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原理;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47-03

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我们会发现实效性总体上不强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该问题成为顽疾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将基本原理所阐发的一系列原则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全社会还未形成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从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从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孤立、僵化的观念出发。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由此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是由内在和外在的诸因素决定的,而非某个孤立因素使然。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内部与外部和谐一致,避免相互抵触,这样才能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正常地发挥功能。正如有人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2]

二是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看。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传输到受教育者那里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和品德,然后再转化为合乎一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改善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必须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清楚,对大学生们的性格、心理、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爱好、家庭背景等情况做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保证我们在工作中既心中有数又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人的影响,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非如此则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无法形成。同时,认为,人只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各种各样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基本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求知、娱乐、交友、获得认同等。只有大学生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看。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而恩格斯则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这些话提醒我们:由于现实经济和政治结构与人的思想意识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任何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正如国内学者黄 森所言,“文化只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上层建筑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前者能否为后者提供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功能则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后者的发展需要和能否反映后者的发展变化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完全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已经发生的变化,极力回避现实、躲开矛盾、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部署,这是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招致学生反感的重要原因。

四是从历史合力理论看。恩格斯最早指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结局都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合力造成的结果。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7]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社会各种各样积极力量共同施加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而出现的结果。事实上,社会各阶层、从政府到民间、从校外到校内,各个方面、各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共识是很必要的,没有这种氛围和共识,仅仅依靠高校单一部门来搞德育,教育合力就无法形成。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该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焕发勃勃生机,并以此证明此理论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基本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搞好这一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1.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全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律和纪律教育、科学历史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在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历史教育是保障,法纪教育是补充,心理教育是延伸。目前,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思潮的泛滥和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说明了这两方面的教育亟须加强。

2.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这里的全员不仅是指单个部门、机关、院系这样一些小社会的所有成员,也是指整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其实效性,所以要想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联动机制,有赖于校外教育部门的配合。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而不应该只是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干部等。这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不是孤立的离群索居的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和被影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留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死角;否则,大学生们在课堂里所受到的正面教育效果就有可能在其走出课堂之后很快被负面的社会影响所抵消。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包括运行主体、教育目的、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部分都可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保持平等顺畅、双向互动的关系,前者应力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后者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其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取得最佳的效果。”[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须防止教育活动非正常中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好的教育信息须要反复刺激受教育者的头脑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第三,多个教育者主体施教应保持一致性。承担不同课程的老师必须在工作中通力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否则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

4.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人造成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人的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基于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至关重要性,我们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层面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之外,在高校层面,有关部门还须发动各个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小环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首先将本单位的作风建设搞好,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应该承认,由于大学校园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和自身特殊的学习型社区这一属性,它比社会上其他地方,如厂矿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更容易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有利条件,以增强工作的信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的校园面貌和富含教育意义的横幅、墙报、雕塑、画廊、展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积极价值观的魅力和高校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5.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很多的,除了传统的形式如报告会和演讲会、文艺活动、政工管理、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外,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校园网等大众传媒载体由于渗透力比较强而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是各种思想必然要争夺的阵地,思想不去占领,非甚至反思想就会去占领。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载体,发挥每一个载体的最大效用,让思想占领这些领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信息沟通工具,青年人对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轨而不断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成败。电脑网络上的新闻栏目、BBS、论坛、博客、微博以及手机网络上的短信息、手机报等都既是舆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轻视和放任自流以至于随意让出这些阵地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697.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该书九大元理既独成一个知识体系,合起来又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了统分结合的原则。同时,该书对各元理的分析又非常透彻,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各大元理的产生、涵义、功能、研究方法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该书在具有科学性与重要性的同时,在篇章结构、定义解释、内容以及观点与现实之间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结构上看,缺乏完整性

本书罗列了九大元理,而九大元理是怎样来的,划分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没有阐述,直接就把九大内容罗列出来,给人感觉非常突兀,内容缺乏完整性。我想,如果在九大元理之前增加一个总纲式的章节,对这几大元理进行一个系统描述,如几大元理的来源、划分标准等。在本书结尾增加一个章节,把研究这些元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归结。这样开头有了,结尾也有了。能够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体系更加完善。

二、 在概念上,对重要概念缺乏科学解释

本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那么何谓“元理”,它是否等于“原理”,如果不等于,它该如何解释。是指最原始、最基础的理论,还是另有其它的解释。我记得高中政治教材里介绍过“二元君主制”,这两个元是一个意思吗?说实话,我们在看到这本书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没弄清楚该词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要让读者对本书感兴趣,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必须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解释,并把它与“原理”进行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本书做到准确把握,解除心中的疑惑。

三、 在现实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首先,本书所有内容都在讲理论,几乎没有相关事例说明,形成了为理论而理论的状况,如果能使用一些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本书的价值就会更高。比如,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从问题提出——概念辨析——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几乎都是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缺乏事实论证。既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不相符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解决。只有做好这些,才真正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

其次,本书也存在理论与现实不相符的问题。理论要求较高,要求人们高标准、严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甚至理论与现实刚好相反。比如,在理论中常要求人们清正廉洁,不要,但现实中却有蔓延的趋势,尽管党和国家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仍难以有较大改变,导致人们对理论的不信任。当然这不仅是本书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以上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想,如果本书适当增加点这些内容,那么本书的可读性会更强。

四、 从内容看,有的表述不科学

首先,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本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题,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元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价值论不应该仅仅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应该更加关注围绕时代主题,围绕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

其次,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为焦点对象、主要对象、核心对象、边缘对象等,并且对每一种教育对象的要求均不同。而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上述几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不分官职、职业、年龄等,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都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在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承认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的思想品德也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着决定性影响。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展开历史变迁专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洞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优化环境探索路径和方法。我认为,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给予最主要的重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话题已经在借用德育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是学科之间的借鉴,也是追随西方生活世界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胡塞尔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说》表明工业社会的那种重视效率、过程的机器化的操作模式,对人的束缚已经超出人自身的所应当承受的压力,人被“异化”了,需要在生活中重振人的价值。

思考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几点辨析

1.生活化是不是消极生活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但他们没有解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好的”、“坏的”因素,我们怎样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坏的”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思考。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自为的属性,而生活则具有自发的属性,在两者的关系中需要用教育的自为属性来限制与超越生活的自发属性,这个从源头上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不能彻底的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消极生活,既然是消极生活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结合”失败的片面理解。我们需要给与这样的解释,很多学者在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不追究这样的问题,只顾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好,给不出好在哪里,要么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能结合,因为生活的“不好”、“坏的”因素在。

2.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

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西方的伊凡·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社会》认为学校是强制性的结构,主张撤销学校教育,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就是“鸟笼”的教育,因为它违反了人性的自由的特点。纵观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正规化、规范化给曾经在古代教育只能是贵族特权的一次革命,不但使得很多的学生有了专门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学校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因为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得以传承的有力机构,现在问题出来了,但学校教育的价值需要给予肯定,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学校的教育,或者说在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没有专门老师的指导只能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自发性,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需要结合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去完善生活教育,这个是需要更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摆在眼前的课题,不能顾此失彼,肯定一方而去否定另一方。

3.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孙其昂教授所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体现和价值取向,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一件事物只有搞清楚它是什么,就需要知道它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事物区分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政治属性为什么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的论断都表明我党在宣传政治性的同时注重与生活的密切结合,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从实践的层面论述;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生活化的属性与政治性的属性不是全然相反,而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思考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科发展

新时代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表现为目标的理想化、价值的工具化、评价的单一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一方面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科学性。学科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体现生命力,才能够发挥它自身时代的精华。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年,时代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已经在外国兴起多年,相信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入21世纪学术之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是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面貌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矛盾,思想政治教育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把矛盾分析法运用于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分析大学生成长实际,准确把握教育方向,创新研究路径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矛盾的主要表现问题

(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擦乃至冲突都是这类矛盾的表现形式。产生这一矛盾主要表现是:第一,是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比如教育者形象不良,缺乏威信。第二,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

(二)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育者对客观要求是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而与客观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客观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自身经验、思想觉悟水平、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等因素,教育者有时并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甚至出现片面理解乃至曲解社会要求。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个人的思想及行为很难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矛盾。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这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长期存在的。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矛盾。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与大学生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存在矛盾。

(四)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政治的日益一体化。使大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众多力量的影响,例如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各N消极的社会因素和负面典型,都会引起大学生对教育影响持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正确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矛盾的举措

(一)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

从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承认矛盾和正视矛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两种有害倾向:一是不承认矛盾或无视矛盾,二是不敢正视矛盾和害怕矛盾。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地正视矛盾,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矛盾,更不能害怕和回避矛盾,主动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特殊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两分法,客观、全面、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一是重视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我们在认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必须深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要分析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一律看待,而应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三是深人分析矛盾的内部关系,克服表面性。我们在处理这类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深人分析矛盾各方的特点,慎重处理这些矛盾。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地位的不同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形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善于区分并抓主要矛盾,结合社会现实及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促使矛盾转化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和发展源于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错误思想向正确思想的转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达到理想质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矛盾分析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承认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教育方向。注意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积极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1.引言

在1984年我国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专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办学经验丰富、培养体系健全、教学改革先进及专业队伍强大的专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阶段,思想政治专业的发展存在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到位、资金投入少且重视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专业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1-2]。因此,全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概述,找出其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未来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中的建议,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状况概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且为我国社会科学道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1总体发展状况。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时间为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设立时间为1988年,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点设立时间为1996年。如下表1是该学科的发展历程[3]。2006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2006年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了稳定且迅速的发展,培养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的人才。2.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路径就是坚持特色,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式。该学科的特色教育对于推进教学及研究工作起着导向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挥和引导着该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及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在研究方面上,经过特色的教学,可以实现研究侧重的目的。总体而言,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都开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且学校和学院的领导都十分重视该学科的教育,通过根据自己学校发展的实际特点,合理进行发展规划、办学定位及人才的培养。比如,在一些以工科院校为主的学校中,依靠学校浓烈的研究氛围和科技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民族院校中,学校侧重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在一些农林院校中,依靠学校在生态及环境方面的优势,开展生态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院校依靠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平台,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进行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交叉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依靠学校自身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而从全国不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来看,该学科的特色建设还存在缺少长期的规划及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这就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3.1层次衔接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各个层次的院校在层次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本科主要是普通院校,硕士研究生一半多也是普通院校,而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层次分布就比较多样性。分析各院校的类型,各类型院校所占的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本科专业分布的重点是综合类和师范类;硕士专业分布的重点主要是理工类和综合类;博士专业的分布重点是师范类和综合类,本科和博士的专业分布集中,但硕士点分布较分散,并且和本科与博士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专业层次衔接情况,约60%的本科专业没有学科点支撑,却有约70%的硕士及52%的博士点没有本科,这就导致不同层次的专业衔接不紧凑。3.2目标不够明确。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到各个院校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很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定位不明确现象。从横向分析,不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中党政企政工干部化、教师化明显,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差异,其内部协调有待提高,目标也应该更加明确。而硕士与博士培养目标在同层次中统一性还是比较高,但是需要凝练培养的特色。3.3课程设计的专业性问题。尽管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核心课程,但是分析不同院校的核心课程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各院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分析相同的人才培养层次的不同院校,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的差别也非常大,尤其在专业学位课与必修课的设定上严重缺乏一致性,体现出了相同层次院校在课程设计上还是比较混乱。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纵向的各个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的开课率也在明显下降,专业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

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经过上文所写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给我国培养了很多专业社会知识型人才。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该学科的建设及人才的培养。因而,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就十分重要。4.1培养各层次人才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具体优化和整体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应该清楚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校的设立情况,从该专业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还存着学校分布及专业实力等不合理的问题,这就阻碍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因而需要进行整体的结构优化。要让学校充分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阶段的教育,该阶段的教育作为基础,可以促进硕士及博士的教育。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提升特色专业院校的实力。进而对学校的分布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学校的实力特点,进一步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优化,构建整体的布局。在横向中,要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地域及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同时在纵向上,做好本科、硕士及博士的多层次不同教学工作,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从而提高各阶段人才的培养水平。4.2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目前,还需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这样对于促进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是在理论一级学科下,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理论学科的领域。而当期阶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设置而言,其研究方向存在很多的问题,如随意设置且还存在严重的偏离原来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需要和国家的相关文件一致,结合党思想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4-5]。4.3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三个层次,分别是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教育。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从而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等。在2005年,国家对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要求硕士学位要具备的信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为己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原理,并且深入研究和掌握中国化。具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查阅文献并了解最新的国家动态等。要求博士学位要坚定和社会主义信仰,深入了解并且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化的等。通过这些高要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及水平。4.4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并且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专业构成的基本元素就是课程,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计划中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课程方案,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的专业性差、设置随意点呢过,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而,应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的及特色,根据前沿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改善课程体系。同时,依据不同的教学层次,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从现阶段学生的科研水平来看,还存在严重的前沿课程缺失的情况,尤其是一些硕士及博士,针对这些学生的研究方法缺失,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4.5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在一些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低的问题,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着教学不认真的情况,甚至一些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这就影响了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而,学校首先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养,甚至公派一些教师到国外进行深造。这样提高了学院一些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有助于带动学院教师的整体素质。4.6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我国人文社会学科的重大专业之一,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经逐渐成熟[6]。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就是注重专业建设标准、提升专业水平和质量。因而,为了实现重心的转变,应该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应该依靠我国先进的技术及科研氛围,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已开社会的影响力及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为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该在内部提升自律机制和认同机制,优化学科的结构。学校还应该注重本科阶段的教育,提高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可以更好的接轨硕士及博士阶段的教育,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已经逐渐成熟。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及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因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几条解决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作者:曹媛媛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邢鹏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1-8.

[2]曾令辉,戴回天,黄玮琍,郑世冰.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92-97.

[3]李斌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以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2004年的发展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4-10.

[4]佘双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6,07:12-19.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能力本位;培养目标

注明:本文章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2012D033)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在教学中讲究学科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求全求多,空洞说教,这种脱离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脱离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的教学,因缺乏针对性而减弱其实效性。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与知识本位教育相对应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其课程模式能否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存在争议,但是,能力本位教育所具有的超越学科本位的特质,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及课程开发的方式方法,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本位教育有机结合的切入点,以适应高职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能力本位培养目标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表达形式。高职院校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既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要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填补两个“空白地带”,所谓的“空白地带”是指没有形成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和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来看的话,它需要满足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的需要。

首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服务。从本质上来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有着基础性地位和导向性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不仅是能力构成的重要要素,而且是影响能力现实表现的重要要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学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有教育力量的教育活动。这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与基本职能,也是能力本位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之一。

其次,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价值原则,以人为本理念与层次性教育相契合,将面向职业生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进行匹配,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法规、职业认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而服务,这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的体现,也是能力本位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能力本位课程观有利于激活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能力之维

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知识是可以落实能力的,将能力概念突出并作为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和目的,在教学中以能力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以能力指标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以能力目标为关键,组织教学过程。根据戴士弘教授的观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没有能力目标的课程就不是职业教育课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任务和职业指向不同,都应该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目标的设定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方法的应用,达到“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1]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这个根本目的”[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能力指向虽然明确,但是它是静态的目标、方向性目标,未被激活的目标,甚至相对于被视为“硬目标”的认知领域而言,能力目标在传统上被视为“软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被教师们具体化,如何被学生所熟知和实践,成为学生学的目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能力本位课程观对能力目标的关注,以及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的确立,给予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以启示。

其一,是从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的相互关系中界定能力目标,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重要功能。

知识目标:正确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逻辑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形成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路径,增强学生对具体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理解力、解释力,以及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能力,即内在的思想能力和外在的行为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知识积淀、行为能力的养成,内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促进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和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这个目标体系中,知识目标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素质目标是方向,是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与积淀。能力目标是核心,能力是知识的内化和素质诉诸于实践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间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包涵、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其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能力相互关系中界定能力目标,以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整体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能力有三个主要要素,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强调掌握技能、掌握知识;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强调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一般合称为“关键能力”。 在国际上,虽然各国学者对关键能力的具体表述略有不同,但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3]。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更重视对学生方法训练,特别是的实践方法、矛盾方法和联系群众方法等,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策略性知识关注学生内隐的心智活动过程,重视学法指导。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等方法理解政治概念、分析政治原理;需要通过对比、联想、综合、讨论、辩论等方式保持、提取信息,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练习、测试、活动、实践等步骤完成学习任务等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方法论知识和学习中的策略性知识在学生的关键能力形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基础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是职业能力规范形成的基础。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形成,为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起促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品德,认同社会价值观,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是“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

三、能力本位教育观的精神实质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容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理论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学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是其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学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意义,着重在于人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主体对自身的能力、价值有一种直觉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

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人的生存意义与自身价值认同的自我赋予性和确证性。对高职学生而言,主体意识的确立面临一定困难。低端学历的层次、未来工作的“蓝领”特征等为高职学生贴上了标签,加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使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感受到受社会尊重程度不高。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确立自身的主体性这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哲学和社会学的能力观的精神实质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容,虽然哲学和社会学的“能力本位”与职业教育界所耳熟能详的“能力本位”从内涵上有所区别,内容更加宽泛,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观与哲学和社会学的能力观在逻辑上是一致的。”[4]都以“能力观”为核心。“能力本位”的文化意蕴为解决学生主体性这一重难点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

首先,能力本位观具有人格教育的意义。它要求塑造“能力型人格”,每个人要求个体积极自觉地挖掘其潜力,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其能力,把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要凭其能力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处境,凭其能力为社会工作,凭其能力实现其人生价值。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倡导“能力型人格”,将会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主观上的自我认同,形成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人格。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成才观。

其次,能力本位观具有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它反对以“官本位”、“关系本位”、“金钱本位”为主导的价值观,提倡以能力充分发挥为核心的当代价值观,确立靠能力立足的观念,由注重非能力因素转向注重能力因素。“能力本位”的价值和意向,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的重视,对于许多来源于农村家庭并且被高考分流没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能力本位的文化理念让学生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充满积极的期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2] 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1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呈现出的思想特点

现阶段,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思想比较积极向上,符合社会的主流。但是,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涌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意识比较薄弱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政治责任的意识比较薄弱,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不熟悉相应的法规。很多学生对现实的问题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容易受负面新闻的影响;学生在遇到事情后,一般会埋怨社会上的不公现象,但是自己却很少付出努力。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娱乐八卦新闻,对于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不太关注。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喜欢学习政治理论,有的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

现在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学生为了考入理想的学校,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的问题全部由父母、老师帮助解决。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离父母和教师比较远,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不能独立的应对身边的事情,对生活充满了不安的感觉。也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主流价值观与同龄人趋于一致。这个阶段的学生在一些大是大非方面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挑战精神,且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控制力较差。

(三)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基础没有打牢固,结果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一些学生因为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基础不好,通过上中专、职业高中、技校考入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考上本科,心理上有一种遗憾,人们对高职教育一直不太认同,这种观念对高职学生形成一种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高职院校上学期间,很容易放纵自己,没有进取心。

(四)学生的理想有所淡化

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一些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对人生、对价值的观念与原来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考虑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认为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全是空话,变得非常现实,在进行学习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在生活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学生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法变得更加实际,走捷径,越发把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了以下四种现象的发生:第一,重视专业性的学习,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第二,重视智育的学习,忽视德育的学习;第三,重视证书,忽视提高自身的素质;第四,重视利益,忽视树立崇高的理想。

二、分析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认识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首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学校的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较大,所起的效果比较慢,学校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对于现阶段学生在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根据时代的需要,有计划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利用学校思政教研室开展一些讲座、读书活动、宣展板栏等形式,加大宣传的力度。

(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的理论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发挥这门课教育的功能。

(三)注重进行主体性教学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须注重转变工作方式。以前的教学方式是说教式和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兴趣。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研究其他的教学方式,例如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资料最好是与实际生活或者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教师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四)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高校目前都实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人,这个群体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对本校高职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思想观念以及主流价值等进行及时的监控,对于有一些偏差的同学进行及时的疏导。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单纯的说教在新时期效果毕竟有限,要将思政教研室的教学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探索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

三、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有所波动,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加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完善教育的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青会.探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周刊, 2013(01).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其中,美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内在要素和具体展现,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能满足人们积极情感需要的文化价值。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活动构成了审美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正是在审美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使自身的生存方式得以提升和优化的积极要素,为人们追求真和善营造美的空间。审美的这一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是相一致的,审美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因此,建构审美空间,开展审美活动,发挥审美功能,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有益尝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动力。

一、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对人的精神文化存在状况的实践改造和提升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其实现过程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知、意、情上追求真、善、美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完善,即在追求真理的认识、善良的意志和审美的情感。其中,对美的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意,培育人的审美的情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成审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增强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凝聚力,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奠定坚实基础”[2]。

从美的本质和特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在引导人们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过程中积极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及幸福感、快乐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情感的塑造来促进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审美塑造的统一。美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审美活动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线索,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一种“美化”的过程,所谓“美化”就是以教育和引导人的方式来“美化”人的生存状态、“美化”人的思想观念、“美化”人的行为规范。正是如此,构建审美空间,开展审美体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空间建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审美体验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审美活动来说,都是特定空间中的人类实践过程,需要积极利用和改造各种空间要素来形成美的活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在这种活动空间中构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良性以及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关系的“美化”的体验。之所以说是体验,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并非一般的知识性、理论性的价值引导,而是更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使各种美的因素融入教育实践过程从而使人们对其感知、感觉、感受。“体验则是情感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所以人们通常‘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来解释体验。这意味着它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对象,化对象为自己、自己为对象,把对象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使人感到他自己与对象是同一的时候,才会进入体验的境界。”[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体验,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愉悦性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的主体情感体验活动。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文化空间,是富于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在实践改造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改造人的精神空间。”[4]这意味着高校可以从实践改造审美的物质空间来“美化”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美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美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鉴于审美活动所特有的情感性、主体性、自由性,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审美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通过审美体验来感知、感觉、感受所要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到寓教于美和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中的审美体验所发挥的正是一种潜移默化、凝神聚气、怡情养性的隐性教育功能。审美空间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体验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审美体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的情感性认知和领会,有助于使大学生在“美化”了的社会活动空间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如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本质特征来看,审美空间不仅是对物质性、外在性的审美环境、场所、要素的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质性、外在性的审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精神性、内在性的主体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实质上也是审美之为审美的特点所在,通过审美体验活动把外在美与内在美沟通起来,既激活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结构中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情感,又通过审美动力和审美情感使外在美不断渗透到主体意识结构之中,从而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相互建构。这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精神世界进行审美化的影响和构建,是空间教育法在审美层面上的具体运用,其“根本任务就在于通过利用、延伸和拓宽上述各种维度的社会物质空间来不断地传授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从而改造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使之为更多健康先进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丰富和填充,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5]。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的建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是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为了让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通过多个路径进行建构。

第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理念。高校应积极从美、审美、审美空间的视角和维度来思考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起来,以审美体验的方式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形式,用审美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理论先导。这种审美理念的实质体现了“教育将被视为师生间和谐人际关系及课堂、学校等环境的诗意氛围的创造。教育内容的传递或内化效率也将因其审美性而得到空前的提高。”[6]树立审美理念的核心在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第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研究。在审美理念的指导下,综合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大学生与审美、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的内在关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基本特点、规律、内容、方法等,总结构建审美空间的具体实践经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基本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第三,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使人在主体性的交往和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构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即形成审美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超越单一主体论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为此,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其价值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的自我建构。”[7]审美的主体间性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审美空间的构建、体验和互动。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审美空间构建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大学生是审美空间构建的参与者及其享用者。

第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结构。审美结构是审美空间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从人的情感心理维度上看,审美空间“蕴含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8]。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由自然的审美空间、生活的审美空间、技术化的审美空间、艺术的审美空间所构成。其中,自然的审美空间是指原生态的客观世界的空间美态;生活的审美空间是指日常化的社会活动的空间美态;技术的审美空间是指工业化的产品制造的空间美态;艺术的审美空间是指形象化的意识形态的空间美态。从具体构成要素看,审美空间是优美的文字、图像、音乐、形象体、文化品以及活动场所和活动过程的综合运用,使得空间“空而不空”,美在其中,更是意在其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实质上就是让大学生置于多样化的审美结构之中接受结构化的审美体验。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约束个体,从而束缚了受教育者,抑制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创造活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关注社会与道德的层面,容易让受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培养符合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忽视个体的价值;过多看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而忽视其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功能;在方法上多采取理论灌输,忽视教育对象个体的内心认同。这种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使人的创造性得不到体现,失去了建设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

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模式,通过塑造完善的人格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事实上,在培养人的创造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挖掘人的创造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规律,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从马克思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只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才不会僵化。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在最终目的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奠定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即全面发展的观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目的在于维护其专制统治;现代社会重智力、重素质,其目的也存在片面性。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实施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对全面发展的人的接近。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注重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考虑到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但又不是平均教育,而是有个性特色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为了探求客观世界及其规律,都离不开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辩证思维和人的创造力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辩证思维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指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形式,反映人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维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唯物辩证法,更好地运用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使人们的思维从相对狭隘的视野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从事物的整体,从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去全面地研究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可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培育,为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

创造力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其中道德素质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好坏、精神境界的高低,对其创造潜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一个人有了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生产劳动,对待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创造活动需要创造者付出艰苦的劳动和无私的献身精神,需要创造者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事业目标,需要创造者把个人的创造活动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对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开展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理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等教育,有助于人们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人格,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因此,虽然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每个人实际发挥创造力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又与主观因素有关。

四、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理论说教、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对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应创造多种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只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更能激发动脑、动手能力,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也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因此,社会要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培养人的创造力服务。着力塑造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道德品质,使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更积极、更充分的社会效益,并努力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更综合、更全面、更高水平地发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凤霞.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影响[J].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康冬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和创造性[J],吉首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