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社区文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文化的意义

第1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社区;群众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93-02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意义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满足居民的求知、审美、娱乐、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较高层次需求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是精神文化。后者为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以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了依据。具体地说,在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企业文化、街道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村镇文化等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

(一)主要特征

社区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地域性。社区文化是伴随社区建设同步形成的,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居住人口、社区组织、风俗习惯的约束,它具有一个地域的文化个性,一个社区形成的历史越悠久,文化积累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就越鲜明。如我们龙虎山的道教文化、贵溪三角班戏曲、余江的根雕技艺等等。

二是多元性。由于社区居民的职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的不同,在文化的形态和运作方式上都有充分的体现。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在社区中找到“知音”。如有的喜欢高雅文化、有的热衷于民俗文化,可以说社区文化是一个“万花筒”。

三是广泛性。社区文化具有自娱自乐、自我管理的特点,群众自发的组织和参与,广泛发动群众是社区文化得以很好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四是归属性。由于社区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对相对稳定的社区居民,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去引导、示范,使人们共享社区的文明,因此,社区文化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社区建设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它对于维护社区的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推进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居民之中,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

第二,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广泛交往,互相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特别是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人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地维护社区的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文化活动能够激励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科技知识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寓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人们在自我参与、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中培养自己的情操、美化自己的心灵。使社区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创造一个热爱美,追求美的文明时代,造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第四,有利于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文化是一种亟待开发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对社区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开发。一方面打出品牌,寻求市场,使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本身的广告效应,对树立社区形象、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针对新时期社区人际关系的新特点,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文化设施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社区发展目标还不协调,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还没有更多新的办法。根据笔者对鹰潭市百佳城、梅园、三角线等一些社区的走访了解,现在的社区人际关系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独门独户的空间使家庭私密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2、城镇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打破了原有社区同一单位、同一家族、老邻居的格局,代之以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重新组合,在习惯、风俗、文化等方面差异不断扩大。

3、人际交往冷漠化或简单化,参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不够积极,社区活动老年化、女性化倾向严重。

4、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宣泄等缺乏有效平台、途径和渠道。

(二)社区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需要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更多符合区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三)社区文化场地资源不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文化站等硬件尚未达标,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四)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业余化、老龄化、女性化倾向,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缺乏长效机制。

三、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构想

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社区居民和培育社区居民上。

(一)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兴旺社区文化事业。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都加大了经费投入,但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有待加强,包括必要的场地落实、网络配置以及相关的器材等,文化阵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仍然紧缺,难以更进一步开展高质量、高水平、更广泛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制约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对此,笔者建议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首先,政府投资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要在年度经济规划中把对文化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这样,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才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本社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输入资金,以建立文化基金等形式为其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社区要利用现有文化设施的优势,实施有偿服务,采取以文补文等方式自筹资金。

第2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社区 文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日渐完善。社区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①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城市公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文化艺术教育成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艺术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艺术教育是以社区成员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开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满足社区成员需要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与我国传统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重要教育内容。文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对艺术学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审美意识的养成及审美能力的提高。②

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一)开展艺术教育,提升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大力开展文化艺术讲座、艺术品展览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化艺术知识,具备基础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正确导向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创造精神。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使青少年艺术与科学思维能力相互渗透交织,开发其智力与创造意识。通过艺术独特的文化培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价值引导,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三)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为老年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供便利条件,实现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培养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③(四)有利于区域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④区域性文化艺术以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群体集中为主要特征,使得这一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受到限制。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使本地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形成规范组织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还能通过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交流使文化艺术得到升华。

二、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展初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作为社区艺术活动合理开展的基础制度保障,针对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活动有序地组织和进行。社区文化艺术组织多为自发性,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性的教育辅导教师短缺,致使社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参差不齐,影响参与者的学习热情。

第二,艺术教育活动数量不足、内容单一。从数量来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数量总体供不应需,规模小。从内容来看,目前社区艺术教育多表现为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艺术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不应只限于单一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艺术赏析、摄影培训、茶艺等一些社区群众希望参与学习的项目,应积极开发和推广。⑤

第三,群众参与程度不够,受众层次单一。当前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集中为老年人和青少年。老年人艺术教育活动多为合唱、广场舞、书法或戏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习。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表现为社区或个人自发进行的舞蹈或乐器学习。社区艺术教育受众年龄层单一,没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艺术需求。⑥另外,受到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各地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也成为社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形象体现的前沿阵地,在社区中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有益于提升整体公民素质,开发公众艺术潜力。要共同努力完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首先,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区与高校合作机制。政府要完善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社区组织规范运行,另外建立专项资金,完善社区艺术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备。社区可与高校合作,请专业教师来社区进行管理人员培训、开设艺术教育讲座,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全民化,将艺术带到群众身边。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志愿者服务体系,既为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型人才,也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强调专业性与娱乐性整合。开办社区艺术大学,利用专业培训机构和场所满足公众艺术学习诉求,整合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关注当地特色性的艺术文化发展,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拓展,如花卉培植鉴赏、服装设计、传统乐器学习等。

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介,营造文化艺术氛围。普及艺术专业知识,一方面可培养公众艺术学习意识与态度,另一方面实现公众审美导向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克服地域性的局限,利用其传输速度快、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开发艺术教学APP、网络课程,建立网络社区,实现艺术知识共享。

结语

艺术教育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要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就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从而提升社会整体文化艺术水平。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黄昌海.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2007(5):118-122.

③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1):201-205.

④⑥秦晶.论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科技.

⑤朱名燕,卢悦,魏平,唐榕.成都市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2009(4).

第3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进程和个体化趋势的加快,作为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已从平面走向立体。且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发展,商品房市场带动了新的城市社区迅速崛起,社区的占地面积虽然缩小,但人口增多,从而导致若干社会文化问题。因此,培养社区居民健康的审美趣味,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构建居民的精神家园,有利于优化社区文化的结构,从而形成优秀而稳定的社区中性文化,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文化基调。

(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民族精神的回归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传承教化人,以艺术陶冶人,以文化塑造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民族精神的驱使。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是中国人民自古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切不断的脉络,如果说人民是土地,那么传统艺术与文化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根,只有把“根”牢牢地扎在人民这片沃土上,五千年的文明才能枝繁叶茂。

(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能促进文化繁荣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可见,传统艺术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社区作为区域文化共同体是美育落实的载体,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凝聚民族精神的基层前线。社区居民积极接受和参与社区各类的艺术文化活动,可以从中受到正面的教化,满足其精神需求,从而使居民凝心聚力,为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撑。

(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能推进终身学

习进程传统艺术文化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助推器,一方面它的丰富内容和形式都是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另一方面传统艺术教育是终身性教育。从功能的角度上,社区美育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比学校教育更加生动务实。由于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内在民族精神的感召力,社区民众在学习传统中国艺术文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其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情操,有效地推进终身学习的进程。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基础教育中虽有所重视,但效果并不显著。传统艺术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人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知识积淀。但在人成长最快、最易接受的年龄,如果只关注当代知识的积累,失去了学习和传承的时机,就会成为一种民族遗憾,且直接影响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美育的实践刚刚起步,虽然已经引起社会重视,但仍然还在探索阶段。当下社区美育实践要解决如下问题:区域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忽略;社区本身的文化积淀具有优劣并存的特点,很多观点和习俗与时代旋律不符,直接影响居民的判断和选择;社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美育实践,导致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偏颇的文化滋生,从而难以达到社区美育传播正能量的目的;社区美育离开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和学习需求,离开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传统艺术文化不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另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系统总结,在文字与理论上难成体系,致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表象上相对独立,而在其内在脉络体系上缺乏科学而深入的挖掘,长期处于一种潜隐性的存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发展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社区美育的健康发展,是由其自身性质及独特魅力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化艺术实践中传承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心理。而社区美育的精神内核正是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传统文化艺术为社区美育提供了文化素材,并且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符合人的审美经验,易于将社区居民带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意境中,使其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美育活动的参与度。

(一)资源整合,创建社区美育的有效载体

整合社会资源,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载体。一是可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在强调传统价值的同时,亦不忽视新的文化动力,为社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博物馆资源,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文化艺术类体验活动;三是可充分发挥社会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的职能,承担起文化传播责任;四是借助各方力量,筹措资金,搭建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丰富社区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利用社区场地,开设文化社区、文化长廊、艺术与科学、作品展览等展厅,为居民学习传统艺术与文化提供直观的物质形态,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与认同。

(二)培训队伍,提升社区美育的服务质量

近几年,政府培养了大量的社区管理人才,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序的专业化的管理系统,但在社区教育方面,依然缺乏具有规范管理水平、社会工作经验、专业素质及社会担当的人才。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等分期分批培训社区专职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单位可在社区科研立项,也可把课题下放社区研究,也可在社区设立传统文化艺术培训基地。通过培训、课题研究、基地创设,以培训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以科研带动队伍,从而提高社区美育在社区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传播,形成社区美育的生态空间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热点之一,在社区中系统而全面地开展却是刚刚起步。通过美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社区美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将其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社区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宣传力度,以在社区居民中扩大传统艺术与文化活动的知晓度。二是营造一个公众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的社区环境。如: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学院的中关村文化创意园就是传承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典范。

(四)典型引路,推进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开展

第4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安徽;民俗;文化;功能

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对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发挥的客观效用,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下面以安徽地区为例简要地分析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

在了解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民俗”和“文化”。钟敬文先生曾在《民俗学概论》中将民俗定义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在中国,“民俗”一词出现的很早,如《管子・正世》、《礼记・缁衣》中都曾有过记载。可见,古时人们对民俗产生的作用就十分重视。而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学者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他认为文化可以调节一切社会科学。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把文化与人创造的客观世界和本有的主观世界联系到了一起。

作为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安徽南北地域差异较大,文化、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不同的地域特征孕育了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文化本身的功能与价值也对这一地区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民俗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

“民俗文化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可以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到一起。”[2]民俗文化对于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有约束的作用,也是社会在良性运转中的一种非正式的保障手段。

在安徽地区,民俗文化的规范整合功能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当属安徽皖南地区的宗族、乡约、家法等制度。在徽州,宗族组织高度发达,在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徽州宗族几乎控制了整个徽州的基层社会,各大宗族都有其一整套治理宗族的族规家法,对其宗族成员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徽州宗族沿袭着“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3]的习俗惯制,通过族规家法维护封建等级名分制度,调整着宗族内部的财产关系,维护国法、惩戒梗顽,使社会秩序和基层社会保持着稳定。社屋、宗祠和其它寺观庵堂为外在表现的地缘、宗教关系,对徽州社区的稳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以及补充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

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调剂生活。各种节日、游戏、民间工艺、宗教仪式,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安徽,无论皖南、皖北,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比如,滁州地区就有多种民间娱乐活动,民间舞蹈“狮子灯”、“秧歌灯”、“花鼓灯”等都极受老百姓的喜爱,丝竹管弦乐在这里也非常盛行。九华山地区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则喜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观者如潮,热闹非凡。徽州地区还有“赛琼碗”、目连戏、傩戏、采茶戏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游艺竞技活动。同时,安徽还有各种宗教活动,诸如“上九庙会”、“禹王庙会”、“琅琊山庙会”等等。这些都对人们的心理起到了重要的调适作用。

三、民俗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

民俗文化对人们的教化,是在人们一辈又一辈的传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的,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有着重大的作用。

人们按部就班的经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仪礼,就是人们接受着外部世界的影响的最好证明。比如,诞生礼中的周岁仪礼,新生儿就会进行非常重要的“抓周”仪式,在长辈们会在桌子上摆上象征前途命运的东西,例如文具、书籍、纸币、尺子等,孩子抓到了哪样东西就预示着会有怎样的前途。“成年礼”则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成熟阶段,是一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我国古代把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分别在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六岁时行礼,男子行“冠礼”象征有了参加国事和家事的资格,女子行“笄礼”表示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结婚生子了。还有一些民间的神话传说,同样也有着道德教化的作用,如合肥地区相传纪念包拯的包河中的“无丝(私)藕”,就是引导人们为人处事时摒弃私心等等。

四、民俗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禁忌观念无疑对维护生态平衡、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比如在徽州地区就有着对山水草木的堪舆信仰的传统,不仅作用于徽州村落的起源,在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维护和改造上,也有着决定的作用。在徽州,山石草木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可轻动。徽州许多家法族规中都有禁止私伐树木的条文,在徽州人的传统观念中,树木是可以保全一个村庄之“气”的。人们也会按照分水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治理,这些治理,大都是在水口上进行。水口是古徽州村落建设中一项重要设施,也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通常在水流的出入口或其近旁,同祠堂、庙宇一样对于徽州人来说意义重大,不仅仅是整个村庄风水的咽喉;同时也是徽州村民认为兴旺发达与否的关键。在徽州百姓的观念中,水就是财富,因此需要在那里建造园林、建筑物等等,以锁住水口。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村落水源的保护,徽州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五、民俗文化的经济开发利用功能

现如今,民俗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人们一方面对文化进行着保存和传承工作,同时也对其进行着开发与利用,使民俗文化具有了经济开发利用的功能。

在安徽的许多地区,很多民俗事象都得到了开发,比如自1992年起就开展的淮南豆腐文化节,有力的宣传了我国的豆腐文化,弥补了在以前宣传不足的情形下,许多西方国家都以为豆腐是日本发明的错误观念。这一活动还带来了十分丰厚的经济效益,重点举办的产品展销会、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洽谈会成功的落实了招商引资的发展战略,为豆腐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继认定,也很好的宣传了我们的民俗文化,使这些民俗事象广泛的受到大众传媒等传播渠道的重视和宣传,为其保护和传承又增添了一层保障。近两年,安徽还开始举办“安徽民俗文化节”,广泛的吸引了各方来客,充分地展现了江淮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皖风徽韵”的独特魅力亮相世界。

千姿百态的民俗事项,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点点滴滴,与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不可分离,潜移默化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当今社会的良性运转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

[2]吉国秀.民俗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J].辽宁:辽宁大学学报,2007(5):5

[3]卞利.安徽文化丛书安徽民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07

第5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当前城镇社区大发展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传播学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基层党建工作的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德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组工文化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 2012石家庄市哲学规划办课题项目(课题编号:12579065A )

作者简介:盖海红(1968-),女,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学。靖桥(1968-),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学

第6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乡亲们:

今天,上店社区居委在这里隆重开展“情系上店社区送温暖活动”,首先,我代表滨海街道党工委向前来关心指导的市委宣传部、市慈善总会、濠江区委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预祝送温暖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次省委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活动,是我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固本强基”工程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大举措。市委派驻上店社区居委工作的同志,牢记党的宗旨,进村10多天来,不辞辛苦,走家串户,体察民情。

当他们了解到部分上店社区居民生活困难,急需一批生活物资时,急人所急,通过市慈善总会机构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筹集一批优质大米、食用油和拉舍尔,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使大家感受到冬天里的温暖。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组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越性,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受慰问的村民一定要树立生活的信心,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化生活压力为强大的工作推动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摆脱困境,尽快过上好日子,共奔小康致富路。困难是暂时的,明天会更美好。今后,上店社区居委一定要借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东风,真抓实干,切实加强班子建设,增强造血功能,明确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经济,不辜负区委、街道党工委和工作组的期望,尽快脱贫致富,壮大集体经济,为建设美好的上店而不懈努力!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乡亲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

谢谢大家!

第7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一、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管理学校的阶段;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机制管理学校的阶段;靠学校文化管理学校的阶段”三阶段。有些人误将陈玉琨教授的学校发展三阶段论认为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三阶段,将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第一阶段建设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的行为文化,第三阶段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第四阶段才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将学校文化内容孤立、割裂开来,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分阶段的建设,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都在各自的内部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又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系统,因此有的人将学校文化建设仅仅着眼于“学校”,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封闭的,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外部孤立起来,缺乏将学校文化建设向学校外部资源“借力”的战略眼光,使学校文化建设狭隘化,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缺乏活力。

学校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4个层面构成。学校文化建设的4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校建设的这4个方面的内容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有不同阶段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要特别注重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而课程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引进和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校外资源的引进。学校文化建设虽然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但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逐步多元化,各种信息和思想涌进学校,使学校文化建设处于不断的选择、生成、转化和更新之中,需要我们用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意识来看待和建设学校文化。

二、强调学校文化的创新,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批判和继承

学校文化总是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尊重历史,根植于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一所学校,不管历史长短,一路走过的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笔不可再生的资源。

在学校建设的实践中,有的学校领导调到一所新的学校任职,在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无视原来学校已有的学校文化,自己另起炉灶,结果使学校原有的一些积极的文化受到削弱,造成了学校文化建设资源的浪费,也使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蓝图实施缺乏基础。反过来有的校长却只是盲目地继承,有时也会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阻碍,甚至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学校校长的个人素质在学校的管理中会逐渐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但校长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当他身上的缺点也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的时候,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下一任校长接手时,如果不加批判地继承则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成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校文化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强调创新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批判地继承,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生成往往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的短时间内生成和建设好,有时候甚至需要好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初见端倪”。因此“继往开来”开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继往,才能开来。但是“继往”并不是盲目的“继往”,应该强调批判的“继往”,只有在批判地“继往”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开来”,学校文化建设才能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程理念带来的一些新的要求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内容和形式等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勇气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都要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求新的发展。

三、追求表面形式的、物质的学校文化。忽略了深层的、有内涵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

有的校长一讲到学校文化建设就会如数家珍般历数校园如何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墙壁如何布置,活动如何新颖等等,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是什么什么等等,一大串新颖的、吸引众人眼球的名词和口号。诚然,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硬件环境。但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良好的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又是校园文化中表现最活跃、最有教育力量的因素,既是培育师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土壤,又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支柱,但如果仅仅把学校的文化停留在口号和标语阶段,无疑是把学校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化、物质化、口号化,是对学校文化的矮化。忽略了将物质的、表面的文化载体赋予其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忽视了“文化就像是空气和水,是无形的,却又是不可估量的”,它不是喊完口号写完标语学校文化就自动生成的。

第8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园区;规划引导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英国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下我国的一线城市也开始以创意、创作等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其他二三线城市紧随其后,以“文化创意”为主打,开展了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创意产业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属于新起之秀。其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利润大、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工艺较为繁琐复杂以及包含一定的人文价值观等特质。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氛围下,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发达国家的支持和依赖,成为其主打产业。目前,世界最发达国家GDP收入大多来自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创意产业依靠知识创新和思想创造充当了服务业中的主力军,也因此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点经济收入对象。

一、创意产业园区特征分析

1.1、园区产业类型特征

创意产业园建设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技术、人才和艺术。以创造智力劳动为主,表现出研发和培训等多种全方位的功能。不同的城市和地区需要根据其地区特点和发展特点进行整合规划,建立本地区所特有的创新之处,利用地区资源进行产业类型定位。其中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分类共为类,分别是广播影视、新闻传播、设计服务、工艺时尚、广告展会、文艺娱乐、咨询策划以及科研教育等方面。

1.2、园区功能组成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需要具备六项基本功能,分别为文化创造、文化服务、教育培训、信息、会展交易、休闲娱乐等。在实际应用的设计中,因城市特点和地区发展差异,各个园区的发展不一定具备全部的功能特征。在综合性较强的园区设计中,可能具备多项功能设施,反之,则功能相对不同。

1.3、园区空间环境建设特征

对于园区的空间环境建设,可根据其按照物质空间形态划分。工作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商业空间、培训空间、展示交易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在设计建筑空间时,结合创意空间的特质使其具备综合性和创意性等特征。根据创意要求,园区的空间建筑环境设计应该从外观上符合美学的设计要求,对其内部功能设计要做到技术保障。充分体现创意空间的理念。

1.4、创意产业园用地特征

经过分析一线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园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在常规性的创意园区选址问题上,多考虑资金问题。根据城市的城市规划常常选择在工业基地等地以此来符合城市的工业发展。作为创意阶层,根据不同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工业以及创意产业用地的规模都有不同之处,在对创意产业园用地的征用过程中,要多考虑其周边环境,对其综合的发展因素做出数据分析。创意产业是项新型产业发展项目,在选址确定上,没有特殊的要求指定其必须设在哪些地理位置上,反而因为其特殊的发展需求,要考虑创意园区的市场、资金、交通、受众范围以及周围设施建设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对其作出经济、社会、法制等多方面的特征分析,从而选定合适的创意产业园区地址。

二、现代文化创意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2.1、发展集群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按地域划分为六大重点集群。首都创意产业集群,北京地区的创意园区涵盖十六个区县范围,对其进行创意园区改造,改造了莱锦创意产业园、非洲文化产业园以及朝阳区和海淀区等产业园区的改造也在进行中。众多知名文化产业园区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作为中心,辐射周边沿海城市,其横店影视产业基地和南京创意东八区等成为其典型性发展成功实例。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广州和深圳,以其特有的对外发展优势,凭借其优越的外贸经济和对外文化,在早期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云南地区的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昆明的创库是综合性的艺术家工作基地,其他多位影视方面产业。川陕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重庆、成都和陕西西安,成都有着目前规模最强的数字软件园区。陕西西安凭借其古文化优势大力开发大唐文化,重庆也在重点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文化。中部创意产业集群,以湖南长沙为主。凭借其演艺传播媒体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除开六大集群园区,还有其他省份在进行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我国正在全面开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

2.2、发展方向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倡导“五位一体”的制度改革,其中文化体制改革也摆在了重要的发展问题上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其独特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深得政府的重视。在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中,必将占据一席地位。未来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建设要结合当地人才和科技优势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其文化和科研设计的优势,全面整合人才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选址与规划原则

3.1、选址问题

在园区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选址之其重点项目。合理科学的选址规划才能使园区的发展更为长久。选址要素包含周围环境因素、周边设施完善程度、交通通达度、文化氛围、市场流动、人才科技等重要因素。选址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多面的全方位的数据考察,寻找最适宜的园区基地。

3.2、规划原则

(1)强调创意文化原则。在园区的建设选址中如周边文化底蕴丰富深厚,对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下,发展自己的独特创意文化,形成个性独特的风格特点。形成创意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2)选择良好的自然环境。园区的周边自然环境的优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意文化的创造有着影响力。优美或者独特的自然环境会让创意人员从中得到灵感源泉和思想启发,对于其创作设计有积极影响。

(3)实现创意产业园区的周边经济增长。在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形成产业聚集才能汇集创意产业,产生规模性发展的效益。通过对创意园区进行政策调整规划,带动周边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增加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效益,打造出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社区经济的繁荣。

(4)创意产业园区的交通联系。创意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达度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其复杂程度虽然不高,但因其独特的空间分布和外界市场环境影响,对于产业园区内部的交通疏导尤为重要。对产业园区的各个分区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加强交通工具的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园区的交通环境安全通畅。形成全面的交通网状系统,达到交通便捷性、合理性、通畅性。

第9篇:社区文化的意义范文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既要不超量更要注重其趣味性,设计既要形式新颖又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作业设计中要准确把握设计的出发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要转变落后的作业布置方式,倡导作业设计的新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形式新、有创意、学生爱做乐做的趣味性作业,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趣味化

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虽然作业量不多,对学生不产生精神压力,但效果不好,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够。因此,笔者认为作业的设计既要不超量更要注重其趣味性。如何设计出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是教师要仔细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作了尝试。

一、趣味作业的设计出发点一定要准

1.作业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提高作业兴趣。让学生享受作业的乐趣,形成并保持内在的、自觉的学习动机,通过完成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爱听、爱说、乐读、乐写。

2.作业设计着眼于能力、习惯的养成。趣味作业在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态度,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作业设计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趣味化的作业设计主张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4.以作业设计促进个性和谐发展。趣味化设计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挖掘自我潜能,体验到成功后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趣味作业的设计理念一定要新

1.转变作业设计理念,突出作业设计的合理性。精妙设计作业,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一样写入教案,制定作业布置制度。把为学生设计精妙的作业当作全体教师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仔细设计,消除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突出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制定作业布置制度,体现作业设计的规范性。教师讨论制定“学生作业布置制度”,自觉地为学生设计精妙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适量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获得高效的、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作业布置制度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作业量,二是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三是尽量避免重复、机械性作业,四是作业设计要有创新性,五是必做的作业,必须规范批阅,六是家庭作业分层布置[1]。

3.改变作业批阅方式,体现作业设计的人文性。改变作业批阅符号,传递期待,呵护成长。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不再实行等级制,也不实行分数制,不打错号。教师们共同约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用期待线替代错号,学生纠正错误后,再把期待线变为对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主动自觉地纠正错误,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呵护。

三、趣味作业的设计方法一定要活

1.灵活多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作业设计多样性。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更多地引入口头表述作业、切身体验型作业,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赋予作业新颖的变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将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提高渗透于多样的练习之中。如以书面作业为主,辅以演课本短剧、制学习道具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其中,信心十足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在教学中以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使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呈现常规性、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的特点。注重拓展延伸,消除学科界限,打破课程壁垒,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社会活动接轨。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到广阔的社会中展示自己,锻炼自我,以此提高完成作业的效度。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作业设计的分层性。作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多梯度的分层作业,为学生创造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趣味作业的设计形式一定要多

1.动手体验型作业。学习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书中美景,演出精彩片段,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给古诗《咏柳》配画,学生笔下的柳树长势茂盛,摇动的姿态优美,达到“以画代讲,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2.情感体验型作业。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教师一定要巧妙设计,精心准备,要求学生用制作小礼物、唱歌、写儿歌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并将赠送礼物的过程记录下来写成作文,读给父母、老师听,或用书信、谈话等形式与父母进行坦诚的交流。这样让学生创设情境,去写作,去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实现做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