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数学决不能仅仅止于具体某道题如何解,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就题而做,为题目换个表达方式或者颠倒头尾,学生便手忙脚乱。这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所致,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没有适时发展起来。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仅影响学生的数学试卷成绩,更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2012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推理、抽象、创造等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使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
一、转变教学方法,大胆寻路
教学的最高目标不是为了教授业已存在的知识,而是为了教导学生如何发现未知、探索未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高目标不是学习已经广为人知的知识,而是掌握发现和创造的方法,使自己进步,使世界发展,学贵于问道。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在传知过程中授法。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可以效仿先贤,可以推陈出新、别寻他路……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经历着形象向抽象的转变,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启发、渐进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对生活的思考。比如,在讲解概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爸爸买到一张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的入场券,那么一家三口谁去呢?于是爸爸提出一个掷双硬币的办法,两枚硬币都正面朝上,则爸爸去,两枚硬币都反面向上,则妈妈去,若是一正一反,则小明去,妈妈听到后会心地笑了,问妈妈为什么笑了?有了生活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道概率题,爸爸去的概率是1/4,妈妈去的概率是1/4,而小明去的概率是1/2,也就是说,爸爸提出一个看似公平实则对小明有利的办法。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脱,转入对生活问题的思索,不仅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学问,自己欠缺的只是发现的眼睛。要学好数学,要把数学发扬光大,最终还是要走入生活。数学发现来源于生活,也将在生活中进一步发现。
三、鼓励提问,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端。书本上的道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都是可以质疑的对象。于初中数学课来说:首先是营造鼓励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微笑着耐心地面对学生每一次向权威、向生活挑战的勇气,在此,教师可以故意犯某个错误,如(a+b)2=a2+b2,训练学生质疑的勇气;其次课堂上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初次接触几何辅助线问题,教师讲解完之后学生可能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这时需要教师要留出提问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提问,提高质疑质量,学生不仅要敢问,还要会问,抓住有限时间使自己获得实质提高。有问才会有解,有解才有创造。
四、设置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多设置一题多解的题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成就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不同,知识的积淀和思维方式自然不尽相同,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解题方法可能有所差异,所以多设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既合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可以解放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若ab=1,求1/1+a2+1/1+b2的值。这个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或者找特值法代入,或者通分后代入ab=1,或者代入a=1/b或者b=1/a代入,或者把1换成ab,或者1/1+a2分子分母同时乘以b2后代入ab=1,或者1/1+b2分析分母同时乘以a2后代入ab=1。虽然目标唯一,但过程可以千变万化。多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养成标新立异的思考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显著发展。
五、利用变式问题,发展聚合思维
变式问题是发现同型异形问题的共同特征,进而推导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训练变式问题,重在异中求同,寻找规律性,发展学生聚合思维。学生仅学会一道题的解法,遇到些许变化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必须从不同题目中找出共性,然后大量练习与之相关的题目,才能举一反三,正向迁移。如下面这三道题:二次函数的图像过(-3,0),(0,-3),(1,0)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像过(1,0),(0,-3)两点,且对称轴是x=-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像与y=-x-3相交于x轴、y轴,且过点(1,0),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三道题看似有异,实则同构,都是过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抓住本质,异中求同,就可触类旁通,以少胜多。
六、设置操作题型,将思与行结合起来
在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灌输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大脑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听,没有思,更没有得。所以,为促进学生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想出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便是有效措施之一。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化为具体,且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几何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所发展,实现指尖上的智慧。比如,教师讲解(a+b)2=a2+2ab+b2时可以运用操作讲解方法,让学生准备两块长a、宽b的长方形纸板,另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板,另一块边长为b的正方形纸板,然后将四块纸板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2,此外,大正方形是由四块纸板拼接成的,所以它的面积是四块纸板的面积和a2+b2+2ab,由此可以得出公式(a+b)2=a2+2ab+b2。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对公式的印象深刻,且具备思维的条理性。
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抽象性强、严密性强,在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教育学认为,数学学科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借助有效教学方式及手段进行培养和训练.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他人的数学思维成果,开展思考分析、综合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贯彻和落实于教学的全过程.本人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
培养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以情感激发为先导,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较高形式.教育心理学指出,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情态,能够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但初中生思维活动的能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初中生能动情感的培养,运用情感激励的手段,挖掘出数学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知识内容,设计出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激励性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敏锐区”,使得初中生保持积极情感状态,参与教学活动.初中数学苏科版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
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呈现给初中生,以此催生他们的情感.如《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基础上,抓住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蜻蜓、飞机”的内在联系,设计了“生活中从镜子里看到时间,求时钟的时间”教学案例,并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让初中生能够对该节课知识点有感性、直观的认知,从而提升初中生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精神状态参与思维活动.
二、以实践探究为契机,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对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同.新初中数学教材,为初中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程中,要紧紧抓住教材所赋予的条件,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搭建更为有效的训练平台.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设计“动手观察和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和对角线关系”的专题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初中生参与测量、观察、对比、总结等思维活动,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解直角三角形》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学情以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课堂作业中有意识地布置“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探究实践作业习题.学生面对教师所提出的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内心产生大大的疑惑:旗杆那么高,测量它的高度可能吗?但回顾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会意识到解题的关键,借助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思考分析,得出旗杆的高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以方法为保障,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志,就是面对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能否运用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予以解决.数学解题方法是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内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将数学解题的方法、策略的传授作为重要任务,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解题的方法.
比如,类比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和开展类比思维活动.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初中生通过类比方法,来进行研究幂的乘方法则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掌握运用类比思维方法解答问题.
在数学解题策略中,化归转化的解题思想策略是一个经常运用的策略.它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获得原问题答案.如在讲解“解方程:2(x-1)2-5(x-1)+2=0”时,教师向学生指出:此为解关于“x-1”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把方程展开化简后再求解会非常麻烦.此方程的特点是含未知项的都是含有“x-1”,所以可将其设为y,这样原方程就可以利用换元法转化为含有y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就简单化了.通过讲解,教师将化归的解题思想融入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化归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以典型试题为抓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0.引言
数学教育的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通过数学复杂严密的思维活动,从未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获得对数学知识理性上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找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大胆创新。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初中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作被管理对象和灌输知识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也是有着丰富个性和特点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如果离开了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将会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是单纯的讲、学生单纯的听,那么学生的创新力就被抑制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2 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初中生比较活泼,思维能力很强,想象力也比较丰富,并且富于幻想和猜想。猜想也是一种理解事物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猜想一般是证明或者计算的先导,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唯一的,所以真实性要通过逻辑思维和实践来验证,通过实践,确定猜想的正确与否,猜想有着极大的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与猜想,不要害怕犯错误,猜想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学生要从简单入手,根据猜想内容的数形对应关系和学习的已有知识,通过思考猜测,主观进行判断,或者将一般性的规律进行延伸。
2.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复杂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或者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拓宽思维,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感觉提出质疑,并且针对质疑勇于进行实践验证,寻求解决方法。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对于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y=ax2+bx+c,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想到,a,b,c是否可以取任意值呢?当二次函数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时候,,自变量x的取值有没有要求?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对授课内容及时进行总结,
2.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创新,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突破了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模式,让学生多方面思考,从多个方面寻找正确答案,寻求正确结果,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可以充分发散思维,例如在学次函数的时候,求解:
第一种解法:
x2=6,x=6,
第二种解法:
x2=4-1-6+12
x2=6,x=6,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求解,学生可以探索不同的求解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都要进行各种总结,重点难点要重点总结,也要让学生每节课都要做总结,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提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教师要把机会给多学生,例如总结讨论结果,总结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总结完后,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宽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是复杂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些实际方法应用于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明显成效,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知识吸收时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学蓬.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6):23-25
[2]王丽敏.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9):192-193
[3]崔海英.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0(3):122
[4]陈金长.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外阅读:中下.2012(7):51
[5]孔凡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华人时刊(理论研究).2012(3):148-149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育;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0-01
初中数学是一门学生思维逐渐形成,并散发出个性魅力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下,构建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工程,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简要阐述对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理解
1.1 数学思维的能力理解
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都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实在内容,是思维培养的过程。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促使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的数学创新的形象思维、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语言解决能力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
1.2 解答数学的能力体现
初中数学几乎覆盖了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解三角形的主要知识点,是形成数学观念、理解能力、知识层次、全方位的素质形成过程。譬如在对教材中许多公式、定理等的发现,采取“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通过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1]。
1.3 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数学中涉及的各方面的知识点,无论是形象再现还是抽象理解,都需要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譬如函数方程、数学公式、数形结合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求,都需要初中学生在有一定的理解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的整体感知,从宏观解答和类比分析等方式中进行归纳、总结、演绎等,形成知识点的全盘运用,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2 深入剖析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2.1 训练模式单一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主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想起思维训练的运用,就会出现随意性很强、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状况。尤其是在合作上片面追求形式,引导性不强,让学生被动接受等很严重的现象。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2.2 思维主体缺陷
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第一的,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当前许多初中生,学习上只是单纯的吸收,数学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数学教学效率不高,尤其是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表现的很机械、麻木,缺乏自我求知、自我解剖、自我运用的思维循环过程,造成主体上的严重缺陷[2]。
3 全面探讨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途径
3.1 营造浓厚数学氛围
兴趣是培养初中生的关键,敢于让学生去探索和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探索并解决这些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其腰上的高是?这一个题目时,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建立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教师进行连带讲解,并对边、角、高等概念进行形象说明,让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概念,根据图形的特征,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CD,可得腰上的高,或从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主体思维[3]。
3.2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4]。譬如,在讲解这样一个题目:甲、乙两工人合作加工一种零件个,甲每小时加工2个,乙每小时加工3个。两人合作一起加工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若乙先加工2分钟,然后甲加入一起加工这批零件,甲加工多少小时可把这批零件加工完成?解答此题时,可以通过创设解题的情景,让学生模拟训练,形成:工作车间“,这样在情景的运用中学到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3.3 鼓励自主探索合作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地位上,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不少学生找到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5]。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4 总结
初中数学是一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整体素质的全过程,是创新的核心所在,通过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出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解题能力,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运用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中。
参考文献
[1] 宋兴举;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2009年第13期.
[2] 郭卫峰;浅议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思维对数学而言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活动中,思维是人脑与数学对象的相互作用,是借助数学语言与其它形式,以抽象概括为基础,对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进行间接概括的反应。而初中生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对于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因而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途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调动思维
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我经常从身边的例子着手,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事先让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回忆他上学路上所看到的美丽画面中所包含的几何图案,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是数学。
2 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发展思维
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适当将前人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把思维活动的方法作为深层次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寓于启导之中,这样学生能在不断发展认知结构的同时,逐步学会思考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讲授一个定理,如果不仅仅给出推导和证明,还指出它的思考路线,以及学者研究和发现定理的经过,再适当介绍和本定理有关的典故和趣事,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3 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了避免“单枪匹马地作战”,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深掘教材的思维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学生们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问题,令他们感到既意外又合乎情理,不乏真知灼见,能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4 适当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应用题时,通过画草图列表,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由易到难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5 加强类比、归纳能力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解数学题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和整体思维,因此,可以多方面地培养人的观察、类比、归纳、直觉以及精确地、简要地表述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数学习题能给人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其次,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类比于同底幂乘法法则推导的方法研究幂的乘方法则、同底幂的除法法则;类比于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类比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于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研究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类比于合并同类项法则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类比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研究扇形面积公式;类比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另外,归纳是对某一事物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然后由此猜想这类事物的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
6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7 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
8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 教学思维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重视内化过程和内化机制的研究,强调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把思维训练作为主线,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数学思维体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顺逆向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讨论,从而对数学基本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发展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一、根据学生个性特征,鼓励动手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应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凡事多由家长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发挥个性特长,自行设计、亲手制作教具等,就愈加显得必要与重要。让他们在完成操作的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当学习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位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成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而且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制作教具,让学生多动手实践的课堂活动,因为有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夯实了数学基础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展开数学思维体操。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小步子、多训练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体操呢?数学思维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主要可从四个切入点进行。如分析与综合思维训练。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解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a-b+7)=0,求(a-b)+(a+b)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a-b+7)=0,②(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归纳与演绎思维训练。归纳是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几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学生的数学思维便得到了磨砺与发展。类比与联想思维是初中生必须具有的重要思维。类比即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迁移以散,推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等,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
三、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高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为各种个性的学生,提供有利于特长发挥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环境,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个性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具有对学习内容、方式自主选择的自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与关键。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个性情感反应,学生就会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锻塑的学生个性,对其数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探讨不同解法,展现独特思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活动,又保留有个人发挥的空间。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构成了数学学习的整体,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的施展与张扬,促使他们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因人施教,使他们的优点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79-01
传统数学认为,数学有三种能力,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大能力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正确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都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阵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需要理解以及掌握相应的代数式以及几何知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使用具体性思维,而是需要将其进行抽象化,从而培养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初中生真正地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以后相应学科的知识。由于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几年的学习之后,很难将自己的思维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或者强化,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利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例题或者方法的讲解,与此同时,在课下让学生们进行结组训练。只有让学生时刻进行训练或者练习,他们才能够逐渐熟悉这种学习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多做题中练训逻辑思维
加强数学的推理证明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巧做习题,特别是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数学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推理证明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复习课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五、要教会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 几何; 逻辑推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014-002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始终是将几何推理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几何推理题是中考必考题型,考查知识全面,综合性强,它把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重在考查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众多定义、定理寻找证明思路,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为学生构建从内容到形式,从题设到结论的“桥梁”就显得十分必要。[1]
为此,探索培养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抓好几何新课“节前语”,创设情境,使生硬陌生的几何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第二,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亲身经历发现、总结、提炼的过程,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归纳总结涉及到的公理、定理尤其是基本书写,精心设计习题,重视几何书写的格式要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具有天然的新鲜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已经出现了“情境创设”的概念,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设置疑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如学习全等三角形中可以引用一道经典例题创设情境:
例1:如何判断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后成了三块,一块只保留了一个角,一块保留了两个角,中间一块没有完整的角和边,重新配时只需要带哪一块就可以了?
本情境的设置就是为了利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往往令学习气氛活跃,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培养。
再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课前可以介绍金字塔高度测量的典故。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在当时科技落后的条件下是如何达到测量高度的目的呢?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的方法,学生恍然大悟。用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二、动手操作,通过亲手的操作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新课标指出:几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几何语言及符号的转换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作图,并用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图形。如给学生的一道数学题:
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BD平分∠ABC,CD平分∠ACB, ∠A=50°,求∠BDC的度数。
首先教师让学生自己画图。往往图1的情况会比较轻松得到。当学生正在为求出答案而高兴时,开始提问学生:如果把两条内角平分线换做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那么它们相交而成的角的度数如何来求呢?学生再画图2。学生通过开拓性的多种形式开始思维活跃。此时再做提问,如果一个内角的平分线和一个外角的平分线相交,那又是什么情况呢?于是则有了图3。
三、训练几何语言,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几何语言和几何概念是理解题目转化图形语言,进而展开逻辑推理的前提。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划分几何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一个命题中,题设就是已知条件,即被判断的对象,结论就是由已知条件判断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求证”部分,在教学中,要在平时不断的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几何命题的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将文字叙述的命题改写成数学式子并画出图形的能力。主要步骤如下:先按命题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标注字母。然后根据命题题意,结合相应图形,将题设与结论用数学符号或数学式子具体化,即具体地写出“已知”和“求证”。
例3:求证: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P为OC上一点,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
求证:PD=PE
而对于初一刚开始学习几何的学生,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培养与训练。
例4:学习证明两直线的特殊关系中用式子表示下列语句:
因为∠1和∠2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B和EF平行。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1=∠2(已知)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学习几何书写的过程中,往往初学的同学对书写一窍不通,书写不规范。这类同学的作业往往令教师批改苦不堪言。以七上学生刚接触角平分线及线段的中点为例,本节内容是初一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规范的几何书写,此时就应注重学生的书写格式。分析课堂练习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可以发现书写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急于得出结论而忘记写出这个结论的理由。经过点拨,同学们都意识到原来几何题的书写也不难,应充分利用题目中的条件,结合图形,对应地写出结论。
此外,对于初学几何的学生,可用填充形式来训练学生证题的书写格式和逻辑推理过程,使书写规范,推理有理有据。
例5:请在下面题目的证明中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理由。
已知:如图AD//BC,∠BAD=∠BCD
求证:AB//CD
四、整理归纳比较,夯实知识基础,改进认知结构
数学是一门理科课程,知识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和联系,为了让学生将知识学活,首先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以使学生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为几何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2]
初中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几何知识结构,使他们将小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体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例如,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HL。
下面这题考查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之后,要灵活运用。
例6: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BD=90°,AB=BD,在BC上截取BE,使BE=BA,过点B作BFBC于B,交AD于点F.连接AE,交BD于点G,交BF于点H。
(1)已知AD=4,CD=2,求sin∠BCD的值;
(2)求证:BH+CD=BC。
五、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加强各种题型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贵在精炼而不在多,尤其不主张实行题海战术,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很多题目其实都可以运用同一个公式解答,万变不离其宗,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程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实践表明,学生的反应变通、推理熟练经常是特定题组训练出来的结果。让学生接触到的题组的形式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或图形,更可以将条件和结论互换,便可以从不同侧面表明问题的实质,从而锻炼初中生的几何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的思维灵活变通,可以适应多种形式的变化。[3]
例7:(综合法)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菱形EFGP,点E、F、G分别在AB、AD、CD上,延长DC,PHDC于H。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希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是将教材内容展现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中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三种创新思维进行了讲解,并具体阐述了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策略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各中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急需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为主导,以“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为重点培养方向开展教学活动。
1初中数学课堂中应重点培养的创新思维
1.1直觉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通过更为形象的教学讲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将生活实际与教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为直观的记忆,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相似性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借助动画来对三角形进行变换,让学生拥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更强的数学直觉思维。
1.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之为求异思维,是对事物进行逆向探究的过程。逆向思维具有新颖性,往往能够使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初中数学中,最常用到逆向思维进行解答的就是几何证明题。大多初中生对几何证明题都感到很头痛,往往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在遇到复杂几何证明题时,学生可以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结合题意选择证明方法,通过逆推的方式得出已知条件;或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共同推导完成证明。
1.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的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在接触到新事物时能够进行发散性的联想,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发散思维是学生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在一些简单的求证题目中,有些学生就擅用发散思维,使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达到证明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促其试着用多种方式解决同一道题目。
2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与方法
2.1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数学往往是初中学生各科目学习的“死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和学生拥有融洽的关系,便能够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气氛,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各自不同看法,通过思维的碰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在学生思维局限时加以提点,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式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观念。教师应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当代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并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底蕴及综合素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另外,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还应多作鼓励,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论证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题思路,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并认真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论证方法,对于新颖的解题思路提出支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教师应将课堂看作探究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多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并在诱导学生表述自身思想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观察,对学生中发出的不同声音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2.3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观察力指的是学生快速发现事物细节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启蒙的开始。部分初中生的识图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应更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求解。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有一道经典题目是“在河边修水泵,要求同时供应河左右两岸村庄的水,问怎样建水泵可使两村庄到水泵的距离之和最短”。如果学生对图例细心观察分析的话,就能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思维解决此题了。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长久的培养最终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2.4加强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训练,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方式。通常而言,人的思维是由点及线进行思考的,而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具有由点及面的思维能力。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不同的知识点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本堂课的重难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及之前讲过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命题的讲解时,可以由一个简单的真命题出发,在此命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变换,构成不同种的逆命题、否命题等,判断变换后命题的真假。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进行思考时,也无意识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化繁为简,避免以后习题练习时出现思维狭隘的情况。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应不断打破统观念的束缚,开创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策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当然,整个过程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成效,为社会和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周翠萍 单位:长沙市湘府中学
参考文献: