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53-01

医院的财务管理是指对医院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 、控制、指挥、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参谋、助手、效益管理及监督等职能。财务管理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收款记账、汇总报表等简单的核算业务上,而应纳入医院的宏观管理规划中并纳入决策的制订和实施。

一、 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预算是根据医院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编制预算必须遵循收支统管、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对重点建设、发展的项目,在资金安排上要给予优先,对不合理的支出结构要进行调整,以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最重要内容,而目前医院的预算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预算意识不强,将其看作财务科职能范畴,没有提升为医院全局的管理行为。2.医院预算不全面,只有收入支出预算,而没有工作量的预算。3.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不规范、不科学,错误地将其视为对以往历史数据推算。4.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事前论证、事中调控和事后考评,无法实现对运营的监管,使医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不健全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核算原则和方法上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相差甚远,无法科学地开展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大多按科室进行核算,但对于管理费用等费用类成本,未能按科室摊销,造成了成本核算不科学,未能实现医院全面的成本核算要求。导致医院的投资者和决策者无法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影响了医院的投资和发展。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由政府投资建设,公用资产概念不清晰,运营体制不顺畅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国医院成本费用比例与世界先进国家医院相比偏高,在医院中一直存在着“重收入,轻成本”的现象。

(三)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清算和有效管理

固定资产因具有种类繁多,存放地点分散、单位价值较高、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联等特点,使部分单位盲目构建、丢失、擅自处理、形成帐外资产、私自挪用等现象依然存在。目前, 医院普遍对已购入的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固定资产损坏、带病运转或是提前报废的现象时有发生。资产处置不及时,存在资产闲置多年未进行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减值、损失情况;有的资产已经处置,会计账簿未注销情况;在工作交接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具体工作的交接,而对于手提电脑等固定资产缺少交接手续,造成账实不符。对无偿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予入账,账实不符现象普遍存在。

(四)缺少有效的财务分析与评价

目前国内多数公立医院不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记账、算账、报账,很少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在财务分析时单纯的仅凭几个财务指标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做出草率的评价,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数据背后的真正原因,为医院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要么财务分析报告面面俱到,没有突出主题和重点;要么只提出问题,而没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五)资金监管不健全

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医院整体目标和战略的有力保障。目前不少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着资金黑洞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应收医疗款长期挂账而未及时收回现象普遍存在。大额资金使用程序简单,如何保证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对医院财务的预算管理

医院应加强预算意识,将预算提升为医院全局性管理行为,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与评价,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医院应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规范预算编制及调整,加强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管理,严格预算执行与考核。医院应严格执行已批复的预算,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用途,避免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现象。必须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项目,调整不合理的支出,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1.成本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医、教、研活动耗费的人、财、物等资源及时得到补偿,医院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保障。所以医院应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2.医院要制订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制度要切合医院实际,并严格按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在当前形势下,医院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实行严格的全成本核算。要把全成本管理看做是结合医院特点和需要开展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要广泛做好全成本核算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全成本管理制度,形成自上而下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完整体系,使成本核算逐级深入,最终实现全成本核算。

3.促使医院加强对科室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结果,定期编制成本分析报告,对照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

4.促使医院加强成本考核和奖惩。没有考核和奖惩的成本核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有把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与应承担的成本责任进行对比,对在降低成本上做出贡献的科室给予相应的奖励、才能提升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对于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科室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以唤醒每位员工成本控制意识。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清算工作

固定资产在单位资产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基础,对单位的经营效率、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为加强和规范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防止固定资产毁损和流失,各医院应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与评价

财务分析是以医院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运营成果、财务风险等财务总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和评价。好的财务分析可以准确评估医院的经济实力和运营风险;客观评价医院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率;确定医院的资金营运状况,预测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有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分析、结余和风险管理分析、资产运营分析、成本管理分析、收支结构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财务管理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收款记账、汇总报表等简单的核算业务上,而应纳入医院的宏观管理规划中并纳入决策的制订和实施。以便更好地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各种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加强监管,增加财务透明度

加强财务监督职能,增加财务透明度,防止财务黑洞,对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实行公开招标,尽量节约成本。对大额资金支出实行集体审议联签方可有效。

第2篇: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分析重点

医院财务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一个分支,是以医院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依靠财务人员的经验,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医院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情况,对医院的有关经济活动作出评价和预测,以便于经营者正确地把握医院的经济决策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医院要准确衡量经营业绩、找准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采取积极的策略,就必须依靠财务分析,科学客观的评价医院经营活动,为医院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保证医院健康、和谐的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财务分析更加成为医院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一、医院财务分析的要求

医院财务分析由于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除具有普通财务分析的共同要求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1.适用性。医疗机构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除了财务部门的管理者、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外,主要的报告对象为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在目前医疗机构的管理层主要以医学背景的人员组成的情况下,合理、适当的选择财务分析的切入点、财务分析的指标直接关系到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效果。适当回避诸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专业指标。

2.适应性。从体制上来讲,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从财政管理体制来讲,所有的医疗服务收入均属于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收支平衡的管理目标决定了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将是医疗机构财务分析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一种介于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之间的一种体制,因此在关注经营性指标的同时应关注非经营性的分析。

二、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以及基本数字表等组成。除了基金变动情况表及基本数字表外,其他的四张报表都是财务分析的主报表。目前医院常用的财务分析是运用这几张报表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

1.债务偿还能力分析指标。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有药品周转率、应收医疗款周转率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有资产负债率。

2.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一般情况下,比率越高,表明以相同的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资产利用效果较好。

3.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指标有业务收支结余率、成本费用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4.发展能力分析指标有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

5.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一是病人医疗费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每门诊人次平均费用、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每床日人均费用、出院病人每床日人均医药费用、出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这些指标既是医院的经济指标,又是社会效益指标,不宜过高,应相对合理。二是医院财务效益指标:主要有收支结余率、药品差价率、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人均业务收入等。这些指标都属于正指标。指标越高,医院效益越好。

三、医院财务分析现状

1.重视不足,流于形式

医院财务分析的现状是:长期以来财务人员把记账、算账、出报表看成是硬任务,而将财务分析看成是软任务;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在决策、分析、预测、管理方面能力有限;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本单位的所有财务及业务资料都是在自己的全程参与和控制下形成的,情况清楚,做财务分析是多此一举;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做些粗浅的数字对比,没有深入实际研究数字变化所包含的会计信息及揭示其变化规律……长此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开拓性,工作效率低,致使财务分析的效果大打折扣。财务分析重视不足,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为财务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真实、完整、有力的财务信息。

2.未实行全面成本核算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财务制度,才能得到高效发展。现行的医院财务分析制度,未实行全面成本分析法,只在奖金核算上引入了成本分析,而在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资金时间价值、营运资金利用上未引入财务风险分析机制,不能为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高效使用及人力资源、卫生资源等投资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

3.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缺乏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

现行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反映过去财务、经营状况,并不着眼未来,而非财务指标往往是面向未来的。过分注重财务指标,倾向对这些财务指标进行详细复杂的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没有很好地与非财务指标结合,往往只能得出单一的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论,缺乏实际决策的利用价值。医院财务分析通常是简单地罗列了一年来医院的总收入、总支出、结余、总资产、每门诊(住院)人次费用等的增减额、增减率及产生的原因、取得的成绩及在来年应注意的事项,却未能很好利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即经济效益指标、负债比率指标、变现能力指标、费用评价指标、管理指标等进行综合、全面分析,不能有效满足各方需求者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

4、现金流量指标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是现金流量指标管理,现代医院管理也必须注重现金流量指标。医院财务管理对现金流量指标并不关注,不少医院未考虑医疗市场需求,扩张速度超出医疗服务需求,沉重的债务压力导致入不敷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先看病、后付费”,医保改革“病人只交个人负担部分”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现金流严重不足。

四、医院财务分析改进措施

1.应该引起单位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决策者和财务人员要把医院财务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必须加强领导,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医院会计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分析能力,落实其在单位正常运作过程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中,要克服重核算、轻分析的思想;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整理相关的会计资料,为分析奠定基础;努力做好各个方面的财务分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

2.强化医院成本核算,开展成本控制分析

自2007年以来,笔者所在的医院成立了专门的成本核算科,采用科室全成本核算并定期提供成本分析材料的办法,评价医院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效果。实践证明,通过深入成本分析,提高了医院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揭示了医疗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寻求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

3.在财务分析时必须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分析的典型方法是“平衡记分法”,从财务指标、顾客满意度、内部管理流程(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创新学习能力4个方面综合分析评价医院管理水平,把医院的长期战略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其分析评价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医院的各个方面。

非财务指标的核心指标有:

(1)平均住院床日数=出院病人实际占用床日数÷出院病人数

(2)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数÷实际开放床日数

(3)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4)人均门诊人次=门急诊人次÷职工人数

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分析指标,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医院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同时应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除利用财务指标比较,还应利用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全面、动态的对比分析,以满足管理者的需要,使医院管理者明确定位,对医院经营决策及时进行调整。

4.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增设现金流量表

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表作为基本报表反映医院的经营情况,同时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全面反映医院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流出情况,以便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掌握单位的财务变动状况,准确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为报表使用者全面客观评价单位的支付能力和资金运用效率提供依据。医院管理者和医院财务分析人员要重视现金流量信息,许多医院发生财务危机是因为现金的短缺造成医院信用的丧失。因此,进行医院财务分析时应从以“收益”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重点分析医院是否能够通过医疗服务活动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是否有效率;注重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以便报表使用者全面扼要了解和考核医院经营情况。

参考文献:

[1]戴 斌:浅谈医院财务分析《当代经济》2010年06期.

[2]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医院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0.6.5.

[3]靳燕群:浅谈医院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

第3篇: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一、财务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学科与会计、工商管理、金融等相关学科有较强的通融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历来被认同为“孪生”关系财务管理与会计同源同宗,管理对象都是企业资金运动,会计产生和反馈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财务管理行为。但财务管理和会计对资金运动管理的角度存在差异,会计侧重于企业资金运动的信息流的生成、核算和披露;而财务管理则更加注重企业资金流本身的规划、协调和控制。为此,在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时,财务与会计的视角存在差异,如对资产负债表的解释,会计使用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从信息本身来看非常直观;而在财务看来,笔者认为以下解释更符合财务的特点:表的左方表示企业投资组合以及资产的风险收益水平,体现公司的法人财产权;表的右方表示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是企业对股东和债权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二)财务管理与工商管理关系密切财务管理与工商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各自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工商管理侧重于生产、营销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则更侧重于企业价值层面的管理活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及财务协调等功能。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摆正财务管理的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如“企业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曾经在理论界相当盛行,且研究生将其选做毕业论文课题的也很多,但该观点过分夸大财务职能,容易误导学生的盲目乐观,给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影响财务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笔者在其后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取消了该选题建议,也对学生理财理念进行了适当的纠正。此外,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充分借鉴了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博弈论等在财务问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启发学生思路影响深远。

(三)财务管理与金融的内容通融交叉从字面看财务管理与金融渊源相同,英文单词均为“Finance”,美国的财务学与金融学高度融合。从公司理财过程看,离开金融市场,企业理财将变成“无水之鱼”。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资本市场进行企业融资、投资和分配管理,将金融市场贯穿于企业理财全过程,避免“就财务论财务”的空洞式教学也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独立招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首要解决的基础性工作。从目前各高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基本财务理论和财务方法的拓展与深化;二是财务管理专题的开设,题材尽管多样化,但主要仍偏向理论教学层面。笔者所在高校的财务专业课程设置也基本沿用了该种做法,分别设置“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前沿问题研究”,专业体系设置基本合理,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一)教学的随意性与专业知识结构的矛盾研究生专业教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无疑是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但现实情况是,在没有相应指定教材规范教学内容情况下,任凭教师自身的喜好来安排教学内容远远不够,而且不同课程任课教师由于备课缺乏沟通渠道,在授课内容衔接上有可能存在“真空”或“重复”现象;再加上授课教师更新频率较高,同一门课的授课内容缺乏统一性,教师教学的兴趣性和随意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关“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内容,财务理论、财务专题和财务风险三门课程均可能涉及。因此,如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寻找合适的途径规范研究生教学内容,避免随意性刻不容缓。

(二)理论知识与实务运作的脱节现象严重尽管研究生教育对理论层面有一定要求,但考虑到研究生扩招后未来从事企业理财工作的人员将增加,实务运作能力在研究生知识结构中的权重也相应加大。这无疑对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挑战。而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以理论知识传输为主,方法运用和实际运作欠缺,这主要受师资队伍结构所限,目前担任研究生教学的骨干师资队伍缺乏对公司财务运作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力度不够,学生对现代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和资本运作缺乏必要的了解。为此,可以通过聘用公司高管作为外聘教授,合理安排部分课时,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交流和沟通,加深对公司理财的深层次理解。

(三)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规范的分工与衔接从制度和程序上看,规范专业课程内容分工可以通过材使用或教学规范教学指导等方法实施。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不同,本科教育只涉及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财务流程,注重知识面的延伸;而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财务理论的深度,并且还应融合经济学、企业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仅仅依靠指定教材进行教学还远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制定一本或两本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且制定严谨的教学指导必不可少。

三、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并非起源于学术研究,而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和金融创新。这就要求财务管理课堂教学必须面向企业实践活动,迎合资本市场不断创新的融资品种和投资策略,探索出一条企业高级理财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传统财务管理课堂教学基本上沿用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尽管该方法一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流方法,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以下弊端: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采取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法,实践环节很少,仅有的实践教学基本停留在教师授课时辅以例子或例证,学生没有机会进入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缺乏对企业理财的“感性”认识,领悟理解力较差。二是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成了“传”、“授”的对象,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更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人才。

第4篇: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网企业;财务风险;在线监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电网企业生存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方式等都会受到巨大影响与冲击。这种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要求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尤其是财务风险监控,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不负国家所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财务风险的形成

(一)内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

对于电力企业,引起其财务风险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融资活动、电力营销以及各种投资活动。

首先,在融资活动方面,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但是在当前体制下,电力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融资或是发行公司债券。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在电力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通过举债维持电力投资,企业效益受国家利率政策的影响很大。由此电力企业融资活动显著影响着其财务风险。

其次,在电力营销环节,由于电力产品面向全社会,产、供、销同时完成,且销售产品不能储存。用户是采取先用电后交钱的赊销方式购买电量,因而电力营销风险比一般企业更大、更复杂。加之旧欠电费清收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有部分电费完全收不回来。因此。该环节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外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

影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电价政策变动、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电价政策变动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由于电力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因此,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其盈利水平与国家政策直接相关,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所以,电价政策风险是电力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最重要风险之一。

资本市场不发达,致使电网经营企业不得不靠向银行大量贷款来实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筹资渠道单一,是造成电网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重要原因,也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风险也相应地增加。

二、电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这套机制可由施控与受控体系。信息收集、传输与反馈机制,风险分析系统,对策制定系统四个部分构成。

(一)施控与受控体系

为使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的实控体系即组织机构。鉴于现有研究成果和揭阳供电局的实际调研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在众多的组织形式中选择采用“适时启动式财务风险防范小组”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电网企业内部成立财务风险防范小组,该小组成员是由局里的高级管理层,各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组成。因为这些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可定期(如每年或每个季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得出监测结论,制定防范策略。从而能起到部分日常监控的风险防范的功能,防范的可靠性也较高。

(二)信息收集、传输与反馈机制

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就必须建立在对大量受控体系表现的信息的分析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征兆。因此。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前提是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信息收集、传输、反馈的完整、快捷的渠道。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如市场销售部门提供的市场变动信息、生产技术部门提供的成本变动信息、战略管理部门提供的战略调整信息等。这个信息系统还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公司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实施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及反馈的职能,并为向风险防范系统输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风险分析机制

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定量监测值基本上都可以从对公司现有资料的分析中获得,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年度预算、财务状况说明书、各种电力销售收入、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明细表等。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分析机制包括总体分析和分部门分析。电网企业在设计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时,要注意将总体分析和分部门分析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既发挥总体分析的全局优势,又利用分部门分析细致全面的特点,从而保证企业在分析财务风险时能做到准确周全。

(四)对策制定系统

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应当能在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时,找出细节问题,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对策,纠正受控体系出现的偏差,以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保持企业系统运行的预定状态。实现预期的控制目的和目标。风险防范对策的制定是设计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最终目的。

一般可采取的策略有:

一是建立财务危机预案。作为一家成熟的企业,应当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危机对策预案,预案的来源包括公司以前对失误的控制与矫正而制定的对策方案、同行业或相关企业财务危机处理的案例、企业长期使用行之有效的政策及相关经验等。建立明确的、易于操作的财务危机应急预案,可以避免事前无计划、事后手忙脚乱的现象。应急预案的内容与公司的经营特点相关,但一般应当包括:处置危机的目标与原则、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可供咨询的富有经验的专家和组织、应急资金的来源或渠道、削减现金支出和变卖资产的次序以及授权、操作和决策的程序等。

二是成立财务危机对策制定小组。在财务风险防范系统预报的财务危机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公司应在尽短时间内成立危机对策制定小组,小组应由公司的管理高层直接领导,以日常参与风险防范分析工作的人员和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骨干,必要时应邀请公司以外有经验的专门咨询机构和专家,共同寻找和制定消除危机或使损失减到最小的办法。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为了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财务预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复杂性体现在预警指标的多样性和预警模型的复杂

性,因此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才能使财务预警工作得以落实。

(二)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功能

将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定义为:以财务信息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利用各种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以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应具备监测功能、识别功能、报警功能和排警功能。

1 监测功能

监测即通过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收集生产经营信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对企业营运状况做出预测,以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在ERP平台上,可以利用ERP系统中销售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子系统的数据,实现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监测功能。

2 识别功能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分析和财务指标的计算反映财务风险的先期征兆。对导致财务潜在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提示。财务预警警兆识别功能的实现,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建设相应的财务预警指标库、预警模型库、警兆定义库、警度定义库等。

3 报警功能

财务预警系统的报警功能是指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系统应及时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在ERP平台上,企业经营的各项业务数据及财务数据都实时地记录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在获得实时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预警,当达到事先设定的报警值时,就自动进行报警。

4 排警功能

排警即排除警情,财务预警信息系统中针对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预置一些相应的应急对策或思路。一旦系统发出警报。则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程度调用相应的对策。鉴于造成财务危机原因的复杂性。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给出的对策只能是提示性的,如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避免出现不良管理行为;要求所有者增加资本金投入企业或变现部分资产和转让部分投资,以此调整现有资产存量来增加营运资金;或通过债务重组改变债务结构和减轻债务负担。排警对策应根据财务危机是潜伏期的、发作期的还是恶化期的,分别设定,这样财务预警信息系统才能对出现的财务风险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机制

根据现有财务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的成果。目前的预警模型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考虑到电网企业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的特有地位和国家对电网企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本文尝试构建一种适用干电网企业的综合预警机制,即在利用z计分模型对县级供电企业财务风险做出宏观预警的基础上。配合预算管理和财务检查,对县级供电企业的核算风险、资金支付风险和预算管理风险进行微观监控,确保县级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预算执行预警指标:该指标为核心指标,以各县级供电企业的年度预算指标为依据,并将其平均分配至该季度所属各月。该指标确保预算的准确执行,并就异常情况提供报警标准。合理性预警指标:该指标为辅助指标,包括历史同期数据和根据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当月估计数。该指标重在分析当月实际发生数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并要求各县级供电企业对异常情况在预算执行报告中加以分析。

1 预警指标确定

第一,预算执行预警指标

各县级供电企业的年度预算指标下达后,直接成为预算执行预警指标的年度指标;并将其平均分解至各月,形成预算执行预警指标的月度指标。

第二,合理性预警指标

历史同期数据:指的是同一预算项目在上年同期的实际发生数。当月估计数:分析预算执行月度前36个月的历史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计算执行月度的最佳估计数。时间序列模型确定后一般不需变更。但随着预算的执行,需要不断填录预算项目的实际发生数,当月估计数利用更新数据不断滚动预计。

2 预警准则

预警准则是指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用来决定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应当发生警报以及发生何种程度的警报。按照上述规定,预警指标分为预算执行预警指标和合理性预警指标。把预算执行预警指标值的[-3%,3%]设为安全区域,(-20%,3%)u(3%。20%)设为初等危险区域,其余设为高等危险区域。当各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际发生数落入不同的区域时,该预警指标分别显示为绿色、橙色和红色。

根据警报性质,警报信息于报警当天及时传递给相应的管理层级。绿色警报信息传递给各县级供电企业的预算专责;橙色警报信息传递给各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分管财务局领导和市局预算专责;红色警报信息传递给各县级供电业的财务负责人、分管财务局领导和市局预算专责、财务部主任。

对于黄色和橙色警报信息,各县级供电企业必须在5日内查找警报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当实际发生数落入合理性预警指标值的[-5%,5%]时,系统无需提示;如果实际发生数超出该区间的,则需将该信息及时传递给各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分管财务局领导和市局预算专责,并在预算分析报告中进行分析。

四、财务风险的在线监控

在线财务控制的特性表现为:快速反应、实时性和适当性、集成性和信息实时共享性。

(一)在线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他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管理各层级的决策中需要财务监控系统能及时和实时地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企业实时财务监控体系的快速反应强调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做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和及时采取纠错措施,它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

(二)监控和控制的实时性和恰当性

在网络环境下。不同管理层级监控所需的信息可以实现实时和及时的提供。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融合到一起,使计算机能够自动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预警报告可以包括监控内容的图像、声音、数据、控制标准和差异,这种自动预警报告课帮助财务经理和有关管理人员顺利实施适时财务监控,并针对预警报告的内容作出恰当的处理。

(三)适时财务监控的集成性

从快速反应的根本要求和提高监控系统效率的角度来看,适时财务监控系统不是独立于企业业务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运作系统。而应是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和业务运作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集成系统。

(四)信息实时共享性

为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及时做出反应决策,财务监控体系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其监控机制能够使每一个监控层级和部门都能够及时而恰当地共享系统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实现监控目标作出卓越贡献。

第5篇: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现金净增加额。现金流量管理通过对现金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帮助企业控制资金流量并保持合理的存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中,企业会因其所处阶段的发展优势和局限表现出不同的现金流量状况,也会有不同的现金流需求。研究企业生命周期与现金流量管理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时段对症下药,解决好企业的现金流量问题,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延长企业的“寿命”。

二、案例分析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从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兴起,在这十几年中历经风雨的洗礼。这中间有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有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市场的不断细分,到2012年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却也有着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合并重整。阿里巴巴集团见证了中国电商的全部历史,并在今天依然走在最前端。本文选取阿里巴巴这样一家历经了较长的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现仍然非常良好的企业为案例,研究其不同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量表现和具体管理行为,这对于研究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行业及公司背景介绍 2013年3月23日出版的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报道称,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无论是成交总额,每年盈利状况,或者用户注册量和使用情况,阿里巴巴都稳稳坐着国内电子商务的第一把交椅。如图1,从摩根士丹利提供的2012年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力分析报告也可以看到,全球三大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亚马逊(Amazon)和eBay在2012年的财务表现各有千秋,而阿里巴巴在年度成交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GMV)上甚至大于亚马逊和eBay的年成交总额。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到2000年创立者马云就成为了50年来第一个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内地企业家,再到后来阿里巴巴两次进入哈佛商学院MBA 案例,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热潮。

图1 阿里巴巴竞争力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发展到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团,已经陆续开展了B2B网上交易市场、消费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及云计算等领先业务,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平台。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是由私人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业务覆盖全球240多个国家,24000多名雇员遍布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英国及美国70多个城市。其企业愿景是为全球所有人创造便携的网上交易渠道,企业目标是促进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阿里巴巴集团现已形成以阿里巴巴中国及国际交易市场(B2B业务)、淘宝网(C2C业务)、天猫(B2C业务)、聚划算(团购网站)、一淘(网上购物搜索业务)、阿里云(云计算业务)为七大事业群,支付宝(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和阿里巴巴金融(小微贷款业务)两大独立子公司的战略格局。

而从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整体来看,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大。即使在这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电子商务2007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到2012年甚至达到了6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我国电子商务主要可分为B2B、B2C、C2B、C2C、O2O五大类模式,不同的模式分市场已经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目前B2B的模式缺乏创新,竞争激烈,目前已经有很多小企业退出市场或被大企业并购,大的巨头们则或重整结构,或强强联手。B2C和C2C的模式相对年轻而更有吸引力,大量的竞争者在进入这个领域想要分一杯羹。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在B2B、B2C、C2C业务中都有着绝对第一的市场占有量,目前淘宝网和支付宝业务是阿里巴巴成长性最好的业务。2013年阿里巴巴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战略结构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出了自己的CBBS业务模式,并向着集多元为一体的大目标前进。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面对着强敌环伺,阿里巴巴经过今天的新整合是否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还需拭目以待。

(二)阿里巴巴生命周期分析 要判断企业的处于哪一个生命周期,可以根据企业的寿命、规模、市场增长率等指标来进行判断。从财务角度上来说,主要根据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现,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阿里巴巴 2006-2011年现金流量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近六年阿里巴巴各现金净流量的正负组合情况有两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第二种情况正是成长期的企业所具有的典型的现金流量表现,而第一种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两种情况下,经营活动都能带来现金的净流入,投资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消耗,这说明企业的业务盈利状况良好,而且一直有对外投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需求,这正是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的表现。至于第一种情况中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净流出,这与企业的领导者和整个企业的价值导向是有关系的。通过查阅这六年阿里巴巴的综合现金流量表,笔者发现导致现金流出的筹资活动很大部分是“已付股息”购回已发行普通股费用”和“购买股份奖励计划所持普通股股份”。阿里巴巴掌舵人马云是一个对资金募集和使用非常谨慎和精打细算的人,无论是当初募集2500万的筹资,还是与雅虎的控制权之争,都表现出他要对企业有绝对的控制权,以完全掌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业务运营。如此的导向和他对于未来一直表现出的危机意识,说明他是个低运营风险的偏好者,而阿里巴巴2007年上市所得的股权性融资已经带来了财务风险,所以回购普通股股份以及发放现金股利完全符合阿里巴巴的低风险导向。当然也不能否认,阿里巴巴集团中可能有部分业务模块已趋近于成熟,因此会有大量发放现金股利的行为,比如说阿里巴巴最早进军的B2B业务,这几年已经完全呈现出了行业的成熟期表现。但是总体来说,阿里巴巴集团还是处于黄金发展期的。

表2括号中的百分比为该项活动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占当年所有现金活动流量绝对值的总和的比例,如42.44%=730781÷(730781+794367+196612)。表中其他这类数据算法也如此。

另外从每类现金流量活动的绝对发生额占本年活动发生总额的比重来看,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基本保持在绝对多数,且微有增幅,这是较为健康的现金盈利表现。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变化较为明显地受到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的影响,当年的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据了63.48%之多,而投资活动相比而言只有很少的现金净流量;2007年之后,投资活动有了猛烈的上涨,而筹资活动继续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说明企业仍有很大的投资需求,并且基本能被企业留存的现金存量满足,且还有不少的盈余。企业的现金变动经常表现为净增加,也说明了阿里巴巴的现金流量表现很优秀且稳健,有成长期企业的上升空间。

为了佐证对阿里巴巴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再来看其他数据。如图2所示,从2007年到2011年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总数、付费会员总数、企业商铺总数均呈现快速上涨状态,而这几个指标都是评价业务规模的重要指标。另外,就市场占有率来看,2010年B2B服务商市场阿里巴巴占63.5%,网络零售业的 C2C 市场淘宝网占85.4%,第三方支付业务市场支付宝占48.9%;2011年B2B服务商市场阿里巴巴占48.6%,网络零售业的C2C 市场淘宝网占九成左右,同时B2C市场中天猫业务开始占居首位;2012年B2B服务商市场阿里巴巴占45%,B2C市场天猫依旧首位占52.1%,支付宝也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独占鳌头。这都说明了阿里巴巴在各个市场中的表现依然强劲而有势头,处于黄金的发展成长期。

(三)阿里巴巴现金流量管理分析——融资行为分析 阿里巴巴目前一共进行过五次融资,而且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选择,具体展开如下。

第一次融资(引入期):1999年10月,500万美元天使投资。当时企业处于初创阶段,虽然账目上已是囊中羞涩,但是阿里巴巴坚信着互联网的美好前景,并不断给投资人灌输这样的理念。很快有38家投资商前来表示了对阿里巴巴的兴趣,然而马云更看中的是不是投行能给多少钱,而是投行是否有专业背景和业界声望,可以为阿里巴巴提供更多的帮助。所以这38家投资商都被拒绝了,而阿里巴巴接受了由高盛牵头的一批投资银行的500万风险投资。

第二次融资(引入期):2000年1月,2000万美元软银集团注资。企业虽然还在引入期,马云却已经有不小的名气了,于是经知名券商介绍,马云和其他互联网新秀一起见到了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马云对于阿里巴巴未来的互联网平台构想打动了孙正义,却没有立刻接受其投资。很快双方又就此事洽谈,软银提出投资3000万,占30%的投资比例。为了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的绝对控股地位,马云最后把投资额谈妥为2000万。这2000万和第一笔500万帮助阿里巴巴在不久的将来顺利度过互联网的泡沫破裂。

第三次融资(成长期):2004年2月,8200万美元私募。此时阿里巴巴B2B 业务已经盈利,淘宝网刚搭建不久还在免费使用阶段,企业正是需要加大投资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还没有进入快速成长期,B2B 业务模块都还有比较不稳定的状况,所以阿里巴巴没有选择纳斯达克上市,而是募集了当时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笔私募基金,继续保持了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第一持股人的地位。

第四次融资(快速成长期):2005年8月,10亿美元私人投资。这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在专心做淘宝网业务,但是还没有过承诺的三年免费期,所以淘宝网烧钱之巨让阿里巴巴不得不继续吸引投资。此时的雅虎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也想通过投资阿里巴巴来瓜分这块大蛋糕。于是一拍即合,雅虎注资后占投资比例的40%,占投票表决的2个席位,而阿里团队和软银各占1个席位。而到2010年10月,持有阿里巴巴39%股权的雅虎,其投票权将从35%增至 39%;阿里巴巴现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相应地从35.7%降至31.7%。这对于很注重实际控制权的马云来说始终是个隐患,也为后来的雅巴之争埋下伏笔。

第五次融资(快速成长期):2007年11月,在香港上市募得将近17亿美元。阿里巴巴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这时已经是全球最大的B2B公司了。虽然从路演开始一路反响很好,建议定价也越飚越高,但是马云还是冷静下来,最终定价13.5港元。开盘首日就以39.5港元开盘,刷新了多项纪录,成为香港上市公司首日涨幅最高的“新股王”。

2012年2月,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每股13.5港元发行价进行私有化,从香港证交所摘牌退市。同年5月,阿里巴巴就以71亿美元回购雅虎的所有股份,从而为雅巴股权之争画上圆满的句号。

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每一次的融资选择的确都适应了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阿里巴巴在初期接受风险投资、私募这类的权益融资,在企业成长较好的时期则选择股票融资。除了企业的合理现金流入,阿里巴巴也安排了较好的现金流出机制——阿里金融。阿里金融开辟了互联网金融的新领域,专门为中国广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服务,无需抵押,到账快。阿里金融对传统的银行贷款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直逼得各大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网上贷款平台。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阿里巴巴造福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让它们也能满足生命周期较前期的融资需求。

五、结论

通过对阿里巴巴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的确有着不同的现金流量表现,针对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需求,企业也应当有不同的现金流量管理行为,采取不同的融资决策。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阿里巴巴在融资行为管理上的一点不足:间接融资和债券融资较少。应该说阿里巴巴对融资来源的选择很有中国企业的选择特征:当需要外源融资时,倾向于优先选择权益性融资,而不是债务性融资。或者说中国的企业若使用债务性融资,则更倾向于用它来进行短期融资;若是长期融资,则更偏向于股权融资。然而债务融资工具,尤其是长期债务融资工具,不仅拥有较低的资本成本,还可以让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来优化资本结构、享受税盾优惠,这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其实更优化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现金流量管理中债务融资手段的缺乏,是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病。即在中国,企业融资的选择可能会呈现出“倒啄食顺序”,即:外源融资——内源融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我国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我国股票时市盈率比较高,从而带来高的发行价,又不像债券融资需要定期支付本息。二是我国债券市场和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三是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整体较低,无法通过内源融资满足对资金的需求。不过股权融资对于企业成长还是有很多的限制和不足,若使用长期负债来进行融资则会有更好的财务表现。因此阿里巴巴在选择融资来源时,应考虑债务融资优于权益性融资的选择。

第6篇:财务管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石化企业;财务预算;对策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对与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算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控制安排,它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不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不同,有的以利润为核心、有的以控制现金流为核心、有的以销售为核心,还有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由于石化企业产品相对单一,在售成品油量和收入方面相对简单,不存在复杂的计算方式,而且也很难进行控制和扩展。根据“利润=收入-成本”这一简单原理不难看出,石化企业要增加利润就必须控制成本和费用。因此,一般情况下,石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

(二)非财务指标预算同样重要

非财务指标是指不能用货币形式衡量的指标。在石化企业中,主要是指石油化工生产的经济、技术指标,如产油量、供油量、用油率、供油标准煤耗、产油可靠性等,有些指标要进行责任中心的分配,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也非常重要。

(三)与其他管理系统接口多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执行数据应该直接来自于其他系统,其中生产指标应该直接来自于生产实时系统,燃料指标来自于燃料管理系统,物资的指标来自于物资管理系统,一些财务指标来自于财务系统,与众多系统的接口非常多,而且复杂。

二、石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内容

石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预算内容应当包括:综合经济指标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四大类预算表。

(一)综合经济指标预算

企业综合指标预算是各部门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它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预算目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目标利润、销售收入、发电量、产油量、供油量、单位用油率等。

(二)业务预算

业务预算是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反映预算期内石化企业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包括销售或营业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发电成本预算、材料备品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其中最基本和关键的是销售预算,它是销售预测正式的、详细的说明,是整个预算管理的基础,没有销售预算,就没有企业的全面预算。销售、生产和成本费用预算一起构成了石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范本。

(三)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投资预算反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及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投资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是全面预算的总预算,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财务预算主要包含三方面预算:现金预算、利润表预算和预计资产负债表预算。

三、石化企业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不及时,过程控制不到位

预算管理有三个重要环节,即预算目标的制定、执行过程的控制和预算完成的考核。要完成年度预算目标,关键在于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分析和控制。为此,集团公司多次强调要求企业建立月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开展好每月的财务分析,根据市场的变化,针对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制定其对策、落实其措施,指导生产经营的运行。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的工作尚未到位,有的企业月度财务分析不够深入,对出现的问题分析不透;有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按季度召开,少数企业甚至半年分析一次;还有的企业平时对预算执行监控不力,工作措施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日常管理力度不够、工作尚不到位。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整体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石化企业公司具有专业板块多、行业分散且覆盖面宽等特点,给预算管理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加上计算机应用于预算管理的开发相对滞后,尚没有建立一套与会计信息系统相链接的预算管理系统,使得当前的预算编制和财务分析基本上还处于手工阶段。人工操作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数出多门、口径不一、勾稽关系不对应等差错,使得预算指标的确定、财务分析的结果偏离工作实际,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部分企业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尚处在粗放阶段

虽然预算管理工作已开展多年,且主要预算指标也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但仍有部分单位对预算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近两年来的预算编制、财务分析和预算考核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来看,主要不是技术性的难题,虽然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归根结底还是对预算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全面预算为手段,通过挖潜增效、控制成本,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本应是每个企业自身的追求,但少数单位把这些工作看成是集团总部让企业做的,由此将自发的努力变成了被动的应付,随之出现了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扎实不细致的现象。比如:有的单位对预算的编制未按照规定程序去做过细的工作,而是凭主观想象,因此造成预算指标脱离实际;有的单位由于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数字可信度较差;有的单位完不成预算指标,不是从根本上查找原因,而是简单归结为年初预算编制有误;还有的单位财务负责人平时对预算指标不关心,到年底考核临时抱佛脚。类似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了目前的预算管理工作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因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预算指标偏离实际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石化企业总部针对企业的行业特点,统一制定了会计核算办法,并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推广到各直属企业。但通过2002年底财务决算的审查,仍发现有少数单位未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的统一会计制度,核算上不规范,具有随意性;同时,由于财务预算制定的依据除生产经营活动外,主要是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也造成预算指标偏离实际。比如:相同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管理费、营业费、社区服务费用等)悬殊较大;有的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口径具有随意性;也有极少数单位为了完成预算考核指标而人为调整会计核算口径。

四、石化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的对策

(一)各种预算编制方法,准确编制预算指标

在完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延长编制滚动预算的周期,推广应用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

首先,采用滚动预算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滚动预算是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和延续预算。目前,应完善编制以年度为周期的滚动预算,分、子公司应要求按月滚动编制预算,事业部应按季度编制滚动预算,总部应按半年编制滚动预算,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编制3~5年为周期的中长期滚动预算,使预算在时间上与公司中长期规划和战略发展相适应。

其次,采用弹性预算应对价和量变动的风险。编制弹性预算,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做频繁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可比的基础上。目前,可作为弹性预算编制基础的项目有:油田板块的原油产量、价格的变动,炼油板块的原油加工量、原油采购价格、成品油销售价格的变动,化工板块的石脑油、重油等主要原料和大宗产品价格变动,销售板块的成品油价格变动等。

最后,采用零基预算挖掘降低费用潜力。采用零基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对各个业务项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逐个进行估算,并说明其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按项目的轻重缓急性质,分配预算经费,确定预算数,进而编制费用预算。零基预算的编制过程,就是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挖掘潜力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和企业的革新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企业降低费用和成本是十分有利的。目前,应在完善各项消耗、费用定额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二)建立调整机制,适时修正预算指标

首先,调整范围。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并不是所有的预算指标都要予以调整,这样做既费力又不能保证调整及时准确。应该规定当测算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只对具体的基本预算指标(如纳人考核的利润总额、完全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调整外部条件。只有事先未予考虑且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如原料供给或大宗产品价格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经预算管理委员会认可的原因出现才允许调整预算。对于上一级控制下达后又由上级部门做出临时变更、调整的,上级部门应主动及时调整预算指标。同时应明确在预算调整批准之前,按原预算执行。

再次,调整的权限与流程。重大的调整应该通过预算委员会集体讨论。对于不影响财务预算目标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内部之间的调整,企业可以按照内部授权批准制度执行,适当放权,鼓励预算执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保证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最后,调整频率。频繁地调整预算将导致执行的无所适从,为维护预算执行的刚性,应尽量减少调整次数。目前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在预算考核中扣除调整因素;第二种是在规定的时间审查预算,如满足调整的因素就对预算进行调整。在笔者对中石化所属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出的50张答卷中,选择在6月份进行调整的占36%,选择在9月份进行调整的占46%,选择在12月份进行调整的占10%。笔者认为,选择在每年9月份进行预算审查调整比较适宜,理由是一年已过三分之二,基本上比较明朗,同时还有三分之一,还可以继续努力。

(三)分阶段、分级次建立预算指标体系

结合发展战略分阶段确定预算指标。中石化应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编制长期资本支出预算、长期销售预算、长期资金筹措预算及研究开发预算等。年度预算的编制应以长期预算为基础,同时长期预算应根据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断滚动调整。

结合组织结构分级确立预算指标。按现有组织结构,结合总部―事业部―分(子)公司―分厂(车间、班组)四级结构分级建立预算指标体系,其中:

1.总部作为股份公司的战略管理层,是投资中心,其核心工作是结合股份公司战略发展,将明确化的战略意图量化为可分解、可操作、可衡量的关键绩效指标,三个方面:效益与规模,效益指标,财务结构。利润总额,规模指标按板块设置:上游主要为原油储量、开采量;中间炼化等生产企业为原油加工量、乙烯等产量指标;下游销售企业为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科研单位为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效果。同时在扩大规模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战略时刻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确保现金流安全。因此,资产负债率、净现金流量也是总部预算控制的主要指标。

2.各事业部目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组织层面,但就股份公司发展方向来看,事业部的定位还是利润中心,各事业部的预算指标必须为股份公司预算目标提供支撑,因此事业部的全面预算指标是:利润总额、成本费用、产量(销量)。

3.分(子)公司是执行层面,但其主体责任不同,承担的预算管理责任也不一样,分公司作为成本中心,其全面预算目标是三个方面是产量(销量)、成本、生产技术,三个方面指标是产量(销量)、单位完全费用(单项费用)、技术经济指标。而子公司必须对其他股东负责,因此还是利润中心,其全面预算总目标在分公司的基础上增加效益指标,即利润总额。

4.分厂(车间、班组)是作业层面,作为成本费用中心,其全面预算管理指标是两个方面:单位完全费用(单项费用)、技术经济指标。

(四)细化管理,夯实预算指标编制基础

要规范统计和核算口径。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统一统计和核算口径。要及时修订与完善各项定额。各项消耗定额的定期修订与完善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体现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产量定额、劳动定额、物料及水、电、风、汽等消耗、产品质量定额、资金定额、费用定额的修订与完善工作。要健全计量手段。目前,计量手段的缺乏是导致管理粗放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计量手段的完善。要完善班组经济核算。班组是基层最小单元的预算责任中心,通过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对生产一线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析、比较,可实现生产过程中各种可控预算费用的归集和监控。

(五)加强执行控制与考核

为保证企业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按照公司既定战略发挥作用,需要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石化企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建立业务授权体系,实现预算内控制和预算外控制,以保证业务预算的实现。一方面,对于已列入工作计划并获得预算批准的业务项目,在其计划编制的基本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由业务负责人申请,企业从财务资金角度予以支持,保证其按计划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对那些未列入原定工作计划,必须按企业规定的流程进行预算外审批。对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业务项目,从财务预算予以应有的支持,以充分保证业务的实施。石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有两个层面,一是董事会及集团专业管理委员会对公司整体进行考核;二是公司管理层对各预算责任部门的考核。公司在预算年度终了后编制决算报告,预算年度的决算一般在次年审计结束后完成。决算报告,要求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决算中有关数据和预算指标有较大差异时,必须提供详尽的差异分析报告。董事会及集团专业管理委员会,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参考公司决算报告,对公司年度经营进行考核评价。比如,2009年中南某石化分公司在2008年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对一些指标进行了相应的变动,提出以收入、收支差、经营成本占收比、自由现金流和人工成本为主要考核指标,着重加大对收支差、经营成本占收比和自由现金流的考核权重,旨在引导公司财务管理向价值管理模式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收支差指标的完成,不注重内部控制,没有充分考虑业务毛利和业务款项回笼等情况。

要完善班组经济核算。班组是基层最小单元的预算责任中心,通过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对生产一线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析、比较,可实现生产过程中各种可控预算费用的归集和监控。

【参考文献】

[1] 梅奇.中石化巴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与探索[J].科技成果纵横,2008(4).

[2] 韩金保.全面预算管理:点石成金的现实版――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全面实施预算管理纪实[J].中国石化,2007(3).

[3] 薛海东.石化工程智能概预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