,不同的教师可以建构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其有效性并不是靠知识本身保证而是依赖特定的环境,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知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次,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与建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大量的实践与反思,换言之,再多的知识灌输也代替不了教师个体的实践与反思。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培训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更多的是发挥方法论的引导作用,如:引导教师明确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因素与建构的过程;引导教师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与途径;引导教师学会追问与思考不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引导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引导教师学会借鉴与重构学科教学知识;等等。
(二)学科教学知识研究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表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共时性与历时错进行的,而在这种交错的过程中,每一维度的变化并非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们在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关注层次差异性。例如,就处于“生存关注”阶段的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改进而言,加强教学观摩与实践的课程应该占据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鉴于对教材重点和难点把握,设置有关教材分析的理论讲座也是十分必要的。就处于“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而言,设置从宏观的视角分析教材的结构以及学科之间的结构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鉴于此阶段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因此加强“关于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一门既是文化课,又是基础课的课程,化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对化学课程结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思考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探索中专化学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从调整课程结构、选择课程模式、确定教学内容和做好教学评价方面进行阐述,以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1.调整课程结构
我校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化学课程是专业基础,既要面对眼前就业市场知识的“够用”,又要着眼未来社会发展知识的“适用”;既要注重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又要有利于学生向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既要把握学习理论知识的尺度,又要侧重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培养的特点。为此,教师要遵循“能力为本位,需求为依据”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调整课程结构,由理论型变实用型,着重充实有关化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及与化学有关的农业实用新科技。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使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职业需要。
2.选择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是“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应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将职业教育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以及科技信息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应具有符合专业发展的特色,可以通过“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我们”、“化学与发展”、“化学与生活”等问题的提出,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贯穿于“问题”内容中去,使学生直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职业教育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力求从“能力本位”出发,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是对教学模式面向终生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3.确定教学内容
(1)与不同层次的衔接。
职业教育化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做好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做好中职向高职层次发展的衔接。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特别是化学成绩普遍偏低,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过渡非常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始时有计划、系统地复习初中化学知识非常必要。这样可以打好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更好地学好化学并向高职层次发展创造条件。尽管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教学不苛求知识相互间的严密和逻辑关系,但衔接好不同层次的教学,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接近和应用能力方面的长足发展。
(2)为基础服务。
化学是学好等专业知识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的“问题”要与农业专业的基础性紧密联系。要弄清专业课对化学课的要求,根据专业课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要求达到的专业技能考核项目,从中选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作为确定化学课的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的依据。这样才能在客观上恰如其分地把握化学课在专业中的位置、作用和内容重点。随着职教发展,我校面向多行业、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专业变化较为频繁。因此,凡是在专业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化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工作。
(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用人文精神对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做正确指引。当代著名人文学家汤一介先生在《中西文化比较》总序中谈到:“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人文精神来加以引导。”学化学的学生对我国环境方面的知识和现状不甚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在化学理论教育课程中贯穿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敬畏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并将之渗透在学生的学识、信仰、情感、品格和气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谐社会,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
(4)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适应今天的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又要适应明天的市场发展。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化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广义地讲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地说即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学生才能有前途。
(1)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
对于刚迈进中专大门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化学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评比课和第一堂学生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四个不同类型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
(2)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化学教师,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其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培养,要明确知识中智力因素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对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5.做好教学评价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职业专题;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30-04
一、中国法学教育与就业现状分析
法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法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分布很广,有纯粹的政法高校,有综合大学中的法学院或法律系,也有一般大学或学院的法律教研室等。每年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从专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可以说贡献巨大。但在巨大贡献背景下,出现了不相称的社会反响。在中国近几年的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法学专业一直处于被亮“红灯”的区域,属于就业及其困难和严重竞争的一类。笔者通过查阅猫扑网、天涯网、新浪网等即时资料信息,归纳其原因,发现社会普遍认为是法学专业门槛设置过低、各高校普遍开展法学专业导致法学毕业生绝对数量过大,以及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等原因造成[1][2][3][4]。
笔者认为,各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普遍设立和持续不减的招生,说明了其巨大的市场需求性。当然,不排除个别高校,为了通过法学这一文科专业获得更多的财政教育资金支持,因为法学等文科专业不需要过多的实验设备,基本是超低成本投入。但是,在分析这些负面基础因素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的问题是,一个专业的好坏以及是否应该存续发展,要综合分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从“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入口”显示的是招生的生源数量,“出口”显示的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如果生源数量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被亮红灯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增长,那么说明这个专业一定有其存续的合理性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某一方面暂时出现了不可知的因素,干扰了这种合理性的外显及发挥作用。 据调查,我国大量地区,如三四线城市及其乡村、西部贫困地区等,存在司法队伍严重不足的窘况。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开展,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出口会更宽,市场需求会更大,这是法学专业虽然持续在就业数据方面亮红灯而招生数量持续高涨的根本原因。
二、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行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价值所在
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与政法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不同。主要不同点在于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的设置以及任课教师的确定等。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里的特色指本校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优势互补,除了重视法学一般教育的学术性之外,突出理工类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征。法学专业在进行学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依据本校特色,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和实习基地,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生“职业生涯”的特点注重对毕业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培养。其中“硬技能”指的是技术技能;“软技能”一般包括更容易被人雇佣的技能、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5],而无论哪一种技能,只靠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种“软硬技能”的综合培养。如何更好地平衡与协调课堂教学的应有效果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关系?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遵从“软硬技能”原则,适时开展“职业专题性”教学。
职业专题性教学和普通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区别在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更多地借鉴研究生教学的模式,但是照顾到了本科阶段基础学习的需要。在目前的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普遍采用专题式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专题让研究生在原先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阶段适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特色发展的需要。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绝对数量比政法专门高校要少很多,学习方向一般是遵循本校跨领域优势学科的互补和互通而确定的,往往比较具体和明确,这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更有帮助。理工类高校有政法专门高校不具备的专业综合优势,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强调基础全面而又专注专业,对法学专业的特色竞争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社会实践的需求。中国的法学教育和国外不同,中国的法科学生在本专科毕业后如果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往往是没有任何过渡,而司法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只能在司法实践中去摸索和学习。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在兼顾了基础理论的同时,糅合了大量的法律实务,让学生以当事人、法官、检察官、公证员、法律顾问、律师等不同职业身份参与到不同的真实案件中,以大量的专题训练去强化理解学习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三是学生个性能力提升的需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无法强调差异性,但是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内含的实务训练,实际是就是弥补基础知识传授的不足,重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提升,只有面对一个个鲜活的职业化案例,学生才能面对具体事情去深入思考、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确有收获,以完善和增强其个性能力。
三、理工类高校法学本科阶段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路径
(一)保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通识教育正常开展
法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法学基础通识知识讲授。法学基础理论通识知识对于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遵循全面性和重点突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作为基础性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完成本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涵盖所有知识点要,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有全面的计划安排,在具体每节课之前,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预习的重点提前告知并在课堂上安排专门时间检查交流,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检查交流通过,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任课教师安排专门时间来讲授,并结合典型案例阐释、分析,巩固学生的专业思维。
重点突出性原则。任课教师在强调全面性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合适的授课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笔者也是在给本校法学二学位的授课过程中有了这个深刻体会的。法学二学位的学生都是本校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法学基础,同时他们上课的时间又比法学专业学生少1/2,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课上对简单问题仅作提示,只对重点问题和学生进行详尽的互动交流,效果很好。
(二)注重司法实务知识训练的配套实施
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司法实务知识训练,主要模式是模拟训练,例如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当事人等,只有在这种模拟情境中,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立体化,容易被学生掌握和接受。这种模拟情境,是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本质相一致的,同时是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甚至是案例式教学或者诊所式教学有所不同。案例式教学是以案例作为讲课的辅助,诊所式教学实际是问题式教学,都是基于教学的传统章节分部实施。专题式教学技术是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以模拟情境为基础,以后续的实践类课程为支撑,按照诉讼或非诉讼程序的阶段化要求为依据,由任课教师整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和疑难点,在解决这些问题与疑难点的基础上融入到不同的模拟情境中去消化、吸收。例如,同样一个案件,因为仲裁程序、诉讼程序、调解程序的差异,工作模式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模拟情境的重点,同时是提高后续真实案件参与办理成功率的基础。具体体现在执行层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重视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整体把握,包括对教材的选择与编写等。任课教师的认识高度与深度决定了专题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安排所有教师完善其法律实践经历,以更好地适应专题式教学。在国内没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实践整理、优化自己的教案,适时出版适当的教材,规范专题教学。例如,笔者一直担任的《律师实务》课程,传统的教材都是按照律师实务的基本理论总论和分论进行写作和教学的,但是在专题式教学技术过程中,需要将这个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于什么是律师、律师的权利和义务等学生凭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只就其中的重点进行阐释。任课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教案和专题式教学技术要相一致,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律师身份获得专题、走入律师门专题、律师诉讼业务执业专题、律师费诉讼业务执业专题等,在每个专题上主要是完善教案(必要时出版教材)、构建适当的模拟情境、整理疑难点和情境出彩点等,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的难易点、重点,合理地构建专题教学框架,对于教师本人而言,是个很好的专业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计划、有深度的参与教学,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保障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任课教师做好合理的规划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完善执行工作。相比传统教学,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很好的预见性、坚决的执行力以及对全局的掌控力。任课教师在对课程本身有了好的理解并构建良好的专题框架只是基础工作,只是理论的完成,而实际教学过程就是对这个理论的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布置专题预习任务。这是专题式教学技术成功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预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最终的专题式教学技术效果,因为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或敷衍式预习,那么任课教师无疑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弥补,这就占用了后续的其他事项时间,最终又会回归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功亏一篑,所以任课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对学生讲明利害关系,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同时有适当的制裁奖励措施规范学生的预习,争取将这一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好。
分步实施。主要包括就简单理论问题与学生简单交流,核实学生是否全部掌握;就疑难问题进行难点解析和交流;模拟情境检验理论应用等。实施的过程实际就是贯彻落实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检验其规划合理性与执行力的过程。因此,任课教师对这三项内容要一一扎实解决,如对简单问题的互动交流,是任课教师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过程,也是任课教师进一步整理课程疑难点的过程,而对疑难点的解析和交流,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模拟情境的应用则是对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模拟,是深化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达到认同的过程。当然在情境模拟中,任课教师可能面临学生的各种提问和疑问,这恰好是情境模拟的目的所在,有问题说明有效果。
(三)做好法学实践类课程的扎实推进工作
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对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应该将其置于真实的案件或项目岗位中,例如,公检法部门中的书记员、档案整理员,律师事务所部门中的助理人员,企业法务部门中的法务助理人员,其他法务相关部门中的参与人员等。在规定的实习期内,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工作中,检验其所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执业技能。需要法学专业负责人连同专业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扎实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习基地联络工作
实习基地是法学专业的生命力和支撑点。如果一个法学专业建有几十个实习基地,并在每年的实习工作中真正落实实习工作,那么法学实践课程的推进会更顺利和有效。若只是为了应付检验而虚设基地,这种虚设将最终会毁专业、毁学生。所有的法学专业,不单是理工类学校,包括专门政法院校,都应该杜绝这种敷衍式基地的设立和开展。具体到理工院校的法学专业,因为有着一般政法院校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即专业学生数少,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去构建更优质的实习基地并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构建实习基地方面,法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应提前了解本专业本届毕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并据此开展实习基地的筛选、实习教师的搭配和实习内容的确定。这样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能够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以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人员双导师的模式推进实践课程
实践类课程由实践基地安排和组织,高校专业教师不仅仅是任课教师,应尽量安排每个教师负责固定的学生,以增强实习的效果。作为辅助人员,沟通基地导师随时掌握实习学生的情况并督促学生的顺利实习。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组织沟通,锻炼了对外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效果有了更好的掌握,并通过整理实习的不足和经验,为后续的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大一统的形式化的教学指导模式。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筛选合适的案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带学生“入案”,并指导学生整个案件过程,完善其职业技能。高校教师作为导师是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会同学生与实习基地导师一起“会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是强化法学毕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最有力措施,任课教师要提前和实习基地导师沟通到位,对学生从精神到行动进行合理引导,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强化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
作为学法的学生,应该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法治意识、更有廉洁自律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学生自学,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廉洁意识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因为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哪一个和法律相关或无关的岗位,大部分都会面对一些无形的不正当利益诱惑,这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廉洁意识和强烈的法治意识,涉贪或不正当追求其他私人利益,即使专业技能再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任课教师在职业专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上述专业技能分层次学习,这是“硬技能”的培养,廉洁和法治教育同样必不可少,这是“软技能”的培养。廉政法治教育是对通用的“软技能”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强的应用,“知法犯法”是更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合理、健全的职业化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以“健康人格”为目标的廉洁性教育和法治化教育,这是对上述三点专业培养手段的重要补充。
参 考 文 献
[1]刘琼.“微”时代的教学模式改革[J].法治博览,2016(1):281-282.
[2]郑睿,郭勇.案例演绎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应用[J].法治与社会,2016(1):239-240.
[3]刘晓峰.理工类院校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1下):63-65.
[4]何荣华.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5(10):176-180.
[5]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16.
[6]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7]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8]教育部调研团.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39.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predicament in development of legal specialty of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suggested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vocational project-based” teaching technology dominated by the “export” of graduation. The key is to lay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controlling course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cognition of specialty export direction,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nd corresponding legal project teaching simulation situation, establish a rea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try to close the gap between social actual demand and colleg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 so as to make graduates of legal specialty to stick to impose discipline while take on the vocational role of her replac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关键词 学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 环保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28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A New Approach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I Shaofeng[1], SHA Miaomiao[2], RAN Zhilin[3], XIANG Huiqiang[3]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2]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s,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3]Institute of Traffic and Environment,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Abstract Train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has been the primary task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cademic tutor system for full-time teachers involved in student management provides security mechanism; by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ship training, guidance skills competition,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skills,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thus to explore a path for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vocational college;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转型中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各个领域的改革也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或者深入进行,高职教育领域自然无可避免。当前,大学生个体特征多元化、发展理念多元化已成为共识,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遭受质疑。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即为制造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产品,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三个标准即是核心竞争力的形象表达,包括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环保类专业涉及到技术、自然、社会和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自身的知识体系非常繁杂,要想培养出高技能和创新意识较强的专业人才,环保类专业的任务还很艰巨。本研究旨在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中建立学业导师制度,为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提供保障机制;通过加强对学生参与环保社团、科研项目、企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的考证等方面的指导,增强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环保专业发展的培养路径。
1 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这使得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社会希望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任务的大学承担起这一使命,充分运用一切手段和载体发挥教师的作用,培养好从事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为我们周围的碧水蓝天做出贡献。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习实训硬件基础滞后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就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共管的人才培养基地,是评估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训基地是融合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各自优势,在学校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参与实际操作训练,在科研单位开展研发产品,相较于本科院校,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然而我们看到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着理念滞后、经费不到位、功能单一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0%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即谁使用谁管理的模式,这种分散性的管理虽然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但往往会导致重复建设,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不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1.2 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专业不能对接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据笔者了解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大多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与学生的专业相差甚远,无法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当学生遇到专业发展的瓶颈时,辅导员也束手无策。而专业教师却可以通过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企业经历,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正确引导,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环保社团、科学研究项目、企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专业发展和竞争能力。
1.3 教师队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教师学历高,但因大部分人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和工程一线的实际经验,无法做到案例教学,在讲授专业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既不能用工程实例阐述原理,也不能用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造成授课内容乏味。相当一部分教师拥有各级科学研究课题,但只交给研究生完成,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参与前沿的科学研究,这大大抑制了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实训设备以购置为主,教师无法参与,无法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实训基地使用过程中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组织教学脱离市场实际,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了现实问题,还需要求助企业人士。
2 学业导师制的涵义和具体内容
学业导师制是指根据专业教师的报名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成立专业考核小组,对报名的专业教师予以考核,选定和聘请本专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带学生从事技能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等;同时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导师结合思想教育、技能比赛、第二课堂等工作和活动,对所带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活动形式以教师和学生自愿为原则,以学生报名教师遴选的方式,每名导师负责指导5名以上的学生。学业导师制的具体内容为:
(1)要求同学对自己大学三年的学习进行总体规划。指导学生们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等确立自己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并根据确立的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早准备、付诸行动,目的是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2)对学生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专插本或专升本的学生,一类是准备毕业后马上找工作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升学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大一和大二必须学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例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同时在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一定要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传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们对某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现象,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同时鼓励他们与高年级的同学多接触多交流,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学习方法。
学业导师制对教师的要求甚高,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愿意听从和遵循教师的教导,教师也在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耐心、细心和有爱心,在课堂上,教师授课是针对大多数同学的水平和进度,不可能面面俱到。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听课时往往感到很吃力,不能够及时吸收新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就可能出现不想学习乃至不愿学习的情况。而学业导师制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针对性强,让学生能够及时理解所学知识,不会留下缺漏。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对学业导师制进行了尝试,如:扬州职业大学秘书专业,针对目前缺乏优质导师资源与可参考运行机制的瓶颈,定位于学分制、班建制基础之上建立学业导师制,优化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就业数量与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学业导师制,从了解和认识学生;开展专业、行业介绍,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不定期组织进修和学习交流活动;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配合任课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等5个方面对学业导师在班级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尝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探索并实践了高职院校“1+1+1”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体来讲,学业导师制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树立专业自信、激发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学业导师制在几所兄弟职业院校的实施并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引入学业导师制还是可行的。
3 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学业导师制度要有制度保障,需要制定详细的导师和学生的指责和义务,其中导师对所带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杜绝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计划地安排学习项目和学习内容,开展技能训练、学术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业导师的引入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的方向及社会需求,树立专业自信,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课程进行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进行系统指导,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学业导师参与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激发学校教师争当“三师”的热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课堂向课后延伸,初步固化了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性更加明显,改变了以往大学教师上完课走人不怎么关心学生思想和学习的局面;学生学习的导师和榜样具体化了,学生不仅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得到了及时的指导。同时,通过师生结对形成的良好风气,也(下转第106页)(上接第60页)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一)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新晨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